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日本經濟的歷史概況
二戰以後,日本經濟一直保持著很高的發展速度。1956-1973年, 日本工業生產年平均增長率達13.6%,國民生產總值占資本主義世界的比重、在資本主義世界的地位從第6位躍升到第2位,成為僅次於美國的第二經濟大國,因此被西方學者認為創造了資本主義經濟發展史上的「奇跡」。(千金難買牛回頭 我不需再猶豫)
戰後日本經濟的重建及高速增長
二戰以前,日本即為列強之一。但在二戰後期,日本的國民經濟遭到了巨大損失。一是因為長期的戰爭消耗了日本大量的人、財、物力;二是盟軍的原子彈轟炸,破壞了日本一些工廠和生產設施,所以到1945年8月二戰結束時, 日本國民財富的 45%以上都被耗費和破壞掉了。戰後第一年即1946年,日本的主要生產指標均大大低於戰前水平,工業技術水平比美國落後了30年,勞動生產率比英、法等國也低得多。(剖析主流資金真實目的,發現最佳獲利機會!)
從1947年開始,在麥克阿瑟的主持和美同政府的扶植下,日本開始進行戰後經濟的重建工作。這種經濟重建,是從實行「傾斜生產方式」開始的。所謂「傾斜生產方式」,就是在資金和原料嚴重不足的情況下集中一切力量恢復和發展煤炭生產,用生產出來的煤炭重點供應鋼鐵業,再用增產的鋼鐵加強煤炭業。目的是努力造成煤和鋼鐵擴大再生產的能力,並以此為杠桿,帶動整個經濟的恢復和發展。根據這個經濟發展戰略,日本政府專門設立了「復興金融公庫」。在1947-1948年中, 日本即向煤炭業發放了475億日元貸款,占據該公庫全部貸款總額的36%。1946 年日本產煤2274萬噸,而1947年則達2932萬噸,增長近30%;同期的鋼產量也增長了21 %。到1948年,日本即出現了初步的經濟好轉跡象。與此同時,日本的經濟恢復得到美國的大力扶植。二戰結束後,美國對日本實行了單獨軍事佔領。之後,按照波茨坦公告的精神,美國對日本推行了旨在鏟除其軍國主義社會經濟基礎的民主改革。如在政治和軍事上,修改了日本憲法,廢除了「天皇制」,並規定日本不得保持陸、海、空軍及其它進攻性軍事力量,軍費開支不得超出國民生產總值的1%。 經濟上也施行了三大改革,即「農地改革」、解散財閥和勞動立法。同時,在朝鮮戰爭中,美國還向日本提供了巨額的軍需訂貨。因此到1955年,除「外貿」一項外,日本的主要經濟指標基本達到或超過了戰前最高水平。這10年時間(即1945年-1955年),是日本經濟的改組和恢復階段。
1956年-1973年,日本進入其經濟高速發展時期。1956年,日本進入以趕超先進工業國家為目標、實現國民經濟現代化的歷史新時期。這一時期,日本實際國民生產總值每年平均增長10%以上,工業增長率則平均達13.6%。這種長期、持續的高速增長在世界資本主義經濟發展史上是罕見的。在此時期,日本工業生產增長8 .6倍,對外貿易從1965年開始出現順差,到1973年8年中增長3.5倍。這 18年時間( 即1956年-1973年),日本一躍成為僅次於美國的第二經濟大國, 成功實現了日本近代史上的「第二次遠航」。所謂「經濟奇跡」主要是指日本這一時期的經濟發展。
但進入70年代中期以後,從1974年開始至今,日本經濟進入低速、穩定發展時期。這一時期,由於同內外經濟形勢的變化,使日本的經濟危機、生態危機和能源危機交織迸發,因此不得不在經濟政策和產業結構上進行適當調整。盡竹這一時期日本的經濟增長率下降到5%左右,並一度(1993年)山現負增長, 但其經濟總量卻一直處於美國一國之下,在發達國家中居於第二。
