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經濟開發 > 中東政治對經濟的影響

中東政治對經濟的影響

發布時間:2020-12-24 00:38:11

❶ 如果中東政治動盪引起石油產量的減少,用總需求—總供給模型說明它會給全世界經濟帶來什麼影響。

石油產量的減少,會帶來能源和化工原材料價格上漲,帶動整個工業產品價格上漲,抑制經濟發展,對中國這樣的能源需求大國而言,會降低國家競爭力。
另一方面它也會促進新能源、新材料的研發和應用。

❷ 中東地區成為長期政治熱點地區的原因有哪些

中東地區矛盾的復雜性 中東地區歷來是一個熱點地區。其原因可以主要歸結為: (1)重要的戰略地位; (2)豐富的石油資源的水資源; (3)宗教民族沖突; (4)歷史因素; (5)大國為謀求各自的政治經濟利益而做出的干預。這些原因也造成了中東地區矛盾的復雜性。 一。民族矛盾 1.阿拉伯人與猶太人的矛盾是中東民族問題的核心,是最為重要的民族矛盾,是中東地區半個世紀戰亂頻仍、動盪不安的總根源。1947年11月29日聯合國通過分治決議,使阿拉伯與猶太人長期的矛盾演變成阿以之間半個世紀的沖突,五次中東戰爭都是阿拉伯人同以色列人之間的戰爭。阿拉伯人把以色列人當作他們眼中的沙子,必除之而後快,一山不容二虎在這里表現的淋漓盡致。雖然目前阿以矛盾不像20世紀80年代以前那樣激烈,但巴以矛盾至今沒有得到有效解決,再加之兩個民族的敵視情緒絲毫不減,阿以矛盾依然是中東地區最主要的民族矛盾。 2.庫爾德問題。是中東地區的主要跨界民族問題。庫爾德人最初居住在令伊朗西北部,後逐漸向西、北遷移。歷史上英法兩國在中東地區的爭奪,造成了當今庫爾德民族四分五裂的現狀。主要分布在土耳其、伊朗、伊拉克和敘利亞等國。自本世紀20年代以來,西亞地區的庫爾德人紛紛要求實現民族自決或獨立,但均遭到本國政府的鎮壓和打擊。雖然庫爾德人有幾千萬人口,但由於庫爾德人生產力落後,民族獨立對於他們來說還是一個不小的挑戰。 3.希臘和土而其兩族矛盾可以追溯到奧斯曼帝國以及凱末爾革命,當代主要集中在塞普勒斯問題上。塞希族和土族人口佔全國的比例分別約為84.7%和12.3%。1960年塞普勒斯獨立後,兩族矛盾逐漸加劇。1974年7月,土出兵塞島佔領北部37%的土地,並成立「土族邦」、 1983年 11月,塞土族宣布成立「北塞普勒斯共和國」,但迄今只有土而其承認其為獨立國家。 4.阿拉伯人與波斯人在歷史上曾多次兵戎相見,積怨甚深。當代矛盾主要表現在領土紛爭(主要包括阿拉伯河主權、霍爾木茲海峽及大小通布島、阿布穆薩島等問題)和宗教紛爭(什葉派與遜尼派的紛爭)兩個層面上。兩族矛盾又集中體現在兩伊沖突上。兩伊在歷史上就是冤家,霍梅尼接管伊朗後,阿拉伯人與伊朗人的矛盾發展到新階段。1980年9月,兩伊爆發了持續8年之久的戰爭。雖然阿拉伯人同波斯人的矛盾不是中東地區最主要的民族矛盾但由於兩伊都是中東地區的大國,因此這個矛盾也不容小視。 5.柏柏爾人問題。柏柏爾人主要居住在北非的阿爾及利亞和摩洛哥兩個國家較為落後地區,分別占兩國總人口的20%和35%。在阿爾及利亞,柏柏爾人被排除在國家政治生活之外,反抗時有發生。1980年曾發生傷亡200多人的沖突。在摩洛哥,1971年的一次改變使政權幾乎落入柏柏爾人手中。但總體上摩洛哥王室注意採用懷柔政策,矛盾相對緩和。