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日本經濟發展過程
1 經過1945年至1955年10年的艱苦努力,從戰後一片廢墟中恢復到戰前水平。
2 60年代,日本經濟以10%的速度迅猛發展,經濟進入高速增長時期.
3 70至80年代,日本經濟進入穩定增長期,經濟平均增長速度5%,經濟取得了飛躍發展,迅速跨入世界先進國家行列,並一躍成為僅次於美國的世界第二大經濟強國。
4 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日本出現"泡沫經濟",經濟過熱。
5 90年代初"泡沫經濟"崩潰,經濟進入持續衰退期。
6 2000年經濟增長速度達到1.2%,但是,進入2001年後,又開始放慢了增長的步伐。
2. 日本經濟發展中的優勢和劣勢各是什麼
工業 : 優勢:世界市場影響,日本是一個依賴進口的國家,所以能夠更快的吸收新技術; 本國人口素質較高;海岸線曲折,多優良港灣 ;國家政策的支持。 劣勢:人口少,國土面積少,資源少, 水稻: 優勢:溫帶季風氣候降水豐富,雨熱同期便於水稻生長;收冬季風影響小,關東平原地勢平坦,國內土壤肥沃,交通便利。 劣勢:人口少 ,水稻生產是一個勞動密集型農業.
3. 二戰後日本經濟的發展狀況
二戰後日本經濟高速發展的原因
日本經濟現代化的實現,是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其中既有外部條件,也有日本政府和人民自身的努力。
戰後初期日本實行的民主改革,推動其社會經濟結構發生較大的變化,也對社會生產關系作了局部調整,建立起適應當代經濟發展的資產階級民主制度和有利於運用現代化管理手段的企業組織形式和管理體制,從而將國民中蘊藏的勞動智慧和創造力激發釋放出來,成為推動社會經濟高速發展的基礎動力。
戰後國際形勢的演變給日本的經濟發展提供了良好的機遇。日本在憲法中被迫放棄戰爭權,以後又以允許美國駐軍為代價,換取美國的「核保護傘」,致使其軍費開支相當少,能夠把大量的人力物力投入和平經濟的發展。朝鮮戰爭爆發前後,美國開始大力扶植日本,不僅給了它約36億美元的「特需」訂貨,而且將沒收的850家軍需企業歸還給日本政府,並提供了大量的貸款和援助,美國私人資本也大規模湧入日本。美國的扶植,使日本獲得了經濟發展所必需的資金和技術。
日本自明治維新以後就一直非常重視教育,1872年政府頒布了全國統一的學制,強制推行小學義務教育。1947年又進行教育改革,將義務教育的范圍擴大到初中。到50年代中期,全國25歲以上的人口中受教育率高達94%,70年代中期又基本普及了高中教育。政府教育經費支出在國民收入中的比重逐步上升,50~60年代在5%左右,70年代上升到6%~7%,1980年達到7.2%。在人才結構方面,政府根據不同時期經濟結構的發展變化,調整教育重點。在經濟恢復時期,為了提高勞動者的文化素質,把普及初等義務教育作為重點;50年代後期和60年代,國家大力發展重化工業,就把培養中級技術人才作為教育發展的重點;70年代以後,日本產業結構從資本密集型的重化工業轉向知識密集型產業,政府又把培養能自主開發新技術的高級人才和熟練運用新興技術的中級人才作為教育的重點。由於日本長期堅持「教育先行」的戰略,為經濟發展保證了人才資源。
日本政府利用國內外各種條件,確定了具有本國特色的發展道路。在這方面,日本的國家干預方式和企業內部的經營管理特點,都對經濟發展起了很大的推動作用。除此之外,政府根據日本的特點,一方面採取引進國外先進技術的方針,另一方面確立「貿易立國」的戰略,積極有效地開拓國際市場,擴大進出口貿易,加強資本輸出。在引進先進技術方面,政府重視世界科技發展的最新動向,甚至利用產業間諜來獲取科技情報資料;同時在50年代實施審批制度,對引進工作加以管理和引導,以避免重復引進,節約外匯。進入60年代以後,日本的經濟實力和外匯支付能力加強,政府在這方面的管理才有所放鬆。日本引進技術是根據本國經濟發展的條件和實際需要,有選擇有重點地進行的。50年代中期以前,國家處於經濟恢復時期,主要引進電力、鋼鐵、汽車、造船、機械製造等基礎產業部門的傳統成套設備和技術。50年代中期以後,尤其是60年代初開始,逐漸轉向以購買專利為主來引進新興技術。從70年代中期開始,為了實現從資本密集型向技術和知識密集型產業轉變,又以引進尖端技術為主。為了對引進技術進行吸收改造,日本企業不惜花費巨額資金,吸引優秀人才,在仿造的基礎上博採眾長,改革創新。在開拓國際市場方面,1955年進出口貿易總額不過45億美元,1960年就達到近85億美元, 1965年又上升到166.21億美元,1970年躍升至近382億美元。資本輸出1970年累計達67.9億美元。
長期堅持推行高積累、高投資和強化資本積累的政策,實現低成本高效益的運行機制,也是日本政府宏觀調控政策的內容之一。高積累的基礎是高剝削率、高儲蓄率和低福利。戰後日本工人的工資水平在西方發達國家中最低,而且增長速度遠遠低於勞動生產率。相反,受文化傳統的影響,日本民眾的家庭儲蓄率(即家庭儲蓄占家庭可支配收入的比例)在西方發達國家中卻是最高的,由家庭儲蓄形成的投資約占社會投資總額的1/3。此外,政府也進行巨額投資,60年代政府投資佔到國內投資總額的24%左右,70年代上升到約30%。私人投資和國家投資兩者相加,使全國固定資本形成總額從1955年的17 030億日元猛增到1985年的875 610億日元,30年內增長50倍。固定資本形成總額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長期保持在1/3左右,高於其他發達國家。資本的投資效率也一直高於歐美發達國家。在高效益的前提下,急劇增長的投資推動了日本經濟迅速發展。
