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規模經濟發展現狀
、規模內部經濟抄。指一經濟實體在規模變化時由自己內部所引起的收益增加;
2、規模外部經濟。指整個行業(生產部門)規模變化而使個別經濟實體的收益增加。如:行業規模擴大後,可降低整個行業內各公司、企業的生產成本,使之獲得相應收益。
3、規模結構經濟。各種不同規模經濟實體之間的聯系和配比,形成一定的規模結構經濟:企業規模結構、經濟聯合體規模結構、城鄉規模結構等。
通常,規模經濟分為兩類:一是從設備、生產線、工藝過程等角度提出的,稱為工廠規模經濟。其形成的原因有:①採用先進工藝,設備大型化、專業化,實行大批量生產,可降低單位產品成本和設備投資;②實行大批量生產方式,有利於實現產品標准化、專業化和通用化(通常稱產品的「三化」),提高產品質量,降低能耗和原材料消耗等各種物耗,促進技術進步,取得顯著的經濟效果。二是企業規模經濟,指若干工廠通過水平和垂直聯合組成的經營實體。不僅可帶來單位產品成本、物耗降低,取得「全產品生產線」的效益,降低銷售費用,節省大量管理人員和工程技術人員,還可使企業有更多的資金用於產品研製與開發,使其具有更強的競爭能力。在實際生產中,兩種規模經濟具有同等重要意義,但工業地理學更偏重於研
㈡ 財政收支規模高於經濟增長規模的原因
財政收支規模不可能大於經濟規模。但財政收入(支出)增長率會常常高於GDP增長速度。
從理論上講,經濟增長是財政收入增長的基礎,財政收入增長與GDP增長保持同向變動,但實際中並不一定同步,而且往往表現為財政收入增長速度快於GDP的增速,主要有以下幾方面原因:
一是價格依據不同。財政收入增速是按照現價計算的,沒有扣除物價上漲因素,而實際GDP增速是按照不變價核算的。
二是統計口徑不同。GDP統計范圍沒有完全涵蓋產生稅收的經濟活動,統計范圍小於稅收統計。
三是核算方法不同。主要體現在進出口方面,進出口額在GDP核算時與進出口環節形成的稅收、退稅等在計算財政收入時增減方向剛好相反。
四是GDP增長結構與財政收入的來源結構並不直接對應。GDP增長速度是第一、二、三產業的平均增長速度,而經濟相對發達的國家,財政收入主要來源於第二、三產業。隨著國家產業結構的升級和工業化進程的加快,第二、三產業增加值增長一般快於GDP增長,從而造成財政收入增長快於GDP。
五是反映經濟總量的GDP增長與經濟質量的變化並不同步。在經濟總量一定的情況下,經濟運行質量和企業經濟效益會影響所得稅等直接稅收入增長的速度。
六是稅收制度特性。一些稅種具有一定的累進性,如個人所得稅等,會使得這些稅種的收入相對於其稅基或GDP增長更快。
七是從稅收基本要素看,稅率的高低也會影響財政收入增長。但稅率較高,稅負加重時,稅收增長會更快,包括稅收的很多附加費也會更多增加,導致財政收入也更快。此外,稅收徵收強度也有一定影響。
八是財政收入中的很多非稅收入,如罰沒收入(罰款)、行政性收費等,與經濟增長與否關聯性不是太大。
㈢ 經濟發展是否主要提高gdp的總量就足夠了
經濟發展是包含很多方面的,gdp是一項,但是也是主要的一項
㈣ 如何改變經濟發展不均衡,經濟總量不大,增長速度減緩的局面
國內生產總值(GDP)變動對證券市場的影響。 GDP變動是一國經濟成就的根本反映,GDP的持續上升表明國民經濟良性發展,制約經濟的各種矛盾趨於或達到協調,人們有理由對未來經濟產生好的預期;相反,如果GDP處於不穩定的非均衡增長狀態,暫時的高產出水平並不表明一個好的經濟形勢,不均衡的發展可能激發各種矛盾,我們必須將GDP與經濟形勢結合起來進行考察,不能簡單地以為GDP增長,證券市場就將伴之以上升的走勢,實際上有時恰恰相反。關鍵是看GDP的變動是否將導致各種經濟因素(或經濟條件)的惡化,下面對幾種基本情況進行闡述。
(1)持續、穩定、高速的 GDP增長。在這種情況下,社會總需求與總供給協調增長,經濟結構逐步合理趨於平衡,經濟增長來源於需求刺激並使得閑置的或利用率不高的資源得以更充分的利用,從而表明經濟發展的良好勢頭,這時證券市場將基於下述原因而呈現上升走勢。
