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经济学中的管理主体和客体有什么区别!
主体是现实中的、活生生的社会人。主体要具备三重基本属性,即自版然性、社会性和自觉能动性。权
客体,就是权利义务指向的对象.例如:民事法律关系的客体就是物(物权关系中),行为(债权关系中),智力成果(知识产权法)。
管理主体是管理行为过程的主体,管理主体一般由拥有相应的权力和责任,具有一定管理能力并从事现实管理活动的人或人群组成的。组织中的管理主体主要是由管理者组成,管理者在组织管理中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相应的,被管理者就是管理的客体。
『贰』 宏观经济学中有三个主体都是干什么的相互之间有什么关系
宏观经济学分两部门、三部门和商品市场货币市场。
重要的是,这些假设的存在,是要干嘛
也就是说要明白他们的区别联系,首先得回答这些假设是在怎样的假设背景下,为分析什么目标而提出的。以下依这个思路做出回答。
1.为什么区分两部门三部门
宏观经济学分析的对象我理解为抽象出来的宏观变量之间的关系,泛泛地说,两部门三部门四部门就是在控制宏观变量其中的一组---参与经济的主体。这组变量的区分在收入-支出模型中和另外两个假设(1.物价水平给定。2.市场利率给定)是独立的。这个模型模拟的是商品市场在短期,且产能过剩(物价水平不变),流动性偏好对利率不敏感或者简单理解为投资是外生变量(利率给定),经济类似于1929年大萧条状态。讨论的目标是短期商品市场均衡,或者说如何解决大萧条下的失业问题。
区分两部门三部门是一组对照,用两部门分析均衡或者失业的原因,用三部门给出解决方案,现实背景是当时的小政府大市场的主流思想。两部门收支均衡展示了均衡变动中需求的决定作用,具体不细说,结论是在这一模型下扩大需求(意愿的支出:消费和投资)可以实现充分就业。三部门给出扩大需求的办法:当需求意愿不足时,扩大政府支出即可实现充分就业。注意这个结论的假定是在短期,中期会关注其它的变量,所以这个结论限制在短期。
区分两部门三部门既然是独立的假设,当然可以脱离收入支出模型。放在别的假设下有没有用要看具体是怎样的模型假设,模型的目标是什么。
2.商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区分这两者是因为他们流通的内容不同,供需规律不同,但都影响到国民收入---也就是影响到收入支出产出就业等等这些宏观变量。
通常人们对持有资产的流动性偏好不会总是对利率不敏感,利率变动显然影响到持有货币的成本和投资的收益。对于货币市场,给定r则货币的需求量就会由收入唯一决定,现在讨论区分讨论商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就要放宽收入支出模型关于流动性偏好的假定。
分析这两个市场的短期均衡模型为is-lm模型,研究短期下市场利率r对国民收入的影响,该模型只假定价格水品不变,即供给充足,产能过剩。这一模型的假定现实意义依然是大萧条,但是允许流动性偏好在经济中发挥作用,目标是实现短期下的商品和货币市场均衡同时实现充分就业。方法依然是在两部门情形下讨论均衡条件,三部门情形下给出解决办法。
简单说一下两部门的分析过程:
商品需求包括消费投资,供给来自产品和储蓄,均衡条件为储蓄=投资,投资由市场利率决定,储蓄由收入决定;货币需求包括交易、谨慎和投机需求,投机需求即人们对货币的流动性偏好,货币的流动性成本由市场利率决定,货币供给由货币发行方决定。
综上,给定货币供给量,整个经济的独立变量只有利率和国民收入。商品市场上均衡要求储蓄等于投资,给出利率和收入的一组一一对应关系;货币市场上给定供给量,需求量由收入决定的部分L1和流动性偏好决定的部分L2组成,L1+L2=货币供应量又给出利率和收入的一组一一对应关系,这样整个经济的情况就完全清楚了。
同时的均衡出现在这样一个利率水品上,这个利率下的投资和储蓄相等,且使得给定货币供给下,去掉投机需求的货币剩下的用于交易需求的货币,正好满足商品市场产出决定的消费需要。
于是三部门的情况下,只需要考虑政府采购,税收,转移支付在两部门经济中发生的作用就可以得出解决失业的办法。结论依然是需求决定。以上供参考。
『叁』 法律经济学的三大要素是什么
任何法律关系都必须具有主体、内容和客体三个要素,经济法律关系也须由此三个要素构成。
一个经济法律关系必须首先参加者(主体);参加者根据经济法律、法规,确定彼此享受哪些权利,承担哪些义务,此即经济法律关系的内容;参加者通过设定权利义务所要获得的财物,所要实现的行为,即为经济法律关系的客体。
