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经济学法 > 经济学公平与效率

经济学公平与效率

发布时间:2020-12-27 00:35:51

经济学原理选择题 公平与效率

对收入较高的人实行较高的个人所得税税率 B、 把标准石油(拥有90%炼油厂)分拆为几个较小

⑵ 经济学中的效率与平等

经济抄学里面叫公平袭和效率,而不是平等,个人觉得公平和平等是有一定差别的。经济学中,效率分为资源的配置效率和生产组织效率,主要指从一定的投入中获取最终产品(数量和质量)的能力;公平指产品的分配应该按照一定的方式进行,合乎人类的伦理和道德准则。由于规模经济的存在和激励制度,资源集中于少数人手中并占有更多的产品能够产生效率,反而,追求公平会使资源占有者的产品流向无产阶级,会削减资源占有者的生产积极性,进而降低效率,所以说公平和效率总是相对立的。至于如何定义公平,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不同,社会主义认为社会化的生产方式使资源集中在强大的政府手中并进行集中统一的计划管理能够产生更多效率,由于个人对生产资料占有地位相同,应该分得等量的劳动产品;资本主义认为自由竞争产生效率,个人自利主义和追求自我实现会使社会充满活力,由于强调个人对生产资料的占有,从而产品的分配应该按照个人对最终产品的边际产出来进行。目前没有绝对的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更多的是政府和市场共存的混合经济,个人认为,所谓的公平就是每个人能平等的通过个人能力和努力程度获得就业机会,通过法制和市场机制而非人情关系决定资源的分配。

⑶ 从经济学角度如何理解效率与公平的交替发展

公平指人与人的利益关系及利益关系的原则、制度、做法、行为等都合乎社会发展的需要。公平是一个历史范畴,不存在永恒的公平。不同的社会,人们对公平的观念是不同的。公平观念是社会的产物,按其所产生社会历史条件和社会性质的不同而有所不同。公平又是一个客观的范畴,尽管在不同的社会形态中,公平的内涵不同。不同的社会,不同的阶级,对公平的理解不同,但公平具有客观的内容。公平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具有客观性。
效率指资源投入和生产产出的比率。人类任何活动都离不开效率问题,人作为智慧动物,其一切活动都是有目的的,是为了实现既定的目标。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有的人投入少,但实现的目的多,即我们所说的事半功倍,而有的人投入很大,但实现的目的少,或者实现不了其目标,即我们所说的事倍功半,前者是高效率,后者是低效率。所以效率就是人们在实践活动中的产出与投入之比值,或者叫效益与成本之比值,如果比值大,效率就高,也就是效率与产出或者收益的大小成正比,而与成本或投入成反比例,也就是说,如果想提高效率,必须降低成本投入,提高效益或产出。
公平与效率是一致的,公平促进效率,不公平导致低效率。 公平与效率的关系是:
制度、政策公平促进效率。政策、制度属于上层建筑领域,它的公平与否直接影响到效率。政策制度的公平有利于效率的提高,最典型的莫过于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对生产效率的促进。政策的公平合理促进效率的提高,反之,政策制度的不公平,不合理则导致低效率。
人类的任何活动也都有效率问题。经济效率,是指经济资源的配置和产出状态。对于一个企业或社会来说,最高效率意味着资源处于最优配置状态,从而使特定范围内的需要得到最大满足,或福利得到最大增进,或财富得到最大增加。经济效率涉及到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各个领域,涉及到经济力、经济关系和经济体制各个方面。
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一个有效率的社会,其资源配置、管理体制、运作机制应该是合理的、公正的;同样,一个公正的社会,其资源一定能得到合理的配置,人的积极性、创造性才能得到最大限度地发挥。效率的提高有助于公平的实现,社会的公平也有助于效率的提高。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效率与公平没有能够很好地协调起来,相反,矛盾突出。追求公平,效率就打折扣;追求效率,公平便有失公允。其结果,必将影响经济的发展,社会的稳定。因此,强调坚持注重效率与维护社会公平相协调显得非常重要。

⑷ 西方经济学 论题:效率与公平哪个好

一、效率与公平的含义

效率与公平是个人收入分配中既相联系又相区别的两个原则,即效率原则和公平原则。

效率是指资源配置的效率。微观经济学将其解释为在有序的市场环境和统一规则下,经济组织以最低的物化劳动和活劳动投入获得最大的满足人们需要的产品和劳务的状态;宏观经济学将其解释为稀缺资源在社会各部门之间合理配置和优化组合。分配中的效率原则就是指社会分配制度和分配政策要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和提高企业与国民经济的效率为目标。

