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簡述文化對教育的影響作用
文化對教復育發展的制約影響作制用,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①文化影響教育目的的確立;
②文化影響教育內容的選擇;
③文化影響教育教學方法的使用。
(2)教育對文化發展的促進作用:
①教育具有篩選、整理、傳遞和保存文化的作用;
②教育具有傳播和交流文化的作用;
③教育具有更新和創造文化的作用。
(3)教育與文化關系的特殊性
①文化本身是一種教育力量。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特定時空中的文化構成了文化環境、文化氛圍,對生存於其中的人產生著潛移默化的作用,發揮著強大的教育作用;二是一定社會的文化以不同的方式影響著學校文化、班級文化和課堂文化,對教育活動起著無形又強大的影響作用。
②教育本身是一種特殊的文化現象。教育具有雙重文化屬性:一方面它是傳遞和深化文化的手段,這是它與文化構成內容與形式的關系;另一方面它的實踐者及實踐本身又體現著文化的特質,如思想觀念、價值傾向和行為方式,這是它就成為文化本體。由此可見,教育是一種特殊的文化現象,它在社會文化中具有十分特殊的地位。一方面,文化通過教育活動得以傳遞和深化;另一方面,文化通過教育發展得以豐富。
② 教育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的地位和作用
教育是一個民族最根本的事業,四個現代化的實現要靠知識、靠人才。政策上的失誤易糾正過來,而知識不是立即就能得到的,人才也不是一天兩天就能培養出來,所以要抓教育,而且要從娃娃抓起。從長遠觀點看,教育是國家發展的大計,因為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離不開科技,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科技發展又依賴全民族科學文化水平的提高。鄧小平曾指出:「抓科技必須同時抓教育"(1)。教育是現代化建設的戰略基礎,必須把教育擺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他再三指出:「四個現代化,關鍵是科學技術現代化」(2),「科學技術人才的培養,基礎在教育」(3)。他說:「我們要實現現代化,關鍵是科學技術要能上去。發展科學技術,不抓教育不行。靠空講不能實現現代化,必須有知識,有人才。」教育問題甚至關繫到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全局和社會主義的歷史命運。(4)。1992年鄧小平視察南方,再次精闢論述了科技和教育在社會經濟發展的作用。他指出:"經濟發展得快一點,必須依靠科技和教育。"(5)鄧小平以其戰略家的眼光,將教育提高到從未有過的認識高度,反復告訴我們,必須充分重視科技和教育在社會經濟發展中的戰略地位。
科教興國,為我國現代化建設開辟了一條以人為本的發展道路。我國已進進入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的發展階段,正在向現代化建設第三步戰略目標邁進。21世紀初葉,黨和國家為完成加快經濟和社會全面發展、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和擴大對外開放的三大新任務,在我國各級各類教育事業的規模與速度健康發展、質量與效益快速提高的基礎上,制定了教育適度超前發展的戰略規劃,提出了我國教育要為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培養人才、增強民族創新能力的歷史任務。
科教興國和教育創新,無論從教育理論還是從教育實踐上看,都是影響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具有前瞻性、戰略性的重大課題。樹立科學的發展觀、人才觀和教育觀,迫切需要我們結合時代特徵和我國社會經濟全面進步與發展需要,在全黨全社會已經形成的科教興國、教育創新的共識與行動基礎上,進一步提高人們對新形勢下的教育改革與發展方向、任務、目標的認識水平。
