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經濟開發 > 宗教信仰對經濟的影響實例

宗教信仰對經濟的影響實例

發布時間:2020-12-24 00:17:47

『壹』 為什麼說資本主義市場經濟助推了宗教信仰

在商品生產者的社會里,一般的社會生產關系是這樣的:生產者把他們的產品當版作商品,從而權當作價值來對待,而且通過這種物的形式,把他們的私人勞動當作等同的人類勞動來互相發生關系。對於這種社會來說,崇拜抽象的人的基督教,特別是資產階級發展階段的基督教,如新教、自然神教等等,是最適當的宗教形式。
如果說,在宗教世界的幻境中,人腦的產物即各種神、鬼、上帝等等,表現為賦有生命的、彼此發生關系並同人發生關系的獨立存在的東西。那麼,在商品世界裡,人手的產物即商品也是這樣的。使用物品成為商品,只是因為它們是彼此獨立進行的私人勞動的產品。這種私人勞動的總和形成社會總勞動。生產者只有通過交換他們的勞動產品才相互之間發生社會接觸,因此,他們的私人勞動的獨特的社會性質也只有在這種交換中才表現出來。換句話說,私人勞動在事實上證實為社會總勞動的一部分,只是由於交換使勞動產品之間、從而使生產者之間發生了關系。因此,在生產者面前,他們的私人勞動的社會關系不是表現為人們在自己勞動中的直接的社會關系,而是表現為人們之間的物的關系和物之間的社會關系。

『貳』 宗教信仰對國際經濟與貿易的影響

狂熱的來宗教信仰對國家經濟自有著舉足輕重的影響。 例如,中世紀初,西方國家興起一場基督教的十字軍東征,侵佔了亞洲大片的土地,使得本土的國家經濟驟然衰落。並且使得整個歐洲和東亞墮入黑暗的中世紀宗教時代(長達一千多年)。期間,宗教活動頻繁,排斥異教的鎮壓活動此起彼伏,教堂林立,教徒遍野,不事農工,游手好閑。其生產力大大倒退,社會和人民都陷入極度的貧困之中。 又如,中國的唐朝鼎盛時期,廟宇尼庵遍及郡縣,從僧尼者數十萬,上百個縣的稅負劃為供奉佛事的享物。到了中期以後,佛教的群體成了國家難以支撐的負擔,於是,便有了毀佛寺、遣散大批僧尼的「三武滅佛」事件。總算沒把國庫的財富耗盡,保住了搖搖欲墜的唐王朝。 當然,適度的宗教信仰還是國家大力提倡的。

『叄』 宗教信仰對經濟發展有影響嗎

從古至今,世界各地,人類文化的不同,精神文明的不同,也就導致人們的宗教信仰的不同,比如信伊斯蘭教的印度人,信猶太教的猶太人,信基督教的美國人,信佛教的中國人,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宗教信仰,中國的法律也明文規定人們有宗教信仰自由的權利,不同的宗教也千差萬別,對於經濟的影響也是不同的。

綜上所述,我認為,不同的宗教信仰會在不同的程度上,會在正反兩個方面來影響經濟的發展,可能是有利於經濟的發展,也可能會影響經濟的發展。但是,不論怎樣,宗教信仰都是自由的,每個人都有追求不同宗教信仰的自由,所以,不論你是什麼宗教的教徒,都應該盡自己最大的力去為國家,為社會經濟的發展做貢獻。推動社會經濟的發展和不斷地進步。

『肆』 宗教信仰與社會文化生活論文

「世俗化」概念的界定

「世俗化」一詞最早用於宗教戰爭結束,表示原來被教會控制的領域或財產發生轉移。不同學者對於「世俗化」的概念有著不同的理解,有學者將世俗化理解為人從宗教和神的庇護中解放出來,也指人的注意力從來世轉向此世[1];有學者認為世俗化是一個過程,在這個過程中,社會和文化的一部分擺脫了宗教制度和宗教象徵的控制[2]。席納爾在《經驗研究中的世俗化概念》一文中認為「世俗化」具有六種含義:第一,表示宗教的衰退,指宗教思想、宗教行為、宗教組織失去社會意義;第二,表示宗教團體的價值取向從彼世向此世的變化,即宗教從內容到形式都變得適合現代社會的市場經濟;第三,表示宗教與社會的分離,宗教失去其公共性與社會職能,變成純私人的事務;第四,表示信仰和行為的轉變,即世俗化過程中各種主義發揮了過去由宗教團體承擔的職能,扮演了宗教代理人的角色;第五,表示世界漸漸擺脫神聖特徵,即社會的超自然成分減少、神秘性減退;第六,表示「神聖」社會向「世俗」社會的變化,即就是宗教「昔日神聖的價值被祛除魅力的過程」[3]。綜合上述「世俗化」的理解可以看出,宗教世俗化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社會的變化,即人類社會各個領域逐漸擺脫宗教的羈絆,社會制度日益理性化;二是宗教本身的變化,即宗教不斷調節自身以適應社會向世俗的變化。

