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經濟開發 > 中國經濟發展三個階段

中國經濟發展三個階段

發布時間:2020-12-24 17:48:53

⑴ 例舉中國經濟重心南移的三個階段及其原因

這是網上搜的。中國古代經濟重心南移的三個階段及影響江蘇周學平
經濟重心南移是我國古代歷史上的重大事件,它反映了我國古代南北經濟發展的巨大變化。黃河流域是中華民族的主要發祥地,是中國開發最早的地區,人口集中,經濟文化發達,成為最早的經濟中心。而南方經濟後來居上,經濟重心逐漸南移。

我經濟重心南移大致分為三個階段:

1.東晉南朝:趨向平衡。西晉滅亡以後,南方地區經歷了東晉南朝的政權更替。東晉南朝時期江南經濟的開發使南北經濟差距縮小、趨向平衡,為以後我國經濟重心的逐漸南移打下了基礎。

2.隋唐五代:開始南移。隋唐時期,南北方經濟均獲得極大發展。江南地區的土地資源得到進一步開發,成為重要的糧食產地。但是安史之亂以後,北方出現了藩鎮割據的局面,北方經濟再次受到嚴重破壞,至唐朝後期,已經出現了「賦之所出,江淮居多」的現象。我國的經濟重心開始南移。五代十國時期,北方戰亂頻繁,而南方戰禍較少,相對安定。整個五代時期,我國的經濟重心繼續南移,南方日益成為全國經濟的發達地區,人口數量超過了北方。

3.兩宋時期:最終完成。兩宋時期,北方同樣戰亂頻繁。北宋滅亡以後,南宋政權偏安於東南一隅,使南方經濟進一步發展。當時太湖流域流傳著「蘇湖熟,天下足」的諺語,表明江南的農業生產已經超過北方,完全取代了北方經濟重心的地位。至元朝,為解決「南糧北運」問題,大力興辦漕運,開辟了規模空前的海運,足以說明南方經濟的重要性。可見,南宋是中國古代經濟重心南移最終完成的階段。明清時期,南方經濟中心的地位得到鞏固和發展。

我國古代經濟重心南移具有三個明顯特徵:1.北方人民大批南遷,帶去了先進的生產技術和經驗,體現了當時生產力的最高水平;2.南移趨勢往往在國家分裂或割據戰亂時最突出;3.政治中心的南移對經濟中心的南移有一定影響。

中國古代經濟重心南移的主要原因:

1.北方戰亂較多,南方相對和平穩定。

2.北方農民大批南遷,帶去了先進的生產技術,為江南經濟發展提供了大量的勞動力。

3.江南統治者為發展實力,比較重視發展經濟。

4.南北方勞動人民共同辛勤勞動,開發了江南。

5.南方生產條件和自然環境比較優越。

中國古代經濟重心南移的影響:

1.對我國交通貿易的影響。由於經濟重心的南移,造成了南方沿海城市的迅速發展,海上交通和運輸也有了很大的改善。在南宋完成經濟重心南移後,南方城市一直到現在都受益匪淺。

2.對人口分布的影響。人口的轉移一定程度上導致了經濟重心由北向南遷移,而經濟中心的南移又反過來促使北方人民進一步南遷。南方的人口迅速膨脹,我國南部、東南部人口在全國總人口中的比重不斷增長。

3.對人才教育的影響。經濟重心的南移,導致了人才教育的相應變化。

4.對民族關系的影響。經濟重心的南移,使我國各民族更好地融合在一起,北方人民的南遷,使游牧民族和漢族有了更深更廣泛的交流和合作,促進了民族的多樣性和統一性的發展。

