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疫情給中國社會帶來的影響
疫情作為外生沖擊,會對中國經濟增長帶來短期的影響,也會對世界經濟發展專產生一定沖擊。
疫情發生及屬其防控,不可避免帶來了流動性受限,無疑會給中國的交通運輸業、服務業、旅遊餐飲、文化娛樂等直接帶來沖擊,短期內也必然會對中國就業增長、消費增長、外商投資預期等產生影響,帶來短期經濟增長預期下行。
(1)疫情我國經濟環境的影響擴展閱讀:
而中國作為推動世界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源,目前在全球價值鏈和供應鏈體系中占據十分重要的地位,世界很多大的零售市場的大量商品來自中國,許多製造業企業大量的中間產品、零部件等也都來自中國。
因此,人們會對疫情是否影響中國在全球產業鏈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全球供應鏈會不會由此遭遇大的沖擊和影響等問題高度關注。
其次,部分國家短期的疫情防控措施會影響生產要素自由流動。受疫情沖擊,全球人員、商品、技術等要素流動會放慢,全球交通、餐飲以及旅遊業等服務業會受到影響,短期內全球國際貿易、供應鏈波動等下行預期增加。
B. 你認為疫情會對一個國家的總體經濟活動產生怎樣的影響微觀經濟
疫情對國家的總體經濟活動產生的影響,就是各種經濟活動減少,經濟收入也減少,比如說很多部門都沒有復工,所以影響很大的。
C. 如何看待疫情壓力下中國經濟的活力
疫情及防控工作的進展對於我國宏觀經濟及資本市場將有何影響?就此,經濟日報記者采訪了中國銀河證券首席經濟學家劉鋒。
劉鋒認為,如果能夠通過嚴格措施使疫情拐點在一季度出現,則疫情進展對於全年經濟的影響不必要過度悲觀。應科學客觀冷靜應對內外復雜局面,立足市場化思維激發經濟活力。宏觀政策應當全力施為,果斷降准降息。適度階段性給中小企業減免稅費。資本市場應著重引導機構投資者的理性投資行為,避免非理性的恐慌情緒宣洩。
客觀評估疫情對於宏觀經濟的影響
記者:您認為當前疫情對於經濟活動有多大影響?
劉鋒:疫情對於經濟活動到底有多大影響,首先應該弄清兩個關鍵因素:第一,疫情影響經濟的作用機制;第二,影響會持續多長時間。在此基礎上客觀評估疫情及全國防疫工作對於經濟和市場的影響。
從疫情對於經濟的影響機制看,主要是從防疫角度,各地主動(政府作為)或被動(居民部門自發)地限制並大量縮減經濟社會活動,導致人流、物流與資金流的萎縮而帶來需求緊縮。旅遊、餐飲、娛樂、酒店、交通運輸及零售等服務行業的終端需求顯著減少;隨著終端消費需求的減少,經由供應鏈傳導,整個經濟體系的生產、投資與進出口將會受到顯著影響,各類企業將面臨顯著增大的經營壓力;進而居民收入可能因上述形勢減少、失業人口可能因上述原因增加;財政收支與信用擴張受阻;最終經濟運行將因此而進一步放緩。
從疫情影響持續時間看,依據現有的疫病傳播速度和廣度、治療效率與公共衛生應對措施,並參考2003年SARS病毒傳播及消亡的經驗,預計疫情完全得到控制並消亡要到5~7月,也即初夏。換言之,有較大概率是整個事件會持續到第二季度,而一季度經濟運行將受到疫情進展的顯著影響,全年角度預計疫情對於中國經濟增長的沖擊在0.5個百分點左右,估計2020年經濟增速將放緩至5.5%左右。考慮經濟政策對沖效果之後,估計實際經濟增長處於5.5%~6.0%的增速區間。
既不能輕視也無需恐慌
記者:那麼,經濟預期豈不是不容樂觀?
劉鋒:疫情對經濟的影響既不能輕視也無需恐慌。預計2020年的就業與居民收入情況也會面臨顯著壓力,上半年全國城鎮調查失業率估計高於2019年各月保持所在的5.0%~5.3%區間,對5.5%的控制線構成顯著壓力。但也應看到,上述經濟影響並未使得經濟增速和失業水平顯著滑出合理區間,況且2019年四季度開始,由於各項政策措施得力,我國經濟已經進入階段性反彈,屬於短周期復甦態勢,上遊行業出現一定的被動庫存回補也有利於對沖疫情帶來需求弱化,因此總體上不必對2020年的經濟增長過度悲觀。
對於因防疫需要而推遲的春節後復工對經濟的影響不必過於擔憂。最遲2月10日前後,全國經濟部門生產經營秩序將得到基本恢復。目前,廣東、福建、浙江、江蘇與上海等東南各省市已經要求非必要企業不早於2月9日(正月十六)24時復工。那麼,可以預見之後全國(除湖北之外)的生產經營秩序將基本恢復。根據國家專家組鍾南山院士及曾光教授的估計,正月十五左右現有防疫措施會看到效果,那麼整體上看3月開始全國生產經營將進入相對較好的狀態。
D. 疫情對中國經濟的影響
對中國經濟影響不大,但是對中國的百姓影響很大沒有收入,沒有來源,就只能幹靠!
