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世界經濟展望報告》預測中國經濟今年有望增長多少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10月13日發布的最新《世界經濟展望報告》上調了今年全球經濟增長預期,並預計2020年中國經濟增長率將達到1.9%,是全球唯一實現正增長的主要經濟體。
報告預計,今年世界經濟將萎縮4.4%,好於6月預計的萎縮5.2%。此次修正主要反映出第二季度世界經濟表現好於預期,且第三季度出現更為強勁的復甦跡象。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還預計,2021年世界經濟有望增長5.2%,比6月的預測值低0.2個百分點。
報告預計,中國經濟今年有望增長1.9%,在2021年將達到8.2%,與6月的預測值持平。發達國家中,預計美國經濟今年將萎縮4.3%,明年有望增長3.1%;歐元區經濟今年將萎縮8.3%,明年可望增長5.2%。
(1)中國經濟發展藍皮書擴展閱讀
其他預測機構對中國經濟的預測
世界銀行9月28日發布的東亞和太平洋地區經濟形勢報告預測,今年中國經濟增速將達2%,比6月初預計的1%上調1個百分點,同時預計中國明年經濟將增長7.9%。
國際評級機構穆迪與惠譽也在近期預測中國為唯一正增長經濟體。
穆迪9月更新其2020-2021年全球宏觀展望報告。穆迪上調了對2020年中國的經濟增長預測,把今年中國經濟增長預期從1%上調至1.9%,同時預計明年中國經濟將增長7%左右。
惠譽亦在9月的全球經濟展望報告終將中國2020年增長預期由1.2%上調至2.7%,同時預計明年中國經濟將增長7.7%。
B. 2002年至今中國經濟發展趨勢報告
您好!
希望我找的這些能幫助你。我復制了一大堆,我也不知道從中復制那一段給你才有用。就把全部復制下來,您自己在找找看。
內容提要:跨入21世紀,面臨著經濟知識化和經濟全球化洪流的嚴重沖擊,中國經濟將進入大調整、大轉折、大變化、大發展時期。世紀之交的中國經濟已進入全面、快速工業化階段;但也存在不少困難問題,集中表現為明顯的、多側面的二元現象。通過定性分析和定量計算進行超長期預測,到2050年,中國GDP總量可能達到15萬億左右,人均約為10萬元,經濟總規模居世界各國第二位(僅次於美國)。
21世紀中國的經濟將會是什麼情景,其發展趨勢怎樣?這不僅關系十幾億中國人的命運,也將影響世界的發展格局、由於不確定性因素還太多、難以做出准確的預測,只能憑個人的認識與理想,並輔以定量方法的測算,做出不一定正確的分析與判斷,供同志們批判和參考。
世紀之交的中國經濟
20世紀是中國人民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推翻了壓在頭上的「三座大山」——封建主義、帝國市義和官僚買辦階級,建立了新中國。在此基礎上,中國實行了全面工業化,推進了改革開放,到20世紀末,已取得顯著成果,成為世界經濟發展史上的一大「奇跡」。
世紀之交的中國經濟的基本狀況是:
——經濟持續高速增長
1978年實行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取得了重大成就。1978~1998年,GDP從3624.1億元增至79552.8億元,按1978年價格計算增長了5.38倍,平均每年增長速度為9.71%。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平均增長4.96%,第二產業年均增長11.73%,第三產業年均增長10.47%。人均GDP從379元增至6404元,平均每年遞增8.28%。到1997年;中國經濟平均增長速度比世界平均水平高6.5個百分點,比發達國家平均水平高7.3個百分點,中國GDP總量躍居世界第7位。詳見表1。
表1:中國經濟發展情況
年份 GDP
(億元) GDP增長
速度(%) 第一產業
增長速度(%) 第二產業
增長速度(%) 第三產業
增長速度(%)
1978 3624.1 11.7 4.1 15.0 13.7
1980 4517.8 7.8 -1.5 13.6 5.9
1985 8964.4 13.5 1.8 18.6 18.3
1990 18547.9 3.8 7.3 3.2 2.3
1994 46759.4 12.6 4.0 18.4 9.6
1995 58478.1 10.5 5.0 13.9 8.4
1996 67884.6 9.6 5.1 12.1 7.9
1997 74772.4 8.8 3.5 10.8 8.2
1998 79552.8 7.8 3.5 9.2 7.6
