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請分析當前區域經濟一體化的發展特點
特點就是區域內產業優勢互補,協調發展,資源統一分配,人員統一調動共同發展。
2. 區域經濟一體化的組織形式及特徵
區域經濟一體化的形式:
自由貿易區(free trade area):
含義:在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國家或行政上獨立的經濟體之間通過達成協議,相互取消進口關稅和與關稅具有同等效力的其他措施而形成的區域經濟一體化組織。
主要特徵:
(1)成員內部相互取消了商品貿易的障礙。
(2)成員經濟體之間沒有共同對外關稅。
(3)實踐中通常採取「原產地原則」以區分來自成員國與非成員國的商品。
(2)當代區域經濟一體化的發展特點是擴展閱讀:
區域經濟一體化發展原因:
(一)區域經濟一體化的發展進程
區域經濟一體化的雛形可以追溯到 1921 年,當時的比利時與盧森堡結成經濟同盟,後來荷蘭加入,組成比荷盧經濟同盟。 1932 年,英國與英聯邦成員國組成英帝國特惠區,成員國彼此之間相互減讓關稅,但對非英聯邦成員的國家仍維持著原來較高的關稅,形成了一種特惠關稅區。
經濟一體化的迅速發展,始於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並形成三次較大的發展高潮。第一次高潮發生在 20 世紀 50 ~ 60 年代。
盡管區域經濟一體化的雛形可以追溯到1921年成立的比利時和盧森堡經濟同盟(1948年荷蘭加入,組成比荷盧同盟)。但是,區域經濟一體化真正形成並迅速發展,卻是始於第二次世界大戰後。
3. 簡述區域經濟一體化與經濟全球化的區別與聯系有那些
轉播當今世界經濟全球化與區域經濟合作發展關系
經濟全球化是目前世界的發展中呈現出的新的趨勢,是一個牽動世界全局,影響長期發展,引發世界經濟變革的重要力量。經濟全球化實際是經濟國際一體化趨勢進一步深化,是在市場經濟高度發展,國際商戰日趨激化,科技發展日益迅猛,區域集團化、企業國際化進一步加劇的現代經濟大背景下,商品、資本和勞動力等生產要素。在國際間轉移時人為限制逐步消除的過程與狀態。即經濟資源愈加在全球范圍內自由、全面、大量、結合地流動,世界經濟愈加相互融合,各國經濟發展與外部世界經濟的變動愈加相互影響和制約
經濟全球化與區域經濟一體化是當代世界經濟發展的兩個主要特點。隨著世界經濟總量的擴大,各國、各地區經濟資源配置不斷突破國界限制,在全球范圍內尋求最優的配置方式和配置效率,世界各國、各地區經濟之間的相互依存、相互融合、相互影響和相互制約達到更高的水平。在世界經濟全球化加速發展的同時,以地區經濟一體化為標志的區域經濟合作出現了良好的發展勢頭。區域經濟一體化表現為越來越多的國家加入區域自由貿易協定,通過區域內的國際分工尋求擴大經濟合作,提升經濟增長潛力。近年來東亞地區經濟合作的發展格外引人注目,「10+3」模式與「10+1」模式的出現,標志著東亞地區經濟合作開始步入體制化發展的新階段。
區域經濟一體化與經濟全球化的區別和相互關系
1.區域經濟一體化的產生,我們應當將它看作是國家和地區經濟與世界經濟融合過程中的一個發展階段,是經濟全球化發展的系列過程中的一個重要過程,它不僅為適應經濟全球化而發展,並且為推動經濟全球化而發展。如前所述,經濟全球化首先是世界市場的全球化,而世界市場的分割首先是主權的分割。當國際分工的發展要求經濟活動突破國界的限制,使國內市場同國際市場更加緊密地結合,並且使國內市場進一步成為國際市場的有機組成部分時,需要「國際慣例」和一定范圍內的「制度性安排」為國際商務活動提供便利,由於地區性安排較之多邊安排協商范圍較小,更易實踐,也更易成功,所以區域經濟合作廣受歡迎,並得到加速發展。