物教, 6 多數民族問題趨於緩解,但最終和解任重道遠。 阿以和平路漫漫、以1991年10月30日召開的馬德里中東和平會議為標志,阿以沖突進入一個政治解決階段。但2000年9月28日起巴以之間爆發嚴重的暴力沖突,至今並未完全停息。沖突進一步加深了兩個民族間恩怨,使原本有望取得進展的巴以和平進程遭受重大挫折。未來巴以和談即便在國際社會的努力下得以恢復,仍充滿變數和風險。中東謀求和平與發展的總趨勢將不會逆轉,但還會有停滯、挫折,甚至是後退。兩伊外交關系仍很脆弱。1990年10月兩伊正式恢復了外交關系。2000年10月,伊朗外長哈拉齊訪問伊拉克,這是多年來伊朗外長首訪伊拉克。不過,兩伊世仇久遠、積怨甚深,雙方之間在許多方面存在利益沖突。塞普勒斯問題的解決任重道遠。1999年土、希兩國關系因「地震外交」有所改善。12月,在聯合國主持下,停滯兩年之久的塞普勒斯問題會談終於恢復。2000年1月、7月塞土希兩族在日內瓦又舉行了兩輪「近距離會談」。不過,目前希土雙方在土軍隊和移民撤離塞島、未來國體和政府組成等重大問題上仍有嚴重分歧。蘇丹內戰短期難以結束。近來,蘇丹內戰交戰雙方已同意實現停火,重開和談。但蘇丹內戰曠日持久,融宗教矛盾、民族沖突為一體,成為歷屆政府最棘手的政治難題。近年來政府與反政府力量的談判多次破裂,近期甚難結束。 7 少數民族問題時隱時現 庫爾德問題時起時伏。1998年,土敘關系緊張迫使土庫爾德工人黨領袖奧賈蘭被迫流亡乃至最終被捕、並於1999年6月被土判處死刑。1998年美國再次撮合伊拉克庫爾德兩大派達成協議,重組自治政權。目前主政府與庫爾德獨立運動的軍事沖突得到緩和,但庫爾德的民族獨立要求,仍將繼續困擾土、伊(拉克)兩國。埃及科普特人問題依存。1999年12月底和2000年1月初,在埃及南部索哈傑省的凱希哈村等地,發生了穆斯林與科普特基督徒之間的流血沖突。造成幾十名科普特人死亡和多人受傷,另有一些介入沖突的居民失蹤。 亞美尼亞問題起風波。2000年10月8日,美國眾議院國際關系委員會通過了一項提案,譴責「土耳其在奧斯曼帝國時期曾殺害了150萬亞美尼亞人」,並將提交美眾議院付諸表決。此事引起土耳其舉國憤怒和強烈不滿。雖然土耳其國內亞美尼亞人的獨立運動和武裝斗爭無法形成規模,但在短期內也不易化解。此外,其他許多民族問題和部族及部落問題尚處於潛伏狀態,一旦局勢發生變化,隨時可能引發新的爭端。 二領土矛盾 1. 1947年聯合國大會通過決議,規定巴勒斯坦在1948年結束英國的委任統治後建立猶太國(約1.52萬平方公里),和阿拉伯國(約1.15萬平方公里),耶路撒冷(176平方公里)國際化。1948年5月16日凌晨,以色列建國,如果阿拉伯國家不採取軍事行動的話,巴勒斯巴以領土之爭。巴以之間的領土之爭是最激烈的,因為巴勒斯坦的大部分土地掌握在以色列的手中。在英、美兩國的支持下,坦地區會像聯合國決議那樣得以劃分,也許就不會有之後半個多世紀的領土之爭了。但隔天凌晨,阿拉伯國家聯盟共集結軍隊4萬多人,向以色列發起進攻,第一次中東戰爭爆發。開始阿拉伯聯軍已經佔領了巴勒斯坦過半的領土,在聯合國的調停下,6月11日,阿以雙方同意停火四周。以色列在這四周內積極准備,在世界各地猶太人的支持和西方大國的援助下不但擊退了阿拉伯聯軍的進攻,而且還侵佔了原本屬於巴勒斯坦國的大片土地。此後以色列不但沒有歸還這部分土地,反而在水源充足,土地肥沃的地區建立了大量居民點。