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韓國為什麼戰爭後經濟可以快速發展
1)抓住發達國家向外轉移勞動密集型產業的機遇,引進外資和技術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
()制定適合本國國情的經濟發展戰略
(3)大力發展科技和教育事業,提高產品的技術含量和勞動者素質。
2、從共性角度比較二戰後日本、韓國和新加坡的經濟發展方式。
日本、韓國和新加坡成為二戰後迅速崛起的工業大國的典型,其共性有:抓住機遇,引進外資和先進技術;依據國情適時調整經濟發展戰略;不斷進行產業的更新換代,發展高技術產業;積極參與國際競爭,發展外向型經濟;大力發展教育、科技,造就經濟發展所需的後備人才;創造穩定的社會經濟環境。
3、二戰後亞洲經濟發展中的機遇與挑戰
①面臨的機遇:A、亞洲國家擺脫了殖民統治,走上獨立發展道路;B、二戰後,世界局勢處於相對穩定時期。C、世界經濟進入調整發展時期,西方發達國家向發展中國家轉移勞動密集型產業。D、第三次科技革命
②面臨的問題:A、人口多、基礎差、各地發展不平衡,長期處於發展中國家的地位;B、長期的殖民統治,受西方列強控制較嚴重,易產生政治或經濟的動盪;C、國際經濟舊秩序、世界大國的影響和制約;D、亞洲國家差異大,內部矛盾復雜。
③中國的態度:抓住機遇,迎接挑戰。
4、從歷史機遇、經濟發展戰略分析德、美、韓經濟發展原因:
聯邦德國經濟發展迅速,成為西歐最強的經濟大國。美國則在原有雄厚經濟實力的基礎上穩定發展。韓國則成為世界經濟發展最快的地區之一,並一躍實現了工業化。歷史機遇:聯邦德國利用戰後國民經濟非軍事化和馬歇爾計劃援助。美國則在戰後利用資本主義世界霸主的有利地位,大力拓展世界市場。韓國利用西方發達國家向發展中國家轉移勞動密集型產業的機遇,開始工業化進程。 經濟發展戰略:聯邦德國積極發展國家壟斷資本主義,並大力發展市場經濟,推行較廣泛的社會福利制度。美國加強對科技的扶植和資金投入,發展高科技產業。韓國政府適時調整經濟發展戰略,從發展密集型產業到發展外向型經濟和高技術產業,實行不均衡發展。
Ⅱ 戰後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經濟發展經歷了哪5個時期啊
第一階段,戰後經濟的恢復與轉軌時期(1945-1950年前後)。二戰造成的破壞極其嚴重,但戰後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卻得到迅速恢復,到1950年前後,整個西歐和日本經濟已達到或超過戰前最高水平。美國等國家也完成從戰時經濟向和平時期經濟的轉軌。其間美國的援助和以布雷頓森林體系為中心的相對統一的資本主義世界經濟體系和國際經濟秩序起了積極作用。
第二階段,資本主義經濟高速發展時期(1950-1973年)。突出表現在勞動生產率大大提高,科學技術的創新和廣泛應用,產業結構躍上了一個新的台階。各國經濟的不平衡現象有了很大改觀,主要經濟力量相對均衡化的局面開始形成。
第三階段,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經濟普遍陷入「滯脹」的時期(1973-1982年)。其原因是:「石油危機」的打擊,長期推行凱恩斯主義政策的負面效應,科技革命轉入低潮,等等。
第四階段,經濟低速增長和全面調整時期(1982-1992年)。面對嚴峻的經濟形勢,歐美主要國家開始調整凱恩斯主義經濟政策,改而推行貨幣主義政策,大刀闊斧地調整產業結構,改革福利制度,從多方面刺激市場經濟活力,各主要發達國家的經濟略有回升,通貨膨脹也得到一定抑制。
