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毛概辨析題:「以人為本」和「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是完全一致的
正確。
「以人為本」和「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是完全一致的
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是科學發展觀的核心,必須始終堅持不動搖。我國正處於並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主要矛盾,始終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後的生產力之間的矛盾。在這個階段,黨領導人民建設社會主義的主要任務,就是解放和發展生產力,增強綜合國力,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我們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是發展,發展首先是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發展。只有不斷發展社會生產力,才能為社會全面進步和人的全面發展提供物質基礎。
以人為本是科學發展觀的本質,必須緊緊抓住不放鬆。以人為本,就是一切從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出發,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以人為本,是科學發展觀的本質,是我們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歸宿。堅持以人為本,就要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為充分發揮人民群眾的聰明才智創造良好的環境,保障人民的政治、經濟和文化權益。我們黨是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黨。以人為本是發展的目的,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是達到這個目的的手段。
(1)所謂以人為本就是黨的全部理論和工作都要全心全意依靠中國最廣大人民群眾,代表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滿足最廣大人民的物質文化需要,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一句話,就是以人民為本,以人民的根本利益為本。
Ⅱ 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四項基本原則,這四項基本原則是什麼
以經濟建設為中心項基本原則是以下四點:
1、必須堅持社會主義道路。
2、必須堅持人民民主專政。
3、必須堅持共產黨的領導。
4、必須堅持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
「四個偉大」緊密聯系、相互貫通、相互作用。堅持四項基本原則是「四個偉大」的本質要求、貫穿於「四個偉大」之中,也就是說,「四個偉大」在思想政治上集中統一於堅持四項基本原則。
堅持黨的領導,首先必須加強黨的建設,發揮偉大工程在「四個偉大」中的決定性作用。中國共產黨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的堅強領導核心。黨的領導核心地位,是歷史形成、人民選擇的,是黨的先進性所賦予的。堅持黨的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最大政治優勢。
堅持四項基本原則,根本的就是堅持黨的領導。堅持黨的領導,首先必須加強黨的自身建設。
(2)以人民為中心經濟發展擴展閱讀:
在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偉大歷史進程中,黨領導人民開創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從根本上改變了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前途命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就是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立足基本國情,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社會主義生態文明,促進人的全面發展。
逐步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這條道路由黨的領導、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路線和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總體布局、戰略布局與總任務所構成和規定,在思想政治上集中表現為堅持四項基本原則。
參考資料來源:人民網-堅持四項基本原則是推進「四個偉大」的思想政治基礎
Ⅲ 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是