由於巴勒斯坦沒有一個強有力的政權,無法迫使以色列歸還這部分土地。不過近期以色列似乎作出了一些讓步,稱允許建立一個非軍事化的巴基斯坦國。但也提出了種種要求:必須承認以色列的地位,將來城裡的巴勒斯坦國不能保留軍隊而只能擁有可以維持穩定的警察部隊,耶路撒冷是以色列的首都。看似這是一個有利於八一和解的信號,但以上種種要求巴勒斯坦是很難接受的 2.約旦河西岸領土問題。 4.戈蘭高地。在1967年第三次中東戰爭中以色列控制了敘利亞的戈蘭高地,至今已有40年之久。近期以色列突然放出話來:以色列願意交出戈蘭高地以換取同敘利亞的和平。但戈蘭高地對以色列的生存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它在地勢上俯瞰以色列,因此被以敘雙方看作邊防要地。戈蘭高地水資源豐富,數條河流注入太巴列湖。以色列40%的用水靠太巴列湖水源,因而戈蘭高地被稱為以色列的水庫。此外,戈蘭高地的農業和旅遊業資源也對以色列具有重要意義。因此以色列做出願意放棄戈蘭高地的表態,只是在施展一種政治手腕,目的在於表面上緩解同敘利亞的矛盾,並非真的要放棄戈蘭高地。所以戈蘭高地的問題也著實難以解決。 5.阿拉伯河主權 6.霍爾木茲海峽及大小通布島 7.阿布穆薩島 三.宗教矛盾 1.伊斯蘭教與猶太教。中東地區是多個宗教的發源地,因此宗教間的矛盾也就顯得特別突出,其中以伊斯蘭教與猶太教的矛盾最為嚴重。兩個民族還有可能融合,但宗教是無法融合的。再加上兩教都以耶路撒冷作為聖城,這就更加劇了兩教的矛盾 2.伊斯蘭教與基督教。這主要出現在黎巴內。黎巴內的兩個最主要實力就是真主黨和長槍黨,分別代表伊斯蘭教和基督教,兩大勢力平分秋色,互不相讓。 3.宗教內不同派別間的矛盾。主要表現為伊斯蘭教中什葉派與遜尼派的矛盾 四.水資源的矛盾。 中東石油資源十分豐富,但水資源卻非常緊缺。中東地區21國的人口正已平均百分之三的速度增長,進一步加速了水資源的緊張狀況。各國間圍繞水的矛盾層出不窮。 中東地區的水資源主要分布在尼羅河盆地,底格里斯河和幼發拉底河流域,以及約旦河谷區 約旦河為約旦、敘利亞、以色列3國共有。多年來,阿拉伯和以色列一直圍繞水資源進行殊死的斗爭。以色列建國前,移居在巴勒斯坦要求復國的猶太人,大多定居在巴勒斯坦北部的加利利湖區,以便控制水源。1948年以色列國成立後,通過4次中東戰爭和兩次對黎巴嫩大規模武裝入侵,佔領了約旦河西岸。以色列佔領這些地區的一個重要目的是企圖霸佔和掠奪那裡的地面和地下水資源。以色列近百分之四十的水來自約旦河西岸。西岸有3個天然地下水池,水資源十分豐富,以色列佔用了其中兩個。以色列三分之一的水來自這里。以色列每年從黎巴嫩利塔尼河取水5億立方米,它了挖一條20公里長的地下水渠,把利塔尼河河水引至大巴列湖,與通往納格布沙漠的水渠聯結起來。 以色列控制約旦河後,約旦受害最大,因為約旦的水資源百分之四十九來自約旦河。近年來,約旦面臨著嚴重的缺水危機。據統計,約旦用水1988年為5.55億立方米。隨著經濟發展,以及人口以百分之三點五的速度增長,預計到2000年約旦需水11億立方米。 中東地區矛盾的復雜性不僅在於擁有如此多的矛盾,更在於這些矛盾相互交錯,剪不斷理還亂。例如,民族矛盾和宗教矛盾關系十分緊密,有時甚至可以看作一個矛盾。還有領土矛盾和水資源矛盾息息相關。

