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經濟開發 > 筒車和曲轅犁對經濟發展

筒車和曲轅犁對經濟發展

發布時間:2020-12-25 10:23:07

❶ 曲轅犁和筒車的廣泛使用對當時社會有何影響

提高了耕作和灌溉效率,擴大水田耕作的應用范圍,促進了唐宋時期中國傳統內農業生產的發展。容
依靠唐朝農民的智慧,發揮了創新能力,推動農業技術進步、生產工具的改進,進而推動生產力的發展。
體現唐太宗的政策
第一,推行均勻,獎勵墾荒。,唐太宗推行北魏以來的均田制,並將切實推行均田制,視為恢復和發展生產,改善人民生活的一件頭等大事,在他的積極倡導下,貞觀一朝均田製得到了普遍實施,廣大流散人口漸歸鄉里,接受授田,從事生產,荒蕪的土地重新被開墾。
第二,租庸調法與「輕徭薄賦」。唐太宗即位以後,繼續推行租庸調法,並在租庸調制中放寬了納絹代役的年齡限制,並嚴格了服庸時間的計算方法,從而保證了勞動者的生產時間。另外,唐太宗在一定程度上實行「輕徭薄賦」,他即位當年,即正式頒詔減免全國賦役,此後,有關局部地區減免役稅的記載共計十二次,這樣就調動了農民生產的積極性。
第三,勸課農桑,不違農時。唐太宗經常派遣使臣到各地巡視,勸課農桑。勸課農桑的關鍵在於不違農時,唐太宗從農本思想出發,十分強調「農時甚要,不可暫失」。貞觀五年,有司上書言:「皇太子將行冠禮,宜用二月為吉,請遣兵以備儀注」

❷ 曲轅犁和筒車出現在什麼朝代什麼年號

你好!
曲轅犁,唐代漢族勞動人民發明的耕犁。其轅曲,因以名,區別於直轅犁。因其首先在蘇州等地推廣應用,又稱為江東犁。
筒車發明於隋而盛於唐。
望採納,謝謝!

❸ 曲轅犁和筒車同一時期江南地區經濟發展的具體表現有哪些

曲轅犁和筒車都是唐代時開始盛行的農具。唐代江南地區經濟發展的具體表現有以下幾點:
1、長江流域基本經濟區可劃分為上游的蜀、中游的荊湖、江西和下游的太湖平原等分區。 蜀以成都平原為中心,形成了一個農業發達、經濟富裕的地區。隋末戰爭、安史之亂和藩鎮割據戰爭對其影響較小。因此保持著經濟的繁榮。成都是唐後期僅次於揚州的全國第二大城市。
2、長江中游的荊湖和江西地區在唐前期的發展不如上游醒目。中唐以後這里的南遷人口逐漸增多。人口的增加促進了荊湖和江西地區的農業發展。江南道在中唐以後的水利建設有50項之多。這些水利工程往往是以堤防、水門、渠道、陂塘相配套的系統工程,有效提高了水網地帶開墾湖澤的能力。
3、 長江中游地區茶葉生產進步顯著,原來不甚發達的蠶桑業也逐步擴大,湖南的郴州,江西的洪、虔、吉、信、撫等州都是在此時開始貢納絲織品的。其他手工業如造紙、制瓷都比較發達。湖南地區在元和前「豐年貿易不出境」,此時商業貿易也日趨活躍。變得「商賈通流」。
4、長江下游地區的經濟以太湖流域為中心,自東晉南朝以來保持了持續的發展,農工商業都相當發達。農業方面,唐前期,江南穀物開始源源不斷運到北方。武則天時,「江南淮南諸州租船數千艘已至鞏洛,計有百餘萬斛」。 中唐以後,由於北方人口大量湧入帶來了勞動力和先進技術,這里的土地開發達到很高的水平。
5、 太湖流域河網密布,加上練湖、常熟塘等水利工程的修建,形成了以水稻生產為中心的集約化生產,江東犁等先進生產工具的應用,極大提高了勞動生產率,糧食產量大幅提高。
6、 手工業方面,中唐以後,吳越地區已成為全國絲織業的中心。越州成為織造絲織品的首要地區,品種達數十種之多,人稱「綾紗妙稱江左」。越州還是青瓷製造的中心,質量在北方邢窯之上。 杭州和越州的藤紙經久耐用,流行極廣。揚子(在揚州附近)有十個造船場,可造千石大船。農業、手工業的發展,促進了長江下游地區商業的發達和城市的繁榮。
蘇州、杭州、越州是著名的工商業城市。位於長江、運河交匯處的揚州,是漕米、海鹽、茶葉等貨物的集散地,而且外商雲集。
史稱:「揚州富庶甲天下,時人稱揚一益二。」可見唐後期揚州的經濟地位已超過長安、洛陽,成為第一大都會。
7、 除上述地區外,南方的嶺南閩廣一帶在中唐後也進入迅速開發階段。德宗貞元時,福建嶺南就開始向兩京運輸穀物。這從側面反映了農業的進步。閩廣一帶的制茶、造紙,冶鑄、造船等手工業都較為發達。商業以對外貿易為主。廣州是全國最大的對外貿易城市。
總之,南方長江流域經濟以安史之亂為轉折點,逐步趕上了北方黃河流域。兩個基本經濟區在全國經濟中地位開始發生轉換,導致了經濟重心由黃河流域開始轉向長江流域。