我的補充:看到188052422的答復了吧!這就是中國某些人的特點。正事不幹(體現在這里正事就是回答樓主的問題),專門吹著浮土找裂紋;我國有些人就擅長於扒別人的豁子、告別人的黑狀,並以次作為陞官發財的職業,看到這位老弟可謂「後生可畏」呀,日後必定前途無量。不過,他到沒有說錯,我這篇文章就是轉載的,此文就來自於白度搜索,我看後感覺不錯,先下到了我的文檔,爾後又奉獻給了樓主。至於是不是侵權我不如這位老弟學術淵博(建議他先搞清侵權的定義),我只能等著打官司了,不知道最後能判幾年刑。可我現在嚇的心臟病都犯了,事已如此,只能聽天由命了。
最後我要說的是,我建議樓主選擇這位老弟為最佳答案。我要分也沒用,我有8000多分了您說有什麼用。按網路用語,我其實就是一個「菜鳥」是初學者,眼下打字還不熟練。再說,他說的也不全錯。好了,反正是練打字,188052422別介意。
4. 日本經濟的歷史概況
二戰以後,日本經濟一直保持著很高的發展速度。1956-1973年, 日本工業生產年平均增長率達13.6%,國民生產總值占資本主義世界的比重、在資本主義世界的地位從第6位躍升到第2位,成為僅次於美國的第二經濟大國,因此被西方學者認為創造了資本主義經濟發展史上的「奇跡」。(千金難買牛回頭 我不需再猶豫)
戰後日本經濟的重建及高速增長
二戰以前,日本即為列強之一。但在二戰後期,日本的國民經濟遭到了巨大損失。一是因為長期的戰爭消耗了日本大量的人、財、物力;二是盟軍的原子彈轟炸,破壞了日本一些工廠和生產設施,所以到1945年8月二戰結束時, 日本國民財富的 45%以上都被耗費和破壞掉了。戰後第一年即1946年,日本的主要生產指標均大大低於戰前水平,工業技術水平比美國落後了30年,勞動生產率比英、法等國也低得多。(剖析主流資金真實目的,發現最佳獲利機會!)
從1947年開始,在麥克阿瑟的主持和美同政府的扶植下,日本開始進行戰後經濟的重建工作。這種經濟重建,是從實行「傾斜生產方式」開始的。所謂「傾斜生產方式」,就是在資金和原料嚴重不足的情況下集中一切力量恢復和發展煤炭生產,用生產出來的煤炭重點供應鋼鐵業,再用增產的鋼鐵加強煤炭業。目的是努力造成煤和鋼鐵擴大再生產的能力,並以此為杠桿,帶動整個經濟的恢復和發展。根據這個經濟發展戰略,日本政府專門設立了「復興金融公庫」。在1947-1948年中, 日本即向煤炭業發放了475億日元貸款,占據該公庫全部貸款總額的36%。1946 年日本產煤2274萬噸,而1947年則達2932萬噸,增長近30%;同期的鋼產量也增長了21 %。到1948年,日本即出現了初步的經濟好轉跡象。與此同時,日本的經濟恢復得到美國的大力扶植。二戰結束後,美國對日本實行了單獨軍事佔領。之後,按照波茨坦公告的精神,美國對日本推行了旨在鏟除其軍國主義社會經濟基礎的民主改革。如在政治和軍事上,修改了日本憲法,廢除了「天皇制」,並規定日本不得保持陸、海、空軍及其它進攻性軍事力量,軍費開支不得超出國民生產總值的1%。 經濟上也施行了三大改革,即「農地改革」、解散財閥和勞動立法。同時,在朝鮮戰爭中,美國還向日本提供了巨額的軍需訂貨。因此到1955年,除「外貿」一項外,日本的主要經濟指標基本達到或超過了戰前最高水平。這10年時間(即1945年-1955年),是日本經濟的改組和恢復階段。
1956年-1973年,日本進入其經濟高速發展時期。1956年,日本進入以趕超先進工業國家為目標、實現國民經濟現代化的歷史新時期。這一時期,日本實際國民生產總值每年平均增長10%以上,工業增長率則平均達13.6%。這種長期、持續的高速增長在世界資本主義經濟發展史上是罕見的。在此時期,日本工業生產增長8 .6倍,對外貿易從1965年開始出現順差,到1973年8年中增長3.5倍。這 18年時間( 即1956年-1973年),日本一躍成為僅次於美國的第二經濟大國, 成功實現了日本近代史上的「第二次遠航」。所謂「經濟奇跡」主要是指日本這一時期的經濟發展。
但進入70年代中期以後,從1974年開始至今,日本經濟進入低速、穩定發展時期。這一時期,由於同內外經濟形勢的變化,使日本的經濟危機、生態危機和能源危機交織迸發,因此不得不在經濟政策和產業結構上進行適當調整。盡竹這一時期日本的經濟增長率下降到5%左右,並一度(1993年)山現負增長, 但其經濟總量卻一直處於美國一國之下,在發達國家中居於第二。
七八十年代, 全球范圍內發生的幾件大事嚴重影響了日本的經濟發展。 一是 1973年10月「第四次中東戰爭」爆發後, 引發了「第二次世界石油危機」; 二是 1973年底到1975年,西方世界爆發了戰後最嚴重的普遍經濟危機;三是 1979 年到 1982年西方世界再次爆發的經濟危機。經過這「兩次經濟危機」和「一次石油危機」 ,日本經濟發展的速度急劇下降。八九十年代,由於受全球經濟形勢不景氣以及亞洲金融危機的影響,日本經濟繼續下滑,並引起日本內閣的頻繁變更。為了扭轉本國經濟低靡狀態,近年來,在新的國內國際形勢下,日本開始對其產業結構進行根本性改造,即用消耗資源少、附加產值高的知識密集型產業取代大量消耗資源、消耗勞動和產生公害的重、化工業。同時,在經濟政策上也作了相應調整,即一方面鼓勵壟斷資本擴大資本輸出,把能耗高、污染環境的產業轉移到發展中國家去;另一方面大力扶植汽車、電子、精密機械、航空、原子能等工業部門的發展。另外,不斷加大科研投資力度,堅持「科學技術立國」,努力邁向「自立自主技術時代」。預計,在新世紀初期若干年裡, 日本在新興產業領域將保持較快的發展勢頭,並在較長時期內穩居於「世界第二經濟大國」的地位上。
