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中國的區域怎麼劃分的
一、中國憲法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行政區域劃分如下:
1、全國分為省、自治區、直轄市;
2、省、自治區分為市、自治州、縣、自治縣;
3、縣、自治縣分為鄉、民族鄉、鎮。
4、直轄市和較大的市分為區、縣。自治州分為市、縣、自治縣。
二、具體劃分如下:
1、華北地區: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山西省、內蒙古自治區
2、東北地區:遼寧省、吉林省、黑龍江省
3、華東地區:上海市、江蘇省、浙江省、安徽省、福建省、江西省、山東省
4、華中地區:河南省、湖北省、湖南省
5、華南地區:廣東省、海南省、廣西壯族自治區
6、西南地區:重慶市、四川省、貴州省、雲南省、西藏自治區
7、西北地區:陝西省、甘肅省、青海省、寧夏回族自治區、新疆維吾爾族自治區、香港特別行政區、澳門特別行政區、台灣省
8、4個直轄市:北京市、上海市、天津市、重慶市
區劃體制
省級行政區
省級行政區是中央人民政府直接管轄的最高一級地方行政區域,有省、自治區、直轄市、特別行政區4種。
1、省——是中國國家地方一級行政區域,始於元朝,已有六、七百年的歷史。
2、自治區——是中國少數民族聚居地方實行民族區域自治而建立的相當於省的行政區域。新中國成立後共建立了5個自治區:內蒙古自治區、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廣西壯族自治區、寧夏回族自治區、西藏自治區。
3、直轄市——即中央直轄市,由國務院直接管轄。是人口比較集中,在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具有特別重要地位的大城市。至1997年3月設立重慶直轄市為止,中國共設有4個中央直轄市:北京、天津、上海、重慶。
4、特別行政區——為「一國兩制」的實施,憲法第三十一條專門規定國家在必要時可以設立特別行政區。
特別行政區與省、自治區、直轄市同屬直轄於中央人民政府的地方行政區域。至1999年12月澳門回歸為止,中國共設立2個特別行政區:香港特別行政區、澳門特別行政區。
② 我想要知道」 中國經濟區域劃分的演變」政府認可的有哪些,劃分的方式,時間
從建國至今,我國經濟區域劃分的演變過程可以從20個方面加以概括。
1.沿海與內地的劃分。毛澤東在1956年《論十大關系》中提出了沿海和內地區域劃分,這種劃分方法在「一五」到「五五」計劃時期國家處理區域經濟關系時基本上被採用。上世紀90年代初國家在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十年規劃和「八五」計劃綱要中,也沿用這種劃分方法。目前我國有些學者在研究區域經濟關系時,仍採用這種稱謂。
2.六大經濟協作區的劃分。上世紀60年代初期,我國沿海和內地工業布局嚴重不均,地區經濟發展極不平衡,為縮小沿海與內地的經濟發展差距,有利於我國區域經濟目標的實現,中央將全國劃分為華北、東北、華東、中南、西南和西北六大經濟區域。
3.三線地區的劃分。上世紀60年代中期到70年代中期,我國與蘇聯關系惡化,加之西方國家加強對我國的經濟封鎖,國家為了備戰和加強國防建設,按照各省、市、區的戰略位置,把全國劃分為一、二、三線地區,一線地區包括新、蒙、黑、遼、吉、津、魯、蘇、滬、浙、閩、粵等省區;三線地區包括川、黔、陝、甘、青、寧、桂、鄂、晉等省;其餘地區為二線地區。
4.十大經濟協作區的劃分。1970年,全國計劃會議將全國劃分為西南、西北、中原、華北、華東、東北、華南、閩贛、山東和新疆十大經濟協作區。
5.八大綜合經濟區的劃分。1985年,劉再興「依據全國生產力總體布局態勢,結合區內近似性和區間差異性的基本原則,把全國劃分為東北區、華北區、華東區、黃河中下游地區、長江中下游地區、東南沿海區、西南區和西北區八大綜合經濟區。
