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經濟開發 > 經濟發展與生態平衡

經濟發展與生態平衡

發布時間:2020-12-25 05:42:34

A. 在我國經濟發展中為什麼要加強環境實現生態平衡

環境建設和保護是關系千百萬人利益的繁重和艱巨的任務。研究環境科學理論,探索環境發展規律,建設環境科學規劃必須結合歷史發展,總結過去,把握現在,探索將來。世界發展歷史的進程,包括原始文明、農業文明、工業文明以及生態文明四大階段。世界發達國家歷史證明,對環境的污染破壞,均自工業化建設開始,我國工業現代化建設是從50年代建國以後開始的。由於照搬原蘇聯經驗,走了一條先污染後治理的道路。對環境問題重視不夠,疏於治理,存在諸多問題。改革開放二十多年來,黨和政府制定了一系列環境保護政策,制定發布了一些法律和規范,使環保事業不斷推進,使環境科學建設有了長足的進步,環境科學技術研究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促進了環保工作的加強,使環境建設有一定發展。但是當前環境形勢仍很嚴峻,具體表現在水源、空氣和土壤污染嚴重,農業生產和水產養殖蒙受嚴重經濟損失,損害了人民健康。亂采亂挖,濫砍濫伐,造成了資源浪費,破壞了生態平衡,污染了環境,至今仍是世界污染嚴重國家之一。要擺脫環境污染的困境,進行環境建設,必須加強環境科學理論研究,建設全方位環境學科體系,用以指導和促進環境建設和保護事業的發展。上述事實,充分說明了開展環境科學理論研究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現在以環保總局為首的環保機關體系己經建立;環境保護協會、環境科學學會、環境認證體系和環境保評價體系以及環境科學技術研究院所也初具規模,一些大專院校建立的環境經濟管理學院(或系)也是環境科學研究一支重要力量,為環境科學理論研究和學科體系建設提供了可能性,只要認真加以組織,採取得力措施,我國環境科學理論建設必將有一個大發展。 《易經》哲理告訴我們:宇宙間人和各種事物都是在一定時空環境中生存和發展的,人類的一切活動都必須符合客觀規律。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准,科學理論是實踐經驗的總結和升華。既要總結現時經驗,還要回顧歷史經驗,也要借鑒外國經驗。根據天人合一宇宙觀,環境建設應以保證人類健康和生命安全為中心,進行環境科學理論研究和學科體系建設,應當遵守以下原則: 以人為本原則。過去環境保護,主要以防止水、空氣和土壤污染和森林被破壞為目標,只重視直接造成的經濟損失,而對人民健康和生命安全考慮不夠,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建設全方位環境學科體系特別是對人民健康遠期發展注意更少。水源、空氣和土壤污染嚴重地區不僅影響和破壞農業和漁業生產,癌症、心血管病及其它惡性疾病發病率也不斷上升,引起社會的廣泛關注,環境建設應當以人為本,逐漸得到人們的共識。 可持續發展原則。可持續發展符合人和萬物生存和發展的規律,是國家繁榮和昌盛的保證,是科學發展觀的重要內容,是構建和諧社會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基礎。因此,研究環境建設科學理論和學科體系建設,都要以可持續發展作為指導原則,並把它作為衡量環境建設和環保措施正確與否的標准。 系統性原則,亦稱整體與分支相結合的原則。中華傳統文化根據太極八卦陰陽五行學說認為:宇宙是一個超巨型系統,人體和萬物也都是一個巨型系統,因此主張對整體進行綜合考察,對局部進行系統相關分析,在各系統間靠組織系統傳達信息,促進協調發展和諧共存。因此,一個國家需要管理與控制,環境保護就是其中一個分支系統,其目標就是保證人自身、人與人、人與自然,人與萬物、人與社會和諧發展,並有益於構建和諧世界。限制溫室氣體排放的《京都協定書》即屬此類。因此,建設環境發展規劃和學科體系,既要看重自身環保系統,還要考慮分支系統,以適應保證人體健康、資源節約、生態平衡、社會和諧的需要。 合作共贏原則。環境保護雖是一個獨立系統,但環境建設和保護卻與工業、農業、林業、水利、醫療、物資、電子等行業密切相關,環境核算與監控與統計、財政和審計等部的工作目標具有一致性。因此環境保護部門除了履行其職能作用外,還應爭取與其它行業和部門聯合作戰,合作共贏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和諧和共利原則。《易經》哲理告訴我們人和萬事萬物都是陰陽互根的對應統一體,小至個人,大至社會、世界以至自然,都是和則兩利,斗則兩害,建設和保護也是利益相關的統一體,如果——方急功近利,傷害了另一方,它也必然要受到報復和懲罰,實際是傷害對方就是傷害自己,最後是兩敗俱傷,只有和諧共事,考慮到對萬利益,才能做到雙盈共利。如能堅持和諧共利原則處理環境建設和保護問題,也有利於構建和諧社會。 虛實結合原則。馬列主義認為,理論來源於實踐,又指導實踐,理論是行動的指南,沒有理論作指導必然陷入盲目性。因此,搞環境建設和保護工作,應堅持虛(理論),實 (實踐)相結合,不能只就事論事,抓不到本質,不能使問題得到合理、恰當解決,並可減少負面影響。 立足本國放眼世界原則。現代世界是一個開放的世界,在經濟全球化、信息全球化的今天,更加縮短了國與國之間的距離,國際合作,謀求共同發展,已成為我們時代的潮流。保護地球村,己成善良人民的共同願望,我國應在國際環境保護組織、綠色和平組織中有一席之地,應向發達國家學習環保技術和經驗,也要警惕有些國家把污染嚴重企業轉嫁我國,更要防止洋垃圾的傾銷,以免造成危害。

