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經濟開發 > 俄羅斯的經濟發展歷程

俄羅斯的經濟發展歷程

發布時間:2020-12-23 20:18:36

㈠ 俄國——蘇聯的發展之路曲折起伏,在其發展歷程中,不同時期的改革有不同特點

2o世紀在世界現代化發展道路上有過三個重要的改革調整.一次是20世紀初的俄國,一次是30年代西方大危機時的美國,一次是70年代的中國.請回答:上述材料中所說的俄,美,中三個國家的"改革調整的機遇"分別是什麼?這三國的改革調整各有什麼特點?結果和影響如何?據材料請你對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國家經濟體制改革的認識.
答:1921年,列寧領導的蘇維埃政權遇到了極大的挑戰,蘇俄經濟瀕於崩潰破產,飢荒嚴重,人民生活極端困苦,工農關系緊張,農民到處暴動。列寧認識到戰時共產黨政策並不是過渡到社會主義的最好政策,於是實行新經濟政策,開始從蘇聯的國際出發,利用市場和商品貨幣關系來擴大生產,改善和鞏固工農聯盟,逐步過渡到共產主義。新經濟政策受到廣大工人農民的歡迎,俄國的工農業生產逐步恢復到戰前水平,蘇維埃政權得到鞏固。
1929年——1933年,資本主義世界發生最嚴重的世界性經濟危機。美國華爾街股票市場形勢急轉直下,股價狂跌,銀行紛紛倒閉,工商企業大量破產,生產銳減,農民收入減少,很多人瀕於破產。1933年上台的羅斯福為了盡快擺脫困境,實現經濟復甦,對國家經濟實行全面干預,在金融、工業農業和社會福利等各方面大刀闊斧地推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通過改革,減輕了經濟危機對美國經濟的嚴重破壞,促進了社會生產力的恢復。同時緩和階級矛盾,遏制了美國法西斯勢力,鞏固了資本主義統治,也為美國等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經濟政策的發展產生了重要影響。
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一直實行高度集中、高度統一的計劃經濟體制。這種體制在建國初期對恢復國民經濟,對生產資料私有制的社會主義改造,都曾起過積極的作用。但是,這種體制存在嚴重弊端,如政企職責不分,國家對企業統得過死;忽視商品生產、價值規律;分配中平均主義嚴重,企業吃國家「大鍋飯」,職工吃企業「大鍋飯」;企業缺乏自主權,職工的主動性和創造性難以發揮,致使企業失去活力等等,從而嚴重阻礙了生產力的繼續發展。所以,必須改革原來的經濟體制,才能使社會主義保持旺盛的生命力。
經濟體制的改革,首先在農村取得突破性進展。過去農村人民公社的體制,經營管理過於集中,分配上平均主義嚴重,不利於調動農民的積極性,農業生產發展緩慢。到1978年,全國還有一億多農民沒有解決溫飽問題。為了克服農民生產和生活上的困難,安徽、四川省首先實行「放寬政策」、「休養生息」的方針,試行包產到組、包產到戶的農業生產責任制,取得很好的效果。不久,全國農村實行以家庭聯產承包為主要形式的責任制,發展鄉鎮企業和非農產業,廢除了「一大二公」的人民公社舊體制。這就調動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解放了農村生產力,推動了農業的發展。農村改革向專業化、商品化、社會化發展。
農村改革推動了城市經濟體制改革。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城市也開始探索經濟體制改革,逐步擴大企業自主權。到1985年,城市的經濟體制改革全面展開,主要是把單一的公有制經濟發展為以公有制經濟為主體的多種所有制經濟;把高度集中的管理體制改變為以間接管理為主、宏觀調控的管理體制。經過改革,城市經濟生活出現前所未有的活躍局面。

