1. 经济增长具体指什么增长呢
什么是经济?
在西方经济学中,经济学被定义为“有效的利用有限资源的学科”。时间也是资源,它也是有限的。但在日本,经济学又比西方的定义多了政府的参与。而国人大多认为,经济学是关于钱的。总的来说,西方经济学的定义基础,不同多国度又有些差别。
什么是经济增长,以及它的标准?
经济增长简单的说,是国家和国民真实收入的增加。衡量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一般可以用国民生产总值(GDP)和国内生产总值(GNP),还有他们的人均值来衡量(GDP per capita & GNP per capita),以及抵消了通货膨胀以后的数值,即真实增长(Real ...) 。就是因为有很多方法可以衡量经济增长,所以在评价一个国家的经济状况时,要表明所采用的方法,不然答案可能是截然相反的。
为什么经济增长快反而不好?
简单的说,经济增长过快会导致通货膨胀,而搞得红火膨胀,会降低人们的实际收入。而且要考虑到经济增长的原动力是什么。比如说,现阶段,我国的经济增长有比部分是来自于重复性建设。这种做法醋精了增长,但浪费了资源,我觉得是得不偿失。辩证的想,任何事情都有正反两个方面,经济增长也如是,。过犹不及
2. 西方经济学恩格尔无差异曲线
无差异曲线是经济学中的一个概念,它是指这样一条曲线,在它上面的每一点,商品的组合是不同的,但是,它表示人们从中得到的效用程度却是相同的.
无差异曲线是用来表示两种商品或两组商品的不同数量的组合对消费者所提供的效用是相同的,无差异曲线符合这样一个要求:如果听任消费者对曲线上的点作选择,那么,所有的点对他都是同样可取的,因为任一点所代表的组合给他所带来的满足都是无差异的。
无差异曲线的概述
无差异曲线(Indifference Curve)在香港译为等优曲线,在台湾译为无异曲线,它是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参见右图),其斜率一般为负值(注意坐标轴表示的含义),这在经济学中表明在收入与价格既定的条件下,消费者为了获得同样的满足程度,增加一种商品的消费就必须减少另一种商品,两种商品在消费者偏好不变的条件下,不能同时减少或增多。
定义
无差异曲线(Indifference curve)是一条表示线上所有各点两种物品不同数量组合给消费者带来的效用程度相同的线。[1]IC={(y1,y2)~(x1,x2)}。
是用来表示消费者偏好相同的两种商品的所有组合。或者说它是表示能够给消费者带来相同的效用水平的两种商品的所有组合。
股市用语
无差异曲线是对一个特定的投资者而言,根据他对期望收益率和风险的厌恶程度,按照期望收益率对风险补偿的要求,得到一条曲线。此线上的无差异表现在对不同组合对于投资者来说都是具有同等吸引力的。高风险高期望,低风险低期望,但是吸引力是相同的。因此曲线上每个投资组合的效用值相等。
曲线描述
所谓无差异曲线就是表示能给消费者带来同等程度满足的两种商品的不同数量组合的点的轨迹。
因为同一条无差异曲线上的每一个点所代表的商品组合所提供的总效用是相等的,所以无差异曲线也叫做等效用线。
不同消费者的无差异曲线图,反映着他们不同的偏好。如果消费者A的无差异曲线相对于消费者B的无差异曲线来说比较陡峭,这意味着
若同样减少一单位商品x,要保持原来的满足程度不变,消费者A需要增加的商品y的数量要大于消费者B。从这一点来看,相对于商品x而言
商品y对于消费者A不如对于消费者B重要,或者说,在x与y两种商品之间,消费者A比消费者B更偏爱商品x,消费者B比消费者A更偏爱商品y.