2.在世界經濟全球化趨勢不斷加強並加速發展的情況下,區域經濟一體化加速發展,特別是由政府間自由貿易協定推動的區域經濟合作趨勢在加強。這是因為,經濟全球化的加速發展為各國經濟發展帶來新的機遇和挑戰。隨著世界市場環境的變化,各國對世界市場的競爭更加激烈,競爭的核心問題之一是如何更好地利用國際分工,吸引更多的跨國投資為本國、本地區的經濟繁榮提供條件。地區內各國實施經濟一體化措施,進行區域經濟合作,不僅可以使各有關國家享受區域經濟一體化帶來的國際分工利益,而且可以通過創造穩定的區域市場環境,提升區域經濟吸引跨國投資的能力,保持區域內各國經濟和區域經濟持續增長的潛力。
3.顯然,經濟全球化是比區域經濟一體化更為強大的一種具有結構性特徵的趨勢。因為,世界市場的全球化能夠造就吸引企業投資環境的基礎因素。在市場經濟體制下,世界市場經濟的主體一跨國公司的行為和意願是決定市場走向和市場結構變化的主要力量,也是影響乃至可以成為改變許多國家政府經濟政策的主要力量。從這一意義上來講,經濟全球化的加速發展已經成為刺激區域經濟一體化加速發展的重要因素。也可以說,目前區域經濟更加註重內部合作的趨勢是區域內國家應對全球化的一種戰略調整,是適應經濟全球化趨勢和要求的一種區域性體制安排。
4.經濟全球化與區域經濟一體化的區別在於:前者主要依靠科技進步、跨國經濟、資本和市場的國際化以及市場機製作用的推動,後者則以實現區域經濟協調、均衡和有序發展為目標,建立在政府間簽訂自由貿易協定、推行區域經濟一體化措施、實現一體化目標的基礎上。但是,盡管其發展動力和實施途徑不同,最終都將推動世界經濟的發展和各個地區經濟之間的相互融合。更為重要的是,它將為企業創造更為統一的市場環境,為世界范圍內的商務活動提供更加便利的條件。因此,區域經濟一體化與經濟全球化相輔相成,可以實現兩種潮流互動,共同發展。
5.目前的國際經濟合作在雙邊、地區和多邊這三個層次上並行發展。由於經濟全球化使單個國家在應對國際競爭中實施經濟措施的效果減弱,需要新的應對力量,所以地區合作和多邊合作受到普遍的重視。況且,歐盟、北美自由貿易區等區域經濟合作組織都已成為富有成效的區域經濟一體化組織,以自由貿易協定的方式使區域內有關國家得以充分利用國際分工,為自身的經濟發展謀取利益,產生了明顯的示範效應。因此,目前的區域經濟合作異常活躍。對於國家而言,參加地區經濟合作已經成為進行國際經濟合作必不可少的一種形式。
4. 區域經濟一體化的發展特點
全球范圍內區域經濟一體化迅速發展主要依靠三條途徑:一是不斷深化、升級現有形式;二是擴展現有集團成員;三是締結新的區域貿易協議或重新啟動沉寂多年的區域經濟合作談判。
東亞合作是區域經濟一體化在亞洲的亮點。從1992年東盟簽署建立自由貿易區協議(即在2008年通過實施有效優惠關稅建成東盟自由貿易區)開始,1997年底又舉行首屆東盟與中日韓三國領導人非正式會晤(即建立「10+3」合作機制),將合作從東盟擴展至東亞地區,從而正式啟動東亞合作進程。2002年,中國與東盟達成將在2010年建立自由貿易區的框架協議,「10+1」模式業已形成。
其他大洲的區域經濟一體化趨勢也日益明顯。南部非洲發展協調會議成員國首腦會議於1992年簽署關於建立南部非洲發展共同體的條約、宣言和議定書三個文件,正式將該組織更名為「南部非洲發展共同體」;「東部和南部非洲優惠貿易區」首腦會議於1994年批准把優惠貿易區轉變為共同市場的條約,宣布東部和南部非洲共同市場(簡稱「東南非共同市場」)正式成立。「歐盟」的誕生、歐元的啟動以及歐盟實現歷史上規模最大的一次擴大,使得歐洲區域經濟一體化格外引人注目。「北美自由貿易區」於1994年正式成立以來,美國設想把其范圍擴展到拉美,以形成一個覆蓋整個南北美地區的世界最大自由貿易區。不過,前不久阿根廷第四屆美洲國家首腦會議關於此項動議的談判無果而終。澳大利亞、紐西蘭及東盟的貿易部長也於2001年簽署促進貿易、投資和經濟一體化的政府間框架協議,並於2002年正式簽約。
區域經濟一體化覆蓋大多數國家和地區。據世界銀行統計,全球只有12個島國和公國沒有參與任何區域貿易協議(RTA)。174個國家和地區至少參加了一個(最多達29個)區域貿易協議,平均每個國家或地區參加了5個。當然,各地區之間的差別很大,發展程度也不相同。世貿組織全體成員同時又是各區域經濟組織成員,有的具有多重區域經濟一體化組織成員的身份。全世界近150個國家和地區擁有多邊貿易體制和區域經濟一體化的「雙重成員資格」。北方國家簽署的區域貿易協議最多,平均每個國家為13個。相當數量的發展中國家已與北方國家簽署了雙邊優惠貿易協議。多數協議發生在東歐、北非和拉美,東亞各國簽署的協議少一些,而南亞各國至今尚無與北方國家簽署協議的先例。