日本經濟高速增長的基本條件
戰後日本經濟的高速發展,是在當時特定的歷史條件下實現的。戰後初期,世界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的經濟發展都較快。推動西方經濟發展的基本因素,主要是在生產力領域發生的科學技術革命,以及戰後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的發展。新的科技革命帶動了西方國家勞動生產率的迅猛增長;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的發展,則在一定程度上緩和了資本主義競爭和生產的無政府狀態,使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某些環節得到了部分改善。這兩個基本因素雖然是指一般發達國家,但在戰後日本的經濟發展過程中則表現得尤為明顯。與此同時,日本之所以後來居上,迅速趕上和超過英國、法國和聯邦德國,還與以下幾個具體條件有關:
1.戰前日本資本主義的長期發展,奠定了戰後日本經濟迅速發展的雄厚經濟基礎。
二戰後期,由於日本曾遭到盟軍的原子彈轟炸,據此有人認為戰後日本是「一片廢墟」,實際上這種說法是言過其實的。
其實,盡管美國對日本實施了原子彈轟炸,但日本畢竟沒有經歷過「本土作戰」 就無條件投降了。日本與英、法、德、意等國不同。兩次世界大戰都在歐洲大陸展開,對歐洲各國的國民經濟破壞巨大,因此戰後歐洲失去了「世界中心」地位,歐洲列強則紛紛淪為「二流國家」。日本盡管也曾經歷了兩次世界大戰,但兩次大戰均遠離日本國土,所以戰後日本的主要基礎設施、重要的工業設備和大量的技術工人隊伍及知識分子等,並沒受到太大損失;基本保全了日本本土,其統治機構建制齊全,重要的生產設施大多完備無損。這是日本戰後經濟迅速恢復和發展的「本錢」 。
日本雖是「二戰」的戰敗國,但二戰之前,日本在歷次大的戰爭中卻大發橫財。二戰之前的日本發展史,實際是日本的侵略掠奪史。如1894年發動的甲午侵華戰爭, 1904年進行的日俄戰爭和1914年參加的一次大戰,日本均是戰勝國。僅「甲午戰爭」 日本從中國索得的賠款即達二億三千萬兩白銀,相當於當時日本財政收入的4.37倍;在這前後日本從中國得到的經濟利益,相當於清政府17年的財政收入。日俄戰爭後,日本奪得了帝俄在中國東北的大部分政治、經濟權利。一戰的爆發,使日本成為戰爭「暴發戶」,戰爭初期,它宣布「中立」、隔岸觀火、大做軍火生意,後期宣戰,從中漁利,輕易奪得了西歐各國在亞太地區的利益以及德國在中國山東青島的特權。 「一戰」使日本從戰前的三億日元的債務國,一躍成為擁有十七億四千萬日元的債權國。至於1931年以後由我國掠奪的財富,更是不計其數。正是在這個過程中,日本建立起了它的84%以上的大工商業,並成為二戰後日本經濟迅速崛起的雄厚物質基礎。
2.戰後相對和平、穩定的國際國內環境,為日本經濟的高速發展在客觀上提供了良好機遇。
和平穩定的環境,是發展經濟的必要條件。從國際環境上講,上個世紀五六十年代,世界各國剛剛飽嘗「兩次世界大戰」的災難之苦,十分珍視戰後來之不易的和平局面。世界各主要國家都專注於國內經濟建設,恢復和發展民族經濟,資本主義也進入繁榮時期,國際貿易空前活躍。盡管當時小仗天天打、「冷戰」很激烈,但世界性「熱戰」終究沒有打起來。這雖然為世界各國的發展提供廠「均等」的條件和時機,但比較而言日本揚長避短,緊緊抓住廠這一有利機遇。
如:日本的優勢足「四面環海」,屬海洋國家;其劣勢是,各種資源、原材料十分缺乏,99%的石油依賴進口。這樣的地理、資源條件,在戰爭環境下是個「致命」弱點。但在和平發展時期,其優勢可以得到充分發揮,劣勢也可得以彌補。日本鐵礦缺乏,但生產能力很強,沒有鐵礦可以進口。有材料稱:戰後相當長一個時期,每天24小時均有運輸船隻往來穿梭於日本——澳大利亞之間,從澳大利亞運過來的是礦石,從日本運出去的是鋼鐵。加之當時世界關系極不平等,原材料價格極低(如石油價格最低時1.2美元/桶,後來曾高達30美元/桶,目前一直在20美元/桶左右),而海運的成本價格又比陸路運輸低得多(還以石油為例:有人計算,幾萬噸的中型貨輪運輸石油,行進12000公里,油價才提高一倍,是輸油管道的1/5 ,陸路運輸成本價格的1/8,空運的1/50。同時,若把海運過來的石油, 經提煉後作為動力,用來搞運輸,從動力經濟學的角度講,情況正好相反。比如把一定量的汽油能對飛機產生的動力作為1,那麼用在汽車上這個動力將增加5倍,用在海運上則增加50倍)。因此,在和平條件下,海運的優越性相當大。 由於日本戰後能抓住和平安定的有利時機,充分發揮海洋經濟的優勢,利用戰後原材料價格低的有利條件,確立了「以加工貿易立國」的發展戰略,極大促進了本國經濟的恢復和發展。
從國內環境上看,二戰以後日本與其他一些西方國家形成鮮明對照,國內幾乎沒有發生「工潮」等政治動亂事件,國內環境異常穩定。特別是50年代中期以後,日本政局十分穩定,1955年白民黨上台執政達38年之久,1993年才組成戰後第一個多黨聯合政府,不久,門民黨又重新獨掌政權。這對於保持11本國內政策的連續性、穩定性,使人們將精力集中於國內的經濟建設上,無疑是十分重要的。
3.美國對日本的特殊扶植和幫助,是日本經濟高速發展不可忽視的重要外在條件。
