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下應街道的經濟發展
工業基礎扎實抄。全襲街道形成了以汽車配件、五金工具、機械電子、服裝綉品、化工化肥、電訊元件、印刷包裝等行業格局為主的工業結構,涌現出產值超億元的向陽公司、培羅成集團、天工公司、聖龍集團等一批強勢企業。外向型經濟快速發展,5 家企業獲自營出口權,境外企業達到3家。農業和農村經濟穩定發展。下應街道是寧波市和鄞州重點商品糧、菜監子生產基地,是典型的江南魚米之鄉。隨著下應街道區劃調整和東南片區開發建設的深入,根據東南片區開發實際,該街道不斷完善並積極落實三產發展的規劃布局,大力實施重大項目建設,加快推進產業聚集、規模擴張、效益產出。該街道積極轉變主要依靠工業經濟的發展模式,全力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努力打造城市經濟新引擎。街道合同利用外資2000萬美元。目前,迪趣產業園已經正式開園,已經有迪斯尼、LG電子、樂天等10家國內外著名企業簽訂協議落戶產業園,還有4家企業正在洽談之中,園區協議投資額已經超過5000萬美元。該街道完成財政收入1.93億元,同比增83%,其中地方財政收入1.09億元;上半年,13個村、社總收入達7948萬元,農民人均收入達8848元,同比增8.6%。
❷ 市橋街道的經濟發展
市橋堅持走推進自主創新和統籌城鄉發展相結合的路子,促進地區經濟又好又快發版展。2009年,全街地權區生產總值113.95億元,其中,第一產業4276萬元,第二產業9.49億元,第三產業104.03億元,職工年人均收入達到52609元,農民年人均收入達到20354元。市橋以珠寶加工業和商貿業聞名。金銀首飾加工業已形成規模,謝瑞麟、元邁珠寶等知名珠寶企業發展良好,形成帶動效應,吸引了一大批珠寶加工企業落戶市橋。鑽匯珠寶采購中心的落成打造了一個匯集全世界珠寶原材料產銷、成品采購、信息化商務於一體的國際級交易平台。依託中心城區的區位優勢和擁有地鐵和密集公路網的優越的交通條件,市橋商貿業得到長足發展。易發商業街、繁華路商業步行街先後建成並投入使用,大北路、繁華路、易發街、大南路、大東路、大西路一帶名店雲集、人氣鼎盛、熱鬧非凡。
❸ 潘黃街道的經濟發展
潘黃街道按照省、市、鹽都區委統一部署,全面推進村級組織「有持續穩定的集體收入,有功能齊全的活動陣地,有先進適用的信息網路,有群眾擁護的『雙強』帶頭人,強化村級黨組織領導責任」的「四有一責」建設,在促進農村基層組織作用發揮、農業現代化發展和新農村建設上不斷取得新成效。該街道充分利用區域優勢,大力發展城市經濟,村居房地產開發、廠房出租、農貿市場、鄉村旅遊、存量資產盤活各具特色,村級集體經濟迅速壯大,並出台了提供建設用地、資金不平調、稅收歸口等相關政策,激勵楊壩、寶才、朱庄、美麗等村居打破規劃制約,跳出村域范圍,在仰徐共建全民創業園區。同時,該街道通過共建園區,既節約了土地,又拓展了集體資產經營空間,還創新了集體資產經營模式。2010年,該居委會實現財政稅收10018萬元,首次突破億元大關;實現三業總產值6億元,完成固定資產投資2000萬元,集體積累高達1.5億元,實現人均純收入12950元。2011年,該街道13個村居集體經營收入達1193萬元,同比增長13.1%,農民人均純收入14286元,同比增長18.2%。
服務業:鎮區南北兩側有35kv和110kv變電站各一座;發電廠年發電量1.8億千瓦時,供熱能力20萬噸;自來水日供水量可達10000噸,污水處理廠年處理能力15萬噸;天然氣管道經我鎮已鋪設至新區,程式控制電話容量1萬門,並可提供IP、ISDN、DDN等服務。
工業:潘黃鎮現擁有各類工業企業近400家。益民規模園、寶才精品園、前進特色園「三大載體」成為新的增長極,外貿服飾、機械加工、醫用玻璃、建築建材「四大產業」集群發展,推進了新型工業化、城市化、現代服務業的良性互動,全鎮經濟駛入了持續健康發展的快車道。
