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经济学法 > 区位经济学

区位经济学

发布时间:2020-11-24 22:19:06

A. 区位理论为什么是区域经济学的基石

“现代区位理论”、“现代集聚理论”的共同核心论点如下。
1.规模经济。
现代区位理论重点描述产业集聚现象,指出“规模经济”是其最大的竞争力来源。由于数量可观的企业集聚在一起形成了产业链条,造成了很大的规模经济,这种规模经济能最大限度的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并形成相关产业的核心竞争优势。
2. 外部性(或译外部效益,externality)。
所谓外部性可以这样解释:在最先进入集聚地点的企业,不可能数量很多,可能是一二家、也可能是三四家。大多数企业是以后陆续进入的。那么先进入的企业对后来者会产生什么作用呢?根据上述学者的研究成果,先来的企业会给后到的企业创造了基础设施、劳动力市场、中间产品、原材料的供应渠道、专业知识的扩散等等正面的外部效益(或称正面的外部性、Positive externa lity)。
3.向心力或离心力(集中力或分散力)。
上述的正面的外部性显然还产生对相关企业的吸引力(或叫做向心力、集中力),使产业集聚地点吸引更多的相关企业进入。进入的企业越多,规模经济就越大、效率就越高。但事物的发展就离不开一个“度”的问题,企业过密、过多,就会使投资环境恶化,产生诸如交通、污染、噪音等等问题,使产业集群的规模经济效益下降,于是吸引力变成了离心力、分散力,使相关企业向产业集聚地点的外围边缘扩散,直到两种力量相对平衡为止。
4. 区位竞争(LocationCompetition)。
与向心力、离心力的两力模型相比,区位竞争的概念,也是现代区位理论的核心内容之一。以往的区位理论,大多局限在区位主体(一般指相关企业)如何根据现有条件选择投资设厂的地点(即区位选择问题),而忽略了地区主体(即有意吸引投资的土地所有人,包括政府机构)如何改善投资环境与潜在对手开展积极的区位竞争,力争本地区成为集聚性投资行为的首选地点,以造福当地人民。除了上述重要内容之外,现代区位理论还在延伸产业的支撑作用、自然资源、运输成本、跨国公司投资、社会文化及政策因素(企业家精神、历史文化传统、体制架构、政府政策)对区位的影响方面也开拓出相当丰富的研究成果。

