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供求量在经济学中是什么意思
供与需,是经济的学面,最好是供等於需,这是想像,难。
供求,有量,量大会降低了成本,
若需面不让量出,是不会生产的。
2. 西方经济学中,对“供求规律”是怎样定义的
供求规律(Law of supply-demand),指商品的供求关系与价格变动之间的相互制约的必然性,它是专商品经济属的规律,商品的供给和需求之间存在着一定的比例关系。
其基础是生产某种商品的社会劳动量必须与社会对这种商品的需求量相适应。供求关系就是供给和需求的对立统一。供求规律就是供求关系变化的基本法则。
(2)供求经济学扩展阅读
供求规律有两层含义:一是供求决定价格;二是价格调节供求。举个例子:某纺织厂为了追求利润扩大生产,而若所有纺织厂都扩大生产,产品一旦供过于求,价格会下跌。企业会减少生产;若企业都减少生产,产品慢慢供不应求,价格上升,于是企业会增加生产。
人们将“合成谬误”视为市场失灵,理由是产品过剩会造成资源浪费。这种看法其实是一种误解。不错,产品长期滞销压库是资源浪费,但却与“合成谬误”无关。
经济学说,价格若由市场供求决定,产品供过于求价格会下降,只要价格足够低,最后市场必能出清。由此推理,如果某个企业产品长期积压造成了资源浪费,那么一定是未按供求规律定价。
3. 微观经济学 供给 需求 供求
为什么来C和D是错的?因为:针自对答案C: 对粮农补贴后,产生的结果是肯定的,即粮农绝对受益了。 针对答案D:粮农受益的同时,消费者不可能受损。因为补贴后有利于维持比较低的最终销售价格,消费者也会受益。
4. 经济学中供求方政策和需求方政策是指
供求方政策就是供给管理的政策,需求方政策就是需求管理的政策。经济学一开始大多是专供给管理属政策,因为那时候生产力还不够发达,产品往往供不应求,所以政府政策主要针对供给方面的厂商,去鼓励厂商扩大生产规模,去改进生产技术等等。自凯恩斯革命后,需求管理政策就大行其道,因为生产力已经高度发达,基本进入了供过于求的时代,几次严重的经济危机都是因为产品滞销,如1929年的那次,中国现在的扩大内需就是典型的需求管理,试图通过减税、提高人民可支配收入等等方法来使人们需求增加。
望采纳~~~
5. 经济学供求关系图中的字母代表什么意思
p(price)是价格,q(quantity)是商品数量,S表示供给量,D表示需求量,E表示供需平衡点,有时也用x表示商品X的数量,而用△x表示商品x数量的变化量。既△q表示商品数量的变化量。TP,AP,MP分别表示总产量,平均产量和边际产量等。U一般用来表示效用,加下标为了区分不同商品的效用或同一种商品不同数量带来的效用。经济中的符号很多都是根据英文含义来的,都有一定的意义,建议你不妨找一本书后附有对照表的书看看。
6. 求一篇用经济学供求均衡理论分析生活中的某种经济现象的论文
用均衡原理来描述谷贱伤农
现代经济学已经发展到了宏观、中观、微观多个层次,分析方式也已经由最初的定性分析过度到定量分析。初学《宏微观经济学》教程,密密麻麻的数学模型和推导让我这样的初学经济学的非专业人士望而却步。其实经济学来自生活,经济学的原理渗透了日常生活、生产的每个角落,经济学原理能够在生活中广泛地运用。人类的每一种行为都可以用经济学来解释,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不知不觉地运用着经济学的法则。比如商品的价格问题,就和商品的需求价格弹性、企业生产成本、盈利问题紧密相关。
价格的变动会引起需求量的变动。但是,不同的商品,需求量对价格变动的反应是不同的。有的商品价格变动幅度大,而需求量变动幅度小;有的商品价格变动幅度小,而需求量变动幅度大。而“谷贱伤农是我国流传已久的一种说法,它描述的是这么一种经济现象:在丰收的年份,农民的收入却反而减少了。这种似乎难以理解的现象,可以用弹性原理加以解释。”
弹性理论正是要说明价格的变动比率和需求量的变动比率之间的关系。需求价格弹性是指某商品的需求量(对企业来说是销售量)变动率与其价格变动率之比。它反映了商品需求量对其价格变动反应的灵敏程度。需求量变动率与价格变动率的比值就是需求价格弹性的弹性系数。即
需求价格弹性的弹性系数=需求量变动的比率÷价格变动的比率
即需求价格弹性的计算公式为:Ed=(△Q÷Q)╱(△P÷P)
=[(Q2—Q1)╱Q1]÷[(P2—P1)╱P1]
它所表明的是:当价格上升百分之一时,需求量所减少的百分数,或者当价格下降百分之一时,需求量所增加的百分数。当│Ed │<1时,称需求是缺乏弹性的。此时,需求量变动的幅度小于价格变动的幅度;当│Ed │>1时,称需求是富有弹性的,此时,需求量变动的幅度大于价格变动的幅度。
某种商品的价格变动时,它的需求弹性的大小与价格变动所引起总收益的变动情况是密切相关的。这是因为总收益等于价格乘销售量,价格的变动引起了需求量的变动,从而就引起了销售量的变动。不同商品的需求弹性是不同的,所以价格变动引起的销售量的变动是不同的,总收益的变动也就不同。
如果某商品的需求是富有弹性的,则当该商品价格下降时,需求量增加的幅度大于价格下降的幅度,从而总收益会增加;当商品价格上升时,需求量减少的幅度大于价格上升的幅度,从而总收益会减少。例如:某种商品的价格每公斤2元,销售量为1000公斤,该种商品需求弹性系数为2.5。如果该商品降价至每公斤1.8元,总收益情况如何变化?
