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經濟開發 > 論改革開放對現代經濟的影響論文

論改革開放對現代經濟的影響論文

發布時間:2020-12-23 15:58:29

Ⅰ 關於改革開放的論文

中國於一九七八年走上改革開放的道路。改革開放激發了各行各業的活力,使中國的生產力不斷得到發展。一個個新興城市拔地而起。一項項重大科技成果得到製造和開發。一個個大型工程得到峻工。一個個超大型企業正在迅速成長。中國長得高了,長得壯了。不再是二十世紀四五十年代那種積貧積弱,不再是六七十年代那種貧困落後!

而今日早晨神六飛船的成功的發射升空,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社會發展的又一重大成果!

是改革開放,我們國家恢復了高考,培養了一大批在創新素質和能力的優秀知識分子,在老一輩科技人員的知識已經明顯老化的情況下,這些中青年知識分子毅然挑起重擔,承擔起航空航天的開發研究的重任。是改革開放,大大增強了中華民族的自力更生能力,為神州飛船的研製奠定了堅實的物質基礎。是改革開放,使中國人民用更加開闊的視野看世界,主動吸收世界科學技術最新成果,推動我們的航空航天事業的新發展。是改革開放,從根本上否認了「知識分子是臭老九」、「知識越多越反動」的錯誤口號,落實了尊重知識、尊重人才的政策,為知識分子的工作提供了良好的環境,促進了航空航天專家才能的發揮。是改革開放,進一步樹立了中國人民的自信,推動了載人航天工程重大決策的制定。

改革開放是二十多年來中國社會進步發展的根本動力。同樣,也是中國航天事業不斷取得新的成果的根本動力!

毋須諱言,當前中國的社會發展,還存在著許多問題。經濟發展水平不高,人民的物質文化生活水平不高,人的權利和自由得不到充分尊重。對於社會發展中存在的問題,說到底,要靠進一步推進改革開放。任何走回頭路的做法,都是沒有出路的。

我們完全有理由相信,在改革開放中不斷變得更加自信和成熟的中國人民,必定能突破當前社會發展中的復雜矛盾,使中國的現代化建設取得更大成果。我們也完全有理由相信,中國的航空航天事業,必定能在改革開放中不斷成長,為人類和平利用太空,做出更大貢獻!
中國30年改革開放成就舉世矚目。1的大國正在崛起,中國1步步走向繁榮富強,迎來中國歷史上的空前盛世。經濟繁榮,社會穩定,人民安居樂業。3峽工程,人類歷史上的偉大工程;青藏鐵路,世界上建設難度最大的鐵路。我們完成1個又1個壯舉。火車第6次提速,奧運場館建設,國家大劇院落成……,我們的建設如火如荼。

101屆3中全會以來30年,是我們黨團結和帶領全國各族人民,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同心同德、銳意進取,進行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歷史性創造性活動的30年。我們探索和開辟了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新道路,使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煥發出新的生機和活力,工人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專政的國家政權更加鞏固。我們確立了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這1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經濟制度,實行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的分配製度。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正在建立,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顯著增強,新的宏觀調控體系框架初步形成。農村和城市的各項改革取得重大進展。經濟增長方式正在由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我們實行對外開放的領域和規模不斷擴大,已形成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對外開放格局。進出口貿易、國家外匯儲備大幅度上升。利用外資為我國建設開辟了廣闊的資金來源。我國經濟大踏步地走上世界經濟舞台。

改革開放不僅使中國的經濟實力和綜合國力不斷增強,人民的生活水平和國民福利得到了實質性的提高,而且也使中國日益融入世界經濟和主流文明之中。具體而言:

1是經濟實現了持續快速增長,綜合國力進1步提高。統計表明,1978年至2006年的28年間,中國的GDP年均增長9.67%,遠高於同期世界經濟 3.3%左右的年均增長速度。與此同時,中國現已成為世界第1外匯儲備大國,1978年以前,中國外匯儲備從未超過10億美元,2006年末已突破1萬億美元。對外貿易成為中國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柱。通過引進國外的資金、技術和管理經驗,進行消化、吸收和再創新,大大提高了中國的生產力水平,縮小了與發達國家的差距。2001年,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標志著中國對外開放進入1個新的階段。截止到去年,中國經濟總量已位居世界第4,外貿總額位居全球第3。這是1個了不起的成就。

2是民生得到顯著改善,人民生活總體上進入了小康水平。以收入和住房這兩大最能反映生活水平的項目為例,從1978年到2006年,我國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人均住房面積都有大幅提高。尤其值得1提的是,在這30年間,中國農村絕對貧困人口數量從2.5億下降到2148萬,絕對貧困發生率由30%下降到2.3%。中國是目前全球唯1提前實現聯合國千年發展目標中貧困人口減半目標的國家。

3是初步建立了1個適應經濟發展的市場經濟體制,是市場而不是政府,在資源配置中起著決定性作用。目前,中國基本成為1個市場經濟國家的共識開始形成。很多國家包括1些發達國家,相繼承認樂中國的市場經濟地位。這表明,我國市場經濟的基本框架已經基本確立。

