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如何认识好区域经济学的三个理论基石
区域经济(regionaleconomy)是指在;一、区域经济发展梯度理论;这种理论认为区域经济发展是不平衡的,就好像是处于;(一)区域经济发展梯度转移理论;区域经济发展梯度转移理论是建立在工业生产生命循环;区域经济的盛衰主要取决于它的产业结构优劣;处在创新阶段的工业部门一般都布局在处于高梯度的经;(二)梯度发展理论的动态表象——三种效应;在区域经济梯度推移
区域经济(regional economy)
是指在一定区域内经济发展的内部因素与外部条件相互作用而产生的生产综合体。以一定地域为范围,并与经济要素及其分布密切结合的区域发展实体。区域经济反映不同地区内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以及内涵和外延的相互关系。域经济发展理论包括:
一、区域经济发展梯度理论
这种理论认为区域经济发展是不平衡的,就好像是处于不同的阶梯上,高收入地区处于高梯度,低收入地区处于低梯度,而在高收入地区和低收入地区之间,还有几个中间梯度。有梯度就必然有空间上的转移,高梯度地区首先应用新技术,先发展一步,而后随时间推移,逐步有序的从高梯度地区向处于二级、三级的低梯度地区推移。随着经济发展,梯度推移加快,区域间差距可以逐步缩小,最终实现经济分布的相对均衡。
(一)区域经济发展梯度转移理论
区域经济发展梯度转移理论是建立在工业生产生命循环阶段论基础上的。工业生产生命循环阶段论的首创者是美国哈佛大学的弗农等人。他们认为各工业部门,甚至各种工业产品,都处在不同的生命循环阶段上。它们也和生物一样,在发展过程中要经历创新、发展、成熟、衰老四个阶段。
区域经济的盛衰主要取决于它的产业结构优劣。创新活动发源于高梯度地区,然后按照顺序顺序逐步由高梯度地区向低梯度地区转移。梯度转移主要是通过多层次城市系统扩展开来。
处在创新阶段的工业部门一般都布局在处于高梯度的经济发达的大城市。主要原因在于:处在发展阶段的工业部门一般布局在第二梯度上一些条件具备的城市。处在成熟阶段与衰退阶段的工业部门布局在经济发展最低梯度地区。
(二)梯度发展理论的动态表象——三种效应
在区域经济梯度推移过程中有三种效应在同时起作用,即极化效应、扩展效应和回程效应,它们共同制约着地区生产分布的集中和分散。极化效应作用的结果会使生产进一步向条件好的高梯度地区集中,扩展效应会促使生产向其周围的低梯度地区扩散,回程效应的作用会削弱低梯度地区,促成高梯度地区进一步发展。这三种效应综合作用的结果就是不断扩大发达地区与不发达地区之间的差别。因为在这里起主导作用的是极化效应,回程效应起推波助澜的作用。
(三)不同梯度上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
高梯度区域要采取创新型经济发展战略。中梯度上的萧条区应实行改造型发展战略。低梯度区域应实行渐进型发展战略。
二、区域经济发展辐射理论
(一)现代化与经济发展中的辐射理论
经济发展与现代化进程中的辐射是指经济发展水平和现代化程度相对较高的地区(辐射源)与经济发展水平和现代化程度相对较低的地区进行资本、人才、技术、市场信息(辐射媒介)等的流动和思想观念、思维方式、生活习惯等方面的传播。通过流动和传播,进一步提高经济资源配置的效率,以现代化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生活习惯取代与现代化相悖的旧的习惯势力。我们把经济发展水平和现代化程度较高的地区称为辐射源。辐射的媒介是交通条件、信息传播手段和人员的流动等。
(二)辐射理论对于解决中国现代化问题的实践意义
辐射理论的实践意义主要表现在经济发展和现代化战略制定、经济资源的流动和优化配置、市场信息传播、思想观念等非经济因素的扩散等方面。制定中国经济发展和现代化战略的几个主要问题,如道路、交通基础设施规划问题;南北、东西经济互补通过什么方式实现的问题;中心城市、小城市和小城镇的建设和规划应该注意那些问题;就业问题怎样解决等,都可以用辐射理论得到很好的解释。
三、区域经济发展增长极理论
(一)主要观点
在经济增长过程中,不同产业的增长速度不同,其中增长较快的是主导产业和创新产业,这些产业和一般都是在某些特定区域集聚,优先发展,然后对周围地区进行扩散,形成强大的辐射作用,带动周边地区的发展。这种集聚了主导产业和创新产业的区域被称为“增长极”。
(二)增长极的吸收和扩散作用
一是技术的创新和扩散;二是资本集中和输出;三是规模经济效益;四是产生聚集经济效果。
(三)增长极的作用效应
1、极化效应:指增长极地推进型产业吸引和拉动周围地区的要素和经济活动不断趋向增长极,从而加快增长极自身的成长。
2、扩散效应:指增长极向周围地区进行要素和经济活动输出,从而刺激和推动周围地区的经济发展。
3、溢出效应:增长极的极化效应和扩散效应的综合影响。如果极化效应大于扩散效应,则溢出效应为负值,结果有利于增长极的发展。反之,如果极化效应小于扩散效应,则溢出
效应为正值,结果对周围地区的经济发展有利。
四、区域经济发展的比较理论
(一)区域差异理论
古典区位论:成本决定论,区位选择总是趋向生产总成本费用最低的地点,这就是“成本决定论”。