③ 簡述為什麼學校教育在人的發展中起主導作用
(1)學校教抄育是社會襲環境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是一個特殊的環境,是按照人的身心發展這種特殊需要而組織起來的環境。與遺傳素質、環境(指家庭和兒童生活周圍的社會環境)相比,教育在青少年兒童的身心發展中起主導作用。
(2)教育在人的身心發展中起主導作用的原因包括:
第一,教育是一種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有系統地進行培養人的活動。
第二,教育工作是由受過專門訓練和培養的教師或教育工作者來進行的。
第三,教育可以把遺傳素質提供的可能性、自發的環境影響以及個人主觀努力納入教育軌道,以促進青少年兒童的發展。
④ 教育學簡答題 為什麼教育在人的發展中起主導作用
我們從小就進入學校學習,接受教育,學校教育在人的發展中起到主導作用。主要是因為:1、學校教育具有較強的目的性。學校是專門培養人才的地方,其一切活動幾乎都是有目的地培養人,學校的一切活動都應盡可能具有教育性,都有利於學生的發展。學校教育的目的比較明確。培養什麼樣的學生,讓學生學到什麼,這是學校優先考慮到的。其次,學校教育的目的比較統一,這是由社會的發展需要所決定的,學校圍繞著社會的需求來培養人才。2、學校教育具有較強的系統性。培養人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需要家庭、學校、社會、與個人之間的相互配合。學校在這個復雜的工程中扮演著非常好的角色。學校教育有計劃性,有計劃的進行教育才可以保證教育的效率和效果;學校教育有組織性,學校本身就是一個組織機構,學校會有組織地進行教學活動,這為教育的順利發展提供了保障。學校教育有協作性,學校各部門之間團結合作,為教育的展開提供了一個良好的學校環境;學校教育的全面性,學校教育總體上是比較追求全面與和諧的。總的來說,學校教育比其他任何形式的教育都更有條件設施全面的教育。3、學校教育具有較強的選擇性。社會是不斷發展變化的,社會對人的素質的要求也是不斷變化發展的,學校將有選擇性地進行教育。4、學校教育具有較強的專業性。學校是專門培養人才的地方,學校也擁有專業的教師,人們可以學到很多專業知識。這就決定其專業性。5、學校教育具有較強的基礎性。學校為人們接受教育提供了良好的環境,人們在學校學到很多基礎知識,慢慢地學會做人、學會做事、學會生存。<br>以上可以說是學校教育的主要特點,這也決定了它在人的發展中具有主導作用,我們要好好把握其特點,讓學校教育發揮更大的作用<br>
⑤ 簡述教育在學前兒童發展中的作用
(一)幼兒的全面發展是幼兒自身應有的需要和權利。 1998年11月日聯合國大會一致通過了《兒童權利公約》,公約指出生存與發展是兒童的基本權利。《規程》中的第六條也體現了對幼兒發展權利和保護的重視。 (二)幼兒的全面發展應是指幼兒體、智、德、美等幾大方面都發展。由於體、智、德、美這幾方面是一個有機的結合體,它們彼此相互聯系又相互作用,因此,幼兒園課程要能推動幼兒的這幾方面都發展,要進行整體設計。 (三)幼兒的全面發展具體來說應是幼兒的身心各方面和諧發展。幼兒的發展除了身體的、認知的、語言的發展,也應有社會性的、情感的、交往的和道德的等方面的發展。 (四)幼兒的全面發展應是指通過教育促進每一個幼兒在原有水平上得到充分發展。 (五)幼兒全面發展應是引導幼兒生動活潑、主動地發展的過程。教師設計的活動應符合幼兒的需要,讓幼兒充分地活動、主動地活動,力求使幼兒的活動性貫穿於活動發起、進行和結束的全過程中,使幼兒的活動達到預期的目的且能充分發揮其創造性。 (六)幼兒的全面發展是與適應未來社會對人才素質的要求緊密關聯的。培養全面發展的人才是時代的召喚和社會的需要,我們的幼兒教育應順應社會的需要,在幼兒教育現有目標基礎上滲透未來社會對人才素質的要求。
⑥ 簡述學前教育對經濟的影響
過去40年,改革開放、資本投資、人口紅利等促進經濟快速增長,隨著全球經濟活動正在向人口最多的區域移動,有抱負、有才乾的人更願意住在少數幾個城市和地區,而全國各城市也打響了「人才爭奪戰」,進而演化為「搶人大戰」,
