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凱恩斯主義的弊端是什麼
1、凱恩斯主義只看到人的物質滿足,而沒有看到人的精神滿足。
人既是肉體的,也是精神的;既是個人化的,也是社會性的。而凱恩斯主義滿足人的主要手段,就是通過不斷製造物質財富,來填補人多樣性的需求,這樣解決問題的效果就十分有限。
2、凱恩斯主義只看到了經濟效率,而沒有看到社會公平。
政府擴張政策的實施,若同時加上更加公平的分配政策,就可能減少貧富差距的拉大。但若在實行擴張政策的同時,強調分配的自由市場原則,在這種情況下,受益最多的往往是大企業和強勢團體以及富裕階層,而窮人往往是受益最少的群體,這種情況往往是導致社會貧富差距進一步擴大。
3、凱恩斯主義只看到「節儉的悖論」,而沒有看到「浪費的悖論」。
從局部和短期看,節儉固然可以減少需求,不利於刺激經濟,但從長期和整體看,實際情況並不是這樣。
4、凱恩斯主義治理經濟危機的措施是只注重治標,而不注重治本。
治理經濟危機,刺激需求是治標不治本,財富均衡才是治本。從歷史上每次經濟危機產生的原因看,有一個共同的現象,就是財富不均衡。
5、凱恩斯主義只看到需求方面的重要性,而沒有看到供給方面的重要性。
凱恩斯革命有一個重要的方面,就是對薩伊定理的否定。薩伊定理認為,供給會自動創造需求,而凱恩斯認為需求是最重要的。
(1)凱恩斯的經濟政策的影響擴展閱讀
凱恩斯主義的核心理論支柱就是有效需求不足,有效需求是就是實際購買力需求。凱恩斯認為,經濟蕭條降臨人間由於收入減少會導致購買力下降,人們對未來經濟預期悲觀也會導致降低消費。
這就是有效需求的核心邏輯,為了解決這一經濟學難題,此時政府應該通過擴大財政赤字刺激經濟。說道這里我們可以清晰的看到,無論理論多麼拗口,其實就是政府加大印鈔解決所有問題。市場流動性充足後,改變人們對經濟的預期,以達到經濟繁榮假象。
❷ 在封閉經濟中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對凱恩斯模型與古典模型的影響
1、古典理論認為,勞動力市場運行毫無摩擦,總能維持勞動力的充分就業,無論價格水平如何專變化,經濟中的產量屬總是與勞動力充分就業是的產量,即潛在產量相對應,所以總供給曲線總是垂直的。
在古典模型中,除非總供給曲線發生變動,否則財政和貨幣政策只會帶來物價的變動,沒有其他效果。凱恩斯模型正好相反。
2、凱恩斯交叉圖構成IS曲線的基石,流動性偏好理論構成LM曲線的基石。IS-LM模型在不同的經濟中表現並不一樣。凱恩斯模型假設價格、利息率不變,而IS-LM假設價格不變,所以有一點的區別,但是都是對總需求的分析。
3、凱恩斯模型是對短期經濟效應的分析;古典模型是對(超)長期經濟的分析。
❸ 簡述凱恩斯的三大心裡法則和其經濟政策
凱恩斯三大心理規律影響著人們的消費與投資:
1.邊際消費傾向遞減規律。所謂邊際消費傾向就是人們新增收入中用於新增消費的的比重。此項比重遞減,也就是說,隨著人們的收入增加,人們的消費增加不會比收入增加得快一些。人們把收入中的更大比例作為財富存起來。因此,人們越富裕,消費在總收入中所佔的比重就越小。由於人們的消費跟不上收入的增長,就會有一部分產品賣不出去,社會生產無法保持平衡。
2.資本的邊際效率遞減規律。資本的邊際效率是指新增一個單位的投資所帶來的新增利潤。因此開始投資時,總是投資於資本回報比較高的項目,隨後的投資,其回報率相對降低,以此往下,預期投資的匯報率就會下降。並且,投資者的心理很容易對未來產生悲觀情緒,這也會使投資者趨於消極,使資本的邊際效率下降。這樣一來,投資需求不足,影響到宏觀經濟的平衡。
