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读经济学需要什么书
入门:曼昆《经济学原理》 、《经济学的思维方式》《一课经济学》《魔鬼经济内学》
稍加容深入:萨缪尔森《经济学》、斯蒂格利茨《经济学》、马歇尔《经济学原理》
深入:外国:曼昆、平狄克、克鲁格曼、多恩 布什 这些人的教科书,都是《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
中国:高鸿业(公认的国内经典)《西方经济学》
以上是基础,不一定要全看,选择一些就行。然后再学经济学,就是《区域经济学》《产业经济学》《发展经济学》等等,看你喜欢哪方面了。
还有 国际经济学,它包括国际金融和国际贸易两部分,看你喜欢哪个了。
另外:经济学的一些名著,公认的四大名著有:亚当 斯密《国富论》,马克思《资本论》、马歇尔《经济学原理》、凯恩斯《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
以上是我的看法,希望能帮到你!
『贰』 读经济学必读的书有哪些
经济学必读书目推荐
1、亚当·斯密:《国富论》
2、阿瑟·刘易斯:《国际经济秩序的演变》
3、阿瑟·刘易斯:《经济增长理论》
4、 艾伯特·赫希曼:《经济发展战略》
5、爱德华·S·肖:《经济发展中的金融深化》
6、奥尔森:《集体行动的逻辑》
7、巴泽尔:《产权的经济分析》
8、贝克尔:《人力资本》
9、陈郁编:《企业制度与市场组织——交易费用经济学文选》
10、陈宗胜:《经济发展中的收入分配》
11、大卫·李嘉图:《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
12、岛田晴雄:《劳动经济学》
13、道格拉斯·诺思:《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
14、道格拉斯·诺思.罗伯特·托马斯:《西方世界的兴起》
15、德姆塞茨:《(中译本)所有权、控制与企业——论经济活动的组织(第一卷)》
16、迪帕克·拉尔:《“发展经济学”的贫困》
17、迪屈奇:《交易成本经济学——关于公司的新的经济意义》
18、多马:《经济增长理论》
19、费尔南·布罗代尔:《资本主义的动力》
20、费方域:《企业的产权分析》
21、费景汉、G·拉尼斯:《劳动过剩经济的发展》
22、佩鲁:《略论‘增长极’概念》
23、格哈特·门施等:《资本价值变化与创新偏好》
24、霍利斯·钱纳里等:《工业化和经济增长的比较研究》
25、基思·格里芬:《可供选择的经济发展战略》
26、吉利斯等:《发展经济学》
27、贾塔克:《发展经济学》
28、卡洛·M·奇波拉:《欧洲经济史》
29、阿瑟·刘易斯:《二元经济论》
30、康芒斯:《制度经济学》
31、科斯、哈特、斯蒂格利茨等:《契约经济学》
32、科斯:《社会成本问题》
33、拉格纳·纳克斯:《不发达国家的资本形成问题》
34、莱斯特·布朗:《建设一个持续发展的社会》
35、劳·普雷维什:《外国资本主义》
36、林毅夫等:《中国的奇迹――发展战略与经济改革》
37、刘世锦:《经济体制效率分析导论》
38、罗伯特·M·索洛等:《经济增长因素分析》
39、罗纳德·卜麦金农:《经济发展中的货币与资本》
40、罗纳德·伊兰伯格、罗伯特·史密斯:《现代劳动经济学——理论与公共政策》
41、罗森斯坦一罗丹:《略论‘大推进’理论》
42、罗斯托:《经济成长的阶段》
43、罗伊·哈罗德:《动态经济学》
44、马尔萨斯:《人口原理》
45、马尔萨斯:《政治经济学原理》
46、马歇尔:《经济学原理(上)》
47、麦多斯:《增长的极限》
48、摩尔根编:《劳动经济学》
49、尼·康德拉季耶夫:《经济生活中的长期波动》
50、钱颖一:《企业理论》
51、青木昌彦、奥野正宽编著:《经济体制的比较制度分析》
52、琼斯:《现代经济增长理论导引》
53、萨·阿明:《不平等的发展》
54、萨伊:《政治经济学概论》
55、樋口美雄:《劳动经济学》