⑵ 調整經濟結構的中國經濟結構調整的三個主要階段及特點

由於從1958年起到1978年,中國經濟建設除了1961—1965年的調整時期以外,許多年份都犯了盲目追求「生產高速度、建設大規模」的錯誤。同時在建設過程中,片面強調發展重工業、忽視農業和輕工業;在重工業的建設上,片面強調「以鋼為綱」,忽視能源和交通運輸業,在重工業內部,則片面強調自給自足,忽視協作配套和服務體系的建設。如此日久天長就形成了畸形發展的經濟結構,某些重工業部門過分突出,而農業、輕工業、能源工業、交通運輸業、建築業、商業、服務業等行業相當落後。國民經濟比例嚴重失調、效率低下、浪費嚴重、投資成本大而效益低成為這種畸形經濟結構的特徵。此外,城鎮大量失業人員的問題日益突出,城鄉居民收入難以提高,生活水平長期未能得到改善。
針對這一問題,中國政府於1979年提出了調整國民經濟的方針。通過調整固定資產投資的規模、結構和價格、財政等政策,調整了積累和消費的比例,加快了農業和輕工業的發展。使得農業的基礎地位開始明確,輕工業與重工業之間比例得到調整,能源供應得到較好的改善。但是在這一時期,又出現了加工業發展過快的新問題。由於基礎設施、原材料工業跟不上加工工業的發展速度,供求矛盾開始突出,加上農副產品的供應增速跟不上城鄉居民購買力的增長,通貨膨脹開始出現並越發嚴重,為此,自1988年起,中國政府開始了第二次結構調整。 1988年9月,中國政府提出了治理整頓、全面深入改革的方針,在大力治理通貨膨脹的基礎上,著力調整經濟結構。此次調整主要是通過調整投資結構和貸款結構,在消除經濟過熱的同時,實行向部分產業和企業「傾斜」的政策,把其他方面壓縮下來的資金、原材料、能源和運力集中支持重點產業和重點企業,使得農業、能源工業、原材料工業、交通運輸業等產業增加了有效供給。這次調整盡管有效地增加了短缺商品的供給,抑制了通貨膨脹,但只是緩和了部分經濟結構方面的突出矛盾,並未能從根本上解決結構失衡的問題,能源、交通、重要原材料等基礎產業和基礎設施仍然是制約國民經濟發展的「瓶頸」。特別是1992年出現的新一輪經濟過熱使結構性矛盾更為突出,地區結構、企業組織結構不僅沒有得到優化反而有劣化趨勢,最終成為1994年惡性通貨膨脹的主要誘因之一。
從前兩次結構調整的情況來看,由於經濟體制上缺乏對部門、地區結構調整的機制,調整手段基本上是依靠對投資規模、投資項目和對國有銀行信貸規模的行政性控制,其實際效果十分有限。加之這兩次調整隻是一種增量式的調整,對巨大經濟存量的問題則基本沒有觸動,因而中央政府的調整目標最終往往難以實現,致使結構性矛盾反復出現。1991年以後,盡管結構調整的工作仍在陸續進行,但基於同樣的原因,經濟結構並未出現明顯的改善。 1993年下半年以後,為了治理經濟過熱和通貨膨脹,中國政府加強了宏觀調控,利用緊縮的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抑制需求膨脹,同時繼續推進了價格體制、流通體制和財政體制、金融體制的改革。至1996年,宏觀調控已經收到明顯成效。但是,在經濟總量平衡狀況明顯改善的情況下,結構性矛盾再次突出。原來存在的基礎產業和基礎設施落後的局面不僅沒有改變,某些方面的「瓶頸」狀況更為尖銳。此外,「大而全、小而全」和盲目重復建設問題還很嚴重,制約著國民經濟整體素質和效益的提高。為此,1997年以後中國政府再次加大了調整經濟結構的力度。此次調整的主要內容是:
加大產業政策執行力度
1994年3月,中國政府頒布了《90年代國家產業政策綱要》。從《綱要》出台後的實際情況看,產業政策並未對經濟結構產生明顯影響。其原因主要是重點支持的行業范圍較大(佔GDP的比重超過50%),政府能夠提供的支持能力卻明顯不足。同時政府缺乏推行產業政策的有效手段,各個部門和環節之間的協調相當困難。