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是黨的基本路線的基石,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回的一條主線。只答有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不斷增強綜合國力,才能抓好發展這個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為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打下堅實的物質基礎,才能更好地解決前進中的矛盾和問題,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
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是黨的基本路線的核心內容。把全黨工作重心從「以階級斗爭為綱」轉移到「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上來,進而形成「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的基本路線,是鄧小平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開辟了社會主義發展理論的新境界。新世紀新階段,我們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堅持黨的基本路線不動搖,堅持發展是硬道理不動搖,堅持把發展作為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不動搖,就是要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不動搖,聚精會神搞建設,一心一意謀發展。
Ⅳ 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邏輯與市場經濟條件下的資本邏輯是否有矛盾住房為例。
兩者是沒有矛盾的。
既要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又要堅持以人為本,充分滿足人的需求。
Ⅳ 在我國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邏輯與市場經濟條件下的資本邏輯是否有矛盾
我們國家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把社會主義的優 越性和市場經濟的長處結合起來,所以二者是並不矛盾的。
Ⅵ 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發展階段。
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
經濟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基本特徵可以歸納為以下六點:「以人民為中心」的深度城市化,更多地讓人民分享發展成果;創新驅動持續提升效率;保護產權,規范政府行為,實現市場配置資源;經濟穩定性;生態文明建設和可持續發展;經濟協調主體轉型。
(6)以人民為中心經濟發展擴展閱讀:
推動中國經濟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需要重點抓好以下幾項工作。
一是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是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首要任務。繼續推進中國製造向中國創造轉變,中國速度向中國質量轉變,製造大國向製造強國轉變。深化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大力培育新動能,強化科技創新,大力降低實體經濟成本。
二是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推動國有資本做強做優做大,加強國有企業黨的領導和黨的建設,推動國有企業完善現代企業制度,健全公司法人治理結構。支持民營企業發展,加快構建親清新型政商關系。
三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深化糧食收儲制度改革,堅持質量興農、綠色興農,農業政策從增產導向轉向提質導向。
四是深入實施區域協調發展戰略。推動實現區域之間的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加快實施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推進長江經濟帶建設,推動「一帶一路」建設。繼續推進西部大開發,加快東北等老工業基地振興,推動中部地區崛起,支持東部地區率先推動高質量發展。
Ⅶ 運用政治生活說明中國共產黨為什麼能取得脫貧攻堅戰的勝利
1、中國共產黨始終堅持「立黨為公,執政為民」。
始終把人民群眾的利益放在第一位。長期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努力發展經濟,給全國人民帶來福祉。消滅貧困在任何時期都是一項中心工作,從解決溫飽問題,到即將全面實現小康社會,下一步走鄉村振興的道路。
2、彰顯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的巨大優越性。
實現共同富裕,反映了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體現了以人民為中心的根本立場,彰顯了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的巨大優越性。我們黨正確處理先富、後富和共富的關系,在不斷保障和改善民生、增進人民福祉的基礎上,努力朝著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標不斷邁進。
