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一道宏观经济学的习题,求答案及解析
b 正确
市场交易的可能有中间产品,如此中间产品加上最终产品,则重复专计算的结果大于属GDP;
不在国内市场交易,出口销往国外的漏算,则计算结果会小于gdp;
如果重复的和漏算的正好相等,则结果可能等于gdp。
其他选项都不对
⑵ 一道宏观经济学题
美国目前是“双赤字”,也就是贸易逆差和财政赤字。政府的财政赤字一般通过发行回国债的方式解决,这样货币回答笼,会减少流通中的货币量,引起利率上升,根据利率平价说,本国利率高于外国利率会引起本币即期升值,远期贬值。
另外,我觉得你应该弄清楚的一点就是,美国的汇率表示方法是间接表示法,简单的说就是1美元等于多少外币。而世界上多数国家使用的是直接表示发,也就是我国目前使用的,简单说就是多少人民币等于1(外币)。像你的这道题,有些不严谨,如果问美元的汇率将上升还是下降,在间接表示法下,美元贬值,那么汇率下降,美国的资产持有量减少;而要是直接问美元是升值还是贬值,那就是美元贬值,美国的资产持有量减少。
希望你能看明白~~~~很高兴能帮助你:)
⑶ 一道宏观经济学考题
你好!
【答案】这种说法是正确的。
【解析】投资对利率的弹性很大,说明IS曲线平缓;而货币需求对利率的弹性小,说明LM曲线陡峭;宏观经济政策的效果,用一句话可以概括,叫做“动者越陡、静者越缓,效果越大”,我们都知道财政政策表现为IS曲线移动,货币政策表现为LM曲线移动,显然这种情况下财政政策效果不及货币政策。
【评注】要熟悉IS曲线和LM曲线的形式,线性的IS曲线方程可简单表述为r=(α+e+g)/d-(1-β)Y/d,r是利率,α是自主性消费支出,e是自主性投资支出,g是政府财政支出,β是边际消费倾向,d是投资的利率弹性,Y表示收入;线性的LM曲线方程可简单表述为r=kY/h-m/h,k是货币需求的收入弹性,h是货币需求的利率弹性,m是实际货币供给。联立两个方程可解得均衡收入Y=[(α+e+g)/d+m/h]/[(1-β)/d+k/h],要衡量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效果,只需分别求得均衡收入对政府财政支出和货币供应量的导数即可:dY/dg=h/[(1-β)h+dk],dY/dm=d/[(1-β)h+dk],显然d越大、h越小,财政政策效果越差、货币政策效果越佳。
以上两个导数当中把1/(1-β)换成自主性支出乘数Ke(注意这里e是下标,不要跟自主性投资混淆),就是财政政策乘数和货币政策乘数的标准形式。学习经济学一定要有乘数分析的思维方法。那个均衡收入方程当中把1/(1-β)换成Ke,把m换成名义货币供应量与价格水平的比值M/P,把α+e+g用一个自主性支出变量表示,就是总需求曲线(AD曲线)的标准形式。
⑷ 宏观经济学题,急~!!!!1
还没复习到
等我复习到了回答你
⑸ 一道宏观经济学题
a、人均生产函数: f(k)=A(K/L)^=Ak^a
b、稳态收入
基本的经济关系:储蓄与收入——S=sY=sF(K,L)
资本存量与折旧和投资(储蓄)——dK/dt=I-折旧率*K
=S-折旧率*K
稳态的条件:人均资本增长率=0
令f(k)=y 对人均生产函数两边取ln,再对时间求导,可得
(dy/dt)/y=(dA/dt)/A+a*(dk/dt)/k
经济的稳定条件为(dk/dt)/k=0
因为(dk/dt)/k=[d(K/L)/dt]/(K/L)={[dK/dt*L-dL/dt*K]/L^2}*(L/K)=(dK/dt)/K-(dL/dt)/L
其中(dK/dt)/K=S/K-折旧率=sy/k-折旧率。表示资本的增长率
(dL/dt)/L=人口的增长率
利用稳定条件,可得
sy/k -折旧率-人口增长率=0
将y=f(k)=Ak^a,代入上式,可得:
s*A*k^(a-1)-折旧率-人口增长率=0
解出k=[(折旧率+人口增长率)/s]^[(1/(a-1)]
所以稳态的人均产出为y=f(k)=A*k^a=A*[(折旧率+人口增长率)/s]^[(a/(a-1)]
富国的人均产出为y(R)=A(R)*[(5%+1%)/33%]^[a/(1-a)]
穷国的人均产出为y(P)=A(P)*[(5%+3%)/10%]^[a/(1-a)]
由此可以计算人均收入的比值(人均收入就是人均产出)=[A(R)/A(P)]*(5/22)^[a/(a-1)]
c、将a=1/3代入人均产出公式可计算具体的比值(仍然是A的函数)=[A(R)/A(P)]*2.1
d、可以令两国的A相等,看a的不同取值能否使人均产出比值达到16,测试后会发现这需要a>0.65。因此产出的差距可能在于技术水平A,因为大家的技术进步速度相同,所以技术的初始水平可能是产出差距的主要原因
以上回答你满意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