區域經濟一體化內容廣泛深入。新一輪的區域協議涵蓋的范圍大大擴展,不僅包括貨物貿易自由化,而且包括服務貿易自由化、農產品貿易自由化、投資自由化、貿易爭端解決機制、統一的競爭政策、知識產權保護標准、共同的環境標准、勞工標准,甚至提出要具備共同的民主理念等。比如,北美、歐盟、南南以及其他一些區域一體化協議中,很多都涉及標准、物流、海關合作、服務、知識產權、投資、爭端解決機制、勞工權益和競爭政策等條款。
形式與機制靈活多樣。一是大多數區域經濟集團對成員資格採取開放式態度,以加速擴大。除一些明確由雙方構成的區域經濟,如美加自由貿易協議、澳新緊密經濟合作關系協議等之外,一般區域經濟大都經歷了成員由少到多的過程。比如,歐盟歷經5次大規模擴大,現已發展至25個成員國。「亞太經濟合作組織」14年來也經歷了4次擴大,達到21個成員。二是合作形式和層次由低級向高級發展。許多國家放棄或基於原有貿易優惠安排而成立自由貿易區或關稅同盟,有的從關稅同盟發展成為共同市場。比如,1995年1月,南錐體四國(阿根廷、巴西、烏拉圭、巴拉圭)根據1994年簽署的「黑金城議定書」的規定,將自由貿易區提升為關稅同盟,並正式開始運轉,從而成為世界上僅次於歐盟的第二大關稅同盟。
跨洲、跨區域經濟合作的興起和發展。20世紀90年代以來,區域經濟合作的構成基礎發生了較大變化,打破了狹義的地域相鄰概念,出現了跨洲、跨洋的區域合作組織。比如,日本相繼與墨西哥、新加坡簽署了自由貿易協議。不同區域經濟集團之間也展開了連橫合作。南錐體共同市場與其第二大貿易夥伴歐盟之間開始探討建立自由貿易區,而東盟與歐盟外長會議之間就政治、經濟領域內廣泛的問題進行探討業已制度化。北美自由貿易區也有意與南錐體共同市場合作,建立從阿拉斯加到阿根廷的整個美洲范圍內的自由貿易區。突尼西亞、摩洛哥等成員先後與歐盟談判建立「歐盟與地中海自由貿易區」,並成為歐盟的夥伴國和聯系國。南非則在與印度、澳大利亞、馬來西亞等國積極籌建「印度洋經濟圈」。
5. 區域經濟一體化對世界經濟有何影響
區域經濟一體化的根本特徵是「對內自由貿易,對外保護貿易」,因此,它對多邊貿易體制和全球經濟的影響必然是雙重的,既有一定的積極影響,同時又具有一定的消極影響。隨著經濟全球化的不斷發展,區域經濟一體化的消極影響將會變得越來越突出。
一、區域經濟一體化的積極影響
(一) 區域經濟一體化有助於自由貿易思想的發展。
區域經濟一體化在區域內奉行自由貿易原則,清除各種貿易壁壘。自由貿易政策實施所帶來的各種好處將有助於成員國增強自由貿易意識,同時區域內部保護貿易的約束機制對於成員國內部貿易保護主張起到一定的遏製作用。
1 、區域經濟一體化的經濟效應。
2 、區域經濟一體化的示範效應。
3 、區域經濟一體化的約束效應。
(二)區域經濟一體化可以成為多邊貿易體制的基礎
(三)區域談判與多邊談判具有重要的「協同作用」
(四)區域經濟一體化可以為多邊貿易談判提供經驗和技巧
二、區域經濟一體化的消極影響
(一)區域性經濟集團都實行對內自由貿易、對外保護貿易的貿易政策,這種「內外有別」的政策明顯背離多邊貿易體制的非歧視原則,形成保護主義的貿易壁壘。
(二)區域經濟一體化組織都具有不同程度的「貿易轉移效應」,背離比較優勢原則,對區域外的國家造成損害,往往導致區域內外的貿易摩擦和沖突,使世界貿易組織經常處於「救急」狀態。
(三)區域經濟一體化組織增加了國際市場上的壟斷力量,抑制了競爭,削弱了 WTO 體制的作用。
(四)區域經濟一體化組織把各國追求自由貿易的目標由多邊貿易協定轉向區域性一體化組織安排,不利於 WTO 體制發揮作用和進一步發展。
6. 當代區域經濟一體化迅速發展的原因有哪些