6.六大經濟區的劃分。1986年,陳棟生從橫向經濟聯合角度,把全國劃分為東北區、黃河流域區、長江流域區、南方區、新疆區和西藏區六大經濟區,這種劃分標志著對經濟地帶的劃分進入了區域經濟研究的時代。
7.東中西三大經濟地帶或地區的劃分。1987年,國家「七五」計劃首次提出我國經濟區域按東、中、西三大經濟地帶或地區的劃分方法,東部包括遼、京、冀、津、魯、蘇、滬、閩、浙、粵、桂、瓊12個省市區,中部包括蒙、晉、吉、黑、皖、贛、豫、鄂、湘9個省區,西部包括川、黔、顛、藏、陝、甘、青、寧、新、渝10個省市區。「七五」以來國家基本上是依照這種劃分來制定相關政策措施的。在之後的全國「九五」計劃和2010年遠景目標綱要中,國家仍採用這種劃分方法。
8.九大經濟區的劃分。1990年,楊樹珍在考慮我國地區差異、人口、民族等因素,中心城市及其經濟吸引范圍,以及沿海港口城市、內陸邊貿中心在地區經濟協作中的作用,將全國劃分為東北區、華北區、華中區、華南區、西南區、西北區、內蒙古區、新疆區和西藏九大經濟區。
9.九大城市經濟區的劃分。1991年,顧朝林根據全國城市綜合實力和地區的特點提出了東北沈陽城市經濟區、華北京津城市經濟區、西北西安城市經濟區、華東上海城市經濟區、華中武漢城市經濟區、西南重慶城市經濟區、東南沿海廣州城市經濟區、西北烏魯木齊城市經濟區和青藏高原拉薩九大城市經濟區。
10.七大流域經濟區的劃分。1992年,徐逢賢等人提出將我國劃分為七大流域經濟區,分別為:長江流域經濟區(以滬為龍頭,蘇、浙為兩翼,皖、贛、鄂、湘為龍身,川為龍尾);黃河流域經濟區(以環渤海經濟區為龍頭,魯、遼為兩翼,帶動冀、晉、蒙、豫、陝等省);西北五省經濟聯合開發區(陝、甘、青、寧、新);珠江三角洲經濟發展區(珠江流域各省及瓊,輻射至桂、滇、黔等);閩南三角地帶經濟區(閩南部一帶);東北經濟區(東北三省);瀾滄江流域經濟區(西南五省)。
11.十大經濟區的劃分。1992年,楊吾揚從動態的角度把我國劃分為十大經濟區,分別是:東北區(遼、吉、黑、內蒙古的東四盟);京津區(京、津、冀);晉陝區;山東區(魯);上海區(滬、蘇、浙、徽、贛);中南區(豫、鄂、湘);四川區(川);東南區(閩、粵、台、瓊);西南區(桂、雲、貴);大西區(甘、寧、青、新、藏)。
12.七大經濟區的劃分。1992年,鄒家華考慮到區域協調發展,提出了7個跨省(市)的經濟區的戰略構想,並在國家「九五」計劃和2010年遠景綱要中得到系統闡述。七大經濟區分別為:長江三角洲及沿江地區;環渤海地區;東南沿海地區;西南和華南部分省區;東北地區;中部五省地區;西北地區。
13.沿海、沿邊地區與內陸腹地三大經濟帶劃分。1993年,魏後凱指出,應當依據沿邊、沿江和內陸省會城市相繼開放的新情況和新變化,把全國劃分為沿海、沿邊和內陸腹地三大經濟帶,可依據三大經濟帶的劃分制定全國的區域經濟發展戰略,明確各地方的發展方向。
14.核心區與邊緣區的劃分。1994年,谷書堂教授等按地理的同質性和各地區在國民經濟中的經濟發展水平,提出代替三大經濟帶或大經濟區的劃分新方法,即把全國劃分為核心區與邊緣區。所謂核心區,是指北京、天津、上海三市與遼寧省,其餘為邊緣區。其中,沿海地區的另外8省區為邊緣區1,中部地區的9省區為邊緣區2,西部地區的9省區為邊緣區3。
15.九大都市圈劃分。1996年,王建以我國經濟力量較強的大城市為中心,把全國劃分為九大都市圈,包括沈大都市圈、京津冀都市圈、濟青都市圈、大上海都市圈、珠江三角洲、吉黑都市圈、湘鄂贛都市圈、長江中下游都市圈和成渝都市圈。
16.八大社會經濟區域的劃分。2003年,李善同、侯永志依據空間上相互毗鄰、自然條件和資源稟賦結構相近等九大原則,把中國大陸劃分為8大經濟區域,包括東北地區、北部沿海地區、東部沿海地區、南部沿海地區、黃河中游地區、長江中游地區、西南地區和大西北地區。
17.「十一五」四個層級區域的劃分。國家「十一五」規劃中,從國土空間角度出發將我國大陸區域劃分為四個層級,第一個層級將我國大陸區域劃分為四大板塊;第二個層級將這四大板塊劃分為若干跨省區的經濟綜合區,即八大綜合區:東北綜合經濟區、北部沿海綜合經濟區、東部沿海綜合經濟區、南部沿海綜合經濟區、黃河中游綜合經濟區、長江中游綜合經濟區、大西南綜合經濟區、大西北綜合經濟區;第三個層級將跨省區的經濟綜合區劃分為若干標准區域;第四個層級將跨地市的標准區域劃分為若干基本空間單位。
