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日本工業分布特點和經濟發展條件的利弊
日本位於亞洲復的東部,瀕臨太平制洋。
首先,日本靠近我們中國,日本的茶文化以及其他的一些文化都是從我們中國傳過去的。就這一點而言,日本位於中國沿岸的海陸位置在古代就對日本的文化發展纏上了不可磨滅的作用。
其次,日本的工業區都位於太平洋沿岸和瀨戶內海沿岸。扎樣和海陸位置就變與日本進口工業所需的原料和燃料和出口工業產品。
最後,由於日本四面靠海,這就便於日本出海航行,從而到達別的國家,同他們交往。
❷ 日本有哪幾大產業支撐日本經濟
汽車產業、數字媒體產業、動漫產業、航運業、家用電器產業等。
1、汽車產業
日本汽車製造業始於吉田真太郎,1904 年他成立日本第一家汽車廠東京汽車製造廠(現五十鈴汽車公司),3 年後製造出第一台日本國產汽油轎車「太古里1 號」。
隨後日本國內出現了眾多汽車製造廠,情形不亞於80年代的中國。出於軍事的需要,政府頒布了《軍用汽車補助法》,對汽車廠商進行扶持,這成為早年日本汽車業發展的原動力。至今,日本汽車工業已經走過一百多個年頭。
2、數字媒體產業
數字媒體技術是一種開放式的平台,主要包含場景設計、角色形象設計、游戲程序設計、多媒體後期處理、人機交互技術,是主要針對游戲開發、網站美工和創意設計類工作設計的專業。
3、動漫產業
日本動畫產業(Anime),是動漫產業中較大的一部分,概括的說,它是指圍繞著動畫這個價值中心,由各個產業部門本身以及產業部門的各個經濟活動形成的經濟領域。這個片語由三個關鍵片語成:日本、動畫和產業。
4、航運業
日本海運株式會社(現為商船三井株式會社)是世界最大、最多元化、最有實力的航運公司之一。1995年在青島設立辦事處,2003年變更為分公司。主要為商船三井自有或經營的船舶提供包括攬貨、簽發提單、收取和匯寄運費等服務。
5、家用電器產業
日本工業,是指日本的工業產業。日本工業主要集中在日本太平洋沿岸城市群,構成了太平洋沿岸帶狀工業地帶。日本的五大工業區有京濱工業區(東京,橫濱),名古屋工業區(名古屋為中心)。
阪神工業區(大阪,神戶),瀨戶內海工業區(瀨戶內海沿岸)和北九州工業區。日本的工業分布被稱為「臨海型」工業布局。主要的工業城市有東京、大阪、神戶等。
❸ 日系車有哪些優點和缺點
日系車有以下優點與缺點;
優點:日系車精緻、日系車燃油經濟性好、日系車性價比高;
缺點:中國人的愛國情節、日系車材料廉價、日系車安全性能令人擔憂。
日系車優點:
1、日系車精緻
現在可能很難感受出來日系車比歐系車精緻了,因為畢竟全球同質化很嚴重,在用料和裝配工藝上並沒有什麼區別。所以現在所說的精緻性,更應該說是「人性化」,日車系在設計上往往比歐美車更符合中國人的審美觀。比如日系車的車內空間感,往往是車的軸距並不佔優勢,但是車內空間卻更大更舒適。
2、日系車燃油經濟性好
這源自日系廠商對新技術的投入很大,並且深挖傳統內燃機的升功率。其技術代表是豐田的VVT、本田的VTEC這樣的氣門控制技術,同樣也有小型渦輪增壓技術等。而且日系車強調的經濟性是一個整體的概念,不僅是油耗低,更要耐用和維修費用低,所以日系車更多是改進自然吸氣發動機。日系車為了降低成本,在部分位置的材料強度上沒有歐系車扎實,可是現在汽車安全設計主要還是看車身結構。
而日系車一直強調的潰縮吸能和獨特的保護結構是完全可以達到同樣高等級安全保護的,這也就是為什麼日系車在美國市場依然受到熱捧,並且在碰撞測試中並不落後的原因。
3、日系車性價比高
同樣的錢在別的系買不到的配置,但是在日系車里可以買到。
日系車缺點:
1、中國人的愛國情節
另外就是國內某些原因,導致人們對於日系車的誤解很多,正如網友所言也許它最大的缺點就是日系二字。
2、日系車材料廉價
日系車的主要缺點在材料選擇上可能比較廉價,外觀看起來不夠大氣,不大適合商業行政人員
3、日系車安全性能令人擔憂