1978年以來,中國經濟增長經歷1978~1984年、1985~1987年、1988~1992年、1993至今的四個周期波動。與改革前相比,中國經濟波動的周期拉長了,峰位、谷位落差降低了。這反映了中國經濟增長質量的不斷提高,由過去追求高速度逐步轉向兼顧發展與穩定、兼顧速度與效益、追求經濟持續穩定、健康發展。同時,隨著市場經濟體制逐個建立,宏觀調控中經濟手段作用增強,使經濟運行擺脫了一放就亂、一管就死的惡性循環。1996年、1997年軟著陸的成功,使中國在1997年5月開始的東南亞金融危機的沖擊下站穩腳跟。
——產業結構有所改善
產業結構嚴重脫離需求結構的畸形狀態得到很大改善,長期困擾計劃經濟國家的商品數量「短缺」現象基本消除,能源、交通運輸與郵電通訊、重要原材料等基礎產業和基礎設施得到了快速發展,農業持續穩定增長,瓶頸產業制約經濟增長的現象得以緩解。第一、二、三產業的發展比較協調。接從業人員,三個產業的比例1985年為62.4:20.8:16.8;1998年改變為49.8:23.5:26.7。按國內生產總值的比例,1985年為28.4:43.1:28.5;1998年改變為18.0:49.2:32.8,它們之間的關系已有了初步的改善。
——科學技術和教育水平有一定提高
據1995年工業普查結果,20世紀80年代以後出廠的工業生產設備已佔設備總量的90.5%;大中型企業生產設備達到國際和日內先進水平的分別達到26.l%和27.7%,比1985年提高了13.2和5.9個百分點,平均每年提高1.3和0.59個百分點,科技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顯著提高。根據我們採用超越對數生產函數方法的測算結果,1953~1977年期間,生產率增長對中國經濟增長的貢獻為負值:1978~1995年,生產率增長對中國經濟增長的貢獻份額已上升到39.85%,僅次於資本投入增長的貢獻(46.84%)。
截止到1998年底,中國國有單位專業技術人員總數為2091.4萬人,平均每萬人口在校中學生588人,小學生118人;大學生27.3人。中國的巨大人口,通過發展教育將成為巨大的人力資源。
——市場機制在經濟生活中作用增強
隨著改革的深化,中國已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作為改革的目標模式,市場正逐漸成為配置資源的基本手段。從1988年開始,中國開始了生產要素的市場化進程,1990年代生產要素市場化速度有所加快。在1980年代,生產要素市場化主要體現在生產資料流通領域,並以實物資本的形態進行。進入1990年代,土地、資金開始急速進入市場,推動房地產市場、股票市場、債券市場的超常發展。這表明大量生產要素脫離了計劃軌道,各經濟主體行為方式發生巨大變化,對中國經濟運行方式也產生較大的影響。同時,通過對計劃、投資、財政、金融、收入分配、就業和社會保障等一系列改革初步確立了市場經濟的宏觀調控體系的框架。
——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經濟成份並存的局面正在形成
改革開放前公有經濟一統天下,國有經濟在第二產業和多數第三產業中占據絕對壟斷地位的狀況已被打破。1998年我國按工業總產值劃分的經濟結構是國有工業佔28.5%,集體工業佔38.3%,城鄉個體工業佔18.9%,其他經濟類型工業(私營、中外合資等)佔19.9%。
——對外開放日益擴大
1998年我國進出口總額已達到3239.3億美元,相當於1978年的15.7倍(其中出口為18.8倍),從1978年排在世界第32位躍升到第11位,表明我國在世界經濟中的地位日益上升。據海關統計,我國出口商品中工業製成品比重已由1980年的50%上升到1998年的92%,其中機電產品出口比重由5%上升到33%以上。表明我國的製造業在國際競爭中的競爭力有所提高。
實際利用外資數額不斷增加,1996~1998年三年分別達到548.04億美元、644.08億美元利585.57億美元,其中外商直接投資均在400億美元以上。
——由全面短缺走向相對過剩
在20世紀的大多數年份里,中國經濟基本是在短缺中運行的。進入1990年代以來,一般工業品出現了賣方市場向買方市場轉化,中國經濟發展走出資源約束的商品短缺時代,進入需求約束和市場制約的新階段。目前,不僅一般工農業產品,而且生產資料都已初步形成了買方市場。1998年下半年國內貿易部統計范圍內的601種商品無一種是供不應求,半數以上的工業產品生產能力利用率在60%以下,絕大多數農產品也供大於求,許多商品庫存積壓有增無減。市場需求對經濟增長的約束機制明顯強化。自1993年以來,經濟增長一直呈現下降趨勢,從1992年的14.2%的高峰降至1999年的7.1%,平均每年下降0.91個百分點。
