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有誰知道中國的第四個經濟增長極在哪裡是不是成渝特區啊可以參與嗎
有誰知道中國的第四個經濟增長極在哪裡?是不是成渝特區啊?可以參與嗎?
金融分析師:[王者]金杯,為你解疑!
中國的第一個經濟增長極發生在珠三角的深圳珠海,第二個波浪增長主要在長三角的上海,第三個經濟增長極在北京的門戶---環渤灣的天津一帶。這些都應該早為人們所熟知了,那麼中國的第四個經濟增長極又在哪裡呢?就應該在西部大開發的西三角的西南三省的成渝特區了!
九十年代中後葉,為了堅定不移地改革開放,繼續深化中國體制改革,同時也為了減輕國家和企業的財政負擔,讓中國老百姓從以前計劃經濟的「優越性」中走出來,積極發揮主觀能動性,最大程度的為社會和個人創造財富,國家實行了下崗分流、應屆大學畢業生不分配工作、部隊走精兵簡政大量裁員的政策等。
國家的「包袱」是輕了,但也導致了我們國家的失業率猛增,為了不影響社會和政局的穩定,國家一方面鼓勵失業人員積極再創業,一方面也為失業人員積極的尋找出路,並為國家在新形勢下,如何轉變觀念,安置再就業尋找一些有益的探索,於是「聯鎖經營」連同其它新型營銷模式於一九九八年一起被引進,這些新型營銷模式一是當初剛引進時從事門檻較低;二是從事較為簡單;三是只要肯付出,就比較容易成功;四是其先進的營銷文化可以激勵下崗再就業人員,重新激發起他(她)們對生活的渴望和信心,更有利於國家的穩定和繁榮!
想了解詳情者,請加下面回答者的號碼。
Ⅱ 中國經濟增長第四極 極是什麼意思
這是一個經濟學的概念,我們老師曾在產業集群中提到這一點。
增長極回(Growth Pole) 如果把發生支配效應答的經濟空間看作力場,那麼位於這個力場中推進性單元就可以描述為增長極。
「支配效應」又稱「主導產業部門效應」,是指在區域經濟發展過程中,某些主導產業部門和具有創新能力的行業或企業處於支配地位,另一些企業或部門則處於被支配的地位,處於支配地位的部門或企業對處於被支配地位的部門或企業施加的不可逆轉的影響。
簡單來說,這個極就是某個區域內處於支配地位並具備極強創新能力的企業或者是產業。
Ⅲ 中國經濟發展主要有那幾大支柱產業
投資、出口、消費是公認的中國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具體到板塊產業布局來看:國內各省市房地產開發投資;區域性勞務、紡織品、塑料、玩具家電等外貿出口;汽車工業消費這三大板塊是支持經濟增長極的火車頭
Ⅳ 中國經濟發展有幾個增長極
目前的增長極主要是:電子通訊行市場、房地產市場、煤炭市場、鋼鐵市場、石油化工行業;
以後的增長點可能是:互聯網產業(包括互聯網金融)、外貿行業、快遞物流行業、文化產業、分布式新能源產業。
Ⅳ 中國三大經濟增長極經濟現狀
2008及2009年第一季度各省GDP及增速 [ 2009-04-23 17:19:16 | 作者: mkbuaa ]
文字大小: 大 | 中 | 小
2008年一季度各省區地區總值(GDP)
01、廣東省: 7194.35 10.5%
02、山東省: 6185.60 14.1%
03、江蘇省: 6116.83 13.7%
04、浙江省: 4601.97 11.8%
05、河南省: 3658.01 13.6%
06、上海市: 3040.76 11.5%
07、河北省: 2963.95 11.6%
08、四川省: 2555.49 14.5%
09、遼寧省: 2488.92 13.4%
10、湖南省: 2170.85 9.0%
11、湖北省: 2157.72 13.5%
12、北京市: 2148.34 11.3%
13、福建省: 1865.23 13.4%
14、安徽省: 1725.05 13.5%
15、黑龍江: 1557.00 11.4%
16、廣西區: 1414.00 11.3%