車身較輕、節約成本的痕跡較多,有人指出,日系車的鋼板較薄,安全系數降低,不過節油和安全好像一對天敵,一個上去了,另一個就要降下來。
日系車後防撞梁對乘員的保護很重要,但日本車20萬以下的不安裝,20萬以上的車中,CRV沒安裝,天籟安裝但很薄;日系車所用的JFS鋼號規格是以抗拉強度為標準的,而無論是590鋼還是980鋼,與抗拉強度動輒1000多的歐美系車相比有一定差距。除此之外,他們在這種最高強度鋼的使用上也與歐美車系存在一定差別。
(3)汽車產業崩潰日本經濟的影響擴展閱讀
連續召回 日本製造受到質疑
日系車憑借安全、經濟性等優勢打動了國人的心,並成為其他品牌仿效楷模,日本製造成為全球汽車製造業的標尺。2010年美國剎車門事件讓豐田迅速走下神壇。受召回事件的影響,豐田巨額虧損、股價縮水四分之一、赴美接受國會聽證會質詢。
這次召回事件隨後在中國引起軒然大波,豐田稱在中國大陸市場投放的汽車沒有使用相同的存在缺陷的發動機或配件,不實施召回。在質檢總局干預下,豐田態度180度大轉變,在華召回7.5萬輛,但僅佔850萬全球召回規模的0.88%。
豐田事件,已經不再是關乎日本汽車工業的問題,日本製造正在遭受著廣泛的質疑。由豐田帶頭,本田、日產、鈴木、大發等日本汽車企業相繼爆發召回門,雖然馬自達和斯巴魯暫時沒有被參與其中,但消費者對日系車的支持已大不如前。日本汽車製造開始受到質疑。
德系三強壟斷豪車市場
在品牌影響力方面,日系車弱於德系 。J.D.Power數據顯示,寶馬、賓士和奧迪是意向購車者心中影響力最高的品牌。豐田的皇冠和雷克薩斯曾是非常熱銷的產品,在近年德系三大豪華車瘋狂擴張時,它們卻處於萎縮狀態。打價格戰已無法趕上德系三強,能否盡快增強品牌認同感和信賴感仍然是日系豪華車面臨的最重要考驗。
忽視低端市場 錯失中國車市黃金期
節油環保一直是日系車引以為豪的特點,但由於缺乏增壓技術,為提高駕駛性能,日系車一般只能是增加排量,這與中國目前的以排量為依據汽車的政策導向相違背,這也使得日系車在低端市場份額流失,而低端市場是近幾年增長最快的市場。
日系車不再如從前受熱捧,本田飛度在去年的每月銷量徘徊在2000輛左右,豐田雅力士今年仍然看不到換代跡象。如果說本田還受制於車型少的話,豐田車型眾多,但卻遲遲不導入新車。廣本、一汽豐田等合資企業除了例行的改款和換代車型外,在最近5年內幾乎無全新產品導入。
日系車創新不足難獲消費者好感
雖然常常有人詬病大眾的技術過剩,但這些缺點卻成為當今的優勢,人們開始更加崇尚技術含量,認同德系品牌。當德系車不斷嘗試引入新的產品形態,比如旅行車、miniVan、豪華旅行車等產品,同時把最先進的發動機技術和變速箱技術引入到中國市場,並進行艱難的本土化生產過程。
❹ 日本的前五大產業是什麼按順序來
1、汽車產業:進入70年代以後,汽車業取代了鋼鐵業成為日本的支柱產業,汽車在日本得到普及。 占日本每年經濟比重抵達45%—50%左右,是日本的龍頭產業。
日本因為國土面積小,資源與能源貧乏,所以很謹慎開發大排量車型,日本汽車的總體特色是注重經濟實用,更加追求良好的性價比,對於節約資源和降低石油消耗的造車理念讓日本汽車先於歐美、成為節能、降耗的先行者。
2、動漫產業:年產值230萬億日元的日本第二大支柱產業,占日本每年經濟比重抵達18%—25%左右。
日本動漫對日本社會的影響非常深遠,幾乎所有當代日本人都受到過漫畫的影響,如同20世紀50年代到80年代的連環畫(小人書)對中國人的影響一樣。而且,隨著社會的發展進步,日本漫畫也隨之變化,持續影響著一代又一代人。
3、數字媒體產業:日本是世界上數字媒體產業最發達的國家之一,數字媒體產業的產值已經超過鋼鐵製造業等傳統產業,成為日本目前三大經濟支柱產業之一。占日本每年經濟比重抵達15%—17%左右。
4、情色產業,占日本每年經濟比重抵達13%——20%左右。眾所周知,日本的情色產業,在戰後幫助日本度過了一段經濟低迷期。
5、電器製造業,占日本每年經濟比重抵達4%—11%左右左右。