已知:P1=2 Q1=1000 Ed=2.5 P2=1.8,设需求量变动的百分比为X。
则由Ed=[(Q2—Q1)÷Q1]÷[(P2—P1)÷P1] 2.5=X×2.0÷(1.8—2.0)
得X=0.25,即价格下降后销售量增加25%,所以Q2=1000×(1+0.25)=1250公斤。
总收益情况:TR1=P1×Q1=2×1000=2000元
TR2=P2×Q2=1.8×1250=2250元 TR2—TR1=250元。
所以降价后商品的总收益增加了250元。这就是富有弹性的商品“薄利多销”的原因所在。
如果某商品的需求是缺乏弹性的,则情况相反。如香烟的需求曲线缺乏弹性,因为上了瘾的烟客不会在乎价格的高低,所以价格的高低对香烟需求量的影响较小。再如:中国有句古语叫“谷贱伤农”,意思是丰收了,由于粮价的下跌,农民的收入减少。其原因就在于粮食是生活必需品,需求价格弹性小。也就是说,人们不因为粮食便宜而多吃粮食,由于丰收了而造成粮价下跌,并不会使需求量同比例的增加,从而总收益减少,农民蒙受损失。不仅如此,粮食是生活必需品,需求收入弹性也小,也就是说,人们收入提高了并不因此而增加粮食的消费。在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危机时期出现把粮食和农产品毁掉的作法,究其原因也在于粮食这种产品的需求缺乏弹性,降价不会增加需求量的大幅度的增加,只会减少总收益,所以资本家把这些农产品毁掉反而会减少损失。
相信随着学习的深入,将会学习到更多类似这些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不知不觉应用了的经济学规律,并且我们可以应用这些规律解析其中的深层原因
7. 经济学中的供求关系
现在所学的经济学都是将市场上所有不确定因素去除 都是理想的也只有这样才可以画出来SD图像 若是想用这个图来判断一个物品的价值估计不是很准
8. 经济学供需曲线分析
需求曲线表示在每一价格下所需求的商品数量。需求曲线是显示价格与需求量关系的曲线,是指其他条件相同时,在每一价格水平上买主愿意购买的商品量的表或曲线。其中需求量是不能被观测的。需求曲线可以以任何形状出现,符合需求定理的需求曲线只可以是向右下倾斜的。 需求曲线通常以价格为纵轴(y轴),以需求量为横轴(x轴),在一条向右下倾斜、且为直线的需求曲线中,在中央点的需求的价格弹性等于一,而以上部份的需求价格弹性大于一,而以下部份的需求价格弹性则小于一。
需求曲线是经济学研究供求关系时的核心工具之一。
需求曲线向下,是公认的主流观点。这里不展开其学术定义,简单地说,是指物品的需求数量与价格呈反比关系。价格提高则需求数量减少,价格降低则需求数量增加。它符合一般常识。
支持需求曲线向下的较强的观点,主张“必定向下”,只有向下。对“有时向下”(如吉芬商品)也不能接受。最典型的就是张五常。张五常认为吉芬商品不存在。杨小凯误解了张五常的话,以为有人不知道“教科书中的标准结果”中有需求曲线向上一说,薛兆丰解释得很好,张五常的本意是说“方法论上不能有”吉芬商品。杨小凯虽然表面上支持了需求曲线向上的说法,但看他只是属于支持需求曲线向下的较弱的观点,即认为大多数时间“向上”,但容忍“有时向下”。他认为吉芬商品“没有很多思想在里面”,因此与张五常只能说是误会,没有太多实质矛盾。