針對這一問題,1998年中國政府選擇了紡織、煤炭、建材、鋼鐵、汽車和石化6個結構性矛盾比較突出的工業行業,作為產業結構調整的工作重點。結構調整工作首先從紡織行業取得突破。鑒於生產能力過剩是該行業長期虧損的主要原因,中央政府制定了紡織行業壓錠計劃,要求在3年內壓縮1000萬紗錠,占原有生產能力的1/4。2000年,又要求紡織行業淘汰30萬落後的毛紡錠。由於中央政府強有力的監控和鼓勵政策具體到位,更由於紡織品市場長期不景氣,企業無法繼續維持,因而此項政策執行較好,壓縮任務得以完成,整個紡織行業率先完成脫困任務。煤炭行業則兼並破產了一批資不抵債、扭虧無望的企業,關閉了一批資源枯竭的礦山,壓縮產量2億多噸,減少了虧損源。至2000年末,石油化工行業清理整頓小煉油廠的任務已基本完成,全國共取締了6000座土煉油場點,列入名單的188戶小煉油廠已關閉111戶。
加快國有企業改革
1997年以後,中央政府明確了加快國有企業改革,對國有企業實施戰略性改組的方針。按照「產權清晰、權責明確、政企分開、管理科學」的要求,對國有大中型企業實行規范的公司制改革。改革的具體措施,一是集中力量抓好國有大型企業和企業集團推進和規范企業的股份制改革。二是進一步放活國有小企業,以聯合、兼並、租賃、承包經營和出售等多種方式,對全國24萬多戶國有小企業進行改制。三是規范破產,鼓勵兼並,推進再就業,進行企業資本結構的優化。1998年以後,中國政府提出了國有企業「三年脫困」的具體目標,進一步加大了國企改革力度。
大力推進技術創新和科技產業化
1998年8月,中共中央和國務院召開了全國科技大會,發布了《關於加強技術創新,發展高科技,實現產業化的決定》。1999年8月,中央政府發布了《關於加強技術創新發展高科技實現產業化的決定》。兩項重要決定提出,要加強對技術創新和高新科技成果商品化、產業化的方向和重點的宏觀引導,深化科技體制改革,促進技術創新和高新科技成果商品化、產業化。為實現這一目標,中國政府確立了推進科技進步的基本方針:一是有所為、有所不為,選擇重點領域和主攻方向,確定發展目標的優先順序;二是在總體上要跟蹤世界科技發展的步伐,在重點領域力爭突破;三是提高可是持續創新的能力,包括科技基礎設施水平、基礎研究水平和整體科技能力建設等;四是實現技術跨越式發展,把握當今世界經濟走勢和未來市場需求,集中力量攻克難關。
根據上述基本方針,中央政府出台和實施了科技體制改革重大方案。對10個國家局所屬的242家科研機構進行改革,通過轉成企業、進入企業和轉為中介機構等方式全部實行了企業運行機制。同時頒布了一系列支持科技創新和成果轉化的政策,鼓勵科研人員積極創辦高新技術企業,以財政經費支持科技成果轉化,採用投資、貸款貼息?t設立風險投資基金、補助資金等形式為創新活動提供支持。
加強基礎設施建設
1997年、1998年、1999年三年中,中央政府共增發了2600億國債用於加快基礎設施建設。2000年,在預算1000億元國債基礎上又增發了500億元長期建設國債,主要用於國家確定的重點投資領域,特別是基礎設施建設。據估計,財政投資直接帶動地方、部門、企業投入配套資金和銀行安排貸款合計約7500億元。向基礎設施領域的大量投入,使得長期以來的經濟結構的「瓶頸」問題得到有效緩解,並對相應投資品生產行業產生了積極的影響。
制定西部大開發戰略
1999年6月,中央政府開始要將西部開發作為國家重大戰略任務,擺上了重要地位。為加快西部地區的發展,中央政府制定了有關開發戰略並於2000年3月設立了西部大開發辦公室。
與上兩次調整不同,此次中國經濟結構調整具有一些新的特點。首先,此次經濟結構調整是首次在市場機制條件下進行的調整,調整方式正在由單純的政府導向向發揮市場作用方向轉變,調控手段則正在由主要靠行政手段,向經濟、法律手段結合必要行政手段的方向轉變。其次,中國即將加入WTO,國際市場環境和游戲規則對中國經濟結構調整的影響越來越大,這與過去封閉、半封閉條件下進行的結構調整有著明顯的不同。第三,與短缺時代不同,此次結構調整的目標,已由過去的增加短缺商品產量和品種,轉變到產品升級和產業結構升級;由國內企業與行業的發展,轉變為參與國際范圍內競爭。第四,此次經濟結構調整是從增量和存量兩個角度推進的調整。這與過去僅從增量角度進行的調整有著明顯不同。