(4)汽車產業崩潰日本經濟的影響擴展閱讀
日本經濟的大致發展:
回顧日本的經濟發展史,可以清晰地看到一條從「成功」轉向「失落」的曲線。
二戰以後,日本經濟率先復甦,突飛猛進,曾一舉躍升為世界第二經濟強國(2010年被中國超越)。
1985年,日本經濟進入泡沫化階段,20世紀90年代初泡沫破滅之後,日本經濟一蹶不振,陷入「失落年代」,至今仍未能完全走出來。
1868年~1945年屬於明治維新後的崛起階段。
經過1894年的甲午海戰和1904年的日俄戰爭,日本獲得了大量的戰爭賠款,並從殖民地、半殖民地攫取了大量的資源類產品,成為西方國家中的後起之秀。
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後,日本的工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達到56.8%,從農業國轉變為工業國。但在1929年~1933年的大危機中,日本同樣受到巨大打擊,工業生產降幅超過35%。
在此背景下,日方開始宣揚對外擴張理論,並走上了擴軍備戰之路。
從1931年入侵我國東北到1937年發動全面侵華戰爭,再到1941年挑起太平洋戰爭,日本的戰爭費用直線上升,國債余額從1930年的62億日元增加到1945年底的1439億日元。戰爭最終拖垮了日本經濟,到1945年戰爭結束,日本經濟已經到了崩潰的邊緣。
1946年~1985年屬於戰後經濟復興及高速增長階段。這個階段可以分為三個時期:
1946年~1955年為戰後經濟復興時期。戰後,日本在美國佔領當局的「間接統治」下,推進了解散財閥、農地改革、勞動立法等一系列民主改革,完成了從戰時統治經濟向政府主導型市場經濟的轉變,這被稱為日本自明治維新以來的「第二次大改革」。
1946年採取的「傾斜生產方式」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這一方式將經濟重建重點放在煤炭、鋼鐵的擴大生產上,通過兩者的循環增產,階段性地帶動其它產業發展。
1951年爆發的朝鮮戰爭為日本經濟起飛帶來了機遇,大量的戰爭特需使日本工礦業明顯活躍起來,經濟觸底反彈。1951年日本與美國簽訂《舊金山和約》,宣告美國對日本全面軍事佔領時期的結束,日本取得主權國家地位。
1953年日本加入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世界銀行,1955年又加入關貿總協定(現為世界貿易組織),以二戰戰敗國身份回歸國際社會。到1955年,日本的所有經濟指標已全面恢復或超過戰前水平。
❺ 日本的三大支柱產業是什麼
汽車業
進入70年代以後,汽車業取代了鋼鐵業成為日本的支柱產業,汽車在日本得到普及。
文化創意產業
年產值230萬億日元的日本第二大支柱產業:動漫。http://www.dongfengcun.net/ShowThread.php?theid=93317
電子產業
日本是世界上數字媒體產業最發達的國家之一,數字媒體產業的產值已經超過鋼鐵製造業等傳統產業,成為日本目前三大經濟支柱產業之一。也就是電子技術產業。
❻ 日本經濟支柱是什麼
日本支柱經濟,首當其沖就是動漫,從上世紀60年代開始,日本就是全球最大的動漫作品出口地,占據了全球動漫市場60%以上份額,其中在歐美國家的佔比更是超過80%。而動漫產業能夠成為日本支柱的原因不僅僅是因為動漫本身,更是因為由動漫產業衍生出來的產業。
綜上所述:可以說,日本是一個容易被主動忽視的資本主義強國,但不可否認的是,它的產業鏈已經足夠成熟,而且也確實強大。其中動漫業和製造業更是享譽全球,遍布世界。我完全有理由相信,日本的這種文化將會逐漸使人改變以往對他的看法,在不久的將來與其攜手共進,共同成長。
❼ 釣魚島事件對日本的經濟有什麼影響
有點長 希望你看下去~