著名經濟學家厲以寧委員是中國改革開放310年的親身經歷者和思想推動者,同時也是這段歷史最敏銳的審視者和最深切的感悟者之1。對於改革開放,厲老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表示,這310年來,中國改革開放取得的最突出的成就,是完成了3件事。「第1個是農村的家庭承包制,第2個是國有企業的股份制改革以及在此基礎上形成了證券市場,第3個是民營經濟的興起。」農村家庭承包制這1制度變革的主要貢獻,是在當時條件下,通過調動農民的積極性來促進農民的生產,從而解放了農業生產力。從上世紀80年代中後期開始,我們進行了國有企業的股份制改革,由於股份制改革的推進,中國有了證券市場。盡管在當時它還是很不完善,但畢竟為中國的國有企業改革和證券市場開辟了道路。盡管股份制曾經受到過各種懷疑、甚至責難,但中國的股份制、國有企業的股份制改革終於取得了成就。對於民營經濟,厲以寧指出,雖然當初出現時也是面臨各種責難,不過在民營企業不斷成長以後,大家真正感到民營企業的確至關重要。就業問題是誰幫助解決得最多?是民營企業,70%以上的新增勞動力崗位是在民營企業中,很多城市中的稅收主要是民營企業提供的,我們的出口中也有不少是民營企業發揮的作用。民營經濟的興起調動了許多人創業的積極性,這對長期經濟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4是融入了世界主流文明,鎖定了中國的發展道路。開放是什麼?開放就是自主、自發地接受人類社會發展的普遍規則,並以此克服自身傳統的特殊規則的缺陷,使其更好地推進國民福利的增加和國家的富強。而真正的對外開放,不僅要引進西方先進的技術,還要學習西方發展市場經濟的經驗,學習西方文明,進行制度變革。從這個意義上說,開放的重要性有時要遠大於改革。中國大批留學生到國外學習,他們中的許多人成為國家建設的有用之才。通過相互學習,使人們的思想更加解放,視野更加開闊,開放意識和創新能力有了很大提高。尤其是加入WTO後,我們已義無返顧地回歸到世界主流文明中,以1個主權國家的承諾和信用鎖定中國改革發展的道路。

中國改革開放30年所取得的成就,是因為我們沒有脫離實際,對中國所處的社會發展階段和物質經濟條件有1個清醒的認識。我們講1切從實際出發,最大的實際就是中國現在處於並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而30年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取得成功的根本原因之1,也就是克服了那些超越階段的錯誤觀念和政策。可以說,能認識到中國處於初級階段這個事實,標志著我們的發展終於走上了實事求是和尊重客觀規律的道路。

Ⅱ 改革開放論文3000字

改革開放三十年成就論文再沒有比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能夠說明中國改革開放取得的豐碩成果。如果從1978年開始算起,中國的改革開放到今天經歷了整整的三十年。三十年,中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1978年12月8日,中國共產黨第十一屆中央委員會第三次會議在北京舉行。會議由華國鋒主持。會議決定把全黨工作的重點和全國人民的注意力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全會批判了「兩個凡是」的錯誤方針,充分肯定了必須完整地、准確地掌握毛澤東思想的科學體系,高度評價了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准問題的討論。確定了解放思想、開動腦筋、實事求是。團結一致向前看的指導方針。全會在正確分析國內外形勢的基礎上,決定停止使用 「以階級斗爭為綱」的口號,否定「無產階級專政下繼續革命」的錯誤理論。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拉開了中國改革開放的序幕。(一)改革開放改變了中國人民的命運,也改變了中國社會的面貌十年「文化大革命」,國家在左的政治路線指引下,國民經濟損失總計約5000億元。計劃經濟時代,人民普遍吃不飽,穿不暖。買糧食要用糧票,買棉布要用布票,買食用油要用油票,票是人民經濟生活中的主角;肉類這種普通百姓的奢侈品要留到過年才能享用;在當時的條件下,別說一個大學生,即使一個高中畢業生都是社會上的香餑餑。唯一令人懷念的就是那個時代民風真的很淳樸,路不拾遺;官風廉正,沒有現代社會那些紙醉金迷、醉生夢死。短短的30年,中國人民的生活實現了由貧窮到溫飽,再到整體小康的跨越式轉變;中國社會實現了由封閉、貧窮、落後和缺乏生機到開放、富強、文明和充滿活力的歷史巨變。中國人民的物質生活基本達到小康、主人翁意識顯著增強、受教育水平和文明程度明顯提高,中國社會先進生產力不斷發展、經濟政治文化建設成效顯著、社會整體文明程度大幅提升等等。今天,在世界上,沒有哪個國家會說我們中國人是劣等公民,說我們是東亞病夫。蓬勃發展的經濟,接連上天的衛星,奧運賽場上一面又一面的金牌讓那些嘲笑中國人的高傲自大者無話可說。在生產力高速發展,外資湧入國門,引進國外先進科技的同時,一些資產階級思想死灰復燃了。君不見,因貪污受賄而落馬的高官比以前多了么;高校周圍的賓館旅店生意火暴,夜夜爆滿;警匪一家,人民警察公然為各種黑社會性質的組織提供庇護傘……難道這些是改革開放過程中必須要經歷的陣痛么?(二)中國的發展為人類社會的發展提供了借鑒歷史的發展告訴我們人類社會的形態發展要經歷原始社會——努力社會——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社會——共產主義社會五個形態。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是近代以來人類文明發展的兩條主要道路和兩種基本模式。資本主義是人類文明發展的重要階段,是人類文明發展到社會主義階段的重要環節。從人類文明整體發展進程看,資本主義發展階段是不可逾越的。但是,我們也必須正視一個歷史事實:資本主義的整體發展和文明進步,固然與資產階級及其制度自身的歷史進步性有關,但我們也不能忽略其「整體文明」是以某種程度的與文明精神背道而馳的手段實現的。資本主義發展道路和發展模式只使少數國家在其歷史發展中實現了「血淋淋」的「文明和進步」,而使大多數國家長期處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503145d0100byoz.html