B. 維持生態平衡的意義,為了維持生態平衡,保護環境,我們應如何去做

保護地球,從我做起

古往今來,地球媽媽用甘甜的乳汁哺育了無數代子孫。原來的她被小輩們裝飾得楚楚動人。可是,現在人類為了自身的利益,將她折磨得天昏地暗。人類只有一個地球;而地球正面臨著嚴峻的環境危機。「救救地球」已成為世界各國人民最強烈的呼聲。

我為周圍環境的惡化而感到心痛,我想:作為未來接班人的青少年,如果不了解人類環境的構成和環境問題的嚴重性,無視有關環境保護的法律法規,不去增強環境保護意識,自覺履行保護環境的義務的話,我們的生命將毀在自己的手中,老天將對我們作出嚴厲的懲罰。為此我下定決心要從我做起愛護環境,保護我們這個賴以生存的家園,做一個保護環境的衛士。

在剛過去的一年中,我積極參加學校開展的植樹活動,帶領我們初一(6)中隊的班幹部創立了「綠色天使」植綠護綠小組,鼓勵隊員們在校園里認養了一棵小樹苗,利用課余時間給它梳妝打扮,為它長成參天大樹打下了基礎。在學校組織的「讓地球充滿生機」的簽字活動中,我鄭重地在上面簽下自己的名字,並寫下了自己對環保的決心和期望,對美好未來的憧憬。我積極參加學校在世界環境日舉行的有獎徵稿,認真查閱、收集各類資料,進行社會調查,撰寫有關環境治理設想方面的文章,我經常去參加學校組織的環保講座,觀看環保方面的錄相帶,積極參預環保知識問答調查活動,認真填寫每一項提問。我參與了「紅領巾植綠護綠隊」的網站建設,在上面發布大量的環保圖片和環保知識,以及關於環保的各方面的法律知識,我國在環保方面發展動向、世界各國的環境保護情況;每個月我都利用網路、報紙,查找一些最新的不同的專題和板塊「環保資訊」來告訴大家;還定期製作一些宣傳板來宣傳環保知識和生活中的環保常識。提高了大家的環保意識;號召同學們從不同的方面來關愛自己的家園,從身邊的小事做起,為周圍的環境奉獻自己的一份力量!我積極動員身邊的人一起來依法保護和建設人類共有的同樣也是僅有的家園,為促進經濟和社會的可持續發展,為人類的文明做出貢獻。我還和同學們共同發起「養一盆花,認養一棵樹、愛惜每一片綠地,讓我們周圍充滿綠色」和「小用塑料袋不使用泡沫飯盒和一次性筷子,讓我們遠離白色污染」的倡議。讓我們放下方便袋,拿起菜籃子,讓我們共同走向美好的綠色的明天,走向輝煌、燦爛的未來!

