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经济学法 > gossen经济学

gossen经济学

发布时间:2020-12-29 10:07:30

1. 边际主义的兴起在经济思想史上的作用和意义

经济学中,边际复主义指由边际效制用和边际成本发展而来的经济学理论。边际效用理论是在1870年左右,是由英格兰的威廉姆·斯坦利·杰文斯、奥地利的卡尔·门格尔和瑞士的利昂·瓦尔拉斯各自独立发展起来的,他们最终使边际主义广泛流传,但是赫尔曼·海因里希·戈森(HH Gossen)早就指出了交换价值和边际效用之间的关系。经济学思想的这次变革被称作新古典主义革命或边际革命。边际革命是经济学发展史上的重大变革。这次变革使边际效用价值论代替了古典经济学所坚持的劳动—生产成本价值论,促成了经济学研究对象的根本转变。

2. 边际主义的代表人物

边际主义的先驱屠能、杜布衣和戈森

在古典经济学派之后与新古典经济学派崛起之前,有三个开始使用微积分的方法来研究经济学理论问题的边际学派开始出现。关于这三个边际学派的比较一致的看法是:其一是奥地利的边际学派;其二是英国与法国的数理学派;其三是美国的边际学派。也有一说,认为其二应是指单独的英国边际学派,因为杰文斯对边际学说的贡献实在是太大了;而其三应是指单独的具有法国传统的洛桑学派,该学派的创始人小瓦尔拉斯被认为是集边际学派之大成的两个新古典经济学派的创始人之一。美国的边际学派相对形成的比较晚,美国现代经济学研究最早一代的经济学家克拉克(John Bates Clark, 1847-1938)其实是在其留学欧洲的过程中继承了奥地利和英国传统的边际学说而已。

边际主义的先驱包括德国的屠能和戈森以及法国的杜布衣。

屠能(Johann Heinrich von Thonen, 1783-1840)是德国早期经济学家中在理论方面最具有贡献的学者,被一代宗师马歇尔称为是一位“胜过其他大师”的经济学家,甚至有近代学者认为在纯理论方面他的贡献应在李嘉图之上。

首先,他是第一个使用微积分来作为经济推理的学者;第二,他花费了10年时间(1810-1820),从浩瀚的数字资料中推导出一些经济学原则,并根据这些原则为自己的农庄拟定一个详细的会计计划;第三,他创立了一个能补足李嘉图地租理论的学说;第四,首先提出了边际的概念以及一些计算实例。

杜布衣(Arsne Jules Etienne Juvenal Dupuit, 1803-1866)则是法国的一位工程师,自由放任经济理论的狂热鼓吹者。工程方面的经历使他在公用事业方面的研究有所建树,1844年出版的《公共工程的效用衡量》中开始使用总效用和边际效用来衡量社会福利的增减。这是在经济学体系之外有人自觉或不自觉地提出效用和边际效用的第一次。

德国的戈森(Hermann Heinrich Gossen, 1810-1858)生于德国的都闰(Düren),终生从事于普通公务员职务而一事无成。直到1847年退休之后才开始专心于经济学著作的写作,在边际效用学说方面,他是一位重要的先行者。但是,由于他是以母语写作,而且书中充斥着大量的图形、图表、字母和公式,所以在当时的经济学界几乎无人能看懂。再加之在书中他自比是经济学界的哥白尼,因此,他花了20年时间所写出的经济学专著《人们间交换规律的发展》(Entwicklung der Gesetze des Menschlichen Werkehrs),在1854年出版之后几乎没有销路,不得不在临死之前自行收回。

这本划时代的著作直到其出版20年后的70年代才被有识之士发现,勒翁·瓦尔拉斯在给杰文斯的信中提到说:戈森在许多方面其实都走到了我们前面,我认为有许多规律性的东西应该属于戈森。这就是戈森第一定律和戈森第二定律的来由

奥地利边际学派的创始人门格尔

戈森在当时的经济学界中也许是由于数学知识太好而显得鹤立鸡群,这是造成他穷困潦倒一生的重要原因。而作为后起之秀的门格尔(Carl Menger, 1840-1921)却由于其数学知识太不好,反而却红极一时。这在100多年前的经济学界是不难理解的,事实上如果看一看10年前中国的现实情况,恐怕也是这样一种情形,目前情况正在逐渐改变,毕竟是大势所趋。

