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概括日本教育改革的指導思想,分析其意義 有好評!!
任何重大的、帶根本性的教育改革,總有其深刻的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等背景。任何重大的、帶根本性的教育改革,都不可能一蹴而就,都有個修改、完善的過程。日本的教育改革也是這樣。日本重大的、帶根本性的教育改革有三次:第一次是明治維新初期的教育改革,第二次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的教育改革,第三次是20世紀90年代開始實施的面向21世紀的教育改革。每次改革之前都有其歷史背景。
日本自1872年起頒布《學制》改革教育,到1992年,已經120年。這120年中,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前,由於日本的當權者實行軍國主義路線,教育走入歧途。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後,日本的教育進行了根本性的改革,以後不斷地改進,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提高了國民素質,培養了各種人才,適應了日本經濟和社會發展需要,得到了許多國家的贊賞。日本的教育改革為何取得良好的效果,可以列舉許多原因,其中最主要的恐怕應該包括下面3點:
1. 在調查研究的基礎上制訂教育法令法規。
2. 重視對教育的投入。
3. 從本國實際情況和發展需要出發,確定教育改革的方針原則。
如何處理發展學生個性與打好共同基礎的關系,是世界各國為了提高教育質量和效果,面向21世紀,都必須認真、妥善解決的問題。近10多年主要經濟發達國家的教育改革,原來只注重發展學生個性的國家,很注意打好學生共同需要的基礎,主要作法是加強必修課程。原來只重打好學生共同基礎的國家,很注意發展學生的個性,主要作法是重視選修課程,但在實踐中,處理好發展個性與打好共同基礎並不是很簡單的。有的國家由於受傳統觀念和做法影響很深,雖然不斷發表改革的「宣言」,但很難落實,收效甚微。有的國家貌似勇於改革,對傳統全盤否定,實際此路不通,自然談不上有效果。處理好前述兩方面的關系,需要對本國的情況和將來的需要有明確的認識,改革的方針原則既科學又可行,方針原則制訂之後還必須在課程設置、教學活動、師資培訓、升學考試、就業考試等方面制訂互相配合的實施方案。日本的教育改革如何對待這個問題,可供參考。他們的認識和做法有兩點得注意:
1. 為什麼要發展學生的個性,何謂個性。
2. 怎樣看待發展個性與打好共同需要的基礎。
B. 日本的教育制度變革對日本有什麼影響
日本是亞洲一個具有悠久歷史和文化傳統的國家,也是亞洲第一個走上資本主義道路的國家。經過「明治維新」運動,把「富國強兵」作為政治、文化和教育改革的方針,推動了日本各個方面的發展。日本的教育制度有其明顯的特徵,這些特徵有的非常值得我們學習借鑒,下面,我就從日本教育制度特徵中比較有意義的方面談談我的認識與看法。
一、 日本的教育注重改革與借鑒
與中國一樣,日本是一個歷史悠久的國家,但是注重借鑒他國的成功經驗與方法卻使日本與中國在近代初期走上了不同的道路。日本政治和經濟的發展與教育的飛速發展不可分割,日本的教育注重改革與借鑒,日本教育的發展經歷了幾次重大意義的改革。
(一) 明治維新的教育改革
改革前,日本全國已有藩校240所,與同期東方其他國家相比,教育普及程度較高,這是明治政府成立後能較快地發展近代教育、實行一系列教育改革的前提條件。但是,如果與同一時期西方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相比,日本的教育水平則顯得很低,無論是在數量、內容方面,還是在教育體制方面,都遠遠不能適應日本資本主義發展的需要。因此,日本政府派遣人數龐大的代表團赴歐美各國訪問學習,實地考察了西方十多個國家的政治、軍事、文化教育等情況。並確定了推行教育改革的三點方針:為提高國民知識水平,普及初等教育;為培養科技指導人才,創辦科技教育機關;通過教育迅速掌握攝取來的歐美先進科學技術。為了推進教育事業的發展,日本政府還頒布了《學制》、《教育令》等法規法令。
