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經濟開發 > 德國經濟近十年發展

德國經濟近十年發展

發布時間:2020-12-24 21:30:42

Ⅰ 德國統一快三十年了,各種合並之後的東西德經濟仍然差距巨大

東德雖然和西德合並了,但是因為當時的東德和西德實行的政策不同,導致兩方在政治經濟上的差異巨大。東德在分裂後選擇了蘇聯的社會主義,而西德則是選擇資本主義,面對國情來說,當時的東德有點守舊,觀念陳舊,而西德在分裂後則是吸取歐洲發達國家的經驗努力發展經濟。

這就拉大了雙方的差距,即便後來的東德想要追上西德的腳步,但是中間因為隔了很長的時間,所以即便東德再怎麼追,還是會和西德拉下差距。後來因為東德的社會主義發展艱難,才轉而盯上了發展勢頭正猛的西德,至此,雙方的矛盾便開始激化,直到民眾的反抗,才有了後來柏林牆的倒塌,東西德的合並。

Ⅱ 德國政壇突現數十年未見變局

北京時間11月20日(星期一)凌晨,一條有關德國政壇的快訊震撼了歐洲:德國政府組閣談判宣告破裂,德國總理默克爾陡然被置於無法組建新一屆政府的境地。分析認為,德國甚至可能需要重新大選。

具體情況是由總理默克爾領導的聯盟黨(由基民盟和基社盟組成)與自民黨、綠黨組成聯合政府的方案失敗。

在德國大選結束近兩個月後,馬拉松式的組閣談判最終以失敗告終。

之所以要進行聯合政府談判,是因為,德國綠黨(Greens)等新興政黨的崛起撼動了政壇格局,「大型政黨都發現自己的選票份額不祥地縮水」,大型政黨往往無法建立政治主張一致的聯盟政府。

圖:就在德國政壇跌宕之際,英國的《獨立報》卻急著發表文章說,默克爾要是離開,對英國的脫歐倒是一件很好的消息,暗諷默克爾對英國的脫歐談判態度太過嚴苛,簡直是看熱鬧不嫌事大。

表面上看,組閣談判破裂是德國各政黨及政客之間的利益切割出現了問題,而實際上,這場異常艱難的組閣談判投射了德國經濟及社會的深層變化。德國耶拿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的哈特穆特·羅薩教授曾經分析說:

今年的德國大選,雖然默克爾贏得了勝利,但是右翼勢力抬頭,已是不爭事實 。在德國這樣一個發達國家,時間擠壓效應依然存在,人們的焦慮感十足。雖然德國挺過了金融危機,很多人認為那是因為德國有雄厚的製造業基礎。可是大家沒有注意到,整個歐洲的製造業基礎都在德國,或者說德國佔了相當大的比重。德國的一枝獨秀,是以歐洲其他國家的糟糕表現為背景的。

隨著難民危機的深化影響,時間焦慮在德國快速發展的社會中不斷發酵,一些發展落後地區把很多社會問題歸因於難民的到來,於是一部分選民把選票投向了右翼勢力。德國的實例告訴我們,維持一個加速社會的穩定狀態,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兒,甚至這種狀態是相當脆弱的,有一點點風吹草動,就能使社會秩序打破均衡,從而在政治生活中突出表現出來。

北京時間11月21日凌晨0點38分更新:根據報道,默克爾最新表態稱,相對於組建少數派政府,她寧願重新舉行大選。

Ⅲ 德國近幾十年來的自然人口出生率

1.38 人(2012 年)
1.36人(2011年)
1.39人(2010年)
1.36人(2009年)
1.38人(2008年)
人口 80,767,000(2013年12月31日)
增長率 +0.28(2014年)
出生率 8.42出生/1,000人(2014年)
死亡率 11.29死亡/1,000人(2014年)
預期壽命 80.44歲(2014年)
–男性 78.15歲
–女性 82.86歲
生育率 1.43出生/女性(2014年)
嬰兒死亡率 3.46死亡/1,000活產(2014年)