Ⅲ 改革開放給人們生活帶來的巨大變化的論文(2000字以上)

寧波位於我國東海之濱,長江三角洲南翼。是具有7000年歷史的「河姆渡文化」的發祥地,唐宋以來,一直是我國重要的對外貿易口岸。 寧波是歷史文化名城,同時也是著名的旅遊城市。溪口-雪竇山風景名勝區為國家級風景名勝區,浙江省第一大湖東錢湖為省級風景名勝區,天童森林公園為國家森林公園。寧波還有天童寺、阿育王寺和雪竇寺等著名寺廟。中國古代建築的傑作保國寺、古代水利建築它山堰、寧海的南溪溫泉、餘姚的四明湖旅遊度假區、象山的石浦漁港,為眾多中外旅遊者所嚮往。以鎮海招寶山為代表的明朝抗擊外來侵略的海防歷史遺跡和以四明山為中心的浙東革命斗爭史跡給寧波增添了凝重的人文景觀。 寧波文人薈萃,歷史上曾有較高層次的具有地方特色的學派,如四明學派、陽明學派、浙東學派,出現了虞世南、高則誠、王守仁、朱舜水、黃宗羲、萬斯同、全祖望、張煌言等一批文化名人。寧波的藏書文化深厚,涌現過一大批藏書數萬卷的藏書名樓。天一閣是國內現存最古老的藏書樓,已有400多年的歷史,它是中國藏書文化的代表之作。 在深厚的文化積淀中孕育而成的寧波傳統工藝諸如骨木嵌鑲、寧式傢具、朱金木雕、金銀彩綉等,用材講究,手藝精絕,風格獨特。 寧波是浙東交通樞紐,陸、海、空、水立體交通發展迅速,尤以「東方大港」之稱的北侖港稱譽國內外。櫟社機場與香港和全國各地主要城市之間架設有空中橋梁。鐵路、公路、水運以及市內交通四通八達。 寧波簡稱甬,位於東海之濱長江三角洲東南隅。總面積9365平方公里,其中市區面積1038平方公里。現轄海曙、江東、江北、鎮海、北侖五個區及鄞縣、象山、寧海、餘姚、慈溪、奉化六個縣(市)。人口:526萬,其中市區人口114萬。 寧波是一座美麗的港口城市,也是一座歷史文化名城,更是有著豐富資源的著名旅遊城市。寧波歷史悠久,是具有7000多年文明史的「河姆渡文化」的發祥地。唐代,寧波成為「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與揚州、廣州並稱為中國三大對外貿易港口。宋時又與廣州、泉州同時列為對外貿易三大港口重鎮。鴉片戰爭後被辟為「五大通商口岸」之一。 如今的寧波是浙江省經濟最發達的城市和14個中央計劃單列市(副省級)之一,人均收入居全國第四位,消費水平居全國第二位。作為中國第四大港,寧波港是上海國際航運樞紐港的重要組成部分,與世界79個國家和地區400多個港口開通了航線。 2003年,全市完成國內生產總值1769.9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15.3%,增長速度為近6年以來最高;再長江三角洲十六城市中居第5位,人均國內生產總值超過3400美元,財政總收入330億元,增長25.9%,完成財政一般預算收入325億元,比上年增長25.8%,其中地方財政收入139.4億元,增長32.4%。 寧波城市綜合實力在全國265個地級以上城市中居第20位。其中「經濟發展指標」居11位,「環境與基礎設施指標」居14位。據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城市競爭力報告NO.2》評估分析,寧波城市綜合競爭力在中國內地200個城市排位中位居第8位,其中結構競爭力、制度競爭力、政府管理競爭力喝企業管理競爭力四個方面分別為第1位、第3位、第5位、第5位。 寧波是重要的製造業基地,也是重要的農糧油產區。目前,寧波已經形成了沿海臨港工業產業帶、沿灣工業產業帶、沿路工業產業帶的三大產業帶和石化、造紙、汽車、鋼鐵、電子信息、服裝紡織、機械裝備、家電等八大製造業基地。2003年,第一產業增加值112億元,增長4%;第二產業增加值1007億元,增長18%;第三產業增加值650.9億元,增長13.3%。其中第二產業對國內生產總值的貢獻率達65.9%。 寧波對外開放優勢眾多,最大的優勢在於擁有得天獨厚的天然深水良港。位於長江黃金水道貌岸然和黃金海岸線「T」型交匯點上的寧波港,可從事10萬噸級以上礦石、原油、木材等大宗散貨和國際集裝箱遠洋中轉運輸。1996年中國政府確定寧波北侖港為上海國際航運中心的組合港,這對進一步開發浦東,使上海成為為遠東經濟中心,帶動整個長江流域發展具有重大的意義,展示了寧波巨大的潛力和美好的前景。 2000年,寧波港貨物吞吐量首次突破億噸大關,躋身世界為數不多的億噸級大港行列。2003年,寧波港完成貨物吞吐量1.85億噸以上,繼續居全國第二位;完成集裝箱吞吐量275萬標箱,增幅已連續5年居中國大陸主要集裝箱港口第一位。