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我为什么喜欢奥派经济学
如果你一辈子就打算读一本关于经济学的书,我的推荐是罗斯巴德的《人,经济与国家》。奥地利学派的经济学家不同于主流经济学家,他们的经济学原点是基于“人的行动是有目的的行为”这一无可辩驳的公理出发的,由此经过逻辑推理得到一系列的结论,而不是建立在如“理性人”等一系列假设之上。因此,要了解真正的经济学,要从奥派开始。
㈡ 我的一位老师说让我们了解一下“奥派经济学原理”,请问有哪些书籍是介绍它的
奥地利经济学派(Austrian School)是近代边际效用学派中最主要的一个学派。它产生于19世纪70年代,流行于19世纪末回20世纪初。答因其创始人门格尔和继承者维塞尔、庞巴维克都是奥地利人,都是维也纳大学教授,都用边际效用的个人消费心理来建立其理论体系,所以也被称为维也纳学派或心理学派。
主要书籍有:
门格尔的《国民经济学原理》(1871),维塞尔的《自然价值》(1889),庞巴维克《资本与资本利息》中的第一卷《资本利息理论的历史和批判》(1884)、第二卷《资本实证论》(1889);此外,庞巴维克的《马克思体系的终结》(1896)也有较大的社会影响。
㈢ 什么是计量经济学计量经济学方法与
那经济学的方法呢?一定要根据一个数量变量的变化
㈣ 宏观经济问题:公有制经济和市场经济适应情况怎么样公有制经济是否容易导致产权不明
古人云:人不为己,天诛地灭。这个问题已经不是经济学的范畴了。个人认为,专真正的公有制经济或属者私有制制经济都是会瘫痪的。只能说以某个为主体的经济。就经济学来讲,大萧条后的经济学以奥派为代表,奥派认为他们是可以解决资本主义的大萧条的。但是他们的理论都是建立在一个理想的社会下存在的。所以,就理论来说,在一个完全公平的法理社会下的私有制比公有制更有效率。
PS;这是一个讨论帖。
㈤ 什么是奥派经济学.他跟其他经济学相比有什么特别之处和共同之处
1、奥派经济学即奥地利经济学派,是近代边际效用学派中最主要的一个学派;
2、它产生于19世纪70年代,流行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因其创始人门格尔和继承者维塞尔、庞巴维克都是奥地利人,都是维也纳大学教授,都用边际效用的个人消费心理来建立其理论体系,所以也被称为维也纳学派或心理学派。
3、奥地利经济学派的研究方式和英国的古典经济学相同;
4、奥地利经济学派所采用的亚里斯多德派/逻辑实证主义研究方式与目前主流的新古典主义所采用的柏拉图主义/理性主义不同,也与德国的经济历史学派所采用的历史决定论(Historicism)不同。
(5)什么是奥派经济学扩展阅读
经济思想史
1、在经济思想史上,门格尔1871年的著作与杰文斯(Jevons)1871年发表的《政治经济学理论》和瓦尔拉(Walras)1874年发表的《纯政治经济学要义》,都被认为是“边际革命”的主要组成部分;
2、在多数情况下,思想史学家所强调的,是门格尔著作中与杰文斯和瓦尔拉斯相同的一些特征;
3、随后W·贾菲(W.Jaffé,1976年)的论文发表后,学术界的注意力开始转向门格尔思想中与他同代人不同之处。一系列最新的研究,则将门格尔及早期奥地利经济学家的独特思想与19世纪后期奥地利更为广阔的思潮和哲学思想联系起来了;
4、门格尔著作的锋芒所向毫不含糊。他的《国民经济学原理》着力于重建经济科学的基础,即在保留经济学抽象与理论特色的同时,对价格提出一种与古典派学说截然相反的理解。
㈥ 奥地利经济学派理论的硬伤是什么,奥派理论有没有值得
奥派经济理论也接受经济人公设和方法论个人主义,新古典学派主张从经济理性的假设去分析个人的普遍性行为,奥派经济学主张从个人的选择与行动去理解社会的形成与文明的发展。
㈦ 第一本经济学怎么样