資本主義國家的經濟體制改革和社會主義國家的經濟體制改革在性質上是根本不同的。資本主義國家的改革是在堅持資本主義制度的前提下作出的政策調整,不可能改變資本主義制度的本質,也就不能從根本上消除資本主義的基本矛盾,不能消除經濟危機,只能暫時緩解資本主義國家的矛盾,不可能改變資本主義制度必然滅亡的趨勢。社會主義國家的經濟體制改革,是在堅持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的前提下,對生產關系中若干不適應生產力發展的具體制度作出調整,使其更能適應生產力發展的要求。這種改革只能使社會主義經濟體制更加完善,更加能促進生產力的發展,成為推動社會主義制度不斷前進的動力。但是,這兩種不同性質的改革在具體做法上可以有相互借鑒之處,比如社會主義經濟制度體制,可以實行市場經濟體制,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基礎性作用。同時又運用經濟的、法律的、行政的等多種手段進行宏觀調控,把兩只手結合起來,促進社會主義經濟更快更好地發展。

㈡ 俄羅斯經濟政治發展前景

俄羅斯未來經濟發展的障礙分析

---------------------------------------------------------------

景維民 王永興
[內容提要] 20世紀90年代初的那場震驚世界的劇變至今仍然讓我們記憶猶新,幾乎在一夜之間,一個曾經堪與美國抗衡的超級大國就這樣轟然倒下了,留給人們無盡的遐想空間,也讓我們對社會主義改革和發展的路徑選擇問題有了進一步的認識。究竟是什麼原因造成了蘇聯的解體,俄羅斯的出路在哪裡,俄羅斯何時才能真正地走出經濟衰退、社會混亂的泥沼?這些都成了俄羅斯國內乃至世界的經濟學家、社會學家思考的問題。本文著眼於未來,力求對未來制約俄羅斯經濟發展的因素做出准確、客觀的分析,希望能以「他國」為鑒,對我國的改革大業起到一定的警示作用。
[關鍵詞] 俄羅斯 私有化 休克療法 地下經濟
[作者簡介] 景維民,1956年生,南開大學經濟學系教授;王永興,1981年生,現就讀於南開大學經濟學系99級基地班。(天津 300071)

一 蘇聯解體之後俄羅斯經濟社會發展的簡要回顧

1992年,俄羅斯選擇了「私有化」的道路,受當時的國際國內形勢的影響,這種私有化沒有採取「漸進式」的方法,相反,當時的領導者接受了哈佛大學教授薩克斯的建議採取了所謂的「休克療法」 [1] ,妄圖通過快刀斬亂麻的方式迅速實現所有制形式的變革,從而完成向市場經濟的轉型。然而事實卻證明,這種激進式的改革方案不但沒有起到預想的作用,甚至還激化了舊有的一系列社會矛盾,把俄羅斯人民拖入了苦難的深淵。現在,俄羅斯的領導人回過頭來重新審視自身的改革歷程時才認識到,經濟體制轉型是一個極其復雜、困難和長期的過程,是不可能一蹴而就的。然而,由於巨大的政策慣性,「休克療法」的傷痛至今難以抹平。
從1991年俄羅斯出現明顯衰退開始(當年GDP比上一年下降9%),俄羅斯經歷了連續6年的經濟負增長,到1997年剛剛出現復甦跡象(GDP比上一年增長0.4%),1998年8月17日起又遭受了金融危機的沉重打擊。據統計,俄羅斯在整個90年代GDP下降了50%多 [2] ,截至1998年,俄羅斯的GDP僅相當於美國的1/18強,中國的1/2弱 [3] 。居民的人均實際收入甚至下降了80% [4] ,約有60%的人生活在貧困線以下。通貨膨脹極其嚴重,物價上漲了6 000多倍,很多人的存款一夜之間化為烏有。俄政府面臨的債務問題也十分嚴峻,俄羅斯現在的負債率極高,每年都有上百億美元的債務到期,使國家經濟發展背上了沉重的包袱,與此同時,俄羅斯的資本外逃現象卻極為嚴重,基本每年都有200億美元左右通過「地上」和「地下」的各種途徑流失,這對原本資金就十分短缺的俄羅斯經濟更是雪上加霜。
經濟上的動盪必然導致社會的不穩定,經濟狀況的持續惡化導致社會失業率急劇上升。與此同時,貧富差距也迅速擴大,20%的人佔有社會總財富的60% [5] ,而這種差距多數是由於少數人利用手中特權產生的,這種收入的不公引起了人們的強烈不滿,也導致各種違法犯罪行為和黑社會組織的猖獗。俄羅斯的政局也處於不斷的動盪之中,反映了各個利益集團之間的利益矛盾沖突。這種現象又反過來進一步使經濟趨於惡化 [6] 。
總之,1998(包括1998)年以前俄羅斯經濟發展的道路可謂是荊棘叢生,這種狀況直到1999年才有所改觀。1999年俄羅斯的GDP出人意料地增長了3.2%,達到44 760億盧布,這種增長勢頭使一些人相信,俄羅斯經濟將要走出低谷。隨後兩年俄羅斯經濟的增長在一定程度上也印證了這一點,2000年和2001年俄羅斯GDP分別增長了7

