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为什么当年苏联可以得诺贝尔经济学奖
他们为什么能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
应望江
2012年12月12日16:16 手机看新闻
有学者预测,未来中国经济学家最有可能在发展经济学、福利经济学、微观经济学、转型经济学等领域取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零突破
1969-2012年,全世界共有71位杰出学者荣获诺贝尔经济学奖。这些获奖者有着怎样的教育经历和工作背景?获奖成果主要集中在哪些领域?对这些问题的梳理,不仅有助于了解诺贝尔经济学奖评选偏好和获奖者特征,也有助于认识我国经济学者能否摘取这项桂冠的热点问题,更重要的,或许能为我国社会科学领域拔尖创新人才乃至杰出人才的培养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
在世界名校接受优质教育
教育对人的成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具有深厚经济学底蕴的世界名校,拥有自由宽松的学术环境,有国际前沿的研究课题,有强大的师资队伍和丰富的育人经验,尤其适合杰出人才的成长。从表1可看出,71名获奖者分别从28所著名院校取得最高学位。其中,美国大学有15所,占了半壁江山(53%)。
71位获奖者中有68位获奖者具有博士学位,所占比例为95.8%。其中,1974年获奖者哈耶克、1985年获奖者莫迪里v阿尼和1994年获奖者豪尔绍尔等还拥有双博士学位。从统计结果可以看出,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需要受过世界名校的高等教育。
获得经济学大师的悉心指导
不仅高学历教育不可或缺,名师指点对经济学家的成长更为重要。71位获奖者当中,之少有四十多人受过经济学大师的指点。有的获奖者之间甚至是师生关系,如1970年获奖者萨缪尔逊和2001年获奖者斯蒂格利茨;1969年获奖者丁博根和1975年获奖者库普斯曼等。正如萨缪尔逊在1970年颁奖仪式上所说的,获奖的“首要条件是要有优秀的导师”,载誉而归时他重申:“我可以告诉你们怎么样才能得到诺贝尔奖金,诀窍之一就是要有名师的指点。”
有雄厚的国家科研实力为坚强后盾
从古至今,经济发达,政治稳定的地区一般也是人才辈出的地区。作为一个世界性的科学奖项,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的国籍分布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世界各国经济学科研实力。71位获奖者分属于11个国家,大部分获奖者出自美国、英国等经济发达国家。其中,美国共有51人获奖,占71.83%,说明美国经济学研究在世界上具有绝对优势。英国共有8人获奖,其次是挪威(3人)和瑞典(2人),法国、荷兰、前苏联、德国、以色列、印度、塞浦路斯各1人。
拥有世界名校提供的良好工作环境
从获奖者隶属院校看,71名获奖者主要来自美国和欧洲的32所著名大学,其中,美国高校有22所,占68.75%。排名前四位的均为美国高校,(见表2)。
可以看出,芝加哥大学、哈佛大学、普林斯顿大学始终位于前三位,说明这两所学校不仅培养出了最杰出的经济学人才,而且以独特的魅力吸引着最优秀的经济学家前往那里工作。获奖者取得最高学位的院校中欧洲院校为11所21人次,占29.6%,而获奖者获奖时所属院校中欧洲院校只有9所14人次,占19.7%。且除剑桥大学以外,其余欧洲大学排名靠后,这反映了欧洲优秀经济学研究和教育人才有所流失。
拥有广泛的学术交流经历和多学科知识
大多数获奖者得益于广泛的学术交流和学科交叉合作。71名获奖者中,绝大部分拥有多样化学术交流经历,在不同学校接受教育和从事科学研究。从学科背景看,在71位获奖者当中,有49位具有除了经济学以外的学科学位,所占比例为69.1%,其中有数学背景的获奖者最多,达22人,占31.0%。这些获奖者基本上是低年级修习数学,高年级改攻经济学,最后为经济学研究作出巨大贡献。