市場供求關系的變化對經濟運行機制產生深遠的影響。經濟增長的主要矛盾由供給轉向需求。在短缺經濟時代,經濟增長速度的高低主要取決於供給能力尤其是「瓶頸」產業供給能力的提高;在買方市場態勢下,擴大投資不一定能夠帶動消費增長,企業投資只有與市場需求協調時才產生相應的經濟效益,脫離市場需求的投資增加只會產生更大的浪費。同時,企業為爭奪有限的市場空間展開了更激烈的競爭,中國經濟開始進入一個競爭的時代,生產和效益逐步向優勢企業集中。
——發展中存在眾多的困難與問題
總的看,在中國步入21世紀時,全國經濟已進入全面、快速工業化的階段;在取得巨大的成績的同時,也存在不少困難和問題,集中表現為明顯的、多側面的二元現象:新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已開始運行,但舊體制仍然在許多領域起作用,新舊體制雙軌運行並存,轉軌緩慢,特別是國有企業改革面臨巨大困灘;經濟高速增長與低效率、低質量並存,經濟仍然以粗放型增長為主,資源配置結構不合理,規模經濟效益差;在國內市場容量不斷擴大的情況下;相當部分的國產商品生產能力過剩,銷售困難與部分商品大量進口並存,國產名牌不斷消失,一些「民族工業」被外資打壓兼並,國家經濟安全受到威脅;出口高速增長與傳統的低附加值產品佔主導地位並存,高檔名牌產品和高新技術產業國際競爭力不強,國內市場佔有率日益下降:東南沿海地區經濟持續高速增長、人民生活奔向富裕與中西部多數地區經濟發展緩慢、收入水平相對低下並存,經濟發展的地區差距日益拉大;隨著經濟規模擴大、就業人數不斷增加與全社會的失業率上升並存,農村剩餘勞動力流動速度加快與困難加大並存,這將使得潛在的社會不穩定因素有增加的趨勢;少數人暴富與相當部分的城鄉貧困人口並存,社會不同人群的收入差距不斷擴大;工農業產品積壓,產銷率不高與相當一部分人民群眾(尤其是農村居民)的有效購買力不足並存;經濟規模迅速擴大與資源浪費、環境污染日益嚴重並存,能源和水資源短缺和生態失衡、環境惡化日益成為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制約因素;對科學技術和人才的需求日益提高與大量低素質的剩餘勞動力並存。
這些問題都是短期內難以克服的,必須經過長期的艱苦努力和精心的操作才能逐步解決。這表明,我國的未來發展前景是美好的,但面臨的困難也是很大的。
21世紀上半葉(2000~2050年)中國經濟長期預測
對2000~2050年中國經濟的發展進行預測是超長期預測。未來50年不確定的因素很多,我們只能在一定的假定條件下(如不發生世界大戰,國內基本保持社會安定等),採取定性分析和定量計算相結合的辦法進行預測。這里我們使用了系統動力學、投入產出、經濟計量三者相結合的模型,預測中國在2000~2050年間人口、經濟增長以及結構變化情況。下面就是預測結果與分析,有關預測模型的情況,將在本文的最後予以說明。
一、人口預測:總量不超過16億,老齡化問題日益嚴重
1、人口總量和勞動力預測
中國目前仍然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1995年中國的人口數為12.1121億,佔世界總人口57.16億的1/5。1995年世界的人口增長率為1.5%,中國則為1.06%。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同時政府加強了計劃生育政策的指導,人民群眾的生育觀念逐步發生了變化,人口出生率有了大幅度下降,從1970年代初的20‰以上降到了目前的10‰左右。在城市和鄉鎮企業發達的富裕農村,獨生子女已經蔚然成風,成為居民的自覺要求。即使在較為貧困的邊遠地區和農村,群眾也已經認識到,少生優生是脫貧致富的重要一環,多胎生育大大減少、但是,由於巨大的人口基數,中國每年新增加的人口數仍然在1000萬以上。實現零增長還需要有相當長的一段時間。
根據模型預測,中國大約在對世紀的30年代出現人口的零增長,其後為緩慢的負增長。各主要年份的人口數、勞動力數見表2。
表2:主要年份人口數與勞動力預測
年份 人口數 勞動力數 年份 人口數 勞動力數
1995 12.11 6.239 2025 15.50 7.748
2000 12.87 9.239 2030 15.72 7.748
2005 13.60 6.920 2035 15.84 7.703
2010 14.23 7.247 2040 15.85 7.655
2015 14.76 7.498 2045 15.72 7.569
2020 15.18 7.678 2050 15.52 7.437
其中,2000年中國的人口總數要可望不超過13億,2010年達到14億,2020年前後突破15億。在2038年前後達到峰值15.86億,其後則為負增長。同時可以推斷,由於生活環境和質量的提高,以及隨著人口出生率及勞動力比重的逐年下降,「人們老齡化」現象將成為未來社會的一個重要問題。預測結果表明,2030年後,按照目前對勞動力的界定,勞動力占人口比重將不到50%,非勞動力人口將超過8億,2043年前後非勞動力人口將達到峰值8.21億,占當時總人口的51.95%。如果家庭人員結構的趨勢不發生轉折性轉變:那麼由於出生率的下降、生活水平與醫療水平提高等原因,非勞動力人口中老人將佔大部分,這意味著未來我國人口結構將對社會經濟發展產生重大影響。