據我收集到的一份報告說:「環境問題是由於人類不合理地開發和利用自然源所造成的。觸目驚心的環境問題主要有大氣污染、水質污染、雜訊污染、食品污染、不適當開發利用自然資源這五大類。」一個個鐵一樣的事實告訴我們,它們像惡魔般無情地吞噬著人類的生命。它威脅著生態平衡,危害著人體健康,制約著經濟和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它讓人類陷入了困境。為此我作出宣告:「只要我們——人類有時刻不忘保護環境的意識,有依法治理環境的意識,地球村將成為美好的樂園」。未來的天空一定是碧藍的,水是清澈的,綠樹成蔭鮮花遍地,人類可以盡情享受大自然賦予我們的幸福。

「真正檢驗我們對環境的貢獻不是言辭,而是行動。」雖然我現在做得只不過是一些微小的事,但是我堅信要是我們人人都有保護環境的責任心,從自己做起,從小事做起,攜手保護我們的家園,自然會給人類應有的回報。在溫暖的搖籃——草原上小憩;在慈祥的笑臉——天空下成長,在愛的源泉——河流中沐浴

C. 修改病句"它要求人們在發展中講求經濟效率、追求社會公平、關注生態平衡,最終達到人類的全面發展。"

它要求人們在發展中講求經濟效率、關注生態平衡、追求社會公平,最終達到人類的全面發展。(語序不當)

D. 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如何達到平衡

1、必須要加強對環保和可持續發展的宣傳,企業要了解這方面所付出的代價,要建立自上而下的工作模式。一個企業,首先其領導層應有環保理念,否則難以在實際工作中保護環境。中央的決心,對地方和基層會產生影響。

2、環保應當是企業經營合法性的組成部分,環境效益應該跟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齊頭並進。公司在海外經營,也應該為所在國和社區帶來效益,包括環境效益。這樣,才會奠定企業和外國政府和社會合作的堅實的基礎。企業不分大小、不分背景,都應該有相關的安全和環境政策,並納入到企業文化和決策之中。

3、負責任的環境管理要求我們在各方面開展工作,只有這樣企業才會有持續經營的道義基礎。政策的改變應當得到公眾的認識,短期的犧牲是為了實現長期的環境保護和持續發展。我們要去消除那些有害於政策實施的障礙,政府應當制定措施,同時要去鼓勵和推廣優良實踐。政府應提供透明的數據,讓大家了解空氣、水、土壤、環境的現狀。中央和地方政府要以身作則,表現出在可持續發展方面的態度和行動,其工作進展要受到公眾監督。

4、在氣候變化方面,有些政策目標是相互矛盾的,這需要政府、企業、學術研究機構和消費者共同努力,做出承諾。頭疼醫頭、腳疼醫腳的方案不可取,需要有統一的綜合性方案,比如設計不同的司法管轄區。相關的行業協會也應對這些工作給予支持,從而利於經濟轉型。

E. 我國區域發展不平衡的根源,最主要的是地理位置和自然條件的差異

1.地理位置和自然條件的差異

東部地區面臨海洋,地勢平緩,有良好的農業生成條件,水產品、石油、鐵礦、鹽等資源豐富,這一地區開發歷史悠久,地理位置優越,在整個經濟發展中發揮著龍頭作用。中部地區位於內陸,北有高原,南有丘陵,眾多平原分布其中,屬糧食生產基地。能源和各種金屬、非金屬礦產資源豐富,佔有全國80%的煤炭儲存量,重工業基礎較好,地理上承東啟西。西部地區幅員遼闊,地勢較高,地形復雜,高原、盆地、沙漠、草原相間,大部分地區高寒、缺水,不利於農作物生長。西部地區開發歷史較晚,經濟發展和技術管理水平等遠遠落後於東、中部地區。從總體上來說,我國中西部地區地質地貌復雜,自然災害頻繁發生。尤其是西部地區,生存環境極為惡劣,既不利於人類居住,也不利於農業生產,是貧困地區貧困落後的重要原因。