卡尔·门格尔出生于奥地利的加拉喜亚(Galicia),曾在布拉格、维也纳等地求学,于1873年开始担任维也纳大学的经济学讲座教授,但是其经济学著述的成名之作《国民经济学原理》(Grunds a tze der Volkswirtschaftstehre)却是于1871年发表的,并且自译英文本,书中行文流畅、言辞华丽,取得较大反响,并由此奠定了他奥地利学派创始人的地位。

虽然他在书中认为是他发现了许多原则可以作为计算各种边际效用的方法,但是后来随着经济学界越来越多的学者都熟悉了微积分之后,人们才发现:那些所谓由门格尔所“创造”的“边际分析法”其实就是牛顿和莱布尼兹在门格尔之前200年就早已发明出来的各种导数的运算法则。

1900年起,门格尔被任命为奥地利上议院的终身议员,还曾担任过多夫王子的私人导师,所蒙受的恩宠由此可见一斑。

英国边际学派的创始人杰文斯

杰文斯(William Stanley Jevons, 1835-1882)是英国边际学派的创始人,既早熟又早天。他15岁就入伦敦大学攻读化学及植物学,因受经济不景气的影响,家道沦落,而被迫于18岁时辍学,并转赴澳洲色德勒造币厂做化验师。1859年,杰文斯24岁时才有条件辞职返校复学,改学逻辑学与伦理学,一口气在三年内拿下了文学学士和硕士。毕业后于1863年开始担任曼彻斯特的欧文学院讲师、教授,讲授逻辑学、伦理学,直到1876年才开始进入伦敦大学任政治经济学的教授,此前于1870年,开始担任英国科学促进会会长。1871年出版了他那著名的《政治经济学原理》(Theory of Political Economy),此后又再版过多次。1882年,杰文斯46岁时死于海水浴。

在一代宗师短短的一生中,著作颇丰,除了上述的著作外,还曾出版过《通货和金融研究》(Investigation in Currency and Finance, 1863-1884)、《煤炭问题》(The Coal Question, 1865)等几本著作及数十篇论文。

杰文斯是个天才横溢的学者,其成就是多方面的。除了是边际效用论的创始人之一之外,早期的英国经济学说史著作还把他列为第一流的统计学家。他也是早期的数理经济学家,此外还发表过不少通俗逻辑学的著作,还是目录学的先驱者,甚至曾用自己的经验进行过肌肉疲劳状态的研究。

杰文斯的价值理论的基本内容其实是在上个世纪的60年代初即已完成,他于1862年曾写过一篇阐述其概要的论文送交大不列颠学会,直到1866年才得以发表,并且没有得到重视。此时他也在忙于其他问题的研究,直到1868年爱J·堡大学的一位工程学教授佛里明·金肯(Fleeming Jenkin, 1833-1885)发表了一篇经济学论文《供求定律的图形表述》(Graphic Representation of the Laws of Supply and Demand),批评杰文斯在早期认定效用无法度量而将供求分析建立在市场活动之上的作法,才引起杰文斯的注意,并以所完成的理论经济学著作《政治经济学原理》作为回答。

由于杰文斯早年生活在社会的底层,因此,他发誓要研究社会经济问题,以图为社会做出贡献。他认为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应涉及在国民财富的创造中如何使穷人的数目尽可能地减少、使劳动者获得适当的报酬,以及如何使财富作为最好的消费,从而将消费理论放置于生产理论和分配理论之前,这就背离了古典的传统。

他借助边际效用的概念所提出的交换方程式,虽然与后来人埃奇沃斯的纯交换理论相比还嫌粗浅,但却是后者的基础。他除了对边际效用、劳动理论、资本与利息等均有所建树之外,其坚实的统计学知识使他在研究金融和经济周期时也获益匪浅。他在大学毕业后的第一本经济学著作其实是《金融统计学》(Financial Statistics, 1861),由于是自费出版,因而没有引起什么注意。关于经济周期的研究,他在大量统计分析的基础上所提出的“太阳黑子说”,虽然在今天看来已经过时,但是在农业生产占很大成份的当时,还是有一定道理的。