七八十年代, 全球范圍內發生的幾件大事嚴重影響了日本的經濟發展。 一是 1973年10月「第四次中東戰爭」爆發後, 引發了「第二次世界石油危機」; 二是 1973年底到1975年,西方世界爆發了戰後最嚴重的普遍經濟危機;三是 1979 年到 1982年西方世界再次爆發的經濟危機。經過這「兩次經濟危機」和「一次石油危機」 ,日本經濟發展的速度急劇下降。八九十年代,由於受全球經濟形勢不景氣以及亞洲金融危機的影響,日本經濟繼續下滑,並引起日本內閣的頻繁變更。為了扭轉本國經濟低靡狀態,近年來,在新的國內國際形勢下,日本開始對其產業結構進行根本性改造,即用消耗資源少、附加產值高的知識密集型產業取代大量消耗資源、消耗勞動和產生公害的重、化工業。同時,在經濟政策上也作了相應調整,即一方面鼓勵壟斷資本擴大資本輸出,把能耗高、污染環境的產業轉移到發展中國家去;另一方面大力扶植汽車、電子、精密機械、航空、原子能等工業部門的發展。另外,不斷加大科研投資力度,堅持「科學技術立國」,努力邁向「自立自主技術時代」。預計,在新世紀初期若干年裡, 日本在新興產業領域將保持較快的發展勢頭,並在較長時期內穩居於「世界第二經濟大國」的地位上。
日本經濟高速增長的基本條件
戰後日本經濟的高速發展,是在當時特定的歷史條件下實現的。戰後初期,世界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的經濟發展都較快。推動西方經濟發展的基本因素,主要是在生產力領域發生的科學技術革命,以及戰後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的發展。新的科技革命帶動了西方國家勞動生產率的迅猛增長;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的發展,則在一定程度上緩和了資本主義競爭和生產的無政府狀態,使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某些環節得到了部分改善。這兩個基本因素雖然是指一般發達國家,但在戰後日本的經濟發展過程中則表現得尤為明顯。與此同時,日本之所以後來居上,迅速趕上和超過英國、法國和聯邦德國,還與以下幾個具體條件有關:
1.戰前日本資本主義的長期發展,奠定了戰後日本經濟迅速發展的雄厚經濟基礎。
二戰後期,由於日本曾遭到盟軍的原子彈轟炸,據此有人認為戰後日本是「一片廢墟」,實際上這種說法是言過其實的。
其實,盡管美國對日本實施了原子彈轟炸,但日本畢竟沒有經歷過「本土作戰」 就無條件投降了。日本與英、法、德、意等國不同。兩次世界大戰都在歐洲大陸展開,對歐洲各國的國民經濟破壞巨大,因此戰後歐洲失去了「世界中心」地位,歐洲列強則紛紛淪為「二流國家」。日本盡管也曾經歷了兩次世界大戰,但兩次大戰均遠離日本國土,所以戰後日本的主要基礎設施、重要的工業設備和大量的技術工人隊伍及知識分子等,並沒受到太大損失;基本保全了日本本土,其統治機構建制齊全,重要的生產設施大多完備無損。這是日本戰後經濟迅速恢復和發展的「本錢」 。
日本雖是「二戰」的戰敗國,但二戰之前,日本在歷次大的戰爭中卻大發橫財。二戰之前的日本發展史,實際是日本的侵略掠奪史。如1894年發動的甲午侵華戰爭, 1904年進行的日俄戰爭和1914年參加的一次大戰,日本均是戰勝國。僅「甲午戰爭」 日本從中國索得的賠款即達二億三千萬兩白銀,相當於當時日本財政收入的4.37倍;在這前後日本從中國得到的經濟利益,相當於清政府17年的財政收入。日俄戰爭後,日本奪得了帝俄在中國東北的大部分政治、經濟權利。一戰的爆發,使日本成為戰爭「暴發戶」,戰爭初期,它宣布「中立」、隔岸觀火、大做軍火生意,後期宣戰,從中漁利,輕易奪得了西歐各國在亞太地區的利益以及德國在中國山東青島的特權。 「一戰」使日本從戰前的三億日元的債務國,一躍成為擁有十七億四千萬日元的債權國。至於1931年以後由我國掠奪的財富,更是不計其數。正是在這個過程中,日本建立起了它的84%以上的大工商業,並成為二戰後日本經濟迅速崛起的雄厚物質基礎。