2、经济法律关系三要素是构成经济法律关系最基本、最必需的要素。三者紧密连,缺一不可。主体是经济法律关系形成的启动者;是经济法律关系的构成者;是经济权利、义务的承受者;也是经济法律关系客体中的财物的所有者或经营者,以及行为的实施者。它是构成经济法律关系的第一要素,没有主体就没有经济法律关系,有些主体的特殊性还常常决定着经济法律关系的性质。经济权利和经济义务是经济法律关系的客体内容,是确定主体之间关系的性质和量度的,是联系主体之间以及主体与客体之间的纽带。它们实质上就是经济法律关系本身,当然更不可缺少。经济法律关系客体是经济法主体通过经济法律关系所追求的经济目标和经济利益。经济权利和经济义务也只有通过客体才能得到落实和体现。没有客体的经济法律关系是毫无目的、毫无意义的。所以客体也是经济法律关系必不可少的要素。经济法的一些部门法就是依客体划分而建立起来的。
『肆』 微观经济学是分析哪些经济主体的行为的
微观经济学的研究方向微观经济学研究市场中个体的经济行为,亦即单个家庭、单个内厂商和单个市场的经济行容为以及相应的经济变量。它从资源稀缺这个基本概念出发,认为所有个体的行为准则在此设法利用有限资源取得最大收获,并由此来考察个体取得最大收获的条件。在商品与劳务市场上,作为消费者的家庭根据各种商品的不同价格进行选择,设法用有限的收入从所购买的各种商品量中获得最大的效用或满足。家庭选择商品的行动必然会影响商品的价格,市场价格的变动又是厂商确定生产何种商品的信号。厂商是各种商品及劳务的供给者,厂商的目的则在于如何用最小的生产成本,生产出最大的产品量,获得取最大限度的利润。厂商的抉择又将影响到生产要素市场上的各项价格,从而影响到家庭的收入。家庭和厂商的抉择均通过市场上的 供求关系表现出来,通过价格变动进行协调。因此,微观经济学的任务
『伍』 马克思主义理论主要包括哪三个部分
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三部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
1、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种社会经济学的分析手段,擅长于用矛盾冲突的观点分析社会中利益存在冲突的社会群体,是一套“经典”的社会学理论。
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之一。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无产阶级政治经济学,以社会的生产关系即经济关系为研究对象。
3、科学社会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解放条件的学说。科学社会主义是与空想社会主义相对而言的、关于社会主义的科学的理论体系、理论模型与实践模式。
(5)经济学三主体扩展阅读:
1、卡尔·马克思,全名卡尔·海因里希·马克思(德语:Karl Heinrich Marx,1818年5月5日-1883年3月14日),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之一,是德国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哲学家、经济学家、革命理论家和社会学家。
2、马克思主义是近代最复杂和精深的学说之一。学说的范围包括了政治、哲学、经济、社会等广泛的领域。马克思认为哲学是人类思想的解放,也就是说,它是无产阶级挑战社会制度的精神武器。
3、马克思认为,人类历史发展的阶级社会阶段中,阶级斗争是不可避免的,阶级斗争本身就构成了人类历史发展的一种推动力量。只有联系生产力发展以及由生产力决定的社会关系结构的变化,才能彻底解决阶级斗争的问题。
4、马克思的理论贡献始终在于对范畴的历史规定性的发掘,从而将这种规定性全面贯彻到对经济现象的观察中去,由此找到了剖解社会历史内在生理运动过程的钥匙。
『陆』 产业经济学的主体框架及具体内容
主体框架就是下面的七个大标题 具体内容就是每个大标题下的解释
一)产业组织理论
产业组织理论主要是为了解决所谓的“马歇尔冲突”的难题,即产业内企业的规模经济效应与企业之间的竞争活力的冲突。
传统的产业组织理论体系主要是由张伯伦、梅森、贝恩、谢勒等建立的,即著名的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和市场绩效理论范式(又称SCP模式)。
SCP模式奠定了产业组织理论体系的基础,以后各派产业组织理论的发展都是建立在对SCP模式的继承或批判基础之上的。