支持需求曲线向上的观点,依主张的坚持程度不同,也有强弱之分。最弱的观点与杨小凯差不多,认为需求曲线向上,是罕见现象,是例外,“没有很多思想在里面”;中等强度的,认为需求曲线有时向上,有时向下。如汪丁丁的观点,有点等量齐观的意思,把需求曲线向上,放在“定律”这一级上讨论(汪丁丁区分了定理与定律的不同)。最强的观点还很少看到,就是主张需求曲线向上,可能成为普遍现象,而需求曲线向下只是特例。“经济学的尼采”巴塔耶的“普遍经济学”实质上是这种主张,实际是在拿需求曲线向上当定理了。
从语境的观点看:经济学的方法论不是一成不变的
第一, 对依据不同历史阶段的事实观察得到的理论结论,主张“悬置”。
这是胡塞尔的办法。意思是,认同张五常在工业化大背景下观察到的需求曲线向下的结论,对于工业化经济的适应性。不去反对它,而是把它悬置在那里。也就是说,当大家重点分析对象是工业化范畴的经济时,大家会直接采纳张五常的结论。
所处的语境,是从主体角度看新经济(所以看到的是“体验经济”)。虽看到了体验经济中大量需求曲线向上的实例,但对张五常所说的需求曲线向下,包括“必定”向下,并不反对。认为那也是对的。因为他对应的,2013年间。这一历史阶段主流的事实,就是需求曲线向下。
第二, 反对把不同背景下得出的结论混为一谈或套用到不同的背景下。
张五常强调方法论的纯洁性,是没问题的。工业化的实践,产生工业化的理论,他是自给的。但如果把需求曲线向下,用于解释原始礼品经济,或后现代体验经济,认为就不合适了。这个不合适不是说结论本身错了,而是说结论与条件不匹配。
汪丁丁已经在将新经济因素,实质性地、而不是做表面文章地,引入经济学的基本面,在基础理论上对传统经济学大搞“修正主义”。这在经济学家中,还是一种罕见现象。 所以总对IT界的人推荐汪丁丁。杨小凯也谈网络,但根上是传统的。与汪丁丁有本质区别。张五常则很少谈论新经济,感觉好像已经封闭在工业社会中出不来了。
第三,反对把所在的特定历史阶段普遍化为永恒条件。
供给曲线(supply curve)是以几何图形表示商品的价格和供给量之间的函数关系,供
经济的供给曲线
给曲线是根据供给表中的商品的价格—供给量组合在平面坐标图上所绘制的一条曲线。
一般而言,供给量与价格会呈正相关。影响供给的因素包含:该商品的自身价格、生产的成本、生产的技术水平、相关商品的价格和生产者对未来的预期。
9. 从经济学领域解释名词“供求”“供给” 有什么不同 ,与消费是什么关系
供求包括供给和需求,而供给只有一层意思.供给是消费的前提,没有供给,人们即使有消费欲望也无法消费,供给也是消费的动力.消费是供求市场的直接体现
10. 【有图】经济学反应供求关系的坐标图(Quantity-Price),应该怎么分析
高一的学生?真的假的?如果是真的,相当的impressive啊。我大一的某些学生都不愿意去钻研这些知识。
字母的意识就是你所说的那些。
如果要看经济学的书的话,要看主流的经济学教材。不要看国内一些非学者编撰的所谓经济学书籍。里面的错误、误导很多。
这两张图只能说明一个经济现象,还够不上经济学原理的程度。一般而言,当需求增加的话,也就是人们渴望买更多的东西,这时候物以稀为贵,所以价格一定会提高,同时厂商们也很happy的提供更多的商品来满足人们的需求。
对比两个图,你能发现,原来的D0曲线,现在移动到了D1的位置。需求曲线外移(其实是向右移动),意味着需求的整体水平上升。供给曲线没变化,所以供给的整体状态没有质变,变化的只是原来的均衡点,E0,沿着供给曲线移动到了E1. 新的E1在坐标轴对应的价格(P)和数量(Q)都比E0高,原因我在4里讲了。需求曲线外移,供给曲线不变,会带来商品价格和数量的同步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