❸ 中東北非與中國的政治經濟關系

中東北非是一個社會縮影,永遠沒有穩定的社會結構和統治階級,只有社版會潮流權是不可阻擋的。國家的安全和穩定也必須和局勢、民心相向。強行維持只能影響小部分人於暫時,但不能影響大部分人於永遠。
可以用中國「格物致知」「知行合一」的理念來看待。

此外,有些敏感詞,要注意。

❹ 如何理解現在中東的地緣政治經濟重要性

中東處在歐亞非三洲的交界地帶,戰略位置極其重要。除此之外。中東,特專別是波斯灣蘊藏屬著世界上最為豐富的石油,對於國際政治經濟有著極其重大的影響,另外,中東作為伊斯蘭世界的中心,在國際事務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❺ 關於中東地區戰事不斷,是政治問題經濟問題還是種族或宗教問題

都有,但核心的問題是宗教。
————————————
本來猶太教回、基督教和伊斯蘭教同出答一源,但由於以色列人無法與本源人相處,卻與非本源人相通,這促使創造他們的神創造了伊斯蘭教,穆罕默德就是受神的啟示創造了伊斯蘭教,來與以色列人及其他人形成對立。以色列人本應該與穆斯林人民站在一起,但他們背叛了創造自己的神,卻去與另一位神創造的人融合,其結果是,他們不僅沒有受到他人的容納,卻反而遭到了迫害,而他們的兄弟——穆斯林人民也不接納他們,這就是為什麼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以色列人受到摧殘和至今與巴勒斯坦人不和的深層原因。
參考《禪院文集》——人類篇

❻ 中東戰爭、海灣戰爭的時間、背景、性質、結果、影響(從政治、經濟、思想文化方面答)

看樓主的問題,感覺就是沒有價值的問題。
只要網路一下,就可以了,詳細的分內析,介紹。網上的容信息自己歸納何概括一下就可以了!何必要懸賞提問那!
最起碼網路講的很詳細,如果看完之後還有什麼疑問,再「提問」,也不遲的!
誠摯地建議樓主先看網路的介紹,還有什麼疑問,不妨線下發消息,再交流、探討。

❼ 中東危機對是否對中國經濟和政治局勢產生消極影響 要反方觀點 就是不會產生影響 多多益善

暈,說沒有影響那純正是假的,如果你非說不會產生影響,那就從以下幾個方面內說吧,一、我國對外投容資的大部分都集中在亞洲、歐美和非洲,其中非洲所佔的比重是最大的,我國在中東國家的投資較少,而且時間較短,因此中東地區動亂對我國海外投資的影響較為有限,反而是非洲動亂更需要我國的海外投資部門關注。二、我國現在已經是石油進口大國,很大一部分石油是從中東地區進口的,但是由於我國的石油進口途徑較多,非洲的奈及利亞、中亞五國、俄羅斯、印尼、拉美國家等都有我國石油企業的身影,因此能盡量的較少中東地區動亂對我國經濟的影響。由於我國較中東地區距離較遠,而且美國在中東地區局勢中佔主導地位,相對來說中東地區波動對中國影響較小,反而能通過伊斯蘭世界革命對美國勢力的影響來加深中國在中東地區的戰略部署。
希望對你有用

❽ 如果中東政治動盪引起石油產量減少,用總需求—總供給模型說明它會給世界經濟帶來什麼影響

(1)總需求一總供給模型是要說明均衡的國內生產總值與物價水平的決定的內。總需求曲線容與短期總供給曲線相交時就決定了均衡的國內生產總值和均衡的物價水平。這時總需求與總供給相等,實現了宏觀經濟的均衡。 