2.國家政策制度上的傾向

首先,國家在制度創新資源配置方面的傾向。只有改革,才能促進發展、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中國漸進式的改革路徑是以點帶面,制度創新的試點都安排在東部。中央設置經濟特區是根據地理位置和當時的具體國情考慮的。我國重大的經濟制度變革,是中央在東部先設置經濟特區,授予這些特區制度創新的試點權,然後再向全國推廣完成。藉助制度創新,東部在很短的時間內就實現了經濟騰飛。其次是國家對外開放政策方面的傾向。1980年到1984年,國家批准廣東、廈門經濟特區及14個東部沿海城市對外開放。經濟特區和沿海14個對外開放城市,作為對外開放的窗口和經濟體制改革試驗區充分發揮了制度創新和對外開放、招商引資的重要作用。為了充分發揮和利用東部沿海地區已有的經濟技術優勢和區域優勢,我國對東部沿海地區在財政、資金、投資等方面實行傾斜性優惠政策,使東部地區得到了快速發展。

3.產業結構和所有制結構方面的差距改革開放以後,我國提出了「非均衡發展戰略」和區域間梯度推進策略,改變了優先發展重工業的戰略,產業發展以勞動密集型和輕加工工業為指向。中西部地區資源豐富,在我國實施重工業優先發展戰略時,在中西部建設了許多國有大中型企業。但大多數屬增值程度差的採掘工業和能源、原材料工業,加工深度和加工層次都很低,產品擴散能力較弱。與當地農村的產業結構相差懸殊,不利於對農村鄉鎮企業形成可靠的發展依託,資源優勢沒能轉化為經濟優勢。相反,市場化區域梯度推進戰略使東部地區市場化程度迅速提高,以鄉鎮企業為代表的非國有經濟迅速發展使該地區的所有制結構發生重大變化,非國有經濟已成為支撐東部地區國民經濟高速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中西部地區,國有經濟在經濟發展中一直佔主導地位,束縛了中西部地區經濟的發展。

4.「溢出效益」沒有得到公平補償西部的一些重大開發項目,收益最大的地方不是投資所在地,邊際收益呈由弱漸強向遠方聚集。西部地區擁有豐富的自然資源,特別是土地、能源、礦產和生物資源等,被專家們喻為「我國經濟發展的資源庫」,然而西部主要是為東部發展提供豐富的自然資源以及初級產品(包括初加工產品),這種區域分工帶來的不公平實際上是在透支子孫的生存與發展資源,犧牲代際公平,會使一個國家的經濟結構發展畸形,影響可持續發展。這就是資源價格的「溢出效益」。受自然地理因素影響,西部在國家可持續發展和環保建設上往往需要做出奉獻或犧牲。在西部創造的一系列「溢出效益」里,並沒有得到合理的補償,這些非公平因素加重了非均衡發展的程度。


促進東、中、西三大地帶區域協調發展,是國家確立的區域發展目標,但三大地帶的發展差距近年來卻呈現出進一步拉大的趨勢,中部地區面臨著「經濟凹地」困境,西部地區和中東部地區的差距有擴大的趨勢。因此,促進中西部地區快速發展,不斷縮小區域發展的差距,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1.加快中西部地區體制創新

在我國現階段,制度因素對中西部地區經濟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中西部產業結構升級必須在國家相關產業結構政策指導下進行,政府必須不斷進行體制創新,為中西部產業結構升級提供支持。相對於東部而言,中西部地區當前最大的特點就是市場化程度較低,這是制約中西部經濟發展和產業結構升級的體制性原因。中西部地區尤其是

西部地區要改變目前的落後狀態,必須全面推進經濟體制改革,突破束縛西部經濟發展的各種體制性障礙,擴大對內對外開放,盡快形成推進產業結構升級的有效動力機制。中西部尤其要努力學習東部在體制創新方面的經驗,消除阻滯市場經濟發展的體制障礙,改變落後的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牢固樹立法治觀念、信用意識等適應市場經濟要求的新觀念,為促進中、西部經濟發展和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創造良好的體制條件。