促進學前教育發展是人力資本的支撐,增加高質量的公辦和普惠制學前教育,可以從源頭上促進人力資本升級,並有利於平衡收入差距及經濟增長和社會公正;優質充足的學前教育供給可以降低生育成本,促進人口增長;重視發達城市的學前教育發展,將有利於打造區域經濟發展的增長極,引領我國經濟「高質量」增長。
⑦ 簡述教育在推進社會政治生活中的作用有哪些
教育的政治功能如下:
(1)教育具有維系社會政治穩定的功能
教育的政治功能首先表現在它對維護社會政治穩定十分重要的作用。「建國君民、教學為先」。從歷史發展角度看,任何國家、任何社會,其維護社會統治、維系政治穩定的基本途徑無一不是通過教育。即使是通過加強法治的手段實施社會政治控制也是與加強教育密切相關的,法的控制本質上也是法治思想的教育而實現。
教育維系社會政治穩定的功能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
其一,教育為社會培養各種政治人才。政治人才是指社會各個部門、各個領域的領導者與管理者。各級政治人才都需要通過教育培養。
其二,教育培養具有一定政治素質的社會公民。這是教育維系社會政治穩定功能的另一突出表現。社會統治階級總是要通過教育造就公民,使受教育者具備國家、政府或執政常所希求的政治理想與信念。
(2)教育具有促進社會政治變革的功能
在社會發展的歷史過程中,社會政治的「恆定性」是相對的,伴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與變革,社會政治的變革也會發生。從總體上看,社會政治變革是不斷趨於前進與進步。教育則是促進社會政治變革的主要因素之一。教育對於社會政治變革具有強烈的反作用。
其一,教育的普及化與社會政治變革。現代社會教育的普及化是現代社會政治變革的重要標志,同時又是推進社會政治變革的重要力量。教育的普及,作為一種社會教育意識,表明社會政治的平等與開放。教育的普及,深深地蘊藏著一種變革社會,促進社會發展的力量,這種力量業已在現代社會政治領域中得以展現。教育普及化水平的不斷提高將更有力地推動社會政治的變革與進步。
其二,教育通過傳播先進的思想,宏揚優良的道德促進社會政治的變革。在現代社會,教育通過傳播科學真理,宏揚優良道德,形成正確的輿論,同時產生進步的政治觀念,以促進社會的進步與革新。教育能力的主導作用在於它能張揚社會政治、思想、道德領域中的正面因素,抑制與抵制腐朽、落後的消極因素,從而為推進社會政治的先進化服務。
其三,教育可以促進社會政治民主化。政治民主化是現代社會政治發展的必然趨勢。這依賴於教育而推動。民主意識、觀念的養成,非教育不能達到。民主意識又與科學意識緊密相關。缺乏科學知識素養也就無法提高民主的素養。所以國家教育事業的發展和全體國民科學文化水平不斷提高是實現社會政治民主化的重要前提與保證。
⑧ 如何理解教育的經濟功能 論述題
(1)教育能把可能的潛在的生產力轉化為直接現實的生產力,是勞動力再生產和提高的重要手段之一;
(2)教育是提高經濟效益的重要前提;
(3)教育是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它能夠為社會帶來巨大的經濟價值:
(4)教育還可以生產新的科學知識、新的生產力
(8)簡述教育在經濟發展中的作用擴展閱讀:
教育經濟功能是教育系統對一定社會經濟發展所起的作用。教育的社會功能之一。主要表現為:
(1)為經濟發展提供各類人力,包括設計人員、技術人員、管理人員以及其他人員;
(2)提高勞動力的素質(如知識、技能、經驗、紀律性等);
(3)進行科學研究,改進生產技術,直接或間接地促進經濟的增長;
(4)發展教育和調整教育結構有助於解決結構性失業。
教育經濟學是研究教育和經濟之間關系的經濟學分支學科。研究對象是教育在經濟和社會發展中的作用、教育投資的有效利用及其經濟收益。是介於經濟學、教育學、數學之間的邊緣學科、交叉學科。研究內容主要有:
(1) 教育的「生產性」;
(2) 教育投資與國民生產總值、國民收入、財政支出之間的比例關系;
(3) 教育投資在各類教育內部結構中的合理分配;
(4) 教育投資的經濟效益。
進入20世紀70年代,教育經濟學在世界范圍內得到了很大的發展,在國際學術界也有了一定的地位,許多發展中國家紛紛學習和借鑒西方的教育經濟學,世界各國涌現出一批研究教育經濟學的學者,有關教育經濟學的著作及論文層出不窮。
但是,就在教育經濟學傳播到世界各國的同時,西方出現了嚴重的經濟危機,許多發達國家和一些發展中國家受此影響,經濟開始蕭條。一些國家把資金投入到教育,希望通過教育帶動經濟的復甦,但是並沒有取得成功。
