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1929-1933經濟危機 為什麼不影響蘇聯 那時中國處於怎樣的形勢
蘇聯是社會主義國家,經濟危機是發生在資本主義世界的,自然不會對蘇聯產生影響。蘇聯是計劃經濟,國家管理經濟,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的原因是生產社會化與資本主義生產資料私有制的矛盾。蘇聯的公有制不會引發這種經濟危機。而且當時蘇聯與資本主義經濟聯系少。
在1929年開始的世界經濟危機席捲西方各國的時候,蘇聯正處在社會主義建設的新高潮前期。西方的經濟危機,恰恰成了蘇聯大國崛起的良機。
中國當時完成了形式上的統一,民族資本主義發展迅速,是民族資本主義發展的黃金時期。但是官僚資本主義也在此時產生。
(1)1929西方經濟危機影響擴展閱讀:
經濟危機表現
(1)工業生產大幅度下降。
危機時期,資本主義世界工業生產下降37.2%,其中美國下降40.6%,法國下降28.4%,英國下降16%,日本下降8.4%。主要國家的生產退回到20世紀初或19世紀末的水平。
(2)企業大批破產,工人大量失業,經濟損失嚴重。
危機時期,倒閉的企業數,美國達14萬家(另外還有近1萬家銀行),德國為6萬家,英國為3.2萬家。資本主義世界的全失業工人超過3000萬,加上半失業者,則達4000~4500萬。
1932年,按完全失業工人計算的失業率,德國為43.8%,美國為32%,英國為22%。由於股價暴跌和生產停工而遭受的經濟損失達2600億美元,超過第一次世界大戰造成的損失。
(3)世界商品市場急劇萎縮,關稅戰、貿易戰加劇。
美國於1930年將應稅進口商品平均稅率提高到53.2%;英國從1932年起實行帝國特惠制;德國限制進口量;法國實行進口配額制。結果,1929~1933年間資本主義世界貿易額縮小2/3,退到1919年的水平。
(4)世界貨幣秩序遭到破壞,金本位制崩潰。
1931年7月,德國實行外匯管制;同年9月,英國率先放棄金本位制,英鎊匯率自由浮動,與黃金脫鉤;美國於1933年限制黃金出口和私人擁有黃金,實行美元貶值;法國於1933年籌組金集團,失敗後於1936年也放棄了金本位制。
到20世紀30年代中,幾乎所有國家都放棄了金本位制,逐漸形成英鎊區、美元區和法郎區,統一的資本主義世界貨幣體系瓦解了。
30年代大危機對資本主義世界經濟是個沉重的打擊。世界工業生產直到1936年才恢復到1928年水平。帝國主義國家之間的矛盾,帝國主義國家與殖民地、半殖民地之間的矛盾大大激化了。大危機進一步表明,現有的資本主義生產關系已經容納不了高度發達的生產力。
美、德、英、法等國為了維持壟斷資產階級的統治,大力實行生產關系的調整,加強國家對經濟的干預。私人壟斷資本進一步向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發展。
⑵ 求1929-1933年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危機影響的具體史實
德國希特勒建立納粹政權,形成世界大戰的歐洲策源地;義大利墨索里尼建立法西斯的政權;日本建立軍部法西斯專政,形成世界大戰的亞洲策源地。
⑶ 1929年經濟危機給西方世界帶來什麼影響
一,它范圍特別廣:從地域范圍看,危機從美國蔓延到德,日,英,法等主要資本主義國家,並且波及到殖民地半殖民地和不發達國家,席捲了整個資本主義世界;從經濟范圍看,危機期間信貸貨幣危機,工業危機與農業危機同時並發,相互交織;
二,它持續時間特別長,達四年之久;
三,它破壞性特別大:不僅在危機期間資本主義世界的工業生產下降1/3以上,國際貿易額減少2/3,甚至在危機以後也不見經濟的復甦.
經濟危機是資本主義制度的伴生現象,但是具有這樣特點的危機在資本主義發展史上也並不多見.
經濟危機激化了資本主義各國嚴重的社會危機;經濟危機加劇了世界局勢的緊張.
從各國國內看經濟危機帶來了普遍嚴重的政治危機,資本主義社會各種矛盾激化,各國政壇丑聞層出不窮,政府信譽掃地;廣大人民強烈要求改善生活狀況,示威,遊行和罷工斗爭不斷;法西斯分子乘機興風作浪,促使社會更加動盪不安,整個西方世界出現了社會大動盪.