2、三次產業就業比重預測
由於歷史原因,我國勞動力結構一直保持這樣的格局:農業勞動力始終占據第一位,1980年代以前,70%以上的勞動力都集中在第一產業;改革開放以後,第一產業勞動力的比例開始減少,但1990年占勞動力總數的比重仍有60%。第二產業從1970年代末發生重大變化,隨著改革的深入、經濟的發展,第二產業擁有20%左右的勞動力,並且緩慢增加;1990年第二產業在總勞動力中的比重為21.4%。第三產業也是在改革開放後出現快速發展,但其比重低於其他產業,1990年為18.4%,進入1990年代後,第三產業發展開始加速。1994年,第三產業就業的勞動力首次超過第二產業,二、三次產業占總勞動力的比重分別為22.7%和23%:第一產業仍居首位,為54.3%。這說明,第一產業就業勞動力比重的下降在加快,且大都向第三產業轉移。根據1996年的統計數據,一、二、三次產業就業勞動力的比重分別為50.5%、23.5%、26.0%。1978~1996年,在不到20年的時間內,第一產業就業勞動力從占總數的70.5%下降到50.5%,平均1年下降1個百分點。這是非常巨大的變化,也是一個非常了不起的成就,而且這種趨勢還將繼續保持下去。模型預測結果見表3。
表3:1996~2050年三次產業中勞動力比重預測 單位:%
年份 一產業 二產業 三產業 年份 一產業 二產業 三產業
1995 52.2 230 24.8 2025 29.4 28.9 41.6
2000 49.1 24.2 26.7 2030 26.5 29.4 44.0
2005 44.3 25.6 30.1 2035 23.9 29.8 46.3
2010 40.0 26.7 33.4 2040 21.3 30.1 48.5
2015 36.1 27.6 26.3 2045 19.1 30.4 50.5
2020 32.6 28.3 39.0 2050 17.0 30.6 52.4
根據對三次產業就業比重的預測,未來勞動力結構將出現兩次重大變化,從而變得更加合理。
第一次變化出現在2015年前後。2015年以前,盡管第一產業勞動力就業比重不斷下降,但仍然為勞動力最多的產業。2000年三次產業的勞動力就業比不分別為49.1%、24.2%和26.7%。2010年三次產業的就業比重變為40.0%、26.7%利33.4%。隨著改革的日益深入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日益完善,面向生產服務的第三產業,如研究與開發、技術培訓、在職教育、產業產後服務、金融保險、貿易等等,發展速度會日益加快;同時,技術進步使第一、二產業勞動生產業勞動生產率迅速提高,人均收入水平不斷上升,必將促使居民生活中自我服務的部分逐漸減少,生活服務的社會化使得面向生活的第三產業繼續強勁增長。到2015年,第三產業就業比重將超過第一產業,達到36.3%,成為容納勞動力最多的主要產業。
第二個變化出現在2026年左右。這時,我國的工業化接近全面實現,第一產業勞動力繼續向外轉移,就業比重減少為28.8%第二產業勞動力就業比重緩慢上升,達到29.1%,超過第一產業成為繼第三產業後容納勞動力的主要產業。2030年,三次產業的就業比重分別為26.5%、29.4%和44.1%。2044年以後,第三產業將容納全國一半以上勞動力就業,成為解決社會就業的決定性力量。2050年,三次產業就業比重分別為17.0%、30.6%和52.4%,按就業比例從大到小的排序,形成「三二一」的格局。
二、經濟增長預測:21世紀中經濟總規模將居世界第二位
根據模型預測結果,2000~2050這50年中,中國國內生產總值(GDP)增長率的基本趨勢是逐漸緩慢下降,50年的平均增年率為5,8%。其中,2000~2010年為8.1%;2011~2020年為6.4%;2021~2030年為5.4%;2031~2040年為4.9%;2041~2050年為4.3%。見表4。
表4:2000~2050年中國經濟總量和人均GDP預測
區間 GDP平均
增長率(%) 期末GDP總量
(萬億元,1995年價) 期末人均GDP
(萬元/人,1995年價)
2001-2010 8.1 19.7694 1.3889
2011-2020 6.4 36.7007 2.4178
2021-2030 5.4 52.2370 3.9657
2031-2040 4.9 100.5209 6.3406
2041-2050 4.3 153.0721 9.8638
2011-2030 5.9 - -
2031-2050 4.6 - -