⑶ 中國經濟重心南移的三個階段和最終定型是什麼

中國經濟重心南移大致分為三個階段,最終定型為第三階段。
1、東晉南朝:趨向平衡。西晉滅亡以後,南方地區經歷了東晉南朝的政權更替。東晉南朝時期江南經濟的開發使南北經濟差距縮小、趨向平衡,為以後我國經濟重心的逐漸南移打下了基礎。
2、隋唐五代:開始南移。隋唐時期,南北方經濟均獲得極大發展。江南地區的土地資源得到進一步開發,成為重要的糧食產地。但是安史之亂以後,北方出現了藩鎮割據的局面,北方經濟再次受到嚴重破壞,至唐朝後期,已經出現了「賦之所出,江淮居多」的現象。我國的經濟重心開始南移。五代十國時期,北方戰亂頻繁,而南方戰禍較少,相對安定。整個五代時期,我國的經濟重心繼續南移,南方日益成為全國經濟的發達地區,人口數量超過了北方。
3、兩宋時期:最終完成。兩宋時期,北方同樣戰亂頻繁。北宋滅亡以後,南宋政權偏安於東南一隅,使南方經濟進一步發展。當時太湖流域流傳著「蘇湖熟,天下足」的諺語,表明江南的農業生產已經超過北方,完全取代了北方經濟重心的地位。至元朝,為解決「南糧北運」問題,大力興辦漕運,開辟了規模空前的海運,足以說明南方經濟的重要性。可見,南宋是中國古代經濟重心南移最終完成的階段。明清時期,南方經濟中心的地位得到鞏固和發展。

⑷ 改革開放三十年,中國經濟大發展經歷了幾個時期

第一階段:由計劃經濟到初步建立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也就是目標探索階段)
第二階段: 經濟實力顯著增強,人民生活明顯改善 (市場經濟框架構建階段)
第三階段:改革不斷深入,對外開放向深度和廣度推進。逐漸形成了多層次、全方位開放的發展格局(市場經濟體制逐漸完善階段)

⑸ 中國經濟改革的過程(哪三個階段,特徵,內容和影響)

經濟改革仍然是新世紀中國經濟與社會發展的基本動力。

經濟改革現處於第一階段後期,攻堅之戰的關鍵在於將國有經濟從一般的經濟形式轉變為特殊的經濟形式。經濟改革第一階段的基本任務是:初步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基本框架,把社會主義基本制度與市場經濟初步結合起來。在第一階段後期,中心任務是戰略性地調整國有經濟和改組國有企業。

緊接著的第二階段將全麵塑造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基礎.基本任務是:全麵塑造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基礎,把社會主義基本制度與市場經濟基本結合起來。王珏強調,完成第二階段經濟改革任務的過程,就是全麵塑造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基礎的過程。具體說來,就是宏觀上公有制為主體的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過程,微觀上大力發展民有民營企業,並使其從業主制企業走向股份制企業的過程。這個過程大概要經歷二十年左右。

第三階段將恢復和保護勞動者的勞動力所有權,建立勞動者個人股份制,使無產階級成為有產階級。基本任務是:恢復和保護勞動者的勞動力所有權,建立勞動者個人股份制,實現社會主義基本制度與市場經濟的完全結合,合二為一。
中國經濟改革第三階段面臨的一個重大的理論和實踐問題,就是改變資本主義的不平等的僱用勞動制度。第一步,要恢復和保護勞動者的勞動力財產所有權;第二步,要使勞動者成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投資主體;第三步,要建立和完善勞動者個人股份制,並使之成為社會主義公有制的主要形式。至此,勞動者的勞動聯合和勞動者的資本聯合就相互滲透、融為一體了,社會主義基本制度與市場經濟就合二為一、完全結合了,因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就成熟了,人民的共同富裕就實現了,社會主義就「夠格」了。