月集裝箱航班超460班,集裝箱航線達90餘條,已形成了覆蓋全球的集裝箱運輸網路。目前,寧波港已與世界上9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560多個港口有貿易運輸往來。 寧波作為歷史悠久的對外貿易口岸,曾創造了中國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瓷器之路」的輝煌。改革開放以來,寧波對外貿易發展較快。2003年全市外貿進出口總額188.1億美元,比上年增長53.3%。其中出口額120.7億美元,進口67.4億美元,比上年分別增長47.9%和63.9%。到2003年底,全市累計批准三資企業8072家,總投資291.24美元,合同利用外資170.52億美元,實際利用外資78.58億美元。全球500強企業中有28家在甬投資了48個項目。2003年全市完成對外承包勞務合作營業額3.71億美元,比上年增長22.8%。每年6月8日至12日浙江省政府在寧波舉辦浙江投資貿易洽談會和中國國際日用消費品博覽會。 寧波在中國服裝發展史中,占據著顯赫的地位。它是「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之一、是中國近代服裝產業誕生地、中國的第一套西服、中山裝、第一家西服店、第一部西服理論書籍、第一所服裝學校都出自寧波人之手。得天獨厚的優勢,使寧波的服裝業發展迅猛。目前,寧波服裝生產企業達1800餘家,年生產能力達14億余件,佔全國服裝生產總量的12%,並形成了眾多全國知名品牌。自1997年以來,寧波已連續成功舉辦了七屆國際服裝節。第八屆寧波國際服裝節將於2004年10月18日至22日舉行。 寧波具有巨大的發展潛力,國家和浙江省明確提出要把寧波建設成為華東地區重要工業城市、重化工業基地、對外貿易口岸和浙江省的經濟中心。寧波正加快在港口集疏運網路、產業發展、對外開放、科教發展、城鄉建設和文化建設方面推出一大批投資大、起點高的重要工程,它的實施將大幅度提升寧波的綜合競爭力和城市地位。
回答人的補充 2010-11-02 22:04
改革開放30年來,寧波市農村面貌發生了歷史性的變化,而從中受益最大的無疑是農民了。統計顯示,1978年,寧波農民人均純收入只有129元,30年後的2007年,這個數字變成了10051元,是30年前的78倍。 在過去30年裡,借改革春風,寧波廣大農村迎來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無論是農村經濟發展還是農村環境以及農村精神文明建設都取得了長足進步。 農村經濟發展方面,2007年寧波市農村經濟總收入達到8400億元,與剛實行改革開放的1978年相比,年均增長24.4%。工業經濟成為農村經濟的主要拉動力,比重從1978年的33%提高到2007年的87%。此外,寧波市還形成了十大特色農業主導產業,農業產業化步伐加快,糧經比例從1978年的66:34調整到了目前的42:58。 農民收入大幅提升。1978年,寧波市農民人均純收入為129元,1998年突破1000元,2007年首次突破1萬元,達到10051元,比上年增長13.6%,已連續四年實現了兩個高於:高於兩位數的增幅,高於城鎮居民人均收入增幅。城鄉居民收入比從2003年的2.29:1縮小到2.219:1。農民收入中非農產業的比重已達85%以上。 農村環境明顯改善。近幾年寧波市持續開展農村環境整治,農村「臟、亂、差」現象得到了有效改觀。截至2007年,寧波市已建成全面小康村222個,環境整治村1517個,總數接近全市行政村的三分之二。 農村服務不斷健全。寧波市已提前實現了村村通硬化道路和客運班車的目標,基本實現了讓農民喝上清潔安全飲用水的目標,農村養老、醫療等社會保障實現了制度全覆蓋,農村教育、衛生等社會事業也有了長足的發展。 農村社會和諧穩定。農民精神文化生活日益豐富,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廣泛開展,農村基層組織建設不斷加強,呈現出人民安居樂業、社會和諧有序的良好局面。如寧波市滕頭村去年被評聯合國評為「世界十佳和諧鄉村」,全市象滕頭這樣的村莊還有很多。統計顯示,2006年寧波市城鄉統籌發展水平綜合評價穩居浙江省第一,農村全面小康建設實現度已達83.2%,比浙江省、全國分別高出15.1和43.3個百分點,並連續三年位居浙江省之首。