第五階段,冷戰結束之後,發達國家經濟進入一個新的轉變時期。世界經濟格局和經濟發展發生一系列變化,主要是經濟全球化和科技革命的加速發展,引起經濟增長方式、勞動生產率、產業結構發生新的變化,企業制度、企業組織形式和經營方式發生新的變革。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的職能進一步國際化,區域性和跨區域性的經濟合作不斷加強,國際競爭越來越激烈,世界經濟發展不平衡加劇。
Ⅲ 日本戰後經濟政治的發展
1、日本經濟現代化的實現,是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其中既有外部條件,也有日本政府和人民自身的努力。
2、戰後初期日本實行的民主改革,推動其社會經濟結構發生較大的變化,也對社會生產關系作了局部調整,建立起適應當代經濟發展的資產階級民主制度和有利於運用現代化管理手段的企業組織形式和管理體制,從而將國民中蘊藏的勞動智慧和創造力激發釋放出來,成為推動社會經濟高速發展的基礎動力。
3、戰後國際形勢的演變給日本的經濟發展提供了良好的機遇。美國私人資本也大規模湧入日本。美國的扶植,使日本獲得了經濟發展所必需的資金和技術。
4、日本自明治維新以後就一直非常重視教育。70年代中期又基本普及了高中教育。政府教育經費支出在國民收入中的比重逐步上升。在人才結構方面,政府根據不同時期經濟結構的發展變化,調整教育重點。由於日本長期堅持「教育先行」的戰略,為經濟發展保證了人才資源。
5、日本政府利用國內外各種條件,確定了具有本國特色的發展道路。在這方面,日本的國家干預方式和企業內部的經營管理特點,都對經濟發展起了很大的推動作用。除此之外,政府根據日本的特點,一方面採取引進國外先進技術的方針,另一方面確立「貿易立國」的戰略,積極有效地開拓國際市場,擴大進出口貿易,加強資本輸出。日本企業不惜花費巨額資金,吸引優秀人才,在仿造的基礎上博採眾長,改革創新。
日本發展速度超過了所有資本主義國家,成為僅次於美國的第二經濟大國。
1968年,日本的國民生產總值達到1419億美元,超過了聯邦德國,僅次於美國,躍居資本主義世界第二位。1970年,日本在世界國民生產總值和世界貿易中的比重均為6%左右,成為名副其實的經濟大國。
Ⅳ 日本戰後經濟發展供給變化
一、模式特點:
1、財政方面日本大部分財權由中央所掌握
從原則上講,各地方自治體負有自主經營財政的責任。行政上必需的支出,由各地區負擔。但由於各地方不可能都具備與所需經費相適應的稅收財源,而中央稅收額通常要佔稅收總額的70%,所以中央通過「下撥地方稅」、「讓與地方稅」及「國庫支出款」等,把中央收入的大部分撥付給地方。
2、金融方面
日本銀行的建立,始於1868年。1876年修改了國民銀行條例,1881年建立了日本中央銀行,同年又頒布了「日本銀行條例」。因此,日本銀行系統的發展及日本銀行作為「銀行的銀行」(中央銀行)有其悠久的歷史。戰後,日本重建了金融體系。日本現有兩套金融,一套屬於系統,另一套是在日本銀行監督下的各類私營銀行。
3、特點:
日本產業政策的成功是與日本獨有的特點相聯系的。日本間競爭的目標,不是尋求短期利潤的最大化,而是追逐市場佔有份額的擴大與維持。競爭結果,導致單位產品利潤及產品價格的不斷降低。還必須通過擴大生產規模並積累經驗,以不斷地改進產品質量,求得在競爭中獲勝。生產經驗的積累又形成了日本工人隊伍的穩定(終身僱傭制)及日本的年功序列工資制。這兩種制度促進了有經驗工人對低級工人知識和經驗的傳授。也鼓勵私營對青工的教育和訓練進行。
二、影響: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日本的經濟增長速度在主要資本主義國家中是最高的。19 53―1979年日本工業平均年增長率為 10.9%,同期聯邦德國為5.7%,法國為4.2%,美國為4%,英國為2.5%。日本國民生產總值占資本主義世界的比重,1950年只有1.5%, 1980年猛增為13.3%,在資本主義世界的地位從第7位躍升到第 2位,僅次於美國。西方有些學者把戰後日本經濟的發展稱為20世紀的「奇跡」。
Ⅳ 二戰後日本經濟發展的三個時期
二戰後日本經歷以下三個時期:
1、戰後經濟恢復階段(1945-1955年)
戰後日本進行社會改革,通過解散財閥、不允許獨自佔有、勞動民主化等方式,進一步掃清生產過程中的障礙,在得到美國的幫助下,根據國際形勢分析,美國為日本投入充足的資金來幫助日本經濟發展,經濟得到初步發展,在朝鮮戰爭背景下,日本大量加工軍工產品,經濟得到很大恢復。
2、經濟高速增長階段(1955-1972年)
日本經濟在高速發展階段有過三大景氣時期,分別是神武景氣、岩戶景氣和伊奘諾景氣。神武景氣據統計,1960年~1970年間,日本的工業生產年均增長16%,國民生產總值年平均增長11.3%。1968年,日本的國民生產總值超過聯邦德國,成為僅次於美國的資本主義世界第二號經濟大國。
3、經濟低速增長階段(1973-1990年)
1973年「石油危機」爆發,世界經濟陷入低迷,原油幾乎全部依賴進口的日本受到很大沖擊,製造業成本大幅上升。1974年,日本實際GDP增長率從上一年的8%驟降至-1.2%。在這種情況下,日本開始調整能源結構,推動可再生能源及新能源開發的同時,促進產業結構從資本密集型向耗能少的知識密集型產業轉型,以提升製造業的競爭力。經過一段調整後,日本率先走出危機,但從此經濟增速明顯放緩,1975~1990年,日本實際GDP年均增長率為4.5%。
(5)戰後經濟發展之路txt擴展閱讀:
二戰時日本本土遭到轟炸,工廠、機械以及基礎設施等硬體設施遭到嚴重損毀,但人才和科技還在,只要有充足的資金和資源注入很快就能進行重建。戰後美國對日本進行了大力的扶持,向日本注入巨額資金,並大量轉移技術,使得日本很快恢復了生產。
日本在戰後進行了全面的現代化改革,涉及到土地、商業、社會等各個方面,日本基本確立了民主式的資本主義經濟制度,日本也因此更好的融入了美國主導的經濟體系,使得日本的經濟更加富有活力和動力。作為對抗蘇聯的橋頭堡,日本獲得了美國的大力扶持。
進入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後,日本不僅是世界經濟強國、貿易大國,也成為對外投資大國、援助大國和債權大國,1987日本超越蘇聯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
Ⅵ 戰後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經濟發展經歷了哪5個時期啊
第一階段:站後經濟的恢復與轉歸階段(1945-1950年前後).第二次世界大戰造成的破壞極為嚴重,但恢復迅速,到1950年前後,整個西歐和日本的經濟已經達到或超過戰前最高水平。這期間美國的援助、以布雷頓森林體系為中心的相對統一的資本主義世界經濟體系以及有利於發達國家的國際經濟秩序起了積極作用.
第二階段:資本主義經濟快速發展時期 (1950-1973年).這一時期的資本主義國家經濟增長速度超過歷史最高水平。主要經濟力量相對均衡的局面開始形成.
第三階段: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經濟普遍陷入"滯脹"時期 (1973-1982年).1973年石油危機之後,這些國家的經濟不同程度地陷入停滯狀態,同時通貨膨脹嚴重,失業率急劇上升。其原因是:石油危機的打擊,長期推行凱恩斯主義政治的負面效應,世界貨幣和金融體系的不穩定,等等.
第四階段 :經濟低速增長和全面調整時期(1982-1992年).棉隊嚴峻的經濟形勢,歐美主要國家開始調整凱恩斯主義經濟政策,改而推行貨幣主義政策,大刀闊斧地調整產業結構、改革福利制度,從多方面刺激市場經濟活力.
第五階段:冷戰結束後(1992年至今),世界經濟進入一個新的轉變時期.世界經濟格局和經濟發展發生一系列變化,主要是經濟全球化和科技革命的加速發展,引起經濟增長方式、勞動生產率、產業結構發生了新的變化,企業制度、企業組織形式和經營方式發生了新的變革,國際競爭越來越激烈,世界經濟發展不平衡加劇.