17、山西省: 1365.27 12.5%
18、內蒙古: 1269.76 18.3%
19、陝西省: 1247.02 16.0%
20、天津市: 1230.63 16.0%
21、江西省: 1212.59 11.6%
22、吉林省: 1064.34 16.5%
23、雲南省: 1056.53 9.6%
24、重慶市: 963.77 13.9%
25、新疆區: 679.76 11.3%
26、甘肅省: 605.13 10.3%
27、貴州省: 499.22 -2.0%
28、海南省: 308.04 10.2%
29、寧夏區: 186.58 12.0%
30、青海省: 165.03 13.6%
31、西藏區: 76.03 10.4%
2009年第一季度各省區地區總值(GDP)
01、廣東: 7687.73 5.8%
02、江蘇: 6653.17 10.2%
03、山東: 6469.32 7.0%
04、浙江: 4632.13 3.3%
05、河南: 4067.44 6.6%
06、上海: 3150.47 3.1%
07、河北: 3023.46 8.5%
08、四川: 2815.04 10.8%
09、遼寧: 2642.23 9.6%
10、北京: 2511.88 6.1%
11、湖北: 2423.15 10.2%
12、湖南: 2409.34 13.1%
13、福建: 1965.06 7.4%
14、安徽: 1885.31 11.6%
15、廣西: 1552.38 12.9%
16、內蒙古:1471.07 15.8%
17、黑龍江:1460.00 6.0%
18、陝西; 1417.62 10.2%
19、天津: 1416.93 16.0%
20、山西: 1309.21 -8.1%
21、江西: 1281.12 10.2%
22、雲南: 1219.44 7.3%
23、吉林: 1155.21 9.1%
24、重慶; 1032.20 9.0%
25、甘肅: 589.13 4.2%
26、貴州: 578.22 15.9%
27、新疆: 547.96 6.5%
28、海南: 332.41 8.7%
29、寧夏; 204.53 3.4%
30、青海: 180.69 8.0%
31、西藏: 79.54 7.3%
自己統計吧。
Ⅵ 中國經濟增長的第四極是什麼
目前提出要打造「中國經濟第四增長極」的地區有東部的東北地區和海峽經濟區、中部的華中金三角地區、西部的成渝經濟區和北部灣經濟區。
Ⅶ 中國經濟四增長極在哪裡
長三角城市群、珠三角城市群、環渤海城市群
這是中國經濟的三大增長極,公認的。內
第四增長極眾容說紛紜吧。
東北經濟區、海西經濟區、成渝經濟區、中部經濟區、關中經濟區以及北部灣經濟區等等,很多地方都有可能成為第四增長極
Ⅷ 誰是中國經濟的第四個增長極
近日,由遼寧大學、北京市社會科學界聯合會、中國經濟發展研究會聯合主辦的「2012第四屆中國經濟前沿論壇」在北京舉行。 此次論壇的主題是「打造中國經濟『第四增長極』」,與會學者就此話題發表精彩演講。然而,對於誰是未來中國經濟第四增長極,並未形成共識。 據介紹,所謂增長極理論是指那些通過解釋地區的發展過程,說明在增長中的都市中心引起周圍地區經濟增長的各種假說。學界一般認為我國東部以上海為中心的長三角經濟區,以廣州、深圳為中心的珠三角經濟區以及以北京、天津為中心的環渤海灣經濟區仍然是推動中國經濟發展的三大增長極。 在區域經濟競爭日益激烈的背景下,沿海經濟優先發展戰略是過去30多年中國經濟持續高增長的重要因素;而如今東部的出口導向型模式明顯受阻,房地產業對東部經濟的貢獻也大幅下降,東部地區經濟增速已明顯低於中西部地區……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廣大的內陸地區,隨著西部大開發、東北振興、中部崛起等一系列國家戰略的實施,正在蓬勃興起。其中一些重點發展地區,甚至已經成為局部區域的發展龍頭。