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第十五屆全國縣域經濟與縣域基本競爭力百強縣(市)的評價概況
在第十五屆縣域經濟基本競爭力與縣域科學發展評價中,堅持「四個全面」為統領,把握版縣域經濟新常權態,研究縣域經濟科學評價。正確認識縣域經濟發展和縣域發展的內涵和外延,推動縣域「五位一體」發展。評價以「一壯大二升級三提高,科學評價助推科學發展,建設更加富裕綠色幸福縣域」為宗旨,堅持「公開客觀可比」(利用公開數據、反映客觀事實、建立可比坐標)的原則,並依據打造縣域經濟升級版的「縣域經濟基本競爭力與縣域科學發展評價體系」,從縣域經濟基本競爭力和縣域科學發展兩個方面,評價出「第十五屆全國縣域經濟與縣域基本競爭力百強縣」。在第十五屆評價中,評價宗旨的「一壯大三提高」調整為「一壯大二升級三提高」,即一壯大是壯大縣域經濟,二升級是打造縣域經濟升級版和升級縣域治理現代化,三提高是提高縣域相對富裕程度、縣域相對綠色指數和縣域居民滿意度。在第十五屆評價中,增加了反映縣域經濟活力和內生動力的新增企業登記注冊數量指標,並突出居民收入、節能減排、綠色發展和科技進步等縣域經濟質量和效益,繼續強化了社會安定、安全生產、環境保護和廉政建設等縣域科學發展評價的約束。
B. 本文在解釋什麼是縣域經濟和為什麼發展縣域經濟之後,提出了如何發展縣域經濟的問題,從系統論的角度來分析
一、編制縣域經濟發展戰略規劃的重要性 縣是一級最基本和最完善的行政區域,縣域經濟在國民經濟中處於十分重要的地位。從經濟總量看,整個國家的GDP有相當大的比重是由縣和縣以下的經濟活動創造的,絕大多數的人口也是居住在縣和縣以下地域之內,因此,發展縣域經濟不僅對國民經濟的整體發展具有重要的作用,而且關繫到地方的穩定和人民生活的改善。推動縣域經濟的發展必須要有一個合理的、科學的經濟發展戰略規劃,或者好的發展思路,才能從總體和長遠把握縣域經濟發展的重點、發展次序和相應的政府措施。 1.區域競爭的要求。目前,全國有2052(2001年底)個縣級行政單位,每個縣都存在著生存和發展的問題,而面臨的市場、資金、資源等又是有限的,特別是隨著國際和國內兩個市場的整合,縣與縣之間的經濟競爭必然會加強,這就要求各個縣必須要制定相應的發展戰略研究,確定適合自身發展特點的競爭戰略。一個科學和合理的縣域經濟發展規劃對確定發展戰略,形成特色經濟,增強競爭力具有重要的意義。 2.長遠發展的要求。目前很多縣域經濟的發展缺乏長遠的、明確的發展規劃,主導或者優勢產業的確定沒能抓住自己的特色,要麼簡單地模仿其他縣的發展,要麼閉門造車,沒能將縣域經濟的發展,立足於國際和國內大市場中,尋找發展機遇。基本是一屆領導一個發展思路,整個縣域經濟發展具有極大的盲目性。 3.市場經濟發展的要求。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縣域經濟的發展會受到諸多不確定性的因素的影響,比如,前幾年東南亞金融危機,對一些以出口為導向的縣域經濟的發展,帶來了致命的打擊。面對可能出現的各種不確定因素的影響,只有制訂明確的發展目標、發展戰略,才能夠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排除或避免各種風險對縣域經濟發展的擾動。 4.政府職能轉變的要求。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變過程中,政府將由全能政府角色中退出來,凡是市場機制能發揮作用的地方,政府就不參與;凡是企業能辦的事,政府就不幹預;凡是中介機構能辦的事,政府就不包攬。政府的工作應該主要是從戰略層面進行科學規劃,制定縣域經濟的發展方向,指導各個層面的經濟活動。因此,縣域經濟發展規劃和實施應該是政府的一項重要工作,在規劃基礎上,重點搞好重大基礎設施建設,營造一個良好的投資環境,引導和扶持特色經濟的發展。 二、縣域經濟發展戰略規劃編制的程序 縣盡管是一級最基本的行政區域,但縣域經濟的發展涉及經濟和社會發展、人口和就業問題、城市發展以及生態保護和環境治理等各個方面。因此,編制縣域經濟發展戰略,必須建立在系統性、綜合性、前瞻性和科學性的規劃理念基礎上,設計規劃程序和規劃藍圖。 編制縣域經濟發展戰略規劃的基本程序包括以下幾個基本步驟:一是分析縣域經濟發展戰略規劃的現狀;二是確定縣域經濟發展戰略規劃的目標;三是縣域經濟發展戰略規劃的具體內容的編制;四是監控和跟蹤縣域經濟發展戰略規劃的實施效果,並且及時調整有關內容。 1.現狀分析階段。