(2)石油產量減少,價格上升,從而生產其他相關產品的成本增加,這會影響短期總供給。  (3)短期總供給曲線從SASi向上移動至SAS2。 

(4)當AD和LAS不變時,SAS的向上移動引起GDP減少(從Y1減少到Y2),物價水平上升(從Pl上升到P2)。 

❾ 請分析中東政治沖突與中國政治安全的關系。

當前的中東北非地區正經歷著一場歷史性的大變革。2010年底發端於突尼西亞的政局動盪迅速蔓延到其他阿拉伯國家,引起中東地區的全局性動盪,至今尚
未塵埃落定。作為國際能源需求大戶中的一員,中國在中東北非有著巨大的油氣利益,而中東北非地緣政治環境的多變,會影響國際石油供給,繼而影響油價和中國
石油進口,給中國能源安全的保障帶來嚴重挑戰。
根據最新統計數字,2011年中國原油對外依存度達到55.2%,首次超過美國的53.5%。隨著中國經濟的持續快速發展,中國的原油對外依存
度仍將上升,近年來從中東北非地區進口的原油佔中國進口原油總量的40%以上。對於一個原油凈進口國來說,原油供應安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產油國所在地區的
地緣政治安全。雖然都在中東北非地區存在著巨大的能源安全利益,可相比於歐美而言,中國缺乏對其局勢施加影響的能力,不可控的局面必然會產生不可控的新變
化,這些不可控的新變化必然會對中國的能源安全造成不利影響。從維護能源安全形度考慮,中國必須對這些新變化保持預見性和警惕性。
大國博弈,利益重劃
從世界主要大國(選取了五大常任理事國與德國)2011年對石油的需求量與其自身的生產量來看,除了俄羅斯石油實現自給而且是重要的石油出口國以外,其他幾個大國都對進口石油有著不同程度上的依賴。
結合中東北非變革中美歐國家的態度及其行動來看,我們可以發現在其背後石油利益集團的影子。在這場變革中,美國、歐洲對中東北非國家內部出現的
反對派持支持態度,甚至直接武力干涉,北約通過空中打擊幫助了利比亞反對派取得政權。北約國家的這些行為不但擴大了其在中東北非的政治軍事影響,也有利於
其在戰後利比亞資源的重新劃分中占據優勢。利比亞反對派上台後宣稱要按照對其態度友好程度來確定其合作對象,那麼,西方國家由於為其提供了直接的軍事援助
幫助其獲得政權自然成為其戰後重建以及經濟建設中首選的合作對象。早在戰爭期間,法國道達爾集團、英國石油公司等歐洲能源企業要求本國政府積極爭取利比亞
油田開采權。利比亞反對派更是直接表示就原油方面與法國、英國等西方國家沒有政治問題,但與中國、俄羅斯還存在政治問題。可見,在利比亞石油利益重新博弈
的過程中,中國可能處於極為不利的地位。
由於西方國家在中東北非的變革中普遍採取干涉其國家內政、支持反對派推翻原政府的策略,使其在這場變革之後很容易就贏得了新政府的合作。中國采
取不幹涉內政的政策,反對派對此是不滿意的。對於西方國家來說,掌握了對中東北非發生變革後產生的新政府的政治影響力就自然能贏得後續的經濟合作,而這其
中最重要的就是石油資源。從這層意義上來說,在中東北非的變革中,大國之間對變革採取的不同政策以及大國之間的博弈,結果就是美英法等西方國家在這場博弈
中贏得了新政權的好感,擴大了它們在這一地區的影響力。這在未來可能會增加中國通過進口石油彌補石油缺口的困難。
伊敘局勢,撲朔迷離
當前,敘利亞政府與反對派武裝沖突不斷,國際社會對敘利亞經濟制裁力度加大;美國、歐盟繼續對伊朗實施能源和金融制裁。霍爾木茲海峽石油運輸線風險增大,敘利亞、伊朗國內油氣投資環境惡化。
伊朗是中國的第三大石油進口來源國,而且伊朗周邊的穩定對整個中東的石油供應有著戰略性的影響。在當前伊朗局勢日趨復雜的情況下,未來的走勢大
體有三種:(1)美國繼續採取以經濟制裁為主的手段,限制外資進入和石油出口,打擊伊朗國內經濟;(2)西方國家對伊朗進行軍事打擊,導致伊朗石油出口終
止,國際油價迅速攀升;(3)伊朗在西方國家的壓力下採取極端措施,封鎖霍爾木茲海峽,導致全球最重要的能源通道中斷。
從實際形勢看,第一種走勢出現的可能非常大。如果這種情況不斷持續,將對中國在伊朗投資的企業及金融機構造成較大影響。自去年下半年,由於國際
壓力,中石化延遲了亞達瓦蘭油田的動工日期,中石油也推遲了在伊朗南帕斯第二期天然氣田的鑽探工程,從而影響了中國企業在伊朗的石油利益。如果出現第二種
情況,中國雖然可以增加從沙特等產能富餘國家的石油進口,保持石油資源總體需求,但油價的上升也將會增加輸入通脹的壓力。如果出現第三種情景模式,世界石
油將會「運輸癱瘓」,而對中國的石油供應則會帶來災難性的影響。
進入2012年,中東局勢繼續動盪。盡管歐美與敘利亞、伊朗的沖突有升級趨勢,但國際社會普遍認為,歐美與敘伊爆發大規模武裝沖突的可能性不