不景氣的經濟狀況與教育的不斷擴張發生矛盾,出現了種種人力資本理論不能揭示和解決的問題,人們逐漸認識到人力資本理論的局限性並試圖擺脫它的束縛,採取新的方法分析教育與經濟的關系,這刺激了人力資本理論的新發展。
由此,一些有關教育經濟的新學說應運而生,影響較大的主要有三種:篩選假設理論、勞動力市場劃分理論和社會化理論,它們並稱為第二代人力資本理論。
⑨ 簡述教育對人的發展的重要作用
促進人的發展是教育的本能功能,而其派生功能即教育的社會功能,它通過所培養的人進入社會,成為一定社會的公民,擔任一定的角色,而對社會的維持和發展所發揮的適應、改造和變革的功能。教育可以分為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而一般來說,學校教育在人的發展中起著主導性的作用。人們常說「知識改變命運。」「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書中自於千鍾栗。」而如今對大多數人來說,獲取知識的最有效的途徑就是學校教育。學校教育具較強的目的性,學校是專門培養人的機構,其活動開展、文化營造、制度建設等幾乎都是圍繞有目的地培養人而組織起來的。學校教育具有較強的系統性,主要表現在計劃性、組織性、協作性和全面性。學校教育還具有較強的選擇性和專門性。對於教育在人的發展中的作用,歷史上許多思想家和教育家做過肯定,盧梭說過:「植物的形成由於栽培,人的形成由於教育。」康德說,「人只有通過教育才能成為一個人,人是教育的產物.」這些看法都肯定教育人的發展中起到的極為重要的作用。
教育能夠促進人的主體意識和主體能力的發展,能夠促進個體差異的充分發展,幫助人充分發揮其內在的潛力,形成人的獨特性,例如在興趣愛好,理想,信念,世界觀,能力,氣質和性格方面。教育還注重激發人的創造性,利於個體價值的實現,促進人的全面發展。 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實質上是一種自覺的社會環境,學校就像是一個微型的社會,裡面有各種設施,為學生提供了不同的學習生活環境,學生在於老師、同學的交流相處中不斷的學習,發展完善自己,為以後走出社會奠定一定的知識基礎和相關的社會技能。農村和城市學校的教育相比起來,我們會發現城市學校的教育水平明顯會比農村的高,城市學生總體文化水平都高於農村的學生。其重要的原因是不同地區的學校為學生提供了不同的教育環境,學校是否有較完善的教學設施和豐富優質的教師資源以及有較先進的教育方法,這些環境都對學生的成長和發展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和學校教育相輔相成的教育則是家庭教育,兩者在人的發展中都是不可或缺的。常說:「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從孩子出生,父母對孩子就起到了深遠的影響,他們的生活方式,思想道德,素質,價值取向,行為習慣都對孩子有潛移默化的影響,時刻影響孩子的性格,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價值取向,興趣愛好,從而對孩子的成長起深遠影響。曾經有個家庭,父親有煙癮,常常在孩子面前吸煙,從小就被父親這樣的行為習慣影響的孩子在讀初中時開始學會了吸煙,當被父親責罵時,孩子則反駁問:「問什麼你能吸煙,我就不能呢?」由此可見,家庭教育在人的發展中是何等的重要,作為家庭的主體,家長必須以身作則,給孩子樹立良好的榜樣,創設積極良好的環境氛圍,努力教育好孩子,言傳身教,促進孩子的健康發展。 我認為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在人的成長中起到了主導性的作用,二者對孩子的性格,觀念,興趣,愛好,行為習慣有引導和促進的作用,為培養德智體美勞都全面發展的人,他們都要不管加強完善,根據人的具體情況,採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因材施教,使其能在社會中充分實現自身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