B. 空间经济学的发展情况

四十多年前,艾萨德(Isard W.)就抨击经济学分析是“在一个没有空间维度的空中楼阁中”进行的。1956年,他出版了《Location and Space-Economy》一书,将冯.屠能、韦伯、克里斯塔勒、勒施等人的模型整合为一个统一的易驾驭的框架,把区位问题重新表述为一个标准的替代问题:厂商可以被看作是在权衡运输成本与生产成本,正如它们做出其它任何成本最小化或利润最大化的决策一样。这是一种开创性的贡献。但艾萨德也未能将空间问题带入经济理论的核心,其原因是艾萨德并没有提出一个一般区位均衡的理论,他的模型没有考虑规模经济和不完全竞争,只是一个残缺不全的空间模型,他没有对这个空间模型进行深入的理论研究,相反,他开创了一个折衷的应用领域——区域科学。艾萨德定义区域科学是研究”确定可在某一区域有效地从事生产并获取利润的单个或集团产业;改善区域内居民的福利;如何提高区域内人均收入水平,改善收入分配,更有效地衡量收入等;区域内产业的集聚和分散,获得区域内资源的最有效的利用。”当把区域的划分看作空间资源经济的基础,而不是把行政划分作为考察的限制条件,区域内资源具有近似性,其相互关系是一个空间中的密切的经济协作关系,那么自由贸易区(如北美自由贸易区NAFTA)、关税同盟、共同市场、经济联盟(如欧盟)等可以看作是大区域概念,它是一种以空间资源为基础的国家或地区的集合。为什么二战之后的世界经济获得前所未有的飞速发展,却两极分化更严重,各国之间、区域之间的差距更大了?这种区域经济的研究有助于我们回答这些实际问题,也有助于我们认识经济一体化和全球化。但是,区域科学不是一个统一的学科,它缺乏一个完整的理论(注:克鲁格曼指出:“区域科学不是一个统一的学科。准确地说,它是一个工具收藏箱,其中一些工具非常原始,而另一些则相当先进,它可以帮助人们解决实际中出现的涉及空间的问题,而无需等到我们有了一个出色的理论才来解决。我认为经济学家们应该给予这种松散、但已尽力而为的理论化的工作更多的关注和尊敬。但同时,被标榜为区域科学的那种折衷作法绝对不能取代一个真正完整的理论;艾萨德所做的伟大工作未形成一个完整的理论。”见贝鲁格曼《发展、地理学与经济理论》,北京大学出版社,第60页。)。
1969年,Jacbos出版了《The Economy of Cities》一书,新城市经济学在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风靡一时。它的研究对象是城市系统,城市的内部空间结构(注:20世纪80年代,美国经济协会排出的“经济学分类表”将城市与区域经济学划分为一类,城市经济学含城市经济学与公共政策、住宅建筑经济学、城市运输经济学。)。但是,城市是如何形成的呢?没有很好的解释。这样的文献有着和冯.屠能的经典模型同样的基本缺点,那就是假设存在一个中心,但没有解释为什么存在一个中心商业区,在它的周围形成了城市,尽管也可以用集聚经济来做些说明;但总不是那么令人满意。特别是关于单中心城市的假设,与现实世界偏离太大,使得这类模型的现实解释力很差。 空间经济研究的是关于资源在空间的配置和经济活动的空间区位问题,尽管区位理论拥有长久的历史,但是,与时间不同,空间一直也没有能够成功地纳入经济学主流。
1991年和1995年,麻省理工学院连续出版了克鲁格曼的新著《地理和贸易》、《发展、地理和经济理论》,这是克鲁格曼在美国和比利时几所大学所作的系列讲座的内容。他用“地理”而不用“区位”为书名,是因为“区位理论是经济地理学这个更加广阔领域的一部分”。克鲁格曼定义的经济地理,是指“生产的空间区位”,它研究经济活动发生在何处且为什么发生在此处。为什么研究这种经济地理是非常重要的?克鲁格曼以三个理由说明之:首先,国家内经济活动的区位本身就是一个重要的主题,对于美国这样的大国来说,生产的区位是和国际贸易一样重要的问题;其次,在一些重要的情形中,国际经济学和区域经济学之间的界线变得越来越模糊了,譬如用标准的国际贸易范式来谈欧盟成员国之间的关系就越来越没有意义了;第三,这是最重要的原因,20世纪80年代的新贸易理论和新增长理论,告诉人们一个新的经济学世界观,却很难从贸易、增长和商业周期中找出令人信服的证据,来说明这就是世界经济实际运行方式,但研究国际国内经济活动的区位时,这样的证据就不难找到,因此,经济地理为新贸易理论、新增长理论等提供了一个思想和实证的实验室。经济活动的空间区位对经济发展和国际经济关系的重要作用在过去的十年中异乎寻常地重新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克鲁格曼引导了经济地理和空间经济学的复兴。
1999年,麻省理工学院又出版了克鲁格曼的新作(与Masahisa Fujita和Anthony.J.Venables合著):The Spatial Economy:Cities,Regions,and International Trade(《空间经济:城市、区域和国际贸易》)。该书概述了过去十年来关于空间经济及与国际贸易的关系的最新成果,不仅将经济活动的空间定位与克鲁格曼早期的“新贸易理论”联系起来,而且也建立了严谨而精致的空间基本模型。在这之前的关于空间的经济学理论,都有一个致命的缺陷:没有明确说明市场结构,那种存在收益递增时的市场结构。他们的模型均是在规模报酬不变和完全竞争这些便利假设条件下的分析,没有找到某种方式来处理规模经济和寡头垄断的问题,这使得空间问题过去一直是主流经济学中的一个盲点。克鲁格曼是主流经济学派的衣钵传人和捍卫者,又是经济学的建模大师,他不仅常常极富原创性地先于他人注意到重要的经济问题,而且还会对其建立起令人惊叹的深刻而简洁优雅的模型,等待后来者的进一步研究,他常常是新领域的开拓者和引路人。最近十年来克鲁格曼等人关于空间的研究工作,意味着空间经济将成为经济学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 新古典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消费者(家庭)、厂商、产业和经济,研究这些经济单元的存在、活动和相互作用。空间经济学更强调的是厂商的地点,产业的区位,虽然劳动力既是厂商投入的要素,又构成产品消费的市场,作为厂商存在的基础是不言而喻的,但空间经济学只是把消费者(家庭)作为研究平台的基座,而不是摆在研究平台上。因此空间经济学中厂商、产业和经济构成三位一体的研究单元,人的定位不在研究范畴中,而公司的定位是问题的焦点。
空间经济学与我国传统的经济地理学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在我国,经济地理学是大学地理学系人文地理专业下属的一个分支,经济学界也有研究经济地理的,区域经济和城市经济实际上成了其代名词。区域系统或城市系统的构成是十分复杂的,它包括人类社会本身以及与人类社会有关的各种基本要素、关系和行为,区域经济或城市经济必然与人口经济、资源经济、环境经济和社会学有较高的重叠,以致于区域经济学究竟是属于经济学科,还是属于地理学科有争议,有些定义为介于经济学与地理学之间的边缘学科。尽管克鲁格曼的空间经济学的模型研究中也涉及到区域和城市的概念,但那是空间与经济单位的融合。区域经济学和城市经济学将区域或城市看成是既定的,研究这些既定的现存的系统运行状态和可持续发展,而空间经济学研究的是厂商、产业和经济三位一体的活动和相互作用,经济区域和城市的形成是这些活动和相互作用的过程和结果,不是既定的假设存在,而是内生变量。