E. 運用經濟學知識,結合我國及江蘇的經濟形勢,分析討論如何運用宏觀經濟政策工具減緩疫情對經濟的影響
從經濟學角度結合我國及江蘇的經濟形勢,我們應該用宏觀調控的經濟手段,法律手段和行政手段對經濟進行調控,經濟手段主要是減稅免費,法律手段主要是制定相關的法律法規進行調控。
F. 近年來我國經濟不斷騰飛,今年的疫情對我國經濟是否有影響
我國經過幾十年的不斷發展和幾代人的辛苦付出,在很多領域都取得了非常重大的成就,經濟方面更是實現了騰飛,一舉成為全球第二大的經濟體。而且我國的經濟,正在連年保持著中高速的發展趨勢,為世界經濟的增長也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直到目前,當幾乎所有國家都在受新冠疫情影響的同時,我國率先走出了疫情的泥潭,經濟也重新回歸了中高速的增長趨勢。
總的來說,新冠疫情對我國經濟是產生了一定影響的,但是並沒有觸及到根本。事實證明,那兩個多月嚴格的疫情防控辦法也是非常值得的,因為無論在什麼時候,人民的生命安全永遠在第一位。也正是因為當時嚴格的防控辦法,我們才可以有現在無憂無慮的正常生活。
G. 受疫情影響我國的出口需求萎靡,怎樣以內循環經濟為主
簡單的說內循環就是讓國內的各種需求和各種供給之間形成配套的產業鏈內部循環,甚至是要形成長期的良性循環,這樣才能使我國的經濟有所穩步增長,不受外部環境的影響,才能長期站穩腳跟,穩步快速的發展我國經濟。
由於2020年一場突如其來的新冠疫情在全球的蔓延,對於全球產業鏈沖擊巨大是世界各國有目共睹的。尤其是歐美疫情爆發導致的外部需求一度萎靡,直接讓我國的出口需求受到嚴重影響。那麼如何提振國內經濟,以最小的代價度過新冠疫情在全球的蔓延,減少對於全球產業鏈的沖擊,提速我國內循環發展經濟是目前我國面臨的頭等大事。
H. 運用西方經濟學怎麼看待我國政府在疫情期間採取的政策,對家庭企業有什麼影響
廣義上來說,東方經濟學普遍被認為起源於馬克思、恩格斯主義,但實際上這兩者也是屬於西方經濟學的范疇,而所謂的東方經濟學目前尚未有成體系的概述和著作,所以是個形而上學的存在,以此為前提探討什麼是西方經濟學就是無意義的,因為根本不存在對應的東方經濟學。
從現代科學經濟學的角度上來說,我國政府在疫情期間採取的措施是典型的政府幹預經濟或政策主導經濟,從大的方面來說,強力干預可以將疫情影響降到最低,保證社會穩定,讓企業和家庭有一個穩定的環境。
從小的方面來說,這其中肯定也有侵害個人或企業利益的事情發生,比如遭受重創的旅遊業,當然你可以說這是為了避免疫情擴散的必要措施,但旅遊業、酒店餐飲、各種娛樂行業因此而蒙受的損失也是確確實實存在的。
I. 疫情過後對經濟有影響嗎
我國產業鏈與美國、歐盟、日本和韓國等國深度融合,這些國家疫情加劇將在短期顯著沖擊我國工業生產,「滯銷」和「斷供」的風險雙重存在,部分地區出現「無工可復」的現象。從原料/元部件出口依賴來看,美國、歐盟、日本和韓國是我國重要的產業增加值增值渠道。
在一般工業部門中,紡織服裝、造紙與印刷產品、化學與醫葯產品、金屬及其製品的工業原料出口占該部門增加值的比重分別為22%、16%、19%和20%,其中,對美國和歐盟出口占各產業原料出口增加值的比重為39%、43%、37%和18%,對日本、韓國分別為17%、12%、12%和10%,合計分別為56%、55%、49%和28%。
在高端製造業中,電子產業、電器設備、機械設備和交通運輸設備最終產品產值中,進口元部件增加值的比重分別為31%、19%、17%和18%,其中,從美國和歐盟進口占元部件進口增加值的比重為23%、25%、28%和39%,從日本和韓國進口比重為29%、21%、19%和18%,合計52%、46%、47%和57%。因此,若美國、歐盟、日本和韓國降低原料/元部件供給,導致「斷供」風險極大,直接沖擊我國工業生產,其中,高端製造業面臨的問題更為突出。(趙忠秀,楊軍,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