9月11日,日本政府上演了一出「購島」鬧劇,將中日兩國爭端急速提升。中國宣布了釣魚島領海基線,並派出海監船抵達釣魚島外圍海域開展維權行動、宣誓主權。在釣魚島事態不斷升級的背景下,中日兩國的經濟交鋒也將隨之展開。作為全球第二、第三大經濟體,中日兩國的經貿往來頻繁,經濟依存度不言而喻。一旦經貿對峙對雙方都有影響,但對日本經濟的打擊更明顯。
1、將重創以出口為主導的日本經濟
一是日本出口將面臨沉重打擊。
日本是典型的出口導向型經濟體,中國又是日本第一大出口市場。2011年,日本對中國出口商品1946億美元,占出口商品總額的比重高達23.6%,日本對中國貿易順差463億美元,相當於日本GDP的0.8%。同時,日本經過對韓國、中國台灣、中國香港等市場出口然後再出口到中國大陸的份額亦很大,即迂迴出口估計約占日本出口總額的10%。兩項相加日本對中國市場依賴程度高達30%以上。如果中國發動經濟制裁,日本經濟將難堪其重。
二是日本汽車、機電、旅遊等行業將失去一部分中國市場。
中國市場一向是日本企業盈利的重要來源,日本的主要支柱產業,如汽車、電子、機械、家電等主要靠在中國賺錢。以汽車行業為例,2010年,豐田、本田、日產三大車企在中國市場的銷量佔比分別達到了10%、18%和25%,且近年來中國市場增速位居全球主要市場之首。釣魚島事態如繼續升級,中國消費者必然掀起抵制日貨浪潮,日本汽車和電器電子產品的銷售量將顯著下滑,並將對日本經濟構成明顯打擊。
製造業如此,服務業也概莫能外,以旅遊業為例,據日本政府觀光局數據,2012年1月份中國的訪日人數佔全體訪日外國遊客的43.7%,中國赴日遊客平均每人消費16萬日元(約合14000元人民幣),是其他國家遊客的兩倍,已位居日本「重要旅遊推廣國家」之首。據媒體報道,由於擔心局勢緊張,近期中國赴日遊客出現退訂情況,最終可能影響到日本旅遊業的收入和就業。
三是日本部分戰略資源的供應將會受到影響。
首先,中日交惡可能導致日本稀土供應緊張。日本製造業以高科技產品為主,稀土號稱「工業味精」,是高科技產業不可或缺的戰略性原材料。2011年以前,日本對中國稀土的依賴度達到90%以上。中國的稀土儲量約佔世界總儲量的23%,承擔了世界90%以上的市場供應。其中,日本高端製造業的稀有金屬多從中國進口,但目前日本仍有50%左右的稀土原料依賴中國進口。
其次,日本原油供應通道可能受到地區局勢緊張的影響。中東地區的大量石油經此航道運往日本,日本原油的90%都是通過馬六甲海峽再經由南中國海航線進口的。如果發生沖突,將造成日本原油供應的緊張,導致日本國內油價飛漲。
2、中日貿易戰對中國的影響也不小
一是對出口的影響。2012年1-8月份,中國出口僅增長7.1%,較去年同期大幅放緩17.4個百分點,日本目前是中國第四大出口市場,2011年,對日本出口佔中國出口商品總額的比重為7.7%,如果貿易戰爆發,對日本出口停滯,加上歐盟、美國出口市場不景氣的因素,要實現「穩出口」的目標十分困難。
二是對電子、汽車等行業生產的影響。中日經濟互補性強,在汽車、電子等重要產業,中日上下游分工明確。2012年上半年,在日本的對華出口中,機電產品(主要包括機械設備、集成電路和半導體)、賤金屬及其製品(主要包括優質鋼材和有色金屬)、運輸設備(主要包括汽車零部件)和化工產品(主要包括有機化合物和塑料)四大類產品佔到了73.5%,這些產品多數位於產業鏈上游,為電子、汽車等行業提供關鍵、核心元器件和零部件,一旦出現供應短缺,短期內將會對這些行業的生產造成較大影響。
三是對外商投資的影響。2011年,日本對中國內地投資63.48億美元,是美國的2倍、德國的6倍,也是除中國香港、中國台灣以外的最大外資來源地。值得注意的是,在中國勞動力成本攀升、日資在華企業盈利下降的背景下,2011年日本對華投資反而大幅增長了76.3%,說明日本仍長期看好中國市場,加大了設備與技術的更新改造步伐,有利於中國的產業升級。釣魚島事件將會打擊日本企業在華投資信心,屆時投資放緩將是大概率事件。
3、中國經濟應對沖突的迴旋餘地大於日本