Ⅳ 求800字論文,改革開放對生活的影響

中國自從1978年走上改革開放的道路以來,距今已走過了30多年的風風雨雨。改革開放激發了各行各業的活力,使中國的生產力不斷得到發展,國家的綜合國力也不斷提高,在國際上的影響力也越來越大。伴隨著國家的發展,人們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更可以說這是一種飛躍,這些改變涉及生活的各個方面! 

先從教育說起吧,教育的改革改變了許多人的命運。我國七七年恢復了高考,文革十年那種單位推薦上大學的工農兵上大學的模式被招生考試代替,使得更多的人能夠通過自身的努力公平的接受教育。隨著義務教育的普及,民眾的文化素質得到了顯著的提升,而教育制度的不斷進步,使得大學已經不再是少數精英的專利。從八十年代末開始我國出現了出國留學熱潮,發展到如今許多家長把孩子從初中、高中、和大學都送出國外教育。這樣為我國和世界造就了一批具有世界眼光和掌握現代化。
有了火車,我們可以更方便的去遠的地方學習,旅行,工作。有了飛機,我們可以花短時間出國。這些便捷、迅速的交通工具,組成了一張交通網,通往各個方向,並在不停的完善,不斷的深入內部地區。便利的交通節約了人們出行的時間,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了便利,同時還促進了一些產業的產生與發展。例如,近幾年,物流業、旅遊業等產業的迅速發展,都離不開交通的便利。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生態建設也取得了很大的成效。國家我國產業競爭力的進一步增加,讓優質、高產、高效的農業發展步伐加快,農業產業化和市場化水平不斷提高。工業化進程明顯加快,形成和涌現了一大批優勢產業群,核心競爭力強的大型企業和知名品牌。服務業的日益繁榮,成為拉動經濟增長和增加就業的重要力量,現代服務業主導作用的不斷增強,使得區域發展呈現互聯互動的良好態勢。外貿、技術產業和民營經濟也實現了歷史性的跨越。社會保障覆蓋面的逐步擴大,使廣大人民的利益得到了更好的保障。總,中國無論是在經濟上還是社會生活方面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變化。廣大人民群眾不但在物質生活得到了極高的提高,在思維方式意識形態等各個領域都產生了極大的轉變。自改革開放以來,國民創造了巨大的社會財富,同時全體居民也共享了改革成果。  改革開放的春風,讓人們從溫飽走到了富裕。從吃飽到吃好,從穿暖到穿好,並向著一切更好在發展著。現在的我們,享受著先一輩人奮斗的成果,所有我們要倍加珍惜現在優越的生活環境,同時要保持先輩們艱苦奮斗的品質。在這個高速發展的時代,運用現代化技術,闖出自己的一片天。讓我們的生活更美好!

Ⅳ 急求論文一篇:紀念改革開放經濟社會發展取得的偉大成就

改革開放之後的成就有:在現代化經濟建設中,國家堅持把農業放在首位,農村經濟得到全面振興,糧棉產量穩步增加,躍居世界首位,鄉鎮企業異軍突起,到1987年,產值已經超過農業總產值。工業方面,基本建設和技術改革取得重大進展,建成一批接近或達到世界先進技術水平的工程項目,如寶山鋼鐵公司,葛洲壩水利樞紐工程,大亞灣核電站和京九鐵路,近年的三峽工程,青藏鐵路等。對外經濟貿易和技術交流也打開了新局面,進出口貿易總額不斷增加,還加入了世界貿易組織。科技、教育、文化事業也都蓬勃發展,城鄉人民生活水平有了顯著提高。