大,嚴厲的經濟制裁很有可能是長期行為。經濟制裁是國際油價走高的重要推手。中國是石油進口大國,油價高位增長無疑會提高中國石油進口的成本。目前,中國
企業在敘利亞的油氣項目已經受到影響,一些項目已被延遲或中斷。同時,歐美發起新一輪制裁後,中方在伊朗的油氣項目風險也進一步增大。
政府重建,政治不穩
中東北非發生變革的國家在國內的反政府活動以及西方國家的壓力甚至直接打擊下,原政府相繼垮台。這些國家相繼進入了「後卡扎菲時代」、「後薩利
赫時代」等,面臨著艱巨的戰後恢復與重建任務。對於這些國家的反對派來說,如何結束亂局,實現政局穩定、社會秩序良好是其在反政府斗爭中所無法獲得的經
驗。政治局勢的穩定、社會秩序的恢復可以說是產油國恢復生產、安全出口的前提。那麼,在這些國家的重建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就應是我們考察其石油生產與出口能
否恢復時所要首先考慮的。
以利比亞為例,我們可以看到其國內政治重建過程中還存在著許多問題。首先是國內部族問題反彈的可能性。利比亞是個部族色彩很濃的國家,內戰雖然
打敗了卡扎菲,但卡扎菲當政以及內戰期間造成的部族之間的隔閡、沖突能否在內戰後消弭還是一個未知數。部族影響的存在,或許就是利比亞後卡扎菲時代政治重
建過程中的一個潛在的不穩定因素。其次,內戰帶來大量武器散落民間。因此利比亞在戰後還面臨著大量武器散落民間的問題,而一旦國內重建出現困難、經濟恢復
緩慢,這些武器是否會再次成為反抗政府的重要工具?顯然是可能的。再次,伊斯蘭原教旨主義抬頭。利比亞反對派曾宣稱將以伊斯蘭教義作為法律依據,並有傳言
要實行「一夫多妻制」,這些現象的出現不能不使國際社會擔心利比亞的伊斯蘭原教旨主義問題。最後,利比亞反對派內部派系林立勢必加劇政治重建的困難。反對
派在崛起過程中本身就缺乏統一的權威,派系林立,各自握有一定的軍事力量。它們共同的目標是消滅卡扎菲及其政權。在進入「後卡扎菲時代」後,如何實現派系
整合以建立一個統一高效的政府,顯然是個難題。如果其國內政治重建受阻的話,石油工業如何恢復基礎設施?如何實現生產恢復?可以肯定的是,政治不穩定勢必
阻礙其石油出口以及與外國石油合同的履行。
同樣,中東北非其他發生變革的國家,比如突尼西亞、埃及等都有類似的政治重建困難。
中東變局,帶來變數
作為中東石油出口的必經之地,每年由霍爾木茲海峽運出的原油占海灣地區石油總出口量的90%、全球石油產量的五分之一。針對美國及其西方盟友的
制裁甚至打擊,伊朗可能採取連鎖性報復措施進行反制。在極端情況下,伊朗可能會封鎖霍爾木茲海峽進行報復。伊朗如果真的採取行動封鎖霍爾木茲海峽,全球將
陷入「多輸局面」。最直接的是全球能源運輸將受到重大打擊。從目前形勢看,哪怕伊朗不封鎖霍爾木茲海峽,只要該地區保持「亂而不戰」的局面,對石油供給中
斷風險的擔憂以及恐慌性預期就會把油價推升至高位。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微博)表示,對伊朗實施的石油禁運可能導致全球供應每日減少150桶,國際原油價格
將出現30%的上漲,即每桶上漲20到30美元,而一旦出現封鎖霍爾木茲海峽的極端事件,國際油價將會瘋狂飆升,世界經濟到時亦會承受更大壓力。
與此同時,海灣周邊國家和伊朗的「海灣三島」:阿布穆薩島、大通布島和小通布島的爭端近期也有加劇的趨勢。今年5月初,海灣阿拉伯國家聯合部隊
(又名「半島之盾」)在阿聯酋進行了為期兩天的代號為「忠誠島嶼」的軍演。伊朗外交部發言人拉敏·梅赫曼帕拉斯特強調,美國的戰機參加了「忠誠島嶼」軍演
並在阿聯酋進行部署,對海灣局勢和伊朗的安全構成了威脅。中東媒體分析認為,「忠誠島嶼」軍演以及伊朗的官方表態,是以阿聯酋為代表的海灣阿拉伯國家與伊
朗之間針對「三島」分歧的升級表現。在其背後,美國藉此推波助瀾,向伊朗施壓無疑是沖突升級的重要誘因。如果處置不當,有可能使海灣周邊國家關系緊張,從
而會增加霍爾木茲海峽石油通道的不穩定性。
綜上所言,中東北非變革引發的一系列新變化對中國石油穩定的供應將產生不確定的影響。根據目前的形勢,利比亞、突尼西亞、埃及的戰後政府重建工作
還存在各種各樣的挑戰,政治斗爭引發政局不穩的可能性很大;敘利亞局勢仍在演變的過程中,充滿了各種變數;伊朗核問題在短時間內解決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危
機升級的可能性卻始終存在。為確保中國的石油安全,我們必須對這些問題引發的地緣政治新變化保持足夠的預見性和警惕性,對這些新變化及其影響進行深入和全面的分析,並在此基礎上反思和調整中國的地緣安全政策和思維,做好危機預警工作,制定有效的應對措施,防患於未然。