『伍』 為什麼宗教信仰發達的地方經濟落後

這可不一定。在阿拉伯地區都是宗教特別發達的地區。經濟不但不落後,反專倒是最有錢屬的。國外的不說,就說我們國內,就拿北京來說,佛教、道教、基督教都極其發達,可是北京可是個大都會。深圳、海南等佛教也很發達,可是經濟一樣飛速發展。香港、台灣就更不用說了。沒有任何一個發達地區會沒有宗教信仰的。相反的,越是發達地區宗教發展的越快。因為人們的內心需要宗教。

『陸』 澳大利亞的宗教信仰與中國經濟貿易有什麼聯系

.
【總統】連任大選,多多拜託啦。
【教主】那,跟無神論國家貿易的事——?
.

『柒』 為什麼說服飾與社會的經濟、政治、歷史、文化、思想、地理、宗教信仰、生活習俗有著密切的關系

一個一個的分開找就OK 啦

『捌』 清朝發明了什麼東西清朝信仰什麼宗教清朝經濟怎麼樣

發明了,剃發易服,以及燒書來編四庫全書,還發揚了文字獄,信薩滿?吧,比較崇佛抑道,經濟的話,號稱康乾盛世,其實.....你看看外國人的記載就知道了,差得很,貧窮得很.......

『玖』 英國文化對美國政治,經濟,文化,宗教的影響,具體點啊

美國人信仰:
有78.4%的美國人信仰基督教
(含新教徒51.3%、
福音教派26.3%、
主流教會18.1%、
天主專教23.9%、
摩門教1.7%、
耶和華見證屬人0.7%、
希臘或俄羅斯東正教則不到0.3%),
4.7%的人信仰其他宗教
(包括猶太教1.7%、
佛教徒 0.7%、
穆斯林教0.6%、
印度教0.4%、
其他1.3%),
16%「不屬於任何宗教或信仰」。
唯一不信馬克思教。
——————————————
美國人信上帝,
受耶和華保護的,
遵守《聖經》神十誡,
不敢做壞事,
2.5萬美元屬於特大tan官,
所以有華盛頓盛世至今。
發達國家歷屆總統班底家庭世代信仰耶和華神,
100美元上面印著——我們信仰上帝(IN GOD WE TRUST)

