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經濟開發 > 朱河鎮經濟開發區

朱河鎮經濟開發區

發布時間:2020-12-24 07:50:03

Ⅰ 荊州覆蓋了哪些區域

荊州以原境內蜿蜒高聳的荊山而得名。1949年7月成立荊州行政區督察專員公署,治江陵縣荊州鎮。同月,析江陵之沙市建市,屬省轄市。1955年,沙市市劃歸荊州專署管轄。1979年,沙市市復為省轄市。1983年劃出荊門縣改荊門市,為省轄市。1994年經國務院批准,撤銷荊州地區、沙市市,合並設立荊沙市,潛江、仙桃、天門三市劃出為省轄市。1996年更名為荊州市,京山縣、鍾祥市劃出。市政府駐沙市區。
沙市市本江陵縣沙市鎮,1949年設沙市市,由省直轄。1958年沙市市交由荊州專署領導。1979年沙市市改由省直轄。
荊州專區、荊州地區1949年設荊州專區,專署駐江陵縣(荊州)。轄荊門、京山、鍾祥、天門、潛江、公安、松滋(駐新江口鎮)、江陵等8縣。
1951年原沔陽專區所屬沔陽(駐仙桃鎮)、監利、石首3縣劃入荊州專區。轄11縣。
1952年由沔陽縣析置洪湖縣,駐洪湖。荊州專區轄12縣。1953年由公安、松滋、石首3縣析置荊江縣,駐陡湖堤。荊州專區轄13縣。
1955年撤銷荊江縣,並入公安縣。公安縣遷駐原荊江縣址陡湖堤,原公安縣城關改名為南平鎮。荊州專區轄12縣。
1958年原由省直轄的沙市市劃歸荊州專署領導,洪湖縣遷駐新堤鎮。
1960年以江陵縣的沙洋鎮設立沙洋市,由荊州專署領導。轄2市、12縣。
1961年撤銷沙洋市,改設為沙洋鎮,劃歸荊門縣領導。荊州專區轄1市、12縣。
1970年荊州專區改稱荊州地區,地區駐江陵縣。轄沙市市及江陵、荊門、鍾祥、京山、監利、石首(駐綉林鎮)、天門、潛江、沔陽(駐仙桃鎮)、洪湖(駐新堤鎮)、公安(駐陡市鎮,即原陡湖堤鎮)、松滋(駐新江口鎮)等12縣。
1979年由荊門縣的城關鎮及附近地區設立荊門市,由荊州地區領導。荊州地區轄1市、12縣。沙市市改由省直轄。
沔陽專區1949年設沔陽專區,專署駐沔陽縣。轄沔陽(駐仙桃鎮)、漢川、漢陽(駐蔡甸鎮)、嘉魚、蒲圻、監利、石首等7縣及新堤辦事處。
1950年撤銷新堤辦事處,改設新堤鎮,歸沔陽縣領導。
1951年沔陽專署駐沔陽縣新堤鎮。同年,撤銷沔陽專區,將沔陽、監利、石首3縣劃歸荊州專區;漢川、漢陽2縣劃歸孝感專區;嘉魚、蒲圻2縣劃歸大冶專區。(摘自:《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區沿革》(1949-1979)史為樂編)
1986年5月27日,國務院批准撤銷石首縣,設立石首市(縣級)。
1987年7月31日,國務院批准(國函[1997]130號)撤銷洪湖縣,設立洪湖市(縣級),以原洪湖縣的行政區域為洪湖市的行政區域。
1994年9月29日,國務院批准(國函[1994]99號):(1)撤銷荊州地區、沙市市、江陵縣,設立荊沙市(地級),市人民政府駐新設立的沙市區北京路。(2)荊沙市新設沙市區、荊州區和江陵區。沙市區轄原沙市市的解放路、崇文路、中山路、勝利路、朝陽路5個街道辦事處和立新、關沮、聯合、羅場4個鄉,區人民政府駐北京路;荊州區轄原江陵縣的荊州、川店、馬山、李埠、彌市5個鎮和紀南、八嶺山2個,區人民政府駐荊州鎮;江陵區轄原江陵縣的郝穴、觀音壋、岑河、資市、灘橋、熊河、白馬寺、沙崗、普濟9個鎮和馬家寨、秦市2個鄉,區人民政府駐郝穴鎮。(3)荊沙市轄原荊州地區的松滋縣、公安縣、監利縣、京山縣和新設的沙市區、荊州區、江陵區。原荊州地區的仙桃市、潛江市、天門市由省直轄。鍾祥市、京山縣劃歸荊門市管轄。
1995年12月29日,民政部批准(民行批[1995]86號)撤銷松滋縣,設立松滋市。
1996年11月20日,國務院批准(國函[1996]99號)將荊沙市更名為荊州市。
1996年12月2日,國務院批准(國函[1996]111號)將荊州市管轄的京山縣劃歸荊門市管轄和將荊州市代管的鍾祥市劃歸荊門市代管。
1998年7月2日,國務院批准撤銷荊州市江陵區,設立江陵縣。縣人民政府駐郝穴鎮。
2006年,荊州市轄荊州、沙市2個區,公安、監利、江陵3個縣和松滋、石首、洪湖3個縣級市。全市轄102個鄉鎮、12個街道,5個居委會、2457個村委會,9個農場。全市國土面積14067平方千米,其中市區面積l558平方千米,市區建成面積58.66平方千米。