所謂區域經濟一體化,是指地理位置相鄰近的一些國家實行超國家的經濟調節,相互消除經濟貿易壁壘,甚至讓渡部分國家主權,建立起區域性經貿集團。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特別是20世紀80年代以來,區域經濟一體化迅速發展起來,其根本原因是世界經濟發展的不平衡,包括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在經濟體制、經濟發展水平方面的不平衡,以及發達國家之間的發展不平衡。在這樣的經濟環境中,要求各國同時消除經濟障礙是困難的,而且也是不現實的,而在發展水平接近的國家間率先開展一體化運動則成為現實的選擇。
具體地說,發達國家間的區域經濟一體化,是國家壟斷資本主義在生產和資本日益國際化的情況下實行國際協調的一種必然產物,是各成員國適應新形勢發展需要而加強國際經濟調節的一種組織形式。發展中國家間組成不同形式的區域經濟一體化組織,主要是由於這些國家經濟發展水平普遍較低,在國際分工和國際交換中處於極為不利的地位,因而希望藉助於集體力量,實行經濟上的聯合,為發展民族經濟和改變不利的國際經濟地位而創造有利條件,其性質與發達國家區域經濟一體化有所不同。而發達國家與某些發展中國家建立一體化組織的原因主要有三個方面:一是西方各主要發達國家為了提高自身的國際競爭力,試圖通過劃分勢力范圍,甚至接納一些經濟發展水平較低、差距較大的發展中國家,建立起以自己為主的經濟圈,藉以增強其在世界經濟角逐中的力量;二是南北雙方在生產要素和產業結構上極強的經濟互補性可使雙方獲取最大的比較利益,這是推動南北經濟一體化的根本動力;三是雙方鞏固和擴大市場份額的需要。發展中國家擁有豐富的自然資源、廣闊的市場和廉價的勞動力,對發達國家有巨大的吸引力。對廣大發展中國家來說,發達國家貿易保護主義盛行,經常運用關稅和非關稅壁壘等手段,限制發展中國家工業製成品的出口。而實現南北經濟部分一體化後,成員國之間相互給予優惠,可以確保本國產品的出口。
7. 區域經濟一體化的形式有哪幾種
1、「構建創新共同體」助推中國-東盟區域經濟騰飛
今年是中國-東盟創新年,本屆東博會以「共建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構建中國-東盟創新共同體」為主題,其中「構建創新共同體」的提法引起中國和東盟國家各界人士強烈共鳴。
博覽會突出創新合作,新設置 「一帶一路」國際展區和南向通道展示區,首次在「魅力之城」展廳設置「主題國島」。
智能機器人、新能源汽車、無人機、5G網路應用……本屆東博會專門設置先進技術展區,吸引中國和東盟國家170多家企業、機構帶來430多個參展項目,涉及人工智慧、醫葯大健康、新材料、生態環保等領域。
在跨境電子商務、數字經濟、智慧城市等領域,許多中國企業將自己最前沿的創新產品進行了展示,積極開拓東盟市場。中國-東盟信息港股份有限公司總裁魯東亮說:「目前中國和東盟國家數字經濟方興未艾,為中國和東盟合作發展提供了新機遇。」
2、共建「一帶一路」拓展各領域務實合作
「我們將一如既往地堅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則,以合作共贏為目標,高質量、高標准推進中國-東盟信息港建設。」在東博會期間,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副主任楊小偉說。
目前,中國-東盟信息港建設起步順利,以網路互聯、信息互通、合作互利為基本內容,逐步形成以廣西為支點的中國-東盟信息樞紐,促進區域數字經濟創新發展。
菲律賓打拉省省長蘇姍·雅普說:「現在我們與中國在跨境電商等諸多方面有合作項目,阿里巴巴等電商企業受到年輕人追捧。希望以後與中國在『一帶一路』建設中能有更多合作。」
國際產能合作是另一大亮點。在博覽會先進技術展區,中國中車展示的多種動車、地鐵樣品吸引很多人觀看。南寧中車軌道交通裝備有限公司有關負責人李諫說,目前公司不僅向東盟國家輸出技術,還在當地采購材料、就地製造並輸出服務。
3、東博會「朋友圈」越來越大
15載耕耘,15年收獲。統計顯示,中國與東盟貿易額已從2004年的1000多億美元增長至2017年的5148億美元。中國已連續9年成為東盟第一大貿易夥伴,東盟連續7年成為中國第三大貿易夥伴。
