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回顧歷史,奧運會對一個國家的經濟情況影響到底有多大
奧運會的經濟影響是一種需求沖擊,不過,這種沖擊是短暫的,尤其會在奧運會舉行期間集中爆發,形成需求的「峰聚效應」。
奧運經濟影響主要是通過收入與支出、投入與產出實現的。舉辦奧運會的支出就是對舉辦城市的經濟投入。
根據中國內生經濟增長模型分析測算得出,北京奧運會每年為我國GDP增長貢獻0.3%-0.5%經過100年發展的現代奧林匹克運動已經發展成為人類有史以來出於和平目的規模最大的活動,奧運會已經具有全球性、持續性、綜合性、超大型化、文化內涵高、籌辦時間長、投資巨大、參與人員眾多和競賽水平高等特點。它已成為一項具有巨大社會、經濟、政治、文化等綜合效應的令人矚目的活動,受到世界各國政府和人民、輿論及商業集團廣泛的關注。奧運會的影響已經超過了現今任何一項其他社會文化活動。
為什麼1984年以後辦的奧運會能獲得眾多國家的青睞,究其原因,舉辦奧運會能獲得很多的資金、人員和物資等方面的收入。但舉辦奧運會收入巨大的同時,舉辦奧運會所需要的支出也非常巨大,舉辦城市少則十多億美元,多則近百億美元的花費。奧運經濟的發展是一個多元化的綜合現象,在國際的發展也凸顯其重要性及前瞻性。
從傳統的凱恩斯主義宏觀經濟學角度看,奧運會的經濟影響是一種需求沖擊,即奧運會引發對基礎設施投資、旅遊出口、電視音像出口、商業貿易等需求的變化,通過直接效應和乘數效應影響主辦地的產出、收入和就業水平。不過,這種沖擊是短暫的,尤其是會在奧運會舉行期間集中爆發,形成需求的「峰聚效應」。
一、北京奧運會對北京市及中國經濟產生的影響因素有哪些,影響力究竟有多大?
奧運經濟影響主要是通過收入與支出、投入與產出實現的。舉辦奧運會的支出就是對舉辦城市的經濟投入。奧運會對舉辦城市產生經濟影響的大小與對奧運會進行的投資大小關系密切,在邊際成本內,投入越大,產生的經濟影響越大。
在通過對成本和收入預算體系分析得出:如果支出不包括基礎設施方面的花費,則能獲得較好的經濟收益,而如將舉辦城市基礎設施方面的花費計入舉辦奧運會的花費,奧運會所獲得的經濟收益就會降低,甚至出現虧損,此時奧運會所帶來的經濟收益比人們通常預計的要小。
分析奧運會的收入來源、比例、支出去向得出,國際奧委會對舉辦城市的資助是按一定比例進行的,而組委會自身的收入具有很大的彈性,因此從組委會的管理及效率入手即可增加收入。
從舉辦奧運會獲得的收入來源將舉辦奧運會的模式分為:政府投資為主的模式;完全依靠市場營銷收入的模式;依靠市場營銷為主,政府投資為輔的模式。根據洛杉磯奧運會、蒙特利爾奧運會和巴塞羅那奧運會等工程支出多少,借鑒北京在舉辦2008年奧運會在增加收入、減少支出、擴大影響、實現可持續發展等方面以避免更多的問題。
探討奧運會的經濟影響機制顯示,奧運會首先作用於主辦地的支出、形象和技術,然後通過經濟系統中的互動機制最終體現為產出、收入、就業和經濟增長的變化。根據對1992年巴塞羅那奧運會、1996年亞特蘭大奧運會和2000年悉尼奧運會的經濟影響研究表明,奧運會經營盈利、凈經濟效益為正;奧運會經濟影響的絕對數值較大;奧運會經濟影響的強度數值不大;奧運會受益產業比較集中;奧運會促進主辦城市增加基礎設施投資;奧運會經濟影響效果存在著差異性。
筆者根據對20世紀80年代以來歷屆奧運會的入境旅遊效應顯示,奧運會的入境旅遊效應比較明顯,相比之下國內旅遊並不突出;奧運會旅遊活動主要基準在主辦城市和地區,區域擴散效果不突出,從數值上看奧運會旅遊效應的強度並沒有人們想像的那樣大;但奧運會對主辦地形象具有比較好的改善效果;對奧運會旅遊和經濟影響的預測應該保持理性。
值得注意的是,奧運會對舉辦城市產生的經濟影響包括正面影響和負面影響。正面影響中,直接影響包括促進舉辦城市國內生產總值增長,就業增長,相關產業發展,投資環境改善等;間接影響包括提高人力資本,促進區域經濟發展等;負面影響指體育設施閑置,城市非受益人群生活受損,社會額外支出增多等方面。
二、奧運經濟使京津冀區域經濟增長比例達1.23%,為我國創造210萬個就業機會
奧運會對京津冀區域增長的途徑表現在經濟聚集效應的影響。經分析得出,北京奧運經濟所產生的規模經濟的作用,表現在對京津冀區域出口的擴張帶來經濟的聚集,新的企業和勞動力將被吸引到這個區域。這將致使區域經濟的成本降低,從而提高產品的競爭力。這是一個動態的過程,因為隨著集聚效應的增大,京津冀區域的經濟成本轉而回升,從而又產生經濟活動向其他地區轉移的「擴散效應」。
從這個角度分析北京奧運經濟的動態性區域經濟影響得出,主辦城市北京由於舉辦奧運會產生「溢出」性的需求效應,北京由於經濟和社會成本的上升,從而向河北、天津地區擴散經濟、旅遊和交通活動,經濟會因此增長1.23%。
澳大利亞新南威爾士州財政局統計的2000年悉尼奧運勞動力市場需求變化顯示,主辦奧運會對勞動力有很大的需求。結合中國的情況,目前的多數失業屬結構性失業而不是周期性失業,根據北京政府對奧運經濟體系中供給方面的因素,以及奧運經濟對勞動力市場的供給彈性考慮,在面對奧運會積極的短期需求沖擊時,就業數量的提高程度會更大,至2008年為止,奧運經濟為中國累計提供210萬個就業崗位。這210萬個就業機會一是通過奧運會所需工程建設以及在奧運會之後永久使用需要專人管理、運行等所帶來的就業;二是通過舉辦奧運會極大地改善北京城市基礎設施和環境能為城市吸引更多的新投資以及旅遊,這些投資和旅遊將創造大量的就業機會;三是通過舉辦奧運會使參與奧運會工作的北京市民為舉辦奧運會需要進行相應的教育、培訓,從而提高人力資本,增強了競爭力,從而增加了就業機會。