基本性质
无差异曲线具有以下四个基本性质:
(1)由于通常假定效用函数是连续的,所以,在同一坐标平面上的任何两条无差异曲线之间,可以有无数条无差异曲线。所有这些无差异曲线之间的相互关系是:离原点越远的无差异曲线代表的效用水平越高,离原点越近的无差异曲线代表的效用水平越低。
(2)在同一坐标平面图上的任何两条无差异曲线不会相交。两条无差异曲线相交于a点,这种画法是错误的。其理由在于:根据无差异曲线的定义,由无差异曲线1,可得a、b两点的效用水平是相等的,由无差异曲线2,可得a、c两点的效用水平是相等的。于是,根据偏好可传递性的假定,必定有b和c这两点的效用水平是相等的。但是,观察和比较图中b和C这两点的商品组合,可以发现C组合中的每一种商品的数量都多于b组合,于是,根据偏好的非饱和性假定,必定有 C点效用水平大于b点的效用水平。这样一来,矛盾产生了:该消费者在认为b点和C点无差异的同时,又认为c点要优于b点,这就违背了偏好的完全性假定。由此证明:对于任何一个消费者来说,两条无差异曲线相交的画法是错误的。
(3)无差异曲线是凸向原点的。这就是说,无差异曲线不仅向右下方倾斜,即无差异曲线的斜率为负值,而且,无差异曲线是以凸向原点的形状向右下方倾斜的,即无差异曲线的斜率的绝对值是递减的。这取决于商品的边际替代率递减规律。[1]
(4)在收入与价格既定的条件下,为了获得同样的效用程度,不能同时增加或者减少某一种商品的需求。
曲线特征
第一,无差异曲线是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线,斜率是负的,因为这条线是往下的。表明为实现同样的满足程度,增加一种商品的消费,必须减少另一种商品的消费。 假定每个商品都被限定为多了比少了好,那么无差异曲线一定向右下方倾斜,就是说,其斜率一定为负。只是在特殊情况下,即当某种商品为中性物品或令人讨厌的物品时,无差异曲线才表现为水平的或者垂直的,甚至是向右上方倾斜,即斜率为正。
第二,在每种商品都不被限定为多了比少了好的前提下,无差异曲线图中位置越高或距离原点越远的无差异曲线所代表的消费者的满足程度越高。由于通常假定效用函数是连续的,所以在同一个坐标平面上的任何两条无差异曲线之间,可以有无数条无差异曲线。同一条曲线代表相同的效用,不同的曲线代表不同的效用。
换句话说,较高无差异曲线上所有商品组合的效用高于较低的无差异曲线上所有商品组合的效用。
第三,任何两条无差异曲线不能相交。这是因为两条无差异曲线如果相交,就会产生矛盾。只要消费者的偏好是可传递的,无差异曲线就不可能相交。
第四,无差异曲线通常是凸向原点的,这就是说,无差异曲线的斜率的绝对值是递减的。这是由于边际替代率递减规律所决定的。 消费者的无差异曲线类似于生产者的等产量曲线。
特殊曲线
1、完全替代品的无差异曲线的斜率为负的常数。完全替代品是指两种商品之间的替代比率的固定不变的情况。在完全替代情况下,两商品之间的边际替代率是一个常数,相应的无差异曲线是一条斜率不变的直线。
2、完全互补品的无差异曲线斜率不存在。完全互补品指两种商品必须按照固定的比例同时被使用的情况。因此,在完全互补情况下,相应的无差异曲线为直角形。
3、厌恶品(两种商品中一种)无差异曲线斜率为正数,若两种商品都是厌恶品则无差异曲线为负数(与一般的无差异曲线类似)。
4、中性商品的无差异曲线斜率为0或者不存在。
5、柯布-道格拉斯U(X1,X2)=X1X2无差异曲线斜率为-cX2/dX1
[2]
6、厌足偏好:一个消费者对两种产品会产生厌足偏好,指的是在第一象限出现一个合意点,无差异曲线则会围绕这个厌足点,出现封闭曲线。体现“过犹不及”及“欠犹不及”的偏好性特征。(也就是围绕着一个效用最大点,分散开有很多圈,每个圈从里往外效用逐渐递减)
3. 是什么导致现在的经济不理想
1、现在世界经济仍然是以欧美经济为主体的经济,覆巢之下,安有完卵,没有欧美经济的需求拉动,我们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速趋缓是很正常的,毕竟作为发展中国家本国内消费能力有限,需求不足。那为什么欧美经济陷入低迷了呢?