㈢ 十月革命後至解體蘇聯經濟發展歷程

十月革命後,1917至此1923年以列寧為首的蘇唯埃俄國主要是恢復戰爭創傷,土地分配。

1924至1941年二戰前,以斯大林為為首.實行兩個5年經濟計化政策,在全國各地建設5000多個重工企業為目標,兩個5年計化的實現,經濟為居歐洲第一,世界第二。

1941至1945年蘇聯經過漫長4年終於打敗德國法西斯。

1945至此1953年,斯大林主要恢復國家的巨大戰爭創傷,修建校設。

1945年第一台電子計算機的製成。

1949年,成為第二個擁有原子彈的國家。

1953年後有赫曉魯夫擋任蘇聯最高統帥.為對抗美國,實飾同美國軍備。

1957年第一顆人造衛星抵達月球.蘇聯國家在赫魯曉夫領導下掀起了大規模的開墾土地運動。

1954~1958年間,蘇聯共計開墾土地4 000萬公頃,約占蘇聯全部耕地面積的1/5.蘇聯在赫魯曉夫時期實施的農業大規模開墾荒地運動在初期見效。

1956年獲得豐收。

1957年遇到寒流收成不佳。

1958年獲得豐收,當年墾荒區所收獲的穀物占當年全國糧食總產量的40%以上,但是好景不長,新開墾的土地出現了問題。由於墾荒區地處邊陲,人煙稀少,無法種植其他經濟作物,不能使人們長期定居,而且開墾需要長期的人力、財力、物力.開墾荒地也破壞了當地原來的生態環境,風沙侵蝕日益嚴重,所以這種墾荒運動所獲得的成果很難繼續真正鞏固下去。

1961—1970年,蘇聯在建立共產主義的物質技術基礎上,在按人口平均計算的產量方面將超過最強大最富裕的資本主義國家——美國;勞動者的物質福利和文化技術水平將大大提高,人人都將在物質上得到充足的保證;所有的集體農場和國營農場都將變成生產效率高、收入高的經濟單位。