脫貧攻堅戰打響以來,貧困地區經濟社會發展明顯加快,貧困群眾收入水平大幅度提高,「兩不愁」質量水平明顯提升,「三保障」突出問題總體解決,有力促進了共同富裕,深刻體現了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
3、為人類減貧事業貢獻中國智慧、中國方案。
消除貧困是人類共同面臨的重大課題。中國對全球減貧的貢獻率超過70%,這在世界范圍看都是了不起的成就。從這些成就中我們可以總結出許多經驗,如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基本方略,集中力量辦大事、動員全社會參與,把扶貧同扶志、扶智結合起來,等等。
4、打贏脫貧攻堅戰底氣十足。
打贏脫貧攻堅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黨對人民的庄嚴承諾。打贏脫貧攻堅戰,任務艱巨繁重,收官之年又遭遇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各項工作任務更重、要求更高。
5、廣大幹部群眾埋頭苦幹、真抓實乾的奮斗精神。
脫貧攻堅領域取得的前所未有的成就,凝聚著全黨全國各族人民的智慧和心血,是廣大幹部群眾扎扎實實干出來的。在脫貧攻堅戰場上,各級黨組織和廣大黨員、幹部充分發揮戰斗堡壘作用和先鋒模範作用。
Ⅷ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是體現在經濟社會發展的各項政策當中對不對
實現共產主義公有制社會可以推理成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就是 無產階級革命取得勝利後,實行無產階級專政(列寧把這個階段稱為社會主義),目的是進行社會主義國家所有制建設,既由私有制過渡到國家所有制,在這段時期,無產階級專政沒收私有財產為國家所有後並開始實行高福利的政策, 商品經濟和貨幣經濟將逐步的消失;第二個階段是由國家所有制過渡到公有制階段,同時由公有制社會戰勝私有制世界的階段, 既在某個區域范圍內由國家投入資源建立並實行 "各盡所能各取所需" 的公有制社區,由於 "按需所取"的優越性能夠極大的吸引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崗位責任制的 "按勞取酬",也就是吸引眾多的中下層人民和失業人員,階級的社會因中下層人民的流失致使有階級的社會解體崩潰,公有制社區將迅速的膨脹並擴展到整個國家甚至蔓延到其他私有制國家,直至戰勝了所有的私有制世界;
由於公有制一統天下,兼並以往所有的類似於『諸侯割據』的國家的格局,消滅了國家的格局也就自然的消滅了各國政府的職能, 取而代之的是公有制社會的職能機構。私有制是一個有階級的社會,而政府就是階級社會的最高領導機構,也就是統治階級;而公有制社會是一個沒有階級的社會,政府的職能是一個開放型的社會機構並可以滲透到社會的各個領域當中去,因此公有制的政府就是各個開放型的職能機構。其次,由於私有制社會是個階級社會,政府有相應的愚民政策以及鎮壓人民繼續安分守己的維持社會等級的秩序的國家機器; 而公有制社會里沒有國家, 也就沒有國家機器,在公有制社會里人們按需所取地使用開放的社會資源,人們的素質極高、能力強,整個社會的意識形態極高,私有制社會里的愚民政策和低級的社會意識形態早已被淘汰。
因此在共產主義公有製革命的過程中, 第一階段和第二階段是階級斗爭最尖銳的時期, 這種尖銳性不僅體現在社會表面上的戰爭、恐怖活動、暴動等, 更體現在來自私有社會的統治者擔心喪失其統治地位而不斷的收買、麻痹、欺騙、愚昧、恐嚇、威脅、甚至鎮壓中下層人民,最終致使中下層老百姓歸順與服從私有制的體系。
當公有制社會完全的戰勝了私有制社會後,國家、政府、商品經濟、貨幣經濟等會完全消失。最後,人類開始完全的進入共產主義的階段。這個時候,社會公共機構非常發達,沒有城鄉差異,人與人待遇差異和社會分工會完全消失,人人都能得到開放式的教育與醫療、交通運輸工具,人們不再像私有制社會那樣每天工作8小時,每周工作五天,在『各盡所能各取所需』的社會里,有開放式的社會資源的保障下,人們不再追求物質生活,探索世界成為人們的第一需求。科技非常發達,人民就能夠以低工作量去滿足優質的生活所需,所有的財產歸全體人民所有,生活資料各取所需。人們從一出生就平等地享受社會的公共福利,人們可以充分的利用社會資源來探索宇宙的奧秘、生命的奧秘。人不會被分工所局限著,達到「各盡所能,各取所需」的階段。在共產主義社會里,任何人都可以有自己的的活動范圍,而且根據自身發展的特點可以在任何部門工作,社會公共機構調節著整個生產,能力強的人可以自願的參與更復雜的工作, 人們以個體願意為主的時候同時也會根據社會的需要去參與社會協調的功能,『因而使我有可能隨自己的興趣今天干這事,明天干那事,上午打獵,下午捕魚,傍晚從事畜牧,晚飯後從事批判,這樣就不會使我老是一個獵人、漁夫、牧人或批判者』— 卡爾馬克思。
主張
提到共產主義,就不得不提馬克思和恩格斯。馬克思與恩格斯認為工人階級是沒有任何生產資料的,他們的勞動產物被資產階級所佔有,而且只支付比這勞動生產少許多的固定工資,資產階級通過這種行為來謀取利潤。而這種行為被馬克思所發現,並稱之為剩餘價值。無產階級被大工業生產所集中,所以他們是最具組織性的、最集中的,故社會的前進的推動力來自無產階級。並且,無產階級是全世界最受剝削的,最受壓迫的,等級在社會當中是最低的,故他們的要求也是最多的。
Ⅸ 我們將繼續堅持以()為中心,致力於建設改革發展成果真正惠及人民,經濟,政治
可以填寫「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路線」
Ⅹ 在我國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邏輯與市場經濟下的資本邏輯是否有矛盾
我國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邏輯和市場經濟條件下的資本邏輯是並不矛盾的,以住房為例,我們可以發揮市場調節的優勢,也可以歸根到底是維護人民的國家可以推動一些經濟適用房和廉租房的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