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上海中徐匯經濟發展有限公司怎麼樣
簡介:上海中徐匯來經濟源發展有限公司成立於2015年04月13日,主要經營范圍為企業管理,實業投資,投資咨詢,商務咨詢,文化信息咨詢等。
法定代表人:朱偉丹
成立時間:2015-04-13
注冊資本:10萬人民幣
工商注冊號:310104000614956
企業類型:有限責任公司(非自然人投資或控股的法人獨資)
公司地址:上海市徐匯區虹橋路313號405室
❷ 北京VS上海,哪個地區的消費會更高些
個人覺得還是上抄海的消費會高一點吧,相對而言,雖然說北京的消費也不低,但是從一定角度上來說,還是比不上上海的。因為上海被稱為魔都,在這里生活,大家追求的都是一種小資的生活,無論哪方面都要追求高品質,生活質量上去了,那麼同樣的,消費水平自然也要跟上去的。
當然了,北京的消費水平也高,畢竟是首都啊,人口又多,而且房租也是相當高的。但是我感覺,可能是北方人沒有南方人這么講究這些額外的奢華的東西,北方人會比較實在一點,所以相對而言,我是覺得上海的消費水平比北京的消費水平要高一點。
❸ 上海各區繁華程度排名是怎樣的
上海市區共分為三個等級:
1、黃浦區、長寧區;
2、靜安區、徐匯區;
3、楊浦區、虹口區、普陀區。
上海純正中心城區的徐匯區、楊浦區、黃浦區、長寧區、虹口區等則有錢人很多,城市的建設面貌是明顯的國際大都市水準,徐匯楊浦靜安都是上海典型的富人區,大多數街區的市容市貌也就相當於外國的都會圈,色彩斑斕,徐匯區在過去來說算是新城區和文化區,除了兩大塊商業區,其他也都是宜居環境。
(3)徐匯經濟發展的例子擴展閱讀
上海最好最重要的地區是以浦西七區為內核構建的上海中心城區,包含本來的法租界、英美租界地域,精華范圍是當今的長寧、徐匯、楊浦、虹口和黃浦區。因為歷史上日本侵華戰爭對於華界的巨大破壞,上海蘇州河以北的華界主戰區的都市面貌要落後於蘇州河以南幾個在二戰時期淪為孤島地區的正核心區。
隨著城市不斷的發展建設以及南北平衡戰略的推進城市的建設,城市面貌日新月異,許多後起之秀不斷涌現,譬如徐匯區的徐匯濱江;黃浦區的南外灘地區;新靜安區的大寧、蘇河灣地區;虹口區的北外灘;楊浦區的五角場、大連路地區、新江灣城;普陀區的長風生態園區、長寧區的天山古北地區等地。
❹ 上海有幾個區那個區最好
上海有16個區,黃埔區最好。
截止2019年,上海有16個區:黃浦區、徐匯區、長寧區、靜安區、普陀區 、虹口區、楊浦區、浦東新區、閔行區、寶山區、嘉定區、金山區、松江區、青浦區、奉賢區、崇明區。
最好的是黃浦區,黃浦區為上海市中心城區,也是上海最繁華的地區。
南京東路、人民廣場、豫園外灘、新天地、淮海中路這些著名地段中心都在黃浦,黃浦區是上海最核心的地段,坐擁上海最高檔的住宅地區和最繁華商業。
(4)徐匯經濟發展的例子擴展閱讀:
黃浦區的著名景點
1、福州路文化街
上海開埠時,福州路是黃浦灘旁東西向的土路,最初為外灘至界路(今河南中路)一段,築成泥沙石子馬路,因附近設有基督教倫敦會傳教機構,當時名「佈道路」、「教會路」。
2、外灘
外灘是上海的象徵,是上海城市近代化的起點。上海開埠後,西方殖民者在黃浦灘沿岸修築馬路,築成黃浦灘路。西方僑民將其喚作「The Bund」,中國人譯之「外灘」。
3、人民廣場
上海市最中心的地域——人民廣場,在解放前是眾所周知的「跑馬廳」。上海開埠後,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英租界第一次擴張時,今廣場東部的現西藏中路為其西界。總面積達14萬平方米,是整個上海的政治文化中心。
❺ 徐匯區的經濟發展