三、北京奧運會為中國經濟增長0.3%-0.5%,為北京經濟增長2%
根據北京2008年奧運會申辦報告的財政預算,北京奧組委預算支出16.09億美元,預算收入為16.25億美元,盈利0.16億美元,非組委會預算中,沒有奧運會也將發生的非組委會支出項目包括環境保護、公路鐵路交通和機場建設費用,合計123.85億美元;而因奧運會而發生的非組委會支出項目包括體育場館和奧運村,合計18.71億美元;非組委會預算支出(城市、地區或國家政府以及私人投資)總計為142.56億美元。這樣,奧運會相關總支出為158.65億美元,約合人民幣1312億元人民幣。
最近,國家統計局新聞發言人指出,僅北京市的奧運投資就達2800億元,其中64%用於基礎建設。北京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則預期北京奧運經濟在未來7年裡北京投資和消費市場的總需求將超過30000億元人民幣。
奧運會所帶來的經濟沖擊(投資、消費、出口、政府債務等)能夠創造更多的勞動力和產出需求,從而促進國內就業和國民收入在數量上(而不是長期增長率)的增加。
根據中國內生經濟增長模型分析測算得出,北京奧運會每年為我國GDP增長貢獻0.3%-0.5%。由於尚缺少對中國大型體育賽事內生經濟增長模型的實證檢驗,還不能斷定北京奧運會促進經濟增長的期限。
經過進一步分析預測得出,北京奧運會對北京市的經濟增長貢獻率達2%,因為奧運會對北京市的基礎性資源或者生產過程改進或者資源的更集約化利用,那麼無疑將提高北京長期經濟增長的能力,這種改進或增加的程度有多大,以及從這種改進或增加的時間性來講,增長的期限能到2015年左右。
http://wenwen.soso.com/z/q4509690.htm
B. 里約奧運會對經濟有什麼影響
周六,巴西里約奧運會正式開幕,四年一次的體育盛會令體育迷期待。除了關注奧運會賽事之外,舉辦方巴西的經濟狀況也成為熱議話題之一。在GDP連續兩年負增長的背景之下,里約奧運會究竟能否充當強心劑,通過「大賽經濟」的紅利提振當前低迷的巴西經濟呢?奧運經濟包含哪些方面?歷屆奧運會對於舉辦方的經濟到底有多大的促進作用?舉辦一屆奧運費的花費是多少?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什麼是「奧運經濟」?相關的概念有哪些?
「奧運經濟」是指奧運會舉辦前後一定時期內,所發生的與奧運會舉辦有聯系的,具有經濟效果或經濟價值的各類活動。奧運會的總體效果和影響力是奧運經濟發展的重要基礎。
對於奧運經濟的內容,有專家認為包括三個組成部分:一是由於舉辦奧運會,奧組委在國際奧委會領導下的經濟活動所帶來的經濟效益;二是由於奧運場館及相關設施建設帶來的經濟效益;三是舉辦城市與奧運相關產業發展帶來的經濟效益。
一般認為,整個奧運會對經濟的影響可以分為三個階段,即奧運會籌備建設期、奧運會舉辦期和後奧運會時期。後奧運經濟主要研究奧運會在結束之後對舉辦地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影響。
歷史上奧運會對舉辦方的經濟有何影響?
1984年洛杉機奧運會以前,舉辦奧運會基本上是賠本的,舉辦國更多地將其視為「形象工程」。1984年,洛杉礬創造性地提出了「以奧運養奧」的新思路,盈利2.5億美元,向世人闡釋了體育產業的新理念。從1984年開始,人們才更多注意奧運帶來的經濟效益。
舉幾個積極的例子:數據顯示,第23屆洛杉磯奧運會投入5.46億美元,其直接經濟為2.27億美元,間接經濟為32.9億美元,這一商業上的成功,開創了奧林匹克運動的里程碑;第25屆巴塞羅那奧運會投入94億美元,雖然直接經濟效益只有0.4億美元,但其間接經濟達到260億美元,獲得巨大成功;第26屆亞特蘭大奧運會投入18億美元,直接經濟僅0.1億美元,但間接經濟達到51億美元;第27屆悉尼奧運會投入38億美元,直接經濟為4.5億美元,間接經濟達到165億美元。
與此同時,需要注意的是,從歷屆現代奧運會的經驗來看,「奧運經濟」在拉動經濟增長的同時,如不注意提前預防,也存在著負面影響。主要體現在:奧運會後,體育場館和設施閑置或利用不足,一些與奧運相關的行業出現衰退,導致整個地區的經濟發展減速,社會福利水平下降。
舉辦一屆奧運會的成本是多少?
先來看看里約奧運會的花費情況。6月公布的里約奧運預算顯示,巴西已為奧運會的舉辦投入了至少110億美元。首先,里約奧組委用於奧運會、殘奧會的資金約74億雷亞爾(約合22億美元);第二,巴西政府對奧運所需的基礎設施工程投入約66.7億雷亞爾(約合20.53億美元);第三,巴西政府用於改進交通、環境等永久性基礎設施投入約246億雷亞爾(75.71億美元)。
經濟學家羅伯特·巴德(Robert Baade)和維克托·馬西森(Victor Matheson)進行的調查顯示:從1988年的首爾奧運會到2016年的里約奧運會,每一屆夏季奧運會的主辦方都在奧運會上投入了數十到數百億美元。成本最低的一屆夏季奧運會是1996年亞特蘭大奧運會,花了相當於今天的36億美元;最昂貴的一屆夏季奧運會是2008年北京奧運會,花費超過了400億美元。合理的假設是,現在要舉辦一屆夏季奧運會至少要花100億美元——上一次成本低於100億美元的奧運會還是2000年悉尼奧運會(這些數字由巴德和馬西森整理而得)。
籌備里約奧運會期間,巴西的經濟背景如何?