56、托达罗:《第三世界的经济发展.(上、下)》
57、瓦连捷伊主编:《马克思列宁主义人口理论》
58、汪丁丁:《经济发展与制度创新》
59、西尔斯:《发展经济学的先驱》
60、西蒙·库兹涅茨:《各国的经济增长》
61、熊彼特:《经济发展理论》
62、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上、下卷)》
63、伊兰伯格.史密斯:《现代劳动经济学——理论与公共政策》
64、约翰·梅纳德·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
65、约翰·希克斯:《经济史理论》
66、张培刚:《新发展经济学》
67、周天勇:《劳动与经济增长》
68、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重译本)》
69、西斯蒙第:《政治经济学新原理》
70、李斯特:《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
71、约翰·穆勒:《政治经济学原理》
72、李文斯:《政治经济学理论》
73、门格尔:《国民经济学原理》
74、瓦尔拉斯:《纯粹政治经济学要义》
75、宠巴维克:《资本实证论》
76、克拉克:《财富的分配》
77、凡勃伦:《有闲阶段论》
78、庇古:《福利经济学》
79、缪尔达尔:《货币均衡论》
80、缪尔达尔:《亚洲的戏剧:一些国家贫困的研究》
81、张伯仑:《垄断竞争理论》
82、希克斯:《价值与资本——对经济理论某些基本原理的探讨》
83、熊彼特:《经济分析史》
84、熊彼特:《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和民主主义》
85、萨缪尔森:《经济学》
86、萨缪尔森:《经济分析的基础》
87、米德:《国际经济政策理论》
88、斯拉法:《用商品生产商品——经济理论批判绪论》
89、里昂惕夫:《投入产出经济学》
90、施蒂格勒:《产业组织》
91、施蒂格勒:《公民和国家》
92、弗里德曼:《最优货币数量和其他论文》
93、弗里德曼:《消费函数理论》
94、弗里德曼:《资本主义与自由》
95、罗宾逊:《不完全竞争经济学》
96、加尔布雷思:《经济学和公共目标》
97、加尔布雷思:《美国资本主义:抗衡力量的概念》、
98、加尔布雷思:《丰裕社会》
99、莫里斯:《无通货膨胀的经济增长>
100、道格拉斯:《数理经济学》
101、钱纳里:《产业关联经济学》
102、贝克尔:《歧视经济学》
103、布劳格:《经济学方法论》
104、布坎南:《赤字中的民主:凯恩斯的政治遗产》
105、布坎南:《自由、市场和国家》
106、丹尼森:《美国经济增长的因素与我们面临的选择》
107、刘易斯:《劳动无限供给条件下的经济发展》
108、诺思:《西方世界的兴起:新经济史》
109、诺思:《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
110、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
111、俄林:《区际贸易与国际贸易》
112、哈耶克:《通向奴役的道路》
113、哈耶克:《个人主义和经济秩序》
114、克莱因:《凯恩斯革命》
115、索洛:《增长理论:一个说明》
116、梅多斯等:《增长的极限》
117、罗宾逊、伊特韦尔《现代经济学导论》
118、托宾:《资产积累与经济活动》
119、加纳德:《宏观经济理论》
120、西蒙·克拉克:《凯恩斯主义、货币主义与国家的危机》
『叁』 求书 《发展经济学》Michael 电子版
如需这本,加下l俺
《发展经济学 原书第9版》
作者:(美)迈克尔P·托达罗著版 页数:524 出版日期:2009.01
简介权:本书从理论与实证的双重角度,以发展中尤其是欠发达国家的发展问题为背景,从经济发展的价值取向、发展的衡量标准,到经济发展的基本过程以及历史文化、人口环境等影响因素方面,全方位地探讨了发展经济学的各个理论...