⑹ 中國1978年以來經濟體制改革的三個階段是什麼

第一個階段就是1978年到1984年,計劃經濟為主、市場調節為輔的階段。

第一個階段,改革的最初思路:計劃經濟為主,市場調節為輔。

時間大致從1978年到1984年,在改革開放30周年前後,全世界的目光都聚焦到了中國,國內外的專家對中國改革開放取得的巨大成就給予了高度評價,稱之為中國奇跡。

第二個階段就是從1984年到1988年,確立了社會主義商品經濟的階段。

第二個階段,改革取得重大突破,明確社會主義經濟是有計劃的商品經濟,這個階段大致是從1984年到1988年。

1984年10月20日這一天,中國共產黨十二屆三中全會在北京召開了。在這個全會上通過了一個文件,就是《中共中央關於經濟體制改革的若干決定》。

第三個階段大致從1989年到1992年,正式確立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第三個階段: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目標的最終確立,大致的時間界限是從1989年到1992年。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我國啟動了價格改革。

(6)中國經濟發展三個階段擴展閱讀:

我國的經濟體制改革大體經歷了計劃經濟體制內部引入市場機制改革、有計劃商品經濟、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等四個階段。

第一階段:計劃經濟體制內部引入市場機制改革(1978—1984 年)。這一時期在理論上提出「計劃經濟為主、市場調節為輔」,第一次使市場調節在經濟體制中取得了一席之地。

1982 年黨的十二大提出了「計劃經濟為主、市場調節為輔」的原則,不僅肯定了市場調節作為計劃調節的補充是必需的和有益的。

而且把計劃調節區分為指令性計劃和指導性計劃,指出對許多產品和企業適宜實行指導性計劃。

這個提法突破了完全排斥市場調節的計劃經濟傳統觀念,但在理論上沒有完全樹立起商品經濟的應有地位。

這一時期的改革主要是在計劃經濟體制內部引入市場機制,以求引入市場機制完善計劃經濟體制。

在實踐方面,這一時期主要是在農村推行以聯產承包責任制為主的改革以及對部分工業企業實行擴大自主權的改革。
第二階段:發展有計劃商品經濟階段(1984—1992 年)。這一時期在理論上提出「有計劃商品經濟」的說法。

1984 年10 月黨的十二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經濟體制改革的決定》,第一次突破了把計劃經濟與商品經濟對立起來的傳統觀念。

正式提出了社會主義經濟是公有制基礎上有計劃的商品經濟的思想。1987 年黨的十三大在有計劃商品經濟理論的基礎上,對社會主義市場機制問題進行了新的概括和說明。

報告指出:「社會主義有計劃商品經濟的體制,應該是計劃與市場內在統一的體制」。同時提出了「國家調節市場,市場引導企業」的經濟運行機制模式。

但是這一理論把發展市場體系僅僅理解為發展商品經濟,因此對於市場機制的理解還比較簡單。

在實踐方面,這一時期實施了以城市為中心的全面體制改革,改革的內容、范圍十分廣泛,幾乎涉及到生產關系的所有方面和部分上層建築。

一是通過所有制方面的改革,調整了所有制結構。在總的結構上,從過去的單一公有制經濟結構逐漸改變成為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經濟成分並存的所有制結構。

二是通過體制改革和運行機制的轉變,為實行社會主義市場運行機制准備了體制基礎。

計劃體制、投資體制、財政體制、流通體制、價格體制、分配體制和社會保障制度都進行了以引進市場機制為主要內容的改革。

第三階段: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階段(1992—2003 年)。這一時期,在理論上確立了「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說法。