[編輯本段]地區位置
荊州市位於東經111°150—114°050,北緯29°260—31°370。地處湖北省中南部,江漢平原腹地, 長江自西向東橫貫全市,全長483公里。荊州東連武漢、西接宜昌、南望湖南常德,北毗荊門、襄樊。總面積1.41萬平方公里,其中平原湖區佔78.7%,丘陵低山區佔21.1%。全市轄荊州、沙市2區和江陵、 公安、監利3縣,代管松滋、石首、洪湖3市,下設119個鄉鎮,18個街道辦事處,共有3398個村(居)委會,24835個村民小組。
[編輯本段]行政區劃
· 荊州區 荊州區位於湖北省中南部。東經111°54′—112°19′,北緯30°6′—30°39′。面積1046平方千米。2004年末總人口572052人。轄3個街道、7個鎮、1個省級經濟開發區(湖北荊州城南經濟開發區)。共有36個居委會、119個村委會。區人民政府駐荊州市荊州中路80號。郵編:434020。行政區劃代碼:421003。
· 沙市區 沙市區位於湖北省中南部。面積469平方千米。2004年末總人口540633人。轄5個街道、3個鎮、3個鄉。共有87個居委會、91個村委會。區人民政府駐荊州市文化宮路。郵編:434000。行政區劃代碼:421002。
· 江陵縣 江陵縣位於湖北省中南部,江漢平原腹地、荊江河段北岸。全縣版圖呈馬鞍形,東西距53.5千米,南北距36.2千米。面積1032平方千米。2004年末總人口373027人。轄7個鎮、2個鄉。共有13個居委會、203個村委會。省管江北監獄、三湖、六合垸農場在轄區之內。縣人民政府駐郝穴鎮。郵編:434101。行政區劃代碼:421024。
· 公安縣 公安縣位於湖北中南部,長江南岸。東徑111°48′—112°25′,北緯29°37′—30°19′。南鄰湖南省安鄉縣和澧縣。南北長75千米,東西長51千米。面積2257.5平方千米。2004年末總人口1026895人。轄14個鎮、2個鄉、1個省級經濟開發區(湖北公安經濟開發區)。共有60個居委會、326個村委會。縣人民政府駐斗湖堤鎮。郵編:434300。行政區劃代碼:421022。
· 松滋市 松滋市位於湖北省南部,長江南岸。南鄰湖南省石門縣和澧縣。面積2235平方千米。2004年末總人口869327人。轄14個鎮、2個鄉、1個省級經濟開發區(湖北松滋經濟開發區)。共有31個居委會、243個村委會。市人民政府駐新江口鎮。郵編:434200。行政區劃代碼:421087。
· 石首市 石首市位於湖北省南部。東經112°13′—112°48′,北緯29°30′—29°57′。南鄰湖南南縣、安鄉、華容、北抵江陵、東靠監利、西接公安。面積1427平方千米。2004年末總人口614106人。轄2個街道、11個鎮、1個鄉、1個省級經濟開發區(湖北石首經濟開發區)。共有29個居委會、274個村委會。市人民政府駐綉林街道辦事處。郵編:434400。行政區劃代碼:421081。
· 監利縣 監利縣位於湖北省南部,長江北岸,隔江與湖南省岳陽、華容縣相鄰。面積3118平方千米。2004年末總人口1378957人。轄18個鎮、3個鄉、1個省級經濟開發區(湖北監利經濟開發區)。共有65個居委會、767個村委會。縣人民政府駐容城鎮。郵編:433300。行政區劃代碼:421023。
· 洪湖市 洪湖市位於湖北省南部,長江與東荊河之間,西南隔長江與湖南省臨湘縣相鄰。東經113°07′—114°05′,北緯29°39′—30°02′。面積2519平方千米。2004年末總人口897186人。轄2個街道、14個鎮、1個鄉、2個省級經濟開發區(湖北洪湖經濟開發區、洪湖府場經濟開發區)。共有40個居委會、448個村委會。市人民政府駐新堤街道辦事處。郵編:433200。行政區劃代碼:421083。
· 荊州經濟開發區 荊州經濟開發區、荊州高新技術產業園區(簡稱荊州開發區)成立於1992年,區域人口10萬餘人,轄區面積約60平方公里。荊州開發區是湖北省重要的高新技術產業基地,建有國家級高新技術創業服務中心。區內主導產業初具規模,創新能力不斷增強,初步形成了機電、精細化工、生物醫葯、紡織印染、農副產品深加工等特色產業群。荊州開發區是荊州市開放開發的主平台、工業興市的主戰場,經濟發展的火車頭,已成為全市工業的核心區。