(二) 二十世紀80年代的全面教育改革
根據21世紀把日本建設成為富有創造性的充滿活力的國家這一總目標,確定面向21世紀的教育目標:培養心胸寬廣、體魄強健、富有創造力的人;具有自由、自律和為公共利益服務的精神;面向世界的日本人。教育改革以重視個性為原則,向終身學習體系過渡,適應國際化、信息化等時代變化。
二、 學制完整,重視義務教育
日本戰後教育改革,建立了「六三三四制」的學校教育體制。《學校教育法》規定: 「所謂學校,系指小學、初級中學、高級中學、大學、高等專門學校、盲人學校、聾啞學校、養護學校以及幼兒園。」
1.學前教育
日本的學前教育機構有兩種:一是幼兒園,屬於學校教育制度的組成部分,招收3~6歲幼兒,由文部省領導;另一種是保育所,屬於福利機構,招收從出生到6歲的幼兒,由厚生省領導。
《學校教育法》規定,幼兒園的教育目標;
(1)培養健康、安全、幸福地生活所需要的日常習慣,並使其身體的各種機能得到和諧的發展。
(2)讓幼兒在幼兒園內體驗集體生活,培養幼兒初步具有喜歡過集體生活和團結互助、自主、自律的精神。
(3)培養幼兒正確理解和對待其周圍的社會生活現象的萌芽觀念。
(4)指導幼兒正確地使用語言,培養他們對童話、連環畫等的興趣。
(5)通過音樂、游戲、連環畫等方法,培養幼兒對創作表現發生興趣。幼兒園的教育內容分為健康、人際關系、環境、語言和表現5個領域。
2.初等教育
日本實施初等教育的機構是單一的六年制小學,兒童滿6周歲入學,12周歲畢業,屬於義務教育階段。新學年從4月份開學,多數小學採用三學期體制,三學期之間分別為暑假、寒假和春假。
日本小學的教育目的是適應兒童的導心發展,實施初等普通教育。教育目標:
(1)以學校內外的社會生活的經驗為基礎。使學生正確理解人與人之間的相互關系,養成合作、自主和自律的精神。
(2)引導學生正確理解鄉十和國家的現狀與傳統,並進而培養國際協作精神。
(3)使學生具有日常生活所必需的衣、食、住和產業等方面的基礎知識,並掌握基本技。
(4)使學生能正確理解日常生活所必需的國語,並形成使用國語的能力。
(5)使學生能正確理解日常生活所必需的數量關系,並形成處理數量關系的能力。
(6)培養學生科學地觀察和處理日常生活中自然現象的能力。
(7)培養學生健康、安全和幸福生活所必需的習慣,並力求使學生的身心得到和諧發展。
(8)使學生基本了解能夠使生活明朗、豐富的音樂、美術和文藝等,並形成相應的技能。
3.中等教育
日本的中等教育分初中和高中兩個階段,初中屬於義務教育的完成階段。
(1)初級中學。《學校教育法》規定,初中是在小學教育的基礎上,適應學生的身心發展,實施中等普通教育,目標有三:培養學生作為國家與社會的一員所必須具備的資質;教授社會所需職業的基礎知識與技能,培養勞動的態度以及根據個性選擇出路的能力;促進校內外的社會活動,正確引導學生的情感,培養公證的判斷能力。學制為三年。
(2)高級中學。《學校教育法》規定:高中是在初中教育的基礎上,以實施高級普通教育和專門教育為目的,實現三個目標:進一步發展和擴充初中教育的成果,培養學生成為對國家與社會有作為的建設者所必需的素質:使學生能自覺地根據社會的需要和個人的特點,選擇將來的出路,提高普通教養,掌握專業技能;形成對社會有深刻的理解和健全的批判能力,形成個性。 高中學制三年,種類較多,通常按學科劃分為普通、職業和綜合二類,按授課方式分為全日制、定時制和函授制止三種形式。
5.高等教育
日本的高等教育已經形成多層次、多類型的結構。按照資金來源的不同可分為國立、公立和私立三大類,從學術水平上看,日本的高等教育是三級結構:
第一級結構是短期大學和高等專門學校。以開展高等職業教育和培養實際生活能力為目的。
第二級結構是4年制大學;包括綜合大學、多科大學和單科大學。
第三級結構是研究生院,包括設置在學部的研究科和研究生院大學,旨在「教授和研究學術理論及應用,深究其奧義和促進文化發展」。
除此之外,日本在重視義務教育之外還大力發展師范教育和職業教育,這完善了日本的教育制度,使日本的教育體系更合理。
三、 對我國發展的意義
日本的教育在日本的現代化過程中並不是一成不變的,為了不斷適應日本社會經濟發展的新趨勢,日本的教育也在不斷的進行調節和變革。中國的教育如欲迅速發展,密切反映當前國際、國內的社會要求,推動我國的現代化進程,就要有一個新的起點、新的視角,以便少走彎路盡快與發達國家的教育在同一起跑線上競爭。