❿ 十字軍東侵對中東地區的政治與經濟的影響

十字軍東征的意義

盡管十字軍東征給東方和西歐各國生靈塗炭,造成了巨大的物質損失,但它們對歐洲文明卻有著長遠的影響,這種影響不僅僅限於它為歐洲基督教各王國的內戰找到了一個出口。十字軍東征使得歐洲大陸走上了一條世界主義的道路,使歐洲人認識到更為廣闊的外部世界。老兵們看到了他們的鄉村裡永遠也看不到的東西,他們帶回來的故事點燃了歐洲創造的火花。
從12世紀開始,即大約在第一次十字軍東征之後,回憶錄和歌曲形式的文學詩歌興盛起來。在中世紀黑暗年代的沉寂之後,十字軍史詩的發展和擴散被一些學者稱為「12世紀的復興」。
很多人乾脆就沒有回歐洲,尤其是那些在歐洲沒有繼承土地機會的不是長子的人。留下來的人在聖地建立了軍事、文化和商業前哨。他們在第一次東征後建立起來的要塞,常常是歐洲封建制度的移植。但隨著時間的推移,與阿拉伯世界眾多圖書館的接觸為歐洲封閉的學者們開辟了全新的世界,他們逐漸看到那些用阿拉伯語保存了若干個世紀的豐厚的古希臘典籍。經濟和文化的交流伴隨著暴力的互動。從某種方面來說,十字軍東征在傳播知識層面的積極作用超過了它的負面影響。
十字軍東征還將歐洲的旅行者和商人同一個發展中的世界融合了起來。對中東奢侈品日益增長的需求,意味著歐洲必須拿出自己的物品來交換,由此促進了歐洲羊毛和紡織業的發展。十字軍東征和中東拉丁王國的結束意味著獲得亞洲貿易品的難度增加,但需求卻並未因此而減少。一些歷史學家推測,15世紀中東對歐洲商人的關閉加快了航海探險的步伐,並最終導致新大陸的發現。
華盛頓美國大學伊斯蘭研究中心主任阿克巴·阿赫邁德說:「十字軍東征給我們創造了一個至今揮之不去的歷史記憶,一個歐洲長期進攻的記憶。」它的影響深刻:對當時可能是全球最強大、最具活力的穆斯林文明來說,東征及其造成的破壞打擊了伊斯蘭世界,動搖了穆斯林的信心;而對歐洲來說,十字軍東征則是一個起點,它推動著歐洲從一個黑暗的孤立時代走向開放的現代世界。
數個世紀以來,對於歐洲的基督徒來說前往聖地朝拜是一項最為普遍的活動。雖然重要的宗教中心都在歐洲,但許多重要聖地卻在巴勒斯坦。塞爾柱土耳其人的興起,讓前往耶路撒冷和其它中東地區的旅行危險性驟增。土耳其人對非回教徒沒什麼好處,並且結束了阿拉伯人與基督徒之間尚稱和平的關系。同時,土耳其人在小亞細亞佔領有價值的土地,給予拜占庭極大的壓力。1095年,為了響應來自拜占庭皇帝請求協助的要求,教皇號召了由基督教戰士所組成的十字軍,企圖從回教徒手中重新奪回巴勒斯坦。
徵募十字軍一事激起歐洲騎士的熱烈響應,一方面是出於本身激烈的信仰,一方面教皇也保證只要為聖戰而死均可得到上天國的回報。此外另一個誘因,是有機會在海外攫取土地與財富,獲利比起與家鄉親族或和鄰近地區爭奪要強上許多。