中國有廣闊的國內市場,而日本則是典型的外需型國家。中國可以通過刺激國內需求和出口多元化填補中日貿易的缺口,而日本失去的是支撐其增長的最大出口市場。
目前日本經濟不但面臨外需萎縮的威脅,而且國內經濟的空間也受到了高債務率的制約。自上世紀90年代以來,日本就陷入經濟衰退-稅收下降-刺激無力的惡性循環,一面是公共債務的不斷攀升,一面是宏觀經濟的長期低迷。據日本財務省預測,2012年底,日本中央和地方政府負債長期債務佔GDP的比例將達195%,高於深陷主權債務危機的義大利(128%),一旦中日爆發貿易戰,國債持有人信心下降,可能將大規模拋售國債,造成主權債務危機。
對於中國政府來說,釣魚島的歸屬已是一個原則問題,而原則問題是不可能用經濟利益來交換的。因此,中國一方面需要冷靜化解中日矛盾和爭端,另一方面也要做好最壞的准備。我們認為,與暮氣沉沉的日本經濟相比,中國經濟正處在由「青春期」向「成熟期」的過渡階段,內需潛力巨大,國債余額約佔GDP的40%,低於60%的國際警戒線。在外需低迷之時,如果中國能夠採取長短期結合、標本兼治的辦法,短期內提振投資信心、刺激居民消費,長期內解決好收入分配、產業升級、市場化改革等關鍵問題,中國經濟就不會因中日危機而影響正常的經濟增長
... 在出來冒個泡~ 看懂了吧? 沒看懂追問把 .嘻嘻~
❽ 二戰後日本汽車工業對日本經濟影響
這是不用說的
首先,現在汽車工業是日本第一大產業,自從1970代超過鋼鐵工業後沒變過。第二,隨著上世紀八十年代幾乎所以日本公司都在美國設廠以來,日本汽車工業在美國乃至全世界奠定頂級地位無能能級,當雷克薩斯在北美上市的時候,許多人都說,德國豪華車將退出美國市場,今天,雷克薩斯穩居美國豪華車銷售榜首。
日本車的競爭性,經濟性,產品的涵蓋層次是美國,德國同行難以望其項背的。
首先,科技先進,日本公司向來科技投入毫不猶豫的,比如現在豐田的普銳斯汽車,本田的阿西莫機器人,機器人技術是日本汽車工業制勝法寶,不像德國賓士,輝騰強調手工組裝。機器人不僅精準,速度快,更能省人力成本。
再次,經濟性,日本是資源小國,舉例子來說,外國人在日本都說,日本人對節省能源就像著了魔一樣,這無疑也體現的汽車工業上。
最後,日本車產品涵蓋廣,從小型車,到中級車,豪華車,跑車,越野車,商用車,乘用車,乃至摩托車,自行車都世界有名,可以從品牌可以看出。
豐田,產量860萬,這個世界上哪裡有人哪裡有豐田車,越野車最有名,性能好,無論是撒哈拉沙漠,還是南極,都無所畏懼,而什麼jeep早壞了。同時,雷克薩斯不用說了啦。
本田,摩托車牛,產量400萬。
nissan, 產量350萬,
馬自達
鈴木
三菱
日野
大發
五十鈴
川崎
雅馬哈
❾ 目前日本的經濟支柱產業是什麼
(一)汽車
日本汽車產業正在向全球化方向發展。2014年,12家汽車生產廠商共計生產2725萬台汽車。其中,境外生產基地生產1748萬台,超過總產量的60%。2004年以來,日本國內生產比例一直佔50%,最近幾年已經降至40%左右。現在,汽車產業基本是在靠近消費地區進行「地產地消」,而日本國內市場到了飽和期,總需求維持在500萬台左右。
因此,為了滿足境外市場需求,日本汽車生產廠商正在不斷地擴大境外基地產量。在這種現狀之下,出口比例(國內生產但用於出口的台數比例)呈現日益減少的傾向。因此,從日本國內主要六大轎車廠上的出口比例以及生產台數的變化來看,既有像本田那樣的「地產地消」傾向明顯加強、出口比例大幅下降的生產廠商;也有像豐田那樣在一定程度上保持國內生產的生產廠商。除此之外,還有像馬自達以及三菱那樣維持出口比例的生產廠商;像日產那樣雖然維持出口比例,但是減少國內生產台數以提高國外生產比例的生產廠商;甚至還有像富士重工那樣出口比例有所提高的生產廠商。從下圖可以看出每家公司都有所不同。
參考資料:日本經濟_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