❹ 筒車和曲轅犁的發明和使用對唐朝農業生產產生了怎樣的影響從中說明什麼

曲轅犁是唐人在直轅犁的基礎上改進的一種農具,它共有十一個部件組成,操縱靈活版省力,坪和箭權可以調節入土的深度與角度,從而使重量減輕,曲轅有利於調轉方向,既適合於平地又適合於山地,同時又提高效率節省人力和畜力。它的推廣和應用,大大的提高了勞動生產效率和耕地的質量。現在黃河流域某些地方還在使用。

❺ 曲轅犁和筒車是什麼年代的

一種輕便的短曲轅犁,又稱江東犁。它最早出現於唐代後期的東江地區,它的出現是我國耕作農具成熟的標志。犁普遍使用前,耒耜是主要耕作工具。使用畜力牽引的耕犁從春秋戰國才開始逐漸在一些地方普及使用。
曲轅犁由十一個部件組成。即犁鏵、犁壁、犁底、壓鑱、策額、犁箭、犁轅、犁梢、犁評、犁建和犁盤。
漢代耕犁已基本定形,但漢代的犁是長直轅犁,耕地時回頭轉彎不夠靈活,起土費力,效率不很高;北魏賈思勰的《齊民要術》中提到長曲轅犁和「蔚犁」,但因記載不詳,只能推測為短轅犁;唐代初期進一步出現了長曲轅犁。轉動靈活的「蔚犁」的問世和長曲轅犁的出現為江東犁的最終形成奠定了基礎。其優點是操作時犁身可以擺動,富有機動性,便於深耕,且輕巧柔便,利於迴旋,適宜了江南地區水田面積小的特點,因此短曲轅犁最早出現於江東地區。

其次是增加了犁評和犁建,如推進犁評,可使犁箭向下,犁鏵入土則深。若提起犁評,使犁箭向上,犁鏵入土則淺。將曲轅犁的犁評、犁箭和犁建三者有機地結合使用,便可適應深耕或淺耕的不同要求,並能使調節耕地深淺規范化,便於精耕細作。犁壁不僅能碎土,而且可將翻耕的土推到一側,減少耕犁前進的阻力。曲轅犁結構完備,輕便省力,是當時先進的耕犁。歷經宋、元、明、清各代,耕犁的結構沒有明顯的變化。
筒車(chinese
noria)亦稱「水轉筒車」。一種以水流作動力,取水灌田的工具亦稱「水轉筒車」。據史料記載,筒車發明於隋而勝於唐,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歷史。

❻ 筒車和曲轅犁的發明有什麼共同作用

提高了耕作和灌溉效率,擴大水田耕作的應用范圍,促進了唐宋時期中國傳統農業生產的發展。

❼ 1.筒車和曲轅犁出現於我國哪個朝代

筒車發明於隋而勝於唐,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歷史。這種靠水力自動的古老回筒車,在家鄉鬱郁蔥答蔥的山簡、溪流間構成了一幅幅遠古的田園春色圖,為中國古代人民傑出發明。
曲轅犁是一種輕便的短曲轅犁,又稱江東犁。它最早出現於唐代後期的東江地區,它的出現是我國耕作農具成熟的標志。犁普遍使用前,耒耜是主要耕作工具。使用畜力牽引的耕犁從春秋戰國才開始逐漸在一些地方普及使用。

❽ 曲轅犁和筒車的特點各是什麼

直轅犁與曲轅犁相比較,曲轅犁操縱靈活,節省畜力,可深可淺,成為當時最先進的耕地工具。我國的耕犁到唐...
筒車與三國時翻車比較,翻車轉動需人力帶動,而筒車則是隨水流自行轉動,可見優於前者。