二戰以後,為徹底根除法西斯主義和軍國主義殘余,美國對口本進行民主改革,同時下令逮捕和審判日本戰犯,釋放了一批政治犯,並一度想把日本變成一個非軍事化的「中立國」。但不久,隨著國際形勢的發展變化,為適應美國「獨霸世界」 全球戰略的需要,美國對日採取了「先打後扶」政策。即由過去打擊瓦解日本軍國主義基礎,變為有意幫助、扶植日本,使日本成為其對蘇發動「冷戰」的工具和在亞洲「遏制」共產主義勢力蔓延的基地。據統計,至1951年6 月朝鮮戰爭爆發一周年止,美國政府以各種名義向日本提供了21億美元的援助,並免去了日本對美國的戰爭賠款,阻止日本對亞太地區其它受害國的賠償。
與此同時,朝鮮戰爭爆發後,美國將日本變成它的侵朝物資供應地,對日本提供了大量軍需訂貨,僅此一項累計額達22億美元。1964年「北部灣事件」爆發後,美國為擴大侵越戰爭規模,又向日本提出了40億美元的「特需訂貨」。 因此, 到 1973年越南戰爭結束時,日本外貿出口額比1964年增加了近4倍, 這在很大程度上得益於朝鮮戰爭和越南戰爭。外貿的發展,促進和帶動了日本其它各個行業的發展。這是日本經濟之所以高速發展的不可忽視的外在原因。
4.日本政府實行的一系列正確的經濟政策和發展戰略,以及日本民族積極學習和引進外國先進技術及管理經驗等優良傳統,是日本經濟高速發展極為重要的內在條件。
二戰以後,由於日本被美國獨占,其安全與防務實際由美國負責,日本政府便專心致力於國內的經濟建設,排除各種干擾,抓住時要,大力發展其經濟、科技、文教等各項事業。在政治上,它完全聽命於美國,先做「經濟、科技大國」,後做 「政治、軍事大國」;在外交上,它以「日美同盟」為基軸,在不妨礙美國利益、不刺激美國的前提下,努力保持「中立」,與各種不同制度和意識形態的國家建立和發展經濟貿易關系;在文教上,它在戰後初期經濟十分困難,人民群體極其貧困、甚至有時還填不飽肚子的情況下,將國家的6年年義務教育延長至9年,幾十年如一日地把國民收入的5%以上(相當長時期是8%以上)投入到公共教育事業,極大地提高了日本國民整體素質,為日後的經濟發展積蓄了後勁;在軍事上,日本根據美的要求,將防務開支一直控制在國民收入的1%以內(當時西歐各國為3%-5%, 美國則7%),僅保留為數不多的自衛隊,且直到目前也不過24萬人左右。這些,都對日本經濟的恢復和發展具有重要作用。
另外,日本民族在歷史上所具有的善於「學人之長」的優良傳統,在戰後得到弘揚,同樣也對日本經濟的恢復、發展及趕超西方其它發達國家,具有積極的作用。
二戰以後,德意戰敗,英法兩國也遍體鱗傷,從此歐洲衰落,世界中心向美洲轉移。因美國發了兩次世界大戰的災難之財(美國與日本相同, 兩次世界大戰均遠離本土,戰爭初期均隔岸觀火,做軍火生意,發戰爭財,直到戰火燒到自己頭上),拉大了與其它強國的差距,牢牢坐在「世界頭號強國」的交椅上。日本充分利用被美國獨占和美國將大量加工製造業搬進日本之機,大力吸收美國的資金,學習、借鑒美國的先進工藝、科技和管理經驗,並加強仿製、模仿和創新工作,使日本成為世界上對外國技術、工藝消化、吸收力最強的國家之一。因此,戰後日本僅用了 20多年時間,就先後趕上並超過法國、英國和聯邦德國(指國民生產總值,1966 年超過法國、1967年超過英國、1968年超過聯邦德國),成為僅次於美國的第二經濟強國。據完全統計,戰後日本的科學技術,90%是從外國引進的(其中又有90 %是從美國引進的)。因為「引進」比「研製」費用低、見效快。 美國研製一項成果的成功率為1%,而日本的成功率為70%以上。 原因是日本不是「獨創」而是「改進」。就這樣,日本從1950-1975年共引進了25000多項技術,並用不到30年時間、花了僅60億美元左右,就把美國等西方國家用了半個多世紀、花了2000多億美元的研究成果學到手。
由此可見,戰後日本經濟之所以能夠高速發展,是其固有基礎、特殊條件和機遇等多種主客觀原因、國內外各方面原因共同起作用的結果。
5. 二戰後日本經濟發展概況及原因分析
第一,日本進行比較廣泛的社會改革,進一步消除了生產關系中的封回建落後因素;第二,美答國扶植日本;第三,國民經濟的非軍事化;第四,大力發展科學技術和培養人才.日本經濟崛起的一個最根本原因是調整生產關系,變革落後封建因素之束縛,大力發展生產力,增強綜合國力。廣泛而深刻的社會改革是日本經濟興旺發達的基礎和前提。採取有效的改革措施,鏟除封建殘余勢力,這無疑將會為本國經濟發展打造一片蔚藍的天空,打通迅速前進的道路,正是有效的措施才使生產力越提高,經濟躍居大國之首。
6. 日本的經濟發展概況(100字以內)
日本抄經濟,經過1945年至1955年10年的艱苦努力,從戰後一片廢墟中恢復到戰前水平。60年代,日本經濟以10%的速度迅猛發展,經濟進入高速增長時期。70至80年代,日本經濟進入穩定增長期,經濟平均增長速度5%,經濟取得了飛躍發展,迅速跨入世界先進國家行列,並一躍成為僅次於美國的世界第二大經濟強國。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日本出現"泡沫經濟",經濟過熱。90年代初"泡沫經濟"崩潰,經濟進入持續衰退期。1992年度日本經濟增長0.4%,1993年度增長0.5%,1994年度增長0.6%;1995年度和1996年度分別增長3%和3.6%,經濟出現短暫恢復;1997年度負增長0.1%;1998年度負增長1.9%。1999年度,日本GDP為494萬億日元,比上年度增長0.5%,基本實現政府預測的0.6%的增長目標,經濟出現改善跡象,2000年經濟增長速度達到1.2%,但是,進入2001年後,又開始放慢了增長的步伐。
7. 日本經濟發展現狀
戰後日本經濟的發展與現狀
一、戰後經濟恢復〔1945-1955年〕
1.戰爭對日本經濟的嚴重破壞