2009年前後的巴西經濟,在整個世界都處於蕭條的大環境中讓人眼前一亮。國際奧組委之所以把南美洲首屆夏季奧運會的舉辦權交給巴西,並不僅是被南美人特有的熱情所打動。
舉辦一屆奧運會,沒有雄厚的財力支撐是難以想像的。巴西國家地理統計局的數據顯示,2010年,巴西GDP增速高達7.5%,創造了這個國家過去24年來的最高紀錄。而7.5%的年均GDP增速也是美國當年的3倍。2000~2010年,巴西的年均GDP增速沒有一年低於5%,這也是巴西當年榮登「金磚國家」最好的註解。2012年,巴西甚至擠掉英國,一度成為全球第六大經濟體。
但是,2013年起,巴西GDP增速逐年遞減。2015年,巴西GDP甚至萎縮了3.8%,創下35年來最差紀錄。同時,巴西的失業率已從2012年6.1%的相對低谷惡化到2016年5月的11.2%。一同上升的還有巴西的外債總額儲量,這一數字已從2010年的3531.6億美元上升到了2014年的5568億美元。此外,巴西的通脹率也在2015年達到了10.67%的兩位數水平,僅次於2013年14.7%的歷史高位。
里約奧運會將會從哪些方面拉動巴西經濟?
處於政治與經濟雙重變革中的巴西,似乎熱切期待著奧運會重新開啟經濟前進的引擎。
基建最獲益。巴西政府委託智庫管理機構基金會(FIA)做的報告顯示,巴西國內有55個行業能從舉辦這項大型賽事中獲益。排在首位的便是基建業,至少能獲益10.5%;其次是地產業(6.3%),然後再是服務業(5.7%)、石油和天然氣行業(5.1%)以及交通、通訊業(4.8%)。
旅遊業「沾光」。對於一座接連舉辦世界盃、奧運會的城市而言,旅遊業總是能在第一時間「沾光」。巴西旅遊協會此前預計,在「奧運季」期間,將有約40萬海外遊客來到巴西。
門票銷售沖刺。截至7月20日,里約奧組委門票主管法雷迪(DonovanFerreti)在接受美媒采訪時表示,總計610萬張奧運門票中,目前已售出440萬張,也就是72%的門票已售出。在售出的440萬張門票中,110萬張為非巴西人購買。購買門票最多的五大國家依次為:美國、法國、阿根廷、德國和日本。
C. 08年北京奧運會對中國的經濟產生了怎樣的影響
奧林匹克運動蘊藏著巨大的商機,奧運經濟已成為現代經濟發展的重要形式。奧運會的經濟影響是一種需求沖擊,不過,這種沖擊是短暫的,尤其會在奧運會舉行期間集中爆發,形成需求的「峰聚效應」。
奧運經濟影響主要是通過收入與支出、投入與產出實現的。舉辦奧運會的支出就是對舉辦城市的經濟投入。奧運會對舉辦城市產生經濟影響的大小與對奧運會進行的投資大小關系密切,在邊際成本內,投入越大,產生的經濟影響越大。
北京舉辦2008年奧運會要比美國、澳大利亞等工業化國家需要新建或者改造更多的基礎設施,需要更多的建設資金,2008年奧運會的相關投資額將在350億美元左右。奧運會將有助於舉辦國的經濟發展,有助於解決勞動力就業、經濟結構調整等棘手的經濟問題。而且承辦奧運會所帶來的經濟意義不只在於奧運會當年,而是一個長達6-10年的高速增長期。同時更要指出的是,在奧運投資周期結束時,由於投資突然失速,會給主辦城市和主辦國的經濟發展帶來不利的影響,因此既要考慮奧運會舉辦時的經濟和社會效益問題,更要考慮到奧運會結束後的經濟保障問題。
根據中國內生經濟增長模型分析測算得出,北京奧運會每年為我國GDP增長貢獻0.3%-0.5%經過100年發展的現代奧林匹克運動已經發展成為人類有史以來出於和平目的規模最大的活動,奧運會已經具有全球性、持續性、綜合性、超大型化、文化內涵高、籌辦時間長、投資巨大、參與人員眾多和競賽水平高等特點。它已成為一項具有巨大社會、經濟、政治、文化等綜合效應的令人矚目的活動,受到世界各國政府和人民、輿論及商業集團廣泛的關注。奧運會的影響已經超過了現今任何一項其他社會文化活動。
北京申奧成功預示著北京地區的社會經濟可能以舉辦奧運會為契機獲得更快的發展。2008年奧運會將對北京的社會經濟產生以下主要影響:
(一)積極影響
1、在通過對成本和收入預算體系分析得出:如果支出不包括基礎設施方面的花費,則能獲得較好的經濟收益
從舉辦奧運會獲得的收入來源將舉辦奧運會的模式分為:政府投資為主的模式;完全依靠市場營銷收入的模式;依靠市場營銷為主,政府投資為輔的模式。根據洛杉磯奧運會、蒙特利爾奧運會和巴塞羅那奧運會等工程支出多少,借鑒北京在舉辦2008年奧運會在增加收入、減少支出、擴大影響、實現可持續發展等方面以避免更多的問題。
探討奧運會的經濟影響機制顯示,奧運會首先作用於主辦地的支出、形象和技術,然後通過經濟系統中的互動機制最終體現為產出、收入、就業和經濟增長的變化。根據對1992年巴塞羅那奧運會、1996年亞特蘭大奧運會和2000年悉尼奧運會的經濟影響研究表明,奧運會經營盈利、凈經濟效益為正;奧運會經濟影響的絕對數值較大;奧運會經濟影響的強度數值不大;奧運會受益產業比較集中;奧運會促進主辦城市增加基礎設施投資;奧運會經濟影響效果存在著差異性。
筆者根據對20世紀80年代以來歷屆奧運會的入境旅遊效應顯示,奧運會的入境旅遊效應比較明顯,相比之下國內旅遊並不突出;奧運會旅遊活動主要基準在主辦城市和地區,區域擴散效果不突出,從數值上看奧運會旅遊效應的強度並沒有人們想像的那樣大;但奧運會對主辦地形象具有比較好的改善效果;對奧運會旅遊和經濟影響的預測應該保持理性。
值得注意的是,奧運會對舉辦城市產生的經濟影響包括正面影響和負面影響。正面影響中,直接影響包括促進舉辦城市國內生產總值增長,就業增長,相關產業發展,投資環境改善等;間接影響包括提高人力資本,促進區域經濟發展等;負面影響指體育設施閑置,城市非受益人群生活受損,社會額外支出增多等方面。
2、奧運經濟使京津冀區域經濟增長比例達1.23%,為我國創造210萬個就業機會