如何在前三大增長極的基礎上,打造第四增長極,既是一個區域性的問題,又是一個宏觀的問題。各個區域的官員、學者都在預測自己心目中的未來中國經濟第四增長極。 在此次研討會上,學者們分別從中國區域經濟政策、金融創新的區域差異、國家主體功能區劃分、東北老工業基地、企業競爭力的區域差異和中國經濟增長的區域特徵等多視角、多層面、多側面剖析了東北、西北、中部和西南地區經濟發展潛力與機會,探討中國經濟未來「第四增長極」的選擇與發展。 學者們比較一致的觀點是:未來10年中國經濟增長需要新的增長極。要因勢利導,努力創新體制機制。在打破區域限制的基礎上,推動區域良性互動,促進資源配置和要素配置向中西部傾斜,從而打造支撐中國經濟繼續健康發展的第四增長極,對於促進區域協調發展,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東北、西北、中部、西南地區各有優勢,但要真正成為引領未來中國經濟「第四增長極」,還需針對各自省情、區情腳踏實地的打造。
Ⅸ 經濟下行壓力加大,未來中國的經濟增長極會在哪裡
截至目前,中國生產的煤炭、鋼鐵、棉花、水泥、紡織品、電子產品的產量位居世界各國首位。近年,我國的銀行業、保險業等服務業有了長足的發展,網路經濟、知識經濟、文化產業、大眾傳媒得到了突飛猛進的發展。中國是世界上的美國、歐共體之外的三大經濟體之一。中國改革開放十多年來,社會財富急劇增長,我國的外匯儲備高達3.2萬億。中國到2020年,就將會成為世界上第一大經濟體。
與此同時,普通居民佔有個人財富也有了大幅度的提高。
在社會政治制度、文化生活方面,民主法制制度進一步完善,政治生活局面進一步開明,文化生活更加豐富多彩。人們的精神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改變,人們更加信心百倍,意氣風發。
隨著中國市場經濟的發展和經濟結構的調整,各行業在社會發展中的地位和發展潛力也在發生變化。某些行業社會需求加大促進了這些行業的蓬勃發展,並成為未來社會發展的主導產業。
產業結構性調整:1、產業向科技高端升級;2、逐步淘汰落後產能;3、提升企業的核心競爭力;4、進一步著手高科技成果的應用;5、大力開發新技術、新材料、新能源。
展望未來,中國還將會保持較高速率的經濟增長。
細分來看,21世紀中國最有發展前景的行業:
根據社會學家和經濟學家的預測,隨著中國市場經濟的發展和經濟結構的調整,各行業在社會發展中的地位和發展潛力也在發生變化。某些行業社會需求加大促進了這些行業的蓬勃發展,並成為未來社會發展的主導產業。據有關專家的預測,21世紀巨大發展潛力的行業主要有:
1、網路信息咨詢與服務業。當今的時代是一個信息時代,信息網路技術的發展使人們對網路信息的依賴也越來越大,網路信息服務也成為社會上的一個重要的行業。這個行業包含了網上購物、商業信息服務、廣告媒體服務、技術信息咨詢與服務等等。
2、房地產開發業。隨著住房政策改革和住房的商品化,房地產開發業成為一個繁榮興旺的行業,購房也成為每個家庭的一件頭等大事,房地產開發業也因此面臨無限的商機,並因此帶動了與之相關的房地產開發、咨詢、銷售業務、物業管理、租借、二手房轉讓行業的迅速發展。房地產開發具有巨大的市場,也具有較高的利潤匯報,因此,成為眾多房地產投資者的青睞。
3、社會保險業。隨著國家經濟的進步和社會保障體系的不斷完善,人們的安全防護意識也不斷提高,保險意識越來越強。對於一般的家庭來說,都意識到了花少量投入,保證家庭財務和成員的生命財產安全。因此,保險業也日益受到人們的重視。
4、家用汽車製造業。國家經濟的飛速發展和人們物質生活的不斷提高,家庭對汽車的需求量也呈不斷上升趨勢,個人對家用汽車的需求將在今後相當長的時間內持續上升,給家用汽車製造業帶來前所未有的機會,商家也將從中獲得豐厚的利潤。同時,家用汽車市場的發展還將帶動汽車配件、維修以及相關的技術產品生產業等行業的發展。