2.戰後相對和平、穩定的國際國內環境,為日本經濟的高速發展在客觀上提供了良好機遇。
和平穩定的環境,是發展經濟的必要條件。從國際環境上講,上個世紀五六十年代,世界各國剛剛飽嘗「兩次世界大戰」的災難之苦,十分珍視戰後來之不易的和平局面。世界各主要國家都專注於國內經濟建設,恢復和發展民族經濟,資本主義也進入繁榮時期,國際貿易空前活躍。盡管當時小仗天天打、「冷戰」很激烈,但世界性「熱戰」終究沒有打起來。這雖然為世界各國的發展提供廠「均等」的條件和時機,但比較而言日本揚長避短,緊緊抓住廠這一有利機遇。
如:日本的優勢足「四面環海」,屬海洋國家;其劣勢是,各種資源、原材料十分缺乏,99%的石油依賴進口。這樣的地理、資源條件,在戰爭環境下是個「致命」弱點。但在和平發展時期,其優勢可以得到充分發揮,劣勢也可得以彌補。日本鐵礦缺乏,但生產能力很強,沒有鐵礦可以進口。有材料稱:戰後相當長一個時期,每天24小時均有運輸船隻往來穿梭於日本——澳大利亞之間,從澳大利亞運過來的是礦石,從日本運出去的是鋼鐵。加之當時世界關系極不平等,原材料價格極低(如石油價格最低時1.2美元/桶,後來曾高達30美元/桶,目前一直在20美元/桶左右),而海運的成本價格又比陸路運輸低得多(還以石油為例:有人計算,幾萬噸的中型貨輪運輸石油,行進12000公里,油價才提高一倍,是輸油管道的1/5 ,陸路運輸成本價格的1/8,空運的1/50。同時,若把海運過來的石油, 經提煉後作為動力,用來搞運輸,從動力經濟學的角度講,情況正好相反。比如把一定量的汽油能對飛機產生的動力作為1,那麼用在汽車上這個動力將增加5倍,用在海運上則增加50倍)。因此,在和平條件下,海運的優越性相當大。 由於日本戰後能抓住和平安定的有利時機,充分發揮海洋經濟的優勢,利用戰後原材料價格低的有利條件,確立了「以加工貿易立國」的發展戰略,極大促進了本國經濟的恢復和發展。
從國內環境上看,二戰以後日本與其他一些西方國家形成鮮明對照,國內幾乎沒有發生「工潮」等政治動亂事件,國內環境異常穩定。特別是50年代中期以後,日本政局十分穩定,1955年白民黨上台執政達38年之久,1993年才組成戰後第一個多黨聯合政府,不久,門民黨又重新獨掌政權。這對於保持11本國內政策的連續性、穩定性,使人們將精力集中於國內的經濟建設上,無疑是十分重要的。
3.美國對日本的特殊扶植和幫助,是日本經濟高速發展不可忽視的重要外在條件。
二戰以後,為徹底根除法西斯主義和軍國主義殘余,美國對口本進行民主改革,同時下令逮捕和審判日本戰犯,釋放了一批政治犯,並一度想把日本變成一個非軍事化的「中立國」。但不久,隨著國際形勢的發展變化,為適應美國「獨霸世界」 全球戰略的需要,美國對日採取了「先打後扶」政策。即由過去打擊瓦解日本軍國主義基礎,變為有意幫助、扶植日本,使日本成為其對蘇發動「冷戰」的工具和在亞洲「遏制」共產主義勢力蔓延的基地。據統計,至1951年6 月朝鮮戰爭爆發一周年止,美國政府以各種名義向日本提供了21億美元的援助,並免去了日本對美國的戰爭賠款,阻止日本對亞太地區其它受害國的賠償。
與此同時,朝鮮戰爭爆發後,美國將日本變成它的侵朝物資供應地,對日本提供了大量軍需訂貨,僅此一項累計額達22億美元。1964年「北部灣事件」爆發後,美國為擴大侵越戰爭規模,又向日本提出了40億美元的「特需訂貨」。 因此, 到 1973年越南戰爭結束時,日本外貿出口額比1964年增加了近4倍, 這在很大程度上得益於朝鮮戰爭和越南戰爭。外貿的發展,促進和帶動了日本其它各個行業的發展。這是日本經濟之所以高速發展的不可忽視的外在原因。