二)产业结构理论
产业结构理论主要研究产业结构的演变及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它主要从经济发展的角度研究产业间的资源占有关系、产业结构的层次演化,从而为制定产业结构的规划与优化的政策提供理论依据。
产业结构理论一般包括:对影响和决定产业结构的因素的研究;对产业结构的演变规律的研究;对产业结构优化的研究;对战略产业的选择和产业结构政策的研究;产业结构规划和产业结构调整等应用性的研究等。
三)产业关联理论
产业关联理论又称产业联系理论,侧重于研究产业之间的中间投入和中间产出之间的关系,这些主要由里昂惕夫的投入产出法解决。
能很好地反映各产业的中间投入和中间需求,这是产业关联理论区别于产业结构和产业组织的一个主要特征。
产业关联理论还可以分析各相关产业的关联关系(包括前向关联和后向关联等),产业的波及效果(包括产业感应度和影响力、生产的最终依赖度以及就业和资本需求量)等。
四)产业布局理论
产业布局是一国或地区经济发展规划的基础,也是其经济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其实现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前提条件。
产业布局理论主要研究影响产业布局的因素、产业布局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产业布局的基本原则、产业布局的基本原理、产业布局的一般规律、产业布局的指向性以及产业布局政策等。
五)产业发展理论
产业发展理论就是研究产业发展过程中的发展规律、发展周期、影响因素、产业转移、资源配置、发展政策等问题。
对产业发展规律的研究有利于决策部门根据产业发展各个不同阶段的发展规律采取不同的产业政策,也有利于企业根据这些规律采取相应的发展战略。
六)产业政策研究
从纵的方向来看包括产业政策调查(事前经济分析)、产业政策制定、产业政策实施方法、产业政策效果评估、产业政策效果反馈和产业政策修正等内容;
从横的方向来看包括产业发展政策、产业组织政策、产业结构政策、产业布局政策和产业技术政策等几个方面的内容;从其作用特征来看包括秩序型(或称制度型)产业政策以及过程型(或称行为型)产业政策。
七)“五力模型”
“五力模型”是产业经济学的重要内容。它是由著名的经济学家----麦克尔·波特(MichaelPorter)于80年代初提出,对企业战略制定产生全球性的深远影响。用于竞争战略的分析,可以有效的分析客户的竞争环境。包括:供应商的讨价还价能力、购买者的讨价还价能力、新进入者的威胁、替代品的威胁、行业内现有竞争者的竞争。
你是在校的大学生吗? 这些书上都应该找得到的 只要自己稍微总结归纳一下就行了 老师上课时应该有讲到吧 板书上应该也有
『柒』 微观经济学》中提到的两个微观主体是哪两个
《微观经济学》中提到的两个微观主体是(私人、政府和国外)两个。供参考。
『捌』 经济学中的市场主体是什么
能运用学到的法律知识分析解决个人独资企业经营过程中涉及的法律问题。
『玖』 微观经济学是分析哪些经济主体的行为的
微观经济学主要研究的是经济个体的行为,但所谓经济个体是相对于整个宏观经济内而言的,不是容狭义上的经济个体。从微观经济主体来讲,主要分为消费者和生产者。
微观经济学包括的内容相当广泛,其中主要有:均衡价格理论、消费者行为理论、生产者行为理论(包括生产理论、成本理论和市场均衡理论)、分配理论、一般均衡理论与福利经济学、市场失灵与微观经济政策。
如果对你有帮助,请采纳^_^
『拾』 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是什么
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版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权和科学社会主义。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和发展的过程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产生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成长、发展的四个阶段性标志,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经典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