C. 区域经济学原理的编辑推荐

本丛书的核心成果《区域经济学原理》作为一本区域经济学者的理论研究著作,在主体内容结构上,包含了区域经济发展的要素禀赋、区域经济发展动力机制和区域发展中社会经济要素空间结构及其演变两大组成部分。在这两个主体部分之下,又包含了现代区域经济学家的主要理论领域,如均质空间和非均质空间的划分,要素禀赋的空间分析,区位、区位选择与集聚经济,集聚经济与经济区的形成,区域经济发展及其不平衡,区域经济的自组织功能,区域治理等。因此,在内容结构上,系统性和理论性均比较强。应该说,该书概括了区域经济学的基本问题和新的领域。作者对国内外这个领域的发展有清楚的分析脉络和理解,也具有自己的评价。该书还在一定程度上结合了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实际,例如,将地理要素差异和环境特点作为非经济因素用于对区域发展的评价;针对不平衡问题,分析区域经济发展的周期演变规律,揭示了不平衡发展的内在机制,探讨了协调发展的路径,也在一定程度上,回答了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问题。
《区域经济学原理》是这套“区域经济学丛书”的纽带与核心,清晰构建了一个区域经济学的研究框架。除带有总论性质的对区域经济分析的逻辑前提和方法论进行探讨的部分(《区域经济学原理》的第1、2章)外,这个研究框架的具体内容由五部分有机构成,而这五个部分又可以相对独立地构建自己的理论体系,共同支撑《区域经济学原理》一书的基本思路和基本观点。
第一部分是区位与区域形成,这部分内容涉及《区域经济学原理》中的第3、4、5章。高进田博士研究完成的《区位的经济学分析》在反思传统区位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新的区位观,较为系统地分析了区位区位选择聚集经济一经济功能区——经济区域的历史和逻辑的演化机理。
第二部分是区域发展理论,对应于《区域经济学原理》的第6章。王建廷博士研究完成的《区域经济发展动力与动力机制》在经济区域形成的基础上,构建了以聚集为核心的时空相结合的内生动力模型,揭示了始于要素禀赋的区域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这跳出了区域经济发展研究简单沿袭宏观一般经济增长理论的路径。
第三部分是区域经济不平衡发展理论,对应于《区域经济学原理》的第7章。金相郁博士研究完成的《中国区域经济不平衡与协调发展》通过实证研究,揭示了不同要素对于区域经济不平衡发展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将古典经济学的自然要素禀赋纳入分析,提出了要素适宜度概念,阐明了由区域经济不平衡发展到区域协调发展的新路径。
第四部分是区域主体与空间经济自组织,对应于《区域经济学原理》的第8、9章。金丽国博士研究完成的《区域主体与空间经济自组织》力图从区域微观主体的空间行为视角来构建区域经济学的微观基础和揭示空间经济演化的微观组织机理。由于主体经济行为必然会影响到区域经济发展与不平衡问题,所以这部分的研究也是对区域经济发展和不平衡发展研究的一个补充。
第五部分是区域治理,对应于《区域经济学原理》的第10章。孙兵博士研究完成的《区域协调组织与区域治理》强调区域内多主体的共同参与和互动,依据区域内各个主体的利益需求,调动微观区域主体的积极性,进行区域的有效治理,为区域经济发展政策问题的研究提供了另一种值得借鉴的思路。