伴隨總體經濟成長,上市公司利潤持續上升,股息和紅利不斷增長,企業經營環境不斷改善,產銷兩旺,投資風險也越來越小,從而公司的股票和債券得到全面升值,促使價格上揚。
人們對經濟形勢形成了良好的預期,投資積極性得以提高,從而增加了對證券的需求,促使證券價格上漲。
隨著國內生產總值GDP的持續增長,國民收入和個人收入都不斷得到提高,收入增加也格增加證券投資的需求,從而證券價格上漲。
(2)高通脹下GDP增長。當經濟處於嚴重失衡下的高速增長時,總需求大大超過總供給,這將表現為高的通貨膨脹率,這是經濟形勢惡化的徵兆,如不採取調控措施,必將導致未來的"滯脹"(通貨膨脹與增長停滯並存)。這時經濟中的矛盾會突出地表現出來,企業經營將面臨困境,居民實際收入也將降低,因而失衡的經濟增長必將導致證券市場下跌。
(3)宏觀調控下的 GDP減速增長。當GDP呈失衡的高速增長時,政府可能採用宏觀調控措施以維持經濟的穩定增長,這樣必然減緩GDP的增長速度。如果調控目標得以順利實現,而GDP仍以適當的速度增長,而未導致 GDP的負增長或低增長,說明宏觀調控措施十分有效,經濟矛盾逐步得以緩解,為進一步增長創造了有利條件,這時證券市場亦將反映這種好的形勢而呈平穩漸升的態勢。
(4)轉折性的GDP變動。如果GDP一定時期以來呈負增長,當負增長速度逐漸減緩並呈現向正增長轉變的趨勢時,表明惡化的經濟環境逐步得到改善,證券市場走勢也將由下跌轉為上升。 當GDP由低速增長轉向高速增長時,表明低速增長中,經濟結構得到調整,經濟的瓶頸制約得以改善,新一輪經濟高速增長已經來臨,證券市場亦將伴之以快速上漲之勢。
在上面的分析中,我們只沿著一個方向進行,每一點都可沿著相反的方向導出相反的後果。最後我們還必須強調指出,證券市場一般提前對GDP的變動作出反應,也就是說它是反應預期的GDP變動,而GDP時實際變動被公布時,證券市場只反映實際變動與預期變動的差別,因而在證券投資中進行GDP變動分析時必須著眼於未來,這是最基本的原則。
建議自己下去查查資料
這樣的提問沒有意義
㈤ 國內生產總值對國民經濟的影響
今日,國務院新聞辦舉行2018年一季度國民經濟運行情況發布。國家統計局國民經濟綜合統計司司長、新聞發言人邢志宏披露,一季度國內生產總值198783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同比增長6.8%。
邢志宏指出,一季度國民經濟實現良好開局,初步核算,一季度國內生產總值198783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同比增長6.8%。分產業看,第一產業增加值8904億元,同比增長3.2%;第二產業增加值77451億元,增長6.3%;第三產業增加值112428億元,增長7.5%。
邢志宏從十一個方面介紹了2018年一季度國民經濟運行情況:
3月份,服務業商務活動指數為53.6%,比上月小幅回落0.2個百分點,但仍高於上年均值。鐵路運輸業、航空運輸業、郵政快遞業、電信廣播電視和衛星傳輸服務、互聯網軟體信息技術服務、貨幣金融服務、資本市場服務、保險業等行業商務活動指數均位於55.0%及以上的較高景氣區間。從市場預期看,服務業業務活動預期指數為60.1%,連續10個月高於60.0%。
四、民間投資增速加快
一季度,全國固定資產投資(不含農戶)100763億元,同比增長7.5%,增速比1-2月份回落0.4個百分點,比上年同期回落1.7個百分點。其中,民間投資62386億元,增長8.9%,比1-2月份加快0.8個百分點,比上年同期加快1.2個百分點。分產業看,第一產業投資2900億元,增長24.2%;第二產業投資35813億元,增長2.0%,其中製造業投資增長3.8%;第三產業投資62050億元,增長10.0%,其中基礎設施投資增長13.0%。高技術製造業投資同比增長7.9%,增速比全部投資快0.4個百分點。從環比看,3月份固定資產投資(不含農戶)比上月增長0.57%。
五、商品房待售面積繼續減少