Ⅱ 朱河鎮的鄉鎮建設

朱河鎮按照完善城鎮功能,提升城鎮品位,建設園林化小城鎮的工作思路,堅持規劃、建設、經營、管理四位一體。鎮區內實現了水、電、通訊、綠化、廣播、電視等基礎設施相配套,功能完善。2006年3月份,朱河鎮被南陽市市委、市政府評定為「四星級小城鎮」,一個以商貿業為中心,加工業環繞,住宅、科技、文化、商業相銜接的新型小城鎮已崛起在豫西南中華大地。
一是堅持高標准規劃。1996年以來,朱河鎮先後3次高薪聘請國家設計院專家對城鎮布局進行了總體規劃、修訂和完善。2006年又圍繞東區開發,聘請國家建設部河南設計分院專家赴賈宋實地規劃設計,並對鎮區進行功能分區。圍繞產業特色所形成的商貿區、工業區、住宅區、文教衛生區、行政事業區,布局合理,相得益彰。
二是堅持高標准建設。2000年投資60萬元,對民族街進行了仿古改造;2003年投資300萬元,對華星、華鑫兩大市場鋪設彩色面磚,改造市場門面房260間;2004年投資180萬元,對車站路兩側206間門面房進行了改造,同時對鎮區廣告牌進行了規范,收到了較好的效果;2004年以來,先後投資720萬元興建了朱河鎮文化廣場,朱河鎮政府辦公大樓,實施了「三路三景工程」,在清真街、車站路、府右路安裝豪華路燈1200盞,栽植各類風景樹3000餘株。圍繞政府行政中心及底商住宅建設正掀起新一輪的開發熱潮。
三是堅持高效益經營。朱河鎮在城鎮建設中創新經營理念,採取市場化運作方式,以土地一級市場專賣和房地產開發為重點,把生地養成熟地,熟地炒成金地。廣泛吸引各種經濟成份和民間資金參與城鎮建設,形成了多元化的投資、融資機制,走出了以城養城,以城建城,以城興城的經營城鎮之路。
四是堅持高效能管理。成立了市政所和城建監察中隊,對鎮區主要街道按照「綠、潔、暢、亮、美」的標准,該規范的規范,該整治的整治,該拆除的拆除,該綠化的綠化。和鎮區居民簽訂居民公約,實行門前三包制度,基本實現了鎮區全日保潔;深入開展「誠信文明商戶」,爭當「文明居民」的活動,努力營造「人人講文明」的濃厚氛圍,提高了城鎮居民的文明意識。 團子
主要特色小吃是「團子」,剛出鍋的團子,又酥又脆,很好吃。也廣受青睞,老少皆宜。也逐漸成為了朱河的名吃。
蒸糕
這是一種很老的小吃,在老一輩的手中傳承,在個大街小巷叫賣,多為老年人,敲著竹板,也吸引了不少少年兒童的購買。
鍋塊
每到逢年過節的時候,朱河吳巷子買鍋塊的人都是人山人海.主要是麵粉里加肉烘烤製成,乾脆,夠味,是朱河人民喜愛的食物之一。
炒麵
在朱河待過的都知道那裡的炒麵有多正宗,調味料十足,味道鮮美,基本每個朱河人都會吃的食物。