1992 年鄧小平南方談話,明確了「計劃經濟不等於社會主義,資本主義也有計劃;市場經濟不等於資本主義,社會主義也有市場。

計劃和市場都是經濟手段,計劃多一點還是市場多一點,不是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的本質區別」 等思想。黨的十四大報告明確提出,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至此,人們對社會主義的認識就從傳統的計劃經濟思想中徹底擺脫出來,市場經濟開始與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相結合,成為中國經濟改革的基本目標。

1993 年黨的十四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議》,進一步提出了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基本框架。

在實踐方面,一是以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為核心的微觀基礎的轉型。通過建立現代企業制度,使企業成為獨立的商品生產者和經營者,全面參與市場競爭,成為真正的市場主體。

二是以配套改革為內容的宏觀制度的創新。對財政、稅收、外匯、金融、投資、外貿以及流通體制等綜合配套體系進行改革,取得良好效果。

三是以市場流通和社會保障為主的宏觀體制改革。通過市場流通領域改革,健全了市場規則、整頓市場秩序;

社會保障制度改革邁出了重要步伐,探索建立了多層次的社會保障制度。

第四階段: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階段(2003 年至今)。這一時期,在理論上進一步肯定了建立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必要性。

2003 年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通過了《中共中央關於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對建立完善的市場經濟體制進行了全面部署。

此後圍繞市場經濟體制改革等問題形成了「科學發展觀」重要思想。

在科學發展觀的指導下,提出了「五個統籌」、「構建和諧社會」、「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等一系列新的提法,大大促進了改革實踐的進行。

在實踐上,這一時期的主要任務包括:完善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建立有利於逐步改變城鄉二元經濟結構的體制,形成促進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的機制。

建設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現代市場體系,完善宏觀調控體系、行政管理體制和經濟法律制度,健全就業、收入分配和社會保障制度,建立促進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機制等。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經濟體制改革

⑺ 中國的歷史可以分為幾個階段

四個階段,分為原始社會、中國古代史、近代史、現代史。

1、第一是原始社會,即沒有剝削,沒有壓迫的原始社會。有考證的資料應從第一個集體化社群河姆渡、半坡開始到禹建立夏朝。本段無確切時間可以考察。

2、第二是古代史,從禹建立夏朝到1840年鴉片戰爭。中國在夏商時期為奴隸社會,從周文王分封制開始進入封建社會,這是開始有階級的古代史。

3、第三是近代史,從1840年中英《南京條約》開始到1949年新中國的成立,近代史是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形成和瓦解的過程,故此。

4、第四是現代史,從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至今,中國人民在中共中央的四代領導人的帶領下,走向新的歷史篇章。

(7)中國經濟發展三個階段擴展閱讀

古代中國有著發達的農業經濟,其經濟規模在很長一段歷史時期內領先於世界。在歷史上由於自然環境的變化和戰爭等人為因素的影響,古代中國的經濟通常與王朝的興衰與更替具有相同的周期。

明(明朝前期實施海禁,後來隆慶開關,允許民間私人遠販東西二洋)清以來,中國固守農業經濟,而西方世界在同一時期率先實現了工業革命,中國經濟遂落後於西方。自鴉片戰爭以來,中國原來保守的農業經濟體系受到了西方世界的極大挑戰。

中國效仿西方發展工業的過程,於中華民國國民政府成立後至中日戰爭開戰前夕已順暢發展,盡管其間受到內外因素的多重干擾。爾後直至中日戰爭和國共戰爭的結束,中國始有較為長期的和平發展時期。

1980年代以來,鄧小平政府宣布改革開放,開始實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並推行經濟體制改革。中國大陸近年至2010年,GDP超過72000億美元,已經成為美國之後的世界第二經濟大國,普遍認為中國目前仍然是世界上發展速度最快的經濟體。

但是人均國民生產總值仍位於世界中等水平(第89位),並逐漸受到資源限制和貧富差距加大的制約。中華人民共和國省份中,廣東為GDP最高的第一強省,浙江為人均收入最高的第一富省。

中國大陸、香港、澳門、台灣之間的經濟聯系在全球化的過程中日益緊密。

閱讀全文

與中國經濟發展三個階段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