公平相对于效率而言,就是社会成员之间利益和权利分配的合理化,或利益和权利的平等。从广义上说,这种平等是包括经济、政治和法律等各个方面的平等;从狭义上说,是指经济利益和权利的平等,包括机会平等和收入分配平等。机会平等是指社会成员具有平等参与竞争的机会和就业机会。收入分配的平等即公平原则,一方面是指分配制度和政策的平等,具体地说就是要坚持按劳分配与按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分配制度,使社会成员的劳动投入和其它各种要素投入都平等的获得收益;另一方面,收入分配的平等原则还要求将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限制在一个相对合理的范围,要保证每一个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需要,特别要保护社会弱势群体的利益,解决好困难人群的生活需要。这是一种相对意义上的平等,而不是绝对的平等,更不是平均。

二、效率与公平的对立统一关系

效率与公平是对立统一关系,其统一表现在:效率与公平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一方面,效率是实现公平的物质基础和根本途径。生产效率的高低决定着收入分配的价值内容、规模和具体方式。按照效率原则调节分配关系会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和创造更多的社会财富,可以为公平分配和实现共同富裕目标奠定物质基础,同时也是解决分配不公平的根本途径。另一方面,公平是效率的必要条件和力量源泉。实行公平分配,可以调动社会各阶层和群体的生产经营的积极性,促进人们增加投入和提高效率。

效率和公平又是矛盾的。效率原则不会自动的实现公平;公平原则也不一定会促进效率的提高。效率原则的实现主要以市场机制为基础,公平原则的实现则要靠政府的调节。片面的效率原则有可能导致人们的收入差距扩大,从而会威胁社会公平,其最终也会妨碍效率提高;片面的公平原则会导致平均主义,从而会抑制效率的提高和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因此,必须要坚持效率与公平的统一。

三、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应怎样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怎样处理好公平与效率的关系是一个重大的理论与实践问题,同时也是一个难题。1993年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提出“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后来党的十五大、十六大都反复强调和明确要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十六大还进一步提出:“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发挥市场的作用,鼓励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合法经营先富起来。再分配注重公平,加强政府对收入分配的调节职能,调节差距过大的收入”。十几年来效率优先,兼顾公平一直是我们在实践中处理效率与公平关系的基本依据。2005年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要“更加注重社会公平”,指出“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坚持各种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更加注重社会公平,加大调节收入分配的力度,努力缓解地区之间和部分社会成员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趋势。”2006年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又从构建和谐社会的角度提出要把“着力发展社会事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作为当前的重要任务。“更加注重社会公平”和“着力发展社会事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提出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也引起了理论界新的讨论,公平与效率的关系问题成为社会热点问题。

我们应该怎样认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怎样理解“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和“更加注重社会公平”这些不同的提法?这是我们在教学中必须要面对的一个重点和难点问题。教材在这部分内容中,采用了两个说法,一个是“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另一个是“兼顾效率与公平”,尽管教参也做了一些说明和解释,但在实际上并没有将二者的关系梳理清楚。下面我们结合中央全会的一些最新精神,从理论和实际等方面对此进行一些阐述和分析。

(一)认识和处理效率与公平关系的基本思路

第一,效率与公平的辨证统一关系原理,这是指导我们在实践中正确处理二者关系的理论基础。因此,“效率优先,兼顾公平”也罢,“更加注重社会公平”和“着力发展社会事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也罢,其理论的基本依据是效率与公平的辨证关系原理,依据这一原理,我们在实践中必须坚持二者的统一,既不能片面强调效率,也不能片面强调公平。

第二,现阶段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是处理效率与公平关系的现实依据。我国现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是人民日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与落后的社会生产的矛盾,这就决定了我们根本的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必须从这个具体的实际出发,必须要有利于解决主要矛盾和完成根本任务。

第三,生产决定着分配,分配的合理性是受生产发展的需要制约的。资源是有限的,资源问题是当今全球都面临的紧迫问题,更是制约我们这样一个有着13亿人口的发展中的大国发展的重大问题。资源的稀缺性要求资源配置的合理性和使用的有效性。有限的经济资源在生产中的投入是以资源使用的高效率为前提的。分配合理性的标准不是取决于人们的主观愿望,而是取决于客观条件和现实的可能性。而且,分配合理性不仅是指个人收入的分配,还包含着资源分配即资源配置的合理性,而资源配置合理性的表现就是资源使用的高效率。