奧運會對京津冀區域增長的途徑表現在經濟聚集效應的影響。經分析得出,北京奧運經濟所產生的規模經濟的作用,表現在對京津冀區域出口的擴張帶來經濟的聚集,新的企業和勞動力將被吸引到這個區域。這將致使區域經濟的成本降低,從而提高產品的競爭力。這是一個動態的過程,因為隨著集聚效應的增大,京津冀區域的經濟成本轉而回升,從而又產生經濟活動向其他地區轉移的「擴散效應」。
從這個角度分析北京奧運經濟的動態性區域經濟影響得出,主辦城市北京由於舉辦奧運會產生「溢出」性的需求效應,北京由於經濟和社會成本的上升,從而向河北、天津地區擴散經濟、旅遊和交通活動,經濟會因此增長1.23%。
澳大利亞新南威爾士州財政局統計的2000年悉尼奧運勞動力市場需求變化顯示,主辦奧運會對勞動力有很大的需求。結合中國的情況,目前的多數失業屬結構性失業而不是周期性失業,根據北京政府對奧運經濟體系中供給方面的因素,以及奧運經濟對勞動力市場的供給彈性考慮,在面對奧運會積極的短期需求沖擊時,就業數量的提高程度會更大,至2008年為止,奧運經濟為中國累計提供210萬個就業崗位。這210萬個就業機會一是通過奧運會所需工程建設以及在奧運會之後永久使用需要專人管理、運行等所帶來的就業;二是通過舉辦奧運會極大地改善北京城市基礎設施和環境能為城市吸引更多的新投資以及旅遊,這些投資和旅遊將創造大量的就業機會;三是通過舉辦奧運會使參與奧運會工作的北京市民為舉辦奧運會需要進行相應的教育、培訓,從而提高人力資本,增強了競爭力,從而增加了就業機會。
3、北京奧運會為中國經濟增長0.3%-0.5%,為北京經濟增長2%
根據北京2008年奧運會申辦報告的財政預算,北京奧組委預算支出16.09億美元,預算收入為16.25億美元,盈利0.16億美元,非組委會預算中,沒有奧運會也將發生的非組委會支出項目包括環境保護、公路鐵路交通和機場建設費用,合計123.85億美元;而因奧運會而發生的非組委會支出項目包括體育場館和奧運村,合計18.71億美元;非組委會預算支出(城市、地區或國家政府以及私人投資)總計為142.56億美元。這樣,奧運會相關總支出為158.65億美元,約合人民幣1312億元人民幣。
奧運會所帶來的經濟沖擊(投資、消費、出口、政府債務等)能夠創造更多的勞動力和產出需求,從而促進國內就業和國民收入在數量上(而不是長期增長率)的增加。
(二)負面影響
1、奧運主辦城市將別的地方的投資吸引過來,可能會加大地區經濟發展的不平衡。
政府剛剛提出西部大開發,這兩年的投資正開始向西部傾斜,現在北京辦奧運,一下投資2800億,等於說又來了一個東部大開發,那麼怎樣體現出對西部的傾斜?如果東西部同時傾斜,政府有這么大的財力嗎?另外,對上海這樣與北京直接競爭的城市來說,北京的城市發展是否會影響到未來上海對國際資本的吸引力呢?
2、在奧運會閉幕以後,有一些為奧運會建設的場館和設施,利用率會降低。
3、奧運會場館大量的增加以後,從國外的經驗來看,也是這樣,會造成通貨膨脹。
根據中國內生經濟增長模型分析測算得出,北京奧運會每年為我國GDP增長貢獻0.3%-0.5%。由於尚缺少對中國大型體育賽事內生經濟增長模型的實證檢驗,還不能斷定北京奧運會促進經濟增長的期限。
經過進一步分析預測得出,北京奧運會對北京市的經濟增長貢獻率達2%,因為奧運會對北京市的基礎性資源或者生產過程改進或者資源的更集約化利用,那麼無疑將提高北京長期經濟增長的能力,這種改進或增加的程度有多大,以及從這種改進或增加的時間性來講,增長的期限能到2015年左右.
需要指出的是,奧運經濟雖然能帶來服務業需求在一定時期的高速增長,但並不是長期的。因此,對於政府來說,要提前預防,嚴格控制,採取各種方法阻止企業進入的盲目性,避免競爭能力較差的企業無序地進入;對於企業來說,要通過風險評估對企業的發展戰略、目標進行定位,從提高自身的能力做起,在公平合理的市場經濟秩序下進行發展,同時加強自律,避免盲目擴大規模、惡性競爭等有損行業發展的行為發生。
D. 中國舉辦奧運會對經濟有什麼好處和影響
從舉辦過奧運會的許多城市的發展經歷來看,奧運會對於城市的現代化以及各方面的發展都具有巨大的促進作用。申辦2008年奧運會,給北京帶來的好處將是全方位的。 第一,為舉辦奧運會而開展的大規模城市建設將加快北京躋身現代化國際大都市的步伐。為舉辦2008年奧運會,北京計劃新建和改造一批符合舉辦奧運會標準的體育場館。同時將從有利於北京城市長遠發展的角度,對機場、火車站、城市道路、電信系統、新聞中心以及奧運村及其輔助設施等大型基礎設施進行建設和改造。如果2008年奧運會能夠申辦成功,北京的市政建設在各方面都將有一個全新的發展,使北京的老百姓直接受益。 第二,申奧將使北京的環境更加美麗。目前,北京正在進一步加大治理環境的力度。在改善環境質量的同時,藉助申辦奧運會的有利時機,將環境資源的開發利用與城市功能的設施布局建設結合起來,不但可以扭轉目前的被動狀態,而且可以進一步提高北京市的環境建設層次。北京屬暖溫帶半濕潤氣候,四季分明,擁有相當豐富的生態景觀和環境資源,申辦奧運,可以使我們的環境資源得到進一步開發,使我們北京人的生活環境更加美麗。 第三,舉辦奧運會可以提供更多的就業崗位。由奧運項目帶動的城市建設,一方面將有力地推動北京產業結構的調整,增強城市經濟持久發展的後勁,同時可以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提高就業質量。此外,舉辦奧運會對於發展相關產業也有著不可估量的作用。奧運會是目前規模最大的全球性活動,為保證其舉辦成功,需要投入最優質、最先進的技術裝備和產品,由此帶動了相關技術和產品的升級換代,推動了產業結構和技術結構的高級化。 第四,舉辦奧運將使北京成為全球關注的熱點。根據經驗,奧運會舉辦城市被確定後立即成為全世界關注的熱點。世界各地的人會蜂擁而至,使城市生活用品和生活服務的需求急劇增加,造成消費市場迅速膨脹。同時由建設項目、相關產業發展和奧運會商業化籌資方式形成的巨大商機將吸引眾多投資者前來尋求合作機會,形成巨大的投資市場,給北京帶來巨大商機。 第五,申奧將促進精神文明建設。大量圍繞申辦和舉辦奧運會,以愛國主義、首都意識、集體榮譽為中心的宣傳工作,有利於進一步激發全體市民愛國家愛北京的熱情,在形成和諧互助的人際關系、奮發進取的工作精神和自覺遵守社會公德等方面創造新局面。此外,申奧對於促進北京文化事業的發展,在世界面前樹立北京文明開放團結的現代化國際都市形象,以及為國有企業改革創造更為寬松的環境都有著很大的促進作用。