在對縣域經濟發展的歷史與現狀調研的基礎上,要系統和綜合分析縣域經濟發展的狀態與趨勢、實力與潛力、優勢與劣勢、挑戰與機遇等各方面,為編制縣域經濟發展戰略規劃的詳細提綱和具體內容做好准備。縣域經濟發展現狀分析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本縣在全國或省域范圍內的經濟地位和作用判斷; (2)本縣的人口、資源與環境狀況分析; (3)本縣發展的優劣勢、有利條件與制約因素及潛力剖析; (4)本縣經濟和社會發展水平與發展實力評估; (5)本縣經濟結構的現狀和變化趨勢分析; (6)本縣發展所面臨的機遇與挑戰分析。 2.目標確定階段。在對本縣經濟發展現狀了解基礎上,立足於「現實」和「未來」,按照動態和發展的觀點,確定縣域經濟發展的戰略目標和戰略重點等。
C. 關於如何服務縣域經濟發展的一些思考
我國的縣制萌芽於西周,產生於春秋,發展於戰國,定製於秦朝,興盛於當代。經過兩千多年的發展,縣級在經濟、社會、文化等方面已經形成相對獨立的地域實體。而縣域經濟是以行政區劃為地理空間,以市場為導向,優化配置資源,具有地域特色和功能完備的區域經濟。縣域經濟是國民經濟承上啟下的紐帶,是區域鏈、創業鏈、再生鏈、產業鏈的紐帶。發展縣域經濟已經成為我國現代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全面小康社會目標的實現具有重要影響,關繫到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的全局。一、目前縣域經濟發展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反思過去的發展理念和實踐,目前縣域經濟發展中主要存在以下問題: 1、縣域經濟沒有得到足夠重視。黨的十七大報告提出要統籌城鄉發展,形成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新格局。但實際上,很多地方存在重城輕鄉的問題,財政資金絕大多數投向城區建設。城市發展突飛猛進,但農村地區發展相對緩慢,與發達地區還有很大差距。 2、縣域經濟工業化程度較低。一般而言,多數地方縣域現代工業基礎相對薄弱,發展水平較低,目前粗放經營,產品低端現象較為普遍。3、農業產業化進度緩慢。目前技術、人才、資金都向大城市集中,縣域農業產業化經營質量不高,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難以做大、做強。農村專業技術協會還不規范,在提高科技興農中的作用還極其有限。農村市場建設落後,難以支撐規模化的農產品生產與加工。 4、支農資金投入比例偏小。支農資金與城市建設投入相比,比例偏小,還很不適應農村發展的需要,城鄉統籌發展的步子應再大一些。這個題不破,就不可能形成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的新格局。 二、加快發展縣域經濟的幾點思考 發展縣域經濟是我國現代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新時期加快縣域經濟發展必須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確立符合縣情的科學發展思路和措施,推進縣域經濟發展。 1、要把經濟結構調整作為縣域經濟發展的重中之重。農業調整,要以國內外市場需求為導向,大力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抓龍頭帶農、科技興農、基地扶農、市場活農,促進傳統農業的優化升級,提高農業的整體效益。工業調整,要加快機制轉換和體制創新,要以技術改造、產品創新為突破口,立足本地主導產業,抓大扶強。第三產業要以市場建設為重點,加快發展交通運輸、郵電通訊、金融保險業,以及信息咨詢、中介服務等新興產業。2、要把培育特色經濟作為縣域經濟發展的主攻方向。從區域競爭的態勢看,特色就是財力,特色就是潛力,特色就是競爭力,特色就是生命力。經濟發達縣市的實踐也證明,發展特色經濟是成功之道。特色經濟多是「塊狀」、「集群」型經濟,實行區域化布局、專業化生產,「一縣一業」、「一鄉一產」、「一村一品」,帶有鮮明的比較優勢和區域特色。因此,發展縣域特色經濟一定要走出全面抓、抓全面的常規思維,堅持有所為、有所不為的原則,結合本地資源狀況、交通區位、產業結構、科技水平等綜合因素,大力培植「人無我有、人有我優、人優我特」的市場「亮點」,開辟適合自己發展的新路子。 3、要把加快城鎮建設作為縣域經濟發展的有效載體。從城鄉發展的格局看,經濟騰飛的「龍頭」在城市、在集鎮。