農業:潘黃鎮位於江蘇里下河農區東緣,全鎮土地總面積346.5公頃,種養加結合構成我鎮城郊農業特色經濟。「都豐牌」良種、「花美牌」腸衣、「蟒龍牌」粉絲粉皮、「朱蕃橋牌」豆製品暢銷國內國際市場。豬、羊、兔、禽、蛋為加工業和豐富城鄉居民菜藍子提供了豐盛貨源,休閑、觀光、生態農業蓬勃發展。
❹ 新華街道的經濟發展
新華街現有個體私營企業4,100戶。年可完成總產值40,000萬元,其中工業總產回值答5,000萬元;增加值8,620萬元,其中工業2,200萬元;營業收入50,000萬元;實繳稅金1,400萬元。在全市民營經濟發展中名列前茅,舉足輕重。
新華街所屬同意村位於梅河口市北環路經濟工業園區內,下轄7個生產小組。可利用土地1,426畝,有著開發利用的廣闊前景。近年來,發展規模養殖業32戶,其中養雞8戶,養豬24戶;從事蔬菜大棚生產21戶,總面積26畝,最大規模為3.6畝;從事水稻、玉米種植面積較大有20戶。水田800畝以種植秋田小町為主,全部採用優質品種;旱田玉米570畝全部推廣應用高產搞旱新品種。同時,有3戶引進栽種綠化樹苗「奧運樹」2.5畝,有2戶栽種楊樹種苗20畝。農業人口年人均收入達到3145元。
❺ 屺亭街道的經濟發展
國道穿過屺亭,輕工業以國道為線開展,紡織業為主。著名的有馳馬拉鏈廠、愛嬌紡織廠等。近年來興起屺亭化工區有多家企業駐足,成為重工業基地。不得不提及,重工業的發展也給屺亭帶來了環境影響。蠡河水一天能變很多顏色,空氣環境差。2006年7月正式掛牌成立的江蘇宜興經濟開發區位於宜興市區北郊,經過三年多的發展建設,開發區已構成了一個符合省級園區標準的運作管理體制機制。搭起了一個承載大項目、高端產業的新型平台,引進了一批成長型的新興產業,並探索了一條適合宜興開放型經濟發展的招商引資路子。開發區規劃區域面積98.3平方公里,主要由產業園區、物流園區、行政商務配套區三部分組成,產業基礎以化工、紡織、機械為主。經過三年多的發展建設,開發區已構成了一個符合省級園區標準的運作管理體制機制,搭起了一個承載大項目、高端產業的新型平台,引進了一批成長型的新興產業,並探索了一條適合宜興開放型經濟發展的招商引資路子。宜興經濟開發區正成為高新產業集聚的新型園區。目前已形成了以光電、新能源(光伏、風能、核電)、新材料、裝備製造業為主的四大產業。單08年就成功引進嘉輝電子、盛朗光電等光電類項目12隻,邁吉、佳城、晶德太陽能等光伏類項目 8隻,寶銀核電管、國電風能等先進製造業項目32隻,巔峰軟體、澎湃動力等科技創新項目25隻(其中被評為無錫A類項目4隻、B類項目2隻,海歸創業項目6隻)。2008年實現銷售210億元,工業後勁投入25.4億元,自營出口創匯5.5億美元,財政收入8.0億元,並以最年輕園區的身份躋身「長三角最具投資價值開發區」十強行列。
❻ 淦陽街道的經濟發展
淦陽街道高度重視發展個體私營經濟,通過強化措施、優化服務,營造了良好的經濟發展環境,經濟發展迅猛。民營經濟發展強勁,街道有個體工商戶2000餘戶,規模以上企業十餘家。其中仁和葯業2005年上繳財政稅收5100萬元,是樟樹市的支柱企業之一。投資7.6億元的江西藍恆達化工有限公司現正在動工興建,可年產10萬噸離子膜鹼和10萬噸PVC樹脂。樟樹市鹽業資源豐富,鹽儲量達103.7億噸。該企業旨在充分利用樟樹豐富的鹽業資源發展化工產業,企業的產業聚集效益明顯,發展前景很好。落戶於樟樹市鹽化工基地,為樟樹的鹽化工發展翻開了嶄新的一頁,為江西省鹽化工業基地的建設拉開了序幕。江西馳洋實業有限公司落戶,簽約資金達3.5億港元,用地面積約300畝,建成投產後可年實現銷售收入10億元。2006年淦陽街道實現了工農業總產值16.3億元,同比增長30.5%;財政收入1998.9萬元,同比增長38.27%;引進境外資金200萬美元,市外資金3.9億元,同比增長225%;農民人平純收入達4353元,同比增長5.2%。2007年上半年經濟發展迅猛,半年實現工農業總產值82208萬元,同比增長35%;財政收入完成1202萬元,同比增長31.37%;招商引資完成1.8億元,同比增長45%。
❼ 城區街道的經濟發展