最后,还有两位边际主义的代表人物―法国的瓦尔拉斯和美国的克拉克

3. 经济学中边际分析法的形成过程

边际分析方法是西方经济学的最基本的分析方法之一,是一个比较科学的分析方法。西方专边际分析属方法的起源可追溯到马尔萨斯。他在1814年曾指出微分法对经济分析所可能具有的用途。1824年,汤普逊首次将微分法运用于经济分析,研究政府的商品和劳务采购获得最大利益的条件。功利主义创始人边沁在其最大快乐和最小痛苦为人生追求目标的信条中,首次采用最大和最小术语,并且提出了边际效应递减的原理。
边际分析法形成的同时,形成了经济学的边际效用学派,代表人物有瓦尔拉(L. Walras)、杰文斯(W.S. Jevons)、戈森(H.H. Gossen)、门格尔(C. Menger)、埃奇沃思(F.Y. Edgeworth)、马歇尔(A. Marshall)、费希尔(I. Fisher)、克拉克(J.B. Clark)以及庞巴维克(E. von Bohm-Bawerk)等人。边际效用学派对边际概念作出了解释和定义,当时瓦尔拉斯把边际效用叫做稀缺性, 杰文斯把它叫做最后效用,但不管叫法如何,说的都是微积分中的“导数”和“偏导数”。

4. 边际主义是什么意思

边际主义(marginalism)是以边际效用价值论为其理论基础的经济学流派,起源于李嘉图的地租理论,主要形成于19世纪70年代到20世纪初。其奠基者是三位几乎同时提出边际效用价值论的经济学家:英国的杰文斯、奥地利的门格尔和法国的瓦尔拉。
根据目前可获得的文献资料显示,边际效用价值论最早由比方道尔夫在1675年发表的《人与市民的义务》中提出,后来被比尔拉马基所转述,发表在他死后才出版的《自然法的基本原理》(1754)一书中,并由此影响到瓦尔拉有关边际分析的思想。
1738年,瑞士数学家伯努里在《测定风险新理论之解说》中也提出了边际效用的概念,此后还有意大利经济学家加利阿尼和杰诺维西、法国哲学家孔狄亚克、德国经济学家杜能以及爱尔兰经济学家朗菲尔德、英国经济学家西尼尔和劳埃德、法国数学家古诺、法国工程师杜布依和德国经济学家戈森等边际分析的先驱者。
19世纪70年代的“边际革命”为新古典经济学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分析基础,在瓦尔拉、杰文斯、门格尔之后,对边际主义做出重要贡献的还有维塞尔、庞巴维克、埃奇沃思、威克斯蒂德、帕累托、巴罗尼、克拉克、费雪、陶西格、奈特等人。

边际效用价值论与边际分析
边际主义学派在方法论上反对德国历史学派,他们主张抽象演绎法,认为经济生活反映人们无限的需求与有限的资源之间的矛盾及其选择关系。认为人在经济方面的行为及其后果是由需求决定的,并假定每个人行为的最高目标是追求效用的最大化,即以最小的代价,获得最大的满足。
边际主义认为个人是社会的基本单元,从个人的需求以及如何满足这些需求出发,就能够解释整个社会经济现象。个人为了追求需求的满足,就要适当地处理同周围有限资源的关系,在这个过程中发生的主观心理活动和行为,就成为该学派进行理论分析和数学论证的依据和典型模式。
边际效用学派的理论基础是边际效用价值论。根据这个理论,商品的价值是一种表示人对商品的感觉和评价的主观心理,主要关注于商品给人带来的满足程度。商品首先要能给人带来效用,否则没有人会需要;同时也必须具有一定的稀缺性,否则就没有必要用其他物品来进行交换。
价值的尺度是边际效用,即使是不能直接带来效用的生产资料,其价值也由其参与生产的最终消费产品的边际效用来决定。价格则是买卖双方对物品的效用进行主观评价、彼此竞争和均衡的结果。因此,各种商品的价格之比就应该等于他们的边际效用之比。