E. 08年的奧運會會給中國的經濟帶來哪些影響
一個國家的綜合實力是有多方面來衡量的,但經濟總量無疑是衡量綜合實力最重要的一個指標。百年奧運首次登陸中國,成功的宣傳了我們國家的民族文化,也為中國經濟的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有力的促進了和奧運會相關產業的產業經濟的發展,給國家帶來了實實在在的經濟利益。
2 奧運會對中國經濟影響的意義
2.1奧運經濟的概念
奧運經濟是指主辦國組委會的直接效益。它包括舉辦城市在申辦,籌備和舉辦奧運會期間以及奧運會後的一段時期內,利用奧運會的影響 ,借勢發展本地區經濟的一系列活動。主要包括申辦時期的策劃宣傳;籌辦時期的比賽場館及相關設施的投資和建設活動,城市交通等相關設施建設,奧運會後宣傳活動,門票預售等活動;舉辦時期的宣傳,組織等活動;後奧運時期的比賽場館等相關設施重新開發和利用活動。
2.2奧運會的直接經濟效益
2.2.1大量資金直接投資於舉辦地區為主的地區
保證基礎設施的完善:由於奧運會的舉辦,北京藉此機會大力完善基礎設施使各地的通訊、交通、電力、住宿、交通、公共標示等逐步完善。我國在地鐵,機場,車站建設等城市基礎設施項目的投資比重較大,這些項目是北京和其他地區建設的一部分,不僅對保障北京奧運會成功舉辦具有重要意義,還對北京城市建設和其他地方人們生活條件改善具有長遠意義。雖然花費巨大,可這為以後經濟發展個各方面鋪造了一條路,短期資金的大量投入帶來的是長期的收益。根據國家統計局的統計,2004~2008年間,奧運因素拉動北京GDP增加1055億元。
2.2.2對國家和地區經濟的拉動
北京主辦2008年奧運會預計總投資額將達到160億美元左右,約合人民幣1323億元,其中組委會預算支出約為16-18億美元,非組委會預算支出(與承辦有關的基本建設支出)約為142-144億美元。據知名機構高盛統計,北京申奧成功後,從2002年起到2008年,中國經濟增長速度每年將額外增加0.3%。中國經濟大發展將大大提速,7年間額外增加GDP將達1.376萬億元。
2.2.3電視轉播收入及其他收入
電視轉播收入一直是近代奧林匹克運動的主要收入之一,收入7.09億美元,占總收入的43.6%。其他收入包括:標志特許收入,正式供貨商收入,彩票收入,門票收入,捐款收入,財產出售收入等,合計占總收入的43.6%。
2.3間接經濟效應
2.3.1最大限度促進就業
如果按北京奧運會新增投資1320億元,且每10萬元投資新增1個就業機會算,則北京奧運會將新產生130萬個就業崗位,增加的就業崗位主要集中在建築業、房地產業、環保業、電子信息產業、文化體育產業、旅遊業、信息服務業等,以第三產業為主。增加的就業主要集中2004年至2009年的6年間,其中高峰將出現在2006年至2009年。
3.3.2對旅遊業和商業的積極促進作用
2008年奧運會的舉辦和籌辦過程將吸引全世界大量的觀光客,2008年到北京旅遊的海外人員將達500萬人次。奧運會為北京帶來的旅遊收入將達1700億元。
2.4衍生經濟效應
2.4.1舉辦城市基礎設施的改善
奧運會將促進一批技術先進、功能配套、規模齊備的現代化城市城市基礎設施和設備的投入運行,全面提高基礎設施供應能力和運行效率,使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提前10~20年,基本緩解長期困擾首都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的基礎設施短缺問題。
2.4.2有利於進一步擴大開放,使中國經濟能更好地適應經濟全球化進程
首先奧運會是當今世界上最具影響力的事件。主辦國的政府、組織和企業要與多個國際組織和眾多跨國公司進行業務往來和商業談判,因此從申辦到實際運作的全過程都必須按照國際慣例來操作。其次,現代奧運會投資巨大,一般來說,主辦夏季奧運會用於賽事的直接投資和用於基礎設施建設的間接投資加起來會超過幾百億美元,經濟發展水平較低的國家辦奧運會投資會更大。所以,北京承辦2008年奧運會有利於進一步擴大開放。
2.4.3有利於在國際上打造「中國品牌」,能更好地帶動國內企業由產品經營向品牌經營的轉變
2.4.4有利於宣揚民族文化,展示國家軟實力
北京奧運會成功的向全世界展示了一個富強、民主、文明的負責任的發展中大國的雄姿,讓世界各國人民了解了我們國家博大精深的歷史文化和源遠流長的風俗傳統,讓更多的外國人走進中國,了解中國,進而成為中華文明和中國文化的傳播者。奧運會的成功舉辦也勢必會增加全國各族人民的自豪感和凝聚力,進而為經濟的發展提供潛在的內在助力。
3結論