中國30年改革開放成就舉世矚目。大國正在崛起,中國一步步走向富強,迎來中國歷史上的空前盛世。經濟繁榮,社會穩定,人民安居樂業。三峽工程,人類歷史上的偉大工程;青藏鐵路,世界上建設難度最大的鐵路。我們完成一個又一個壯舉。火車第六次提速,奧運場館建設,國家大劇院落成……,我們的建設如火如荼。
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30年,是我們黨團結和帶領全國各族人民,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同心同德、銳意進取,進行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歷史性創造性活動的30年。我們探索和開辟了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新道路,使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煥發出新的生機和活力,工人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專政的國家政權更加鞏固。我們確立了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這一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經濟制度,實行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的分配製度。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正在建立,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顯著增強,新的宏觀調控體系框架初步形成。農村和城市的各項改革取得重大進展。經濟增長方式正在由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我們實行對外開放的領域和規模不斷擴大,已形成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對外開放格局。進出口貿易、國家外匯儲備大幅度上升。利用外資為我國建設開辟了廣闊的資金來源。我國經濟大踏步地走上世界經濟舞台。
改革開放不僅使中國的經濟實力和綜合國力不斷增強,人民的生活水平和國民福利得到了實質性的提高,而且也使中國日益融入世界經濟和主流文明之中。具體而言:
一是經濟實現了持續快速增長,綜合國力進一步提高。統計表明,1978年至2006年的28年間,中國的GDP年均增長9.67%,遠高於同期世界經濟3.3%左右的年均增長速度。與此同時,中國現已成為世界第一外匯儲備大國,一九七八年以前,中國外匯儲備從未超過十億美元,二00六年末已突破一萬億美元。對外貿易成為中國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柱。通過引進國外的資金、技術和管理經驗,進行消化、吸收和再創新,大大提高了中國的生產力水平,縮小了與發達國家的差距。二00一年,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標志著中國對外開放進入一個新的階段。截止到去年,中國經濟總量已位居世界第四,外貿總額位居全球第三。這是一個了不起的成就。
二是民生得到顯著改善,人民生活總體上進入了小康水平。以收入和住房這兩大最能反映生活水平的項目為例,從1978年到2006年,我國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人均住房面積都有大幅提高。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這30年間,中國農村絕對貧困人口數量從2.5億下降到2148萬,絕對貧困發生率由30%下降到2.3%。中國是目前全球唯一提前實現聯合國千年發展目標中貧困人口減半目標的國家。
三是初步建立了一個適應經濟發展的市場經濟體制,是市場而不是政府,在資源配置中起著決定性作用。目前,中國基本成為一個市場經濟國家的共識開始形成。很多國家包括一些發達國家,相繼承認樂中國的市場經濟地位。這表明,我國市場經濟的基本框架已經基本確立。
著名經濟學家厲以寧委員是中國改革開放三十年的親身經歷者和思想推動者,同時也是這段歷史最敏銳的審視者和最深切的感悟者之一。對於改革開放,厲老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表示,這三十年來,中國改革開放取得的最突出的成就,是完成了三件事。「第一個是農村的家庭承包制,第二個是國有企業的股份制改革以及在此基礎上形成了證券市場,第三個是民營經濟的興起。」農村家庭承包制這一制度變革的主要貢獻,是在當時條件下,通過調動農民的積極性來促進農民的生產,從而解放了農業生產力。從上世紀80年代中後期開始,我們進行了國有企業的股份制改革,由於股份制改革的推進,中國有了證券市場。盡管在當時它還是很不完善,但畢竟為中國的國有企業改革和證券市場開辟了道路。盡管股份制曾經受到過各種懷疑、甚至責難,但中國的股份制、國有企業的股份制改革終於取得了成就。對於民營經濟,厲以寧指出,雖然當初出現時也是面臨各種責難,不過在民營企業不斷成長以後,大家真正感到民營企業的確至關重要。就業問題是誰幫助解決得最多?是民營企業,70%以上的新增勞動力崗位是在民營企業中,很多城市中的稅收主要是民營企業提供的,我們的出口中也有不少是民營企業發揮的作用。民營經濟的興起調動了許多人創業的積極性,這對長期經濟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四是融入了世界主流文明,鎖定了中國的發展道路。開放是什麼?開放就是自主、自發地接受人類社會發展的普遍規則,並以此克服自身傳統的特殊規則的缺陷,使其更好地推進國民福利的增加和國家的富強。而真正的對外開放,不僅要引進西方先進的技術,還要學習西方發展市場經濟的經驗,學習西方文明,進行制度變革。從這個意義上說,開放的重要性有時要遠大於改革。中國大批留學生到國外學習,他們中的許多人成為國家建設的有用之才。通過相互學習,使人們的思想更加解放,視野更加開闊,開放意識和創新能力有了很大提高。尤其是加入WTO後,我們已義無返顧地回歸到世界主流文明中,以一個主權國家的承諾和信用鎖定中國改革發展的道路。
中國改革開放30年所取得的成就,是因為我們沒有脫離實際,對中國所處的社會發展階段和物質經濟條件有一個清醒的認識。我們講一切從實際出發,最大的實際就是中國現在處於並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而30年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取得成功的根本原因之一,也就是克服了那些超越階段的錯誤觀念和政策。可以說,能認識到中國處於初級階段這個事實,標志著我們的發展終於走上了實事求是和尊重客觀規律的道路。

Ⅵ 改革開放對促進經濟發展的意義

解放和抄發展社會生產力,提襲高綜合國力,進一步解放人民思想,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改革開放是鄧小平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社會主義建設的一項根本方針。

改革,包括經濟體制改革,即把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改革成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政治體制改革,包括發展民主,加強法制,實現政企分開、精簡機構,完善民主監督制度,維護安定團結。

開放,主要指對外開放,在廣泛意義上還包括對內開放。改革開放是中國共產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路線的基本點之一,是中國走向富強的必經之路。對中國的經濟發展有著巨大影響。

(6)論改革開放對現代經濟的影響論文擴展閱讀:

中國的改革開放已經走過了近30個年頭。今天的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逐步建立,綜合國力日益增強,人民生活水平大大提高,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

回顧30年來的歷程,總結經濟體制改革所取得的成就,探討改革過程中的經驗、教訓,能夠加深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認識,進一步指導實踐。

改革開放指中國二十世紀八十年代的改革經濟政策,對外開放的政策。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作出了實行改革開放的重大決策。