Ⅲ 朱河鎮的經濟發展

朱河鎮堅持圍繞市場搞加工,圍繞市場上項目,積極實施工業強鎮戰略,走出了一條「以商帶工,以工促商,工商聯動的發展之路,累計投資7.5億元,修訂完善了園區發展總體規劃,打造出2個生產要素齊備,軟硬環境優良的工業發展平台,並成立了鎮工業園區管理辦公室和工業協會,對入駐賈宋的所有企業、實行一條龍服務,一站式辦公。全鎮共培育壯大骨幹企業50餘家,形成機械鑄造、塑料、針織、化肥、建材五大產業集群。
2006年,朱河鎮瞄準國際產業向國內轉移,沿海產業向內地轉移的有利時機,解放思想,搶准機遇,積極整合電力、土地、人力資源、閑置廠房四種優勢,著力構築優化輿論環境親商,優化服務環境富商,優化經營環境安商的工作格局,通過制訂優惠政策,創新招商辦法,健全招商機制,強力實施工業強鎮戰略,僅上半年,朱河鎮就引進各類企業11家,投資總額達5000餘萬元。
朱河鎮行政機關的臨時人員和借調人員與領導和同事們握手惜別,該鎮417名富餘人員已全部平靜離崗,11個財政供養機構精簡順利完成。
機構改革前,朱河鎮行政在崗人員83人,這次只定崗定編46人,超編超崗37人。為了減少改革矛盾,實現人員無震盪離崗,朱河鎮黨委政府按照「留用有用人員,分流富餘人員,不用臨時和借調人員」的要求,一面由幹部職工參與制訂方案;一面在機關和部門開展「假如我被精簡分流」的大討論。廣大幹部職工紛紛表示支持理解本次機構改革。
鎮長楊純華帶領書記班子成員分區、分線一一深入離崗人員家中噓寒問暖,鼓勵他們接受挑戰,並實實在在幫助他們解決困難。該鎮企辦主任聶金城辦企業有經驗,這次分流後,鎮長楊純華立即幫他在一家私營企業找到了工作。原蘆陵總支書記朱正新兼任麥齋村支部書記,工作十分出色,這次分流後,鎮主要領導將其請到家裡吃飯,幫助他化解心中的疙瘩。如今老朱以麥齋村支部書記身份滿腔熱情地投入到村裡的稅費改革中。

Ⅳ 朱河中學的介紹

朱河中學是監利縣抄第二襲高級中學,坐落在湖北省省管經濟開發區、素有「小漢口」美譽的荊楚重鎮——朱河鎮。學校東飲洪湖水,感懷赤衛情;南濱洞庭湖,飽覽巴陵景;西鄰荊州城,慨立屈子志;北望黃鶴樓,極目楚天舒。區位優越,交通便利,環境幽雅,先後獲得市級「文明單位」、「花園式單位」等榮譽稱號,是理想的讀書治學場所。校園佔地41300平方米,建築面積達35000平方米,現有36個教學班,學生近3000人,寄宿生1800餘人。45年來,畢業生總數達20000餘人,其中高中畢業生16000餘人。

