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歷史。受經濟危機影響最大的是哪個國家
冰島:國家破產
在一個被寒冷的北太平洋氣流吹過,密布著火山和間歇泉的國家裡,之前人們所需要擔心的只有火山爆發和海船失事。但現在,他們需要面臨新的危機——金融災難。
全球金融危機已經在美國和歐洲的許多國家找到了銀行業的受害者。而冰島,很可能是第一個面臨著破產前景的國家。
亞洲:
·韓國:可能淪為「亞洲版冰島」
·巴基斯坦:面臨破產危機
·日本:出現首家破產金融機構
② 1927年美國經濟危機的歷史影響
①金融、貨幣和信用危機;②工農業生產遭到巨大損失倒退;③對外貿易專和資本輸出急劇下降屬;④國民收入減少,貧富懸殊加劇,階級矛盾尖銳;⑤美國社會出現全面危機。
美國羅斯福的新政整頓銀行業、舉辦救濟和公共工程、恢復工農業生產、保護勞工權利,制定最低工資和最高工時規定和建立社會保障體系使得金融危機後美國經濟有了更加穩定和更加快速的發展。這種完善後的金融體系最終為美國鋪好了通往世界頂端的道路。
③ 歷史上有幾次經濟危機
2007年
美國次貸危機引發全球經濟危機
其實,次貸危機早在2006年就已顯現苗頭,到2007年8月席捲美國、歐盟和日本等世界主要金融市場。這場危機的直接原因是美國的利率上升和房價的持續下降。利息上升使得原先信用不好的用戶還款壓力增大,違約數量急劇上升,導致次級抵押貸款機構破產。投資基金也受到波及,被迫關閉。股市隨之動盪,影響到全球的金融市場。實體經濟接著也不能倖免。目前,這場危機何時終結,還很難斷言。
1997年
亞洲金融風暴
這場風暴從泰國開始。由於國際金融市場上游資的沖擊和國家外匯政策的不當,泰銖在7月2日宣布放棄和美元掛鉤的匯率制。實行浮動匯率的當天,泰銖與美元兌換的匯率就大幅下跌。金融市場一片混亂。隨即,風暴席捲馬來西亞、新加坡、日本和韓國等地,相應國家的貨幣紛紛跌入貶值通道,導致經濟進入蕭條,部分國家的經濟在1998年甚至呈現負增長。
1973年
石油危機
1973年10月,中東戰爭又一次爆發,阿拉伯國家為打擊以色列及其西方支持者,決定利用石油武器給西方國家一個教訓。10月17日,中東阿拉伯產油國決定減少石油生產,並對西方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實行石油禁運。年底,石油價格從每桶3.01美元提升到每桶11.651美元。石油提價大大增加了許多國家的收入赤字,所有的工業化國家經濟增長均明顯放緩。
1929年
大崩潰
這場持續到1933年的經濟大衰退是歷史上影響最深遠的一次。大蕭條是以農產品價格下跌為起點的。首先是木材價格,然後是小麥的過量生產,迫使美國壓低基本穀物價格。同時,狂熱的美國股市如脫韁的野馬一路暴漲。但10月24日,紐約證劵市場突然崩盤。10月29日,美國股市又一次出現大幅崩盤,成千上萬普通美國人辛勞一生的血汗錢化為烏有。大蕭條還造成了世界性的經濟影響,國際貿易急劇衰退,失業人數激增。
1907年
股市恐慌
1907年,紐約的多數銀行貸款都被信託投資公司作為抵押投在高風險的股市和債券上,整個金融市場陷入一種極度投機狀態。3月13日,由於市場傳言,股市突然暴跌。銀行紛紛收回貸款,加劇股市的下行行情,民眾紛紛擠兌,市場瀕於崩潰。在此危機關頭,銀行家摩根組建一支由財團和政府官員組成的救援團,投入資金救市。但這場由股市恐慌導致的市場衰退直到4年後才走出陰霾。
1837年
銀行恐慌
1836年,美國第7任總統安德魯-傑克遜將聯邦基金從第二銀行轉移至州銀行,銀行管理體系由此開始走下坡路。《自由銀行法》的誕生又使得各州銀行的申辦手續大幅簡化,但隨之產生的欺詐行為也屢見不鮮。1837年,馬丁-范布倫擔任總統後的幾個月內,因失去信用而倒閉的銀行與日俱增,局面終於變得失控,美國也由此進入衰退期。