15年來,東博會不斷創新工作機制,魅力之城、主題國、特邀合作夥伴……一個個穩定高效的工作機制,推動雙方合作領域不斷擴大、內容不斷深入,國際影響力不斷提升。
越南連續多年參加東博會,展位的數量越來越多,面積越來越大。今年越南設立的展位數達250個,面積超過5000平方米。
「這充分體現了越南企業對合作前景充滿信心,期待與各國加強能源、農業及數字經濟等領域的深入合作。」越南副總理王庭惠說。
(7)當代區域經濟一體化的發展特點是擴展閱讀:
推進區域經濟一體化的三個關鍵點
1、在差異化中謀求發展
海西空間布局既然已經明確,顯然今後海西發展的重點任務應該是嚴格科學地按照三大功能區劃分和「一帶、五軸、九區」的總體布局,充分發揮海峽西岸區位、資源環境與人文、對台以及特區等優勢,加快推進區域經濟一體化進程。
目前,國內區域經濟發展正呈現千帆競發、方興未艾之勢,其中長三角、珠三角、環渤海等已實現了較高程度的區域經濟一體化,而海峽西岸經濟區剛起步幾年,在區域經濟一體化方面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為此我們應發揮海西的後發優勢,借鑒先進地區的經驗,結合海西實際,勇於開拓創新,避免走彎路。很重要的一個方面就是要在差異化中尋求發展。
區域經濟一體化,並不意味著發展的同質化。相反,發展的思路應該是從各個功能區、各個發展區不同的資源稟賦和現實發展基礎出發,實施差異化發展戰略,讓各個地區的比較優勢得到充分發揮,形成優勢疊加、優勢互補的發展格局。
這種情況下,確實需要從區域一體化這個更高層面上加以協調。
比如平潭可重點發揮對台地緣相近的優勢,集中力量建設大的「三通」客運碼頭,而在大型集裝箱運輸方面則可利用江陰港現有的航運設施;與此同時,江陰港的三通客運業務則可以委託平潭方面去完成。
總之,實施差異化戰略,促進各地區錯位發展,對於區域經濟一體化至關重要。
2、在競爭之中尋求合作
區域經濟發展擁有自身的規律。一個區域經濟綜合體的形成,往往與該區域擁有相同或相近或互補的地理形態、生態功能、經濟流向、文化習俗等密切相關。只要是真正搞市場經濟,各類生產要素就會按區域經濟發展的客觀規律自由流動,實現優化配置。
也因此在優化空間布局,促進區域經濟一體化進程中,各級政府必須遵循區域經濟社會發展規律,因勢利導,努力突破現有行政區劃束縛,做好統籌規劃,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促進區域之間生產要素的充分涌動和優化配置。在競爭中的合作十分重要。
區域經濟一體化並不排斥競爭。競爭是活力之源。但我們要倡導有序競爭、良性競爭,反對無序競爭、惡性競爭。
比如海西的9個集中發展區:廈門灣、閩江口、湄洲灣、溫州沿海、粵東沿海等,相互之間要搶抓機遇、加快發展、能快則快,無疑相互之間會有很激烈的競爭。但競爭並不排斥合作。
比如競爭的關鍵在於人才的競爭,誰引進高端適用人才多,誰就發展。但與此同時,人才的競爭並不排斥人才合作。9個發展區之間應積極鼓勵人才流動、人才合作,而不是互挖牆腳。唯有如此,才更有利於各發展區提升競爭力,實現跨越發展。
3、在共贏中構建長效機制
區域經濟一體化的最終目的,是要實現區域內不同功能區、不同發展區間的共贏。只有共贏,「一體化」才能持續。這就需要在合作共贏的思想指導下,構建區域一體化的長效機制。
東部沿海臨港產業發展區、中西部集中發展區和生態保護生態發展區三大功能區之間,以及「一帶五軸九區」之間就有一個山海協作、生產與生態等之間合作共贏的問題。
這就要求整個海峽西岸經濟區不僅在投資硬環境建設方面要實現有效對接,而且在投資軟環境建設方面更要實現有效對接。
在知識產權保護方面,各設區市就必須制訂共同的知識產權保護政策和行動綱領,不能有的地方嚴格執法,有的地方放鬆管理、甚至睜一眼閉一眼搞地方保護。
又比如在食品安全方面,產區與銷區之間也要實現政策對接和標准對接,並建立共同應對危機的應急機制。
在建立生態補償機制方面,海西東部沿海臨港產業發展區可以大力發展工業,增加地方財稅收入,而海西中西部集中發展區與生態保護發展區,為了保護青山綠水,工業發展受限制,地方財稅收入嚴重不足。