奧運會對我國經濟的影響是顯而易見的,對經濟總量的提升也是很明顯的,但因為我們國家是一個經濟總量很大的大國,任何一個單一的事件都是無法影響它的經濟基本面的,所以奧運會對國家經濟的影響又是很有限的。但奧運會對個別領域的促進作用是無與倫比的,是無法用單純的統計數據來衡量的,奧運會及其奧運會期間舉辦的各種文化交流活動向全世界展示了一個歷史悠久、文化燦爛,熱愛和平、富強民主的發展中大國的完美姿態,它加深了世界各國人民對中國的理解,為國家的和平崛起提供了一個和平的外部發展環境;同時它極大的振奮了全國各族人民的自信心和自豪感,增強了全體國民的凝聚力,為國家經濟的發展提供了內在助力和穩定的內部環境。
F. 2008北京奧運會對我國經濟到底產生了什麼樣的影響
北京奧運,百年夢圓。在中國,奧運正以驚人的迅猛勢頭與一切事物發生著碰撞。對於許多人來說,除了關注奧運賽事本身之外,更關於奧運對於日常生活,特別是對於中國經濟會產生怎麼樣的影響。近日,國家主席胡錦濤在接受二十五家外國媒體集體采訪時表示,籌辦奧運會對中國經濟發展的推動不宜估計過高。這無疑提醒我們,在看待奧運對於中國經濟的影響上,要辯證看待,避免兩個極端。
現代奧運會既是人類
體育盛會,也越來越成為含金量極高的市場蛋糕,對東道國經濟和消費的拉動作用毋庸置疑。但奧運會對於舉辦國經濟的影響卻是「大相徑庭」:1976年蒙特利爾奧運會,被稱為「一場曠日持久的蒙特利爾納稅人的噩夢」,虧損達10億美元以上。15天的奧運會使蒙特利爾負債長達30年。此屆奧運會後,蒙特利爾公民承擔了一個新稅種——奧運特別稅,而且一交就是30年,直到2006年11月才還完1976年欠下的債務。蒙特利爾的遭遇震驚了全世界,以至於產生了一個奧運史上的專業術語——「蒙特利爾陷阱」。但是對於1996年奧運會的舉辦城市亞特蘭大來說,卻是另外一番景象。
為舉辦1996年奧運會,美國亞特蘭大市政府總共投資了10億美元,進行基礎設施建設。隨之而來的是,亞特蘭大房地產市場日益活躍。在奧運會舉辦前5年,亞特蘭大市房價增長了19%,當時美國全國的房價平均漲幅只有13%。奧運會之後,許多美國人,尤其是亞裔美國人,都從洛杉磯等地搬到亞特蘭大居住。奧運上漲的房價並沒有因運動會的結束而落下來。
目前,對於北京奧運會對於中國經濟的影響,有兩個極端的看法被市場廣泛關注,其中一個認為,奧運後中國經濟可能遭遇會「拐點」,其所依據的就是在過去12屆奧運會中,包括韓國和西班牙在內9個國家的經濟在奧運會後受困於「後奧運效應」。所謂「後奧運效應」指的是一個國家在其某一城市舉辦奧運會後,其經濟往往遭遇奧運會後的低迷衰退。另外一個極端則是奧運之後,中國經濟不僅不會遇到「拐點」,而且還有可能出現新一輪的飛躍。其所依據的主要是,北京舉辦2008年奧運會,上海還要辦2010年的世博會,2012年廣州還要辦亞運會,一個活動接著一個活動,需要很多固定資產投資。
應該說,「後奧運效應」對經濟總量相對小的國家影響要明顯一些,而對經濟總量較大的國家影響較小。以2004年的雅典奧運會來看希臘的經濟規模,當時希臘的國內生產總值是1850億美元;2000年,悉尼舉辦奧運會時,澳大利亞的經濟規模是3900億美元。中國在去年達到的經濟規模是3萬億美元,跟雅典奧運會比較起來,中國的經濟規模是希臘的16倍,跟悉尼奧運會比較起來,中國的經濟規模是澳大利亞的8倍。
舉辦奧運會,以及隨後的一系列大型活動雖然對中國經濟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但中國經濟發展的趨勢主要還是取決於經濟的基本面。目前國內外經濟形勢依然處於非常膠著的狀態,美國次貸危機有進一步加劇的威脅,而輸入型通脹使得我國調控任務依然艱巨。因此,對於奧運會對於中國經濟的影響,我們還是應該不宜過高估計,要正確分析經濟形勢,把「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控制物價過快上漲」,作為中國經濟發展的主基調,使得奧運後的中國經濟不產生大起大落。
G. 舉辦的奧運會對中國的經濟影響
奧運會對中國經濟影響:
1、 奧運會的經濟效應分為三個層次:
(1)直接性經濟效應:
直接性經濟效應是指奧林匹克運動會承辦國組委會在對奧運設施、奧運安全、奧運環境、奧運服務投入的基礎上而獲得的收益,這些收益包括企業贊助、電視轉播權出售帶來的收入、門票收入、各類奧運紀念品的銷售收入。
(2)間接性經濟效應:
間接性經濟效應是指在奧運會申辦、籌辦、承辦、舉辦過程中,奧運的實體投資帶動相關產業的增長。奧運經濟在第二產業中形成的間接性經濟效應主要表現在建築業、製造業和電力、煤氣、供水產業中。在第三產業,奧運會期間旺盛的需求將極大地推動旅遊業、餐飲業快速增長,同時,教育業、金融業、保險業、房地產業、傳媒產業、物流業、交通運輸業都會因奧運會的召開出現不同程度的繁榮。
(3)衍生經濟效應:
衍生經濟效應是指通過舉辦奧運會給經濟社會帶來的深刻影響的集合。衍生經濟效應的顯現是通過舉辦國和舉辦城市基礎設施的改善,城市功能和城市形象的提升,對外開放的擴大,國民素質的提高,以及體育、文化、旅遊產業的持續發展來實現的。
如果說直接性經濟效應與間接性經濟效應都帶有周期性,那麼,衍生經濟效應則具有長期性和戰略性。
H. 舉辦奧運會對一個國家的經濟有什麼影響大神們幫幫忙