上海解放初,市人民政府繼沒收和接管官僚資本貿易企業和貿易機構後,建立了國營糧食、日用品、油脂等商業公司和供銷合作總社,境內相應設立了國營零售商店20多家,工人消費合作社供應門店40多家。當時市場物資緊缺,特別是糧、棉、煤等生活必需品供應嚴重不足,價格急劇上漲。為確保供給、穩定物價,全國實行了物資統一調度制度。
1953年12月28日起,境內實行糧食統購統銷,私營米店全部改為國營糧食公司代銷店。1954年3月和9月,又先後實行食油和棉布、食糖定量供應。從此,糧、油、糖、布的批發市場均由國營商業全部佔領。在此同時,對境內私營商業實行「利用、限制、改造」政策,以國營商業逐步替代私營批發商業,並與私營零售商店建立了批購、經銷、代銷等業務關系。
1956年,全區私營商業實行全行業公私合營,在市各國營商業專業公司的統一領導下,建立了31個行業區店,對合營商店派駐了公方代表。個體小商店和攤販除少數轉入國營或合營商業外,也分別組成合作商店或合作小組。社會主義改造過程中撤並過多,經營過於集中的做法。
1959~1961年的三年困難時期,全市不得不對嚴重匱乏的主副食品和部分日用品實行憑票、憑證、計劃供應。1962年起貫徹「調整、鞏固、充實、提高」的方針,通過恢復部分城鄉集市貿易,調整零售商業網點,加強企業經營管理等措施,市場供應逐漸好轉。「文化大革命」期間,商業人員思想被搞亂,服務質量下降,經營管理混亂,行業特色消失。加上供應網點收縮,集貿市場全部取締,市場供應再度緊張。
1978年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後,貫徹改革開放方針,經過放權讓利,拓寬國營商業購銷渠道,扶持企事業單位經商,發展集體商業和個體攤販,開放各類集貿市場等一系列改革,區內商業獲得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
1990年,全區零售服務門店由1978年的1200家增加到3000多家,從業人員達到5.6萬人;網點使用面積由1978年的22.35萬平方米增加到31.17萬平方米;區屬商業企業(含服務業)銷售總額由1978年的4億元左右上升到17.59億元(含區屬部分工廠、企事業單位自營商業)。列為上海市商業中心之一的徐家匯商城建設已初具規模,進入實質性啟動階段。
2012年全年批發和零售業實現增加值180.07億元,比上年同期增長11.6%。住宿和餐飲業實現增加值39.76億元,下降2.1%。全年商品銷售總額實現2470.55億元,增長12.8%。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435.40億元,增長10.1%。其中,批發零售貿易業實現零售額385.61億元,增長11.5%。徐家匯商圈繼續推進業態調整和品牌升級,商圈全年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79.56億元,增長0.3%。港匯廣場仍是商圈銷售的亮點,全年實現銷售額34.85億元,增長10.3%,其品牌結構的優化調整帶動徐家匯商圈銷售明顯增長。 解放後,通過接管官僚資本和沒收隱瞞日敵資產企業等措施,建立國營工業企業。對私營企業,採取委託加工、計劃定貨、統購包銷等形式,向他們提供原材料和信貸資金,幫助克服困難,恢復和發展生產。1954~1956年,對私營企業主要以公私合營形式分批實行社會主義改造,對個體手工業主要以合作社(組)形式實現合作化。60年代前後,調整工業門類結構,進行經濟改組,一批小廠合並聯合或並入中型企業,發展電子、儀表等新興工業和以出口為主的工藝美術工業。與此同時,在里弄生產組的基礎上,逐步發展成為街道工廠,區屬部門工業也開始發展,區屬工業初具規模。「文化大革命」期間,正常生產秩序被打亂,由於廣大幹部職工對錯誤路線的抵制,工業生產仍有所發展。