日本帝國主義窮兵黷武,侵略亞洲、挑起太平洋戰爭的結果,不僅給亞洲各國帶來了巨大的災難,而且使國內軍事經濟畸形發展,國民經濟疲憊不堪。戰爭後期,由於美軍的空襲,以東京為首,全國119個城市嚴重被炸被毀,到處都變成一片廢墟和焦土。尤其是廣島和長崎,更遭到了原子彈的毀滅性破壞。
與1934-1936年相比,1946年國民經濟和生產能力的下降情況是:實際GNP為62%,人均實際GNP為55%,人均實際個人消費為57%,製造業實際工資為30%(1947年),工礦業生產為31%,(其中煤炭53%、鋼材10%、紡織品7%),農業生產為79%。
由於戰敗,對外貿易幾乎完全中斷了,與戰前相比,1947年出口下降為7%,進口下降為14%。
2.戰後初期的民主化改革和經濟恢復
盡管戰後的經濟恢復經歷了很多困難和曲折,但從總體上看,無疑是取代了很大的成功。1946-1951年度,經濟增長率為9.9%,其中工礦業生產增長率為22.8%;1951-1955年度,經濟增長率為8.7%,其中工礦業生產增長率為11.3%。
日本經濟企劃廳1956年的《經濟白皮書》有一句名言:「現在已經不是戰後了」。其含義是戰後經濟恢復階段已經結束了。經濟白皮書這樣寫道:「現在已經不是『戰後』了。我們現在面臨一個完全不同於過去的局面。在恢復中求發展的時代已經結束,今後的發展要靠實現現代化」。這標志著到1955年為止,日本經濟已經恢復到了戰前的最高水平,從此將進入新的發展階段。
二、經濟高速增長〔1955-1972〕
1.重新趕超的出發點
1955年日本經濟恢復和超過了戰前水平以後,重新開始了趕超歐美的歷程,這是一個新的出發點。
戰前,日本經濟雖然達到了與歐美各國並駕齊驅的水平,但由於戰爭的影響和破壞,與美國相比,日本經濟的發展整整停滯了20年,與歐美各國特別是與美國的差距進一步擴大了。1955年雖然已經不是戰後了,但從國際比較看,日本在經濟方面已淪為三流國家,充其量也不過是一個二流半的國家。從位於先進國家和後進國家之間的意義上說,日本當時還是一個中進國。1955年,日本的GNP只為美國的1/15,西德的1/2;人均國民收入只有220美元,在西方各國中列第35位。其次,從產業結構方面看,第一產業的就業比重仍為40%,出口商品結構也以勞動密集型產品和初級產品為主,主要是靠紡織品和日用雜貨來賺取外匯,在重化學工業方面,還沒有與歐美各國相競爭的能力。由此看來,還不能說日本已經是一個工業化國家。
因此,在戰後時代宣告結束以後,按《白皮書》所說的現代化,趕超歐美發達國家,日本經濟就馬不停蹄地奔向了新的目標,急急忙忙地開始了新的征程。
2.三大景氣
神武景氣(1954年11月-1958年6月)
景氣持續了31個月,實際經濟增長率1956年度6.4%、1957年度7.5%。
岩戶景氣〔1959年4月持續到1962年10月〕
景氣持續42個月,1959、1960、1961年度的實際經濟增長率也分別達到了11.2%、12.2%和11.7%。
伊奘諾景氣〔1965年11月-1970年7月〕。
景氣持續期間為57個月1966-1970年度,年均實際經濟增長率為11.8%,如此長時間的持續的高速經濟增長,不僅在日本歷史上是罕見的,而且在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歷史上也是絕無僅有的。由於伊奘諾景氣的出現,日本經濟高速增長就達到了光輝的頂點。
3.高速經濟增長的國際比較
1955-1972年,是日本經濟的高速增長時期。在這18年間,日本經濟實際增長率年均為9.7%,其中,1955-1960年度為8.5%。1960-1965年度為9.8%,1966-1970年度為11.6%,呈不斷提高的態勢。這一期間,除個別年份外,日本大多數年度的經濟增長率都超過了其他主要資本主義國家。這不僅是日本歷史上前所未有的高速增長,而且在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歷史上也是一個奇跡。在整個60年代,日本經濟年均增長為11.1%,其中工業年均增長14.1%;與美歐各國相比,前者分別相當於美國的2.7倍、英國的4倍、西德的2.3倍、法國的1.9倍,後者分別相當於美國的3.1倍、英國的5倍、西德的2.4倍、法國的2.3倍。
由於經濟高速增長,因戰爭和戰敗而拉開了的日本和美歐各國間的經濟差距不僅迅速縮小了,而且還重新超過了西歐一些國家。在經濟高速增長開始之前的1955年,日本GNP為240億美元,落在英國、西德和法國的後面,只相當於美國的6.0%。到 1967年,日本GNP超過了英國和法國,1968年又超過了西德,僅次於美國,居世界第二位。在經濟高速增長達到頂點的1973年,日本GNP增加到4170億美元,分別相當於西德的1.21倍、英國的2.30倍,對美國的比重也提高到了35.1%。這樣,日本在資本主義世界第二經濟大國的地位就進一步鞏固了。
表1 主要發達國家實際經濟增長率的比較
(1950-1975年,單位:億美元、%)
1950 1955 1960 1965 1970 1971 1972 1973 1974 1975
日本 GNP 110 240 430 891 2042 2313 3060 4170 4633 5013
增長率 11.2 10.8 12.5 5.7 8.3 5.3 9.7 5.3 -0.2 3.6
美國 GNP 2862 3993 5060 6881 9824 10634 11711 13066 14129 15288
增長率 8.7 6.7 2.3 5.9 -0.3 3.0 5.7 5.5 -1.4 -1.3
西德 GNP 430 721 1146 1855 2166 2594 3443 3814 4206