D. 区域经济学的特点

区域经济学的特点 ①区域经济发展是一个社会、经济发展的综合系统,它不仅涉及各个产业之间的关系,而且涉及与经济基础相对应的“上层建筑”——区域的管理、政府的效率等。②区域经济除了是一个产业系统以外,还是一个地域系统,是一个由区域内具有不同形式和功能的地理单元,如城镇、乡村和道路,和由具有不同产业分工的地理单元,如工业区、农业区、交通运输枢纽等构成的地理空间。③因为区域经济是一个产业系统和地域系统,所以它必然与区域的地理条件、地理环境发生必然的关系,区域的气候、地形、矿物资源、地表植被、土地资源、水资源,以及区域的生态环境质量都会对区域经济发展产生积极的或消极的影响。④区域之间的差异是必然的,区域之间的经济发展条件、水平、产业结构、发展障碍和发展道路等许多方面差异是必然的。⑤区域经济由于是一个小于国民经济的尺度系统,所以它不可能具有国民经济的全部功能和内容。

E. 什么是区位经济学

简单说,把距离远近纳入到考虑范围的经济学

最最基础的经济学,是认为路南和路北 市区和郊区 南京和北京 在这些地方的企业面临同样的竞争条件
显然这样做抽象的太厉害,距离事实太远
去楼下买瓶水,我会去街边小店,不会跑到沃尔玛。两者价格也不一样,与经济学假设不同

区域经济学把距离因素考虑进来后
可以解释这些现象
也能解释为什么经济活动会聚集在特定的地方
为什么一些地方的经济增长比另一些地方快

F. 区位理论的意义

区位主体是指与人类相关的经济和社会活动,如企业经营活动、公共团体活动、个人活动等。区位主体在空间区位中的相互运行关系称为区位关联度。区位关联度影响投资者和使用者的区位选择。一般来说,投资者或使用者都力图选择总成本最小的区位,即地租和累计运输成本总和最小的地方。区位理论是关于人类活动的空间分布及其空间中的相互关系的学说。具体地讲,是研究人类经济行为的空间区位选择及空间区内经济活动优化组合的理论。