從世界范圍看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為改善本國經濟形勢,加緊在國際市場上爭奪,使帝國主義之間的矛盾日趨尖銳;各國進一步對殖民地和半殖民地進行掠奪,激起當地人民的反抗,世界局勢危機四伏
⑷ 1929-1933經濟危機對美國多世界對現在對後來的影響
對美國就是經濟跳水繁榮破滅然後乘機賣軍火撈了其他同樣水深火熱之中的內資本主義國家一把緩過來了,容德國走上法西斯道路客觀上這次經濟危機是造成二戰的原因之一,然後自然影響了二戰後雅爾塔體系的形成,記憶中蘇聯也趁機向西方買了很多重工業生產資料加速了工業化才在二戰能和德國人打
⑸ 1929年經濟危機爆發的原因
爆發原因如下:
1、具體原因
生產(供給)和銷售(需求)的矛盾。
(1)貧富差距過大:資本家盲目擴大生產,人民相對貧困,購買力低於生產能力。
(2)信貸消費過度膨脹,造成市場的虛假繁榮,加劇生產與銷售的矛盾。
(3)股票投機過度,股票無法反映經濟運行的實際情況,造成經濟虛假繁榮,掩蓋了矛盾。
(4)自由放任經濟思想的影響,使整個社會生產處於無政府狀態。
2、根本原因
生產的社會化與生產資料私有制之間的矛盾,即資本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
3、直接原因
股票投機活動猖獗,掩蓋了生產和銷售的矛盾。
4、政策原因
各國國內政策失誤,即經濟危機是自由放任政策的產物。
(5)1929西方經濟危機影響擴展閱讀:
1、經濟危機的背景: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戰勝國召開了巴黎和會和華盛頓會議,建立了凡爾賽—華盛頓體系,暫時調整了帝國主義國家之間的關系,20世紀20年代資本主義世界處於的相對穩定時期,進入飛速發展的黃金十年。
2、經濟危機造成的影響
(1)經濟上的調整惡化國際關系: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為了擺脫困境,紛紛提高關稅,實行貨幣貶值等。這些做法導致世界經濟進一步陷入混亂,國際關系也日趨惡化。
(2)引發政治危機:空前嚴重的經濟危機曠日持久,法西斯主義在一些國家開始泛濫,資本主義面臨著嚴重的政治危機,資產階級民主制度搖搖欲墜。
⑹ 1929年經濟危機給西方世界帶來什麼影響
一,它范圍來特別廣:從地域范圍看源,危機從美國蔓延到德,日,英,法等主要資本主義國家,並且波及到殖民地半殖民地和不發達國家,席捲了整個資本主義世界;從經濟范圍看,危機期間信貸貨幣危機,工業危機與農業危機同時並發,相互交織;
二,它持續時間特別長,達四年之久;
三,它破壞性特別大:不僅在危機期間資本主義世界的工業生產下降1/3以上,國際貿易額減少2/3,甚至在危機以後也不見經濟的復甦.
經濟危機是資本主義制度的伴生現象,但是具有這樣特點的危機在資本主義發展史上也並不多見.
經濟危機激化了資本主義各國嚴重的社會危機;經濟危機加劇了世界局勢的緊張.
從各國國內看經濟危機帶來了普遍嚴重的政治危機,資本主義社會各種矛盾激化,各國政壇丑聞層出不窮,政府信譽掃地;廣大人民強烈要求改善生活狀況,示威,遊行和罷工斗爭不斷;法西斯分子乘機興風作浪,促使社會更加動盪不安,整個西方世界出現了社會大動盪.