增長率 11.9 8.5 5.5 5.9 3.3 3.6 4.9 0.4 -1.7
英國 GNP 415 542 720 1009 1237 1405 1595 1812 1966 2336
增長率 3.2 3.7 4.7 2.5 2.3 2.9 2.1 7.9 -1.2 -0.7
註:1,英國1950年攔內數據為1951年的統計。2,實際經濟增長率按實際國民生產總值(1975年價格)計算,其中英國是按當年實際國內生產總值計算的。
資料來源:司楚、訾嘹祖譯、矢野恆太郎紀念會編《日本100年》,時事出版社1984年出版,第77-79頁。
三、低速增長〔1973-1990年〕
1.日本經濟的三大轉折
〔1〕由高速增長向低速增長的轉折
經過第一次石油沖擊和戰後第一次負增長,日本經濟就由高速增長轉為了低速增長。1976、1997和1978 年度各為4.8%、5.3%和5.2%,與高速增長時期比,只相當於1965年經濟危機時的水平。盡管如此,但1978年後已擺脫了蕭條的影子,景氣確實是處於上升階段,企業的收益也增加了。為此,《經濟白皮書》在總結這種現象時說:雖然是4%-6%的經濟增長,但卻有經濟景氣的感覺,這意味著日本經濟今後將進入「新的成長軌道」。與高速增長時期10%左右的增長率相比,5%左右的經濟增長率雖然是低速增長,但是與其他發達國家3%左右的增長率相比,卻依然高出一截,所以就被稱之為中速增長。中速增長一直持續到80年代末。這一期間,除個別年份外,日本實際經濟增長率基本保持在3%-5%左右的水平,上下波動不大,而且與其他發達國家比仍屬於增長最快的國家(參見表3-1),所以這一時期又被稱為穩定增長時期。
表2 1975-1990年主要發達國家經濟增長的國際比較
(實際經濟增長率,單位:%)
年度 日 本 美 國 英 國 西 德 法 國 義大利 加拿大
1975
1976
1977
1978
1979
1980
1981
1982
1983
1984
1985
1986
1987
1988
1989
1990 2.7
4.8
5.3
5.2
5.3
4.3
3.7
3.1
3.2
5.1
4.9
2.4
4.1
6.2
4.8
5.1 -1.3
4.9
4.7
5.3
2.5
-0.2
1.9
–2.5
3.6
6.8
3.0
2.9
3.4
3.8
3.4
1.2 -1.3
4.1
0.1
3.9
2.2
-2.3
-0.4
1.1
4.0
2.5
3.4
3.6
4.8
5.2
2.1
0.6 -1.4
5.6
2.7
3.3
4.0
1.5
0.0
-1.0
1.9
3.3
2.0
2.5
1.5
3.7
3.6
5.7 0.2
5.2
3.0
3.3
3.2
1.6
1.2
2.5
0.7
1.4
1.7
2.1
2.3
4.5
4.3
2.5 -3.6
5.9
1.9
2.7
4.9
3.9
0.2
-0.5
-0.2
3.5
2.9
2.9
3.1
3.1
3.9
2.1 5.5
11.7
1.7
4.6
3.9
1.5
3.7
-3.2
3.2
6.3
4.3
3.3
4.2
5.0
2.4
-0.2
資料來源:〖日〗東洋經濟新報社《經濟統計年鑒》1980、1985、1995年版。
〔2〕由資源能源消耗型經濟向資源能源節約型經濟的轉折
第一次石油沖擊給日本經濟帶來了最沉重的打擊,使日本經濟陷入了負增長和惡性通貨膨脹的險惡境地。然而,第二次石油沖擊卻並未對日本經濟造成多大的打擊,1979年,日本實際經濟增長率為5.3%,比上年提高了0.1個百分點,1980年也只略降至4.8%。相比之下,1980年美國和英國經濟都出現了負增長,西德和法國經濟增長率也驟然下降到了1.5%和1.6%,連上年的一半也不到。另外,1980年日本的物價上漲率為3.0%,1981年也只提高到5.0%,大大低於美國的9.5%和10.0%、英國的19.3%和14.5%,與西德的4.8%和4.0%大體相當。這樣,日本經濟就由第一次石油沖擊後的「劣等生」,轉而成了第二次石油沖擊後的「優等生」。
在兩次石油沖擊中,日本經濟之所以出現這種從劣等生到優等生的轉變,是由於第
一次石油沖擊暴露了日本經濟的脆弱性,日本從第一次石油沖擊中學習了經驗,汲取了教訓,在節省資源、節省能源方面採取了積極的對策,取得了顯著的成效。1973年以前,原燃料進口的增長速度一直高於GNP的增長速度,而在1974年-1985年的12間,日本實際國民生產總值增長了60%,而原油進口量卻從29000萬千升減少到19600千升,減少了1/3。這樣,日本生產每單位GNP的原油消耗量在12年間就下降了40%左右(參見表3-2)。
〔3〕從「貿易立國」到「技術立國」的戰略轉變
「貿易立國」的經濟發展戰略
在經濟高速增長時期,日本政府大力推行「貿易立國」的經濟發展戰略,大搞加工貿易,從國外大量進口廉價的資源和能源,向國外大量出口工業製成品和機械設備,廉價買入,高價賣出,使日本的經濟財富迅速增加,經濟實力也空前強大起來。
「技術立國」的經濟發展戰略
由於「貿易立國」的經濟發展戰略,日本重化學工業得到了高度發展,並改善了出口結構,提高了貿易條件和國際競爭力,給日本經濟帶來了極大的好處。盡管如此,但由於重化學工業發展嚴重地依賴海外的資源和能源,易於污染環境,產生公害問題,因此,隨著國內外經濟環境的變化,一些消耗資源和能源多的產業就出現了優勢下降的趨勢。特別是第一次石油沖擊以後,「貿易立國」經濟發展戰略的局限性已開始顯露出來了。為此,在向資源、能源節約型經濟轉移的同時,日本政府就根據世界科技革命的發展趨勢,提出了向知識密集型產業轉換的設想。1980年3月,日本政府明確提出了「通向技術立國之路」、「創造性的技術立國」的戰略思想。1981年也被稱之為「技術立國元年」。