2.加大中西部地區人力資本投入當前經濟發展過程中,知識經濟在經濟增長中的貢獻越來越大,產業結構升級離不開人力資本的投入,人力資本與產業結構升級之間具有明顯的促進作用,東部地區產業結構升級的一個重要特徵就是東部地區的人力資本投入遠遠大於中西部地區的投入。人力資源開發是經濟發展和產業結構升級的基礎,是經濟增長的源泉,必須有足夠的人才來支撐。中西部經濟發展和產業結構升級的實現僅僅依靠勞動、自然資源、資金等是很難實現的。因此,中西部產業結構升級的實現必須伴隨著人力資本儲存量的增加。國家和中西部政府應在中西部加大人力資本投入,尤其是教育的投入,加大對中西部的職業教育投入和增加對西部人員培訓資本的投入。

3.加快中西部地區產業技術創新

當前,技術落後是制約西部經濟發展和產業結構升級的重要因素之一。中西部地區經濟大多屬傳統技術產業,產業結構升級受到落後技術的制約。技術創新對產業結構升級具有十分重要的促進作用,因此,中西部地區必須加快產業技術創新,用先進的技術改造大量的傳統產業,促進產業結構的升級與換代。首先要加速中西部地區產業科技創新體系建設,促進產品創新和結構創新;其次,與東部地區聯合,加快產業科技攻關和科技成果的引進,增強科技創新能力,為產業結構升級提供必要的動力支持;再次,採取多形式、多途徑的科技培訓,培養更多的科技人才,為產業結構升級提供技術支持。

4.加快中西部地區基礎設施建設

西部地區由於基礎設施落後嚴重製約了經濟發展和產業結構升級。目前要加快基礎設施的建設,主要應該從兩個方面入手,一是進行傳統設施的建設,二是進行信息高速公路和信息網路等現代

基礎設施建設。因此,國家應該盡可能地往西部投入各種資金。由於中西部地區的基礎設施落後,單靠企業自身投入難以得到較快發展,需要中央財力的支持,應該優先在中西部地區安排資源開發和基礎設施建設項目,以及對老工業基地的改造實行投資傾斜。跨地區的水利、能源、交通、通信等重大基礎設施項目,也是政府投資的重點。同時,還要加快建立規范化的政府間轉移支付制度,實行規范的中央財政轉移支付制度,這是各國中央政府協調地區經濟發展的重要手段之一。從中國當前情況來看,我國中央對地方的財政轉移支付宜側重於橫向平衡,保證各地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務水平基本均衡,以利於縮小各地區之間的差距。為支持中西部地區的經濟發展和促進西部產業結構升級,在今後的日子裡國家應逐步加大財政轉移支付的力度,提高國家對中西部轉移支付補助的比重。不斷改善中西部的基礎設施狀況,帶動中西部經濟發展和產業結構升級。

F. 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的關系

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關系,歸根到底是人與自然的關系。

解決環境問題,其本質就是一個如何處理好人與自然、人與人、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關系問題。

在人類社會發展的過程中,人與自然從遠古天然和諧,到近代工業革命時期的征服與對抗,到當代的自覺調整。

努力建立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現代文明,是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這一矛盾運動和對立統一規律的客觀反映。

有些同志認為環保與經濟發展是對立的,認為要保護環境必然要犧牲經濟的發展。

這些年的實踐證明,正確處理環境與發展的關系,二者是可以相互促進的,可以達到經濟和環境的協調發展。

美國的環境保護和經濟發展狀況為我們提供了很好的可資借鑒的範例。

(6)經濟發展與生態平衡擴展閱讀:

環境保護一般是指人類為解決現實或潛在的環境問題,協調人類與環境的關系。

保護人類的生存環境、保障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而採取的各種行動的總稱。

其方法和手段有工程技術的、行政管理的,也有經濟的、宣傳教育的等。

十八屆五中全會會議提出:加大環境治理力度,以提高環境質量為核心,實行最嚴格的環境保護制度。

深入實施大氣、水、土壤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實行省以下環保機構監測監察執法垂直管理制度。