㈣ 俄羅斯歷史發展階段

俄羅斯在公元十三世紀被金帳汗國佔領。

俄羅斯夜景15世紀末至16世紀初,以莫斯科大公國為中心,逐漸形成多民族的封建國家。1547年,伊凡雷帝改大公稱號為沙皇。1721年,彼得大帝改國號為俄羅斯帝國。1861年亞歷山大二世廢除農奴制。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成為軍事封建帝國主義國家。1917年2月,資產階級革命推翻了專制制度。1917年十月社會主義革命,建立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政權--俄羅斯蘇維埃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1922年12月30日,俄羅斯蘇維埃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蘇俄)、外高加索聯邦、烏克蘭、白俄羅斯成立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後擴大至16個加盟共和國)。1990年6月12日,俄羅斯蘇維埃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最高蘇維埃發表《國家主權宣言》,宣布俄羅斯聯邦在其境內擁有「絕對主權」。1991年8月,蘇聯發生八一九事件。9月6日,蘇聯國務委員會通過決議,承認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三個加盟共和國獨立。12月8日,俄羅斯聯邦、白俄羅斯、烏克蘭三個加盟共和國的領導人在別洛韋日簽署《獨立國家聯合體協議》,宣布組成「獨立國家聯合體」。12月21日,除波羅地海三國和喬治亞外的蘇聯11個加盟共和國簽署《阿拉木圖宣言》和《獨立國家聯合體協議議定書》。12月26日,蘇聯最高蘇維埃共和國院舉行最後一次會議,宣布蘇聯停止存在。至此,蘇聯解體,俄羅斯聯邦成為完全獨立的國家,並成為蘇聯的唯一繼承國。1993年12月12日,經過全民投票通過了俄羅斯獨立後的第一部憲法,規定國家名稱為「俄羅斯聯邦」,和「俄羅斯」意義相同。

現代一般認為俄羅斯的歷史應追溯至莫斯科大公國的建立為始。但是在俄羅斯境內,自遠古就有人類居住。 6世紀,東斯拉夫人逐漸向俄羅斯的歐洲部分等地區遷徙。862年,以留里克為首的瓦朗幾亞人征服東斯拉夫人,建立留里克王朝。882年,建立了基輔羅斯。12世紀分裂為若干獨立公國。1237年蒙古軍隊佔領,建立欽察汗國。 莫斯科建於1147年,弗拉基米爾大公尤里?多爾戈魯基是其奠基人。他頭戴戰盔、身披鐵甲、左手持盾、雙腿跨馬的紀念像一直矗立在莫斯科市中心特維爾大街中段莫斯科市政府前面的廣場上。1547年,莫斯科大公伊凡四世加冕稱沙皇,建造克里姆林宮,莫斯科大公國逐漸發展為東北羅斯的政治、經濟、文化和宗教中心,領導其他公國擺脫了蒙古韃靼的統治,使俄羅斯成為一個獨立的國家。

俄羅斯1000多年的歷史上,除了24年的韃靼統治以外,只有兩個王朝。第一個王朝是留利克王朝,建於公元9世紀。上述基輔羅斯時期,就是留利克王朝開始。1598年伊凡四世(雷帝)的兒子費多爾去世後,留利克王朝絕嗣,統治俄國700多年的留利克王朝從此覆滅。

羅曼諾夫王朝

1605年,戈杜諾夫突然死亡,俄羅斯天下大亂,進入一個「混亂時代」。直到下諾夫哥羅德的米寧和波扎爾斯基率領民兵把波蘭侵略軍趕出莫斯科以後,這一動盪時期才終於結束。1613年貴族們推舉伊凡四世的親戚、16歲的米哈伊爾?羅曼諾夫為新沙皇,建立了羅曼諾夫王朝。這個王朝經歷了18個沙皇的統治,末代沙皇尼古拉二世在1917年發生的俄國二月革命中被推翻。

俄羅斯帝國

17世紀時,歐洲許多國家發展迅速,而俄國農奴制度還在盛行。為了效法西方,彼得一世在1697年派遣使團赴西歐考察,自己也化名隨團出訪,回國後實行了一系列改革,史稱彼得一世改革,在政治、軍事、經濟、科學文化各方面提高了俄羅斯的實力。1721年,彼得一世宣布俄羅斯為帝國。葉卡捷琳娜二世時期,領土空前膨脹,被稱為「帝國的黃金時期」。

臨時政府

資產階級二月革命後,由克倫斯基以及其他一些社會革命黨、立憲民主黨人控制,組成了俄羅斯臨時政府。此政府受到原支持沙皇的保皇黨和支持列寧、里昂?托洛茨基的共產黨的兩面攻擊,政府對兩種反對勢力均採取嚴厲鎮壓政策。該政府統治期間行政腐敗,經濟崩潰,仍參加帝國主義的第一次世界大戰,因此不得人心,最後在1917年俄歷十月被布爾什維克革命推翻,克倫斯基出逃國外,一些領導人被捕或出逃。俄國內戰之後,布爾什維克取得政權,說明人民政權才是民主的與自由的政權。