马克思曾经说过,一门学科只有成功地应用了数学才算是成熟的。数学在经济学研究中正得到越来越广泛和深入的运用。尤其是数理统计工具和模型运用已经成为包括经济学在内的社会科学研究领域的一种必然趋势。自1969年设立奖项以来,评选委员会就敏锐地觉察到了这一特点和趋势,并在颁奖时有意识地加以引导。71名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中,有相当一部分早年就受过专门的数学训练,他们几乎既是经济学家,同时又是统计学家或数学家。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中三分之二是美国经济学家,他们大多是计量经济学会的会员,其获奖成果中,几乎都运用了大量的计量经济学模型。有的获奖者的获奖成果本身就是对数理统计作出了贡献。如西蒙“在科学理论、应用数学、统计学、运筹学、经济学和企业管理方面作出了贡献”,施蒂格勒“在广泛的经验数据基础上一一其收集是经济统计中的开拓性工作”,霍韦尔莫“指出用统计方法能解决相互依存问题”。经济学和数学的结合趋势还在不断发展。这给中国经济学界提出了一个要求:应充分重视数学功底,要吸引年轻的数学工作者参与经济学研究。
在相对优裕的家庭中成长
追溯获奖者少年时期成长的家庭环境,则可以发现:幼年时家境富裕和中等的获奖者人数最多,占比达80%以上。有研究者得出两个结论:一是富裕
⑵ 对于经济学家左派和右派 同时获取诺贝尔经济学奖,你有什么看法
左派来与右派是政治源概念,左派经济学主要指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西方传统经济学都是右派经济学,不管是左派,还是右派,分析的都是经济现象,差别在于选择的方法,背景和角度,中国改革开放的成功证明了资本主义制度下的一些经济理论同样适合社会主义制度,而罗斯福政府根据“凯恩斯经济学”的观点,采取的对抗“大萧条”的“国家干预”措施也含有社会主义制度下国家控制经济活动的涵义,左派与右派的本质上都是经济学。经济决定政治,早期的经济学家都有阶级背景,服务于自己所处的阶级,必然会产生“左派”“右派”等区别。
‘’
⑶ 跪求201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主要理论
得奖的主要是一个算法,这个算法的确与找对象有关,所以有非诚勿扰之类的。
下面是老端的文章,应该是很通俗的解释了这个算法:
算法是为了解决“稳定匹配难题(Stable Matching Problem)”而提出的,所谓稳定匹配难题,是指:有n个男人,还有n个女人,男人心目中有自己的心上人列表,从最喜欢的女神,一直到最不心仪的恐龙,而女人心中也有相同的列表,从最喜欢的高富帅,到最不喜欢的猥琐男。
很明显的,某男喜欢的女人,她可能根本看不上他。而多个女人喜欢的男人,也不可能同时娶这些女人。所以要找出一个让所有人都能结婚,且大家都满意的方案是很难的。
为了解决以上这个难题,数学家Shapley和Gale两人在1962年提出了一种特殊的算法,后来被称为Gale & Shapley算法,他们证明了,按照这套算法,他们能够找到一个让大家都满意,且稳定的组合,前提是男女数量相等。
⑷ 199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的主要贡献
199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得者的主要贡献如下:
1、1999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加拿大籍教授罗伯特·芒德尔。他通过对“不同汇率体制下的货币与财政政策”以及“最佳货币区域”进行分析,发展了开放型经济的宏观经济理。
2、芒德尔没有止步于稳定政策短期效果的研究。货币动力学是他的许多文章的主题。芒德尔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是在国际收支的情况下,调节经济至非平衡状态。在战后时期,对非平衡状态的研究强调对外贸易中的现金流量,但这些研究基于静态的经济学模型。休谟(David Humes)关于国际价格调节的经典理论(金币流)强调货币因素和库存变量。
3、芒德尔的理论对中国有一定的借鉴意义,特别是在中国即将加入WTO的时刻,我们更应该未雨绸缪。例如:我们可以研究内地和香港特别行政区是否满足构成员优货币区的必要条件。这个问题的答案有助于内地和香港特别行政区制订正确的金融政策。
⑸ 同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将,但观点相反的两个经济学家是谁
观点相反倒有,好像不是同获得,萨缪尔森和弗里德曼是典型的例子。
⑹ 有人认为诺贝尔经济学奖不是诺贝尔奖,为什么
他们可能觉得经济发展对大多数普通人来说无用吧。
⑺ 在历代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中,有哪些获得者的研究让人大跌眼镜
在诺贝尔的获奖过程之中,有一种理论叫做全球贫困理论,而这种理论的提出者的获奖却是让光大群众大跌眼镜!