3.流動性偏好。所謂流動性偏好,是指人們對持有現金愛好。人們心理上偏好現金,是因為三個動機:1.交易動機。為了應付日常開支,人們需要保留部分現金在手上;2.謹慎動機。為了應急,防止意外,人們也會留有部分現金;3.投機動機。即人們為了尋求更大的效益,也需要留有部分現金,以備隨時可以調用。
在凱恩斯的邏輯里,資本主義發生危機的一個重要原因是有效需求不足,從而生產過剩,爆發危機。 按照凱恩斯的分析,這三大心理規律的存在,使宏觀經濟在完全自由的市場經濟中無法得到平衡,其結果就會出現經濟危機。要解決經濟危機,就需要政府出面對經濟運行進行干預,增加全社會的有效需求,抵消三大心理規律對宏觀經濟的負面影響。
凱恩斯的經濟政策觀點:
凱恩斯經濟政策觀點的核心是反對自由放任,主張國家干預。凱恩斯要求擴大政府職能。他在這里所說的政府職能主要是指政府調節消費傾向和投資引誘的職能。調節消費傾向,目的是刺激消費;調節投資引誘,目的是刺激投資。有效需求是由消費需求和投資需求組成的,刺激消費和投資,就是刺激有效需求。不過,凱恩斯強調,不能太著重於增加消費,而應著重於投資。
在刺激消費需求方面,凱恩斯主張國家部分地通過稅制,部分地通過限定利率;部分地通過其他手段對消費傾向施加導向性影響。凱恩斯認為,政府的財政政策會影響消費和儲蓄,所得稅、資本利潤稅、遺產稅等,都同消費和儲蓄有關。如果政府有意識地把財政政策作為更為平等的收入分配工具,財政政策對消費傾向的影響就會更大。至於貨幣政策,凱恩斯認為,在長期中,利率的重大變動會影響消費傾向;在短期中,利率的變動對消費沒有多大的直接影響,而只有間接的影響——利率變動使證券或其他資產增值或貶值,從而引起當前消費的增加或減少。
在刺激投資方面,凱恩斯一方面主張國家採取措施提高資本邊際效率,以刺激私人投資的積極性;另一方面主張投資社會化,由國家直接組織投資。在凱恩斯看來,貨幣政策對刺激投資有一定作用。但是僅僅利用貨幣政策不足以達到最優投資率。因為資本邊際效率的大幅度波動不是利率的有限波動所能抵消的。在政府不能直接控制國內利率和其他投資引誘的情況下,增加貿易順差是政府增加國內投資的惟一的直接辦法,也是政府降低國內利率、提高國內投資引誘的惟一的間接辦法。但是,凱恩斯強調的是擴大政府職能,加強政府對投資的控制。他的結論是,不能把提供當前投資的職責留在私人手中。國家能從長期觀點並根據一般社會利益計算資本品的邊際
效率,應更多地承擔直接組織投資的責任,設法提高並補充投資引誘。凱恩斯主張實行「中央控制」,推行「投資社會化」,認為這是獲得接近充分就業的惟一辦法。不過,為了讓資產階級放心,凱恩斯特別聲明,投資社會化並不是生產資料國有化,而是實行國家權威和私人主動性合作。
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都可以用來刺激消費和投資。凱恩斯認為,在這些政策中,僅僅依靠貨幣政策很難奏效,主要應當依靠財政政策。在財政政策上,凱恩斯不同意傳統經濟學保持國家預算平衡的觀點,而是認為財政赤字有益。在貨幣政策方面,凱恩斯不同意傳統經濟學保持國內價格穩定的觀點,而是認為溫和的通貨膨脹無害。盡管他在早期的著作中承認通貨膨脹的危害性,可是在《通論》中卻主張通過溫和的通貨膨脹來降低實際工資以增加利潤,壓低利率以刺激投資,把溫和的通貨膨脹看作是防止或緩和經濟危機的手段。
❹ 凱恩斯對經濟學的貢獻