(二)“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是我国初级阶段处理效率与公平关系的基本准则

第一,我国仍然是一个发展中国家,无论从微观还是社会宏观来看,效率、效益、质量都不高,经济增长方式还没有转变,发展仍然是首要的任务;我国是一个资源严重短缺的国家,在加快发展中,资源始终是一个重要的制约因素,通过资源的优化配置来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在我国具有特殊重要的战略意义,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源的优化配置就是通过市场机制的作用促进生产要素向高效率的方向流动实现的;改革也还没有到位,平均主义和大锅饭的现象依然严重的阻碍着经济的发展和效率的提高;当前我国正处于关键的战略机遇期,各种社会问题与矛盾凸现,加上国际局势的变化和激烈的国际竞争等都更加需要我们加大改革的步伐,提高效率、加快发展,要用发展来解决发展中的问题,不发展或发展得慢都不利于主要矛盾和突出问题的解决,也不利于根本任务的完成。因此,在我国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要始终把发展摆放在一个突出重要的位置上,而效率则是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

第二,把公平摆放在一个应有的位置上,妥善的处理好社会公平问题也事关重大,它关系到发展理念、公民权利、社会安定,也关系到发展和效率,还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性质以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等一系列重大问题和根本问题。当前随着改革的深入和经济的发展,一些社会问题与矛盾凸现,正确处理新形势下人民内部矛盾,认真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尤其要关注社会弱势群体与困难人群的就业、生活以及未来发展等问题已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突出的现实问题与矛盾。也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四中全会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任务,五中全会又进一步指出了要“更加注重社会公平”的问题。这体现了,我们党对效率与公平统一性的正确认识,体现了坚持发展效率优先的同时,对社会公平问题的高度重视。在我国进一步深化改革和加快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我们必须妥善处理好效率与公平关系,要解决好关系最广大人民的切身利益的所有问题,尤其要关注社会弱势群体和困难人群的利益问题。

第三,“效率优先,兼顾公平”作为我国处理效率与公平关系的基本原则,并不排斥在某个特定时期和条件下可以把解决社会公平问题摆在更突出和更重要的位置上。“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是建立在效率与公平二者统一的基础上的,不能把效率优先绝对化和片面化。从方法论上说,这既是辩证法和相对论,又是一个从总体和局部、宏观和微观不同角度或层面认识效率与公平关系的问题。具体来说,从我国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来看,由于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决定了我们在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上总的指导方针、基本原则和总的政策倾向是效率第一,是效率前提下的公平。但是,并非在任何时期、任何条件下都要把效率摆放在第一的位置,而是要根据各个时期存在的具体问题和突出矛盾灵活的处理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并相应地采取具体的分配政策和对策,这样才不至于把效率优先绝对化和片面化,这样才是坚持了效率与公平的统一,这样才能解决问题、缓解矛盾,才能更好的促进效率和更好的满足人们的需要。

(三)“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再分配注重公平”,当前要“更加注重社会公平”

“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再分配注重公平”是“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原则的具体化,“更加注重社会公平”是新时期处理效率与公平关系的落脚点。以上三者不是对立的,而是统一的。“更加注重社会公平”不是对效率原则的否定。“更加注重社会公平”主要是从再分配角度讲的,是相对于再分配中的其他方面来说的。

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效率的实现主要依靠市场机制的作用,按劳分配在本质上也是效率原则。因此,只要坚持按劳分配与按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分配制度,就是鼓励人们的劳动、资本、技术、知识、信息等生产要素的投入,也就是要坚持效率第一的原则。社会公平的实现主要是通过政府的调控即再分配进行的,比如加大政府社会保证基金投入在财政支出中的比重,对落后地区和人群给予更多的资金支持与政策倾斜等等。因此,“更加注重社会公平”是建立在承认并坚持效率优先的前提之下的,它与“初次分配注重效率”是并存的,而不是不矛盾的。

总之,“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和“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再分配注重公平”依然是我们在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认识和处理效率与公平关系的基本原则。

⑸ 经济学辩论平等与效率谁最优

就说公平很重要,再说正确的提高效率的方法 处理公平与效率的关系应该是效率优先。因为公平与效率总的来说是一致的,所以,实行效率优先原则就意味着是公平的,合理的所谓效率优先原则就是指分配制度、分配政策要以促进生产力发展和社会经济效率...