包括防止由大型水利工程、鐵路、公路干線、大型港口碼頭、機場和大型工業項目等工程建設對環境造成的污染和破壞。

農墾和圍湖造田活動、海上油田、海岸帶和沼澤地的開發、森林和礦產資源的開發對環境的破壞和影響。

新工業區、新城鎮的設置和建設等對環境的破壞、污染和影響。

G. 合理利用資源,保護生態平衡de演講稿

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持續快速發展,能源嚴重緊缺、資源供應不足、環境壓力加大,已經成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的重要制約因素

人類經濟問題的根源在於資源有限性,如何合理地配置和利用有限的資源是人類社會永恆的問題。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持續快速發展,能源嚴重緊缺、資源供應不足、環境壓力加大已經成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的重要制約因素。

構建和諧社會為環境資源工作創造了良好機遇

機遇與挑戰並存,困難與希望同在。環境資源工作既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壓力和挑戰,但也正處於大發展的黃金階段,面臨著千載難逢的歷史機遇。特別是國務院頒發了《關於落實科學發展觀加強環境保護的決定》,對今後5年和15年我國環境保護的目標、方針和任務進行了規劃,體現了時代的要求,反映了人民的願望,是新時期環境資源工作的重要指南,標志著環境資源工作進入了新的發展階段。

以保護和節約為主要特徵的環境資源法制體系日趨完善,為構建和諧社會奠定了堅實基礎。現在,我國已經有9部環保法律,50多項行政法規,200多件行政規章和規范性文件,500多項環境標准,基本上形成了以《憲法》為核心,以《環境保護法》為基本法,以環境與資源保護的有關法律、法規為主要內容和以我國締結參加的有關國際環境與資源保護的條約、公約、協定為輔的較為完備的環境與資源法的法律體系,為加快構建和諧社會奠定了良好的法制基礎。

以循環經濟為重要特徵的經濟發展模式已初見雛形,成為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保障。目前,我國已建立9個生態省、528個生態示範區、79個全國環境優美鄉鎮、50個國家環保模範城市或城區、17個各種類型的生態工業示範園區、32家國家環境友好企業、488所國家級「綠色學校」和2300個省市級「綠色社區」。我國已經開始了具有中國特色的循環經濟發展模式的探索,正在一步一步地邁向一條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的新型工業化道路,成為落實科學發展觀、構建環境友好型社會的具體實踐,也為加快構建和諧社會提供了有力保障。

以可持續發展為核心價值觀的環境資源觀已形成共識,為構建和諧社會創造了良好環境。可持續發展的核心是發展。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標志是資源的永續利用和良好的生態環境。以可持續發展為核心價值觀的環境資源觀已深入人心,取得了一定的共識。特別是領導幹部環保政績考核制度、綠色國民經濟核算制度、戰略環境影響評價制度和公眾參與制度的逐漸建立完善,創造了向新的社會發展階段轉型的必要的政治保障條件,建立健全了有利於環境資源保護的決策體系,這些都為構建和諧社會創造了難得的良好環境。

人與自然和諧發展下的環境資源工作趨勢展望

如何保障資源的可持續利用,促進環境的可持續維護,確保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促進「十一五」生態環境惡化趨勢基本遏制目標的實現,需要我們重新審視人與自然和諧發展下的環境資源工作發展趨勢。

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發展,必然要求資源環境保護與經濟社會發展和諧統一。發展是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我國解決所有問題的關鍵要看發展,只有經濟發展了,才能增強環境保護和資源保護的物質基礎。但發展必須是科學發展、可持續發展,絕不能以浪費資源、破壞環境為代價盲目發展,否則,資源將難以為繼,環境將不堪重負,人與自然的嚴重失調必將危及社會穩定和諧,甚至影響文明的進程。從總體上看,經濟增長和環境資源保護是一對矛盾統一體,但是這對矛盾並不是不可調和,是完全可能協調的,我們既可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國家競爭力,又可以使生態環境的質量逐步好轉。因此,我們必須正確處理環境資源保護與經濟社會發展的關系,要在發展中解決環境資源問題,在發展中落實保護,在保護中促進發展,決不能採取耗竭資源、破壞生態和污染環境的方式,而應當合理利用自然資源,及時修復由於人為或自然的原因造成的對自然環境的破壞,嚴格防範人們在生產生活中產生的各種廢棄物對自然環境的污染,努力實現資源的集約、合理利用,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奠定堅實的資源環境基礎。