1720年
南海泡沫
為進行海外貿易,南海公司於1711年成立。1720年,英國國會同意南海公司發行股票來緩解國債壓力,此舉導致股票價格大漲。從1720年1月的每股128.5英鎊瘋狂漲至同年8月的1000多英鎊。市場推波助瀾,一些公司趁機效仿發行股票牟利。英國國會於是通過《反金融詐騙和投機法》,以嚴控市場。9月,股市開始下跌。至年底,南海股票泡沫破裂,許多投機客血本無歸。
④ 結合歷史和現實的事實說明經濟危機爆發的原因和後果
經濟危機的原因在表面看是生產過剩,大量商品賣不出去;但本質是社會分配不合理,所以社會大眾在生產過剩的情況下卻缺衣少食。
簡單的說就是資本家拿走的財富太多,以至於工人消費不起自己生產的產品。
⑤ 歷史上共發生了幾次金融危機,發生歷次金融危機的背景原因和對後世的影響
近代滴
此 次 危機預計要到2009年上半年股市才會平緩
世界經濟要恢復則要數年左右
中國大概3年左右,美國可能需十數年
此次危機已造成
世界金融也蒸發了35萬億美元左右
全球約有上千萬人在此次危機中失業
世界各國投入的救市資金已經超過3萬億美元,將來會更多
中國
股市縮水60%市值蒸發20萬億RMB
實體經濟也開始大規模受損
房產市場冷淡
中小企業艱難度日
大型企業融資困難
消費市場縮減
繼而沖擊其他與以上有關的每個行業
迫使中國政府決定在2010年左右投入4萬億RBM 用於救市和刺激消費
但總體上對中國的影響並不大
因為
中國前三季度的數據顯示中國還是保持了較高的增長率
社會固定資產增加值超過了去年同期水平
發展雖然有所放緩,
但經濟發展水品還是很高的
雖然金融不景氣但是中國金融資產的佔有國民經濟總量中很少
同時中國自身的消費市場巨大,我們的正常生活不會受太大影響
中國政府的應對政策
除了拿出4萬億用於就是之外
銀行將進行數次降息,同時對陷入困境的中小企提供貸款,和減稅政策
為大型企業提供融資渠道
根源
追尋此次危機的根源是現有的金融體制存在嚴重缺陷
所以這次危機過後肯定會制定新的金融經濟秩序
而中國將在其中發揮主導作用
中國很可能藉助此次千載難逢的機遇,美歐經濟不景氣,美元這一世界貨幣疲軟的機遇崛起 世界經濟新格局將因此形成
⑥ 什麼歷史事件受1929到1933年經濟危機直接影響
(1)、為了轉嫁危機,1931年9月18日,日本侵略中國東北,製造「九一八事變」。
(2)、希特勒許諾改善工農生活條件,借機在德國上台。
(3)、美國總統大選,胡佛下台,羅斯福上台,然後於1933年頒布「新政」
這三件事情受1929到1933年經濟危機影響最大。
⑦ 歷史上幾次經濟危機
英國於1825年爆發了第一次生產過剩的經濟危機 剩下的可版以參看此權博客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a7922a40100b398.html
⑧ 歷史上經歷了哪幾次經濟危機
差不多每隔十年左右就要發生一次這樣的經濟危機。
自1825年英國第一次發生普遍的生產過剩的經濟危機以來,隨後發生危機的年份是1836年、1847年、1857年、1866年、1873年、1882年、1890年和1900年。在資本主義自由競爭階段以及向壟斷資本主義階段過渡時期,差不多每隔十年左右就要發生一次這樣的經濟危機。
進入20世紀,在1900年危機之後,迄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前,又發生了 1907年、1914年、1921年、1929~1933年、1937~1938年的經濟危機,差不多每隔七八年就發生一次危機。
危機周期性的原因,要從市場經濟的運動變化中去尋找。這一基本矛盾雖然貫穿於經濟社會發展的全過程,但並不是每時每刻都處於嚴重激化之中,而是有時尖銳,有時緩和,呈現出一種波浪式發展的狀態。