ISBN:978-7-111-25123-1
『肆』 人口迁移的理论综述
人口迁移和人口迁移研究的其它领域相比,人口迁移的理论研究显得相对薄弱和不完善。拉文斯坦的“人口迁移法则(Law of migration)”是公认最早的人口迁移理论,此后,西方学者从人口地理学、政治经济学、发展经济学等诸多学科出发,提出了一系列相应的理论。相比之下,国内人口迁移理论研究较为缺乏,大多停留在国外理论框架之中。 “推拉”理论最早可以追溯到拉文斯坦的“迁移定律”。
拉文斯坦(E. G. Raven stein(1885, 1889))认为人们进行迁移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改善自己的经济状况,并对人口迁移的机制、结构、空间特征规律分别进行了总结,提出著名的人口迁移七大定律。1938年,赫伯尔第一次系统总结了“推拉”理论概念,他认为人口迁移是由一系列“力”引起的,一部分为推力,另一部分为拉力。该理论认为,人口迁移是由于迁出地的推力或排斥力和迁入地的拉力或吸引力共同作用的结果。从迁移者个体的行为决策过程来看,推力——拉力理论的成立包含两个基本假设:一是假设人们的迁移行为是一种理性的选择,二是认为迁移者对原驻地和迁入地的信息有比较充分的了解。只有这样他才能根据两地之间的推力和拉力,从比较利益的角度出发做出相应的选择。Lee(1966)在其《迁移理论》一文中系统总结了“推力——拉力”理论。他将影响迁移行为的因素概况为4个方面:(1)与迁入地有关的因素;(2)与迁出地有关的因素;(3)各种中间障碍;(4)个人因素。
推拉理论还有许多量化模型,美国社会学家吉佛把“万有引力定律”引入推拉模型,并应用于人口迁移研究。他认为,两地之间迁移人口与两地人口规模成正比,与两地之间距离成反比,并基于此提出了引力模型(gravity model):式中,Mij为i地与j地之间的人口迁移量,Pi、Pj分别为两地的人口规模,d为两地之间的距离,k为常数,a为距离衰减系数。
引力模型还存在多种形式的修正,该模型的提出使人口迁移的定量分析成为可能。但是,传统的引力模型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比如模型只包括迁入(出)地的规模变量,不能反映人口迁移随地区间社会、经济差异要素的变动。因此,国外许多学者对引力模型做出了改进,引入了收入、失业率、教育水平、年龄结构等社会经济因子。在模型的具体运用方面,Fan(2006)利用中国历次人口普查数据,在模型中加入了人均GDP和移民传统因子,衡量地区经济差异和社会网络关系对移民规模的影响。
新古典经济学理论(Neoclassical theory)
新古典经济学家将经济学中供给与需求关系引入人口迁移的研究中,认为劳动力供给与需求的区域差异引起了不同区域之间劳动力的调整,人口迁移是这一调整过程的体现。根据舒尔茨的人力资本理论,对于个人来说,迁移被视为是一种在个人人力资本上的投资,这种个人投资可以增强自身的经济效益从而提高自身的整体生活水平。多数研究表明,人口迁移主要是在市场调节下移民对经济机会的选择。Courchene(1970)通过对加拿大各省区的调查,发现迁移率与人均收入成正相关。Cebula & Vedder(1973)发现在美国39个都市统计区中,人口净迁入量与人均收入呈弱正相关关系。
新古典经济学假定个人是迁移过程的最小单位,而在实际研究中,许多学者发现个人决策往往与家庭有着很大的关系,从而在新古典经济学理论的基础上产生了新家庭迁移理论。该理论认为个体的迁移决策是由家庭成员共同决定做出的,迁移(特别是短期迁移)的因素归结为一种最大化经济利益和最小化风险的家庭策略,而周期性往返迁移则是充分利用城市和农村(家庭)资源。人的迁移行为不仅受个人预期收入的影响,更重要的还会受到家庭因素的影响。该理论对家庭观点较重的东南亚国家和中国,具有更广泛的普适性。 发展经济学理论视角以刘易斯和托达罗模型为代表。刘易斯)将一国经济分为农业部门和工业部门,认为由于劳动边际收益率高低而引发了农村劳动力源源不断地流向城市工业部门,同时城市工业部门因为高劳动生产率和低劳动力成本获得巨额的超额利润,不断地扩大工业部门以吸收农业部门的剩余劳动力,直到两部门的劳动生产率相等为止。这时农村剩余劳动力吸收完毕,一国的工业化过程也宣告完成。
刘易斯模型是以城市“充分就业”为前提假设的。但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实际情况表明,在许多发展中国家,城市失业问题已经相当严重,仍有大量的农村人口源源不断地流入城市。显然,刘易斯模型难以对此现象做出解释。鉴于这一情况,美国发展经济学家托达罗于1969年提出以农村人力资源进城所获“期望收益”大小来解释这一问题,这就是“托达罗模型”。该模型认为城乡预期收入差异的扩大是发展中国家农村人口迁移规模继续增大的主要原因,并且城市失业率也影响着农村居民的迁移决策。