Ⅳ 戰斗結束後,那時候德國經濟近乎癱瘓,為何能在短短二十年內實現復興

二戰後,雖然德國變成一片廢墟,但是,德國卻能夠浴火重生、涅槃再生迅速再次成為歐洲一大強國。這其中的原因可太多了,有來自德國內部的因素,也更有德國以外的因素,這些因素合在一起,便促進了德國的迅速恢復。

二戰結束後,美國與蘇聯很快就開始了冷戰。當時,世界上的資本主義國家幾乎損傷嚴重,美國為了壯大自己的小隊伍,便實施馬歇爾計劃,這給德國再一次帶來了空前的恢復機會。再加上德國進入國家壟斷資本主義制度,更是將德國的發展推到更高的層次上。

再到後來,經濟全球化的時代來臨,德國再一次抓住了發展的大好機遇,不僅與周邊打好關系,更是加強與其他地區的國家合作。

就這樣,德國在二十年內不僅恢復過來,並且成功變回歐洲一大國。

Ⅳ 德國足球近十年規律

本文原作者是SOHU體育論壇的版主魯登道夫,作為一部以回憶錄文體寫的德國十年興衰史,絕對是值得德迷細細品味的一篇文章,現在就讓我們一起回味與德國一起走過這十年淚水與喜悅吧
《德國足球這10年的事兒》----序言
sssw(F 歲末年初,總讓人對過去的一年充滿無限回憶,回首2010年的德國足球,那是一段讓人激動與瘋狂,淚水與痛苦的記憶,從拜仁在歐冠的瘋癲演義,到德國隊在南非世界盃上的青春風暴,再到巴拉克的黯然隕落和小小穆的豆蔻年華,盡管德國足球沒能笑到最後,但其強勢的帝國復興是世界足壇誰也無力阻擋的。
對於新世紀的第2個10年裡,德國足球何去何從?是我們這一輩歷經10年低谷的德迷所共同期盼和討論的。當然,要想明白究竟是什麼讓德國足球煥發青春?究竟為何德國足球在10年低谷期間依舊能夠獲得1次世界盃亞軍,2次世界季軍,1次歐洲杯亞軍的上佳成績?或許在某些老一輩德迷的眼中,這些成績根本和輝煌時代的德國足球相媲美,甚至一些保守的德迷認為這10年是德國足球的恥辱,更有偏執頑固的德迷為了昔日的輝煌,而特意否定,迴避,醜化德國足球這10年艱辛的成績和辛酸的成長!
因此,為了我們能更好地了解德國足球,我們就不得不正視這低谷10年中德國足球的盛衰榮辱,只有看得清楚這段歷史的德迷,才能真正體會到德國足球的真諦所在,以及看清楚德國足球未來的發展道路。 接下來,就由我這位從小就在祖父,父親身體一起看德國足球長大的80後,試著為所有熱愛德國的中國球迷解讀下這10年中,德國足球所一路走的酸甜苦辣咸,就讓我們把記憶穿梭在10年的記憶中,再次領略到什麼叫德意志!!
或許,當你有耐性讀完一個草根球迷寫手眼中的德國足球這10年的話,將會從中發現,為何中國足球這10年的衰敗在哪裡。
敬請留意《德國足球這10年的事兒:第一部:歷史發展的必然衰落》!〔道夫隨筆〕

Ⅵ 季羨林在德國十年的故事

1940年12月至1941年2月,季羨林在論文答辯和印度學、斯拉夫語言、英文考試中得到4個"優",獲得博士學位。因戰事方殷,歸國無路,只得留滯哥城。10月,在哥廷根大學漢學研究所擔任教員,同時繼續研究佛教混合梵語,在《哥廷根科學院院刊》發表多篇重要論文。"這是我畢生學術生活的黃金時期,從那以後再沒有過了。""博士後"的歲月,正是法西斯崩潰前夜,德國本土物質匱乏,外國人季羨林也難免"在飢餓地獄中"掙扎,和德國老百姓一樣經受著戰禍之苦。而作為海外遊子,故園情深,尤覺"天涯地角有窮時,只有相思無盡處",祖國之思和親情之思日夕 索繞,"我悵望灰天,在淚光里,幻出母親的面影"。