大跌眼镜的背后。
但是其实我们如果仔细考虑一下,在大跌眼镜的舆论背后,其实隐藏的是一种对物质方面的重视而相反,理论在理论层面来讲是没有任何物质意义的,但是并不能否认理论能够再给物质一些反作用,比如说一种好的理论很有可能会让以后的物质发展有所进步,同样的没有理论支撑,经济发展也不可能达到飞速的发展,因此诺贝尔经济学奖在我看来还是有一定的社会意义的!至少在当今领域,诺贝尔经济学奖还有他存在的现实意义!
⑻ 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一个心理学家叫什么他有哪些著作
丹尼尔·卡尼曼 。
主要学术著作有《预测的心理学》(与特维斯基合著,1973年)、《注意回与意志》(答1973年)、《前景理论:风险条件下的决策分析》(与特维斯基合著,1979年)、《不确定条件下的判断:启发式和偏见》等。
截止到2002年他有5篇文章被引用超过1000次。另外,卡尼曼与戴尔·米勒(DaleMiller)在逆向思维理论(athe-oryofcounterfactualthinking)研究中的合作、与安妮·特利斯曼在可视注意和客体知觉(visualatten-tionandobjectperception)方面的合作也都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
⑼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1994]约翰·纳什(JOHN F.NASH)相关信息
Non-Cooperative Games
John Nash
The Annals of Mathematics, 2nd Ser., Vol. 54, No. 2. (Sep., 1951), pp. 286-295.
Two-Person Cooperative Games
John Nash
Econometrica, Vol. 21, No. 1. (Jan., 1953), pp. 128-140.
Real Algebraic Manifolds
John Nash
The Annals of Mathematics, 2nd Ser., Vol. 56, No. 3. (Nov., 1952), pp. 405-421.
The Bargaining Problem
John F. Nash, Jr.
Econometrica, Vol. 18, No. 2. (Apr., 1950), pp. 155-162.
The True Relevance of Relevant Costs
Ray D. Dillon; John F. Nash
The Accounting Review, Vol. 53, No. 1. (Jan., 1978), pp. 11-17.
Ideal Money
John F. Nash, Jr.
Southern Economic Journal, Vol. 69, No. 1. (Jul., 2002), pp. 4-11.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John F. Nash, Jr.
《美丽心灵》的主人公----约翰纳什
1951年,纳什成为麻省理工学院的讲师,因为年轻英俊的面孔,他被学生们戏称为“娃娃教授”,这位年轻学者在二十多岁时得到了他想要的一切。在整个20世纪50年代,纳什的博弈论在美国经济学界的影响力不断加深。
约翰·纳什是博弈论的奠基人之一。他青年时代提出的“纳什均衡”及其后续理论影响了数学界,也正改变着经济学乃至整个社会科学的面貌。在纳什30岁上下,正当事业和生活春风得意时,却开始遭受精神病的长期折磨,事业停顿、家庭解体。他与妻子艾利西亚离婚后,艾利西亚没有再嫁,而是以自己微薄的收入和亲友的接济照料纳什和他们唯一的儿子。纳什的朋友和同事也尽其所能地帮助他。二三十年后,在爱心的呵护下,纳什病情好转,重新回到工作中。1994年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了他。
⑽ 诺贝尔奖还有一个诺贝尔经济学奖,为何诺贝尔家族并不承认
因为诺贝尔家族认为诺贝尔经济学奖并不是诺贝尔本人当初的遗嘱,而且诺贝尔经济学奖并没有实质性的作用。
诺贝尔经济学奖一直以来都在遭受质疑,从它诞生开始就一直受到许多的质疑,认为诺贝尔经济学奖不符合诺贝尔本人的遗嘱、意愿,为什么还要成立这种奖项?为什么要叫诺贝尔经济学奖?而且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获得者并没有做出实质性的贡献,例如预测到经济危机或者解决了重要的经济问题。诺贝尔成立诺贝尔奖最初是为了奖励为人类做出贡献的那些人,而很多经济学奖获得者并没有作出该方面的成就,所以诺贝尔家族也一直不承认诺贝尔经济学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