一季度,全國房地產開發投資21291億元,同比增長10.4%,增速比1-2月份加快0.5個百分點,比上年同期加快1.3個百分點,其中住宅投資增長13.3%。房屋新開工面積34615萬平方米,同比增長9.7%,其中住宅新開工面積增長12.2%。全國商品房銷售面積30088萬平方米,增長3.6%,其中住宅銷售面積增長2.5%。全國商品房銷售額25597億元,增長10.4%,其中住宅銷售額增長11.4%。房地產開發企業土地購置面積3802萬平方米,同比增長0.5%。3月末,全國商品房待售面積57329萬平方米,比上月末減少1138萬平方米。一季度,房地產開發企業到位資金36770億元,同比增長3.1%。
六、市場銷售持續活躍
一季度,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90275億元,同比增長9.8%,增速比1-2月份加快0.1個百分點,比上年同期回落0.2個百分點。按經營單位所在地分,城鎮消費品零售額77096億元,增長9.7%;鄉村消費品零售額13179億元,增長10.7%。按消費類型分,餐飲收入9711億元,增長10.3%;商品零售80564億元,增長9.8%。消費升級類商品銷售增長較快,限額以上單位化妝品類、家用電器和音像器材類商品同比分別增長16.1%和11.4%,分別比上年同期加快6.2和3.4個百分點。3月份,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增長10.1%,比1-2月份加快0.4個百分點,環比增長0.73%。
一季度,全國網上零售額19318億元,同比增長35.4%,比上年同期加快3.3個百分點。其中,實物商品網上零售額14567億元,增長34.4%,占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比重為16.1%,同比提高3.7個百分點;非實物商品網上零售額4751億元,增長38.7%。
七、貿易順差大幅收窄
一季度,貨物進出口總額67516億元,同比增長9.4%。其中,出口35389億元,增長7.4%;進口32127億元,增長11.7%。進出口相抵,順差3262億元,比上年同期收窄21.8%。貿易方式結構進一步優化,一般貿易進出口增長13.2%,占進出口總額的58.3%,比上年同期提高2.0個百分點。機電產品仍為出口主力,機電產品出口增長9.5%,占出口總額的59.4%。對前三大貿易夥伴進出口保持增長,我國對歐盟、美國和東盟進出口分別增長8.2%、6.3%和13.7%;與部分「一帶一路」共建國家進出口增勢較好,對俄羅斯、波蘭和哈薩克等國進出口分別增長20.5%、16.6%和16.2%。3月份,進出口總額22453億元,同比下降2.5%。其中,出口11078億元,下降9.8%;進口11375億元,增長5.9%。
一季度,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出口交貨值27145億元,同比增長7.6%。3月份,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出口交貨值10016億元,增長4.0%。
八、市場物價漲勢溫和
一季度,全國居民消費價格同比上漲2.1%,漲幅比1-2月份回落0.1個百分點,比上年同期擴大0.7個百分點。其中,城市上漲2.2%,農村上漲2.0%。分類別看,食品煙酒價格同比上漲1.9%,衣著上漲1.2%,居住上漲2.4%,生活用品及服務上漲1.6%,交通和通信上漲0.7%,教育文化和娛樂上漲2.2%,醫療保健上漲6.0%,其他用品和服務上漲1.4%。在食品煙酒價格中,糧食價格上漲1.1%,豬肉價格下降9.9%,鮮菜價格上漲6.6%。3月份,全國居民消費價格同比上漲2.1%,漲幅比上月回落0.8個百分點,環比下降1.1%。
一季度,全國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同比上漲3.7%,漲幅比1-2月份回落0.3個百分點,比上年同期回落3.7個百分點。3月份,全國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同比上漲3.1%,漲幅比上月回落0.6個百分點,環比下降0.2%。一季度,全國工業生產者購進價格同比上漲4.4%;3月份同比上漲3.7%,環比下降0.3%。