1945年1O月,二戰終結不久,即匆匆束裝上道,經瑞土東歸,"宛如一場春夢,十年就飛過去了"。離開哥廷根35年後的1980年,季羨林率中國社會科學代表團重訪哥市,再謁83歲高齡的瓦爾德施米特恩師,相見如夢。後來作感人至深的名文《重返哥廷根》。

1946年5月,抵達上海,旋赴南京,與李長之重逢,經李介紹,結識散文家梁實秋、詩人臧克家。在南京拜謁清華時期的恩師陳寅恪,陳推薦他去北京大學任教,遂又拜見正在南京的北京大學代理校長傅斯年。秋,回到北平,拜會北大文學院院長湯用彤,被聘為教授兼東方語言文學系主任,在北大創建該系。同事中有阿拉伯語言學家馬堅、印度學家金克木等。 解放後,繼續擔任北大東語系教授兼系主任,從事系務、科研和翻譯工作。先後出版的德文中譯本有德國《安娜·西格斯短篇小說集》(1955 年),梵文文學作品中譯本有印度伽梨陀娑《沙恭達羅》(劇本,1956年)、印度古代寓言故事集《五卷書》(1959年)、印度伽梨陀娑《優哩婆濕》(劇本,1962年)等,學術著作有《中印文化關系史論叢》(1957年)、《印度簡史》(1957年)、《1857-1859年印度民族起義》(1985年)等。1956年2月,被任為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委員。1954年、1959年、1964年當選為第二、三、四屆全國政協委員。並以中國文化使者的身份先後出訪印度、緬甸、東德、前蘇聯、伊拉克、埃及、敘利亞等國家。"文革"中受到"四人幫"及其北大爪牙的殘酷迫害。1978年復出,繼續擔任北京大學東語系系主任,並被任命為北京大學副校長、北京大學南亞研究所所長。當選為第五屆全國政協委員。 1983年,當選為第六屆全國人大常委。1984年,任北京大學校務委員會副主任。1988年,任中國文化書院 院務委員會主席。並曾以學者身份先後出訪德國、日本、泰國。 70年代後期以來擔任的學術回體職務有:中國外國文學會副會長(1978年)、中國南亞學會會長(1979年)、中國民族古文字學會名譽會長( 1980年)、中國外語教學研究會會長(1981年)、中國語言學會會長(1983年)、中國敦煌吐魯番學會副會長(1983年)、中國史學會常務理事(1984年)、中國高等教育學會副會長(1984年)、中國作家學會理事(1985 年)、中國比較文學會名譽會長( 1985年)、中國亞非學會會長( 1990年)等。 1998年4月,《牛棚雜憶》出版( 1988年3月一 1989年 4月草稿,1992年 6月定稿)。出版界認為"這是一本用血淚換來的和淚寫成的文字。這是一代宗師留給後代的最佳禮品"。季羨林的學術研究,用他自己的話說是:"梵學、佛學、吐火羅文研究並舉,中國文學、比較文學、文藝理論研究齊飛。"