❾ 唐代曲轅犁和筒車對農業發展有什麼影響

曲轅犁的發明,是自唐代以後農具改革的有一次突破,它的出現標志著中國傳統步犁的基本定型。推動了唐代農業生產發展,精耕細作的生產模式日益完善。

❿ 曲轅犁.筒車兩種分別是做什麼的筒車是怎麼工作的

生產工具是生產力的一個重要因素,一定類型的生產工具標志著一定發展水平的生產力。農具的改進以及廣泛採用,對唐朝農業生產的發展起了重要作用。唐以前笨重的長直轅犁,回轉困難,耕地費力。江南農民在長期生產實踐中創造出一種輕便的短曲轅犁,又稱江東犁。在敦煌莫高窟第四百四十五窟的壁畫中有曲轅犁耕作圖。據唐朝末年著名文學家陸龜蒙《耒耜經》記載,曲轅犁由十一個部件組成。即犁鏵、犁壁、犁底、壓鑱、策額、犁箭、犁轅、犁梢、犁評、犁建和犁盤。曲轅犁和以前的耕犁相比,有幾處重大改進。首先是將直轅、長轅改為曲轅、短轅,並在轅頭安裝可以自由轉動的犁盤,這樣不僅使犁架變小變輕,而且便於調頭和轉彎,操作靈活,節省人力和畜力。其次是增加了犁評和犁建,如推進犁評,可使犁箭向下,犁鏵入土則深。若提起犁評,使犁箭向上,犁鏵入土則淺。將曲轅犁的犁評、犁箭和犁建三者有機地結合使用,便可適應深耕或淺耕的不同要求,並能使調節耕地深淺規范化,便於精耕細作。犁壁不僅能碎土,而且可將翻耕的土推到一側,減少耕犁前進的阻力。曲轅犁結構完備,輕便省力,是當時先進的耕犁。歷經宋、元、明、清各代,耕犁的結構沒有明顯的變化。
《中國古代史》(選修)在介紹唐代經濟發展時談到了唐代農具的改進,曲轅犁的出現是其中的一個代表,為使學生了解曲轅犁,教材還附上插圖(圖1)現作進一步具體說明並介紹曲轅犁教具的製作過程.

曲轅犁,也稱東江犁,它最早出現於唐代後期的東江地區,它的出現是我國耕作農具成熟的標志。犁普遍使用前,耒耜是主要耕作工具。使用畜力牽引的耕犁從春秋戰國才開始逐漸在一些地方普及使用。漢代耕犁已基本定形,但漢代的犁是長直轅犁,耕地時回頭轉彎不夠靈活,起土費力,效率不很高;北魏魏思勰的《齊民要術》中提到長曲轅犁和「蔚犁」,但因記載不詳,只能推測為短轅犁;唐代初期進一步出現了長曲轅犁。轉動靈活的「蔚犁」的問世和長曲轅犁的出現為江東犁的最終形成奠定了基礎。其優點是操作時犁身可以擺動,富有機動性,便於深耕,且輕巧柔便,利於迴旋,適宜了江南地區水田面積小的特點,因此短曲轅犁最早出現於江東地區。

關於江東犁的形制,唐代陸龜蒙《耒耜經》有記載:犁,是一種開墾田地的農具。整個犁是由十一個部件組成。用金屬作的有兩件,一是犁鑱,一是犁壁,其他是用木材作成,如犁底、壓鑱、策額、犁箭、犁轅、犁梢、犁評、犁建、犁盤。具體名稱及實指如下圖所示:

筒車:
scoop waterwheel(chinese noria)
亦稱「水轉筒車」。一種以水流作動力,取水灌田的工具。其原理為:在水流很急的岸旁打下兩個硬樁,制一大輪,將大輪的軸擱在樁叉上。大輪上半部高出堤岸,下半部浸在水裡,可自由轉動。大輪輪輻外受水板上斜系有一個個竹筒,岸旁湊近輪上水筒的位置,設有水槽。當大輪受水板受急流沖激,輪子轉動,水筒中灌滿水,轉過輪頂時,筒口向下傾斜,水恰好倒入水槽,並沿水槽流向田間。此種筒車日夜不停車水澆地,不用人畜之力,功效高,約產生於隋唐時代。唐詩人劉禹錫有《機汲記》加以描述。直至今日,雲、桂、川、甘、陝、粵等地仍使用之。此外,尚有「畜力筒車」,依靠齒輪傳動帶動筒車;「高轉筒車」,通過兩大輪,將低處之水帶向高處,結構均巧妙合理,為我國古代人民傑出發明。唐陳廷章《水輪賦》:「水能利物,輪乃曲成。升降滿農夫之用,低徊隨匠氏之程。始崩騰以電散,俄宛轉以風生。雖破浪於川湄,善行無跡;既斡流於波面,終夜有聲。」宋梅堯臣《水輪詠》:「孤輪運寒水,無乃農自營。隨流轉自速,居高還復傾。」《宋史.太祖紀三》:「六月庚子,步至晉王邸,命作機輪,挽金水河注邸中為池。」宋李處權《土貴要予賦水輪》詩:「江南水輪不假人,智者創物真大巧。一輪十筒挹且注,循環下上無時了。」明王臨亨《粵劍編》卷三:「水車,每輻用水筒一枚,前仰後俯,轉輪而上,恰注水槽中,以田之高下為輪之大小,即三四丈以上田,亦能灌之,了不用人力。」 中國歷史博物館據陳廷章《水輪賦》和王禎《農書》復原,筒車是利用水力驅動的灌溉工具。水輪上所縛竹筒,低可舀水,高可瀉水。

閱讀全文

與筒車和曲轅犁對經濟發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