要想加快發展縣域經濟,就必須更好地提升人氣,提增財氣,提高品位,做強城鎮經濟。堅持「高起點規劃、高質量建設、高標准管理、高效益經營」的原則,積極推進以縣城為核心的城鎮建設,堅持軟體硬抓,硬體精抓,優化城市環境,不斷提升城鎮形象,引導生產要素盡快向城區集聚,為二、三產業的快速發展拓展空間,創造條件。 4、要把抓好項目建設作為縣域經濟發展的強力支撐。從經濟發展的動力看,只有堅持不懈地抓投入、上項目、引資金,才能增強經濟發展後勁。要想靠有限的資金投入換取較高的經濟效益,就必須立足自身實際,以市場為先導,選准投入方向,避免低層次盲目重復建設。通過抓好項目建設,實現縣域經濟的跨越發展。5、要把優化經濟環境作為縣域經濟發展的第一競爭點。環境出生產力,環境出競爭力。只有著力按照市場經濟的要求,創新服務思路,拓寬服務領域,創造寬松公平的政策環境和高效快捷的服務環境,才能形成「磁場效應」,贏得發展主動權,實現經濟跨越式發展。優化環境要通過積極創建「服務型」政府,最大限度地實現行政提速、審批暢通和辦事高效;在服務領域上,要從適應企業和民眾的實際需求出發,由單一搞審批辦手續向搞好產業指導、信息咨詢和市場體系的健全完善等方面拓展;要不斷健全政府部門行政效能評估監督制度,從源頭治理,從機制入手,堅決清除一切不利於環境發展的障礙。三、結合縣情,切實推進我縣經濟社會爬坡上坎服務縣域經濟發展,我認為應該主要做到以下幾個方面:1、堅定信念,保證科學發展的思想不動搖。發展縣域經濟是解決「三農」問題的新的切入點,在全面推進小康建設中擔當重要任務。堅持科學發展,就是要堅持發展縣域經濟。去年,我縣生產總值達到119.1億元,增長12.3%,完成財政一般預算收入3.28億元,縣域經濟保持了持續健康快速發展的良好勢頭。今年和今後一個時期,確定的戰略目標是利用五年左右時間,躋身全省縣域經濟「十強縣」。堅定信念,就是時刻要以這個戰略目標為重心,大力推進項目建設,培育高效特色產業,不斷加快城鎮化進程,實現澧縣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2、強化學習,保證學以致用的態度不鬆懈。加強學習,一要認真學習政治理論,把握理論體系,增強黨性意識,提高黨性修養。其次要認真學習領會省、市、縣關於加快發展的各項重大方針政策,不僅要能幹好工作,還要能對省市縣的發展戰略說出一二三來,並且深刻地領會到位。第三要注意完善知識結構,要根據履行崗位職責的要求,廣泛學習相關領域的知識。同時,還要堅持理論聯系實際,善於把掌握的理論知識與實際工作中遇到的問題聯系起來,研究問題產生的原因、發展的規律,從中受到啟發,獲得靈感,提出新見解,並運用到工作中去。要把學習的成果體現在完成工作的業績上,體現在服務縣域經濟發展上。3、埋頭苦幹,保證艱苦奮斗的作風不含糊。新中國建立前夕,毛澤東同志就告告誡全黨:「務必使同志們繼續地保持謙虛、謹慎、不驕、不躁的作風;務必使同志們繼續地保持艱苦奮斗的作風」。服務縣域經濟發展,應該做好打硬仗、打持久戰的准備。只有通過紮根基層,埋頭苦幹,腳踏實地,深入群眾,聯系群眾,把握縣情,才能更好地為縣域經濟發展獻力獻策。 4、務實創新,保證經濟轉型的方向不轉向。堅持「工業強縣、創業富民」戰略,推動我縣經濟形態由農業經濟向工業經濟轉型、社會形態由農村社會向城市社會轉型,加快新型工業化、新型城市化和農業現代化進程。2009年,我縣一、二、三產業的比重為31.4:33:35.6,一、二、三產業是三分天下,各占其一,這種經濟結構的弊端是單一產業拉動整個經濟發展困難較大。因此,需要突破產業結構發展,始終堅持以項目建設為抓手,著力推動工業做大做強,突出支柱產業,加速轉型升級。
D. 全國各省市區縣域經濟基本競爭力評價情況(排位)
全國各省市區縣域經濟基本競爭力評價表
省市區 競爭力數 四屆排序 前三屆排序 競爭力等級分布 競爭力動態分布
三屆 二屆 一屆 A B C D E F G H I J 相對穩定 上升 注意
上海 1945 1 1 1 1 1 1
天津 1851 2 2 2 2 3 3
北京 1831 3 3 4 3 1 1 2
江蘇 1819 4 4 3 4 35 12 1 5 51 2
山東 1717 5 6 5 5 33 33 17 4 3 1 88 3
浙江 1697 6 5 6 6 34 6 6 4 2 5 1 56 2
遼寧 1394 7 7 9 13 7 8 8 9 3 5 3 1 40 3 1
河南 1356 8 8 10 9 12 17 20 20 25 13 1 1 1 92 4 14
廣東 1352 9 9 7 8 17 6 11 9 7 10 4 2 1 1 67 1