18.「三大塊」經濟區域的劃分。2005年,孫紅玲等以縮小經濟差距、統籌區域協調發展為目標,提出以東部沿海地區的珠三角、長三角和環渤海三大城市群為經濟中心,以廣大中西部地區為經濟腹地,構建經濟中心帶經濟腹地的泛珠三角、泛長三角和大環渤海「三大塊」新經濟區域。
19.「蝴蝶模型」經濟區域劃分。2007年,李忠民等為實現統籌區域發展的目標,依據資源稟賦和區位理論,遵循同質性與集聚性原則相結合的區域劃分方法,構建出經濟區劃的「蝴蝶模型」,其中,以泛珠三角經濟區、大東北經濟區為左右前翅,泛長三角經濟區、環渤海經濟區為左右後翅,新亞歐大陸橋中國經濟區為蝴蝶軀乾的中國經濟新區劃。
20.「五大」經濟區域的劃分。2009年,馬慶林鞍照區域內部、區域之間協調發展的要求,採用外部擾動一致性標准劃分經濟區域,將全國31個省市自治區劃分為5個經濟區域,分別為北方經濟區、長江流域經濟區、東南經濟區、西南經濟區和西北經濟區。
③ 中國區域經濟布局的四大板塊
東部率先抄、西部開發、中襲部崛起和東北振興。
④ 我國的三大經濟地帶是什麼,是怎麼劃分的
為了制定本地區國民經濟的長期發展規劃,制定土地開發整治規劃、區域布局和區域經濟發展政策和服務。
經濟區的劃分已被世界上許多國家採用。
例如,蘇聯將該國分為三個主要經濟區:東部(包括西伯利亞和遠東)、西部(蘇聯的歐洲部分和烏拉爾地區)和東南部(中亞和哈薩克地區)
中國「七五」計劃(1986~1990年)提出,按經濟技術發展水平和地理位置相結合的原則,將全國劃分為三大經濟地帶,即:
東部沿海地帶(包括遼寧、北京、天津、上海、河北、山東、江蘇、浙江、福建、廣東、廣西、海南12個省、市、自治區),
中部地帶(包括黑龍江、吉林、山西、內蒙古、安徽、河南、湖北、湖南、江西9個省、自治區),
西部地帶(包括重慶、四川、雲南、貴州、西藏、陝西、甘肅、青海、寧夏、新疆10個省、自治區、直轄市)。
並提出「七五」期間至90年代,要加速東部沿海地帶經濟、技術的發展,同時把能源、原材料的開發和建設重點放到中部地帶,積極做好開發西部地帶的准備這一經濟發展戰略思想。
(4)中國經濟發展區域劃分擴展閱讀:
在中國的三大地帶中,中部地帶的經濟波動對中國總體經濟波動的影響最大,東部地帶次之,西部地帶的經濟波動對總體經濟波動的影響很小,達到了可以忽略的地步。產生這一現象的原因主要有:
(1)東、中部地帶「熱」「冷」差異很大,對宏觀調控的承受能力及反應能力也存在很大差異。盡管中國政府針對不同的地區實施了差別性的宏觀調控措施,但承受能力的差異使得中部地帶對政府宏觀政策的反應要明顯大於東部地帶。
中部地帶國有經濟比重相對較高,金融市場的發育程度低,企業融資主要依賴國有銀行,不利沖擊對中部企業的影響遠比對東部企業大得多。
東部企業的市場融資渠道多,在緊縮情況下企業融資的調整能力較強。中部企業基本依賴國家資金,一遇緊縮便易發生資金斷檔、生產經營難以為繼。
當宏觀緊縮剛使東部經濟從過熱狀態冷卻下來的時候,中部經濟卻已從正常增長陷入停滯衰退;而調控措施一放鬆,又會出現東部經濟再度趨熱及通貨膨脹進一步蔓延。宏觀調控緊不得,松不得,可調整的空間很小。
宏觀緊縮常常未達到預期效果便中途放鬆,有時不是出於兼顧經濟適度增長的考慮,而是迫於中部企業經營危機的壓力。
宏觀調控在這種情況下放棄緊縮,不是「軟著陸」過程中「緊」「松」搭配的主動調整,而是地區貧富差異及「熱」「冷」差異壓力下的被迫應急措施。
因此,盡管東部地帶經濟總量在中國經濟總量中所佔份額巨大(1978-2004年東部地帶GDP在中國GDP總量中所佔的平均份額為54.9%),但其對總體經濟波動的影響卻小於中部地帶。
⑤ 中國分為幾大區域
按經濟帶劃分
1.東部沿海地區:北京、天津、河北、遼寧、上海、江蘇、浙江、福建、山東、廣東、廣西、海南、重慶、大連、寧波、廈門、青島、深圳(18個省、區、市)。
2.中部內陸地區:山西、內蒙古、吉林、黑龍江、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9個省、區)。