边际生产力论与分配理论
美国经济学家克拉克系统地阐述了边际生产力论,为现代经济学中的分配理论奠定了基础。他还提出静态分析与动态分析的差别,这一区分大大丰富了现代经济学的分析工具。克拉克以边际生产力论来分析和论证工资与利息,他的边际生产力论是“生产要素论”、“边际效用论”和“报酬递减规律”理论的混合。克拉克断言:不仅土地报酬是递减的,而且劳动力和资本的报酬也是递减的。并且强调“最后生产力”决定工资和利息。
克拉克的边际生产力论可简略概括为三点:(1)在静态条件下,自由竞争(生产要素无阻碍地流动)将使工资趋向劳动力要素的边际生产力(他称之为“最后生产力”),利息则趋向于资本要素的生产力;(2)由于资本和劳动力的边际生产力递减,因此当劳动力(或资本)在资本(或劳动力)不变时逐渐增加,导致工资(或利息)的下降;(3)在静态条件下,资本边际生产力决定的利息乘以资本要素的总收入,劳动力的边际生产力决定的工资乘劳动量等于劳动力要素的总收入,两种要素收入之和等于两种要素在一起所生产的收入总和。
克拉克还认为,产品的价值是由社会来决定的,因此,财富的分配状况自然也会影响商品的价值,而商品的价值和价格是没有区别的。克拉克认为,价值里面完全没有劳动的因素,价值是市场上双方竞争并达到均衡时的结果。换言之,克拉克认为价值并不是自然的或者先定的,而是随着市场上买卖双方情况的变化而不断变化的,由于价格和价值是一致的,我们又无法直接去观察或者测量到价值,那么只能将商品的价格作为价值。
边际主义对新古典经济学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边际效用论和边际生产力论是以马歇尔为代表的英国剑桥学派的理论支柱之一,又是现代微观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凯恩斯接受了包括边际生产力分配论在内的边际分析原理和方法,并将它推广应用到宏观经济分析范畴,从而使边际分析原理成为现代宏观经济学的主要工具之一。

推荐阅读书目:
(1)《经济学中的边际主义》晏智杰,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
(2)《边际革命与新古典经济学》晏智杰,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3)《1870年以来的西方经济学说》胡寄窗,经济科学出版社,1988

5. 浅谈经济理论的演变

第一次工业革命

第一次工业革命是指18世纪60年代从英国发起的技术革命,是从劳动密集型的手工业开始、以蒸汽机作为动力机被广泛使用为标志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意味着资本密集,当相关产业通过不断创新提高生产率后,能够迅速增加社会财富,继而持续推动本领域和其它领域的工业化革新和生产。

第一次工业革命使工厂制代替了手工作坊,用机器代替了手工劳动;从社会关系来说,工业革命使依附于落后生产方式的自耕农阶级消失了,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形成和壮大起来。

第一次工业革命大大密切加强了世界各地之间的联系,改变了世界的面貌,最终确立了资产阶级对世界的统治地位,率先完成了工业革命的英国,很快成为世界霸主。法国、德国、美国、俄国、日本等国也纷纷加入工业革命的行列,中国清朝当时闭关锁国没有赶上这个潮流,于1860年被英国打开国门。

第二次工业革命

第二次工业革命是指19世纪60年代后期,欧洲国家和美国、日本的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的完成,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对人类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军事,科技和生产力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资本主义生产的社会化大大加强,垄断组织应运而生。

第二次工业革命,使得资本主义各国各个方面发展不平衡,帝国主义争夺市场资源和争夺世界霸权的斗争更加激烈,促进了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使得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最终确立,世界逐渐成为一个整体。这也促进了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列强加紧对外侵略扩张,由于西方一些资本主义国家的争斗很激烈,第一次世界大战在此期间爆发。中国在此期间开展了“西学东渐”的洋务运动最终以失败告终。

第三次工业革命

第三次科技革命以原子能、电子计算机、空间技术和生物工程的发明和应用为主要标志,涉及信息技术、新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生物技术、空间技术和海洋技术等诸多领域的一场信息控制技术革命。其不仅极大地推动了人类社会经济、政治、文化领域的变革,而且也影响了人类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人类的衣、食、住、行、用等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也在发生了重大的变革。

第三次科技革命加剧了资本主义各国发展的不平衡,使资本主义各国的国际地位发生了新变化;使社会主义国家在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抗衡的斗争中,贫富差距逐渐拉大,促进了世界范围内社会生产关系的变化。

纵观前三次工业革命,可以发现他们对世界发展的共同影响有:

①都极大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带来了工业布局的新变化。

②都引起了社会关系的重大变革:第一次导致近代社会两大对立的阶级即工业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产生,并开始了城市化进程;第二次,垄断组织产生,并与国家政权结合,自由资本主义过渡到垄断资本主义;第三次,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强化,使第三产业比重上升。