4.日本政府實行的一系列正確的經濟政策和發展戰略,以及日本民族積極學習和引進外國先進技術及管理經驗等優良傳統,是日本經濟高速發展極為重要的內在條件。
二戰以後,由於日本被美國獨占,其安全與防務實際由美國負責,日本政府便專心致力於國內的經濟建設,排除各種干擾,抓住時要,大力發展其經濟、科技、文教等各項事業。在政治上,它完全聽命於美國,先做「經濟、科技大國」,後做 「政治、軍事大國」;在外交上,它以「日美同盟」為基軸,在不妨礙美國利益、不刺激美國的前提下,努力保持「中立」,與各種不同制度和意識形態的國家建立和發展經濟貿易關系;在文教上,它在戰後初期經濟十分困難,人民群體極其貧困、甚至有時還填不飽肚子的情況下,將國家的6年年義務教育延長至9年,幾十年如一日地把國民收入的5%以上(相當長時期是8%以上)投入到公共教育事業,極大地提高了日本國民整體素質,為日後的經濟發展積蓄了後勁;在軍事上,日本根據美的要求,將防務開支一直控制在國民收入的1%以內(當時西歐各國為3%-5%, 美國則7%),僅保留為數不多的自衛隊,且直到目前也不過24萬人左右。這些,都對日本經濟的恢復和發展具有重要作用。
另外,日本民族在歷史上所具有的善於「學人之長」的優良傳統,在戰後得到弘揚,同樣也對日本經濟的恢復、發展及趕超西方其它發達國家,具有積極的作用。
二戰以後,德意戰敗,英法兩國也遍體鱗傷,從此歐洲衰落,世界中心向美洲轉移。因美國發了兩次世界大戰的災難之財(美國與日本相同, 兩次世界大戰均遠離本土,戰爭初期均隔岸觀火,做軍火生意,發戰爭財,直到戰火燒到自己頭上),拉大了與其它強國的差距,牢牢坐在「世界頭號強國」的交椅上。日本充分利用被美國獨占和美國將大量加工製造業搬進日本之機,大力吸收美國的資金,學習、借鑒美國的先進工藝、科技和管理經驗,並加強仿製、模仿和創新工作,使日本成為世界上對外國技術、工藝消化、吸收力最強的國家之一。因此,戰後日本僅用了 20多年時間,就先後趕上並超過法國、英國和聯邦德國(指國民生產總值,1966 年超過法國、1967年超過英國、1968年超過聯邦德國),成為僅次於美國的第二經濟強國。據完全統計,戰後日本的科學技術,90%是從外國引進的(其中又有90 %是從美國引進的)。因為「引進」比「研製」費用低、見效快。 美國研製一項成果的成功率為1%,而日本的成功率為70%以上。 原因是日本不是「獨創」而是「改進」。就這樣,日本從1950-1975年共引進了25000多項技術,並用不到30年時間、花了僅60億美元左右,就把美國等西方國家用了半個多世紀、花了2000多億美元的研究成果學到手。
由此可見,戰後日本經濟之所以能夠高速發展,是其固有基礎、特殊條件和機遇等多種主客觀原因、國內外各方面原因共同起作用的結果。
B. 日本經濟發展的特點、、、、
1.大力發展海上航運,進口原料,出口工業產品,積極開拓國際市場,從而使本國經濟得到調整發展。日本是世界上經濟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 2.日本的主要工業部門有,鋼鐵、汽車、造船、電子、化學和紡織工業。這些工業的產品大量出口,在國際市場上佔有重要地位。日本的最大貿易對象是美國,其次是亞洲和西歐。 日本與中國的貿易,日本從中國輸入的商品有服裝、石油、煤炭、棉花、水產品和蔬菜等。向中國輸出的商品有鋼材、電子產品和其他工業品。 日本工業主要分布在太平洋沿岸和瀨戶內海沿岸的狹長地帶。東京大阪、名古屋、北九州等大城市及其附近地區是主要的工業區。 2. 影響日本工業分布的原因。 以海港為依託,進口原料,出口工業產品,依靠國際市場,是形成日本工業臨海分布的主要原因。
C. 日本經濟發展過程
1 經過1945年至1955年10年的艱苦努力,從戰後一片廢墟中恢復到戰前水平。
2 60年代,日本經濟以10%的速度迅猛發展,經濟進入高速增長時期.