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必然要求環境資源保護與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諧統一。全面建設惠及十幾億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會,促進經濟發展,加快社會進步,不斷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明顯改善生態環境,顯著提高資源利用效率,推動整個社會走上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是黨中央、國務院面臨新形勢實施的偉大戰略工程。加強環境保護,合理利用資源,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內在要求,要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就要樹立和落實科學的發展觀,堅持在經濟發展的基礎上促進社會全面進步和人的和諧發展,堅持在開發利用自然中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實現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當前和今後一段時期,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也是加強環境資源保護的重要時期。在新的形勢下,要以科學發展觀統領環境資源保護工作,積極推進經濟結構調整和經濟增長方式轉變,依靠科技進步,發展循環經濟,倡導生態文明,強化環境法治,完善監管體制,建立長效機制,加快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努力讓人民群眾喝上干凈的水、呼吸清潔的空氣、吃上放心的食品,在良好的環境中生產生活。

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必然要求環境資源保護與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和諧統一。建設和諧社會、實現全面小康目標,關鍵在農村,難點在農村,最繁重的任務也在農村地區。當前,城市和工業排放的大量污染物已經對農業、農村和農民產生了十分嚴重惡劣的影響,農業、農村和農民也正在產生大量污染影響環境、破壞生態。因此,環境資源的承載能力問題將是對今後我國農業發展的嚴峻挑戰。面對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新的戰略任務,我們必須廓清解決「三農」問題的實施路徑,突出生態效益、注重經濟效益、兼顧社會效益,從實際出發,著眼於生態,按照建設資源節約型社會、環境友好型社會要求,把著力點放在解決群眾關心的生產生活問題、促進農業增產和農民增收上,堅持改善生態環境同改善農業生產條件相結合,大力發展循環經濟,使有限的農業自然資源能夠永續利用,促進大范圍的生態恢復和保護,更加註重解決群眾生產生活中的實際問題,使農民得到更多的實惠。只有這樣,才能真正為解決群眾的生產生活困難找到出路,為他們的長遠發展找到依靠,才能充分調動人民群眾的治理積極性,使環境資源保護步入良性持續發展的軌道。

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必然要求環境資源生態文明與「三個文明」建設和諧統一。人類文明是一個有機的整體,包括物質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三個方面。社會主義社會是「三個文明」有機統一、全面發展的社會。隨著經濟的發展,以污染環境和破壞生態來換取一時經濟繁榮的矛盾日益突出,以追求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生態文明備受關注。生態文明與「三個文明」建設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生態文明創造的生態環境必然為物質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提供必不可少的生態基礎,反過來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又分別體現著生態文明的物質、精神、制度成果。因此,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必然要求我們堅持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態文明的有機統一,在全社會樹立起新的生態觀,大力倡揚「天人一體」的思想,弘揚生態文明觀和文明發展觀,大力建設生態文化,提高人們的生態文明素養,引導人們深刻認識到人類生存資料的有限性和地球的唯一性,強力推進綠色科技轉化為先進生產力,努力在全社會形成科學、合理、安全、健康的生活方式,形成以資源節約型、科技先導型、質量效益型為基礎的可持續的文明發展觀,為生態文明建設和經濟社會的發展提供強大的精神動力、智力支持和科技保障,保持和改善生態平衡,保護好地球這個今日唯一可供生息的家園。

H. 如何平衡經濟發展與生態文明建設

1、加強教育和學習,樹立科學的自然觀和發展觀。 人與自然的關系, 是一種平等和諧的統一關系。我們必須把對自然的合理開發和積極保護統一起來,吸取教訓,把促進當前經濟社會發展與保證未來持續發展統一起來。實踐表明,過去那種「先污染後治理」的道路, 是不負責的行為, 將會為子孫後代帶來慘痛的代價。 伴隨著工業文明的向前發展,生態文明將會成為未來社會的主要文明形態。應深入開展環境保護教育,大力宣傳環境保護知識和環境法規,提高公民環保意識,大幅度提高社會公眾參與可持續發展的力度。與此同時,大力培育全民族的生態道德意識, 使人們對生態環境的保護轉化為自覺行動,認識到保護自然環境、維護生態平衡是人類為了自身的生存應履行的道德義務與責任。