2、从表面上看欧洲经济低迷是因为欧债危机蔓延,国家面临破产,而美国是政策失误,房地产市场过度发展,次级贷款破产,金融危机爆发。一直以来这也是经济学家寻找政策措施的基点,他们认为需求不足,应该对症下药,激发或者创造需求,使经济重振雄风。可是,他们都错了,经济陷入衰退的原因根本不是这些,这些只是表面原因,甚至可以说是衰退的表面现象,拿现象当原因岂不缘木求鱼,怎能成功?经济衰退的真正原因在于供应不足,资源短缺。欧洲的福利制度太好,明明没有那么多的钱进行福利支出,硬着头皮借钱消费。经济景气,银行不急着要钱,一旦缺钱或者有缺钱的迹象就逼着你要,而且这些债务大多是连环的,一旦到来就是排山倒海。美国明明没有那么多积蓄消费,为了刺激经济增长,硬是通过释放大量流动性来创造那么多消费能力,制造假需求。这两者在本质上是相同的,都是资源不足,需求没有相应的供给支撑发展不起来,经济增长乏力,为了刺激经济,用纸币人为地创造人们的消费能力,但是没有真正的供给作为支撑的需求最终是要破灭。现在的经济学家们采用凯恩斯经济学从需求不足的角度来解决经济危机已经不合时宜了,要想解决经济危机必须从经济增长理论入手,找寻经济增长的原动力,发掘它们,增加供给,从而保证需求,实现经济增长。正如萨伊所说,供给创造需求,他和亚当斯密一样,都是最明智的经济学家,认为经济增长最终要靠生产能力的提高,即供给能力的增加,这才是经济增长的王道,而不是再从需求角度入手,那只是在大萧条那种需求严重不足的情形才适用的,目前的经济是供给不足导致需求得不到满足,人们用货币虚拟地制造假供给来满足需求的做法是畸形的,肯定会破产。
3、中国的经济本来形势一片大好,07年的次贷危机吓坏了中国政府,推出了臭名昭著的四万亿。其实中国当时的经济困境的确是可以用凯恩斯经济学解决的,可是过犹不及呀,四万亿在乘数的作用下要创造多少流动性呀,结果10年到现在的通胀,高房价,中小企业融资难,一大堆问题都来了,一下子投放那么多钱,很多都流向了不该去的地方,投资拉动经济的增长方式又一次加强,经济发展积重难返。不得已又采取降准、打压房价的紧缩措施来调控物价房价,这种一刀切的方式受伤的总是弱小者,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接踵而来。国内紧缩,国外低迷,经济发展能理想吗?真是内忧外患。
唠唠叨叨说了这么多,也不知自己说得对不对,总之是自己对现在世界经济和国内经济的思考,写下来与大家分享讨论也不枉自己的大学专业(经济学)了。
4. 经济学中的通货膨胀
通货膨胀若是由于流动性过剩引起的话,就像郎咸平教授说的“钱太多了”,内钱多了买房子,房子涨容了,买股票,股票涨了,买东西,通货膨胀了……导致经济过热了。但是所谓的经济过热,是一种表面的现象,不是国家经济发展了,而是发烧了,生病了,是过犹不及的。
导致流动性过剩的原因有很多,包括宽松的货币政策或者是由于人民币升值预期导致热钱流入等等,最终导致政府对通货膨胀和资产泡沫的关注,采取央行提高存款利率,提高银行存款准备金率及发行票据限制放贷等手段紧缩银根。
5. 在现阶段大力发展经济的背景之下,什么没有跟上经济增长的步伐
1、现在世界经济仍然是以欧美经济为主体的经济,覆巢之下,安有完卵,没有欧美经济的需求拉动,我们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速趋缓是很正常的,毕竟作为发展中国家本国内消费能力有限,需求不足。那为什么欧美经济陷入低迷了呢?2、从表面上看欧洲经济低迷是因为欧债危机蔓延,国家面临破产,而美国是政策失误,房地产市场过度发展,次级贷款破产,金融危机爆发。一直以来这也是经济学家寻找政策措施的基点,他们认为需求不足,应该对症下药,激发或者创造需求,使经济重振雄风。可是,他们都错了,经济陷入衰退的原因根本不是这些,这些只是表面原因,甚至可以说是衰退的表面现象,拿现象当原因岂不缘木求鱼,怎能成功?经济衰退的真正原因在于供应不足,资源短缺。欧洲的福利制度太好,明明没有那么多的钱进行福利支出,硬着头皮借钱消费。