九、就業形勢總體穩定
1至3月份,全國城鎮調查失業率分別為5.0%、5.0%和5.1%,分別比上年同月下降0.2、0.4和0.1個百分點;31個大城市城鎮調查失業率分別為4.9%、4.8%和4.9%,分別比上年同月下降0.1、0.2和0.1個百分點。一季度末,外出務工農村勞動力總量17441萬人,比上年同期增加188萬人,增長1.1%。
十、居民收入穩步增長
一季度,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815元,同比名義增長8.8%,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6.6%。按常住地分,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781元,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5.7%;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226元,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6.8%。城鄉居民人均收入倍差2.55,比上年同期縮小0.02。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位數6580元,同比名義增長8.5%。
十一、轉型升級成效明顯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扎實推進。一季度,全國工業產能利用率為76.5%,比上年同期提高0.7個百分點。去庫存成效突出,3月末商品房待售面積同比下降16.7%。去杠桿成效持續顯現,2月末規模以上工業企業資產負債率為56.3%,同比下降0.8個百分點。實體經濟成本繼續降低,1-2月份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每百元主營業務收入中的成本為83.98元,同比減少0.33元。短板領域投資快速增長,一季度生態保護和環境治理業、公共設施管理業、農業投資同比分別增長34.2%、13.4%和25.4%,分別快於全部投資26.7、5.9和17.9個百分點。
經濟結構繼續優化。一季度,第三產業增加值對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的貢獻率為61.6%,高於第二產業25.5個百分點。最終消費支出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為77.8%,高於資本形成總額46.5個百分點。新動能快速成長。一季度,全國新登記企業132.3萬戶,同比增長5.4%,日均新登記企業1.47萬戶。工業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同比增長9.6%,比規模以上工業快2.8個百分點。綠色發展穩步推進。一季度,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耗同比下降3.2%。
邢志宏說,總的來看,一季度國民經濟延續穩中有進、穩中向好的發展態勢,支撐經濟邁向高質量發展的有利條件不斷積累增多,為全年經濟穩定健康發展打下良好基礎。
㈥ 經濟增長都與哪些因素有關
科學技術和文化教育是經濟增長的重要,因素。
只有這兩方面做得好了,
國家的經濟水平才能夠有更大的提高。
㈦ 人口會對GDP總量產生影響嗎
人口會對總量產生影響。
首先看
人口紅利對經濟增長、結構的影響能反映人口會對GDP總量產生影響