從世界范圍看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為改善本國經濟形勢,加緊在國際市場上爭奪,使帝國主義之間的矛盾日趨尖銳;各國進一步對殖民地和半殖民地進行掠奪,激起當地人民的反抗,世界局勢危機四伏
⑺ 試分析1929-1933年世界經濟危機的原因,特點及各國的主要對策
1929年~1933年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危機
一、學習目標
(一)知識目標
1929年~1933年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危機的原因、特點和影響;羅斯福新政的內容、特點和影響;德國法西斯專政建立的背景及法西斯政權的內外政策;日本法西斯專政建立的背景及其內外政策。
(二)能力目標
1.通過對羅斯福政府的新政措施對促進社會生產力恢復的作用的學習,培養運用上層建築與經濟基礎辯證關系的歷史唯物主義觀點分析歷史事件的能力。
2.通過對美、德、日三國資產階級應付危機採取不同對策的原因的分析,培養全面、客現地分析歷史現象的能力。
3.通過對德、日兩國法西斯專政建立方式異同的分析,培養對比、概括歷史知識的能力。
二、知識點撥
1.世界性經濟危機的爆發
(1)原因:①根本原因:資本主義制度的基本矛盾
②主要原因:生產和銷售的矛盾,金融市場不穩定
③直接原因:紐約股票市場崩潰
(2)時間:1929年~1933年
(3)特點:來勢猛、范圍廣、時間長、破壞性強
(4)影響:①加深了各國的經濟危機和政治危機,各國採取不同對策走上不同道路。
②加劇了世界局勢的緊張。
2.羅斯福新政
(1)背景:
①經濟危機引起了政治危機,嚴重打擊了美國。
②人民不滿自由放任的經濟政策,羅斯福「新政」口號贏得廣泛支持。
(2)目的:①直接目的:盡快擺脫困難,實現經濟復興。
②根本目的:維護資本主義制度
(3)特點:採取政府對國家經濟全面干預的辦法。
(4)內容:整頓金融;調整農業;工業復興法(中心措施);以工代賑。
(5)實質:在維護資本主義制度的前提下作出的政策調整,是對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調整,即實行國家壟斷資本主義。
(6)影響:①減輕危機對美國經濟的破壞,緩和社會矛盾,遏制美國法西斯勢力。②不能從根本解決經濟危機。
3.德、日走上法西斯道路,成為戰爭策源地
(1)德國法西斯專政的建立
原因:①根本原因:經濟危機引起社會動盪,壟斷資產階級希望建立獨裁政權。②直接原因:納粹黨打著社會主義民族主義的招牌,進行欺騙宣傳。
建立:1933年希特勒出任德總理,歐洲社會策源地形成。
內外政策:
政治上:實行一黨獨裁專政,製造國會縱火案,打擊共產黨,迫害猶太人,實行種族滅絕政策。
經濟上:國民經濟軍事化
文化上:控制文化教育,鉗制思想
軍事上:廢凡爾賽和約,擴軍備戰
外交上:退出國聯;1936年德軍開進萊茵不設防區
(2)日本法西斯專政的建立
原因:根本原因:經濟危機引起政治危機,壟斷資產階級希望建立獨裁政府。
直接原因:軍部中法西斯勢力的推動。
建立:1936年廣田弘毅組閣
內外政策:
內政:①獨裁,如禁止工人罷工,限制人民言論、結社自由。
②擴軍,如軍費開支擴大。
外交:制定了侵略擴張的基本國策,亞洲戰爭策源地形成
(二)重點難點
1.羅斯福新政的特點及其影響
(1)羅斯福新政是美國壟斷資產階級為克服危機作出的政策調整,它是在維護資本主義的前提下,對美國生產關系進行局部調整,以使其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其特點是盡量避免國有化形式而力圖保持資本主義的自由企業制度,同時也採取了一些有利於工人和小生產者的措施,以緩和國內階級矛盾。
(2)新政沒有改變資本主義的本質,也不能從根本上消除資本主義經濟危機。但它在多方面產生了積極影響。
①直接影響:它在一定程度上減輕了經濟危機對美國社會的嚴重破壞,促進了生產力的恢復,鞏固了資本主義的經濟。
②間接影響:由於經濟的恢復,使社會矛盾相對緩和,在一定程度上恢復了人們對美國國家制度的信心,從而遏制了由於經濟危機造成的法西斯勢力,使美國避免走上法西斯道路。