蘇聯時期

1917年11月7日,彼得格勒武裝起義勝利,列寧領導的俄國布爾什維克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勞動人民當家做主的政權。十月革命勝利後,俄國退出一戰。十月革命之後的半年,一方面蘇維埃政權在全國建立。另一方面,簽訂了《布列斯特和約》與德國妥協。保衛了蘇維埃政權。

俄羅斯聯邦

1991年8月24日,俄羅斯蘇維埃聯邦共和國宣布獨立,成為俄羅斯聯邦。從此之後,俄羅斯聯邦雖然保持了大國的地位,但始終面臨經濟困境,俄羅斯實現大國夢仍任重道遠。

㈤ 俄羅斯經濟結構

俄羅斯經濟結構如下:

俄羅斯是前蘇聯最大的加盟共和國,1990年生產占原蘇聯國民收人的63, 5%和工業產值的0.6%,其起始經濟結構繼承了原蘇聯的結構特徵。俄羅斯繼承的原蘇聯經濟結構是一個畸形的經濟結構,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1. 國民經濟軍事化,前蘇聯領導人缺乏對時代的深刻洞察力,認為戰後仍然是戰爭和革命的時代,沒有意識到出現了和平和發展的新時期。因此戰後長期奉行霸權主義政策和進攻性戰略,導致國民經濟軍事化格局長期存在。對於國民經濟軍事化的實情原蘇聯長期諱莫如深,官方公布的軍費數額一直為每年不超過200億盧布。1989年戈爾巴喬夫在蘇聯人代會上第一次承認蘇聯的國防總支出為773億盧布,原蘇聯外長謝瓦爾德納澤1990年7月在蘇共二十八大上進一步透露蘇聯軍費占國家預算的1/4(合1150億盧布)。蘇聯的國民經濟軍事化還表現為軍備生產的高比重。據前蘇官方公布的資料,蘇聯軍備生產約占國內生產總值的8%,而學者和觀察家估計為25%。某些部門的情況更為嚴重,例如機器製造業的70%都服務於軍備生產。

  2. 社會生產兩大部類對比關系失衡。前蘇聯經濟結構畸形的又一表現是社會生產兩大部類對比關系失衡。在工業總產值中,甲類工業的比重佔75%左右,而美國為65%。農輕重的比例基本為2:2:6,而中國為3:3:4。這是蘇聯長期奉行優先發展重工業方針的結果。應該指出,在工業化時期強調優先發展重工業是有客觀依據的,因為在技術進步和資本有機構成提高的條件下,社會擴大再生產的規律是生產資料生產比消費資料生產增長更快,而工業化時期的典型特點正是技術進步和資本有機構成迅速提高。但是,在工業化完成之後,特別是戰後依然這樣強調優先發展重工業則是教條主義的。因為工業化之後技術進步的特點,已從主要是以機械勞動取代手工勞動,轉為主要是大機器生產和機器體系本身的進一步發展,從而由主要是機器數量的增加,轉為主要是機器效率的提高。這種特點在戰後進人大機器生產的第二階段,即實現生產的綜合機械化和自動化,以及廣泛採用節約能源和原材料的新工藝的過程中,表現得特別明顯。而隨著新技術革命的興起,生產又轉向技術含量高和附加價值大的方向發展。這一切提供了固定基金佔用率和材料消耗率下降的可能性,從而出現了生產資料生產與消費資料生產增長速度相接近的趨勢。西方發達國家的實踐已證明了這一點,60年代以來它們的生產資料生產一與消費資料生產基本上是平行發展。