③都对世界格局产生巨大影响:第一次,确立了资本主义对世界的统治,殖民扩张造成东方从属于西方;第二次,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殖民体系最终形成,世界成为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第三次,推动了国际经济结构的调整,世界各国经济相互依存,联系日益紧密。

第四次工业革命

从农耕时代到工业时代再到信息时代,技术力量不断推动人类创造新的世界。智能科技,正以改变一切的力量,在全球范围掀起一场影响人类所有层面的深刻变革,人类正站在一个新的时代到来的前沿。智能科技可以说人类历史上的“第四次工业革命”,其来势汹涌,锐不可当。

这一次工业革命不再局限于某一特定领域。无论是移动网络和传感器,还是纳米技术、大脑研究、3D打印技术、材料科学、计算机信息处理……甚至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和辅助效用均是此次工业革命涉足的领域,而这样的组合势必产生强大的联动力量。此外,此次工业革命不再是某一个产品或服务的革新,它是整个系统的创新。这场革命将对社会、经济、金融,包括个人带来巨大的影响。

四次经济学革命

伴随着第四次工业革命,我们对于经济学的认识也需要变化。这也可以从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角度来理解。

在农业文明时代,最重要的资产是土地跟农民。

工业时代最重要的资产是资本、机器(机器是固化的资本)、流水线上被异化了的人。工业时代早期考虑最多的是异化的人,因为人也被当作机器在处理。人只是流水线当中的螺丝钉。

到了知识经济的时代,最核心的资源,一个是数据,一个是知识工作者(Knowledge Worker),就是德鲁克在上个世纪末讲的。企业的管理也会从传统的多层次走向更加扁平、更加网络、更加生态的方式。让知识工作者真正能够创造价值,变成任何一个组织和整个社会最重要、最需要突破的地方。

到了智能科技时代,技术特征正在影响我们周围的商业逻辑。

这意味着,

农业文明时代的经济学是一种贫瘠经济学(The Economics of Poverty);农业社会的构成单元是整体的分子;

工业文明时代的经济学是一种稀缺经济学(The Economics of Scarcity),工业社会的构成单元是有形的原子;

互联网时代是丰饶经济学(The Economics of Abundance,又名富足经济学),构成互联网世界的基本介质是无形的比特;

而智能时代则是共享经济学(The Economics of Sharing),构成智能时代经济体系是具备智能属性的节点。

这是我们理解的经济学变迁,具体到主流经济学,也经历了经济学的四次革命与四次综合。

第一次革命与第一次综合

经济学的第一次革命,以亚当·斯密(Adam Smith)的《国富论》(1776)为标志,突破了自古希腊和中世纪以来只注重财富管理分析的前古典经济学研究范式,确立了以财富生产分析为主要目的的古典经济学研究范式。

经济学的第一次综合,以约翰·穆勒(John Mill)的《政治经济学原理》(1848)为标志,对前古典经济学与古典经济学的研究范式进行了理论综合,把财富的管理和财富的生产整合为一个统一的分析框架,使之成为经济学并行不悖、相互补充的两大研究范式。

第二次革命与第二次综合

经济学的第二次革命就是所谓的“边际革命”,其标志性的人物和代表作分别包括赫尔曼·戈森(Hermann Gossen)的《人类交换规律与人类行为准则的发展》(1854)、卡尔·门格尔(Carl Menger)的《国民经济学原理》(1871)、利昂·瓦尔拉斯(LeonWalra)的《纯粹经济学要义》(1874)和威廉·杰文斯(William Stanley Jevons)的《政治经济学理论》(1879)。“边际革命”突破了古典经济学此前以生产投入(包括劳动投入)作为分析对象的客观价值理论,提出了以人的心理因素作为分析对象的主观价值理论,即边际效用理论。

经济学的第二次综合是新古典经济学的创立,以阿尔弗雷德·马歇尔(Alfred Marshall)的《经济学原理》(1890)为标志,将古典经济学的客观价值论和边际革命的主观价值论整合为一个统一的分析框架。

第三次革命与第三次综合

经济学的第三次革命,以梅纳德·凯恩斯(MaynardKeynes)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1936)为标志,被世人称为“凯恩斯革命”。凯恩斯革命突破了新古典经济学将经济分析的基点立足于个人与厂商的微观分析范式,第一次确立了以国民经济作为一个整体对象的宏观分析范式。

经济学的第三次综合,以保罗·萨缪尔森(Paul Samuelson)的《经济学分析基础》(1947)为标志,将新古典经济学的微观分析范式与凯恩斯主义的宏观分析范式整合为一个统一的分析框架。