諾貝爾獎得主大多數出自基督教國家,沒有宗教信仰的或信仰淡薄者21人,佔3.29%, 信仰各種宗教的有618人,佔96.71% ,

『拾』 求關於西方宗教與商業的參考文獻。 就是關於西方宗教與商業發展關系的,或者商業成功人士宗教信仰的 文獻

基督教對世界經濟的影響主要體現在其自由價值觀對經濟制度的形成方面,最具代表性的例子就是對中世紀晚期資本主義經濟制度形成所起到的重要作用。資本主義經濟也稱為自由市場經濟,它需要近代科學、先進生產力、自由的人以及宗教價值觀等綜合因素的整合才能形成,而只有基督教世界才能提供這一切。
馬太福音二十五章14至30節舉了一個鼓勵賺錢的例子,說明耶穌支持並鼓勵創造財富和經濟自由。但是現實生活中人類經常是一有錢就「眼高心傲」,敬虔的心就會消退,彷彿金錢上真有魔鬼在盤踞。在早期教會,因為尋找不到解決方法,教士們不得不曲解金錢是阻礙人們與神親近的障礙,為避免人類為物質方面的追求而犯罪,刻意貶低金錢的價值和作用。譬如,中世紀著名的修士聖弗朗西斯不斷提到錢財如糞土,應該逃避錢財就像逃避魔鬼一樣。事實上,耶穌從未排斥過金錢的作用,只是擔心真理的空間被貪欲擠占,才叫人舍棄金錢。正如經上說:「後來有世上的思慮,錢財的迷惑,和別樣的私慾進來,把道擠住了,就不能結實。」(馬可福音4:19)因此基督在乎的不是外在的財富,而是人們內心對財富的態度,正如追求利潤不是罪,而獨占或多佔利潤就是罪一樣。
此後一千多年的時間里,教會對金錢的保守觀基本上占據統治地位,這與當時生產力落後的小農經濟基本保持協調。但到中世紀晚期,隨著科學的進步,生產力的提高,新大陸的發現,特別是宗教改革運動的興起以及自由價值觀的普及,教會保守的金錢觀念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困境。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不能提供給人類更豐富、更有選擇性、更富尊嚴的物質生活,而受基督教自由價值觀影響的資本主義經濟能創造出高度的物質文明並進而更好地去服務人群。在這種形勢下,早期自由市場經濟出現了,但要形成一種主流經濟制度還需要意識形態領域中的配合。
在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運動的帶動下,基督教的金錢觀隨著社會整體形勢的變化而得到了更新。人們不再認為追求財富有錯,因為 「神愛世人」 ,希望人們過上物質豐盛的生活,工作是響應上帝的呼召(天職)。但是這個過程是在基督教理性主義的監督下小心翼翼地進行的。現實生活中人一有錢就很容易悖逆,即使是如宗教改革家馬丁·路德也擔心閘門一開,貪婪之心泛濫。他公開指責收受利息和放款收租金的行為。甚至認定,一個基督徒賺得愈少,就愈聖潔、愈基督化。在此,加爾文作出了與馬丁·路德不同的解釋,他認為上帝在永久以前已經自由決定了每個人的命運,將人類分為選民和棄民,選民將永遠是選民,而棄民將永遠是棄民,無論什麼行為,什麼人,甚至上帝自己也不可能改變這種身份。如何分別選民和棄民的標準是信仰,但必須是「有效的信仰」,有結果的信仰,能夠證明的信仰,如何證明則是:為了增加上帝的榮耀,而不是為了自身享樂而進行的勤奮的勞作、節儉、努力增加財富等行為,這些行為的唯一動機是增加上帝的榮耀,是作為選民的一種天職。馬丁·路德與加爾文雖就創造財富的方法上認識有不同,但就人們應當努力工作和創造財富的觀點上是一致的。他們的思想為資本主義經濟的形成在意識形態里提供了理論支持。
但是如何解決馬丁·路德所擔心的問題呢?如何才能使既有錢又敬虔這一人類次終極目標得以實現呢?加爾文對此作出了突出的貢獻,他提出了屬世的禁慾主義理論。這種理論是要把以往修道院里的禁慾主義搬到俗世中來,將信仰中的敬虔落實在日常生活的具體行為中,每一個人心中時刻都要存在榮耀神的信念,堅決排斥來自物質享受的誘惑。這種理論的實踐者就是十八世紀的清教徒。
這些清教徒過著世俗禁慾的生活,他們否定自身快樂,但把努力工作、儲蓄和節儉視為通向未來繁榮和富裕的途徑,他們認為繁榮和富裕是神祝福和揀選的表徵。伴隨這種經濟觀念,資本主義經濟正式誕生了,這種受神祝福的經濟模式從它一開始誕生就煥發出蓬勃的生命力。