Ⅳ 知道湖北朱河在哪個位置不

湖北省荊州市監利縣朱河鎮朱河鎮地處風景秀麗的洪湖西岸,緊傍黃金水道長江,距國家開發區岳陽40公里,長江開放港口城陵磯30公里,水陸交通便利,荊岳公路、荊洪公路穿境而過,是湘鄂兩省四縣市農副產品集散地。有版圖面積123.7平方公里,城區面積10平方公里,總人口逾10萬人。轄50個村,3個居委會(一居、二居、三居、下車街、趙祠、孫橋、江十、長江、乃灣、倉市、豐樹、花園、瞿鋪、王巷、鍾月、蘆陵、跑馬、朱塔、城建、羿嶺、北港、民主、阮堤、李莫、鄉鑰、高堤、沈黃、杜上、連灣、仁義、細河、宋河、中南、建設、李朋、中北、余揚、東張、軍李、瞿吳、西張、崔嶺、青山、雙石、新張、迎接、庄屋、周胡、付良、麥齋、李溝、王鋪、官溝、周劉)。鎮政府駐朱家河。
朱河自古繁榮,素有「小漢口」、「金朱河」、「香港市場」之譽。自宋朝立埠,至清乾隆年間,「市廛殷盛,客商雲集」。黃少山、沈萬山等名商巨賈發跡於此。
朱河工業基礎雄厚,有城鎮工業30家,初步形成了輕工業、紡織、建材、冶金、食品等門類比較齊全的工業體系,尤其是紡織業,規模已達到10萬錠。先後有「荊楚牌」腐乳等三種產品稱號和省金鶴獎,機耕船獲國家金獎,耕整機獲省科技成果獎,黃麻輕紡廠生產的麻絨球、麻布片、彩色麻織袋遠銷日本。
朱河是省政府批建的中心城鎮,目前已建成了具有無線、光纖、數據傳輸等一批現代化通訊設備的郵電大樓、長江自來水廠、豪華賓館、大型超市。二、三產業的長足發展,奠定了朱河作為監南中心城鎮的地位。總產值7.92億元,工商入庫稅金1100萬元,財政收入2190萬元,在全市鄉鎮綜合經濟實力評估中,朱河排列第3名,被中共荊州市委評為「鄉鎮10面紅旗黨委」。
該鎮地處風景秀麗的洪湖西岸,緊傍黃金水道長江,距國家開發區岳陽市劃公里,長江開放港口城陵礬30公里,水陸交通便利,荊岳公路、荊洪公路穿境而過,是湘鄂兩省四縣市農副產品集散地。有版圖面積123.7平方公里,城區面積10平方公里,總人口逾10萬人,轄50個村,3個居委會。

Ⅵ 監利有多少個鄉鎮

截止2018年,監利縣轄3個鄉、18個鎮、2個管理區。

監利縣位於湖北省中南部,江漢平原南端、洞庭湖北面。南枕長江,與湖南省岳陽市一橋相連;北依東荊河,與仙桃、潛江相鄰;西帶白鷺湖,接壤江陵、石首;東襟洪湖,與洪湖市共享天然湖區。

截至2018年底,監利縣轄21個鄉鎮(其中3個鄉、18個鎮),和2個管理區、1個經濟開發區、67個社區居委會、323個建制村,總人口156.6萬,實現地區生產總值282.8億元,全縣國土面積3460平方公里。

展資料:

中華民國廢府設道,監利屬荊宜道,民國二十一年,監利屬湖北省第七行政督察區,後又屬第四行政督察區。土地革命,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監利縣是紅軍、新四軍和解放軍的根據地。

1928年就建立有蘇維埃政權,屬鄂西聯縣政府。1930年9月,在監利成立了湘鄂西蘇維埃聯縣政府。1931年12月,在監利縣周老嘴成立了湘鄂西省蘇維埃政府。

1943年至1946年間,在監利西北地區設立監利縣人民政府,縣東北地區設立監沔行委會,均屬襄南政務委員會領導

1947年至1949年縣北已成為解放區,屬監沔縣民主政府管轄。1949年4月監利縣解放,屬沔陽專區。1949年5月,成立監利縣人民民主政府,縣政府駐周老嘴,7月遷至容城。