經濟危機是這一矛盾激化到一定程度的產物,它又反過來通過對生產力的破壞暫時強制地緩解這一矛盾。但危機並不能消除矛盾,一次危機過去後,隨著經濟的恢復和發展,其基本矛盾又會逐步重新激化起來,使另一次危機成為不可避免。
正如恩格斯所說:「在把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本身炸毀以前不能使矛盾得到解決,所以它就成為周期性的了。生產產生了新的『惡性循環』」
⑨ 歷史上經濟危機爆發的原因及經濟背景分析
產生根源
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的根本原因在於資本主義制度本身,在於資本主義的基本矛盾──生產的社會性與資本主義私人佔有形式之間的矛盾。經濟危機的可能性,早在簡單商品生產中就已經存在,這是同貨幣作為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相聯系的。但是,只有在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占統治地位以後,危機的可能性才變成了現實性。隨著簡單商品經濟的矛盾──私人勞動與社會勞動之間的矛盾發展成為資本主義的基本矛盾,就使經濟危機的發生成為不可避免的了。
經濟危機在資本主義社會里,隨著社會分工的廣泛發展,商品生產占統治地位,每個資本主義企業都成為社會化大生產這個復雜體系中的一個環節。它在客觀上是服務於整個社會,滿足社會需要、應受社會調節的。但是,由於生產資料私有制的統治,生產完全從屬於資本家的利益,生產成果都被他們所佔有。而資本家生產的唯一目的,就是生產並佔有剩餘價值,他們「生產的擴大或縮小,不是取決於生產和社會需要即社會地發展了的人的需要之間的關系,而是取決於無酬勞動的佔有以及這個無酬勞動和物化勞動之比,或者按照資本主義的說法,取決於利潤以及這個利潤和所使用的資本之比,即一定水平的利潤率。因此,當生產的擴大程度在另一個前提下還遠為不足的時候,對資本主義生產的限制已經出現了。資本主義生產不是在需要的滿足要求停頓時停頓,而是在利潤的生產和實現要求停頓時停頓」(《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第288頁)。
資本主義基本矛盾的重要表現之一,就是單個企業生產的有組織性同整個生產的無政府狀態之間的矛盾。資本主義單個企業的生產,在資本家或其代理人的統一指揮下,是有組織、有計劃的;而整個社會生產卻基本上陷於無政府狀態。社會再生產過程中比例關系的失調,特別是生產與需要之間的比例關系的失調,是資本主義私有制所造成的必然結果。私有制把社會生產割裂開來,資本家們各行其是。各生產部門比例的不協調,是資本主義生產運動中的經常現象,而按比例的發展,則是資本主義生產運動中的個別情況。嚴重比例失調是引起經濟危機的重要原因之一。
資本主義基本矛盾的另一個重要表現,就是資本主義生產能力的巨大增長同勞動群眾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對縮小之間的矛盾,即生產與市場需求之間的矛盾或生產與消費之間的矛盾。在追逐高額利潤的驅使下,所有資本家都拚命發展生產,加強對工人的剝削,結果是勞動者有支付能力的需求落後於整個社會生產的增長,商品賣不出去,造成生產的相對過剩。這是引起經濟危機的最根本的原因。
生產與消費的矛盾以及生產的無政府狀態,作為資本主義基本矛盾的具體表現是彼此緊密聯系在一起的。正是它們的結合,才不可避免地使資本主義社會再生產周期地遭到破壞,引起生產過剩的經濟危機。