托达罗模型对城市已经存在较为严重失业情况下农村劳动力还继续流往城市的问题上,给出了较为满意的答案。但是,该模型只考虑了迁移成本,未考虑生活成本;另外认为“扩大中、高等教育投资会冲击城市就业”的论断也与发展中国家实际不符,因此,在运用托达罗模型时应具体分析,使之适合研究地区基本情况。 国外对人口迁移的研究开展较早,除了理论体系研究较为系统和成熟,相关实证研究也比较丰富,国外人口迁移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领域:
(1)人口迁移与城市化的关系。如Zhang & Song(2003)认为农村至城市的移民对中国城市化率的增加起主导作用。Williamson(1988)通过对城市劳动力市场的分析,指出人口迁移和城市发展的驱动力主要归结于城市内生增长的“制约”,以及城市外在环境的内部事件(土地的稀缺)和外部事件(对外资和国际市场过分依赖)的影响。
(2)人口迁移的空间特征。如利用人口属性的相关指标对人口的分布形态进行度量(Shen, 1996; Otterstrom, 2001);也有学者对中国人口迁移的流场特征进行描述(Fan, 2005)。
(3)人口迁移的政策研究。主要就城市流动人口的就业、住房以及户籍政策展开相应研究。如Shen(2002)发现经商、学习培训、医疗活动是中国的省内移民迁移的三大因素,而省际农村移民则倾向从事制造业和建筑业;同时还建议借鉴香港、新加坡的廉租房制度来改善迁移人口的居住状况。Zhu(2007)通过对福建省沿海城市的问卷调查,指出省内迁入人口多从事批发零售和服务业,而省际迁入人口主要从事制造业;并认为户籍制度改革不应仅仅关注流动人口的居民身份,而应对他们的工作收入及稳定性加以保障。
(4)人口迁移的原因及影响因素。从不同的角度,人口迁移的影响因素可分为经济因素和非经济因素,以及迁入地的“拉力”作用和迁出地的“推力”作用。多数学者认为地区经济差异的持续扩大是人口迁移的主要动因(Johnson, 2003; Fan, 2005);也有研究指出地区的区位条件、产业结构以及迁移政策等非经济因素对人口迁移也有较大的影响(Shen, 1996; Liang & White, 1996; Zhang & Song, 2003)。在“推力”和“拉力”谁占主导的问题上,Engels(1974)通过曼切斯特早期城市快速扩展和晚期城市衰退与工业布局的紧密联系,认为“拉力”为主导作用;而Redford(1968)则认为迁入城市的移民是由于农业用地紧缺和圈地运动引起,“推力”是主要因素。 人口迁移空间格局的研究既包括国家尺度,也有以某个地区或者特定城市为研究对象。在研究单元的划分上,在讨论国家尺度迁移人口的空间格局时,一般以省、自治区、直辖市为最小研究单元;但是也有学者对各地级市流动人口的点格局分布展开研究。研究方法上,包括对人口统计指标空间特征的简单描述以及较为复杂空间分析方法的运用,也有基于迁移流的流场格局的探讨。
多数学者集中研究了国家尺度下人口特征和人口迁移分布格局。Shen(1996)对中国各省区人口密度、人口增长率、高中以上教育水平人口所占比例等15个人口统计指标进行分析,通过变异系数的数值,揭示人口分布形态的空间分异特征。Otterstrom(2001)利用人口集中指数,对美国1790-1990年人口分布的集中程度进行量测,结果表明,美国经历了从边疆地区逐步西进至“阳光海岸”地带的人口迁移过程。俞路(2006)也进行了类似研究,认为在全国人口自然增长率相对平均的情况下,人口重心的轨迹可以反映出人口迁移的进程。通过对我国1953-1995年的人口重心计算,发现我国人口重心变化较为稳定,伴有小幅向西南方向移动的趋势。朱传耿(2001)提取出1996年中国流动人口超过5万的城市节点数据,利用数字高程模型进行内插,生成中国流动人口的三维模型和等值线。
人口迁移的流场特征分析是刚兴起的研究领域之一。Fan(2005)通过中国各省区迁移流强度的计算,认为中国的迁移流指向大多从经济落后地区指向发达地区,并且邻近省份的短距离迁移流比重较大。丁金宏(2005)利用“五普”迁移流数据,认为中国人口迁移进入高活性、高能力的新阶段,东中西部人口迁移的不平衡性不断加剧;并形成了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和西部边缘区四大辐合流场以及湖南、安徽、江西、河南等辐散流场。
在以特定地区和城市为研究对象的迁移人口空间格局研究中,中国的三大都市圈成为研究的热点。乔关民(2004)认为长三角都市连绵区南北翼之间在人口流动联系强度上存在显著差异,上海与北翼苏州、无锡的联系,比与南翼嘉兴、湖州的联系紧密许多。俞路(2006)通过对中国三大都市圈迁移流的迁移距离、平均方向和环形方差的考察,衡量三大都市圈对外联系强度和开放程度,从强到弱依次为,京津唐都市圈、长三角都市圈、珠三角都市圈。李亚丽(2004)通过研究河南省人口密度等值线的变动状况和人口分布洛伦茨曲线的变动情况来考察河南省人口分布的集聚趋势。郑明媚(2006)构建了县域人口迁移的引力模型,选择县域内独立的居民区片为计算单元来评价乡镇的人口吸引潜力和人口最大可能迁移目的地分布,并以浙江省临安市为例展开了实证研究。 1、经济水平对人口迁移的影响研究综述