近代区位论:利润决定论,以市场—价格分析揭示出利润最大化是影响区位选择的决定性因素,使区位论走向宏观化,弥补了传统成本决定论排除市场因素的缺陷。
现代区位论:综合决定论,合理的区位选择和产业配置必然受多中因素的影响,必须对多种因素进行综合分析。决策者最终选择的区位,不一定是成本最低的或利润最高的区位,而是综合优势最显著的区位。
(二)地域分工理论
1、绝对优势理论
绝对优势理论认为,每个国家都自己生产所需的全部物品是不明智的。因为每个国家都有擅长生产和不擅长生产的东西,如果外国能以比我们自己制造还便宜的商品来供应我们,我们最好就用我们具有某些优势的行业生产出来的部分产品向他们购买。每个国家都有其绝对有利的、适宜于某些特定产品的生产条件,如果每个国家都按其绝对有利的生产去进行专业化生产,然后进行交换,各国的资源就能正确的配置和有效的利用,从而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加国民财富。同理,这种绝对优势理论也可用于不同国家的同种产品。
2、比较优势理论
比较优势理论认为,参与国际贸易的各个国家虽然在经济发展、资源情况等方面存在着差异,但每个国家都能以处于比较优势的产品参加国际贸易。有些国家可能在生产成本和劳动生产率等各个方面都占优势,则可在优中择优,找到最具比较优势的产品参加贸易;而有些国家可能在各方面都处于劣势,但也大能在劣中相权取其轻,找到比较优势。这样参加贸易的各国都节约了社会劳动,并能消费和享受更多的产品。概括讲:只要成本比率在各国间存在差异,各国就能够生产各自的比较优势产品(即相对成本较低的产品),并在国家间进行交换,通过贸易增进利益。
(三)区域产业结构比较理论
区域产业结构比较可分为静态比较和动态比较两种。
1、区域产业结构静态比较:
指各个区域某一时点上的产业结构在区际分工阶梯中的相对地位的比较。决定一个地区在全国区际分工中的相对地位的主要因素是该地区非农产业的发展水平,特别是主要制造业的专业化程度。因此,地区产业结构静态比较可从非农产业发
展水平的区域比较和制造业构成技术水平的区域比较两个方面进行。非农产业发达,主要制造业专业化程度较高的地区,在经济联系和区际分工中的地位相对有利。
2、区域产业结构动态比较:指地区产业结构的变动比较。一是产业结构变化状况的区域比较,二是产业结构转换能力的区域比较。
⑵ 亲们好,区域经济学需要学吗,感激涕零
你这问的不清不楚的,让我都不知道如何回答。。。
本人是区域经济学小研内一枚。说点我知道的,希容望能帮到你
区域经济学在现代经济学中,是一个较为冷门的分支,你可以把它看做是一个非主流的学科。主流经济学大多是博弈论、金融学、产业经济学等等,因为他们可以用现代经济学的方法进行研究,而区域经济学难以用现代经济学方法进行研究,故不被主流所接受。
但是区域经济学也并非毫无用处,对于地方经济的发展研究,区域经济学就比其他的经济学科更有发言权了。故区域经济学毕业的学生,很受地方政府喜欢,特别是发改委、决咨办等等机构。
⑶ 区位理论为什么是区域经济学的基石
“现代区位理论”、“现代集聚理论”的共同核心论点如下。
1.规模经济。
现代区位理论重点描述产业集聚现象,指出“规模经济”是其最大的竞争力来源。由于数量可观的企业集聚在一起形成了产业链条,造成了很大的规模经济,这种规模经济能最大限度的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并形成相关产业的核心竞争优势。
2. 外部性(或译外部效益,externality)。
所谓外部性可以这样解释:在最先进入集聚地点的企业,不可能数量很多,可能是一二家、也可能是三四家。大多数企业是以后陆续进入的。那么先进入的企业对后来者会产生什么作用呢?根据上述学者的研究成果,先来的企业会给后到的企业创造了基础设施、劳动力市场、中间产品、原材料的供应渠道、专业知识的扩散等等正面的外部效益(或称正面的外部性、Positive externa lity)。
3.向心力或离心力(集中力或分散力)。
上述的正面的外部性显然还产生对相关企业的吸引力(或叫做向心力、集中力),使产业集聚地点吸引更多的相关企业进入。进入的企业越多,规模经济就越大、效率就越高。但事物的发展就离不开一个“度”的问题,企业过密、过多,就会使投资环境恶化,产生诸如交通、污染、噪音等等问题,使产业集群的规模经济效益下降,于是吸引力变成了离心力、分散力,使相关企业向产业集聚地点的外围边缘扩散,直到两种力量相对平衡为止。
4. 区位竞争(LocationCompetition)。
与向心力、离心力的两力模型相比,区位竞争的概念,也是现代区位理论的核心内容之一。以往的区位理论,大多局限在区位主体(一般指相关企业)如何根据现有条件选择投资设厂的地点(即区位选择问题),而忽略了地区主体(即有意吸引投资的土地所有人,包括政府机构)如何改善投资环境与潜在对手开展积极的区位竞争,力争本地区成为集聚性投资行为的首选地点,以造福当地人民。除了上述重要内容之外,现代区位理论还在延伸产业的支撑作用、自然资源、运输成本、跨国公司投资、社会文化及政策因素(企业家精神、历史文化传统、体制架构、政府政策)对区位的影响方面也开拓出相当丰富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