技術立國並不是對貿易立國的否定,而是貿易立國的繼續。就是說,在新的條件下,日本的出口貿易已開始減少資源能源多消耗型的重化工產品,而轉為增加資源能源節約型的高附加價值的知識密集型產品。這種轉換,不僅沒有降低對外貿易的重要地位,反而有利於提高日本的國際競爭力,在國際分工中處於更為有利的地位。由於推行技術立國戰略,日本經濟不僅順利地實現了從高速增長到穩定增長的轉變,而且在80年代繼續保持了世界經濟優等生的地位,把資本主義世界的第二經濟大國,發展成了世界第二超級經濟大國。
2.平成景氣-日本經濟發展的頂點
表3 1985-1990年度主要經濟指標的變化情況(%)
年 度 1985 1986 1987 1988 1989 1990
名義GDP增長率
實際GDP增長率
內需貢獻度
民需貢獻度 6.2
4.5
3.7
4.0 4.3
2.7
4.1
3.6 4.6
5.2
6.2
5.8 6.4
5.1
5.8
6.6 6.7
4.5
5.2
5.0 7.5
5.1
5.1
4.5
工礦業生產指數
製造業開工率指數
製造業設備投資增長率 100.0
100.0
18.4 99.8
95.4
-9.5 103.1
95.5
-6.5 113.1
101.0
19.8 119.7
103.0
15.1 124.5
104.1
25.5
全產業經常利潤增長率
製造業經常利潤增長率 3.9
-2.0 -2.0
-16.8 31.9
34.5 29.6
33.9 8.4
12.3 -2.0
-3.8
生產者批發物價指數
消費者物價指數 100.0
100.0 94.6
100.0 93.1
100.5 92.5
101.3 95.0
104.2 96.2
107.5
實際工資指數
完全失業人數(萬人)
完全失業率 100.0
158
2.6 102.5
171
2.8 104.4
170
2.8 107.8
150
2.4 109.2
139
2.2 110.6
134
2.2
家庭實際收入增長率
家庭消費支出增長率
個人住宅開工戶數(萬戶)
125.1 1.8
1.4
140.0 1.8
0.7
172.9 4.6
4.1
166.3 2.9
3.0
167.3 5.3
4.7
166.5
出口數量指數
進口數量指數
貿易收支(百萬美元)
日元匯率(年均日元/美元) 100.0
100.0
55986
238.54 98.7
108.4
92827
168.52 99.8
117.8
96386
144.64 106.2
141.9
95012
128.15 109.7
149.6
76917
137.96 116.3
8. 日本經濟崛起的原因
主要因為美國的扶持與日本自身的全面發展戰略。具體原因如下: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之後,日本的經濟文化不但沒有衰落,反而在短短幾十年內日本的政治經濟實現了全方位的發展,並一躍成為亞洲第一大國。執著於現實情況出現的原因是多種多樣的,最主要的有兩方面原因:
1、美國為了實現自己的強大,實現其自身的霸權戰略,由最初想佔領日本,並且扶植日本發展,從而輻射整個亞洲,所以那個時候日本就作為了美國在亞洲的代言人。並且隨著國際政治形勢的發展,美國認識到日本的經濟文化的恢復有助於自己在亞洲勢力的擴張。
2、二戰之後日本制定了相對全面的發展戰略,主動地參與國際競爭,重視科學與教育,國內的企業也制定出符合國家國情的發展策略,日本人獨有的民族心理幫助他們在二戰之後短時間內將日本的經濟迅速的崛起。
(8)日本經濟發展概況擴展閱讀:
二戰後的日本工業基礎設施滿目瘡痍、百廢待興,在其後20年間,日本的經濟年均增長率達8%,第一個從戰後的「發展中國家」一躍跨入「發達國家」的行列。
1968年,日本經濟躍居世界第二位,僅次於美國。60年代,日本工業競爭力穩步提高,年均出口增長率高達18.4%。在60年代中期之後,除1973年石油危機後的2年,日本的經常項目每年均為順差。
在1985年的「廣場協議」之後,日元迅速升值,由此引發的出口產品的價格增長削弱了日本出口產品在海外市場的競爭力,1998年的日本經濟出現負增長。
在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後,日本經濟再次遭遇重創,除2010年外,其餘年份名義GDP 增長率都小於1%,並且GDP增長率多年出現負增長。2008年美國次貸危機爆發後,日本出現近20年來最嚴重的衰退,名義GDP增長率為-4.6%。
日本經濟高度發達,國民擁有很高的生活水平。2014年,人均國內生產總值39731美元,是世界第17位。若以購買力平價計算,國內生產總值位居世界第3位(僅次於美國和中國),人均國內生產總值是世界第23位。
9. 二戰後日本經濟發展的三個時期
二戰後日本經歷以下三個時期:
1、戰後經濟恢復階段(1945-1955年)
戰後日本進行社會改革,通過解散財閥、不允許獨自佔有、勞動民主化等方式,進一步掃清生產過程中的障礙,在得到美國的幫助下,根據國際形勢分析,美國為日本投入充足的資金來幫助日本經濟發展,經濟得到初步發展,在朝鮮戰爭背景下,日本大量加工軍工產品,經濟得到很大恢復。
2、經濟高速增長階段(1955-1972年)
日本經濟在高速發展階段有過三大景氣時期,分別是神武景氣、岩戶景氣和伊奘諾景氣。神武景氣據統計,1960年~1970年間,日本的工業生產年均增長16%,國民生產總值年平均增長11.3%。1968年,日本的國民生產總值超過聯邦德國,成為僅次於美國的資本主義世界第二號經濟大國。