到了1097年,一支含及朝聖者和教派信徒的三萬大軍由君士坦丁堡橫越到小亞細亞。盡管領袖之間一直爭斗不休,而十字軍與拜占庭支持者間的承諾也告破裂,這支東征的隊伍依舊踉蹌前進。在此過程中,土耳其人只受到程度不高的侵亂。法蘭克的重騎士和步兵並沒有跟阿拉伯的輕騎兵和弓兵作戰的經驗,但騎士的耐力和體能讓他們贏得一連串徹底勝利的戰役。安提阿於1098年因內部變節被佔領,耶路撒冷則在1099年因駐軍虛弱不足以抵擋攻擊而淪陷。基督教徒經常在勝利後不分年齡、信仰或性別對居民進行屠殺,名聲因而大壞。雖然許多十字軍在戰後返回家園,但也有若干強悍的戰團留下來建立與歐洲相仿的封建王國。
在巴勒斯坦的十字軍統治者,在人數上遠遠落後於他們試圖要控制的回教徒人口,因而採取興建城堡與雇請傭兵的方式掌控 回教徒,不過,法蘭克的文化和宗教卻博得了該地區居民的好感。十字軍從他們安全的城堡基地出發,向入侵的阿拉伯人作出攻擊和攔截。百多年來敵我雙方都是以典型的游擊戰作對抗。法蘭克的騎士雖然強大但移動速度慢,而阿拉伯人盡管無法抵擋這些重騎兵的沖擊,卻能以輕騎加以包圍,使其部隊失去作戰能力,好在沙漠里設伏來捕捉他們。雖然十字軍建立的王國控制了沿岸地區,在補給和增援上不虞匱乏,但是定期的入侵和百姓的不滿情緒,皆表明了他們在經濟上的失敗。
由具備作戰能力的基督教僧侶所組成的戰斗團旨在為聖地而戰。聖殿騎士團和救傷團的騎士成員主要是法蘭克人,條頓騎士團的成員是日耳曼人。雖然這些十字軍兇猛而果決,但人數上卻永遠不足以維持地區的安穩。
部份的十字軍王國曾經存在一段時間,因為他們學會談判、妥協,並且挑撥不同的阿拉伯族群自相殘殺。然而一個偉大的阿拉伯領袖的出現,統一了各個回教的族群,這位領袖就是在1174年成為埃及和敘利亞蘇丹的沙拉丁。1187年,他在沙漠中大敗十字軍並再次佔領耶路撒冷。
在另一個世紀里,由於僅僅取得一次罕有的短暫成功,歐洲人數度誓言重新控制聖地和耶路撒冷。多達八次以上的十字軍東征,在遭到反擊敗陣之前,大多僅能取得沿岸地區以及內陸上的些許進展。第四次的十字軍東征甚至沒能抵達巴勒斯坦,反而在維尼斯總督的領導下洗掠君士坦丁堡,為拜占庭帶來一次難以復元的無情打擊。最惡劣的一次十字軍東征就是發動於1212年的兒童十字軍,幾千名歐洲兒童遠渡至埃及的亞歷山大港,卻在那裡被出賣作奴役。
十字軍所遺留下來的,除了基督徒與回教徒之間新的敵意與封建體系的惡化,同時也暴露出新的文化。此外,由於很多領主陸續破產並在死後遺留土地給國王,造成了封建制度的衰落,不少農奴成為十字軍後不再回來。新的詞彙隨著東征後加入到歐洲的語言裡面,例如cotton(棉)、muslin(平紋細布)、divan(沙發床)和bazaar(市場)。歐洲人還帶回許多新奇的紡織品、食物和香料。這些新鮮貨品的需求,加速了貿易活動,義大利的商業城邦國家(尤其是熱那亞和威尼斯)亦因此得到發展。這種需求尚促進了自十四世紀開始的大發現時代。十字軍所帶回來的金銀財寶並增加了地方上的貨幣供應,大力提升經濟的成長。

閱讀全文

與中東政治對經濟的影響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