從GDP的增長過程看,未來50年經濟發展大致可分為3個階段。第一階段是2000~2010年。在此期間,經濟增長保持平均8.0%左右的高速度,這既是我國經濟增長的黃金時期,又是我國經濟結構大調整和經濟體制大轉型階段。到2010年,以1995年價格計算(下同),GDP總量將會接近20萬億元,人均約1.4萬元;人民生活水平全面達到小康,中東部地區、西部城鎮以及部分農村進入富裕小康的生活水平。這一階段內,大中型城市和部分沿海地區中小城鎮將普遍完成工業化,開始向後工業化或信息化社會轉變;問時工業化過程全面向農村推進。東小部的絕大部分地區、西部地區的城鎮及部分農村居民生活水平將會達到小康,一部分城鎮和小總值農村將開始向富裕小康邁進。
第二階段:2011一2030年,GDP將以年均6%左右的中速增任。到2030年,GDP總量將會達到60萬億元左右,大均約4萬元。那時,我國將全面完成工業化。大部分地區基本實現信息化,科學技術全面接近當時國際較先進水平,部分領域世界領先,經濟技術總體實力居世界前列,人民平均生產水平達到當時中等發達國家的水平,部分地區和大小城市的生活水平達到當時發達國家水平。
第三階段:2031~2050年,GDP年均增長仍可望保持在4%左右的水平上。到2050年,GDP總量可能達到150萬億元左右,人均約10萬元,經濟總規模居世界第二位(僅次於美國)。到那時,我國科學技術水平達到或接近國際先進水平,若干領域保持領先地位;國民經濟將全面信息化;生態環境大大改善,人民生活水平達到當時發達國家的中等水平。
三、三次產業結構變化預測與分析:
第三產業比重逐漸上升
在2000~2050年間,國民經濟的增長不僅表現在總量的迅速增加,而且也將使經濟結構發生重大改變。這是由於三次產業的增長速度不同,經長期積累從量變到質變的結果。各時段的年均增長率和期末三次產業結構情況見表5。
表5:2000~2050年三次產業增長速度與結構變化情況
區間 三次產業增加值增長率(%) 期末三次產業結構(%)
一產業 二產業 三產業 一產業 二產業 三產業
2001-2010 5.8 8.1 9.0 14.1 51.5 34.4
2011-2020 4.2 5.5 7.5 11.5 50.2 38.3
2021-2030 3.4 5.0 6.6 9.4 48.0 42.6
2031-2040 2.8 4.3 5.9 7.7 45.3 46.9
2041-2050 2.0 3.5 5.3 6.2 42.1 51.7
三次產業的變化趨勢可大致說明如下:在2000年以前,由於中國政府重視第一產業和加強對農業投入的結果,第一產業的增長率將會維持在5%左右的水平上。2000年以後的增長率逐漸緩慢下降。第二產業的增長率在2000年以前仍處於首位,年均可超過10%,但增長率趨勢是下降的,且下降得較快;2000年以後,增長率下降速度有所放慢。這是由於隨著對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設和推進,企業的增長方式將逐步轉變,從外延擴大再生產為主轉向內涵擴大再生產為主。企業將更加註重經濟效益,山過去的速度——效益型增長轉向效益——速度型增長,即企業首先講究經濟效益,通過效益的獲得表現出一定的增長速度。 同時,隨著當代科學技術的進步,我國也必將逐漸進入信息化社會,勞動生產率迅速提高,工業化的進程加快,在某些領域實現跳躍性技術進步,大大減輕經濟增長對傳統工業的依賴程度。不過,我們也要看到,信息社會是建立在社會物質財富極大豐富、社會基礎結構發達完善的基礎上的。信息化只能加快工業化的進程,而不可能代替工業化過程和人民群眾生活水平的提高對物質產品的巨大需求。作為後發國家的工業化可以與信息化同步進行,們決不可能跳過工業化直接進入信息化。信息化的發展不僅不會減少人們對交通運輸等的需求;相反,信息化越發達,人們的出行率越高,物質流動越頻繁。也就是說,在工業化尚未完成階段,信息化使得社會經濟運轉效率提高,將會更加刺激對物質產品需求的增長。第二產業在今後的十幾年內,需求收入彈性仍然會繼續上升,它在國民經濟中所佔的比重居高不下;2010年以後才會逐步有所降低,但在人均物質產品擁有量達到發達國家的水平以前,降低的速度仍然是緩慢的。
隨著第一、第二產業生產效率的提高,對第三產業的需求增長會進一步加快,使得第三產業保持較快的增長勢頭。人約在21世紀初期,第三產業的增長率將超過第二產業,尤其是信息服務業、金融保險業、房地產業、教育和科學研究事業的發展會保持持續快速增長,並一直保持下去。根據預測,2010年一、二、三次產業的增長速度分別為5.1%、7.1%、和8.4%;2030年增長速度為3.2%、4.6%、6.1%;2050年增長速度為1.6%、3.2%和5.0%。