⑹ 曼昆微观经济学的 平等和效率怎么区别

效率优先,就是首先要优化资源配置,实现效益的最大化,这是保证公平的前提专条件,没有效率属就没有公平。公平是社会主义所追求的根本目标。公平指的是在效率优先的基础上,注重国有资源第二次分配时按照按劳分配原则进行再分配,只注重效率而忽视公平,将导致穷着越穷,富者越富。

⑺ 《微观经济学》里关于效率与平等的问题

公平是一个看似好解释,但完全不好量化的一个词。你学经济学的,更高一层就是计量经济学追求的就是要可以量化。
平均就是一个可以分解的量

⑻ 曼昆 的经济学原理如何解决公平与效率的互相伤害

公平指人与人的利益关系及利益关系的原则、制度、做法、行为等都合乎社会发展的需要。公平是一个历史范畴,不存在永恒的公平。不同的社会,人们对公平的观念是不同的。公平观念是社会的产物,按其所产生社会历史条件和社会性质的不同而有所不同。公平又是一个客观的范畴,尽管在不同的社会形态中,公平的内涵不同。不同的社会,不同的阶级,对公平的理解不同,但公平具有客观的内容。公平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具有客观性。……
公平与效率的关系,有人认为是对立的,有人认为是一致的,我个人认为从大的趋势来讲,总的说来,公平与效率是一致的,公平促进效率,不公平导致低效率。 公平与效率的关系是:
制度、政策公平促进效率。政策、制度属于上层建筑领域,它的公平与否直接影响到效率。政策制度的公平有利于效率的提高,最典型的莫过于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对生产效率的促进。政策的公平合理促进效率的提高,反之,政策制度的不公平,不合理则导致低效率。
人类的任何活动也都有效率问题。经济效率,是指经济资源的配置和产出状态。对于一个企业或社会来说,最高效率意味着资源处于最优配置状态,从而使特定范围内的需要得到最大满足,或福利得到最大增进,或财富得到最大增加。经济效率涉及到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各个领域,涉及到经济力、经济关系和经济体制各个方面。
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一个有效率的社会,其资源配置、管理体制、运作机制应该是合理的、公正的;同样,一个公正的社会,其资源一定能得到合理的配置,人的积极性、创造性才能得到最大限度地发挥。效率的提高有助于公平的实现,社会的公平也有助于效率的提高。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效率与公平没有能够很好地协调起来,相反,矛盾突出。追求公平,效率就打折扣;追求效率,公平便有失公允。其结果,必将影响经济的发展,社会的稳定。因此,强调坚持注重效率与维护社会公平相协调显得非常重要。
受字数限制,供参考。

⑼ 经济学中,为什么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

公平与效率,是现代社会的两难问题。 自由与效率的关系。朱学勤认为,自由主义“在经济上要求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相对而立”。自由主义承认个体差异,自由释放了个体的创造力,所以自由导致了效率的提高。平等在经济上要求公平,即进行平均分配,消除个体差异,与计划经济具有亲和力。由过去的经验可知,平等诉求造成了吃大锅饭局面和经济发展的低徊。公平与效率处于一种紧张状态。 自由的传统来之英美国家,近代才传入中国社会。平等的诉求是中国的传统,“五四”以后与马克思主义结合,继续成为中国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刘小枫认为,社会思想家或受“社会的公义”问题支配,或对“自由的秩序”入迷,或由“欲望的个体”驱使。前者以马克思为代表,次者以托克维尔为代表,后者以尼采为代表。平等理念与自由理念的二歧性构成了中国现代社会思想中一个持久的历史性紧张。 自由与平等的矛盾,在经济上体现为公平与效率的矛盾。在世俗社会中,这一矛盾在公路的交通秩序上得到生动的表现。 公路上有行人、车辆。车辆有轿车、货车、摩托车、自行车等。车辆与行人具有差异,一般而言,有车阶层比无车阶层富有。车辆从轿车到自行车,依其价值可以说明车主的贫富差异或者说阶级归属。各国在交通管理上,都给各种车辆和行人划分了通道,毫不例外的,都把主要通道留给机动车辆,而且设置了超车道。承认车辆优先通过,这一点在高速公路上更为明显,它为了车辆的行进不受干扰对道路实施封闭。由此可见,不论是社会主义社会还是资本主义社会,都承认一个共同的原则,即效率优先。 反过来,我们可以讨论在交通规则中强调平等时的状况。那时候,人行道要与车行道一样宽,车速不能超过行人速度,并且,要并排着走……或者根本上就不准有代步的工具。这些设想谁都觉得荒谬。 但是,这些荒谬的想法并不是不存在。这一点,从交通秩序的混乱可以看出来。在中国,这一点特别明显,因为中国传统中,对平等的诉求特别强烈。历史上的农民起义,常提出“均田地”的口号。土地集中成了历次社会动荡的“祸根”。在今天,堵塞交通的场面为何屡屡发生,因为谁都不让谁,谁都不承认别人具有优先权(从平等的理念出发)。于是,由追求平等(各不相让)引发争渡。相争的结果可能要诉之暴力,或者是长时间的堵塞。这就是平等理念落实在社会行为上产生的异化。 当我在上班途中,看到桥头堵得水泄不通的时候,当我在下乡途中,看到农民在公路上晒稻谷的时候,我的心充满了忧患。我从这里看到一个社会的不稳定因素。这个因素是社会利益的不可调和性,依然是平等与自由的二歧性。对贫苦我曾有多年的体验,但这并不能阻挡我向理性的归依。我小时候就曾在公路边看管晒着的稻谷。现在,当看到市管人员一脚踢翻小贩的水果担子的时候,我的心依然不忍。但这照样不能阻挡我内心对一种秩序的企求。我也曾扪心自问,是不是自己的阶级划分改变了(这是我少年时期受马克思的一点影响),才有此种想法?这也不无道理,我已经有十年的时间离开农村生活。强者追求效率,弱者追求平等。但是,能不能寻找到一种超越的秩序(不是乌托邦的)? 中国人坚持不能忘本,作为一种道德自律,它很有效,所以不少人读了一大堆书,还是满口土话。中国的知识人因此分化缓慢。即使我在对我出身的那个阶层进行批判的时候,也要先过这个关。但是城市毕竟也容纳了我(先前也设了种种障碍,我在此处也曾受过歧视),我仍要长期在这里生存。我对两种人的诉求都能理解,因此希望两者能够和谐。 回到交通秩序问题。当我看到桥头堵塞的时候,我联想到历史上的一些场面:成千上万人在厮杀,血流成河。死亡,对任何阶级来说都是一种痛苦。规避痛苦,是人类共同的诉求,这样,超越斗争的和谐就有可能存在。当我们追求平等,希望大家回到同一起跑线的时候,我们必须退回原始社会。但那时候照样有死亡的痛苦,威胁之一来之猛兽。于是,人类只能期求与猛兽平等。而这种期求必须借助于造物者的重新安排。但这些都是不可能实现的。 看来还须回到经验领域。城市的道路区分了人行道和车行道,由此,车辆获得高速行驶的自由,行人获得了步行的自由。行人要改乘车也可以(当然要花一定费用),有车者要步行也可以。这样的安排突出了效率,也照顾了公平。因为步行者固然慢,仍然有路可走。如果互不相让,即双方或一方不认可这样的秩序,那么就可能导致交通的堵塞,谁都走不了。 因此必须有这样的认同:自由是第一义的,平等是第二义的。这样,人类虽然存在着差异,也就是说,难以避免一些压迫和剥削,却能够共同增加财富和幸福。