  3. 產業結構落後。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產業結構的重心經歷了三個階段:勞動密集型產業,資本密集型產業,知識和技術密集型產業。戰後,隨著新技術革命的興起,西方發達國家的產業結構,從資源和設備密集型產業為主,過渡到知識和技術密集型產業為主。基礎工業成為「夕陽產業」,在其基礎上蓬勃發展的是高技術工業,農業中生物工程技術和遺傳工程技術迅速發展,第三產業不斷發展擴大,日漸形成「信息產業」。一個與現代高科技相適應的高級化軟產業結構逐漸形成。在這場對經濟發展生命攸關的科技競賽中,蘇聯與西方的差距進一步拉大。雖然也曾提出要重視發展現代高科技,但產業結構中佔主導地位的仍是傳統工業,即工業化時期形成的基礎工業,而在現代高科技領域落後西方至少15-20年。三次產業關系中,第三產業極端落後,直到1991年服務性產值在國內生產總值中的比重還只有24 %。這使蘇聯社會總產品中,資源和資本耗量大的產品比重大,知識和技術含量高的產品比重小;而在國內生產總值中,商品性產值比重大,服務性產值比重小。產業結構的這種落後性也是蘇聯經濟增長方式未能從粗放型轉變為集約型的重要原因。

㈥ 十月革命後至解體蘇聯經濟發展的歷程

1,十月革命後,1917至此1923年以列寧為首的蘇唯埃俄國主要是恢復戰爭創傷.土地分配.1924至1941年二戰前,以斯大林為為首.實行兩個5年經濟計化政策,在全國各地建設5000多個重工企業為目標,兩個5年計化的實現,經濟為居歐洲第一,世界第二.1941至1945年蘇聯經過漫長4年終於打敗德國法西斯.1945至此1953年,斯大林主要恢復國家的巨大戰爭創傷,修建校設.1945年第一台電子計算機的製成,1949年,成為第二個擁有原子彈的國家.1953年後有赫曉魯夫擋任蘇聯最高統帥.為對抗美國,實飾同美國軍備.1957年第一顆人造衛星抵達月球. 蘇聯國家在赫魯曉夫領導下掀起了大規模的開墾土地運動。在1954~1958年間,蘇聯共計開墾土地4 000萬公頃,約占蘇聯全部耕地面積的1/5。蘇聯在赫魯曉夫時期實施的農業大規模開墾荒地運動在初期見效,1956年獲得豐收,1957年遇到寒流收成不佳,1958年獲得豐收,當年墾荒區所收獲的穀物占當年全國糧食總產量的40%以上。但是好景不長,新開墾的土地出現了問題。由於墾荒區地處邊陲,人煙稀少,無法種植其他經濟作物,不能使人們長期定居,而且開墾需要長期的人力、財力、物力。開墾荒地也破壞了當地原來的生態環境,風沙侵蝕日益嚴重,所以這種墾荒運動所獲得的成果很難繼續真正鞏固下去。
在最近二十年(1961—1970年)里,蘇聯在建立共產主義的物質技術基礎上,在按人口平均計算的產量方面將超過最強大最富裕的資本主義國家——美國;勞動者的物質福利和文化技術水平將大大提高,人人都將在物質上得到充足的保證;所有的集體農場和國營農場都將變成生產效率高、收入高的經濟單位;蘇聯人對設備完善的住宅的需求將基本上得到滿足;繁重的體力勞動將消滅,蘇聯將成為工作日最短的國家。

㈦ 俄羅斯經濟布局特點是

樓主您好!俄羅斯經濟布局特點是這樣的:

經濟總量:
俄羅斯2010年按匯率計算,GDP總量為1.4769萬億美元,人均GDP1萬美元左右。2011年,GDP總計: 1.884萬億美元,人均GDP:10437美元。 俄的經濟結構非常不合理,絕大部分收入來自於資源行業,包括石油、天然氣、礦石和木材等,受這類商品價格的波動影響非常大。俄經濟在2009年遭到重創,自2000年以來首次出現負增長,下滑幅度超過了二十國集團及金磚四國。2009年1月至10月,GDP同比下降9.6%,2009年按照美元匯率計算的GDP,下降了25%左右;梅德韋傑夫估計,2009年降幅為7.5%;世界銀行認為降幅可達8. 7%。 俄羅斯是世界經濟大國。蘇聯時期它是世界第二經濟強國。蘇聯解體後其經濟一度嚴重衰退。2000年之後俄羅斯的經濟在大量出售資源的情況下得以迅速發展。2006年俄羅斯的經濟總量超過1990年解體前。2007年俄羅斯的國內生產總值達到11356億美元,位居世界第十位。