日本的政治、經濟發展在亞洲排在首要位置,這與日本教育事業的發展不可分割,雖然在教育制度與教育方法上,日本有其劣根性,但是為了我國的教育事業發展,學習和借鑒日本教育的成功經驗使十分必要的,因此,在本文,我只強調了我認為重要的內容,並沒有把日本近代教育的所有特徵一一羅列,以上內容僅為個人觀點。
【參考書目】
1.《日本教育的歷史與現狀》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出版社 陳寶堂編著 2004
2.《當代日本教育改革》 山西教育出版社 朱永新、王智新主編 1992
3.《日本的教育》 人民教育出版社 小林哲也著 1981
4.《當代日本教育概覽》 山西教育出版社 朱永新、王智新主編 1992
C. 簡述學習日本課程的目的和意義
能了解日本的國情 文化 從其中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D. 日本地理位置對國家經濟發展的意義
首先日本降水充足,溫度適中,適合人類生活,日本列島處在大洋之中,他侵略鄰國比較專容易,而屬吸收他國文化比較方便,但是他國要侵略日本則相對困難,所以日本自古以來度應為地理條件而躲過了許多入侵。所以日本能利用其優良的港口在一個相對和平的環境里發展經濟。
E. 明治政府教育的主要措施以及對日本發展的作用
一、教育改革的風向標:西學東鑒
明治天皇重用改革名臣岩昌具視、木戶孝允、森有禮以及教育名家福澤諭吉等,都充分認識到了,西方資本主義社會的先進文明在推動日本發展和變革中的巨大力量。因而,在他們的大倡導和鼓勵下,掀起了向西方學習的熱潮。
(1)、派遣留學生出國深造。
明治之前的幕府統治時期,就已經認識到留學的重要性。1862年,幕府和各藩曾派遣了學生赴英國、荷蘭等國留學。明治政府教育改革的首選便是打開國門向西方先進國家學習。1868年,明治政府發布《五條誓文》把「求知識於世界,大振皇國之基礎」列為基本國策之一,並採取積極的實踐。1871年,明治政府派出右大臣岩倉具視帶領龐大的代表團出訪歐美,表明明治政府向西方學習的決心和迫切心情。此次訪問成為日本之後的教育改革的強大動力,並開啟了日本的留學之風。初期,由於日本政府缺乏經驗,選拔不嚴,使得留學成果並不顯著。後來,逐漸改進,使留學生回國後,能在日本的政治、經濟、文化各個領域都發揮巨大的作用。
(2)、聘請外國專家,致力於國內教育。
明治年間,政府僱用了大量的外國專家從事國內的各個領域的工作。以希望將外國先進的知識技術傳入日本。為了使他們長期留在日本,給這些外國專家的待遇也相當優厚。例如,當時日本的高等學府——東京大學給與外籍專家的薪俸佔了該校全年預算的1/3。由此可知,明治政府在教育上給與了巨大的財政支持,這也是日後日本教育迅速發展的基石。
二 教育改革的主要內容
(1)、大力普及小學教育,提高全民的整體素質
政府的扶植是普及義務教育效果顯著的原因之一,另一方面也是與國民的大力支持和積極參與是離不開的。由於當時的日本政府財力有限,對教育的投入力度嚴重不足,因而有許多學校的建設都是民眾出資完成的。經過兩方的共同努力,明治政府建立的40年間,日本在普及小學教育方面取得立顯著的成果。成功實現了在全國范圍內普及初等義務教育的目標。而英國普及初等義務教育用了70年,法國則用了80年。而在時間上,日本也是世界上最早在全國范圍內普及義務教育的國家,比美國早4年,比法國早10年。小學教育的普及,提高了國民的素質,同時,也為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的發展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
2)、改進中高等教育和創立實業教育
到19世紀90年代,伴隨著資本主義的急劇發展而帶來的產業革命,對技術人員和熟練勞動者的迫切需要,使日本國內的實業教育形勢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明治政府先後制定了《實業補習學校規程》、《徒弟學校規程》、《實業教育國庫補助法》等來推動實業教育的發展。同時,國庫每年支出15萬日元來興辦實業教育。政府在當時的大、中、小學都貫徹了技術教育的方針。其一,在課程設置上,小學開設了手工科,中學開設了實業科目,如工業、農業、商業。其二,在各級教育上專設了實業學校:初等教育開辦實業補習學校、乙種實業學校等;中等教育開辦實業中學、甲種實業學校等;高等教育則開辦專科實業學校。這樣形成了初等、中等、高等三級配套的龐大實業教育網。日本實業教育隨著資本主義的發展興旺起來,從1893年到1912年間,發展極為迅速。