重慶 1347 10 11 12 11 3 5 5 4 2 3 1 1 1 25
福建 1341 11 10 8 7 12 7 11 8 6 4 4 6 58
湖北 1236 12 12 11 10 7 13 10 7 3 6 8 9 1 57 7
吉林 1232 13 14 14 17 4 7 4 4 7 7 4 3 1 36 1 4
河北 1204 14 16 15 14 13 21 18 14 22 20 12 10 6 121 14 1
安徽 1198 15 13 13 12 4 13 16 15 5 5 2 1 54 7
湖南 1148 16 15 16 15 3 14 15 12 15 4 7 12 5 1 84 3 1
海南 1008 17 17 17 16 2 2 3 1 1 2 3 2 12 1 3
內蒙古 964 18 21 22 22 1 4 6 7 18 14 13 12 5 47 29 4
黑龍江 931 19 18 19 19 4 4 3 9 8 7 12 10 3 6 55 11
江西 917 20 20 20 20 5 4 8 14 17 12 16 3 1 77 2 1
廣西 888 21 19 18 18 4 8 10 10 8 11 11 9 5 43 9 24
四川 823 22 22 21 21 5 14 11 13 7 15 19 11 11 32 132 4 2
山西 780 23 23 26 27 1 2 9 10 10 12 10 17 15 10 56 35 5
寧夏 702 24 27 25 28 1 3 2 2 2 3 8 3 2
貴州 641 25 25 28 24 3 3 4 4 9 13 11 23 8 65 7 6
新疆 638 26 26 24 25 2 4 4 6 2 6 11 11 20 19 66 10 9
陝西 619 27 28 27 26 1 3 5 6 14 7 13 21 13 66 11 6
雲南 611 28 24 23 23 2 2 6 6 5 6 20 20 28 22 113 1 3
甘肅 447 29 29 29 29 1 2 1 5 12 12 15 22 61 6 3
青海 356 30 30 30 30 1 1 4 5 12 16 29 4 6
西藏 193 31 31 31 31 1 1 2 3 14 51 55 13 4
*1、全國縣域經濟基本競爭力等級由強到弱劃分十個等級,即由A級到J級;2、競爭力動態是縣域經濟基本競爭力的排位在本屆和上屆評價中的動態變化,分上升、相對穩定、注意三中情況。
E. 中郡縣域經濟研究所的中郡所縣域經濟評價體系
1.縣域經濟基本競爭力與縣域科學發展評價體系包括縣域經濟基本競爭力評價和縣域科學發展評價兩個組成部分
縣域經濟基本競爭力與縣域科學發展評價體系包括縣域經濟基本競爭力評價和縣域科學發展評價兩個組成部分,兩者有所側重、有所區別、相對獨立、相互聯系、相互促進,縣域經濟與縣域相關聯,量與質相統一,物質與精神相結合,自然與人文相和諧,動力和目標相一致。
縣域是一個系統,包括縣域經濟、縣域社會、縣域文化、縣域政治和縣域生態等子系統,縣域發展要「五位一體」。因此,縣域與縣域經濟的內涵和外延是不同的,縣域經濟評價和縣域評價的指標和內容也不同。縣域經濟評價突出縣域經濟實力和活力,體現了區域經濟發展不平衡規律,強調效率;縣域評價更多突出縣域社會、文化、政治和生態等,體現共同富裕的地區差異性,強調公共服務均等化和公平。縣域經濟評價和縣域評價各有側重點,二者結合起來可以全面評價縣域的發展情況。
2.縣域經濟基本競爭力與縣域科學發展評價宗旨體現了「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是興國之要」和「五位一體」的科學發展觀
縣域經濟基本競爭力與縣域科學發展評價指導思想是「一壯大二升級三提高,科學評價助推科學發展,建設更加富裕綠色幸福縣域」。「 一壯大二升級三提高」的內容是:「一壯大」是壯大縣域經濟,「二升級」是打造縣域經濟升級版和升級縣域治理現代化,「三提高」是提高富裕程度、提高綠色指數、提高居民滿意度。縣域發展要更強、更富、更綠、更幸福。
(1)強調壯大縣域經濟。縣域經濟在縣域科學發展中具有基礎地位。「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是興國之要,發展仍是解決我國所有問題的關鍵。只有推動經濟持續健康發展,才能築牢國家繁榮富強、人民幸福安康、社會和諧穩定的物質基礎。」①縣域經濟為縣域統籌發展提供堅實的物質基礎,增強縣域科學統籌能力。應該將發展縣域經濟提高到一個基礎性、戰略性的高度來認識,發展縣域經濟是解決「三農」問題、推進城鎮化的工作抓手。沒有縣域經濟加快發展,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就不可能實現。