送來巨大經濟蛋糕 「奧運投入期」內,北京GDP年均增速將達11.8% 同許多北京青年人一樣,廣東發展銀行北京京廣支行行長楊曉依正張羅給自己的汽車裝飾國旗和五環旗。楊曉依說:「奧運從申辦成功開始,就在有力地推動著我國經濟增長。 7年前,奧運經濟還是一個新詞,現在大家都耳熟能詳。但若問起什麼是奧運經濟,回答還是比較模糊。北京市經濟社會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史利國認為,奧運經濟,就是與奧運會有關的經濟,這是一個廣泛被接受的說法。奧運經濟的內涵包括奧運營銷、奧運商業推廣、贊助商活動、廣告、場館建設、門票收入、轉播權收入等。據北京奧運經濟研究會的專家匡算,北京奧運經濟內涵意義上的總收入大約為20億美元。外延則涉及奧運與經濟相聯系的各個方面。 有一點是肯定的,就是奧運給我們送來了巨大的經濟蛋糕。數據說明,奧運經濟對北京經濟增長貢獻明顯。國家統計局北京調查總隊、北京市統計局國民經濟核算處提供的報告顯示,在2005?2008年的「奧運投入期」內,北京市GDP的年均增長速度將達到11.8%,較「十五」期間提高了0.8個百分點,其中2007年受奧運影響GDP的拉動幅度增長最大,達到1.14%,2008年則為0.85%。2004?2008年間,奧運因素共拉動北京GDP增加1055億元。 對全國經濟來說,奧運經濟作用十分深遠。根據北京體育大學體育經濟與產業教研室主任林顯鵬的研究成果,奧運產生的間接經濟影響大約2500億元,再加上直接經濟影響3467億元,奧運總體的經濟影響大約為6000億元。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專家陳小洪認為,奧運給中國經濟送來的蛋糕實際上會突破這個規模。 奧運經濟影響著中國,推動著中國。這一點,企業體會很深。作為北京奧運會的贊助商,中國移動圍繞奧運的商業推廣計劃做得十分細致,其核心是在消費者心目中鑄造中國移動服務卓越的品牌形象。中國移動宣傳部門有關負責人告訴記者,過去我們對奧運會TOP計劃不甚明了,現在不僅熟稔奧運會合作夥伴的商務營銷就是TOP計劃,而且經營理念伴隨著奧運經濟的深入得到了質的提升。德國Heller公司上海代表處首席執行官韓海告訴記者:「奧運經濟給中國企業帶來了服務精細化,外包的水平越來越高了。」 帶來活力,也帶來挑戰 經濟基本面向好,「後奧運衰退」不會出現 奧運經濟,是中國發展的又一個跳板。因為,奧運經濟給中國發展帶來並創造了新活力。摩根斯丹利亞洲有限公司北京代表處首席代表楊凱告訴記者,這些活力表現是多方面的。 首先,奧運經濟直接體現在拉動GDP、提供就業崗位上,奧運結束後仍對旅遊、物流等行業產生較大的帶動作用。其次,奧運經濟對改善經濟結構有推動作用。北京及全國現代服務業的水平將會得到提升,規模將會擴大,從而在一定程度上推動我國經濟結構的改善。其三是奧運有利於物質文明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奧運不僅促進了基礎設施建設,而且奧運籌辦過程中所形成的經驗和文化影響是長遠的。國際奧委會主席羅格先生最近表示:「奧運會將給中國帶來前所未有的開放。」事實上,開放既是中國經濟30年來不斷取得新成就的經驗,更是未來中國經濟保持成長性的動力。 雖然奧運經濟對中國經濟增長的活力明顯,但任何高估奧運經濟給中國經濟帶來的增量,都是不客觀的。清華大學博士傅保華說,畢竟北京經濟總量在全國經濟總量中所佔比重較小,投資總量在佔全國投資總量中所佔比例也不大。正如國家統計局新聞發言人李曉超表示的那樣,舉辦奧運會往往對經濟會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但對經濟總量較大的國家影響沒那麼明顯,經濟發展的趨勢主要取決於經濟的基本面。 奧運經濟在給我們帶來巨大機會的同時,也給經濟發展帶來了挑戰。北京奧運經濟研究會的專家提醒,要特別注意防止奧運主辦城市出現「白象效應」和「蒙特利爾現象」。前者指奧運場館閑置造成的經濟浪費,如希臘雅典奧運會後場館閑置;後者指奧運場館建設的巨大投資造成加拿大政府不得不以增加奧運特別稅形式填補虧空。 就社會上普遍擔心我國奧運後會不會出現經濟低谷的問題,著名經濟學家厲以寧表示,中國不會在2008年北京奧運會之後出現所謂的「後奧運衰退」。理由是,中國目前還處於工業化中期,由於更加重視環保和資源消耗率,固定資產面臨大規模更新,中國工業仍將保持快速增長,服務業的重要性也在不斷增強。對於北京經濟是否會出現奧運後衰退,北京市政府主要負責人說,北京最具優勢的服務業增長建立在全國向好的經濟基本面基礎之上,有理由相信,北京不會在奧運後出現大的經濟波動。 縱觀奧運經濟在近30年來的表現,奧運會運作的市場化程度越高,規避「後奧運經濟風險」就越有效,對此,要有足夠的准備和措施,北京正豪情萬丈! 延伸閱讀:奧運對經濟影響各異 從近期舉辦奧運會的國家來看,可以粗略地得出這樣的結論,第一,往往舉辦前經濟增速會有所加快,但對於經濟總量相對小一些的國家,影響要明顯一些。如1988年舉辦奧運會的韓國,舉辦前包括1988年經濟增長都保持在10%以上的增速。第二,對經濟總量較大的國家影響就沒那麼明顯,如1996年舉辦奧運會的美國,舉辦前一年經濟增長2.5%,當年增長3.7%,1997年的增長是4.5%。 舉辦一屆有特色、高水平的奧運會,是我國對世界的鄭重承諾,也是推動我國發展進步的重要機遇。為了實現這一目標、用好這個機遇,我國在借鑒世界各國舉辦奧運會經驗的基礎上,根據自身特點,採取多種措施,既認真做好奧運會各項籌備工作,又借勢發展奧運經濟、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取得了顯著成績
I. 奧運會對經濟的作用
關於奧運經濟的言論就充斥於人們的眼際耳端。由於目前關於奧運會對經濟發展的正面影響已經在很多文章中得到了充分的說明,因此筆者在本文中只論述奧運會對經濟的一些負面影響。
在經濟學中,機會成本是一個相當重要的概念。簡單而言,機會成本是指把一種資源用在某種用途上之後,由於資源的獨占性,那麼本來可以把這種資源用在其他用途上可能產生的最大收益也就是該項資源的機會成本。誠然,把數千億資金用於奧運場館的建設、北京基礎設施的開發等等能夠產生一定的收益,但是如果把這些資金用於農村義務教育、西部大開發、貧困地區的基礎設施建設等用途的話,對於整體國民經濟而言所帶來的回報會不會更大一些呢?