綜合北京大學東方學系張光麟教授和令恪先生所述,季羨林的學術成就大略包括在以下10個方面:(1)印度古代語言研究--博士論文《〈大事〉渴陀中限定動詞的變化》、《中世印度語言中語尾-am,向-o和-u的轉化》、《使用不定過去式作為確定佛典的年代與來源的標准》等論文,在當時該研究領域內有開拓性貢獻;(2)佛教史研究--他是國內外為數很少的真正能運用原始佛典進行研究的佛教學學者,把研究印度中世語言的變化規律和研究佛教歷史結合起來,尋出主要佛教經典的產生、演變、流傳過程,藉以確定佛教重要派別的產生、流傳過程;(3)吐火羅語研究--早期代表作《〈福力太子因緣經〉吐火羅語諸本諸平行譯本》,為吐火羅語的語意研究開創了一個成功的方法,1948年起即對新疆博物館藏吐火羅劇本《彌勒會見記》進行譯釋,1980年又就7O年代新疆吐魯番地區新發現的吐火羅語A《彌勒會見記》發表研究論文多篇,打破了"吐火羅文發現在中國,而研究在國外"的欺人之談;(4)中印文化交流史研究--《中國紙和造紙法輸人印度的時間和地點問題》、《中國蠶絲輸入印度問題的初步研究》等文,以及《西遊記》有些成分來源於印度的論證,說明中印文化"互相學習,各有創新,交光互影,相互滲透";(5)中外文化交流史研究--80年代主編《大唐西域記校注》、《大唐西域記今譯》,並撰10萬字的《校注前言》,是國內數十年來西域史研究的重要成果,而1996年完成的《糖史》更展示了古代中國、印度、波斯、阿拉伯、埃及、東南亞,以及歐、美、非三洲和這些地區文化交流的歷史畫卷,有重要的歷史和現實意義;(6)翻譯介紹印度文學作品及印度文學研究--《羅摩衍那》是即度兩大古代史詩之一,2萬余頌,譯成漢語有9萬余行,季羨林經過1O年堅韌不拔的努力終於譯畢,是我國翻譯史上的空前盛事;(7)比較文學研究--80年代初,首先倡導恢復比較文學研究,號召建立比較文學的中國學派,為我國比較文學的復興,作出了巨大貢獻;(8)東方文化研究一一從8O年代後期開始,極力倡導東方文化研究,主編大型文化叢書《東方文化集成》,約50O余種、8OO余冊,預計15年完成;(9)保存和搶救祖國古代典籍--9O年代,擔任《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傳世藏書》兩部巨型叢書的總編纂;(10)散文創作--從17歲寫散文起,幾十年筆耕不輟,已有80餘萬字之多,鍾敬文在慶賀季羨林88歲米壽時說:"文學的最高境界是樸素,季先生的作品就達到了這個境界。他樸素,是因為他真誠。""我愛先生文品好,如同野老話家常。"
回答者:☆百變☆星空 - 助理 二級 5-16 17:02
在季老的筆下,德國的土地是多麼美麗。如哥廷根,「素以風景秀麗聞名全德。東面山林密布,一年四季,綠草如茵。即使冬天下了雪,綠草埋在白雪下,依然翠綠如春……蒼蠅、蚊子成了稀有動物。跳蚤、臭蟲更是聞所未聞。街道潔凈得邪性,你躺在馬路上打滾,決不會沾上任何一點塵土……」。想一想,我國現在的"衛生城市",有哪一個能夠做到這樣。

在季老的筆下,德國的學術氛圍是多麼濃厚。季老的老師們,如瓦爾德施米特教授、西克教授等這些人個個治學嚴謹、一絲不苟。「他們的學風都是異常地認真、細致、謹嚴。他們寫文章,都是再三斟酌,多方討論,然後才發表」。季老選擇的梵文課程,只有他一個學生,可是老師仍然認真嚴肅地講課。在二戰大轟炸中,季老還看到德國飛機製造之父、流體力學權威普蘭特爾教授,居然在炮火彌漫中仔細觀察一段短牆,在研究炸彈爆炸引起的氣流是怎樣摧毀短牆的,聽到他在自言自語,「這真是難得的機會!我的流體力學試驗室里無論如何也裝配不起來的。」還有個地球物理學教授,當飛機轟炸,人們都往地下室跑的時候,他卻急不可待從樓下往樓上跑,要觀察實驗室里無法看到的「全城震聲沖天,動地山搖」的景象。德國學者們這種忠於科學、願為科學而捨命的精神,無不令人肅然起敬。