人口因素對經濟增長的影響。學者們做了許多研究,基本共識是人口老化會降低經濟增長的潛力。從1981年到2011年的30年時間內,中國的人口因素對經濟增長的影響是正向的。從工資的角度來看,因為當時中國的勞動人口越來越多,勞動供給的充足使得中國的工資增長速度遠遠低於名義GDP的增長率,工資的增長也低於勞動生產率的增長率。這樣,中國的出口產品就非常便宜,不斷提升了中國出口的競爭力,帶動了經濟的增長。但是,中國的勞動年齡人口已經從2011年開始下降,勞動力供給不足導致工資增長超過勞動生產率,中國產品的國際競爭力就必然下降,經濟增長因此下滑。
關於人口因素對經濟增長潛力的影響機制,也可以從人均產出的角度來看。我們都知道,經濟增長率由人均產出(人均GDP)的增長和人口增長兩個因素構成。而全國的人均產出等於勞動年齡人口的人均產出率與勞動年齡人口占總人口比率的乘積。 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如果撫養率上升,勞動年齡人口與總人口的比率就必然下降,因而導致全國人均產出的下降。撫養率上升伴隨著經濟增長率下降的這個關系,也被計量經濟學的國際實證研究所證實。
人口結構對經濟結構的影響
我們再看看人口結構變化對經濟結構的影響。
我們用了一個可計算一般均衡(CGE)模型,分兩種情景進行模擬。基準情景是今後10年內人口結構不發生變化, 第二種情景是今後10年內人口結構按我們的預測發生變化。比較這兩種情景下的中國的消費、投資、出口和進口,就知道經濟結構是如何變化的。
研究發現,人口結構的變化,會導致經濟結構的幾個方向性的變化。第一個就是消費比基準情景要高,第二是投資比基準情景要低,第三是出口比基準情景要低,第四是進口要比基準更高。
出口的變化是最容易解釋的,為什麼?因為中國勞動人口下降以後,中國勞動力的工資就增長很快,工資快速增長會使中國的出口競爭力下降。
為什麼又會出現消費上升的趨勢呢?有很多原因,其中一個原因是老齡化。分析一個老人的消費收入的比例,你會發現事實上老人基本不「掙錢」。他(她)雖然每個月都有收入,但收入的主要部分是養老金和子女贍養費,屬於社會收入的二次分配,不是一次分配意義上的收入。從國民經濟賬戶的角度來講,老人基本沒有「創造」收入,老人的角色是消費者。因此,老人的真實消費率(消費與老人從生產所得收入之比)是非常高的,或者說老人的真實儲蓄率(=100%-消費/生產所得收入)是十分低的。
由於老人的真實儲蓄率很低 (或真實消費率很高),所以老人占人口的比重越大,整個國家的消費率就越高。
如果消費率變高,GDP的其他組成部分所佔的比率就要萎縮。比如,投資佔GDP的比重就會下降。投資比重下降的一個具體原因也與老齡化有關,即勞動人口的下降意味著對住宅地產需求的減速,而住宅需求的減速就會降低投資的增長。最後,由於消費的一部分是進口消費,所以消費率的提高也會促進進口的提升。
通過提高退休年齡、劃撥國有股份來彌補養老金缺口
如果測算養老金在今後38年當中(從現在到2050年之間)的變化,就會發現有兩個因素將導致很大的養老金收支的缺口:一是轉軌成本。所謂轉軌成本,就是在從以前的現收現付體制轉變為社會統籌與個人賬戶相結合的部分基金積累制過程中,統籌賬戶由於部分繳費分流到個人賬戶,但仍要繼續向養老金領取者中的老人和中人支付所承諾的退休金而出現的融資缺口。二是由於撫養率提高,導致繳費人口與領取養老金人口之比下降,從而導致的養老金收支缺口。我們的研究發現,在今後38年中的前半段,養老金的收支缺口主要來自轉軌成本;而在後半段,收支缺口的更主要原因是老齡化。現在約3個勞動年齡的人繳納養老金來養活一個老人,而到2050年就是約一個人勞動年齡的人的養老金繳費供養一個老人,所以要保持目前所承諾的35%的養老金的替代率,肯定會出現很大的缺口。我們估算,在目前的養老金政策不變、沒有其他資產注入養老金體系的情況下,今後38年累計的養老金收支缺口的現值(用名義GDP增長率作為折現率)可以達到75%的GDP。
㈧ 經濟增長與經濟發展的區別是什麼
經濟增長與經濟發展的區別:
1、定義不同:
經濟增長是指一個國家或地區在一定時期內的總產出與前期相比所實現的增長。
經濟發展是隨著經濟增長、產業結構的不斷優化、城市化進程的逐步推進、廣大居民生活水平的持續提高、國民收入分配狀況的逐步改善。
