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的假设是什么
微观经济复学的理论是以如下三制个基本假设条件为前提的:第一,市场出清。即坚信在价格可以自由而迅速升降的情况下,市场上一定会实现充分就业的均衡(equilibrium)状态。在这种状态下,资源可以得到充分利用,不存在资源闲置或浪费问题。第二,完全理性。即消费者和厂商都是以利已为目的的理性人(rational man),他们自觉地按利益最大化的原则行事,既能把最大化作为目标,又知道如何实现最大化。第三,完全信息。即消费者和厂商可免费而迅速地获得各种市场信息(information)。只有在这种条件下,微观经济学关于价格调节实现资源配置最优化,以及由此引出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才是正确的。
同微观经济学不同,宏观经济学是以市场机制是不完善的和政府应该和可以调节经济为假设条件的。宏观经济学是在此假设条件下,以整个国民经济为研究对象,通过研究经济中各有关总量的决定及其变化,来说明资源如何才能得到充分利用的经济理论。
❷ 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基本假设有哪些
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基本假设
传统凯恩斯主义不能够解释20世纪70年代的滞胀,于是促进了货币主义和理性预期的发展,形成以卢卡斯为首的新古典宏观经济学派。其四个假设条件如下:
1、个体利益最大化。
2、理性预期。即在有效利用一切信息的前提下,对经济变量做出的在长期中平均说来最为准确的,而又与所使用的经济理论、模型相一致的预期。包含3个含义:
(1)作出经济决策的经济主体是有理性的。
(2)为正确决策,经济主体会在做出预期时力图获得一切有关的信息。
(3)经济主体在预期时候不会犯系统错误。
通俗的说,理性预期的意思是在长期中,人们会准确地趋向于预期到经济变量所应有的数值。
3、市场出清。即劳动力市场上的工资和产品市场上的价格都具有充分的灵活性,可以根据供给情况迅速进行调整。所以劳动力市场和产品市场都不会存在超额供给。
4、自然率。
(2)宏观经济学的假设前提扩展阅读
一、新古典宏观经济模型的政策含义(政策无效性)
假设:波动根源是货币冲击。在A点,价格P0被完全预见到,产出和就业处于长期均衡。提高货币供给,理性当事人形成预期时会考虑这个信息并完全预见到货币供给的提高对一般价格水平的影响,产量和就业不变。
二、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观点:
1、能预期到的货币供给的变化将只改变价格水平,而对实际产量和就业没有影响。
2、只有未预期到的货币供给的变化才影响实际产量。
❸ 宏观经济学的基本假设是什么
你这个问题不应该这么问,不同学派基本假设是不同的。
现在主要2大流派是新古典综合学派和新凯恩斯学派。
新古典理论的基本假设:
(1)个体利益最大化,即宏观经济学要具有微观基础。
(2)理性预期,简单说就是人们能够预期到将来的经济变化,不会产生系统性错误。
(3)市场出清,即价格和工资可以迅速变化。这一假设是造成新古典理论和新凯恩斯理论结论不同的最大原因。
(4)自然率假说,主要指自然失业率。
新凯恩斯主义的主要假设只有在市场出清上不同,这一学派认为市场不出请,因为工资和价格不能立刻变化,工资和价格粘性的解释有长期合同论和菜单成本论。即人们签的是长期合同,工资在合同期内不会随市场需求随时变化,这不现实。菜单成本指变动产品价格是要花成本的,例如通知顾客价格变化了,要重新打印价格表等,因此价格不会随着商品需求随时变化。
❹ 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基本假设是什么
一、宏观经济学基本假设不同学派基本假设是不同的。
现在主要两大流派是新古典综合学派和新凯恩斯学派。
新古典理论的基本假设:
(1)个体利益最大化,即宏观经济学要具有微观基础。
(2)理性预期,简单说就是人们能够预期到将来的经济变化,不会产生系统性错误。
(3)市场出清,即价格和工资可以迅速变化。这一假设是造成新古典理论和新凯恩斯理论结论不同的最大原因。
(4)自然率假说,主要指自然失业率。