(2)突出打造縣域經濟升級版。新常態下,縣域經濟要強調質量和效益,要打造縣域經濟升級版。
(3)升級縣域治理現代化。發揮縣委縣政府在縣域發展中的重要作用,建設法治縣域、文明縣域、和諧縣域。
(4)促進「強縣富民」。發展成果要惠及全體人民。促進縣域經濟強縣加快提高居民收入,加快發展公共服務,加快縣域社會建設,提高富裕程度。
(5)加快綠色縣域建設,促進縣域經濟強縣加強生態環境建設。
(6)加快人的全面發展,提高居民滿意度,建設幸福縣域。
因此,在縣域經濟基本競爭力與縣域科學發展評價中,首先是縣域經濟評價,縣域經濟評價是整個評價的基礎。全面評價和考察縣域經濟與縣域科學發展情況,促進縣域經濟又好又快發展,促進縣域(包含縣域經濟、縣域社會、縣域文化、縣域政治、縣域生態)「五位一體」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 縣域經濟基本競爭力評價採用公開的、基本的、綜合的、可比的縣域經濟數據來進行評價,評價結果反映客觀事實,基本上反映出縣域經濟競爭力。
1.完善縣域經濟基本競爭力評價體系
在第十五屆評價中,縣域經濟基本競爭力評價體系進行了完善,突出了縣域經濟質量和效益,細化了縣域企業活力,增加了反映縣域經濟活力和內生動力的新增企業登記注冊數量指標。因此,縣域經濟基本競爭力評價體系由總量、均量、速度、質量和活力五個方面指標組成,形似一個拳頭,大拇指是縣域經濟總量,另外四個手指分別是均量、速度、質量和活力,五個手指攥成拳頭,形成競爭力。②縣域經濟基本競爭力評價體系見表1。
表1 縣域經濟基本競爭力評價指標體系 總量 人口 常住人口 1 經濟總量 地區生產總值 2 地方公共財政預算收入 3 均量 經濟均量 人均地區生產總值 4 人均地方公共財政預算收入 5 居民收入 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6 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7 質量 縣財貢獻 地方公共財政預算收入/地區生產總值 8 縣域民享 居民收入/人均地區生產總值 9 居民收入增長率/地區生產總值增長率 10 城鄉差距 城鄉居民收入比值 11 經濟綠色 萬元地區生產總值能耗 12 萬元地區生產總值能耗降低率 13 科技進步 R&D經費支出/地區生產總值 14 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佔GDP比重 15 城鎮化 城鎮化率 16 速度 經濟
增長速度 地區生產總值增長速度 17 地方公共財政預算收入增長速度 18 居民收入
增長速度 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速度 19 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速度 20 活力 投資 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額 21 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額增長率 22 消費 全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 23 全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率 24 企業 企業登記注冊數量增長率 25 2.縣域經濟基本競爭力評價體系說明
評價體系簡潔明了。體現了「大道至簡」的思想和評價的基本原則——指標公開、客觀、可比,指標規律可以把握或大致可以把握,評價對象的范圍有針對性,評價結果有確切導向性,評價工作具有可行性和連續性。全國 縣域經濟差異大、影響因素多,影響規律還需要進一步研究把握,因此對縣域經濟競爭力的評價採用縣域經濟的基本的核心數據來進行是現實的需要。