在季老的筆下,德國的大學自由也是多麼令人神往。「德國大學是絕對自由的。只要中學畢業,就可以願意入哪個大學,就入哪個,不懂什麼叫入學考試。入學以後,願意入哪個系,就入哪個;願意改系,隨時可改;願意選多少課,選什麼課,悉聽尊便;學文科的可以選醫學、神學的課;也可以只選一門課,或者選十門八門。上課時,願意上就上,不願意上就走;遲到早退,完全自由。從來沒有課堂考試」。「在德國,是教授說了算,什麼院長、校長、部長都無權干預教授的決定。如果一個學生不想做論文,絕沒有人強迫他。只要自己有錢,可以十年八年地念下去。」 如此的自由而又實事求是的學術生活,怎不令人神而往之。不過,德國大學的自由,並不是意味著可以輕易混文憑。有個女學生的論文,被教授當面摔到地上;讀書很用功的章用,也因為論文通不過而多讀了幾年。

在季老的筆下,德國的人民是多麼勤勞、善良、純朴和正直。季老的老師們個個都對他和藹可愛,老教授們對他可以說是視如己出般愛護。他的女房東歐朴爾太太,則是對他關懷備至,象自己的母親一樣。她每天給他准備晚飯,給他打掃房間、洗衣服、洗床單、准備洗澡水、擦皮鞋、鋪疊被子。他在生活方面的所有需要,她一手包下來了。季老寫到的「邁耶的一家」中,很長一段時間,伊姆加德小姐幫他為博士論文打字,往往每天都工作到深夜。在「表的喜劇」里,從那位修表的老頭和他的太太身上,更可見德國人民的正直和善良。

季羨林先生從1935年到1945年留學德國,在哥廷根大學演習梵文、吐火羅文等古代語言。他在《留德十年》一書(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出版)中,憶述了那段特殊日子的艱辛學習和生活經歷,見證了納粹從猖獗到覆滅的過程。

我初到德國的時候,供應十足充裕,要什麼有什麼,根本不知飢餓為何物。但是,法西斯頭子侵略成性,他們早就揚言:「要大炮,不要奶油。」大概從1937年開始,逐漸實行了食品配給制度。最初限量的就是奶油,以後接著是肉類,最後是麵包和土豆。到了1939年,希特勒悍然發動第二次世界大戰,德國人的腰帶就一緊再緊了。口號得到了完滿實現。

我們中國人本來吃肉不多,我們所謂「主食」實際上是西方人的「副食」。黃油從前我們根本不吃。所以在德國人開始沉不住氣的時候,我還優哉游哉,處之泰然。但是,到了我的「主食」麵包和土豆限量供應的時候,我才感到有點不妙了。麵包少且不說,實質更可怕。完全不知道裡面摻了什麼東西。有人說是魚粉,無從否認或證實。反正是只要放上一天,第二天便有腥臭味。而且吃了,能在肚子里製造氣體。

時間到了1945年春末,戰局急轉直下。德國方面已經談不到什麼抵抗,只有招架之功,連還手之力也沒有了。一天24小時,都是警報期。但是,從表面上看起來,老百姓並沒有驚慌失措,他們還是相當沉著的,只是顯然有點麻木。

在無言中,他們似乎在等待著什麼。

他們等待的事情果然到了。為了保存當時的真實情況,我乾脆抄當時的兩篇日記。

1945年4月7日

早晨起來,吃過早點,進城去,想買一個麵包。走了幾家麵包店,都沒有。後來終於在擁擠之餘在一家買到了。天空里盤旋著英美的偵察機。吃過午飯,又來了警報,就出去向那Pilzkeller(培植蘑菇的山洞)跑……一直等到5點多,覺得不會再有什麼事情了,才慢慢回家。剛坐下不久,就聽到飛機聲,趕快向樓下跑,終於跑到那Pilzkeller。仍然是一批批炸彈向城裡丟。我們所怕的Grossangriff(大攻擊)終於來了。好久以後,外面靜下來。我們出來,看到西城車站一帶大火,濃煙直升入天空。8點前回到家來。吃過晚飯,在黑暗裡坐了半天,心裡極度不安,像熱鍋上的螞蟻,終於還是帶了東西,上山到那Pilzkeller去。