三次產業的結構將隨著三次產業增長速度的不同而出現根本性的變化。1995年一、二、三產業佔GDP的比重分別為20%、48.8%和30.7%,2000年時三次產業的結構變為17.4%、51.7%和31.0%。2010年時這種結構變為14.1%、51.5%和34.4%。第二產業占據國民經濟半壁江山的地位一直要持續到2020年左右。到203O年三次產業的結構將變為9.4%、48.0%和42.6%。在2038年以前,第二產業將一直保持其在國民經濟中的最大份額,盡管這一份額在不斷減少。2838年以後,第三產業將以46.0%的份額超過第二產業的45.9%,成為我國國民經濟的第一大產業;在2047年左右,其份額將超過50%,在國民經濟中處於絕對支配地位。2050年三次產業的比重分別為6.16%、42.10%和51.74%。
這里需要特別指出的一點是,通常在計算三次產業的結構時,都按當年價計算的。但以上的計算結果卻是在1995年(不變)價的基礎上進行的,它們並不是未來各年以當年價計算的產業結構。如要考慮未來當年價計算的產業結構,就需要預測三次產業增加值在未來年份的平(縮)減指數。對於超長長期預測來說,這是十分困難的,我們在模型中未予考慮。但這里我們可以作一個簡單的估計,以說明未來以當年價計算時,三次產業結構變化的方向。當三次產業增加值的價格上升幅度不同時,價格上升幅度大的;以當年價計算的結構比例也增大。根據發達國家的經驗,第一產業(主要是農產品)和第三產業的價格上漲率要快於第二產業,因此,在用當年價計算三次產業結構時,第一、第三產業的比重將比用不變價計算的結果高。(《國民經濟管理》 中國社科院數量經濟與技術研究所研究員 李京文)
C. 經濟藍皮書:2012年中國經濟形勢分析與預測的作者簡介
陳佳貴,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學部主任、研究員,長期從事中國經濟研究,代表作有《現代大中型企業的經營與發展》、《經濟改革與發展中的若乾重大問題研究》、《經濟改革與經濟發展戰略》等。
李揚,中國社會科學院副院長、研究員,長期從事中國經濟相關研究,領域涉及貨幣、銀行、金融市場等,專著《財政補貼經濟分析》獲1990年孫冶方經濟科學獎著作獎。其他代表作還有《中國金融改革研究》、《金融全球化研究》等。
劉樹成,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學部副主任、研究員,長期從事經濟周期理論研究,著有《中國經濟的周期波動》、《中國經濟周期波動的新階段》、《繁榮與穩定——中國經濟波動研究》等。
汪同三,中國社會科學院數量經濟與技術經濟研究所研究員,長期從事經濟模型理論、方法論及其在經濟預測和政策分析方面的研究工作。著有《技術進步與產業結構》、《產業政策與經濟增長》、《宏觀經濟模型論述》等。
D. 有沒有講述未來經濟發展趨勢的書籍
看一些官方出版的藍皮書,比如《金融藍皮書》《房地產藍皮書 》《中國城市競爭力藍皮書》《中國政府創新藍皮書》
《金融藍皮書》簡介
藍皮書認為,年內中國將繼續調整價格長期過低的資源類產品價格,這將促使CPI增長率上行。與此同時,農產品價格也是推動CPI走高的重要因素。官方數據顯示,4月份,中國CPI漲幅為2.8%,農副產品價格上漲是主要推升因素。
但藍皮書的編撰者強調,中國當前的CPI上行只是農產品、資源類產品的價格調整所引致的,並非通脹,不能簡單採取從緊的貨幣政策。實行從緊的貨幣政策非但不能解決CPI上漲問題,反而會招致一系列負面效應。
藍皮書稱,從2004年以來的實踐效應看,提高存貸款利率不僅沒有改變存款負利率的格局,反而給工商企業增加了資金成本,給農產品生產者增加了資金成本,結果進一步促使資源類產品和農產品的價格上行。其建議,決策當局不要貿然改變貨幣政策取向,以免給經濟運行和金融活動帶來負面導向。
藍皮書預測,在今年年中以前,中國現有宏觀經濟政策框架不太可能發生重大變化,二季度以後則將出現市場比較敏感的政策調整期,「其形勢可能與2007年下半年比較相似」。但為了避免經濟硬著陸,決策層或將採取相對溫和的調控措施。
這些可選擇的政策手段包括:增加央票發行數量,提高發行頻率;適當提高存款准備金率和存貸款基準利率;加強信貸投放的窗口指導;加強查處違規放貸、用貸行為,規范地方政府融資和擔保行為等。
房地產藍皮書
圖書作者:潘家華李景國 主編
出版時間 :2011年05月 版次 2011年5月第1版
房地產藍皮書
印張 22
裝幀 :平裝
所屬分類 :經濟類
關 鍵 字 : 房地產 發展 十二五|,2011年房地產藍皮書,2011房地產藍皮
閱讀人群 :各級政府部門決策人員,科研機構研究人員,企事業單位領導,媒體記者,外國駐華商社及使領事館工作人員,以及關注中國房地產發展的各界人士,各大圖書館、學術單位資料室收
《房地產藍皮書》由中國社會科學院城市發展與環境研究中心、社科文獻出版社發行。編撰者針對國內外經濟形勢的發展變化,審視和評判中國房地產業的發展,提出對策建議,對中國房地產發展起到了一定的參考或指導作用,是一項值得肯定和鼓勵的工作。中國社會科學院每年發布《房地產藍皮書》的時候都會引起媒體與社會的廣泛關注。