Ⅶ 改革開放論文2000字拜託了各位 謝謝

紀念改革開放30周年論文 在過去30年間,那些政府能力弱而政策不佳的國家,人均收入年平均增長率僅為0.5%,那些具有良好的機構能力和良好政策的國家,人均收入年平均增長率達到約3%。這說明政府能力對一個國家的進步發展起著關鍵性的作用。當前,我國已經進入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新的發展階段。可以毫不誇張地說,是否擁有一個有效的、卓越的政府對於第三步戰略目標的完成將起著決定性的作用。那麼,當前我國是否擁有一個有效且卓越的政府呢?或者說當前我國政府能力水平究竟如何? 政府能力就是指現代國家政府,在既定的國家憲政體制內,通過制定和執行品質優良、積極而有效的公共政策,最大可能地動員、利用、組合、發掘、培植資源,為社會和公眾提供廣泛而良好的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務,理性地確立社會普遍遵從的正式規則並積極引導更為廣泛的非正式的社會規則,維護社會公正和秩序,形成有效調節社會關系和社會行為的制度及其機制,進而在比較的意義上促進國家快速、均衡、持續、健康發展的能力。有效性是政府能力的核心概念。 政府能力從職能性質的角度可以分為以下幾種能力:經濟管理能力、政治和社會管理能力、行政組織管理能力。本文主要從我國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國家實力的變化來評價當代中國政府的經濟社會管理能力。 一、從國家經濟實力的變化看中國政府能力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特別是經濟建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政府在這一過程中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事實上,我國跟其他後發展國家一樣,走的是一條「政府主導型」的發展道路。二十多年的爆發式的持續的經濟增長證明了我國政府是一個強大的有能力的政府。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分析: 第一、我國國內生產總值持續增長。我國國內生產總值1978年的時候為3624.1億元,到1997年為74462.6億元,2001年為95933.3億元,2002年為102398億元,2003年為116694億元。按可比價格運算,我國國民生產總值20多年來增加了近8倍。在1978至2003年20年間我國GDP年均增長速度為10%左右,其他幾個主要國家GDP年平均增長率為:美國2.7%,加拿大2.6%,日本3.3%,印度5.2%,法國2.1%,英國2.2%。對比後可以看出,我國的國內生產總值增長速度遠遠高於世界經濟發達國家。 第二、人均國內生產總值來增長速度也遠遠高於其他國家。1980年我國為379元,1990年為1634元,2001年為7543元,2002年為7954元,增長了20多倍。1992年到2003年間平均年遞增9.5%左右,而同期其他幾個國家是:美國2.3,日本0.8%,德國1.0%,法國1.4%,印度4.6%。經濟結構優化顯著。1978-1997年,三次產業年平均增長速度分別為5%、12%、10.6%,佔GDP的比重也由28.1:48.2:23.7變為18.7:49.2:32.1。盡管我們的經濟結構比例還大大低於發達國家,但是三次產業的增長速度卻顯著高於它們。而且,我國農業增速遠遠慢於GDP增速,工業、服務業卻高於GDP增速,這說明我國已經進入了工業化擴張期。第一、對外貿易取得成就。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進出口總額一直在增長,由1978年的206.4億美元增長到2001年的5097.6億美元,2002年的6208億美元,年均增長約13.5%,不僅高於同期中國GDP的增長速度,而且比世界貿易的平均增速高出近8個百分點。進出口差額由1978年的-11 .4億美元(逆差)擴大到1986年的-119億美元,而後開始上升,到1990年扭轉為順差87.4億美元,2001年為225.4億美元,2002年的304億美元,成為世界貿易順差最大的國家之一。我國國際儲備在1980年時為-12.96億美元,到1990年110.93億美元,1998年為1449.60億美元,2001年為2122億美元,2002年的2864億美元,僅次於日本,居世界第二。 第二、利用外資數額大幅增加。1985年我國實際利用外資44.6億美元,到2001年496.7億美元,2002年的550.11億美元,增長了10多倍。我國已成為吸引外資最多的國家之一。世界排位前500名的跨國公司已有近四百家在中國投資。美國9·11事件和安然事件,促使大部分國際資本撤離美國,中國很有可能成為下一個世界資本聚集的中心。這些外資的引入,不但使我國獲得了相對稀缺的資本,更為重要的是大量的外商直接投資帶來了先進的技術、現代市場經濟條件下的企業競爭機制和管理經驗,同時也意味著廣闊的國際市場。 第三、堅強抵禦了亞洲金融危機。始於1997年的兇猛的東南亞金融風暴幾個回合就把亞洲「龍」和「虎」打趴下了。它震盪著亞洲,牽連了俄羅斯,甚至影響到遠在大洋彼岸的巴西、美國。離風暴中心最近的中國不可避免地受到沖擊。中國對外貿易承受了巨大壓力,利用外資的形勢也不容樂觀,市場疲軟,消費不振,通貨緊縮現象日趨明顯,外有金融危機影響,內有通貨緊縮作祟,為挽危局,政府叫響了「積極擴大內需」的口號,出台了一系列刺激經濟發展的政策措施:人民幣不貶值、積極的財政政策、穩健靈活的貨幣政策、提高出口退稅率、依法治理金融,強化監督管理等等。中國經濟成功克服了亞洲金融危機的影響,國民經濟繼續保持高速發展。中國政府進行的「技藝高超的宏觀經濟管理」使中國成功的抵禦了亞洲金融危機的沖擊。 第四、成功加入WTO。加入WTO對中國來說既是機遇,又是挑戰。這意味著我國經濟已融入世界經濟體系,我國將在一個更為穩定和諧的國際環境下,以平等的條件參與國際競爭,實現資源的合理配置。由於中國人均資源少,人力資源豐富,融入世界經濟體系後,在尋求共同利益的基礎上,提高對外依存度,無論從戰略利益還是當前利益出發,對中國經濟和世界經濟都非常有利。而且,WTO的共同規則還將對穩定我國多邊外貿關系、減少我國同主要貿易夥伴的貿易摩擦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在經濟全球化的今天,世界各國相互依存的程度空前深化,同時國家之間的競爭達到白熾化的程度。在這樣一種環境下,盡管我國的經濟國際化程度還比較低,還存在很多問題,但是我們已經能夠揮灑這把雙刃劍,做到趨利避害,利用國際市場的各種資源條件,同時避免世界經濟對我國經濟的不良影響,成功地實現我國經濟的快速持續增長。