經濟結構指標問題。縣域經濟基本競爭力評價指標體系中沒有經濟結構性指標,如非農產業比重、經濟密度、進出口額佔GDP的比例等。由於縣域經濟的差異性非常大,這些指標在全國范圍內可比性差。如進出口額與地區生產總值的比值反映的是外貿依存度,處在東部與處在中西部的縣表現不一樣,相當多的中西部縣外貿需求比較小,這些縣的資源配置可能在國內就可以完成;再如非農產業比也不能簡單統一比較,因為縣域經濟是特色經濟,「宜工則工、宜農則農、宜商則商、宜游則游」;還有些指標(比如經濟密度等)對縣域經濟競爭力的影響是正相關性或是負相關性需要深入研究。因此,縣域經濟結構性指標只有在進行分類研究時使用,進行細化研究。
評價指標多少的問題。縣域經濟競爭力評價指標多不是越多越好,指標多的評價結果不一定正確。原因有:一是競爭力本身就沒有唯一的標准,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二是在沒有把握每個指標對競爭力影響規律以及指標之間的規律的情況下,眾多的指標放在一起,得到的競爭力就不確切。
評價必須保持連續性。評價指標主要是「現在完成式」的,評價結果反映的是已經形成的競爭力強弱。通過連續幾屆的評價結果對比,關聯起來考察縣域經濟競爭力的現狀和變化趨勢。
縣域經濟將進行分類評價。全國縣域經濟的差異非常大。縣域經濟應該是特色經濟,縣域經濟發展路徑不應只有一個模式,應該百花齊放。縣域經濟要分類研究、分類評價、分類指導,共同發展。
現在已開展縣域經濟主體功能區研究、縣域地理標志產業研究等。 縣域科學發展評價是對縣域「五位一體」科學發展的評價。現階段,縣域科學發展評價可以從縣域相對富裕程度、縣域相對綠色指數和縣域居民滿意度三個方面來進行。
1.縣域相對富裕程度
縣域相對富裕程度是以全國平均水平為參照坐標,評價居民收入、基本公共服務、經濟發展和財政調控能力等,體現了以人為本、統籌發展的科學發展觀。縣域相對富裕程度特點:一是以全國平均水平為參照坐標,利用相對核心的指標;二是以居民收入為主,兼顧基本公共服務;三是以區域經濟發展為基礎,以財政轉移支付為統籌的主要手段。
縣域相對富裕程度評價指標體系見表2,指標包括居民收入類指標、公共服務類指標、發展水平類指標、統籌能力類指標。在指標體系中,居民收入類和公共服務類指標構成富裕程度的居民富裕部分,發展水平類和統籌能力類指標構成富裕程度的統籌發展部分。指標體系強調:一是以人為本,全部以人均等均量數據,以全國平均數為基準;二是突出居民富裕,不僅統籌考慮與居民收入相關聯的工資、儲蓄、消費等因素,還統籌考慮教育、醫療衛生等公共服務;三是不僅強調居民收入和公共服務,還強調縣域經濟發展水平和財政統籌能力;四是縣域經濟發展是提高縣域富裕程度的物質基礎,財政統籌能力是彌補因經濟發展不足而引起的富裕程度的差異。縣域經濟發展和財政統籌體現了市場和政府的兩種力量,發揮地方和中央兩個層級在提高富裕程度工作中的兩個積極性。
表2 縣域相對富裕程度評價指標體系 居民
收入類
指標 收入 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1 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2 儲蓄 人均城鄉居民儲蓄存款余額 3 消費 人均社會消費品零售額 4 公共
服務類
指標 醫療 千人擁有醫生數 5 教育 百名普通中小學生擁有專任教師數 6 發展
水平類
指標 人均值 人均地區生產總值 7 城鎮化 城鎮化率 8 地均值 經濟密度 9 統籌
能力類
指標 收入 人均地方公共財政預算收入 10 支出 人均地方公共財政預算支出 11 縣域相對富裕程度等級分A+級、A級、A-級、B級等四級,全國相對富裕程度平均為100,各等級規范:A+級:125以上,全國相對富裕縣域;A級:125~100,全國中等偏上縣域;A-級:100~75,全國中等偏下縣域;B級:75以下,全國相對落後縣域;其中A級和A-級為全國中等水平縣域。
2.縣域相對綠色指數
中郡研究所已從第十屆(2010年)開展了縣域相對綠色指數評價。縣域相對綠色指數評價旨在推動縣域經濟社會與環境協調發展,促進縣域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縣域相對綠色指數評價指標包括綠色經濟、綠色環境、綠色宜居等方面的指標,見表3。參照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生態縣、綠化模範縣、園林城市、森林城市等工作的理念和有關要求,規范出縣域相對綠色指數指標體系和各指標的參照數據,然後綜合評價縣域相對綠色指數。
表3 縣域相對綠色指數評價指標體系 指標 參照數據 綠色
經濟 工業三廢處置利用率(%) 100 1 單位GDP能耗(噸標煤/萬元) 0.84 2 環保投入占當年GDP比例(%) 3.5 3 綠色