中文名
区位理论
外文名
location theory
定义
人类活动空间分布及其相互关系
创始人
冯·杜能
提出时间
1826年
快速
导航
区位理论的发展

农业区位

工业区位

中心地

城市利用
概念
区位是指人类行为活动的空间。具体而言,区位除了解释为地球上某一事物的空间几何位置,还强调自然界的各种地理要素和人类经济社会活动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在空间位置上的反映。区位就是自然地理区位、经济地理区位和交通地理区位在空间地域上有机结合的具体表现。[1]
区位理论的发展
一、新古典区位理论的初创期(1920年代一1950年代)
新古典区位理论的主要论点及其代表人物。
1.新古典区位理论(也可称为新古典经济学区位理论)是指以新古典经济学家阿尔弗雷德·马歇尔及A·韦伯为代表的传统区位理论体系。由于马歇尔在1920年出版了他的《经济学原理》,以及韦伯在1929年写出了《工业区位论》一书,而在1 920年代及1930年代初形成了新古典区位理论的第一波学术繁荣期。马歇尔的《经济学原理》对区位理论特别是区位理论中的产业集聚现象有三点重要的贡献。第一,劳动力市场的共同分享(Laborforce pooling);第二,中间产品的投入与分享; 第三,技术外溢(technology spillover)。由于这三个重要概念具有理论创新的突破性进展,因此从1920年代一直到1990年代,这三个基本定义便成为从新古典区位理论到以新经济地理学为核心的现代区位理论,在研究产业集聚现象时的共同理论基础。新古典区位理论的另一位奠基者A·韦伯在1929年出版的《工业区位论》一书中,则更进一步对集聚经济现象的形成机理、动力机制、集聚类型、竞争优势等等内容加以梳理与补充,使新古典区位理论有了一个良好的发展开端。
对新古典区位理论的创立也做出一定贡献的还有这一时期的新古典经济学家,例如B·俄林、A·罗奈、w·伊萨德等人。他们主要是针对韦伯理论的薄弱之处,着重论证了工业区位、原材料产地及消费市场三者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
2. 新古典区位理论的缺陷与不足。
尽管新古典区位理论奠定了以产业集聚作为切入点的分析方法,使得它在理论架构上逻辑比较严谨,层次比较分明,但也存在以下明显的不足之处:第一, 在方法上偏重于静态分析,缺乏全视角的动态分析;第二,它受新古典经济学的较大的影响,采用完全竞争市场、收益递减、完全理性人等等前提条件,与现实社会经济环境有很大的出入,使该理论的实际应用价值大打折扣。[1]
二、新古典区位理论的渐变期(1960年代一1980年代)
如上文所述,新古典区位理论的创立期虽然从1920年代延伸到1950年代,可是它第一波繁荣的时期却只有十几年(即从1920年到1930年代初)。从1930年代中期到1950年代,由新古典区位理论发展出来的产业集聚理论,进入了一个漫长的停滞期,西方的主流经济学界基本上把这一课题打入了冷宫。究其主要原因有二个:一是西方国家(主要是美国)受二战及冷战需求的刺激,尽管已开发出原子弹、氢弹等,但更具有革命性意义的信息技术以及相关的信息经济仍然处于幼稚阶段。二是马歇尔、韦伯对集聚现象进行分析研究并取得第一波研究成果的时代背景是1920 1930年代初,当时西方发达国家仍然处于工业经济时代,其集聚经济仍然处于初级阶段。当时的经济学家不可能超越时空,探讨信息经济所特有的处于高级阶段集聚经济问题。那么到了1950年以及其后的1960、1970、1980年以后,西方主流经济学家又做了哪些工作,取得了哪些成果呢?

G. 传统的有关区域经济学研究的观点有哪几种

传统的区域经济学就是古典的区位论。核心问题:如何确定最佳位置就是区位理论。
杜能:最早注意到运输费用的影响,指出距消费市场的远近对农作物的布局有重大影响,并以此为依据,把假设的孤立国划分成6个同心农业圈。
韦伯:继承了杜能的思想,增加了劳动力费用因素与集聚因素,认为原有根据运输费用所选择的区位将发生变化。他第一次把工业区位理论系统化,综合分析运费、劳动力费用和集聚效应。
克里斯·泰勒、廖什:生产成本最低点不一定意味着利润最大,并不是厂商最优区位的选择点;而市场对生产活动起越来越大的作用,提出了以市场为中心的、以取得最大限度利润为目的的区位理论。

H. 什么叫区域经济学啊

老大 说白点 经济学嘛 大项目分为
宏观经济学-就是讨论国家社会这些大结构上的经济观点 比如宏观调控 粮食 油价 这些大的方向对经济的影响
微观经济学-就是讨论小范围上的经济规则 比如你家里人领工资 无数个家庭领工资就是微观经济学的一部分
西方政治经济学-就是以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观点来分析经济问题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和上面那个正好相反,但是二者是相同的
然后小分区 你说的区域经济学 其实就是宏观经济学的缩小 和微观经济学的集合 一般来说 经济学上喜欢建立一个模型来分析经济问题
比如 先建立一个球 然后添加一个个的条件 人口 物质 政治 区域经济学就是讨论一个区域的经济 一个放大的模型

I. 区域经济学中的熵

所谓熵,就是比率的比率。
区域经济学中的熵一般都是指的区位熵哦~~
它由哈盖特(P.Haggett)首先提出并运用于区位分析中。
区位熵在衡量某一区域要素的空间分布情况,反映某一产业部门的专业化程度,以及某一区域在高层次区域的地位和作用等方面,是一个很有意义的指标。
在产业结构研究中,运用区位熵指标主要是分析区域主导专业化部门的状况。

区位熵计算公式:Q=S/P,
式中,Q为区域的经济区位熵,Q大于1,说明区域经济在全国经济中发达,反之欠发达;
Q越大,说明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越高,否则发展水平越低。。
S和P分别为该区域GDP和人口数占全国的比重。