Ⅷ 有關改革開放經濟發展的論文2000字

1978年,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召開,使中國進入了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時期。在鄧小平理論的指導下,20年來中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上海作為中國的特大型城市和經濟中心,則創造了開埠以來輝煌的業績。然而上海在已走過的20年歷程中並非一帆風順,也曾有過曲折,在鄧小平關於上海改革開放的重要指示指引下,以浦東的開發開放和黨的十四大召開為契機,上海的經濟發展出現了新的高潮。
一、鄧小平對上海改革開放的構想
鄧小平對上海改革開放有著一系列精闢論述和重要指示,他的基本構想是:通過開發開放浦東,來振興上海;通過抓上海的發展,來帶動全國的改革開放和經濟發展更上一層樓。鄧小平運籌帷幄,提綱挈領地指出上海加快發展的關鍵是開發浦東。他說:「開發浦東,這個影響就大了,不只是浦東的問題,是關繫上海發展的問題」。這是因為,浦東的開發開放,可以成為上海加快發展的突破口和先行區,使整個上海的產業結構、城市布局和基礎設施得到調整和改造,使上海能夠擴大對外開放度,這就為上海提供了一次不可多得的機遇,由此來帶動上海的振興,並把上海推到改革開放的前沿。
振興上海,加快上海的發展,其根本目的還是要推動全國的改革開放,使其進入一個新的發展階段。正如鄧小平高瞻遠矚地指出,要用宏觀戰略的眼光分析問題,「比如抓上海,就算一個大措施。上海是我們的王牌,把上海搞起來是一條捷徑。」浦東的開放開放,也被賦予了同樣的意義,即這不單單是關繫上海的問題,用鄧小平同志的話來說,「是利用上海這個基地發展長江三角洲和長江流域的問題。」鄧小平甚至不無遺憾地說:「回過頭看,我的一個大失誤就是搞四個經濟特區時沒有加上上海。要不然,現在長江三角洲、整個長江流域,乃至全國改革開放的局面,都會不一樣。」這段話固然體現了鄧小平作為一個無產階級革命家謙虛恭謹的胸懷,但也點出了上海在全國改革開放一盤棋中的重要地位。鑒於上海在全國經濟發展中舉足輕重的地位和優越的地理位置,抓上海的發展,讓其發揮示範、輻射作用,有利於先進技術沿長江由東向中、西部的梯度轉移,有利於我國沿海、沿江、沿邊全方位開放大格局的形成,從而帶動全國的發展。這是鄧小平統籌全局的英明決策。鄧小平在明確上海在全國改革開放和經濟發展中的戰略地位的同時,還為上海指明了加快發展的具體做法。第一,上海要「抓緊浦東開發,不要動搖,一直到建成。」第二,上海要發展金融業。因為「金融很重要,是現代經濟的核心。金融搞好了,一著棋活,全盤皆活。上海過去是金融中心,是貨幣自由兌換的地方,今後也要這樣搞。」鄧小平對上海金融業寄予厚望,說「中國在金融方面取得國際地位,首先要靠上海。」第三,上海要遵守國際慣例。鄧小平指出,「只要守信用,按照國際慣例辦事,人家首先會把資金投到上海,競爭就要靠這個競爭。」
雖然上海起步晚了,但是鄧小平卻對上海加快發展充滿了信心,相信上海完全可以後來居上。他詳細分析了上海能夠後來居上的有利條件,即:第一,「上海民心比較順,這是一股無窮的力量。」尤其重要的是,「上海工人階級長期以來一直是中國工人階級的帶頭羊。」人民是創造歷史的動力,改革開放、發展經濟同樣也必須依靠人民群眾的參與,而工人階級是其中的主力軍。上海的改革開放得到工人階級以及廣大人民群眾的支持,因此「完全有條件搞得更快一點。」第二,「上海在人才、技術和管理方面都有明顯的優勢,輻射面寬。」上海作為最重要的經濟城市,培育了一代又一代的經濟建設人才,迄今擁有各種專業技術和管理人才近百萬人。上海還有較高的經營管理水平和生產技術,使企業的經濟效益都較好。這些都是上海加快發展所需的寶貴資源。第三,「上海有特殊的素質、特殊的品格。」這是上海因歷史發展而形成的人文優勢。上海人來自五湖四海,同時又走向四面八方,他們同各種民族文化和地域文化相處,經歷了兼收並蓄、重煉再鑄的過程,使人的反應程度與適應能力隨之增加,善於包容和轉換各種事物,形成了高度的開放性、敏感性和靈活性,產生了具有鮮明的上海標志的思維方式、行為習慣以及交往准則等,這就使「上海完全有條件上得快一點。」第四,90年代是上海發展的一次機遇。從國際來看,冷戰結束,兩極格局被打破,「和平與發展」正成為世界上越來越多人的共識。而亞太地區經濟又正處於高速發展時期。從國內來看,改革開放十多年,政治穩定,社會安寧,經濟發展,成就顯著,特區開發已獲得經驗。因此上海遇到了加快發展的國際國內最好的環境。「機不可失,時不再來」。1992年春節,鄧小平在上海強調,這是你們上海最後一次機遇,這個機遇你們不要放過,你們要大膽地闖一闖。1993年春節,鄧小平在上海又著重強調了抓住機遇的問題,他說,「希望你們不要喪失機遇。」

閱讀全文

與論改革開放對現代經濟的影響論文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