经济景气,银行不急着要钱,一旦缺钱或者有缺钱的迹象就逼着你要,而且这些债务大多是连环的,一旦到来就是排山倒海。美国明明没有那么多积蓄消费,为了刺激经济增长,硬是通过释放大量流动性来创造那么多消费能力,制造假需求。这两者在本质上是相同的,都是资源不足,需求没有相应的供给支撑发展不起来,经济增长乏力,为了刺激经济,用纸币人为地创造人们的消费能力,但是没有真正的供给作为支撑的需求最终是要破灭。现在的经济学家们采用凯恩斯经济学从需求不足的角度来解决经济危机已经不合时宜了,要想解决经济危机必须从经济增长理论入手,找寻经济增长的原动力,发掘它们,增加供给,从而保证需求,实现经济增长。正如萨伊所说,供给创造需求,他和亚当斯密一样,都是最明智的经济学家,认为经济增长最终要靠生产能力的提高,即供给能力的增加,这才是经济增长的王道,而不是再从需求角度入手,那只是在大萧条那种需求严重不足的情形才适用的,目前的经济是供给不足导致需求得不到满足,人们用货币虚拟地制造假供给来满足需求的做法是畸形的,肯定会破产。3、中国的经济本来形势一片大好,07年的次贷危机吓坏了中国政府,推出了臭名昭著的四万亿。其实中国当时的经济困境的确是可以用凯恩斯经济学解决的,可是过犹不及呀,四万亿在乘数的作用下要创造多少流动性呀,结果10年到现在的通胀,高房价,中小企业融资难,一大堆问题都来了,一下子投放那么多钱,很多都流向了不该去的地方,投资拉动经济的增长方式又一次加强,经济发展积重难返。不得已又采取降准、打压房价的紧缩措施来调控物价房价,这种一刀切的方式受伤的总是弱小者,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接踵而来。国内紧缩,国外低迷,经济发展能理想吗?真是内忧外患。唠唠叨叨说了这么多,也不知自己说得对不对,总之是自己对现在世界经济和国内经济的思考,写下来与大家分享讨论也不枉自己的大学专业(经济学)了。
6. 请介绍一下《资本论》受到了哪些“学术攻击”
坦率地说,这是一篇小学生作业,是黄教逼着“小学生”来完成,用心固然“险恶”,但结局可能皆大欢喜的,就不妨试着做一下。。。。
黄教授认为:写书应该“打擂台”,
请介绍一下《资本论》受到了哪些“学术攻击”
(原题为:请许光伟介绍一下《资本论》受到了哪些“学术攻击”)
即采用:攻击——还击——攻击——还击——攻击——还击——攻击——还击。。。。模式!!
不幸的是,《保卫资本论》没有采用那样的款式,这可能令黄教授大为不满!!
《保卫资本论》针对的不是你批我斗,——在这方面《保卫资本论》倡导“资本主义批判”和“社会主义批判”,《保卫资本论》,强调批判路径的“建设”。
因循这样的路径:
中国将要流行的经济学教科书体系
《保卫资本论》:中国政治经济学和《资本论》研究。这样说法简明一些。
教科书体系。中国政治经济学。和《资本论》的为什么分立,等等问题。
这些是黄教所无法考虑的事体,但关乎中国学术的现状和发展。
如何写中国政治经济学,关键是“分析史”有否落实的问题。现在的中国史,中国经济史,价值学说史,以及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说史,都有很多。但是缺少中国范畴。
我们认为:所谓中国分析史,就是把中国整史作为一个既成和运动的对象来看待,找到可分析运用的范畴。
为了打破打破“理论经济学”现有的中国二分法,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保卫资本论》采用了看起来是“另类”的做法。以至于,遭到“黄教授”等等的攻讦与捣蛋。但这些都无关紧要,重要的是学术团结,求同存异。我们衷心感谢黄教等人的努力,其不遗余力的“捣蛋”“攻讦”致使国学远播,让青年学生现场看到了”什么是过犹不及“以及“述而不作”。
7. 自黑式营销运用了什么经济学原理
自黑也是一种营销境界
出道以来一向颇受争议的杨幂近日又被黑,有网友根据她与多位演员的合影推算其官方身高造假,再度引发热议风潮,该话题更是一度登上微博热门话题榜。对此,杨幂则秉承一贯的自黑自嘲,通过微博回应:“黑我两米又细又美大长腿,我开心。”该微博一经发出迅速迎来25万多个赞。