註:資本主義市場需求不足性經濟危機以及封建主義土地產出不足性經濟危機,從根本上都是私有制持續作用的結果。封建社會土地產出充足的情況下(更確切的說是有充足的土地用於耕作或者放牧)以及資本主義社會市場需求旺盛的情況下,私有制的生產資源所有者(封建社會為地主、資本社會為工商企業主及銀行家)會傾向於擴大生產,這是私有制社會價值觀決定的。當土地產出最大化也不能滿足日益增長的需求時封建社會就會產生經濟危機;當市場需求最大化也不能滿足資本主義擴大化的生產能力時資本社會就會產生經濟危機。另外,天災人禍會加速經濟危機爆發,儲蓄則能延緩經濟危機爆發。
經濟危機是指經濟系統沒有產生足夠的消費價值。也就是生產能力過剩的危機。有的學者把經濟危機分為被動型危機與主動型危機兩種類型。所謂被動型經濟危機是指該國宏觀經濟管理當局在沒有準備的情況下出現經濟的嚴重衰退或大幅度的貨幣貶值從而引發金融危機進而演化為經濟危機的情況。如果危機的性質屬於這種被動型的,很難認為這種貨幣在危機之後還會回升,危機過程實際上是對該國貨幣價值重新尋求和確認的過程。主動型危機是指宏觀經濟管理當局為了達到某種目的採取的政策行為的結果。危機的產生完全在管理當局的預料之中,危機或經濟衰退可以視作為改革的機會成本。經濟危機可能是:
1、經濟政策錯誤
2、原材料緊張,尤其是原油危機
3、自然災害
4、全球化的後果
5、金融政策錯誤
經濟危機的後果可能是:
1、社會動亂
2、國民經濟調節和經濟恢復
3、政變
⑩ 歷史上世界大型經濟危機
2008 年 美國次貸危機引發全球經濟危機
其實,次貸危機早在2006年就已顯現苗頭,到2007年8月席捲美國、歐盟和日本等世界主要金融市場。這場危機的直接原因是美國的利率上升和房價的持續下降。利息上升使得原先信用不好的用戶還款壓力增大,違約數量急劇上升,導致次級抵押貸款機構破產。投資基金也受到波及,被迫關閉。股市隨之動盪,影響到全球的金融市場。實體經濟接著也不能倖免。目前,這場危機何時終結,還很難斷言。
1997年 亞洲金融風暴
這場風暴從泰國開始。由於國際金融市場上游資的沖擊和國家外匯政策的不當,泰銖在7月2日宣布放棄和美元掛鉤的匯率制。實行浮動匯率的當天,泰銖與美元兌換的匯率就大幅下跌。金融市場一片混亂。隨即,風暴席捲馬來西亞、新加坡、日本和韓國等地,相應國家的貨幣紛紛跌入貶值通道,導致經濟進入蕭條,部分國家的經濟在1998年甚至呈現負增長。
1973年 石油危機
1973年10月,中東戰爭又一次爆發,阿拉伯國家為打擊以色列及其西方支持者,決定利用石油武器給西方國家一個教訓。10月17日,中東阿拉伯產油國決定減少石油生產,並對西方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實行石油禁運。年底,石油價格從每桶3.01美元提升到每桶11.651美元。石油提價大大增加了許多國家的收入赤字,所有的工業化國家經濟增長均明顯放緩。
1929年 大崩潰
這場持續到1933年的經濟大衰退是歷史上影響最深遠的一次。大蕭條是以農產品價格下跌為起點的。首先是木材價格,然後是小麥的過量生產,迫使美國壓低基本穀物價格。同時,狂熱的美國股市如脫韁的野馬一路暴漲。但10月24日,紐約證劵市場突然崩盤。10月29日,美國股市又一次出現大幅崩盤,成千上萬普通美國人辛勞一生的血汗錢化為烏有。大蕭條還造成了世界性的經濟影響,國際貿易急劇衰退,失業人數激增。
1837年 銀行恐慌
1836年,美國第7任總統安德魯-傑克遜將聯邦基金從第二銀行轉移至州銀行,銀行管理體系由此開始走下坡路。《自由銀行法》的誕生又使得各州銀行的申辦手續大幅簡化,但隨之產生的欺詐行為也屢見不鮮。1837年,馬丁-范布倫擔任總統後的幾個月內,因失去信用而倒閉的銀行與日俱增,局面終於變得失控,美國也由此進入衰退期。
希望採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