5、郵政與電訊業。在當今的快節奏高效率的時代,人們對信息傳遞快接性、同步性的要求越來越高,對相關通訊產品(如電話、手機、傳真機)以及通訊服務的需求也越來越高,目前中國的電話與行動電話人均擁有率遠低於世界平均水平,中國通訊市場的開發潛力巨大,這將給通訊業帶來新的機遇和豐厚利潤。
6、老年醫療保健品業。專家預測到2000年,我國老齡人口將達到1.3億左右,中國也隨之步入人口老齡化的社會。老年人比例的增加帶來很多醫療、保健、社區服務等方面的需求的增加。因此,從事老年人保養品、葯品、生活必需品、社區服務等將具有很大的發展前景,並形成一個獨特的產業。
7、婦女兒童用品業。隨著人們對生活質量要求的提高,尤其是女性朋友和兒童對服裝、化妝品、洗滌用品以及她(他)們生活中的一些必需品的需求也越來越大。在這些用品上的投入也比較高,並帶動相關的產業的迅速發展,在未來的社會發展中,這一行業的仍然有巨大的發展潛力。
8、旅遊休閑及相關產業。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節假日數量的增多,外出旅遊休閑成為人們生活中的一件很平常的事情。人們旅遊休閑的機會也越來越多,這不僅帶動了旅遊業的發展,同時也代用了服務業、運動產品、體育場館、旅行社、旅遊產品等行業的繁榮發展,形成了一個促進經濟發展的強大產業。
9、建築與裝潢業。國內城市的居民住房的商品化,帶動了裝修業的發展,室內裝飾產品和裝修工程承包業成為一個獲利豐厚的行業。據有關部門的統計資料表明,當前城市居民裝修住房的投入大約在2-5萬元左右不等,並促進了裝飾材料業的發展。
10、餐飲、娛樂與服務業。社會生活節奏的加快使人們對快餐業的需求增加。雖然國外的西式快餐業在中國迅速發展,但是,西餐式的快餐業更多地是針對兒童市場。對於中國人來說,更習慣於中國式的快餐,因此中式快餐業在未來社會發展中將佔有重要的地位。
除此之外,中國還將會大力發展文化產業,除了有國家資本的投資,還有民營資本的加入,文化事業力求向多渠道、多元化、多樣化發展。
但目前,我國在歐洲債務危機陰影的影響下,面臨通縮的壓力,經濟增速放緩,以至下滑。市場價格有了連續5個月下降,年內有過一次下調准備金率,降低存貸款利率。
經濟總量上來看,中國、美國、歐共體是世界三大經濟體,目前,中國是第二大經濟體。長期來看,中國經濟還將會保持較高速率的經濟發展增速,未來十幾年,還會保持8%上下的增長率。到了2020年中國國力就將會超過美國和歐共體,成為世界上經濟總量的第一大經濟體。
只有中國國力得到增長,普通居民才會有更多的可支配收入,才會有更高的生活水平。
未來幾年改革重點任務:推動多種經濟共同發展深化收入分配製度改革
中國經濟面臨的種種困難如一團麻般復雜,但換個角度看,卻如同一根線般簡單,那就是體制、機制的制約。
以更大決心和勇氣繼續全面推進經濟體制、政治體制等各項改革,破解發展難題。今年的改革重點任務包括:推動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深化收入分配製度改革等。
分配製度改革的破題之舉,在於打破行業壟斷、打破部門壟斷、打破企業單位和事業單位雙軌制、對於高收入群體要課以高比率的收入調節稅,一次分配追求公平為主,二次分配補充為輔。
分配製度改革,其意義在於,不僅解決目前分配領域的不公平,縮小貧富差距,為中國經濟的發展增強動力,更會激活中國經濟長期發展的潛力和活力。
Ⅹ 中國經濟增長的「第四極」在哪裡