出口
俄主要出口商品是石油和天然氣等礦產品、金屬及其製品、化工產品、機械設備和交通工具、寶石及其製品、木材及紙漿等;主要進口商品是機械設備和交通工具、食品和農業原料產品、化工品及橡膠、金屬及其製品、紡織服裝類商品等。

工業
俄羅斯工業發達,核工業和航空航天業佔世界重要地位。2004 年工業產值為112090億盧布 ,同比增長6.1%。工業從業人口2055.4萬人,占總就業人口(6732.2萬)的30.5%。工業基礎雄厚,部門全,以機械、鋼鐵、冶金、石油、天然氣、煤炭、森林工業及化工等為主,木材和木材加工業也較發達。俄工業結構不合理,重工業發達,輕工業發展緩慢,民用工業落後狀況尚未根本改變。
俄羅斯重工業發達。主要工業區有:中央工業區,西北工業區,烏拉爾工業區,新西伯利亞工業區等。
聖彼得堡工業區:以石油化工、造紙造船、航空航天、電子為主。 莫斯科工業區:以汽車、飛機、火箭、鋼鐵、電子、為主。
烏拉爾工業區:以石油、鋼鐵、機械為主。
新西伯利亞工業區:以煤炭、石油、天然氣、鋼鐵、電力為主。
俄食品和紡織工業最發達的地區:聖彼得堡工業區
俄羅斯工業最發達的地區:莫斯科工業區。
莫斯科工業區是高度發達的工業區,以其生產的大量工業品供應全國。

希望對您有幫助!
http://..com/question/435220533.html?oldq=1

㈧ 二十世紀末俄羅斯經濟迅速發展的原因

俄羅斯的經濟還是相對快速的從世界最大的中央計劃經濟轉型到市場經濟體制。建立資版本主義制度權
俄羅斯經濟發展的策略----即市場經濟+民主原則+俄羅斯的現實。主張有秩序的市場經濟,加強國家行政力度,為經濟發展創造好的環境。
普京實行了務實有針對性的經濟策略,提出了俄羅斯面向新世紀社會經濟改革計劃和富國強民戰略。以私有化為核心的經濟體制改革,努力建立良好的經營和投資環境,推進積極的新工業政策,以高科技帶動經濟,積極融入全球化進程,建立經濟安全預警機制。

㈨ 日本美國俄羅斯中國60年來的經濟歷史和未來發展趨勢

中國:根據中國前六十年的兩個發展階段的歷史經驗及未來世界局勢的發展演變,認為中國下一個三十年的經濟發展主要會呈現如下六個主要特徵:一是中國將形成內需導向型開放局面,恰好是第一個三十年單純內需封閉與第二個三十年出口導向的結合。因為中國擁有世界上最為龐大的內需市場嘛。二是中國民營化道路將越走越寬廣,在中國改革開放的成功進程中,民營經濟居功至偉,但國有經濟在一些重要行業中的壟斷,卻嚴重製約了中國經濟的發展。前不久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要向民營經濟開放部分壟斷行業,就是讓中國民營經濟大發展的進軍號。三是城鎮化將成為中國未來的發展趨勢,消除城鄉差別,實現城鎮化,是擴大內需的根本性舉措。四是中國將成為抑制氣候變暖的急先鋒,由於中國自身的利益以及長遠發展的需要,中國要謀求可持續、健康發展,必須重視環境的保護和改善,這將成為今後中國經濟發展所必須面對的重要課題和嚴峻挑戰。五是中國將成為全方位、多層次的製造業大國,中國發展製造業的任務將是長期的戰略選擇,但重點是要實現幾項重大的戰略性轉移,即使我們全國(尤其是那些曾經是落後、邊遠的地區)都成為相應產業的製造業基地。六是人民幣的國際化對於中國而言別無選擇,因為這是中國成為世界強國的必然,現在這個進程就已經開始了。