中國城市競爭力藍皮書
簡介
中國最具競爭力的前十名城市依次是:香港、深圳、上海、北京、台北、廣州、青島、天津、蘇州、高雄。
綜合增長競爭力前十名的城市為:鄂爾多斯、河源、清遠(三個城市並列)、鐵嶺、遼源、海拉爾、營口、通化、包頭、巴彥淖爾。
經濟規模競爭力前十名的城市為:上海、香港、北京、深圳、廣州
、天津、台北、佛山、杭州、東莞。
經濟效率競爭力前十名的城市:台北、香港、高雄、新竹、台中、澳門、深圳、東莞、東營、台南。
發展成本競爭力前十名的城市:香港、海口、亳州、鄂爾多斯、基隆、台北、成都、高雄、三亞、延安。
產業層次競爭力前十名的城市:北京、香港、深圳、上海、台北、新竹、台中、高雄、澳門、台南。
生活質量競爭力前十名的城市:香港、上海、澳門、深圳、北京、台北、克拉瑪依、廈門、馬鞍山、新竹。
報告得出一些結論,如:從總體來看,中國城市競爭力東南高西北低的格局未變,環渤海城市提升速度最快;珠三角、長三角、環渤海和台灣四大區域分享中國城市競爭力前十名城市;95%的城市綜合增長率超過10%,內蒙古城市增長競爭力全國第一;中國城市發展水平內地省份江蘇最高;產業層次普遍不高,資源型城市相對較差。
E. 經常看政府說出什麼什麼白皮書.藍皮書的,到底什麼是白皮書和藍皮書,兩者的區別是什麼
一國政府或議會正式發表的重要文件或報告,各國依其習慣使用不同顏色的封皮,白色的叫白皮書,藍色的叫藍皮書(如英國政府),還有紅皮書(如西班牙政府)、黃皮書(如法國政府)、綠皮書(如義大利政府)等。使用白皮書和藍皮書的國家最多,特別是白皮書已經成為國際上公認的正式官方文書。
白皮書可能是一本書,也可能是一篇文章。白皮書作為一種官方文件,代表政府立場,講究事實清楚、立場明確、行文規范、文字簡練,沒有文學色彩。白皮書既可以是系列的,比如,中國國防白皮書自1998年以來
是每兩年一次;也可能是在某個特定環境下專門發表的,如為駁斥西方國家對中國人權政策的攻擊,我國相繼發表了若干有關中國人權狀況的白皮書。
此外,有些具有官方性質的年度報告、資料或情況匯總,原來不作為白皮書發表,後為顯示其權威性,擴大影響,也改稱白皮書。比如,由外交部政策研究室編輯、介紹中國一年外交工作和對外關系情況的《中國外交》一書,原稱《中國外交概覽》,每年一本,後改稱《中國外交》,自2004年起則以白皮書相稱。
在我國,不少地區、部門和行業相繼發表了許多藍皮書,主要反映其情況、分析、成就等,有的還有政策建議。如中國社會科學院1991年率先推出的年度中國經濟藍皮書等。
《中國大網路全書》(簡明版)對「白皮書」解釋如下:一國政府或議會正式發表的以白色封面裝幀的重要文件或報告書的別稱。各國的文件分別有其慣用的顏色,封面用白色,就叫白皮書;封面用藍色,叫藍皮書;也有用紅色、黃色或綠色的,分別叫紅皮書、黃皮書、綠皮書。不過,一國使用的文件封面顏色也可以有多種。如日本防衛年度報告用白皮,叫防衛白皮書,其外交年度報告用藍皮,叫外交藍皮書。
使用白皮書和藍皮書的國家最多,特別是白皮書已經成為國際上公認的正式官方文書。白皮書可能是一本書,也可能是一篇文章。白皮書作為一種官方文件,代表政府立場,講究事實清楚、立場明確、行文規范、文字簡練。白皮書既可以是系列的,比如,中國國防白皮書,自1998年以來就是每兩年出一次;也可以是在某個特定環境下專門發表的,如為駁斥西方國家對中國人權政策的攻擊,我國發表了若干有關中國人權狀況的白皮書。
在我國,不少地區、部門和行業相繼發表了許多藍皮書,主要反映其情況、成就等,有的還提供了政策建議。如中國保監會發布的《中國保險業發展藍皮書(2004-2005)》,中華環保聯合會2006年公布的《中國環保民間組織發展狀況藍皮書》等。
F. IMF發布中國經濟年度報告中國經濟表現如何
2018年7月26日,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在華盛頓發布中國經濟2018年度報告,即第四條款磋商報告。報告指出,中國經濟繼續表現強勁。中國在數個關鍵性領域的改革取得進展。
此外,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方面表示,在過去一年,中國在去產能領域取得進展;加大環境污染治理力度;開放進程也出現加速跡象。同時,人民幣對一籃子貨幣的匯率在2017年基本穩定,評估認為人民幣幣值大體符合基本面。
對於中國對自由貿易和多邊主義的堅定承諾,國際貨幣基金組織表示歡迎。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亞太經濟部助理部長詹姆斯·丹尼爾說,際貨幣基金組織支持開放多邊主義貿易平台,任何對此有益的承諾 我們都支持。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方面還認為,現階段的經貿摩擦應當以能夠支持和加強國際貿易體系和全球經濟的方式來化解,不應採取單邊主義行動。