1950年3月改為監利縣人民政府,初屬沔陽專區。 1951年2月改屬荊州專區。1994年10月隨荊沙合並屬荊沙市。1996年12月荊沙市改稱荊州市後屬荊州市。

1950年監利縣的巴山垸、三合垸、廣山垸、五號垸、剪刀池等地域,洪水港直屬甲及普豐垸、蘆席灣、保安垸各一部分地區劃歸湖南省岳陽縣;湖南省岳陽縣的復興垸、三益鄉、十合垸、丘江垸、克成垸、中洲垸、熊家垸,及永固垸、新挽垸、固成垸的各一部分地區劃歸湖北省監利縣(1950年7月)。

1990年10月,監利縣被國家統計局列為全國前10名糧食大縣之一。農業部確定老江河漁場為長江四大家魚種質資源天然生態庫。

1991年5月,監利被國務院列入國家生態農業試點縣。2001年,撤銷周溝鄉,並入周老嘴鎮;撤銷周河鄉,並入汴河鎮;撤銷觀音寺鄉,並入紅城鄉。

Ⅶ 朱河鎮都有什麼村

朱河鎮 湖北省荊州市監利縣朱河鎮
朱河鎮地處風景秀麗的洪湖西岸,緊傍黃金水道長江,距國家開發區岳陽40公里,長江開放港口城陵磯30公里,水陸交通便利,荊岳公路、荊洪公路穿境而過,是湘鄂兩省四縣市農副產品集散地。有版圖面積123.7平方公里,城區面積10平方公里,總人口逾10萬,轄50個村,3個居委會。(一居、二居、三居、下車街、趙祠、孫橋、江十、長江、乃灣、倉市、豐樹、花園、瞿鋪、王巷、鍾月、蘆陵、跑馬、朱塔、城建、羿嶺、北港、民主、阮堤、李莫、鄉鑰、高堤、沈黃、杜上、連灣、仁義、細河、宋河、中南、建設、李朋、中北、余揚、東張、軍李、瞿吳、西張、崔嶺、青山、雙石、新張、迎接、庄屋、周胡、付良、麥齋、李溝、王鋪、官溝、周劉。鎮政府駐朱家河。)
朱河自古繁榮,素有「小漢口」、「金朱河」、「香港市場」之譽。自宋朝立埠,至乾隆年間,「市廛殷盛,客商雲集」。黃少山、沈萬山等名商巨賈發跡於此。
朱河工業基礎雄厚,有城鎮工業30家,初步形成了輕工業、紡織、建材、冶金、食品等門類比較齊全的工業體系,尤其是紡織業,規模已達到10萬錠。先後有「荊楚牌」腐乳等三種產品稱號和省金鶴獎,機耕船獲國家金獎,耕整機獲省科技成果獎,黃麻輕紡廠生產的麻絨球、麻布片、彩色麻織袋遠銷日本。
朱河是省政府批建的中心城鎮,目前已建成了具有無線、光纖、數據傳輸等一批現代化通訊設備的郵電大樓、長江自來水廠、豪華賓館、大型超市。二、三產業的長足發展,奠定了朱河作為監南中心城鎮的地位。總產值7.92億元,工商入庫稅金1100萬元,財政收入2190萬元,在全市鄉鎮綜合經濟實力評估中,朱河排列第3名,被中共荊州市委評為「鄉鎮10面紅旗黨委」。
該鎮地處風景秀麗的洪湖西岸,緊傍黃金水道長江,距國家開發區岳陽市劃公里,長江開放港口城陵礬30公里,水陸交通便利,荊岳公路、荊洪公路穿境而過,是湘鄂兩省四縣市農副產品集散地。有版圖面積123.7平方公里,城區面積10平方公里,總人口逾10萬,轄50個村,3個居委會。朱河自古繁榮,素有「小漢口」、「金朱河」、「香港市場」之譽。自宋朝立埠,至清乾隆年間。黃少山、沈萬山等名商巨賈發跡於此。朱河工業基礎雄厚,有城鎮工業30家,初步形成了輕工、紡織、建材、冶金、食品等門類比較齊全的工業體系,尤其是紡織業,規模已達到10萬錠。先後有「荊楚牌」腐乳等三種產品榮獲省優稱號,「家寶」舒絨制被榮獲省新產品稱號和省金鶴獎,機耕船獲國家金龍獎,耕整機獲省科技成果獎,黃麻經紡廠生產的麻絨球、麻布片、彩色麻織袋遠銷日本。朱河是省政府批建的中心城鎮,目前已建成了具有無線、光纖、數據傳輸等一批現代化通訊設備的郵電大樓。長江自來水廠。豪華賓館、大型超市及歌舞廳、夜總會。二、三產業的長足發展,奠定了朱河作為監南中心城鎮的地位。1995年升格為省管開發區,2002年全鎮實現工農業總產值7.92億元,工商入庫稅金1100萬元,財政收入2190萬元,在全市鄉鎮綜合經濟實力評估中,朱河排列第3名,被中共荊州市委評為「鄉鎮10面紅旗黨委」。