2、規模不同:
經濟發展比經濟增長更為廣泛。發展主要包括了三個方面的內容,即:生存、自尊和自由。生存是人類的最基本的生活需求,包括衣、食、住、行、健康和保護,倘若這些最基本的需求得不到滿足就無法維持生存。而要滿足這些需要,那就必須提高收入、消滅貧困、增加就業,與此同時也要減少收入上的不平等。這些就構成了經濟發展的必要條件。
3、影響因素不同:
經濟發展是通過經濟結構的優化、生活水平法人改善和經濟量的提高。
經濟增長的因素是勞動投入數量、資本投入數量、勞動生產率、資本的效率。
㈨ 影響城市發展的因素
1、全球化。
全球化的本質是全球范圍內資源和生產要素的優化配置。雖然從一般意義上講,全球化背景下各類要素都可以在全球范圍內流動和重新配置,但從目前觀察到的情況看,要素流動格局呈現出一定程度的不均衡和不對稱性。
具體而言,高端人才的流動性遠遠高於中低端人才;資本的流動性遠遠高於勞動力的流動性;發達國家對發展中國家消費模式、生產模式、產業結構、治理模式等方面的影響,總體而言大於發展中國家在這些方面對發達國家的影響。
2、技術進步。
上世紀80年代以來信息通信技術的突破和廣泛應用,帶動了上一輪全球范圍內的高速增長。2008年底發達國家爆發的金融危機波及全球。展望未來,能夠啟動新一輪經濟增長,特別是發達國家經濟增長的根本力量,仍然是新的重大技術突破。
信息通信技術的深度普及和應用,清潔能源的發展,新材料的出現,生物技術的發展等,都有可能成為這樣的技術突破點。目前有學者提出,人類社會正在啟動第三次工業革命,可能是能源和信息技術發展所帶動,也可能是信息技術驅動下的製造業升級所帶動。
3、全球治理模式和治理議題的變化。
隨著全球化的深入,許多議題越來越超出主權國家的治理范圍,需要在全球范圍內進行協調,才能夠有效解決。諸如應對氣候變化、維護全球政治、經濟和金融穩定、控制傳染病等全球性公共產品,成為擺在人類面前的新的重大議題,相應的全球治理結構也在孕育著新的深刻變化。
4、各國民眾權利和平等意識的普遍增強。
美國著名戰略思想家布熱津斯基把這種現象稱為「全球政治覺醒」()。這種趨勢對於一國國內政治、經濟和社會制度的變化,具有難以預計、難以把控的重大影響,對國際關系也有重要影響。
(9)經濟規模對經濟發展的影響擴展閱讀:
城市發展的基本規律:
1、區域理論:城市是區域的核心,區域發展是不均衡的。1950年佩魯提出增長極核理論:城市通過極化效應、擴散效應的發展,是區域經濟趨於均衡,然後進入下一輪極化、擴散的發展階段。
2、經濟學理論:城市產業分基礎產業(城市發展的關鍵)、服務業產業。[2]
3、人文生態學理論:互相依賴、互相競爭是人類社區空間關系形成、發展的重要因素。
4、交通通訊理論:1962年梅耶《城市發展的通訊理論》
5、經濟全球化理論:認為經濟全球化是世界經濟運行機制的日益緊密運動的進程。世界貿易組織1995年度報告認為,經濟全球化「是不同國家的市場和生產日益變得更加互相依存的過程,這是由於貨物和服務貿易的發展以及資本和技術的流動所造成的。」
6、城市進化理論:絕對集中(城市不斷增長)、相當集中(城市人口增長仍然高於郊區)、相當分散(郊區增長超過城市)、絕對分散(城市人口下降郊區人口上升)。
㈩ 為什麼說經濟發展水平和技術進步對財政收
答:
(1)經濟發展水平反映一個國家的社會產品的豐富程度和經濟效益的高低。回經濟發展水平高,社答會產品豐富及國民生產總值就多。一般而言,該國的財政收入總額較大,占國民生產總值的比重也較高。經濟發展水平對財政收入規模起著基礎性的約束作用。
(2)生產技術水平是指在生產中採用先進技術的程度,生產技術水平是制約財政收入規模的重要因素,內含於經濟發展水平之中。表現在:一是技術進步速度越快,社會產品和國民收入的增加也越快,財政收入規模的增長也就有充分的財源;二是技術進步必然帶來物耗比例降低,經濟效益的提高,可供財政分配的產品(剩餘產品)也就越多。所以,技術進步對財政收入的影響更為直接和明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