新凯恩斯主义的主要假设只有在市场出清上不同,这一学派认为市场不出请,因为工资和价格不能立刻变化,工资和价格粘性的解释有长期合同论和菜单成本论。
即人们签的是长期合同,工资在合同期内不会随市场需求随时变化,这不现实。菜单成本指变动产品价格是要花成本的,例如通知顾客价格变化了,要重新打印价格表等,因此价格不会随着商品需求随时变化。
二、微观经济学基本假设
整个微观经济学的论证都是建立在三个基本的假设条件之上的,即完全理性、完全竞争、完全信息。而这三大假设都与事实难以相符。
首先,完全理性不可能。对于微观经济学研究的两大行为主体:居民户和厂商,虽然他们都在自觉或不自觉地追求自身最大化的效用和利润,但在现实经济生活中,他们的理性都只是有限的。居民户在日常的消费活动中难以实现效用的最大化;厂商也不可能把生产活动总是安排在利润最大化点上进行。其次,完全竞争不现实。西方经济学对完全竞争具有严格的限定,包括市场上有大量的买者和卖者;市场上每个厂商提供的商品都是同质的;所有的资源具有完全流动性;信息是完全的。条件如此之苛刻,以致很多西方经济学家也坦言:在现实经济生活中,真正符合这四个条件的市场是不存在的。再次,完全信息不成立。完全信息假设在微观经济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如果信息是完全的,那么市场价格机制才会是有效的,资源就能实现最优配置。但是,现实经济生活中的各种信息往往却是不完全、不对称的。在这种情况下,信息经济学家们预言,价格机制的作用会导致“劣币驱逐良币”的结局,市场就会是无效率的。可见,假设不同,结论就完全不同了。西方经济学精致的理论大厦却是建立在这样一些脆弱的假设基础之上,它的科学性自然就会遭到严重的损害。以上供参考。
❺ 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的三大基本假设分别是什么
一)宏观经济学基本假设不同学派基本假设是不同的。 现在主要2大流派是新古典综合学派和新凯恩斯学派。 新古典理论的基本假设: (1)个体利益最大化,即宏观经济学要具有微观基础。 (2)理性预期,简单说就是人们能够预期到将来的经济变化,不会产生系统性错误。 (3)市场出清,即价格和工资可以迅速变化。这一假设是造成新古典理论和新凯恩斯理论结论不同的最大原因。 (4)自然率假说,主要指自然失业率。 新凯恩斯主义的主要假设只有在市场出清上不同,这一学派认为市场不出请,因为工资和价格不能立刻变化,工资和价格粘性的解释有长期合同论和菜单成本论。即人们签的是长期合同,工资在合同期内不会随市场需求随时变化,这不现实。菜单成本指变动产品价格是要花成本的,例如通知顾客价格变化了,要重新打印价格表等,因此价格不会随着商品需求随时变化。二)微观经济学基本假设整个微观经济学的论证都是建立在三个基本的假设条件之上的,即完全理性、完全竞争、完全信息。而这三大假设都与事实难以相符。 首先,完全理性不可能。对于微观经济学研究的两大行为主体:居民户和厂商,虽然他们都在自觉或不自觉地追求自身最大化的效用和利润,但在现实经济生活中,他们的理性都只是有限的。居民户在日常的消费活动中难以实现效用的最大化;厂商也不可能把生产活动总是安排在利润最大化点上进行。其次,完全竞争不现实。西方经济学对完全竞争具有严格的限定,包括市场上有大量的买者和卖者;市场上每个厂商提供的商品都是同质的;所有的资源具有完全流动性;信息是完全的。条件如此之苛刻,以致很多西方经济学家也坦言:在现实经济生活中,真正符合这四个条件的市场是不存在的。再次,完全信息不成立。完全信息假设在微观经济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如果信息是完全的,那么市场价格机制才会是有效的,资源就能实现最优配置。但是,现实经济生活中的各种信息往往却是不完全、不对称的。在这种情况下,信息经济学家们预言,价格机制的作用会导致“劣币驱逐良币”的结局,市场就会是无效率的。可见,假设不同,结论就完全不同了。西方经济学精致的理论大厦却是建立在这样一些脆弱的假设基础之上,它的科学性自然就会遭到严重的损害。
❻ 宏观经济学的基本假设是
宏观经济学的基本假设:1)市场机制是不完整的;2)政府有能力调节经济,纠正市版场机制的缺点权。
宏观经济学的基本内容:国民收入核算理论;国民收入决定理论;失业理论和就业政策;通货膨胀理论;经济周期理论;经济增长理论;宏观经济政策;宏观经济学流派。
宏观经济学:以整个国民经济为研究对象,通过研究经济中各有关总量的决定及其变化来说明资源如何才能得到充分利用。