⑽ 经济学中公平与效率的关系

经济学里面叫公平和效率,而不是平等,个人觉得公平和平等是有一定差别的。经专济学中,效率分为属资源的配置效率和生产组织效率,主要指从一定的投入中获取最终产品(数量和质量)的能力;公平指产品的分配应该按照一定的方式进行,合乎人类的伦理和道德准则。由于规模经济的存在和激励制度,资源集中于少数人手中并占有更多的产品能够产生效率,反而,追求公平会使资源占有者的产品流向无产阶级,会削减资源占有者的生产积极性,进而降低效率,所以说公平和效率总是相对立的。至于如何定义公平,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不同,社会主义认为社会化的生产方式使资源集中在强大的政府手中并进行集中统一的计划管理能够产生更多效率,由于个人对生产资料占有地位相同,应该分得等量的劳动产品;资本主义认为自由竞争产生效率,个人自利主义和追求自我实现会使社会充满活力,由于强调个人对生产资料的占有,从而产品的分配应该按照个人对最终产品的边际产出来进行。目前没有绝对的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更多的是政府和市场共存的混合经济,个人认为,所谓的公平就是每个人能平等的通过个人能力和努力程度获得就业机会,通过法制和市场机制而非人情关系决定资源的分配。

阅读全文

与经济学公平与效率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中天高科国际贸易 浏览:896
都匀经济开发区2018 浏览:391
辉县农村信用社招聘 浏览:187
鹤壁市灵山文化产业园 浏览:753
国际金融和国际金融研究 浏览:91
乌鲁木齐有农村信用社 浏览:897
重庆农村商业银行ipo保荐机构 浏览: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药材种植产业发展规划 浏览:748
博瑞盛和苑经济适用房 浏览:708
即墨箱包贸易公司 浏览:720
江苏市人均gdp排名2015 浏览:279
市场用经济学一览 浏览: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浏览:59
中国金融证券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814
国内金融机构的现状 浏览:255
西方经济学自考论述题 浏览:772
汽车行业产业链发展史 浏览:488
创新文化产业发展理念 浏览:822
国际贸易开题报告英文参考文献 浏览:757
如何理解管理经济学 浏览: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