1945年4月8日

Keller里非常冷,圍了毯子,坐在那裡,只是睡不著。我心裡很奇怪,為什麼有這樣許多人在裡面,而且接二連三地往裡擠。後來聽說,黨部已經布告,婦孺都要離開哥廷根。我心裡一驚,當然更不會再睡著了。好歹盼到天明,倉促回家吃了點東西,往Keller里搬了一批書,又回去。遠處炮聲響得厲害。Keller里已經亂成一團。有的說,德國軍隊要守哥城;有的說,哥城預備投降。驀地城裡響起了五分鍾長的警笛,我心裡又一驚,自己的命運同哥城的命運,就要在短期內決定了,炮聲也覺得挨近了。Keller前面倉皇跑著德國打散的軍隊。隔了好久,外面忽然靜下來。有的人出去看,已經看到美國坦克車。裡面更亂了,誰都不敢出來,怕美國兵開槍。結果我同一位德國太太出來,找到一個美國兵,告訴他這情形。回去通知大家,才陸續出來。我心裡很高興,自己不能制止自己了,跑到一個坦克車前面,同美國兵聊起來。我忘記了這還是戰爭狀態,炮口對著我。回到家已經3點了。……不久以綱帶了太太同小孩子來。他們的房子被美國兵占據了。同他們談了談,心裡亂成一團,又快樂,又興奮,說不出應該怎麼樣。哥廷根就這樣被解放了

Ⅶ 德國日本兩國經濟名列世界前茅,幾十年來為何至今無法超越美國

美國前總統奧巴馬曾說過“本世紀,美國將繼續領導全球一百年”;這不是奧巴馬口出狂言,而是美國確實有這個實力,就全球眼下而言,短期內沒有任何一國可以超越美國這個超級大國!

此外,人口數量和能源也決定一個國家綜合起來強弱。

也許很多人會講,日本擁有人口數量超過一億,德國總人數數量也超過8000萬,對此美國3億人口數量,差距也不是很多,但兩者之間還是有幾倍差距,人口數量也決定創造力多少,自然對一個國家綜合實力有一定影響。

資源被稱為“現代工業血液”,對現在工業有至關重要作用,美國雖然是個能源消耗大國,但美國本土自身相對來講,不缺乏資源,而且美國長期從海外進口能源,本土資源多年來很少開發。

對比,日本是一個典型島國,各種資源都需要依賴海外進口,德國資源來講,相對日本是豐富,但德國石油方面,一直是石油貧乏國,這一點從二戰就可以證明!