宏观经济学的中心内容是:国民收入理论;国民收入的核算也成为宏观经济学的重要内容。
宏观经济目标:充分就业;稳定物价;经济增长;国际收支平衡。
宏观经济政策工具: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❼ 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假定前提有哪些
我觉得两个假定应该是:1、市场出清。即价格长期内会不断调整,使供给与需求趋向于均衡状态,市场最终会存在一个供求相等的均衡点。
2、长期价格具有伸缩性和短期价格具有粘性,即长期内价格是可以变化的,而在短期内价格是不容易变化的。
这两个假定对古典理论的展开有重要的意义。另外还有“理性人”假设也很重要,人都是理性的、利己的,不断的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
❽ 宏观经济三大模型的假设条件是什么
宏观部分:SNA模型,凯恩斯国民收入,IS-LM模型,总供给总需求模型,经济周期模型,索洛模型,菲利普斯曲线模型,
IS越平坦说明利率的轻微变动会带来国民收入的巨大增加而投资是影响收入的关键而利率是影响投资的原因利率与投资成反比利率小投资就会增加他们之间的比例关系就是投资利率系数当投资利率系数大时率的极小变动带来投资的巨大变动从而导致国民收入的巨大增加也就使IS曲线越平坦
LM越陡峭说明利率巨大变动只会带来收入的轻微增加这与货币需求有关因为货币供给是固定的货币需求分为交易性动机、预防性动机和投机性动机交易性货币需求与国民收入有关投机性需求与利率有关两者相加为货币供给因为投机性需求与利率有关且是反方向变动两者比值是货币需求的利率系数当这个系数h很小时利率不论变化多大都很轻微的影响消费货币需求和消费货币需求与国民收入正相关也就是利率变化对消费货币需求影响很小进而对收入影响很小
IS曲线是描述产品市场均衡时,利率与国民收入之间关系的曲线,由于在两部门经济中产品市场均衡时I=S,因此该曲线被称为IS曲线。I--投资,S--储蓄
均衡产出投资储蓄恒等I=S
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一般均衡IS-LM模型
总需求总供给模型AD-AS0
IS-LM-BP模型:
在资本完全流动下,固定汇率时,扩张的货币政策会使LM曲线向右下移动,经济中就会出现大量的国际收支赤字,因而有货币贬值的压力。中央银行必须进行干预,售出外币,并收进本国货币。本国货币供给因而减少了。结果是,LM曲线移回左上方。这个过程会一直持续到经济恢复初始均衡为止。当货币政策基本上不可行时,与此相反的是财政扩张却极为有效。当前金融危机有很多原因,人民币升值后IS,LM,BP三线左移,交于原均衡点左面,从而国民收入减少;中国国民的预防性货币需求是很大,导致消费不热(居民消费需求有很多制约因素
总供给-总需求模型中总供给曲线的移动可以解释滞胀,如果某一冲击(如原材料价格上涨)使总供给曲线向左移动而总需求曲线位置不变,在新的均衡点,就会带来物价水平的上涨和总产量的下降,这就是滞胀现象。
总供给-总需求模型中总需求曲线的移动可以解释经济萧条,如果社会总需求不足使总需求曲线向左移动而总供给曲线位置不变,在新的均衡点,就会带来物价水平和总产量的同时下降,这就是经济萧条现象。
凯恩斯理论的核心是有效需求原理,认为国民收入决定于有效需求,而有效需求原理的支柱又是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资本边际效率递减以及心理上的流动偏好这三个心理规律的作用,这三个心理规律涉及四个变量:边际消费倾向、资水边际效率、货币需求和货币供给。在这里,凯恩斯通过利率把货币经济和实物经济联系起来,打破了新古典学派把实物经济和货币经济分开的两分法,认为货币不是中性的,货币币场上的均衡利率要影响投资和收入,而产品市场上的均衡收入又会影响货币需求和利率,这就是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相互联系和作用。因此可以说,IS-LM模型是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的核心。
❾ 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假定前提有哪些