宗教理論的變革給資本主義經濟產生提供了理論支持,但是實踐中,很多以往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不存在的經濟問題大量出現,考驗著人類解決經濟問題的能力。格拉斯哥大學基督教道德哲學教授亞當•斯密從經濟學的角度對這種經濟現象進行分析,並提出「自由市場」概念,他認為自由市場表面看似混亂而毫無拘束,實際上卻是由一雙被稱為「看不見的手」所指引,將會引導市場生產出正確的產品數量和種類。在《國富論》中他對當時普遍存在的一些經濟問題進行了分析探討,如勞動分工、貨幣問題、價值問題、分配問題以及稅賦問題等等。由於《國富論》幾乎涉及了資本主義經濟中的所有問題,為資本主義經濟發展提供了經濟學理論依據,被後世譽為世界經濟學界的經典。亞當•斯密是一位基督教道德哲學教授,他當然不會忽視宗教對經濟價值觀的影響,在《國富論》中他不止一次的提到「你要盡心、盡性、盡意,愛主你的神。」以及「要愛人如己。」(馬太福音22:37-39)《國富論》關於「自由市場」概念充分反映了基督教的自由價值觀,書中提到的那雙「看不見的手」,從屬世的角度看自然會認為是根據人的需要而由自由市場進行了資源配置,但若從屬靈的角度看,則是神的大能在做工,因為「就是你們的頭發也都被數過了。」(馬太福音10:30)在寫作《國富論》之前,亞當•斯密還寫過另一部經典《道德情操論》,這部著作可以視為創作《國富論》的精神前奏。
如果說亞當•斯密從經濟學角度分析了資本主義經濟的合理性,那麼馬克斯·韋伯則從宗教道德倫理的角度對資本主義經濟與基督教倫理的關系進行了充分論證。在《基督徒新教倫理及資本主義精神》一書中,馬克斯·韋伯指出「工商界領導人、資本佔有者、近代企業中的高級技術工人,尤其受過高等技術培訓和商業培訓的管理人員,絕大多數都是新教徒。」由此深入研究新教徒與資本主義經濟的緊密關系,並從中得出,「一個人對天職負有責任乃是資產階級文化的社會倫理中最具代表性的東西,而且在某種意義上說,它是資產階級文化的根本基礎。」而「天職」的觀念來自於新教把工作視為侍奉上帝的呼召,在這里,這種「天職」觀被賺取金錢具體化了。新教徒賺錢是按照自製、自省、勤奮、盡職、合理地勞動來積累財富,他們創造並利用會計制度,精心盤算把資本投入生產和流通過程,從而獲取預期的利潤。這種合理性觀念還表現在社會的其它領域,形成為一種帶有普遍性的社會精神氣質或社會心態,並彌漫於近代歐洲。新教入世禁慾主義倫理為資本主義企業家提供了一種心理驅動力和道德能量,賦予了經商逐利行為以合理的世俗目的,從而成為現代理性資本主義興起的精神動力,正是在這種精神的驅動下產生了資本主義經濟。
從以上分析可以得出,資本主義經濟模式產生軌跡基本可以概括為:基督教自由價值觀——新教倫理——資本主義精神——資本主義經濟。從這條軌跡可以看出,資本主義經濟是基督教自由價值觀應用於經濟生產和經濟活動的一個副產品。驗證這條軌跡的就是資本主義經濟模式產生於受基督教影響最深的歐洲,世界其他地區的資本主義經濟都是從這里延伸出去的。
資本主義經濟的產生還展現了加爾文主義和清教徒精神挑戰屬世誘惑的屬靈決心,但是這種面對金錢和享樂誘惑的考驗,是以將神作為絕對信仰為後盾的,這種時時刻刻警醒自守的人生態度如果說在初期第一代、第二代人的身上或許可以適用,但是在以後第三、第四代人身上就很難延續了。馬丁·路德的擔心不是沒有道理的,千百年來人類的謀利行為經常與宗教信仰發生沖突,金錢使靈魂變得生硬,連上帝的話也聽不進去。正如經上說「因為那時人要專顧自己、貪愛錢財、自誇、狂傲、謗讟、違背父母、忘恩負義、心不聖潔」。(提摩太後書3:2)這實際又回到基督教關於「管家」的理論,人應該是金錢的管家而不是奴隸。正如奧古斯丁所說,「金銀屬於那些懂得使用金銀的人,……一個人只有在正當的使用某物時,才可以說是擁有它。」想要管好金錢首先是管好自己,而能否管好自己取決於對真理的信仰程度。
「因為世人都犯了罪,虧缺了神的榮耀」(羅馬書3:23),人類依靠自身很難管好自己,對權力如此對金錢也是如此,人類淪為金錢奴隸的例子比比皆是,一些資本家殘酷地剝削工人,視生命如草芥;一些資本家為減少損失,寧肯將牛奶倒掉或將商品燒掉也不願賣給貧窮的人們;一些資本家為追求高額利潤,致他人的生命健康於不顧;更有些資本家為發戰爭財,鼓動政府發動戰爭。耶穌基督來到世間就是來拯救這些罪人,他說「我是世界的光。跟從我的,就不在黑暗裡走,必要得著生命的光。」(約翰福音8:12)現實生活中,很多資本家都能在基督福音中找到人生的意義,有些資本家生意失敗後也能在基督的教誨中尋得安慰,重獲信心。
基督教的經濟觀念是建立在經濟自由基礎上的,它對人的自由和私有財產權利的支持為資本主義經濟提供了肥沃的土壤。有些理想的基督徒將屬靈的平等與屬世的平等混淆,想要通過限制人的自由和私有財產來實現理想天國里的共有制,如清教徒最初移民美洲時在詹姆斯敦、普利茅斯等地建立的殖民地,他們試圖把基督教與共有制等同起來,實行「公共倉庫」制度。由於對人類罪性估計不足,結果無一例外都失敗了。
在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過程中,人類的信仰和抵禦誘惑的意志力不斷受到人性的考驗,伴隨著屬靈意識的興起和衰落,世界經濟也潮起潮落。然而上帝總是不厭其煩地做著拯救,有時是以經濟危機的方式,有時是以自然災害的方式,甚至有時是以戰爭的方式,但更多時候使用的還是耶穌基督的福音。

閱讀全文

與宗教信仰對經濟的影響實例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