環境 縣域森林覆蓋率(%) 山區 75 4 丘陵 45 4 平原 25 4 縣域空氣質量好於或等於二級標准天數(天/年) 365 5 縣域集中式飲用水水源水質達標率(%) 100 6 城鎮綠化覆蓋率(%) 45 7 城鎮人均公共綠地面積(m) 12 8 綠色
宜居 城鎮生活污水集中處理率(%) 100 9 城鎮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 100 10 農村規模化畜禽養殖場糞便綜合利用率(%) 100 11 農村生活垃圾集中收集處置率(%) 100 12 縣域相對綠色指數以100為基準,分A+、A、A-和B級等四個等級,具體規范為:A+級:95以上,相對綠色級縣域;A級:85~95,相對淺綠色級縣域;A-級:75~85,相對欠綠色級縣域;B級:75以下,相對綠色警示級縣域。
3.縣域居民滿意度
縣域居民滿意度是縣域發展的主觀指標,體現了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是幸福縣域建設指數的重要部分,可以通過社會調查的方式來完成。
縣域居民滿意度包含居民自我滿意度、縣域發展滿意度和政府服務滿意度。居民自我滿意度是居民自己和家庭的總體滿意度;縣域發展滿意度是居民對縣域發展的總體滿意度;政府服務滿意度是居民對政府服務的總體滿意度。
現階段,政府服務滿意度是具有綜合性質的滿意度,在中國特色的縣域發展進程中具有特殊意義。縣的發展,縣委、政府是關鍵。政府在促進縣域經濟發展、加快縣域社會建設、提供公共服務、維護社會公平正義和建設先進文化方面作用重大。政府能動性是縣域居民幸福的重要影響因素。政府無論是大政府,還是小政府;無論是無限政府,還是有限政府;都應該是為人民服務的政府,都應該是居民滿意的政府。政府服務滿意度是現階段建設幸福縣域的內在要求。群眾滿意不滿意是衡量政府工作的唯一標准。
縣域居民滿意度需要通過社會調查來獲得:居民自我滿意度,通過對工作、收入、愛情、家庭、健康等滿意度調查獲得;縣域發展滿意度,通過對縣域發展滿意度調查獲得,縣域發展可以分為經濟發展、社會建設、先進文化、政治文明、環境保護等調查事項。政府服務滿意度,通過對政府服務態度、政府服務效率、政務公開、政府人員廉潔等滿意度調查獲得。調查時將滿意度劃分為很滿意、比較滿意、一般、不滿意、很不滿意等五個等級,然後賦值、統計,計算出縣域居民滿意度。
4.評價工作的簡化和細化
為了簡化工作,對百強縣的縣域相對富裕程度和縣域相對綠色指數不進行逐屆評價,只對變化比較大的和新進的百強縣進行評價,劃分等級。
為了細化工作,推動縣域經濟和縣域發展,將細化縣域經濟質量、縣域經濟主體功能區、反貧困和特色產業等專題研究。
四、科學評價助推科學發展
縣域經濟基本競爭力與縣域科學發展評價歷程體現了科學探索精神,不斷完善,與時俱進。縣域經濟基本競爭力與縣域科學發展評價工作開始於2000年,其探索歷程大致經歷了體系建設、體系改進和體系完善等階段。
1. 2000年到2006年,第一屆到第六屆,體系建設階段
評價形式:縣域經濟基本競爭力評價。
主要工作:進行縣域經濟基礎性研究,發表的文章主要有「正確認識和把握縣域經濟內涵」、「科學規范縣域經濟單位」、「壯大縣域經濟是一個新思維」、「壯大縣域經濟是一個系統工程」、「壯大縣域經濟是推動『市管縣』體制改革的新動力」等。
主要目的:引導全社會關注縣域經濟,為全國縣域經濟發展提供一個動態的、相
對的參照坐標,營造一個「比學趕幫超」的競爭氛圍,推動縣域經濟發展。
2. 2007年到2009年,第七屆到第九屆,體系改進階段
評價形式:縣域經濟基本競爭力與縣域科學發展評價。
評價內容:進行縣域經濟基本競爭力評價+居民收入水平比較(縣域相對富裕程度評價的初級形式)+縣域發展(生態環境、生產安全、社會治安等)定性評價(縣域科學發展評價的初級形式)。
主要工作:總結《新時期縣域經濟科學發展範例與新模式》(2008年6月由中央黨校出版社出版發行),推出新時期縣域經濟科學發展三大新模式,即以城鄉統籌為內涵的「雙流模式」、以區域統籌為內涵的「增城模式」和以提高民生幸福為內涵的「江陰模式」。
3. 2010年到2011年,第十屆到第十一屆,體系初步完善階段
評價形式:縣域經濟基本競爭力與縣域科學發展評價。
評價內容:進行縣域經濟基本競爭力評價+縣域相對富裕程度評價+縣域相對綠色指數評價+縣域居民滿意度為主要內容的幸福縣域建設指數評價。
主要工作:提出縣域經濟走內生性發展道路,編輯出版《建設幸福縣域》。
4. 2012年開始,第十二屆開始,進入體系完善新階段
評價形式:縣域經濟基本競爭力與縣域科學發展評價。
評價內容:進行縣域經濟基本競爭力評價+縣域科學發展評價;突出縣域經濟質量,強化縣域科學發展約束。