城區辦圍繞一個核心(三創兩提升),突出五大重點(項目建設、城市建設、新農村建設、社會管理、黨建創新),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大力實施「東工(耿東工業園區)、西科(西部科技園區)、中商貿(中部商貿區)」的經濟發展戰略,提出了「圍繞一個目標(創建河東富裕文明強區),狠抓三個重點(穩定、調產、城建),做大四篇文章(調整產業結構,支持城市建設,推行『四個民主』,加強黨的領導),實現爭先發展,把城區辦建成河東富裕文明強區」的指導思想和奮斗目標,做轉型跨越、爭先發展的排頭兵,為建設綠色富裕、繁榮和諧的現代化工貿城市做出積極貢獻。
城區辦位於市區中心,是河津東西戰線最長、人口密度最大、地理位置最特殊的鄉鎮辦,黨工委一班人團結帶領全辦近10萬干群,撲下身子,真抓實干,2010年全辦國內生產總值達到33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11905元,開創了城區辦改革和建設事業的新局面。
城區辦主導產業有農業、工業和商貿業。其中規模以上企業及商貿市場有:
山西曙光煤焦集團有限公司位於河津市城區街道辦百底村東北2公里處荒溝地,佔地面積58. 424公頃。公司組建於2003年,現為集採煤、洗煤、煉煤、化產、發電、制磚為一體的綜合性中型企業。公司下轄二廠、一礦、三個子公司(誠信焦化廠、洗煤廠、船窩煤礦、電力公司、建材公司、運輸公司),注冊資本金20170萬元,有員工1750人,目前已形成年產40萬噸原煤、120萬噸洗精煤、60萬噸焦炭、15兆瓦/小時煤氣發電量、6000萬塊矸石標磚及一定數量粗苯、硫銨等化學產品的生產規模,產品遠銷國內外。現總資產超過15億元,2010年銷售收入10.8億元,實現利稅2.2億元,利潤2.6億元。
山西達康鑄業有限公司是集原煤洗選、鐵合金冶煉、健身器材鑄造、煤氣發電為一體的綜合性民營福利企業,位於河津市東10公里的西王達康工業園區,佔地500餘畝,現有員工1000餘人,各類專業技術人員45人。公司產業結構為年產10萬噸的健身器材鑄造、120萬噸原煤洗選、2×3000KW煤氣發電機組和年產20萬噸的鐵合金生產線。公司生產的「達威」牌杠、啞鈴健身器材出口遠銷美國、韓國、日本、俄羅斯等二十幾個國家和地區,榮獲「山西省著名商標」稱號。
山西安民集團是山西省著名的民營企業,總部設在山西省河津市東都商城八區,在冊員工350人,擁有高級工程師5人,工程技術骨幹100人。集團公司由安民房地產、安民木業、安民裝飾設計、安民家私匯展中心組成,是以知識密集、技術密集和資金密集為特徵的綜合性經濟組織。2010年8月通過質量管理、環境管理、職業健康安全管理三大體系認證。集團注冊資金為6880萬元人民幣,固定資產為兩億元。
河津東方冶金有限公司於1998年注冊成立,位於河津市城區街道辦郭村村南,南接108和209國道,北臨侯西鐵路和侯禹高速公路。是以金屬鎂為主導產業,集焦化、洗煤、冶煉、貿易為一體的節能環保型民營企業。公司佔地面積20萬平方米,固定資產2.3億元,員工200餘人。
東都商城籌建於2002年6月,2004年3月18日剪綵試營業,東都商城總佔地400餘畝,總建築面積28餘萬平方米,總投資2.2億元。目前已建成20個經銷區,30個各類展廳,一個倉儲區,可容納1000餘戶商家,吸納就業人員2000餘人。全商城擁有資產2.04億元,其中固定資產1.8億元,09年銷售額2.98億元,年利潤800餘萬元,年上繳稅費20餘萬元。
河津市津美農副產品批發市場又稱小關市場,始建於1990年,總佔地面積6萬平方來,緊臨河津客運站,北依龍崗路,西靠汾濱街,東連歐式一條街,南接108、209國道交匯處,位置優越、交通便利。市場現有各類門面400餘間,交易大棚5個、7000平方米,攤位150多個,固定客商300餘家,場地全部硬化,日均銷貨量350餘噸,日交易額300萬元以上。市場年利潤300餘萬元,帶動農戶4000餘家,客戶獲利2000餘萬元,市場年銷售額11.7億元。
河津市龍門購物廣場位於河津市中心,南北長約250米,東西寬約350米,面積116畝,綜合市場建築面積68770平方米,共投資5200萬元。市場中間六大排,12棟樓。一層門面468間,分小百貨區、日雜區、家電區、鞋帽區等;二層門面456間,分成衣區、童裝區、針織區、家室用品區等;主樓兩邊二個散攤區,東面散攤區經營蔬菜、瓜果、糧油、調料等商品,西面散攤區經營成衣、百貨、小五金等商品,市場東西兩邊一邊一條餐飲街,餐飲街集體建現代化設計11棟樓,三層共300餘間100餘門面。