2、支持文化創新,加強生態文化建設 建設生態文明,要建構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生態文化,通過發展生態旅遊文化、森林文化、濕地文化、野生動物文化、綠色消費文化等生態文化, 大力弘揚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價值觀, 在全社會牢固樹立生態文明觀、道德觀、價值觀、政績觀、消費觀, 並使之廣泛滲透到社會、經濟、科技、法律、政治以及倫理等領域, 為經濟社會的生態化發展提供智力與精神支持。

3、發展現代循環經濟 發展現代循環經濟就是實現國民綠色經濟,解決經濟增長和生態破壞之間矛盾的有效出路。現代的循環經濟,包括從源頭預防污染物產生,從消費降低廢物排放,從處理增加利用效率等多個方面。這就要求改變傳統工業生產中的「高投入、低產出、高消耗、高污染」,減少能源消耗和環境污染,充分認識科學技術的重要作用,努力開發和推廣節約、替代、循環利用的先進適用技術,積極淘汰落後生產技術,通過優化產業結構特別是降低高耗能產業比重,實現結構節能。大力提倡生態科技,為生態文明建設提供強有力的技術支撐。

4、增加對生態、環境的投入 早在20世紀70年代,美國的環保投資就達到GDP的2%,英國2.4%,日本1.8%- 2.9%,到1992年美國達到了2.5%,而中國到2005年才達到1.3%。「十一五」期間規劃的投入比例是1.5%,中國生態、環境投入總量不足,加之有效投資率低和投資保障制度不完善,以致生態治理、環境保護目標難以實現。應當根據引進庇古稅等有效的方法約束生態破壞行為,並增加環境治理的財政收入。用法律以及各種規章制度清晰的明確政府、企業、社會、公民對環境保護的責任、義務,並全方位增加對生態治理和環境保護的投資。

5、樹立正確消費觀,節能減排 人們需要樹立正確的消費觀,從而最大限度地節約資源,杜絕浪費。這要求人類摒棄過度揮霍性消費的享樂主義,而主動以實用節約為原則進行適度消費,崇尚精神和文化的享受。合理地調節人與自然間的物質交換,使得生產消費的消耗最小。資源的使用和環境的破壞都基於人類的慾望,因此以節儉滿足基本生存需要為目標的適度消費必定能夠大幅度降低對生態環境的破壞。 可持續發展強調發展的持續性、公平性及和諧性,追求自然、社會、經濟、環境的協調發展。要實現可持續發展,就應該轉變觀念,由征服自然變為尊重自然,由索取自然變為愛護自然,與自然和諧相處,選擇一條可持續發展的綠色道路。生態文明社會是一個人與自然共同繁榮,和諧相處,持續發展的文明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實現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是一項重大戰略任務,也是當前的客觀需求。

I. 森林是國民經濟建設和可持續發展的基礎,在保持生態平衡中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請說出森林有利於生態環境

森林有涵養水源、保持水土的作用,森林的根在地下分布深而廣,形專成龐大的根系,比地上的枝屬葉系統還發達.可謂「根深葉茂」,「樹大根深」,森林的根系可以牢牢的抓住土壤,防止水土流失.森林能增加空氣濕度,調節氣候,植物進行蒸騰作用,增加大氣的濕度,增加降水,降低溫度.在林木茂盛的地區,地表徑流只佔總雨量的10%以下;平時一次降雨,樹冠可截留15-40%的降雨量;枯枝落葉持水量可達自身乾重2-4倍;每公頃森林土壤能蓄水640-680噸;5萬畝森林相當於100萬立方米貯量的水庫.科學家們觀測發現森林覆蓋率30%的林地,水土流失比無林地減少60%; 在風害區營造防護林帶,在防護范圍內風速可降低30%左右;起到防風固沙作用.還有美化環境的作用.因此森林是國民經濟建設和可持續發展的基礎,在保持生態平衡中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故答案為:涵養水分;防止水土流失;水分的調度員;防風固沙;防洪保土;消滅污染;美化環境.

閱讀全文

與經濟發展與生態平衡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