因此三大功能區之間建立科學的生態補償機制和財政轉移支付機制就顯得尤為迫切。近年來,我省在主要江河流域與生態林補償機制方面做了許多有益的探索。但仍然存在補償金額偏低、補償隨意性強科學性不足等問題,影響了相關地區生態保護與建設的積極性。
總之,要根據海西規劃與要求,在跨省層次上盡快設立相應的、具有較高權威的協調發展機構,領導建立並完善海西區合作共贏的長效機制。
8. 區域經濟一體化的組織特點
1、 區域經濟一體化是一個開放與封閉相統一的,以開放為主的體系
2、 區域經濟一體化以市場一體化為開端,已實現經濟一體化乃至政治、安全、軍事一體化為目標。
3、 在區域經濟集團的內部,往往綜合國力強大的國家發揮主導作用。
4、 區域經濟集團對內、對外既有競爭又有合作
9. 區域經濟一體化的主要微觀動因有哪些
一、區域經濟一體化概念與內涵的界定
「區域」是地理學中是指區別於臨近地區或其他地區的、在自然條件方面具有某些同質性的地區范圍。在世界經濟學和國際關系學中,「區域」是指兩個以上的經濟體或地區,因某些經濟共同特徵或政治、文化的共同利益而聯合在一起。在很多文獻中,國際區域經濟一體化又叫世界區域一體化、國際區域一體化、國際經濟一體化,或叫區域經濟一體化。為有別於國內區域經濟一體化,本文所指的區域經濟一體化化是指國際區域經濟一體化。在一定意義上說,「一體化」是一個多維的現象。在經濟學和國際關系學理論中,對經濟一體化(Economic Integration)還沒有明確的統一的定義。根據一些學者的研究表明,最早在「將各個獨立的經濟結合成為一個更大的經濟區域」這一意義上,即「經濟一體化」意義上使用「integration」一詞的是兩本相互獨立的著作。它們分別為由瑞典經濟學家埃利·F·赫克歇爾(Heckscher Eli F)於1931年出版的關於重商主義的著作和由兩位德國學者於1933年出版的關於貿易統計的著作。20世紀40年代,「經濟一體化」一詞傳入美國,最早出現於1947年美國政府的秘密文件之中。在1949年10月召開的歐洲經濟合作組織大會上,時任美國經濟合作署長的保羅·霍夫曼(Hoffmann Paul)首次公開使用了這一詞語並鼓動西歐經濟走向一體化。隨著西歐經濟合作的啟動,國家之間經濟的融合已被視作為一體化。但是,當時的一體化更多指的就是地區性的或叫區域性的國際一體化。瓦伊納於1950年首先提出的關稅同盟理論能成為當時區域經濟一體化理論的核心,以及丁伯根於1954年將經濟一體化分解為消極一體化和積極一體化,就帶有明顯的區域性質。之後,經濟一體化的概念與內涵隨著實踐的發展而不斷演進和完善。有學者認為,他們所揭示的內涵在於:區域經濟一體化最顯著的標志是成員之間關稅等貿易障礙的消除;謀求最佳的國際生產分工是一體化的根本原則;區域一體化的出發點是使每一個成員能獲取比單獨一國時更大的利益。總之,區域經濟一體化概念與內涵是隨著實踐的發展而不斷演進和完善的。
從國際關系角度對區域經濟一體化概念和內涵的理解,筆者的看法是:在一定的國際區域內相鄰或相近的國家或地區之間,為實現各自利益最大化,以政府名義採取合作的方式,通過談判協商而形成互惠互利和提高區域經濟整體水平的一種國際性制度活動。這種國際性制度活動,既是一種狀態,也是一個運行過程。因為這些狀態和過程自始至終都由所在國家或地區的政府倡導和組織,通過官方談判而確立,並逐步地有計劃地推動實施已經確定的公認的國際性制度。
二、國外學者對區域經濟一體化動因的分析
國外學者對一體化的真正研究起始於20世紀50年代初期,這些研究是伴隨著歐洲一體化的發展進程而進行的。對一體化研究較有建樹的學者很多,例如:雅各布·瓦伊納(Jacob Viner)、貝拉·巴拉薩(Bela Balassa)、戴維·米特蘭尼(David Mitrany)、厄恩斯特·哈斯(Emst Haas)、卡爾·多伊奇(Karl W·Deutsch)、羅伯特·基歐漢(Roben O·Keohane)、約瑟夫·奈(Jtxseph S·Nye)、貝妊特·科勒—科赫(BeateKo·Ner—Koch)、安德魯·莫拉維斯克(Andrew·Moravcsik)、詹姆斯·多爾蒂(JaiTles E·Dougherty)和小羅伯特·昔法爾茨格拉夫(Robert L.P faltzgraff)等。他們都從不同角度對一體化進行了理論和實踐探討,提出了獨特見解。其中德國政治學教授貝婭特·科勒—科赫等的觀點在一定程度上就能說明這一問題。