③深遠影響:新政採用的國家出面干預經濟的政策,開了資本主義國家加強經濟干預的先河。它不僅僅成為現代美國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經濟制度的開端,而且對其他許多資本主義國家經濟政策的發展產生了重要影響。從此,西方國家陸續放棄純粹的自由放任的經濟政策,逐漸加強政府對經濟的宏觀指導。二戰後,國家壟斷資本主義得到進一步發展。
2.20年代~30年代關國經濟繁榮、危機的原因分析
20世紀30年代美國經濟出現了繁榮的局面,逐步掌握了世界經濟霸權,紐約成為世界金融中心。其原因應包括:國內的技術革新和政府的自由放任政策的推動;國際上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刺激和戰後相對穩定的政治經濟局面提供了極好的條件。在經濟繁榮的背後,美國長期盲目投資,經濟比例失調,農業不景氣,失業人員增加。日益膨脹的供應量大大超過國內外的支付能力,潛伏著生產相對過剩的危機。到20年代後期美國經濟出現危機、蕭條,1929年~1933年爆發了世界性的經濟危機。
3.各國反危機的措施及啟示
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反危機的措施一般分四類:
(1)美國一類:採用羅斯福新政(1933-1939)強化國家干預,同時保持資本主義自由企業制度。
(2)英法一類:英國實行保護關稅,協調帝國內部關系,通過威斯敏斯特法案,實行帝國特惠制;法國調整勞資關系,改革稅收制度等。
(3)北歐國家一類:普遍出現社會民主黨、工黨掌權的政府,實行被稱為中間道路的福利國家政策,實行保障就業,調整擴大社會保險,多種合作。
(4)德意日一類:強化國家對經濟的直接干預,實施法西斯管理,推行國民經濟軍事化。
30年代大危機得出的啟示:
(1)危機與繁榮相關,居安思危。
(2)國際經濟關系協調極為重要,保護主義損人不利己。
(3)危機具有兩重性:一是表明資本主義末日加速來臨;二是迫使政府改革調整的信號。
4.「大蕭條」下的美、德、日走向簡評
選擇:美國實施羅斯福新政,德、日建立法西斯專政。
原因:美國:①沒有封建社會的歷史,具有典型的資產階級的民主傳統。②美國資本主義經濟實力強,國家干預經濟可行。③美國雖有階級矛盾,但左右兩翼的力量不足以危及到壟斷資產階級的利益。④羅斯福的個人作用體現了當時時勢的需要。
德國:①德國具有濃厚的封建軍國主義歷史。②德國經濟危機後,壟斷資產階級唯一的辦法依靠軍事化復甦。③德國整個社會不滿一戰後的失敗,對《凡爾賽和約》不滿,希特勒藉助了「民族主義」和復仇心理。④德國階級矛盾尖銳,革命迫在眉睫,納粹黨正好充當壟斷資本家鎮壓革命、發動戰爭的工具。⑤希特勒的個人作用適應德國當時社會的「土壤」。
日本:①日本具有濃厚封建軍國主義歷史,標榜「武士道精神」。②日本早已對中國、朝鮮、東南亞實施過侵略擴張,為轉嫁國內危機,借經濟危機之機,在更大范圍內擴大戰爭。③日本的階級矛盾尖銳,利用法西斯力量鎮壓革命是日本壟斷資產階級的願望。④以軍部為首的法西斯勢力左右了日本社會。
影響:美國緩和了經濟危機,保護了資產階級的民主制度。德、日走上了法西斯道路,挑起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給世界人民帶來了巨大的災難。
5.羅斯福新政問題的分析
A.羅斯福新政,新在何處?
(1)新的理論和政策
自由主義到凱思斯主義,羅斯福新政就是對凱思斯主義進行的大規模實踐。
(2)新的特點
盡量避免國有化形式而力圖保持資本主義自由企業制度,同時也採取了一些有利工人和小生產者的措施,以緩和階級矛盾。
(3)新的起點
是對生產關系進行的局部調整,把美國的私人壟斷資本主義推向美國式的、非法西斯式的國家壟斷資本主義。二戰後這種模式被普遍採納,資本主義制度由此獲得了新的生命力,成為繼續向前發展的新起點。
B.羅斯福新政的實質
羅斯福新政不是法西斯主義。「新政」不僅不是法西斯主義,而且還起到了避免走向法西斯道路的作用。
羅斯福新政也不是社會主義。因為它沒有觸動資本主義制度。
羅斯福新政是美國資產階級為了克服經濟危機,在維護資本主義制度的前提下進行的政策調整,起到了一定的積極作用,最多也只能說是一次資產階級改革。