「第四極」崛起中的障礙 成渝地區和武漢地區,雖然有上面提到的種種建設新的經濟增長極的優勢,但仍然需要克服以下四大障礙,否則難以真正形成「第四極」。 第一,經濟實力仍然需要繼續跨越式發展。雖然成都、武漢、重慶在地區生產總值上領先中西部其他重要城市較多,但和經濟總量早已超過1萬億的北京、上海等中心城市相比,差距仍很明顯。需要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內,保持當前這種經濟增長勢頭,中西部地區新的經濟增長極才有形成的可能性。 第二,區域內部的有效合作、資源優化配置亟須加強。已經成熟的三大經濟圈中,區域內部的合作與資源配置得到非常有效率的安排。珠三角地區由於同在一個省內,各市之間的合作、交流一直比較頻繁,前段時間甚至一度有聲音提出要將廣州周邊的中小城市整合到一起,建設「大廣州市」。環渤海地區的整合情況也非常理想,京、津二市間的合作已經形成了傳統,去年河北省也曾提出整合北京周邊縣市、建設「環首都經濟圈」的理念。 這種緊密的區域內合作模式在成渝地區和武漢地區幾乎是難以想像的。成都和重慶,長期同屬四川省,兩者經濟實力、歷史地位都較為接近,使兩座城市間存在「誰都不服誰」的「瑜亮情結」。重慶人一直以來對於四川省的資源較多分配給成都而心懷芥蒂,而成都則對自己「下轄」、當時經濟發展相對落後的重慶,突然成為「高自己半級」的直轄市而難以接受。這還只是表面上的不和諧,深層次里,由於國家資源的有限,同樣將自己定位為「西部老大」的這兩座城市之間,在爭奪國家戰略資源方面,一直有「暗中角力」的現象。因此,成渝城市圈的建設,不能簡單做加法,應注意區域內部關系的理順,否則很容易在內耗之下出現「一加一小於二」的結果。 武漢的發展,遇到的則是與之恰恰相反的問題。一個新的經濟增長極,需要該區域內部具備多個強勁的經濟增長點。如長三角的滬寧杭,珠三角的廣深二市,環渤海的京津。但武漢在湖北省內甚至在整個中部地區,經濟首位度過高,周邊城市的經濟實力差距較大,難以對武漢的發展起到補充作用,導致其常有「拔劍四顧心茫然」之感,區域內部的合作無從談起。正在建設的武漢城市圈,被定位為「1+8」模式,但由於總量上的巨大差異,不免給人以「1拖8」的觀感。即便將視野擴展至整個中部地區,周邊省市的經濟總量相對也較低。更關鍵的是,中部地區內部,合作的意識非常淡薄。山西將自己定位為環渤海地區的「腹地」,安徽傾向於背靠長三角地區發展,河南則著力於省內合作、建設「中原城市群」。這就讓位於「中部之中」的武漢,在發展經濟時缺乏外部助力,也使得武漢地區經濟快速增長的「點」,難以擴展成「面」,進而形成「經濟圈」。好在武漢市的領導已經注意到這個制約因素,並開始著手給這個困局「解套」。2012年以來,曾經在理論界討論的「長江中游城市集群」的概念,在有關城市的推動下,開始走向現實。贛湘鄂三省主要領導晤面、就長江中游城市集群進行磋商,並將草擬報告提交國務院審批,以爭取國家政策支持。這個「長江中游城市集群」的設想,是以武漢、長沙、南昌這三個地理位置相對接近的省會城市為主體,整合其他中小城市,建設跨省城市圈。這一構想如能實現,確實有可能形成中國經濟新的增長極,但需要整合好三省內部的資源配置,並解決好省域合作問題。 第三,需要更新觀念。現代經濟的發展,離不開國際視野,沿海地區由於長期以來外向型的經濟發展模式,人們的思維模式比較開放。與之相比,內陸地區人們的思維則尚顯保守,這不利於經濟的快速發展。隨著武漢、成都等地航空港的擴容,對外交往更加便利,這一現狀有得到改善的可能性。 第四,應該在發展經濟的同時,注意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長三角地區,與高地區生產總值相對應,居民的生活水平普遍較高。而在中西部地區,即便是在成都、武漢等經濟快速發展地區,居民生活水平仍然相對較低,這可以從上述地區的最低工資標准、平均工資標准看出。因此,提升地區生產總值的同時,也要著力改善民生問題、提高居民幸福指數,而且要避免經濟增長帶來房價畸高、物價高漲等問題。 中國經濟的持續發展,需要中西部地區成長出引領經濟增長的「第四極」;而解決好上述問題,方能推動充滿活力的新的經濟增長極,真正出現在神州大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