凱恩斯一生對經濟學作出了極大的貢獻,一度被譽為「救星」、「戰後繁榮之父」等美稱。凱恩斯出生於薩伊法則被奉為神靈的時代,認同藉助於市場供求力量自動地達到充分就業的狀態就能維持經濟的觀點,因此他一直致力於研究貨幣理論。
他的發表於1936年的主要作品《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引起了經濟學的革命。這部作品對人們對經濟學和政權在社會生活中作用的看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凱恩斯發展了關於生產和就業水平的一般理論。
其具有革命性的理論主要是:關於存在非自願失業條件下的均衡:在有效需求處於一定水平上的時候,失業是可能的。與古典經濟學派相反,他認為單純的價格機制無法解決失業問題。
引入不穩定和預期性,建立了流動性偏好傾向基礎上的貨幣理論:投資邊際效應概念的引入推翻了薩伊定律和存款與投資之間的因果關系。
凱恩斯主義的理論體系是以解決就業問題為中心,而就業理論的邏輯起點是有效需求原理。其基本觀點是:社會的就業量取決於有效需求,所謂有效需求,是指商品的總供給價格和總需求價格達到均衡時的總需求。
當總需求價格大於總供給價格時,社會對商品的需求超過商品的供給,資本家就會增僱工人,擴大生產;反之,總需求價格小於總供給價格時,就會出現供過於求的狀況,資本家或者被迫降價出售商品,或讓一部分商品滯銷,因無法實現其最低利潤而裁減雇員,收縮生產。
因此,就業量取決於總供給與總需求的均衡點,由於在短期內,生產成本和正常利潤波動不大,因而資本家願意供給的產量不會有很大變動,總供給基本是穩定的。這樣,就業量實際上取決於總需求,這個與總供給相均衡的總需求就是有效需求。
(4)凱恩斯的經濟政策的影響擴展閱讀:
一、人物生平
1883年6月5日生於英格蘭的劍橋,14歲以獎學金入伊頓公學(Eton College)主修數學,曾獲托姆林獎金(Tomline Prize)。
畢業後,以數學及古典文學獎學金入學劍橋大學國王學院。1905年畢業,獲劍橋文學碩士學位。之後又滯留劍橋一年,師從馬歇爾和庇古攻讀經濟學,以准備英國文官考試。
1906年以第二名成績通過文官考試,入選印度事務部。任職期間,為其第一部經濟著作《印度通貨與金融》(Indian Currency and Finance,1913)作了大量研究准備工作。
1908年辭去印度事務部職務,回劍橋任經濟學講師至1915年。
其間1909年以一篇概率論論文入選劍橋大學國王學院院士,另以一篇關於指數的論文獲亞當斯密獎。概率論論文後稍經補充,於1921年以《概率論》(ATreatise on Probability)為書名出版。
二、主導理論
凱恩斯以前的主導經濟理論是馬歇爾為代表的新古典學派自由放任經濟學說,又稱傳統經濟學。這種學說是建立在「自由市場、自由經營、自由競爭、自動調節、自動均衡」的五大原則基礎上的,其核心是「自動均衡」理論。
認為在自由競爭的條件下,經濟都能通過價格機制自動達到均衡;商品的價格波動能使商品供求均衡;資本的價格——利率的變動能使儲蓄與投資趨於均衡;勞動力的價格——工資的漲跌能使勞工市場供求平衡,實現充分就業。
因此,一切人為的干預,特別是政府幹預都是多餘的,什麼也不管的政府是最會管理的政府,應該信守自由競爭、自動調節、自由放任的經濟原則,政府對經濟的干預只會破壞這種自動調節機制,反而引起經濟的動盪或失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