从重商主义开始到今天,在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整个过程中,尤其是20世纪以来,政府干预和经济自由两大思潮的分歧和争论从未停止过。凯恩斯革命前,主张经济自由的新古典理论始终居上风;凯恩斯革命后,主张政府干预的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成了主流,但主张经济自由的声音仍相当强烈。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和凯恩斯主义成为现代西方宏观经济学两大主流学派,这两个学派的根本分歧是承不承认市场的不完整性,承不承认政府干预的必要性。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坚持市场的完善性,认为追求自身利益的经济主体对未来具有理性预期并据此行动,因而一切经济资源的价格会迅速调整,达到市场出清,经济自动趋向均衡。这样,政府对经济是一切干预都是不必要的,也是无效的。(1)如果政府才却超越人们预期的突如其来的政策干预行动,尽管短期内可能使经济偏离均衡,取得某种小,但只会使经济走想更大的非均衡,政府对经济的任何干预都是利少弊多。(2)不管他们的理论结果多么精致、完善、精神实质始终是一句话:彻底的经济自由。新凯恩斯主义坚持市场的不完善性,认为追求自身利益的经济主体不可能对未来能洞察一切并据此行动,因此一切经济资源的价格难以迅速调整并达到市场出清。(3)经济从非均衡走到充分均衡需要一个相当长的时间过程,在此期间,经济回遭受损失,因此,政府的政策干预是必要的,也是有益的。尽管该学派的理论结构并不景致、完善,而且说法不一,(4)缺乏统一的理论体系,但精神实质也始终是一句话:政府干预是必要的。这两派的理论观点和政策主张,我们不能说谁是谁非,而只能说那一派的观点和主张较符合真实世界。从这一点看,新凯恩斯主义可能比新古典宏观经济学更符合实际些。根本原因在于,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关于经济主体在经济活动中能理性预期的假定条件实在太苛刻。众所周知,人们在市场活动中为了自己的利益,尽管力求掌握一切可能获知的信息,不断修整与其中是一切错误。但由于大千世界的千变万化,一切经济现象无刻不在变动中,加上人们总有某种为自己利益而欺骗和损害别人的机会主义倾向,因而对所有经济活动主体来说,信息总是不完全的。新古典宏观经济学作为一种理论抽象,尽可能作出理性预期和市场出清假定,但现实生活中永远不存在这些假定的情况。可能正因为如此,所有市场经济国家政府都没有按新古典经济学派的主张去做,对经济的形形色色干预从未间断过,哪怕是在经济自由注意呼声最强烈的年代中,政府始终担任在着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的角色。主张国家干预经济的新凯恩斯主义无疑继承了传统凯恩斯主义的衣钵,但力图克服传统凯恩斯主义的不足,寻找价格粘性和市场非出清的微观基础,竭力证明这种“粘性”和“非出新”同样是经济主体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结果。(5)他们找了五花八门的“理由”来说明这种“结果”,这些“理由”有些看来很不充分,证据不足,但有两点是值得肯定的:一是这些“理由”都是从经济主体为追求自己最大利益出发的,因而是合乎经济学基本原理的,也是能使凯恩斯宏观经济学建立在一个扎实的微观基础上;二是这些“理由”尽管各不相同,说法各异,但都是从实际生活中来的,是现实经济生活的某种反映。显然,新凯恩斯主义和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分歧和区别,并不在于认为经济主体在经济活动中要不要“理性预期”或力求“理性与其”,而在能不能“理性预期”或做到“理性预期”,也不在于认为要不要“市场出清”,而在于能不能“市场出清”。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从这一标准看,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可能比新凯恩斯主义离真理更远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