溫州步行街座落於河津市振興東路黃金地段,佔地47畝,建築面積43000平方米,建設投資7000多萬元。它是一家集購物、餐飲、休閑、娛樂於一體的綜合型商業中心,時尚的現代建築、高雅的商業文化、繁榮的市場氣息,昭示著商機無限,孕育著生意興隆,名品、品牌、名店薈萃,被譽為「溫津購物天堂」。同時,它汲取了國內商業步行街的精華,採用全敞開式規劃、兩側分設車行鋪道,打造陽光下的專業步行街。
❽ 長風新村街道的經濟發展
長風新村街道轄區內有教育部直屬的重點高校--華東師范大學;有市區唯一回的山水合一公園答--長風公園;以接待國內外旅遊者為主的三星級賓館--金沙江大酒店;以及高檔的綜合性商場--華聯商廈普陀店。 近年來,街道始終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大力開展招商引貿工作,以獨特的區位優勢,構築了房產建築、都市型工業、商辦樓宇、科技園區、汽車銷售和現代服務業等六大經濟發展平台,引進企業500多家,2005年營銷收入50億元,上繳稅收3.18億元,極大地增強了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態勢和街區的可支配財力。從而,推動了社區的精神文明建設,在創建中形成了良好的經營氛圍。
❾ 燕子磯街道的經濟發展
街道始終堅持把經濟工作放在突出位置,按照「依託駐地企業發展區域回型經濟,依託開發區和項目集中答區發展外向型經濟,依託曉庄商貿集聚區發展服務型經濟」的工作思路,充分挖掘、整合和利用區域發展資源,不斷加大經濟工作的領導力度和組織程度,全街道經濟保持了良好的發展勢頭。2006年街道已完成全口徑收入27694.24萬元,占年計劃83.72%,完成地方收入9945.84萬元,占年計劃83.40%,預計全年完成全口徑任務33100萬元,地方收入11930萬元,確保年初任務的完成。預計全年完成工業總產值69億元,增加值14.65億元,銷售收入67億元,利稅4.16億元。完成合同利用外資697萬美元,實際利用外資1015萬美元。
❿ 街道辦主要是做什麼的經濟科是干什麼的
街道辦事處是一級政府派出機關,和地區行政公署性質一樣,級別不同。辦事處設立黨(工)委。由書記、主任、副書記、副主任若干組成黨(工)委領導班子。
街道黨工委、辦事處受區委、區政府領導,根據法律法規和黨委、政府授權,在本轄區行使一定的黨務、政府管理職能。街道辦事處的設置及開展工作依據是1954年12月31日全國人大通過的《城市街道辦事處組織條例》。
前些年有部分城市進行政府機構改革嘗試取消街道辦事處,由於種種原因,基本全部失敗,近年又恢復街道辦事處的設置。(不改革上層建築的改革註定是失敗的)。隨著社會發展,現在街道辦事處的職能權力與《城市街道辦事處組織條例》中規定的職能已不可同日而語,工作職能權力大為擴充,基本涵蓋黨和政府工作的方方面面。
街道辦事處一般下設黨政辦(含精神文明辦、工會、婦聯、團委、人大政協聯組等)、民政科(含殘聯、紅十字會、愛衛會等)、財政所、經濟科(招商引資、協護稅、工商管理)、統計站、計劃生育辦、計免婦幼辦、司法所、綜治辦(維穩、聯防)、安全生產辦、勞動保障站、市容環衛管理站、城管行政執法、衛生行政監督等部門。城鎮化不高的街道辦事處還可能設置農業管理、水務管理等部門,少數民族地區的街道辦事處還設置有民宗統戰部門。當然有些並不一定設置為科室,也可能在大科室中配備專干負責某項工作。科室一般設負責人一名,大科室再設置副職一至兩名。
經濟科一般具有統計、招商引資、協護稅、工商管理等職能,當然辦事處各科室的設置及職能根據政府職權下放及工作實際設立,各個地區有所區別。
另外,街道辦事處還下轄社區居委會,有些還下轄村、站、場等。街道辦事處是典型的麻雀雖小五臟俱全的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