G. 2012年經濟藍皮書 2012年中國經濟形勢分析與預測的圖書目錄
在2011年秋季經濟形勢分析會上的講話(代前言一)陳佳貴/
當前國際經濟形勢(代前言二)——在2011年秋季經濟形勢分析會上的講話李揚/
總報告
中國經濟形勢分析與預測——2011年秋季報告「中國經濟形勢分析與預測」課題組/
「中國經濟形勢分析與預測2011年秋季座談會」綜述 彭戰/
Ⅰ綜合預測篇
2011年和「十二五」時期中國經濟走勢分析 劉樹成/
2011年經濟形勢分析和2012年展望 范劍平/
2011年國民經濟發展預測和2012年展望 袁達丁琳/
2011~2012年經濟形勢分析與展望 張立群/
2011~2012年經濟景氣和物價走勢分析與預測 陳磊邵明振李穎/
Ⅱ政策分析篇
通脹高位回落增長穩健回歸——2011年中國經濟形勢分析及2012年展望 鄭京平/
宏觀政策目標、潛在增長和政策選擇 張平/
2012年中國經濟發展的政策選擇 李泊溪/
2011年中國宏觀經濟形勢分析及2012年展望 龔敏/
中國宏觀經濟形勢與政策:2011~2012年 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研究所課題組/
「十二五」初期實際GDP增長率的實時預報與短期預測 劉金全 劉漢/
Ⅲ財政金融篇
穩健貨幣政策取向下的金融運行 王毅閆先東李光磊/
2011~2012年中國經濟稅收形勢的分析預測 張培森/
2011年上海證券市場回顧與2012年展望 吳謙朱平芳/
Ⅳ專題研究篇
2011~2012年中國對外貿易與吸引外商直接投資分析與展望 裴長洪彭磊/
2011年外貿發展分析及2012年展望 丁維順/
如何進一步轉移農村剩餘勞動力? 蔡昉/
2011~2012年中國就業形勢分析與展望 楊宜勇 楊亞哲/
中國農村社會經濟發展回顧與展望 黨國英李周/
2011年中國能源形勢分析及2012年展望 黃濤/
2011年中國大宗商品市場分析及新一年展望 陳克新/
Ⅴ區域經濟篇
2011~2012:上海經濟增長分析與發展預測 朱平芳韓清姜國麟/
基於CASS指數的2011年重慶經濟形勢分析與2012年展望 王崇舉 黃應繪陳新力/
2011~2012年中部六省經濟運行分析與展望——基於CASS指數 陳年紅張煥明石紹炳/
2012:中國區域工業競爭力走勢分析 武義青 陳岩/
Ⅵ台港澳經濟篇
台灣地區經濟形勢分析與展望(2011~2012年) 張冠華熊俊莉/
台灣經濟預測 劉孟俊 彭素玲/
香港經濟形勢分析與展望 陳李藹倫/
澳門經濟分析與展望 華僑大學「澳門經濟分析與預測」課題組/
Ⅶ國際背景篇
2011~2012年世界經濟形勢分析與展望 張宇燕 徐秀軍/
附錄 統計資料/
H. 白皮書、藍皮書、紅皮書有什麼區別
中國經常發布國防白皮書、外交白皮書等,請問什麼是白皮書,它與藍皮書等有何區別?
一國政府或議會正式發表的重要文件或報告,各國依其習慣使用不同顏色的封皮,白色的叫白皮書,藍色的叫藍皮書(如英國政府),還有紅皮書(如西班牙政府)、黃皮書(如法國政府)、綠皮書(如義大利政府)等。使用白皮書和藍皮書的國家最多,特別是白皮書已經成為國際上公認的正式官方文書。
白皮書可能是一本書,也可能是一篇文章。白皮書作為一種官方文件,代表政府立場,講究事實清楚、立場明確、行文規范、文字簡練,沒有文學色彩。白皮書既可以是系列的,比如,中國國防白皮書自1998年以來就是每兩年一次;也可能是在某個特定環境下專門發表的,如為駁斥西方國家對中國人權政策的攻擊,我國相繼發表了若干有關中國人權狀況的白皮書。
此外,有些具有官方性質的年度報告、資料或情況匯總,原來不作為白皮書發表,後為顯示其權威性,擴大影響,也改稱白皮書。比如,由外交部政策研究室編輯、介紹中國一年外交工作和對外關系情況的《中國外交》一書,原稱《中國外交概覽》,每年一本,後改稱《中國外交》,自2004年起則以白皮書相稱。
在我國,不少地區、部門和行業相繼發表了許多藍皮書,主要反映其情況、分析、成就等,有的還有政策建議。如中國社會科學院1991年率先推出的年度中國經濟藍皮書等。
I. 中國區域經濟發展報告發布 中國區域經濟發展新態勢有哪些
我國區域經濟發展呈現出一些新動向,區域經濟呈現六大態勢:
一是區域政策版效應和規劃引導權作用不斷顯現;
二是區域經濟增長格局呈現「西快東慢」、增長分化態勢;
三是「三大戰略」對我國重點區域發展產生重要影響;
四是以城市群為核心的城鎮空間發展格局進一步優化;
五是區域創新能力東高西低,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發揮創新引領作用;
六是區域改革開放呈現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