《第一本经济学》的译者在序言中说:“经济学原本是帮助人们洞察世事、学习人与人相处之道的有趣学问。”——我理解的“洞察世事”,是说,经济学提供了一套由许多相互联系的概念组成的理论框架,我们用它来理解经济运行,和各种与稀缺、选择相关的社会现象。 不管市面上众多经济学读物声称自己何等有趣,经济学始终应该是一门严谨的学科。没错,跟大多数的经济文章给大家的印象不一样,也同其他学科学者的指责不一样,称经济学“严谨”丝毫不为过。 《第一本经济学》就是一本还原经济学严谨面目的入门教科书。笔者上大学学的就是经济学,但所接受的主流经济学教育并没有令我对这一门学科产生兴趣,反倒是充满了困惑和怀疑,以至长时间里认定它是一门无聊且无用的学科:各种苛刻的假设,含糊不清的概念——当然,这并非经济学本身的过错,更多是大学里的研习、讲授方法所致,正因为如此,《第一本经济学》是像我这样的经济学学习者的福音。 经济学本身严谨,而学会经济学之后,世界在你眼里会变得“有趣”,很难说清楚“有趣”是什么东西,能够用经济学的语言来解释一些现象,大概是乐趣之一,比如,我曾见到一位关注两性关系的编辑在网络上感叹:为何中国男女的择偶标准如此单向度,男人们结不起婚,因为绝大多数女人要求房子,反过来,男性择偶只看相貌和年龄,对女性别无他求。 这个话题下的回复里有很多说法,比如中国人没有“灵魂”,钱、权至上,比如人们对未来没有信心……其实我们不必扯出“灵魂”这么玄虚的名词,也能用经济学的语言来理解这一现象。 当一个“经济学家”向你解释,就会很有意思:人们的偏好各不相同,不管引起这些各不相同的偏好的原因是什么。在婚配市场上存在的“择偶标准单向度”可以翻译为:人们表现出的“偏好”高度一致。这原本不太可能。之所以这样是因为,这个市场上,人们选择的依据不是真实的偏好,而是某种可以量化的价值——就像商品市场和金融市场的区别一样,前者是为各取所需而存在,后者中一方的目标则完全一致,即让自己的财富最大程度地增值。如此一来,若把婚姻看做某种消费品,那么很难说每个人喜欢的伴侣的风格都一样,不过若伴侣的价值对你来说是可以用房子车子的价值来量化的,就像选择股票一样,显然,所有人都会选择看起来最“值钱”的股票,而不是说我喜欢这支股票的名字、这支股票长得好看,就买它。 人们把婚姻当做资产来投资,而非出于情感和其他方面的需要而与伴侣结合,这也是“对未来没有信心”的表现,用经济学的话说,是倾向储蓄、保障今后的生活,而不是消费、享受现在的生活。 举完这个例子,已经提到了经济学中最重要的几个概念:偏好、消费、投资、对未来的预期。事实上,由这个例子我们还能联想到更多的经济概念和现象,不过就此打住…… 《第一本经济学》的第3课——《由行动推导出的经济学概念》中,这样说到偏好: -偏好是个人的目标或欲望。 -偏好与具体的个人密不可分,所以我们说偏好是主观的。 -偏好是一种排序,不能量化。 -不同人的偏好不能加总。 还有一点很重要:偏好的原因不是经济学的范畴。一个合格的经济学家,必然不会以经济学家的身份,批评人们庸俗的品味推高了烂电影的票房;也不会去探讨为何一个貌美女子会看上一个矮挫丑。 这一课的内容,在我看来,是以奥地利学派经济学思想写就的这本书中,最关键的部分;也只有在了解以上观点的基础上,才能够进一步学习奥派经济学。 正因为如此,《第一本经济学》才说,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真实人的真实行动,它并不假设存在“理性人”或“经济人”;而在其他的许多经济学教科书里,假设出完美的“理性人”或“经济人”,他们就像上述例子中把可量化的财富多少作为择偶标准的人一样,无时无刻不通过理性的算计来做出决定。 这本书始终坚持:经济学不是非得把人抽象成“理性人”或“经济人”,才能进行下去的无聊、无用的学科。我很喜欢路德维希61冯61米塞斯——这个非常聪明、严谨的奥派经济学家的一句话,这本书里也引用了它: “每个人都拥有自己的弱点和局限,以自己的方式生活和行动,这才是经济学的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