貝妊特·科勒—科赫等在對歐洲一體化的進程和現狀進行研究後認為,歐洲一體化的形成原因主要有三個:即利益驅使與思想觀念轉變是建立一體化的前提;統一大市場帶來的好處是一體化前進的動力;向成立經濟貨幣聯盟目標邁進是一體化進程質的飛躍。世人都知道,上世紀所發生的兩次世界大戰給歐洲歷史留下了深深的烙印:在這兩次世界大戰中,歐洲各國之間政治對立不斷升級,最後以經濟上的徹底崩潰而告終。二戰結束後,重新獲得安全保障、經濟繁榮和政治穩定成為西歐各國的最重要目標。經過痛定思痛後,西歐各國戰前實行的敵對政策被戰後一種稱之為制度化的和平共處政策所取代,那就是在政治上和經濟上相互合作,彼此開放市場,並且致力於納入一個共同的超國家組織之中。因為當時的形勢使人們都相信,這種思想觀念的轉變和合作政策的實施,將會給各國政府和人民帶來利益好處,也迎合了當時盛行的經濟自由主義和功能主義思潮,這對啟動歐洲經濟一體化的決策產生了深遠影響。歐洲煤鋼共同體的成立,就是在這種利益驅使與思想觀念轉變的明證。
盡管歐洲一體化的進程一直是走走停停,但是,由於「歐盟意識」所發揮的作用,建立統一大市場給各國所帶來的利益好處,作為主權意義的各國政府的支持仍然是必不可少的。從煤鋼聯營發展到歐共體,再到作為共同體利益代表的歐盟委員會、歐洲議會和歐洲法院等機構的設立和運作,以及作為體現成員利益代表的部長理事會,這過程少不了要對內外政策進行協調、國家主權的部分讓渡給超國家機構等方面需要討價還價,這時,各國政府依然是國際關系中主要的行為體,「綜觀整個歐洲一體化進程,無論超國家機構發揮了怎樣的作用,民族國家政府的支持都是必不可少的。」也就是說,各國政府一直都在起主導作用。直到今天,歐洲一體化可以說是當代世界經濟一體化進程中區域經濟一體化的典範,歐盟成立的動因及其一體化進程的條件值得包括東亞經濟一體化在內的其它區域經濟一體化組織學習和借鑒。
三、國內學者對國際區域經濟一體化動因的分析
我國學者對世界經濟一體化的研究起步較晚,真正的起步可以說是上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打開國門實行改革開放政策以後的事情。經過廣大專家學者的努力,到了90年代初,研究水平得到了明顯的提高。就區域經濟一體化的原因和條件理論來說,由於對一體化的定義可以從不同角度去理解,因而對區域經濟一體化的原因條件的分析和看法也不一樣。這里僅以部分有代表性的研究來說明區域經濟一體化的動因和條件問題。
張幼文先生從經濟學角度對一體化的動因進行了深入分析。他認為,隨著世界經濟二體化發展趨勢的加強,對經濟一體化的研究視角可以從政治經濟學角度轉變為從世界經濟一體化角度去研究世界經濟問題。對實現區域經濟一體化的動因和條件可以從微觀層面和宏觀層面去理解。他指出,從微觀層面來看,實現區域經濟一體化主要取決於三個方面:一是參加區域一體化組織後是否有利於形成區域范圍的規模經濟,增強總體經濟實力,從而形成集團競爭力,在世界經濟中佔有更重要的地位;二是通過取消相互間的貿易壁壘,能否使生產要素的配置和生產分工比此前更趨合理,從而有利於全面提高區域內的經濟運行效率和社會福利;三是在實現區域經濟一體化進程中所實施的防禦戰略,能否形成區域集團,使其它後起的區域一體化組織建立和發展中被動成分多於主動成分,從宏觀層面看,世界經濟發展的內在要求是區域經濟一體化發展的關鍵動因,實現區域經濟一體化是一種次優的選擇。
陳玉剛先生認為一體化「是一種國家間把有關事務的決策、執行和監督匯聚到一個共同機制下進行的過程。」他對國外學者關於一體化動因與條件的論述進行了概括和梳理,認為有四個方面:一是一體化區域內部的某種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的存在和主要成員間勢力均衡的共存,二是一體化有關成員間主體價值的互適性和相互行為的可預測性,三是有關各方對改變原有關系狀態的強烈的願望,四是外部條件或背景條件。