1978年以後,貫徹改革開放的方針,通過擴大企業經營自主權、利潤留成制度、兩步利改稅;逐步配套改革,實行廠長(經理)負責制、改革獎金制度;調整和改革所有制結構,在保持國有經濟佔主導地位的前提下,積極發展集體經濟,適當發展個體和私營經濟,建立中外合資、合作和外商獨資企業,大力發展橫向經濟聯合。在原漕河涇微電子工業區的基礎上,建立漕河涇新興技術開發區。
1990年末,境內共有工業企業646家,職工24萬多人,當年工業總產值達114.38億元,比解放初2.6億元增長43倍,居全市第三位。解放初以小型輕紡工業為主的格局,已發展成為具有一批大、中型骨幹企業,以電子、儀表為主要門類的新興工業。 解放前,財政由國民黨市政府統一管理,區無專門機構。稅收由市直接稅局常熟區辦事處、市貨物稅局第六管理區、市財政局馬當區復興西路分征所、滬西區徐漕分征所分別徵收。
解放初,區內稅收由市軍事管制委員會接管的市稅務局和財政局分別征管。1950年3月,市貨物稅局建立徐家匯區稽徵處。同年5月,成立徐家匯區工商業稅普查分會,負責普查新開和漏報的納稅單位。6月,市稅務局建立地方稅徐匯區稽徵所,負責區地方稅徵收。8月,成立市稅務局常熟區、徐匯區分局。1952年9月,常熟區和徐匯區政府分別建立財政科。1956年3月,兩區合並為徐匯區人民委員會財政科、市稅務局徐匯區分局(簡稱區稅務分局)。1959年,區財政科和區稅務分局合並,1962年10月,財政與稅務機構分設,恢復區財政科。1970年1月,再度合並。1971年7月,中國人民銀行上海市分行徐匯區辦事處與區財政、稅務部門合並。1972年成立徐匯區財政局革命委員會。1978年2月,財政與銀行機構分設。1978年11月起,恢復區稅務分局建制,對外掛區財政局和區稅務分局兩塊牌子,內部為一套領導班子。1950年8月~1990年底,區財政累計收入56.06億元,支出8.78億元。區財政累計收入中稅收佔57.65%。
2012年徐匯區經濟總量全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GDP)1006.59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同期增長7.8%,增幅與上年同期持平(見圖1)。其中,第二產業增加值171.40億元,增長0.6%;第三產業增加值835.19億元,增長9.3%,佔全區GDP的比重為83.0%。
同年既2012年全年完成財政總收入297.05億元,比上年同期增長10.0%。完成區級財政收入109.08億元,增長9.0%。全年完成稅收收入286.00億元,增長9.3%。現代服務業、商業、房地產業、工業四大行業稅收占稅收總量的比重達到91.3%。其中現代服務業完成稅收110.47億元,增長9.3%;商業完成稅收56.61億元,增長5.3%;房地產業完成稅收54.18億元,增長4.6%;工業完成稅收39.80億元,增長36.0%。全年區級財政支出125.40億元,增長5.1%。 區內有回族、維吾爾族、哈薩克族、烏孜別克族、塔塔爾族的群眾,信奉伊斯蘭教,但境內無清真寺,也無教會組織。老年穆斯林約40人,經常去滬西清真寺和南市小桃園清真寺參加宗教活動。
民國時期,區境內已有回、滿、蒙等少數民族。1953年常熟、徐匯兩區合計有少數民族12個、1208人。解放後,少數民族生活安定,社會地位日益提高。1990年,全區少數民族增至34個、5613人。少數民族同胞在各自崗位上為社會主義兩個文明建設作出了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