Ⅶ 日本二戰後經濟發展原因
主要因為美國的扶持與日本自身的全面發展戰略。具體原因如下:
1、美國為了實現自己的強大,實現其自身的霸權戰略,由最初想佔領日本,並且扶植日本發展,從而輻射整個亞洲,所以那個時候日本就作為了美國在亞洲的代言人。並且隨著國際政治形勢的發展,美國認識到日本的經濟文化的恢復有助於自己在亞洲勢力的擴張。
2、二戰之後日本制定了相對全面的發展戰略,主動地參與國際競爭,重視科學與教育,國內的企業也制定出符合國家國情的發展策略,日本人獨有的民族心理幫助他們在二戰之後短時間內將日本的經濟迅速的崛起。
(7)戰後經濟發展之路txt擴展閱讀:
一、日本經濟發展歷程:從「成功」向「失落」的轉折
1. 明治維新後的崛起階段(1868-1945年)
2. 戰後經濟復興及高速增長階段(1946-1985年)
3. 泡沫膨脹及後泡沫經濟階段(1986年至今)
二、當前日本經濟的主要特徵與前景展望
1. 長期失落導致經濟疲態盡顯
2. 經濟前景展望及「安倍經濟學」評價
三、日本經濟從成功陷入失落的深層次原因分析
1. 政策層面看,出現了一系列決策失誤
2. 制度層面看,日本式經濟體制出現「制度疲勞」
3. 供給層面看,老齡少子化加劇,全要素生產率下降
四、全面看待日本經濟狀況和發展水平
1. 無論是國家還是國民富裕程度仍在全球名列前茅
2. 經濟增速雖低,但發展「質量」較高
3. 社會穩定程度較高
4. 城市化與基礎設施水平世界領先
5. 國民素質、醫療社保等處於世界較高水平
Ⅷ 日本戰後經濟發展狀況
目前,在日本經濟的緩慢恢復過程當中,依然是明朗因素和陰暗因素並存專。隨著庫存調整取屬得進展,企業生產成為帶動景氣恢復的主要動力,民間設備投資特別是信息技術投資出現改善跡象,個人消費心理好轉,預計日本經濟將繼續緩慢恢復。但是,高失業率和企業破產高居不下等不透明因素依然存在,消費增長困難,經濟結構改革進展緩慢,財政結構改革壓力日漸緊迫,日本經濟尚未完全走上以內需為主導的自主恢復軌道。
註:日本財政年度從當年4月1日至次年3月31日。
Ⅸ 南韓為什麼戰後經濟發展那麼快
1、南韓的成功,是從戰後1945年以來,就奉行經濟自由主義,搞自由企業、搞私營,南韓經濟內進步這容么快,是與此有關的。
2、同時政府就對銀行有操縱、控制權,政府要銀行投資給誰、利率多少等。一般政府把利率定得很低,集中投給政府認為重要的產業,有很強的產業政策。
正是產業政策的作用,才使到韓國有今天的繁榮。通過政府控制,一些利率很低的資本給了一些大財團。而這些大財團,正是韓國經濟發展的支柱,大宇、三星、現代等大財團如果沒有政府產業政策的支持,能發展起家電、轎車等產業嗎?汽車工業,恰恰正是在政府產業政策的支持下,才能發展起來的。
Ⅹ 日本的戰後經濟是怎麼發展起來動
一、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美蘇對峙的國際形勢是顯而易見的原因,日本企業因而獲得源源不斷的軍需訂單,從而為戰後日本經濟的恢復提供了強有力的刺激。
二、出於抑制日本並與蘇聯對抗的考慮,美國一直以其核力量和海軍、陸軍保護日本本土和海上航道。這意味著,日本得以將大量經費從高額國防開支中轉移出來,為其工業和技術發展提供更多資源。
三、晚至經濟早已「起飛」的20世紀80年代,日本年均國防開支僅116億美元,而同一時期法國、英國、西德為210至240億美元,美國更高達2390億美元。按人均計算,1983年每個日本居民只需為防務支付98美元,而英國人為439美元,美國人為1023美元。
(10)戰後經濟發展之路txt擴展閱讀:
日本戰後70年的經濟增長主要分為三個階段,20世紀50年代後半期到70年代前半期的高速成長,70年代前半期到90年代前半期的穩定成長,以及90年代之後股票等泡沫崩潰的「失去的20年」,日本陷入被稱為通貨緊縮的低速增長。
而日本經濟實現高速增長的起點是1956年。當時已超過了戰前的經濟規模,日本政府的經濟白皮書中也記錄到「已經不是戰後」。冰箱、洗衣機和黑白電視這「三件神器」銷量驚人,豐富的勞動力對生產和流通構成支撐。
在經濟迅猛增長的背後,扭曲也出現擴大。大氣和水污染日益嚴重,由於增發國債,日本政府的債務出現膨脹。20世紀90年代之後,日本經濟經常陷入負增長。經濟刺激的資金和債務不斷增長,遠遠超過稅收收入,加劇了財政的惡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