第四次革命与第四次综合

经济学第四次革命是指从20世纪80-90年代开始,并一直延续至今的、对西方主流经济学“经济人假设”或“理性人假设”的挑战与批判,以及以行为经济学(Behavioral Economics)、实验经济学(ExperimentalEconomics)、演化经济学(Evolutionary Economics)、计算经济学(Computational Economics)、神经经济学(Neuroeconomics)为代表的新兴经济学(Neo-Economics)在此基础上提出的一系列不同于传统经济理论的假设与范式。这次革命发生的时间,基本与人类社会进入以“信息文明”为标志的后工业时代相契合。这一范式革命与转换,具有后现代主义反理性、反分工的鲜明色彩,反映了当代科学技术跨学科融合与跨学科发展的趋势,是人类对启蒙运动以来所谓“科学理性”和“科学分工”进行全面反思在经济学领域的体现。

目前,主流经济学正在面临全面的理论危机。以实验经济学、行为经济学、演化经济学、计算经济学和神经经济学为代表的新兴经济学在经验实证的基础上对“理性人假设”的置疑与批判,预示着经济学基础理论正在发生深刻的变革与重大创新。预计未来5-10年之内,一个新的、具有替代性和颠覆性的、超越新古典传统的经济学理论体系或将展现于世人眼前。

这就是经济学第四次革命与第四次综合的前景。

第四次工业革命以及经济学的第四次革命,我们将如何应对?又该有何种作为?这对我们来说,是一种挑战,也是一个机遇。

6. 经济学 效用的三个角度

西方经济学效用理论的思想渊源也许可以追溯到以边沁(Bentham,1789)和密尔(Mill,1848)为代表的英国功利主义哲学1,但其直接奠基却是产生于19世纪50~70年代的“边际革命”。在此期间,德国的戈森(Gossen,1854)、英国的杰文斯(Jevons,1871)、奥地利的门格尔(Menger,1871)以及法国的瓦尔拉斯(Walras,1974年)等人差不多同时但又都各自独立地发现了“边际效用递减规律”。边际效用学说建立在效用可以直接计量的假设之上,因此也被称为“基数效用论”。边际效用学说对西方经济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第一,它是马歇尔创立新古典经济学一个重要的理论来源,而现代西方经济学则是建立在新古典经济学基础上的;第二,它通过边际方法把微积分引入经济分析,从而为现代西方经济理论成功地运用数学工具奠定了基础。

7. 经济学效用谁最先提出来的

西方经济学效用理论的思想渊源也许可以追溯到以边沁(Bentham,1789)和密尔(Mill,1848)为代回表的英国功答利主义哲学1,但其直接奠基却是产生于19世纪50~70年代的“边际革命”。在此期间,德国的戈森(Gossen,1854)、英国的杰文斯(Jevons,1871)、奥地利的门格尔(Menger,1871)以及法国的瓦尔拉斯(Walras,1974年)等人差不多同时但又都各自独立地发现了“边际效用递减规律”。边际效用学说建立在效用可以直接计量的假设之上,因此也被称为“基数效用论”。边际效用学说对西方经济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第一,它是马歇尔创立新古典经济学一个重要的理论来源,而现代西方经济学则是建立在新古典经济学基础上的;第二,它通过边际方法把微积分引入经济分析,从而为现代西方经济理论成功地运用数学工具奠定了基础。

阅读全文

与gossen经济学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中天高科国际贸易 浏览:896
都匀经济开发区2018 浏览:391
辉县农村信用社招聘 浏览:187
鹤壁市灵山文化产业园 浏览:753
国际金融和国际金融研究 浏览:91
乌鲁木齐有农村信用社 浏览:897
重庆农村商业银行ipo保荐机构 浏览: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药材种植产业发展规划 浏览:748
博瑞盛和苑经济适用房 浏览:708
即墨箱包贸易公司 浏览:720
江苏市人均gdp排名2015 浏览:279
市场用经济学一览 浏览: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浏览:59
中国金融证券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814
国内金融机构的现状 浏览:255
西方经济学自考论述题 浏览:772
汽车行业产业链发展史 浏览:488
创新文化产业发展理念 浏览:822
国际贸易开题报告英文参考文献 浏览:757
如何理解管理经济学 浏览: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