Ⅷ 朱河鎮的農業發展

朱河鎮東臨洪湖,是一個以種植業為主的農業村,該村總人口1050人,耕地面積3100畝,其中80%的面積為海拔24米種植線以下,歷來是「小水收、大水丟」的「水窩子」。該村立足本村地勢低窪、溝渠眾多的實際,在朱河鎮黨委政府的支持下,變「避水農業」為「載水農業」,按照「機制調動、科技驅動、典型帶動」的思路,大力發展蝦稻連作和蝦蟹混養模式,朱河鎮已受益蝦蟹混養面積1000畝,又新開發高標准蝦稻連作回形魚池1300畝,預計新增收入70萬元,全村人均純收入達到5000元。其主要作法是:
一靠激勵機制調動。為了激發農戶發展水產業的積極性,該村制定了鼓勵措施,凡是願開發養殖池的農戶可享受村級擔保的小額貸款。同時村裡統一聯系挖池,統一投勞疏通排灌渠道,統一出資栽桿送電,努力提升基礎設施水準,為養殖戶創造良好的生產環境。二靠科學技術驅動。朱河鎮為農戶訂閱了有關水產養殖技術的報刊雜志,同時聘請了縣水產局水產養殖專家擔任技術指導。村裡已成立了水產養殖協會,及時為農戶提供良種養殖、市場銷售等方面的信息。
三靠典型大戶帶動。朱河鎮積極培養種養大戶典型,通過已經取得良好效益的大戶現身說法,讓廣大農戶感受到了看得見摸得著的經濟效益,群眾主動開發養殖基地的積極性高漲。新挖的1300畝蝦稻連作面積已全部完工並發包,大部分已投放種蝦。朱河鎮正繼續加大基礎設施的升級改造,加大路網、電網、水網建設,全面實現路通、水通和電通,載水農業的良性格局初步形成。

Ⅸ 朱河是什麼地方

朱河鎮地處風景秀麗的洪湖西岸,緊傍黃金水道長江,距國家開發區岳回陽40公里,長江開放港口城答陵磯30公里,水陸交通便利,荊岳公路、荊洪公路穿境而過,是湘鄂兩省四縣市農副產品集散地。有版圖面積123.7平方公里,城區面積10平方公里,總人口逾10萬人。轄50個村,3個居委會(一居、二居、三居、下車街、趙祠、孫橋、江十、長江、乃灣、倉市、豐樹、花園、瞿鋪、王巷、鍾月、蘆陵、跑馬、朱塔、城建、羿嶺、北港、民主、阮堤、李莫、鄉鑰、高堤、沈黃、杜上、連灣、仁義、細河、宋河、中南、建設、李朋、中北、余揚、東張、軍李、瞿吳、西張、崔嶺、青山、雙石、新張、迎接、庄屋、周胡、付良、麥齋、李溝、王鋪、官溝、周劉)。鎮政府駐朱家河。

閱讀全文

與朱河鎮經濟開發區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