另外具体在分析时,s p分别还可以有其他的含义 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目的都是反映专业化程度方面的。

我不知道你用的什么教材,所以不知道具体会在哪里提到。
但是我们在进行区域经济研究时 大概区位熵就是以上我介绍的这种意思哦

J. 区域经济学的理论体系由哪几个部分组成

区域就是一定的地理空间。区域内的自然资源状况、人口分布状况、交通状况、教育水平、技术水平、工农业发展水平、消费水平、政治制度等等,对于该区域的社会经济活动和生产过程的影响极大。如何使一个区域的经济发展达到整体最优效果呢?区域经济学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应运而生的。
区域经济学与经济地理学密切联系的一门学科。它一方面对区域的自然资源和自然条件进行经济评价,对区域的经济、社会因素进行分析,更主要的是制定区域发展纲要提出科学的依据,并为区域经济建立起计量经济模型。
区域经济学是20世纪50年代在宏观区位论的基础上逐渐演变发展起来的。最初兴起于西方国家,东欧和原苏联在60年也掀起了区域经济学研究的热潮。我国则直到80年代后才开始这方面的工作
研究的主要范畴包括:区域经济理论、生产力布局理论、生产力布局的经济调节机制、新地域的经济开发战略和经济规划等。区域经济学是20世纪50年代在宏观区位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门经济学科。早期有屠能的《孤立国》(1850),韦伯的《工业区位论》(1909)等代表著作。1978年,前苏联经济学家涅克拉索夫的著作《区域经济学》出版后,标志着这门学科发展到一个新水平。
杜能的农业区位论

古典区位论的区位是指厂商经营生产活动的位置,如何确定最佳位置就是古典区位理论所关心的问题。德国经济学家杜能最早注意到区位对运输费用的影响,是在19世纪初叶他所出版的《孤立国对于农业和国民经济之关系》 (1826)一书中。杜能指出距离城市远近的地租差异即区位地租或经济地租,是决定农业土地利用方式和农作物布局的关键因素。由此他提出了以城市为中心呈六个同心圆状分布的农业地带理论,即著名的"杜能环"。

韦伯的工业区位论

德国经济学家韦伯继承了杜能的思想,在20世纪初叶发表了两篇名著《论工业区位》(1909)《工业区位理论》 (1914)。韦伯得出三条区位法则--运输区位法则、劳动区位法则和集聚或分散法则。他认为运输费用决定着工业区位的基本方向,理想的工业区位是运距和运量最低的地点。除运费以外,韦伯又增加了劳动力费用因素与集聚因素,认为由于这两个因素的存在,原有根据运输费用所选择的区位将发生化。

克里斯塔勒的中心地理论

德国地理学家克里斯培勒的中心地理论最具代表性,在其名著《德国南部的中心地》一书中,克里斯塔勒将区位理论扩展到聚落分布和市场研究,认为组织物质财富生产和流通的最有效的空间结构是一个以中心城市为中心的、由相应的多级市场区组成的网络体系。在此基础上,克氏提出了正六边形的中心地网络体系。

廖什的市场区位理论

德国经济学家廖什则在1D9年出版的《经济空间秩序》一书中,将利润原则应用于区位研究,并从宏观的一般均衡角度考察工业区位问题,从而建立了以市场为中心的工业区位理论和作为市场体系的经济景观论。

阅读全文

与区位经济学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中天高科国际贸易 浏览:896
都匀经济开发区2018 浏览:391
辉县农村信用社招聘 浏览:187
鹤壁市灵山文化产业园 浏览:753
国际金融和国际金融研究 浏览:91
乌鲁木齐有农村信用社 浏览:897
重庆农村商业银行ipo保荐机构 浏览: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药材种植产业发展规划 浏览:748
博瑞盛和苑经济适用房 浏览:708
即墨箱包贸易公司 浏览:720
江苏市人均gdp排名2015 浏览:279
市场用经济学一览 浏览: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浏览:59
中国金融证券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814
国内金融机构的现状 浏览:255
西方经济学自考论述题 浏览:772
汽车行业产业链发展史 浏览:488
创新文化产业发展理念 浏览:822
国际贸易开题报告英文参考文献 浏览:757
如何理解管理经济学 浏览: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