在微营销纵横的时代,自黑已成为一种独特的营销手段。越是负面的新闻、话题传播得越快,而越是传统的、正经的话题却应者寥寥。这恐怕与中国人千年来喜欢围观、看热闹的心态脱不了干系,越是恶趣味、越反常越能吸引眼球。对艺人们而言,自黑不仅仅可以提高知名度,还更好地提升了自己亲切,幽默,接地气的形象。否则男神女神长时间的高高在上,难免会让粉丝产生距离感。
“自黑”不仅能炒作,也能帮助品牌化解公关危机。Smart汽车的袖珍一直被诟病,而这个品牌的“自黑”精神毫不亚于其“卖萌”能力。曾有用户在Twitter上发表推文嘲笑Smart也就抵得上一坨鸽子粪的大小。该推文引起了网民们的热议,Smart一时之间似乎陷入了一场营销危机。岂料,Smart竟顺着“鸽子粪”的笑话将错就错,在Twitter上发表了一张图表,并配以说明“一坨鸽子粪哪里够?我们的安全车体结构实际能容下0.45千万坨普通体积的鸽子粪,这可是经过精密计算得出的结论哦!”图文一经贴出即在24小时内成为各大网站的焦点。Smart通过自黑迅速化解了网民的负面评论,并树立了可亲的品牌形象。可见,在这个娱乐精神当道的时代,无论个人还是企业若没有点自“黑”自乐的精神,恐怕是混不下去的。
“自黑”其实是一种营销境界,它传达的其实是一种态度:敢于自黑就不怕他人的恶意的抹黑。当然,自黑也得把握好度,过犹不及就可能一黑到底,再难洗白了。
8. 用经济学角度解释过犹不及的例子
中国有句来成语,叫“过犹不及”,自从经济学家的角度来说,这其实反应了一个重要的经济学原理边际效应。
用简单的例子说明这个概念:比如你肚子很饿了,但你只有钱可以买5个馒头吃。这个时候,第一个馒头的边际效益最大,因为此时你最饿,最需要吃东西,所以即使让你多花一点钱你也愿意买;第二个馒头的边际效益就递减了,因为已经有1个馒头进肚了,你的感觉不是那么饿了。……第五个的边际效益最小,因为这个时候你几乎已经快饱了,馒头如果卖的贵的话,你一定不会买了。在上面这个例子中,每支出1个馒头的价钱产生的效益,也就是你感觉花钱买来的价值。你会发现这种价值是从第一个向最后一个递减的!这就是边际效益了。边际效应递减可以解释我们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昆曼告诉我们:理性的人都会考虑边际量的存在。
商家们深谙边际效用递减原理的奥秘,他们从不停止创新的脚步,不断地生产不同的产品来满足消费者需求,以减少和阻碍边际效用递减对消费者的影响。
9. 谁来讲讲经济学上倒u型理论的后半段为何会发生
您所说的倒U形假说来源
倒U形假说是美国学者威廉逊(.G.Williamson)提出的。该假说认为,在一个国家经济发展初期,区域之间的经济差异一般不是很大;但是,随着国家经济发展速度的加快,区域之间的经济差异将不可避免地扩大;而当国家的经济发展达到较高的水平时,区域之间的经济差异扩大趋势就会停止,并转变为不断缩小的趋势。这个变化过程就好像倒写的U字,所以,人们把它称之为倒U字假说,也有人把它叫做铃形假说。
您所说的后半段是指当发展水平较高时,区域之间经济差异趋于缩小的情况。
这是因为,发展水平较高时,经济已经接近充分的利用了各种资源,基本达到了当时科学技术水平所限的最佳情况。而通过市场竞争,各区域的情况当然应该逐渐向最优配置靠拢。所以他们就趋于相同了。例如发达国家美、日、欧之间经济差异较小。
当然,理论只是理论,现实则复杂得多。例如资源禀赋的不同、地理位置的差异,还是有着强大的力量。就算是美国,好地方和烂地方也有天壤之别。
适用于其他领域。
“倒U形假说”亦称“贝克尔境界”,指当一个人处于轻度兴奋时,能把工作做得最好。当一个人一点儿兴奋都没有时,也就没有做好工作的动力了;相应地,当一个人处于极度兴奋时,随之而来的压力可能会使他完不成本该完成的工作。
其实也就是老话说的“过犹不及”、“凡事要有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