(3)、創辦重點大學,注重培養高水平人才。
為了能夠迅速培養出一批的高級的管理人才和科學技術人才。明治政府對重點大學的建設也是刻不容緩。1877年日本國內第一所現代化大學——東京大學落成。1886年根據《帝國大學令》改稱為東京帝國大學,分為大學院和分科大學兩部分。大學院主要側重於進行學術和科學研究;分科大學以傳授專門知識為主,培養基礎科學和應用科學人才。明治政府在財政上對東京大學也是給與了大力支持。1880年,給這所大學的撥款占該年全部文教經費的44%。除了建立東京大學之外,各省也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需要建立了一些高等教育機構,來培養技術人員和國家公職人員等。
(4)、大力興辦師范教育,提高教師的社會地位和福利待遇。
明治政府在大力興辦學校教育之時,也深深感到教師資源的極度缺乏。若沒有足夠數量和質量的教師隊伍,創辦的學校就是一紙空文。於是在1886年,明治政府頒布了《師范教育令》,確立了兩級師范體制,即師范學校分為尋常和高等兩種。尋常師范學校由地方設立,培養公立小學的教師和校長;高等師范學校由國家設立,培養的是中等師范教育人員。此外,為了解決教師數量的不足,除建立師范學校之外,還實行了各科短期訓練的方式進行這項工作。並且,政府還採取一些積極措施,以提高教師特別是小學教師的社會地位和物質待遇,鼓勵立志於教育事業。1896年3月,國會終於通過了《小學教員年功加薪國庫補助法》。這一法令規定,凡是5年教齡的小學教師,本薪一律加15%,以後每增加5年加薪10%,但最多加到35%為限。同時,這一時期,還建立了教師管理制度,把中等學校、師范學校以上的教師的任免權,上交中央政府,由文部大臣檢定。
對日本發展的作用:
第一,促進了日本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加速了日本的工業化進程。
第二,推進和促進了日本近代化教育事業的發展。
第三,提高了整個國民的文化素質。
第四,教育的普及促進了階層的流動,打破了官員階層唯士族所壟斷的局面。使學校成為培養人才,官員的後備機構。
F. 日本三次教育改革的背景及意義
1大化革新中的教育改革。
背景:a日本蒙昧落後,國力衰微。
b唐代中國文化發達,且與日本專距離近
c真鑒東屬渡,實現文化交流
d兩國文化有認同感歸屬感
e國內矛盾重重
意義:a國民素質提高
b為物質文明精神文明奠定基礎
c利於民族文化的發展
2明治維新中的教育改革
背景:a政治經濟均改革,文化為其服務,改革成為必然。
b外來文化沖擊本民族
c新政權要求樹立天皇權威
意義:對應背景作答
3二戰後日本的教育改革
背景:a經濟發展的需要
b提高國民素質,提高綜合實力的需要
c民主化改革完成,提供了穩定的政治環境
d美國的控制,要防止文化滲透,增強抵禦能力
意義:對應背景,變換作答
G. 「明治維新」對日本的發展有何重要意義
1867年,封建割據、階級矛盾愈演愈烈,在歐美資本主義國家虎視眈眈的情勢之下,幕府統治宣告結束,「明治維新」的推行標志著日本近代化和資本主義化的開始。
H. 日本崛原因及對中國發展有哪些啟示意義
很簡單,科技才是第一生產力。
即便是在19世紀前半葉之前的封建時代,日本國民自主辦教育的熱情也很高。當時武士階級不僅承擔軍事任務,同時還負責行政事務,因此各地遍設向武士子弟教授知識的藩校。除藩校外,全國還有兩萬所面向農民和商人的私塾。這種私塾時全無強迫命令和年限規定的自由學校,據推測約有40%的農民和商人求過學。
進入明治時代,隨著日本現代化的進展,政府為引進西方學問、發展產業和文化,建立了從小學到大學的教育制度。1872年頒布的學制以「務期村無不學之戶,家無不學之人」為目標,首次建立了義務教育制度。1900年規定了從6歲起的4年義務制教育,這一年的就學率達90%。1907年義務教育改為6年制,就學率達到了驚人的99%!