王子昌博士認為,目前關於一體化動因和條件的論述主要是根據歐洲一體化的實踐提煉出來的,對一體化的定義不同,一體化的條件也不一樣。他綜合國內外學者關於一體化條件的論述,井結合對東盟發展進程的研究後認為:「強烈的合作收益預期和解除安全之憂是一體化的兩個必要條件」。強烈的收益預期是推動一體化的動力,預期收益可能是看得見的、具體的經濟利益,也可能是無形的、比較抽象的安全利益。但具有合作收益並不一定能夠導致合作,對相對少收益的擔心往往會使合作難以達成,而要消除這一阻抗,需要有兩個小條件:一是主體價值的互適性。在主體價值互適的情況下,在合作中相對收益少的一方不會擔心在未來被合作方吃掉。二是內部力量的均衡。力量的均衡,可以在合作中進行,通過對規則制定的討價還價,保證自己的相對收益與他方大致相等。這兩點,只要具備一點,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除一個國家對自身安全的擔心,與強烈的合作收益預期一起,啟動國際一體化。但是,要深入發展一體化,這兩個小條件必須同時具備。
四、利益追求、政府主導和制度保障是實現區域經濟一體化的基本動因
實現區域經濟一體化的動因和條件,既有經濟利益的追求,也有政治利益的驅使,還有文化、制度等利益起作用,是多種利益綜合的結果。在區域經濟一體化進程中,單靠市場需求來推動是不夠的,政府必須主動參與並在其中起主導作用,還必須有一套完整的得到各成員認可和共同遵守的制度作保障。簡言之,強烈的利益追求、政府的積極主導和制度保障是實現區域經濟一體化的三個基本條件。
利益的追求既有經濟利益,也有包括安全在內的政治利益。對這些利益的追求和合作願望是否強烈,是區域經濟一體化得以啟動和不斷深化的動力。就經濟利益的追求來說,所有合作成員都希望通過合作能為本國本地區帶來經濟利益的最大化,由於區域內各成員經濟結構和經濟發展水平不一,加上所帶來的利益結構也不盡相同,所以對合作的期望值也不一樣。一般來說,發達國家希望通過合作進而實現一體化後,能給本國帶來發展中國家廣闊的勞動力和產品消費市場;對發展中國家來說,參與區域經濟一體化希望發達國家能提供本國經濟發展所需要的技術、資金和先進的管理經驗。
就政治利益的追求來說,安全保障可說是第一要務。不論是歐洲經濟一體化啟動、東盟國家的合作,還是北美自由貿易區的建立,都把安全利益放在首要位置。安全包括主權安全、經濟安全、文化安全等。二戰結束後,歐洲各國把重新獲得安全保障、經濟繁榮和政治穩定成為歐洲各國的最重要目標,其中的安全保障就被當作是第一要務。東盟的成立不是為了獲得經濟利益,而是為了減少或消除來自內外部環境的安全威脅,因此,東盟成立初期乃至相當一段時間里,其性質實際上是一個國際性的區域政治合作組織,只是上世紀90年代以來隨著世界經濟一體化迅猛發展的趨勢,東盟各國意識到加強區域經濟合作的重要性井開始規劃逐步走向一體化組織進程。墨西哥加入北美自由貿易區其實也是為了本國的安全利益而已。所以,包括安全利益在內的政治利益追求也是實現區域經濟一體化的動力之一。強烈的合作願望是一體化得以啟動和不斷深化的動力。而強烈的合作願望可以來自對合作收益的強烈預期,也可以來自內外部環境的擠壓。在現有的一體化條件理論中,強烈的合作收益預期是一個暗含的前提條件,而這又是以社會多元化的發展為假定的。這就需要政府來起主導作用,推動國家間的合作向縱深方向發展。所謂政府主導是指在區域經濟一體化進程中,不能單靠市場需求去推動,單靠市場發揮作用,只能使經濟合作和一體化進程緩慢,甚至合作得不到保障,政府應該在其中發揮主導作用。歐洲一體化和北美自由貿易區的建立,就充分地說明政府主導的重要性。所謂制度保障是指制度建設和運行機制,這是實現區域經濟一體化的重要保障。這可以從歐洲一體化的實現和北美自由貿易區的建立以及東盟合作中得到進一步的啟示。如果沒有一套各國公認的共同遵守的一體化制度作保障,沒有能保持這一超國家組織正常運轉的機制,一體化是不可能一蹴而就。此外,相同或相近的歷史文化背景,對一體化的實現也具有促進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