從上述六個層面上說,中國在未來三十年的發展是值得期待的,盡管這樣的路徑肯定不會一帆風順,但實現目標的信心我們當然是充足的。石先生的預測僅僅局限在了經濟的層面,其實我們完全能夠想到,經濟的發展與政治的變革從來都是相輔相成的。如果我們所預期的六大目標都能逐一得以實現,那麼,我們國家的政治民主化進程也必定是令人期待的啊。

俄羅斯:是前蘇聯經濟實力最強的國家,在當前世界也是經濟大國。從工農業總產值來看,它占原蘇聯工農業總產值的70%。與原蘇聯平均水平之比(%),1990年人均國民生產總值為114%,人均消費為108%,人均國民財富為117%,工業勞動生產率110%,農業勞動生產率為108%。1990年國民生產總值占原蘇聯國民生產總值的58.7%。
美國:具有高度發達的現代市場經濟,其國內生產總值和對外貿易額均居世界首位,有較為完善的宏觀經濟調控體制。美國自然資源豐富。煤、石油、天然氣、鐵礦石、鉀鹽、磷酸鹽、硫磺等礦物儲量均居世界前列。其他礦物有銅、鉛、鉬、鈾、鋁礬土、金、汞、鎳、碳酸鉀、銀、鎢、鋅、鋁、鉍等。戰略礦物資源鈦、錳、鈷、鉻等主要靠進口。已探明煤儲量35966億噸。已探明原油儲量270億桶。已探明天然氣儲量56034億立方米。森林面積約44億畝,覆蓋率達33%。工農業生產門類齊全,集約化程度高,經濟發展水平居世界領先地位,國民經濟總值佔世界首位。汽車工業和建築業在產業中佔有重要地位,為美國經濟的兩大支柱。近年來,在信息、生物等領域科技進步推動下,美國產業轉型加快,勞動密集型產業進一步被淘汰或轉移到國外。與此同時,信息等高科技產業發展迅速,產品更新換代日益加快,利用高科技改造傳統產業也取得進取。主要的工業產品有汽車、航空設備、計算機、電子和通訊設備、鋼鐵、石油產品、化肥、水泥、塑料及新聞紙、機械等。農業高度發達,機械化程度高,主要農產品有小麥、玉米、大豆等均佔世界領先地位。糧食總產量佔世界的1/5。美國是世界上最大的商品和服務貿易國。美前五大出口市場為加拿大、墨西哥、日本、英國和中國。美前五大進口市場為加拿大、中國、墨西哥、日本和德國。2004年國內生產總值(GDP):119952億美元(按2004年當年價格計算),人均國內生產總值:37610美元((按2004年當年價格計算)。

㈩ 俄羅斯經濟為什麼衰落了

1.地廣人稀,經濟發展不平衡

俄羅斯是典型的中高緯度國家,較高的緯度使得氣候內變得寒冷,容人口生育率遠遠低於其他中低緯度國家。加上俄羅斯欲罷不能的酗酒傳統,人口增長率始終不高,嚴重影響了俄羅斯的長遠發展。

而且寒冷的氣候也使得俄羅斯縱然海岸線漫長,卻缺乏優良的港口。再加上國際環境的惡化,俄羅斯事實上正在變得越來越封閉。

而封閉的環境也影響了領導人的戰略眼光。今天的俄羅斯,雖然國土面積廣大,但是其重心仍然是只佔俄羅斯1/4的歐洲部分。在面積廣袤的西伯利亞和遠東地區,俄羅斯領導人始終沒有給予足夠的重視,這使得西伯利亞和遠東地區經濟發展長期落後,人民生活貧困。

閱讀全文

與俄羅斯的經濟發展歷程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