美國成為如今超級大國,除了他自身得天獨厚地理優勢,廣袤國土和強大工業生產潛力外,和美國自身默默無聞一百多年積累也有關,就全球而言,短期內尚無他國可以超越美國。

Ⅷ 分析聯邦德國1951到1990五十年經濟增長原因、急、

二戰後戰敗的德國不僅面臨著因戰爭遭受的嚴重經濟衰敗局面,而且因美蘇冷戰而導致德國分裂為兩個國家,致使統一的經濟被割裂。但戰後,聯邦德國經濟高速發展,並在20世紀60年代初,經濟發展再次超過英法。聯邦德國經濟高速發展的原因是什麼呢? 一、經濟發展的原因 1、依託於其強大的科學技術。聯邦德國科技基礎雄厚,戰後的德國政府鼓勵科研部門與經濟部門的合作,促進技術創新,使國家技術的發展與創新由企業根據市場的需要進行,並得到了國家的經濟援助和享受優惠的稅收政策。 2、利用外國資本。戰後初期的馬歇爾計劃增加了聯邦德國的工業發展資金,擴大了就業,增加了稅收,引進了新技術和新設備,加速了經濟的發展。 3、國民經濟的非軍事化。戰後德國人不能在國際上扮演重要角色,他們把全部精力放在經濟建設上來並在很短時間里在經濟上打敗了當年的戰勝國。 4、法德矛盾的緩和與歐洲一體化進程的開始。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法德兩國的發展走出了冤冤相報的怪圈,並走上了「歐洲自主」的發展道路。1951年4月,以法國、聯邦德國(西德)為代表歐洲六國正式簽訂《煤鋼聯營集團條約》,至此引發法德百年沖突的兩國邊境的煤鋼資源將被置於兩國共同參與管理的聯合機構之下,它結束了兩國爭端的根源,使法德之間的關系得到了根本的糾正。1958年,六國又組成歐洲經濟共同體和歐洲原子能共同體。日益走向聯合的歐洲成為獨立於美蘇的重要力量,推動了法德關系的改善和德國經濟的發展。 5、加強國家對經濟的干預,發展國家壟斷資本主義。聯邦德國政府通過建立國有經濟,制訂法令政策調節國民經濟等方面對經濟進行有效的宏觀管理,並強調經濟按市場規律運轉,這有力地推動了經濟的發展。 6、進行社會政治改革。戰後,德國清除法西斯主義,建立民主化的國家,給予人民一定的民主權利,並推行較為廣泛的社會福利制度,防止人民的極端貧困和社會動盪,為資本主義發展創造了比較穩定的社會形勢。 7、聯邦德國人民具有較高的勞動素質和他們的辛勤勞動。1950年聯邦德國的在校大學生為10萬人,平均1萬名居民中就有21名大學生,到1970年增加到41萬人,平均1萬名居民中就有68名大學生。此外,聯邦德國還非常重視職工的業余教育,由於教育和訓練,聯邦德國就業的勞動者的科學知識和技術水平普遍提高,再加上聯邦德國人民的敬業精神,極大地促進了聯邦德國經濟的騰飛。

Ⅸ 為什麼德國用了幾十年的時間就從戰敗國到發展到歐盟領袖

二戰後德國經濟的發展和歐盟領袖地位的確立其實是兩個問題。我認為,經濟發展的根本原因在教育。誠如1870年普法戰爭時毛奇元帥的話語「戰爭的成敗早在德國的小學課堂上就已決定了」。作為歐洲近現代思想的中心,日耳曼人很注重教育,早在19世紀70年代,就已經普及了12年義務教育,在戰後更是將義務教育的年限擴大到16年,是當時國際上教育水平最高的國家。 當然,經濟發展的最直接因素是經濟因素,如戰後的國民經濟非軍事化、美國的馬歇爾計劃的扶植等等。到19世紀60年代末,德國經濟已然超過英法等老牌強國,成為歐洲的Number 1。 至於歐盟的領袖地位要比其經濟地位的確立晚得多,准確的說,應該是在兩德統一之後的一段時間內才確立起來的。也就是1990年10月以後。 歐盟的建立是以法國為主導的,既有傳統的「歐洲均勢」思想的影響,更主要的是為了在美蘇爭霸的冷戰格局下求得生存、發展。從1951年的歐洲煤鋼聯營,到1958年的經濟共同體、原子能聯營,再到最後1967年的歐洲共同體,也就是歐盟的正式確立,都是戴高樂和阿登納的積極推動與影響下進行的。我認為最值得稱贊的不僅是兩位政治家的戰略眼光,更主要的是德法這對「冤家」的「相逢一笑泯恩仇」,從此,歐洲在德法的引領下,逐漸擺脫了冷戰的束縛,更為歐洲的整體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作為發起國,法國當仁不讓的成為歐盟最早的領袖。德國經濟雖發展迅速,但受兩德分裂所累,政治上的話語權較法國小得多。直到90年兩德重新統一,德國用經濟起飛和政治統一完成了世界大國的蛻變,從此以其日耳曼民族特有的氣質走在了歐洲的前面。

閱讀全文

與德國經濟近十年發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