C.對羅斯福新政的評價
(1)羅斯福新政在美國現代歷史上基本上是一個進步現象,起著積極的、肯定的作用。它為壟斷資產階級維護資本主義的統治提供了寶貴的經驗,為以後美國和其他許多西方國家的資產階級政府所效法;它的實施是美國歷史上資產階級某些民主傳統的繼承和發展。
(2)新政所起的作用只是暫時地、略微地緩和了一些經濟危機在美國經濟中所造成的嚴重的局面,它沒有也不可能克服危機。新政實施的結果是,鞏固和加強壟斷資產階級在國家經濟和政治上的統治地位,它所包含的一部分對工人階級讓步的措施,不過是資產階級對付工人運動的一種手段而已。新政實行後美國工業生產指數逐年回升的現象,並不是新政葯方的功效,而是資本主義經濟周期自發規律作用的結果。而所包含的資產階級改良主義政策,則對工人階級和革命事業有巨大的危害。
(3)對羅斯福新政既不能過分贊譽,也不能過分貶低。它將美國的私人壟斷資本主義迅速地、大規模地推向美國式的、非法西斯式的國家壟斷資本主義,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廣大勞動人民的處境,緩和了階級斗爭,挽救和加強了美國的壟斷資本主義制度。但是,它的結果又加深了資本主義的矛盾,造成新的、更深刻的危機。然而,不能說新政的主要目的是阻止農民及工人參加革命行動,因為當時美國並不具備進行無產階級革命的主客觀條件。
6.比較德、日法西斯專政建立的異同
相同點:①歷史原因相同。兩國長期以來是君主專制的國家,都具有濃厚的軍國主義傳統,缺乏資產階級民主政治傳統;一戰後,兩國的海外市場都受到制約,德國喪失了全部海外殖民地,日本在東亞的市場亦受到壓制。
②利用時機相同。30年代經濟大危機為兩國法西斯勢力擴張提供了條件。兩國法西斯都利用經濟、政治危機,乘機擴張勢力,進而奪取政權。
③法西斯專政的本質相同。都是帝國主義極端反動的公開恐怖獨裁,對內獨裁,對外侵略擴張,使世界大戰的歐、亞兩個戰爭策源地形成,把世界引向戰爭。
不同點:①法西斯政權建立方式不同。德國是依靠納粹黨奪取政權建立法西斯專政。納粹黨通過欺騙性宣傳,騙取中下層群眾的支持,並討好軍隊,與壟斷資產階級勾結,使勢力大增。然後通過合法的形式,競選為國會第一大黨,進而奪取政權。日本不是依靠法西斯黨自下而上地掌握政權後,立即建立法西斯專政,而是依靠現有的天皇制和軍部法西斯勢力實現法西斯化。軍部法西斯分子通過製造一連串暗殺、政變等恐怖事件,以及對外策動侵華戰爭來擴大勢力和影響,進而自上而下建立軍事法西斯專政。
②日本法西斯勢力軍部內部存在著派系斗爭,故日本法西斯專政建立的時間較德國法西斯專政建立的時間長。
日本法西斯從一開始就暴露出赤裸裸的對外侵略擴張的慾望。如1927年田中義一上台,即製造「皇姑屯事件」,妄圖佔領中國東北。接著,制定《對華政策綱領》,確定了日本分離滿蒙、侵略中國、稱霸東亞的方針。而廣田宏毅內閣通過的《基本國策綱要》則是日本發動全面侵華戰爭,進而稱霸亞太地區的侵略方案。
⑻ (10分)1929—1933年經濟危機給世界帶來巨大而深遠的影響,各國紛紛應對。材料一 1929—1933年,整個資
(1)後果:來貿易保護主義泛濫;使資源本主義世界貿易迅速萎縮;加重了經濟危機,延緩了世界經濟恢復;加劇了資本主義國家間矛盾。(4分)
(2)措施:抓住經濟危機的機遇,引進西方技術、設備、資金和人才加速社會主義工業化建設。(2分) 背景:蘇聯獨立於資本主義世界經濟體系之外,未受大危機沖擊;資本主義國家經濟衰退,急於對外轉嫁危機;蘇聯工業化急需資金、技術和人才;蘇聯正確決策。(4分) ⑼ 1929到1933年的經濟危機時,各國之間的關稅戰造成了什麼影響
1929-1933年西方抄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爆發襲了全球性的經濟危機。各國均採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來度過經濟危機。對外殖民開拓,向殖民地輸出過剩產品、獲取廉價勞動力和生產原材料;鼓勵本國的投資;提高進口關稅,防止對本國工業、農業造成過大沖擊。 與1929西方經濟危機影響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