3、經濟低速增長階段(1973-1990年)
1973年「石油危機」爆發,世界經濟陷入低迷,原油幾乎全部依賴進口的日本受到很大沖擊,製造業成本大幅上升。1974年,日本實際GDP增長率從上一年的8%驟降至-1.2%。在這種情況下,日本開始調整能源結構,推動可再生能源及新能源開發的同時,促進產業結構從資本密集型向耗能少的知識密集型產業轉型,以提升製造業的競爭力。經過一段調整後,日本率先走出危機,但從此經濟增速明顯放緩,1975~1990年,日本實際GDP年均增長率為4.5%。
(9)日本經濟發展概況擴展閱讀:
二戰時日本本土遭到轟炸,工廠、機械以及基礎設施等硬體設施遭到嚴重損毀,但人才和科技還在,只要有充足的資金和資源注入很快就能進行重建。戰後美國對日本進行了大力的扶持,向日本注入巨額資金,並大量轉移技術,使得日本很快恢復了生產。
日本在戰後進行了全面的現代化改革,涉及到土地、商業、社會等各個方面,日本基本確立了民主式的資本主義經濟制度,日本也因此更好的融入了美國主導的經濟體系,使得日本的經濟更加富有活力和動力。作為對抗蘇聯的橋頭堡,日本獲得了美國的大力扶持。
進入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後,日本不僅是世界經濟強國、貿易大國,也成為對外投資大國、援助大國和債權大國,1987日本超越蘇聯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
10. 日本經濟的主要產業
1、農業
只有12%日本土地是可耕地.為了彌補此一缺點日本使用系統化耕作零碎地.使得日本有世界最高的精密農業成果也就是單位土地產量世界第一,達到糧食自給率50%只用了56,000km²(1400萬英畝)農地。
農業在日本是高補助與保護產業,鼓勵小規模耕作,而不是美國的大規模耕作.尤其稻米是高保護產業,訂定了超高490%關稅阻擋外國米1988年之前還限制進口配額7.2%總消耗量以下。新規則公布後關稅更提高到778%。但是小麥、黃豆之類還是向外國購買,
日本也是歐盟最大的糧食出口對象。
2、漁業
日本是世界第二大漁業國於1989年還曾創下1190萬噸漁獲,從1973年能源危機後,深海魚在日本不受歡迎。淺海魚佔50%總量養殖魚則佔33%以上,最受歡迎的有沙丁魚,金槍魚,螃蟹,牡蠣,秋刀魚,鮪魚和日本鰤魚。日本至今依然有世界最大漁船船隊和全球15%的漁獲量佔有率。
但是也有論戰說日本漁業太大規模而耗盡漁獲量.遠洋捕鯨業也被動物保育人士抗議。日本漁業顯見的未來有縮減的風險存在。
3、礦業
因為日本屬於火山活動多發地域,所以埋藏的礦物資源種類豐富。因此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前,礦業比較發達。但到了戰後,對礦業危害的環境對策,以及從業人員的安全對策造成生產成本大幅增加,導致了行業衰退。
仍在出產的有:成本較低的可以露天挖掘的石英、石灰石,以及純度高,有國際競爭力的金、銀、石油、天然氣等。
4、工業
日本礦業資源缺乏,工業原料和燃料主要依賴進口,製成品大量銷往海外市場。故日本的工業區大都集中在太平洋沿岸。
5、服務業
日本服務業產值極為重要佔了全國3/4的經濟產值.銀行,保險,房產仲介,零售(百貨),客運,通訊都算是服務業。像是三菱UFJ,Mizuho,NTT,TEPCO,Nomura,三菱地產,新東京海上產物,JR鐵路,全日空等公司都是全球中該領域的龍頭地位。
將來日本郵政改革後將在2014成為全國最大保險公司.日本有326家企業名列全球福布斯2000大排名佔16.3%(2006)。在可見的未來服務業將是日本最大規模產業也是工作機會提供者。
6、製造業
日本工業集中於幾個工業區的方式發展,例如關東地方和東海地方,東京和福岡之間還有一個狹長型的工業地帶擁有亞洲最悠久的工業史。許多產業在日本是高度發展,包含消費性電子,汽車,半導體,光纖,光電,多媒體,影印機,高級食品。
但是也有一些產業日本並不重視或是沒有發展條件例如衛星,火箭,大型飛機,因為這些需要大量礦產基礎也具有軍事敏感性,所以JAXA也許會採用和別國合作方式完成載人登月行動,因為這些行業的配套行業例如電腦補助生產(CAD/CAM),軟體資料庫,日本都已經具備。
總體而言「日本製造」的高品質深植人心,但是這些消費性科技品也有大量外移的現象,因為日本生產成本太高無法競爭,而日本亦不打算發展高價的大型航太業,製造業前景令人擔憂也是大量失業的成因。
7、動漫產業
日本是世界第一大動漫強國,其動畫發展的模式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在世界佔有不小的份額。2011年動畫產值達2000億日元 ACG相關產業達1萬億日元。
2012年日本國內GDP為5.96萬億美元 摺合596萬億日元。動漫產業占日本GDP的比重超過0.2%, GDP佔有量略低於中國。同時,日本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動漫產業創作輸出國。
東京國際動漫節,並對秋葉原動漫銷售聚集區、吉普力動漫園區、迪斯尼兒童樂園和迪斯尼海上公園等東京、大阪兩地的動漫園區開展了考察活動,切身感受了日本動漫產業的發展,體會頗多。
8、其他產業
資訊產業、媒體(娛樂)產業、超細微技術產業・納米產業、醫葯產業、遺傳基因·生物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