在宏觀經濟學中,有一個術語叫做「擠出效應」。這種效應是指,公共投資的增加將引起市場利率的上升,造成私人投資成本上升,因而最終導致私人投資的減少。也就是說,公共投資對於私人投資具有擠出效應。由於中央銀行對於通脹有著天生的恐懼,那麼貨幣供應量很難隨著政府開支的增加而保持同步增加,因此利率的上升似乎就難以避免,最終奧運投資就會對私人投資水平產生負面沖擊。
「馬太效應」是社會學中一個非常著名的效應,這是指富者越富,貧者越貧這種兩極分化現象。實際上,奧運會的召開將在中國的城市之間產生馬太效應。無庸諱言,北京肯定是從2008年奧運會中獲益最大的城市。但是北京相對於中國其他城市而言,所獲得的城建投資和優惠政策已經夠多了。由於政府預算有限,政府增加對北京的投資,就意味著其他城市所獲得的投資將相應減少,這對於其他城市來說,是否意味著不公平呢?
在對歷屆奧運會的回顧中,人們發現了這樣一個事實,即一旦奧運會結束之後,舉辦城市或者舉辦國往往會陷入一定程度的衰退。這就是所謂奧運的「低谷效應」。
這一效應所產生的機理大概是,在奧運期間,由於投資的大幅增加,引起了總需求的增加和就業增長,從而拉動了經濟的快速增長。但是一旦奧運投資周期結束之後,投資將會發生萎縮,奧運場館和設施將發生一定程度的閑置,旅遊收入有所下降,失業人數將重新攀升,從而對奧運會舉辦國的經濟造成明顯的負面沖擊。2000年奧運會後悉尼就陷入了長時間的衰退,即使現在都還沒有完全恢復過來。
最後,筆者認為,奧運會只是一屆運動會,舉辦奧運會的確能夠展示一國的經濟實力和人民生活水平,但是如果認為舉辦一次奧運會就能在世人面前把形象提升到空前的水準,就能完成民族的偉大復興的話,這就有些誇大其詞聳人聽聞了。如果我們對於奧運會不能抱一顆平常心,而是懷著過高的期望的話,恐怕奧運會之後帶給我們的失落感會更深
http://gb1.chinabroadcast.cn/1827/2004/08/17/[email protected]
J. 奧運會對中國經濟有什麼好處啊
自從美國人23屆奧運會創造了贏利的歷史之後,奧運會所帶給一個國家的就不僅僅是一種榮耀和世界給予的信任等等,而是意味著更大的商業機會和贏利空間的出現和存在。
奧運會對經濟潛力的積極帶動和刺激首先體現在舉辦奧運會所帶來的直接經濟效益,其來源有兩個方面:
一是國際奧委會給奧運組委會的撥款。近年來,由於國際奧委會營銷計劃的成功實施,分配給奧運會組委會的份額十分可觀,一般佔到組委會預算的60%,這主要來自奧運會電視版權收入和國際奧林匹克營銷計劃。
二是奧運會組委會的商業開發。①出售門票。2000年悉尼奧運會的門票收入達5.51億美元。北京奧運帶來的門票收入則高達12.8億元。②發放營銷許可證。國家奧委會和奧運會組委會發證給商家,准許其在產品上使用奧林匹克標識。獲得該證的商家需將其產品10~15%的營銷額上交國家奧委會和奧運會組委會。③發行奧林匹克紀念幣和紀念郵票。1920年安特衛普奧運會開始,發行奧運紀念郵票成為慣例,成為奧運會主辦國一項穩定的經濟來源。
正如1988年的漢城奧運會是要告訴世界漢城已經是個相當現代化的大都會,藉此機會向世界展示漢城的經濟發展實力和他們的成就;2000的悉尼,澳大利亞人則是希望把這個瀕海的城市發展成為亞洲和太平洋地區的金融中心。而2008年北京的奧運會,除了中國的國際形象得到了大大地提高,最主要的還是對中國未來經濟發展的推動和刺激作用。
最明顯的就是奧運會都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就業壓力。在籌辦奧運會的七年中,各種體育、交通、通訊、服務等設施的營建需要投入大量勞力,因此,奧運會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舉辦國,特別是舉辦城市失業人口的壓力。
第二是對舉辦地GDP 及相關行業經濟增長的影響。與舉辦奧運會密切相關的行業主要有建築業和旅遊業等,實際上製造業與奧運會也密切相關,各種建築材料、各種儀器設備的製造等等,都需要製造業的大量投入。這些行業的發展促進了最終GDP 的增長和產業結構的優化,由於建築業、通訊行業等相關行業的需求,因此對製造業產生大量的需求,這種需求無疑會給北京市經濟的發展帶來巨大刺激。與此同時,對建築業和製造業大量的投資,極大地促進本行業發展的同時,還帶動其他相關行業的發展,尤其是服務業的發展,這將進一步帶動北京在此行業的進步。
第三是對北京產業結構優化的影響。對於奧運會舉辦城市而言,在奧運契機的作用下,產業投資規模和產業總量有望得到迅速的提高。奧運本身除了促進產業總量擴張,同時也將會推動北京產業鏈條的有序完善和產業結構的優化。據國家信息中心2005年5月23日發布的預測報告指出,利用區域間投入產出模型測算,1417.31億元奧運投資在奧運期間將拉動北京市國內生產總值每年平均多增長87.83億元,相當於2.07個百分點。在奧運投資的帶動下,北京市經濟結構未來幾年將繼續得到優化和調整,產業實現合理和均衡的發展。如在推動第三產業發展方面,奧運對北京市第三產業發展的重要意義在於,奧運提高了居民收入和消費的預期,增強了外商在北京的投資信心,提升了第三產業內部市場化程度。而就奧運本身而言,不論是奧運賽期服務還是賽後場館的開發,奧運會無疑都會為北京城市的服務業、文化體育、會展旅遊等第三產業的發展注入活力,從而增加第三產業在地區經濟總量中的份額。
正如德國經濟學家荷爾蘭·普魯斯「舉辦奧運會是發展一個城市甚至一個國家的最好、最容易的途徑」,中國經濟在北京奧運會所得到的刺激與開發肯定不僅以上幾點。但毫無疑問的是,處於後奧運經濟時代的中國,已經得到了發展的大好契機,必須抓住機會,爭取更好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