3.西部邊遠地區:四川、貴州、雲南、西藏、陝西、甘肅、青海、寧夏、新疆 (9個省、區)。
按行政區域劃分:
1.華北地區: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內蒙古(5個省、市、區)。
2.東北地區:遼寧、吉林、黑龍江、大連(4個省、市)。
3.華東地區:上海、江蘇、浙江、安徽、福建、江西、山東、寧波、夏門、青島(10個省、市)。
4.中南地區:河南、湖北、湖南、廣東、廣西、海南、深圳(7個省、市)。
5.西南地區:重慶、四川、貴州、雲南、西藏(5個省、市)。
6.西北地區:陝西、甘肅、青海、寧夏、新疆(5個省、區)。
區域:
1.土地的界劃。指地區。《周禮·地官·序官》「廛人」漢鄭玄註:「廛,民居區域之稱。」晉潘岳《為賈謐作贈陸機》詩:「芒芒九有,區域以分。」清陳康祺《郎潛紀聞》卷三:「咨其風土,考其區域。」郭沫若《蘇聯紀行日記·七月十日》:「工人住宅系木造小屋,自成一區域。」
2.界限;范圍。晉陸機《吊魏武帝文》:「死生者性命之區域。」唐劉知幾《史通·序例》:「昔夫子修經,始發凡例;左氏立傳,顯其區域。科條一辨,彪炳可觀。」丁玲《一九三○年春上海(之一)》:「若泉對於這方面極感到興趣,他常常希望能從這知識階級運動跳到工人運動的區域里去。」
⑥ 中國四大區域劃分圖
中國四大區域劃分圖如下:
中國四大區域:西北地區、北方地區、南方地區、青藏地區四大地形區域。
四大地理分區依據
綜合地理位置、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的特點,可以把我國劃分為四大地理區域,即北方地區、南方地區、西北地區和青藏地區。
其中,秦嶺、淮河一線是北方地區和南方地區的分界線。大興安嶺-陰山-賀蘭山為北方地區和西北地區的分界線。我國青藏地區和西北地區,北方地區,南方地區的分界線,大致以第一級階梯和第二級階梯的分界線。
我國的北方地區和南方地區,在地形、氣候、河流流量和植被類型等方面均有明顯差異;受自然環境的影響,北方地區和南方地區的人們,在生產方式、生活習慣、文化傳統等方面也有很大差異。
四大經濟分區介紹:
根據我國經濟社會加速發展的新形勢,全國分為四大經濟區域:東部地區、東北地區、中部地區和西部地區。各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內容為:西部開發、東北振興、中部崛起、東部率先發展。
1、東北地區(黑龍江省、吉林省、遼寧省、內蒙古自治區東部的呼倫貝爾市、興安盟、通遼市、赤峰市、錫林郭勒盟)
2、中部地區(山西省、河南省、湖北省、湖南省、江西省、安徽省)
3、東部地區(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山東省、江蘇省、上海市、浙江省、福建省、廣東省、海南省)
4、西部地區(重慶市、四川省、廣西壯族自治區、貴州省、雲南省、陝西省、甘肅省、內蒙古自治區西部、寧夏回族自治區、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青海省、西藏自治區)
⑦ 全國八大經濟區域
新快報訊 據香港《文匯報》報道,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日前發表報告指出,中國所沿襲的東、中、西區域劃分方法已經不合時宜。為此,報告提出「十一五」期間內地劃分為東部、中部、西部、東北四大板塊,並可將四個板塊劃分為八大綜合經濟區的具體構想(具體情況見附表)。其中,毗鄰港澳台的南部沿海綜合經濟區,應建設成三個基地和一個中心。這份由國務院智囊機構發布的《地區協調發展的戰略和政策》報告,對「十一五」期間內地區域劃分提出了一些具體設想。報告還指出,由福建、廣東、海南等三省組成的南部沿海綜合經濟區緊鄰港、澳、台,海外社會資源豐富,對外開放程度高。
八大綜合經濟區具體構想
1.東北綜合經濟區遼寧、吉林、黑龍江:重型裝備和設備製造業基地;保持能源原材料製造業基地的地位;全國性的專業化農產品生產基地;
2.北部沿海綜合經濟區北京、天津、河北、山東:最有實力的高新技術研發和製造中心之一;加速區域一體化進程;