地区经济水平差异对人口迁移具有强烈的影响作用是学术界公认的事实。Zhang(2003)认为地区的经济增长会促进迁移人口的增加,城乡之间的收入差距是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他还构建了人口迁移量模型,揭示出GDP增长率与人口迁移规模具有强烈的正相关关系。Fan(1996)利用“四普”数据,建立了广东省人口迁移的回归模型,结果表明外资投入、地区间经济水平对人口迁移存在较强的吸引作用。此外,通过对转型期中国女性的“婚姻嫁娶”和“务工经商”迁移流分析,认为传统女性因社会原因多进行短距离迁移的局面已被打破,取而代之的是以获取经济利益为主的长距离迁移(Fan, 1999)。朱传耿(2001)对流动人口大于5万的中国城市社会、经济指标进行主成份分析,提取出经济增长、社会发展、投资和消费4个因子,通过相关分析得出流动人口与经济增长和投资关系密切。
2、可达性对人口迁移的影响研究综述
尽管以往文献中没有明确指明区域通达性对人口迁移的影响,但学者们从交通距离、干线布局等方面对通达性的影响作用展开了研究。如Fan(1999)认为因“婚姻嫁娶”迁入广东的女性,其原住地大多沿着从广西、四川至广东的铁路线分布。李亚丽(2004)认为河南省交通线路和交通枢纽的布局对人口空间分布具有很大的吸引力。李国平(2004)以深圳为例,利用重力模型进行回归,认为人口迁移规模与深圳距各省市的交通距离成反比,其他学者也通过各种模型验证了距离因子对人口迁移的负面影响(童玉芬, 1994;杨云彦, 1999)。曾智超(2005)通过对上海市地铁沿线行政区的调查,指出大都市轨道交通促使了沿线人口由高密度地区向低密度地区的转移。
3、其它影响因素研究综述
相对于经济因素,城市的社会发展状况对中国城市流动人口规模影响非常小,表明中国人口流动尚处于初级发展阶段(朱传耿, 2001)。Fan(2005)利用重力模型对中国“四普”、“五普”各省区共812条迁移流进行了回归,结果表明:“四普”时期,距离因子是影响人口迁移的决定因素;而“五普”时期,距离的阻碍作用减弱,由移民传统(Migration stock)所构成的网络关系成为影响迁移的首要因素。也有研究表明地区的产业结构和布局对人口迁移也有一定的影响(Shen, 1996; Zhu, 2007)。 应该说,至今为止还没有统一的区域人口迁移空间发展模式,现行的研究大多借鉴都市圈的空间结构变化模式,如Hall(1984)的大都市圈变化模式、Klassen(1981)城市发展阶段模式以及小长谷(1981)生命周期模式等。彭际作(2006)对1850-1970年纽约大都市圈人口空间格局进行了研究,指出其经历了由核心区至内圈再到中间圈、外圈的人口增长阶段。王桂新(2006)利用“五普”数据揭示出中国长三角地区人口迁移的空间模式,认为长三角区内人口迁移空间上形成了江苏和浙江两个相对独立的迁入目的地选择空间模式。
『伍』 请问现在清华大学本科经济专业用什么教材详细……谢谢
现在清华大学本科经济专业用的教材如下:
经济学原理:《经济学原理》,曼昆
经济思想史:《经济思想史》,斯坦利· L ·布鲁,兰迪· R ·格兰特
中级宏观经济学:《Macroeconomics》,Stephen D. Williamson
中级微观经济学:《Microeconomics》,Robert S. Pindyck,Daniel L. Rubinfeld
产业组织理论:《产业组织理论》李明志、柯旭清
发展经济学:《发展经济学》,迈克尔·P·托达罗,斯蒂芬·C·史密斯
公共财政学:《公共经济学》,杨志勇,张馨
国际经济学:《International Economics》,Dennis R. Appleyard and Alfred J. Field, Jr.
计量经济学:《计量经济学导论》,伍德里奇
货币银行学:《货币、银行和金融市场》,Stephen G. Cecchetti
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的前身可追溯到1926年创建的清华大学经济系,中国经济学界泰斗陈岱孙教授于1928年出任系主任。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简称“清华经管学院”,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Tsinghua University,Tsinghua SEM)成立于1984年,朱镕基教授担任首任院长(任期:1984-2001)。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现已成为中国乃至亚洲地区最优秀的商学院之一。现任院长是经济学家钱颖一教授。2013年度中国最佳EMBA排名前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