1940年前,日本設立東京大學、京都大學、東北大學、九州大學、北海道大學、大阪大學、名古屋大學、奈良女子大學等共計95所國立大學;設立東京都立大學、大阪市立大學等34所公立大學;開辦慶應義塾大學、早稻田大學、上智大學、關西學院、神戶女子學院等331所私立大學,上述460所大學中的257所設有研究生院。除此之外還另有520所短期大學。
即使是在二戰末期日本帝國搖搖欲墜之際,日本仍然拒絕大學生參戰,可見其對知識人才的保護之至。
戰後日本依然優先發展教育,在廢墟上興建的第一批建築物就是學校,僅私塾的數量就達到10萬到20萬,據文部省統計,進私塾的小學生就有150萬,中學生達200萬。
戰後日本大力發展科技,將有限的資金毫不吝嗇的投入到科技開發中,並把一下6個項目作為科學技術政策的目標:⑴促進資源的穩定供給和節約⑵解決環境安全等問題,以維持理想的生活環境⑶改善保健醫療條件,保持和促進健康⑷振興開拓性和基礎性的科學技術⑸培養技術力量,參與國際合作⑹振興基礎科學。1974年日本在技術引進方面全面實施自由化政策,1979年日本全國計算機設有6萬套,1980年日本科技技術研究經費約4.6兆日元,從事科技技術研究的人員數量為39萬,僅次於蘇聯和美國。日本不僅成為了世界矚目的經濟大國,更成為了科技大國。
反觀中國呢,建國之後一大批知識分子遭到迫害,人才大量流失。教育方面即使是今天的中國就學率也只有70%左右,並且還有多少學生至今仍在危房裡上課?
I. 二戰後日本經濟發展的經驗對我們國家的現代化建設有何借鑒意義
政府要制定適當的經濟政策;
要大力發展科技、教育,培養高素質人才,積極實施「科教興國」戰略。
J. 戰後日本經濟的發展及對中國的借鑒意義
二戰之後日本作為當時的「世界工廠」 經濟迅速崛起,七八十年代日本經濟的強大已經威脅到美國的利益! 當時有美國報紙評論 世界上唯一侵略過兩次美國本土的國家就是日本,第一次偷襲珍珠港。第二次就是八十年代日本經濟。當時大量日本商人控股美國銀行,收購美國企業。當時華爾街很多企業背後的老闆都是黃皮膚黑眼睛的日本人。
我就簡單概括的說一下當初日本經濟蕭條,要細說的話太麻煩了。
當時日本和現在的中國一樣是以出口製造業為主的主導的經濟體,1985年美國逼迫日本與德國簽訂廣場協議,逼迫日元和馬克升值。(這與現在美國對中國的做法何其相似,不過操作手法要比當時對日本復雜得多!)結果日本出口製造業迎來大蕭條,民眾為了手中日幣保值,大量熱錢投入日本地產 股市 藝術品等市場,加速了原本就存在泡沫的日本諸多市場的爆破,當然美國在這期間也沒少「幫忙」。 最後各種泡沫一個一個接連的破碎,迎來了日本失落的10年!
不過日本就是日本,現在日幣依然是 世界三大貨幣之一。日本的經濟地位不容撼動!
雖然我們前幾年取代了日本成為GDP 第2 但是 我們享受了人口紅利 我們的人口是日本的十倍我們GDP人均收入是日本的十分之一。我們的工業結構相當於日本四十年前的水平,我們教育相當於日本八十至一百年前的水平。我們曾經的人口紅利已經逐漸消失,國家經濟已經大幅放緩!我們的國民贏來了為富先老的尷尬局面。
未來的中國將面臨著很多的困難,不但要警惕華爾街的經濟入侵,還要面對國內的種種問題。 啊忘了說 華爾街已經對咱出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