3.東部沿海綜合經濟區上海、江蘇、浙江:最具影響力的多功能的製造業中心;最具競爭力的經濟區之一;
4.南部沿海經濟區福建、廣東、海南:最重要的外向型經濟發展的基地;消化國外先進技術的基地;高檔耐用消費品和非耐用消費品生產基地;高新技術產品製造中心;
5.黃河中游綜合經濟區陝西、山西、河南、內蒙古:最大的煤炭開采和煤炭深加工基地、天然氣和水能開發基地、鋼鐵工業基地、有色金屬工業基地、奶業基地;
6.長江中游綜合經濟區湖北、湖南、江西、安徽:以水稻和棉花為主的農業地區專業化生產基地及相關深加工工業;以鋼鐵和有色冶金為主的原材料基地;武漢「光谷」和汽車生產基地;
7.大西南綜合經濟區雲南、貴州、四川、重慶、廣西:以重慶為中心的重化工業和以成都為中心的輕紡工業兩大組團;以旅遊開發為龍頭的「旅遊業-務業-旅遊用品生產」基地;
8.大西北綜合經濟區甘肅、青海、寧夏、西藏、新疆:重要的能源戰略接替基地;最大的綜合性優質棉、果、糧、畜產品深加工基地;向西開放的前沿陣地和中亞地區經濟基地和特色旅遊基地。
⑧ 按照經濟發展狀況可以中國分成哪幾個區域
由於抄歷史的原因。
傳統襲產業依賴於能源資源,能源和資源,分布不均,地區差異造成的。
3。進口和出口貿易的因素導致的水陸交通樞紐,該地區的發展
傳輸的業界領先的因素也可能導致在地域上的發展水平的變化,使一些地區和城市建立了比較優勢,現代金融,軟體,生物技術等。以上是不依賴於傳統產業的區域發展的主要因素,這些行業為主導的區域發展是非常重要的一點是,先發優勢。
中國的商業地理的現狀從來沒有被認為是長而窄,已經有5款發動機是說: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環渤海,東北,成都和重慶地區,這些地區是區域發展的重心。國家區域發展不平衡是顯而易見的,沿海的環比在西北,東北。
消除重要的是在產業結構相結合,經濟發展要素的轉移,現有的資源和人口轉移的政策支持有競爭力的產業或新興產業的發展利用的基本條件,加大基礎設施建設等。
⑨ 中國地理的區域劃分以及所屬省份
中國一般分為七大地理地區:
1、東北(黑龍江省、吉林省、遼寧省);
2、華東(上海市、江蘇省、浙江省、安徽省、福建省、江西省、山東省、台灣省);
3、華北(北京市、天津市、山西省、河北省、內蒙古自治區);
4、華中(河南省、湖北省、湖南省);
5、華南(廣東省、廣西壯族自治區、海南省、香港特別行政區、澳門特別行政區);
6、西南(四川省、貴州省、雲南省、重慶市、西藏自治區);
7、西北(陝西省、甘肅省、青海省、寧夏回族自治區、新疆維吾爾自治區)
(9)中國經濟發展區域劃分擴展閱讀
中國地理區劃可以認為是國家地理區域劃分的簡稱。地理區域劃分首先是把全國國土作為一個整體。就是把一個國家的全部國土區域按照其特點劃分成幾個大塊,以便進行地理、氣候、經濟和行政管理等方面的研究和管理。
由於中國疆域的寬廣,從地形、氣候、人文、經濟和政治各個角度分析,有各種類型的地理區域,各種地理區域類型可以劃分為自然帶、亞地帶、自然大區、自然區等等亞區。
四大經濟分區:
根據我國經濟社會加速發展的新形勢,全國分為四大經濟區域:東部地區、東北地區、中部地區和西部地區。各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內容為:西部開發、東北振興、中部崛起、東部率先發展。
東北地區(黑龍江省、吉林省、遼寧省、內蒙古自治區東部的呼倫貝爾市、興安盟、通遼市、赤峰市、錫林郭勒盟)
中部地區(山西省、河南省、湖北省、湖南省、江西省、安徽省)
東部地區(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山東省、江蘇省、上海市、浙江省、福建省、廣東省、海南省)
西部地區(四川省、廣西壯族自治區、貴州省、雲南省、重慶市、陝西省、甘肅省、內蒙古自治區西部、寧夏回族自治區、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青海省、西藏自治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