評價指導思想:「一壯大二升級三提高,科學評價助推科學發展,建設更加富裕綠色幸福縣域」。「一壯大」是壯大縣域經濟,「二升級」是打造縣域經濟升級版和升級縣域治理現代化,「三提高」是提高富裕程度、提高綠色指數、提高居民滿意度。縣域發展要更強、更富、更綠、更幸福。
評價指導思想體現了「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是興國之要」和「五位一體」的科學發展觀。
主要工作:縣域經濟主體功能區研究;打造縣域經濟升級版實證分析;企業活力和政府簡政放權分析;特色產業中地理標志專題調研等等。編輯出版《打造縣域經濟升級版》。推動縣域統籌發展和統籌縣域發展,統籌推動縣域經濟和縣域科學發展。
縣域經濟和縣域科學發展無止境。
科學評價助推科學發展。
F. 全國百強縣的評選標準是怎樣的
進入候選庫的縣域通過賽迪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評價指標體系進一步篩選,評比出2020年賽迪百強縣。這些指標包括一級指標4個,二級指標8個,三級指標22個,主要從經濟實力、增長潛力、富裕程度、綠色發展四個方面對縣域經濟發展進行評價。
首先,縣域經濟基本競爭力評價與縣域科學發展評價相結合可以從思想上更好地推動縣域經濟又好又快發展。縣域經濟是一個比較新的概念。有些人錯誤地把「縣域經濟」與「縣域」等同,容易引起誤導。
「縣域經濟」與「縣域社會」、「縣域政治」、「縣域生態」等概念的內涵和外延是不同的,應當正確把握。將「縣域經濟」概念泛化、萬能化,不利於科學指導縣域經濟工作,不利於縣域經濟的科學發展。
其次,縣域經濟基本競爭力與縣域科學發展評價相結合為整個縣域的社會、經濟、政治、生態等方面評價以及省市區對縣(市)領導的考核提供了新思路。縣域經濟發展進入新時期,科學評價才能促進科學發展。
體現科學發展觀的「全面評價」不是「歸一評價」,在沒有把握指標規律的情況下,不能把所有指標簡單的累加歸一,否則得到的結果沒有可比性和現實意義。在對縣域經濟的基本指標進行評價排列的同時,要對縣域經濟關聯的指標進行分類、分等級單獨評價,體現「又好又快」思想。
實際工作中既能拋棄計劃經濟體制下的「簡單劃一」思想,又能使用多個評價尺子,更能說明問題,更具有針對性,更能發揮相關部門的積極性,更能做好各方面的工作。
最後,縣域經濟基本競爭力與縣域科學發展評價相結合為縣域經濟轉變發展方式和政府轉變職能提供新思維和新機制。在「富裕縣域」、「綠色縣域」和「幸福縣域」的約束下壯大縣域經濟,建立起縣域經濟轉變發展方式的新機制。
縣域經濟要轉變發展方式,政府的管理方式也要轉變。國家的管理事務要以縣域(或工作區)為單元、進行分類別、等級化管理,再制定最基本的保障性等級,可以體現市場經濟體制下的法制規范化的要求,體現「以人為本」的理念,又能體現國家管理更加科學化的進步。
(6)縣域經濟發展情況評估擴展閱讀:
2020全國百強縣名單發布
7月28日,在「2020年全國縣域經濟創新發展論壇」上,由賽迪顧問縣域經濟研究中心編制的《2020中國縣域經濟百強研究》正式發布。
《百強研究》的研究對象為截至今年2月,全國(不包括港、澳、台)除市轄區和林區以外的1879個縣級行政區劃(包含387個縣級市、1323個縣、117個自治縣、49個旗、3個自治旗)。
結果如下:
報告數據顯示,百強縣以佔全國不到2%的土地、7%的人口、創造了全國約十分之一的GDP,以佔全部縣域不到3%的土地、11%的人口,創造了縣域約四分之一的GDP。
報告指出,2020年賽迪百強縣的區域分布格局極不平衡。百強縣東部地區佔68席,中部地區佔21席,西部地區佔8席,東北地區3席。
G. 如何評價33個縣GDP破千億,前十名江蘇佔一半名額
現在有33個縣的GDP破千億說明了由於疫情之後,中國經濟快速恢復,所有的產業逐步恢復營業,繼續發展。GDP也由於經濟恢復計劃的實施快速上漲
總而言之,江蘇佔一半是因為近幾年當地縣鎮政府快速發展工業,經濟使居民人均生活水平提高,居民收入的提高,長三角地帶想要快速的和上海大都市圈靠攏,政府迅速發展經濟的結果。還有希望今年沒能上榜的地區加油發展,爭取明年可以上榜。
H. 雲南省縣域經濟考核採用什麼方法計算分值
結合實際,縣域經濟監測考評范圍為雲南省129個縣(市、區)。按照《專雲南省縣域經濟發展爭先進位屬評價體系及考核辦法》辦法確定的指標體系、計算方法,採用2010年、2011年數據進行綜合評分後排序,不劃分類別,統一考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