3 70至80年代,日本經濟進入穩定增長期,經濟平均增長速度5%,經濟取得了飛躍發展,迅速跨入世界先進國家行列,並一躍成為僅次於美國的世界第二大經濟強國。
4 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日本出現"泡沫經濟",經濟過熱。
5 90年代初"泡沫經濟"崩潰,經濟進入持續衰退期。
6 2000年經濟增長速度達到1.2%,但是,進入2001年後,又開始放慢了增長的步伐。
D. 日本的經濟發展史
戰後日本經濟發展的主要階段
日本是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其經濟發展在戰後經歷了快速發展時期。這主要可分為四個階段。
經濟恢復期(1945—1955年)。戰爭毀滅了日本42%的國民財富,經濟混亂,物價飛漲,大量失業,通貨膨脹。藉助佔領軍的巨大影響力,日本政府提出了「增加生產以平息通貨膨脹,穩定國民生活」的政策,進行了經濟和社會的民主化改革。1949年基本穩定了通貨膨脹,經濟開始恢復,1953年接近戰前水平。
高速增長期(1955—1973年)。18年間國民生產總值(gdp)增加了12.5倍,人均國民收入增長10倍多,年均增長9.8%。1966年追超英國,1967年追超法國,1968年追超西德,在資本主義國家中僅次於美國,成為亞洲新巨人,引起全球經濟界的注目,被稱為「世界經濟奇跡」。
中速增長期(1974—1991年)。受兩次石油危機的打擊,日本經濟進入中速增長期。靠貿易立國的日本經濟被迫加快產業結構的重組和調整,重化工結構轉向知識密集型產品結構。這期間gdp年均增長4.3%,比高速增長期下降一半。
經濟危機並走出困境期。進入1992年,日本泡沫經濟破滅,出現經濟危機,1992—1998年實際gdp年均增長率僅為1%,其中1997、1998兩年出現負增長,但目前仍是世界經濟大國。受到企業效益恢復的刺激,設備投資逐漸復甦,僱傭及收入環境正在逐漸得到改善。由於企業的推動,日本經濟復甦的前景越來越明朗。
E. 日本經濟發展現狀
戰後日本經濟的發展與現狀
一、戰後經濟恢復〔1945-1955年〕
1.戰爭對日本經濟的嚴重破壞
日本帝國主義窮兵黷武,侵略亞洲、挑起太平洋戰爭的結果,不僅給亞洲各國帶來了巨大的災難,而且使國內軍事經濟畸形發展,國民經濟疲憊不堪。戰爭後期,由於美軍的空襲,以東京為首,全國119個城市嚴重被炸被毀,到處都變成一片廢墟和焦土。尤其是廣島和長崎,更遭到了原子彈的毀滅性破壞。
與1934-1936年相比,1946年國民經濟和生產能力的下降情況是:實際GNP為62%,人均實際GNP為55%,人均實際個人消費為57%,製造業實際工資為30%(1947年),工礦業生產為31%,(其中煤炭53%、鋼材10%、紡織品7%),農業生產為79%。
由於戰敗,對外貿易幾乎完全中斷了,與戰前相比,1947年出口下降為7%,進口下降為14%。
2.戰後初期的民主化改革和經濟恢復
盡管戰後的經濟恢復經歷了很多困難和曲折,但從總體上看,無疑是取代了很大的成功。1946-1951年度,經濟增長率為9.9%,其中工礦業生產增長率為22.8%;1951-1955年度,經濟增長率為8.7%,其中工礦業生產增長率為11.3%。
日本經濟企劃廳1956年的《經濟白皮書》有一句名言:「現在已經不是戰後了」。其含義是戰後經濟恢復階段已經結束了。經濟白皮書這樣寫道:「現在已經不是『戰後』了。我們現在面臨一個完全不同於過去的局面。在恢復中求發展的時代已經結束,今後的發展要靠實現現代化」。這標志著到1955年為止,日本經濟已經恢復到了戰前的最高水平,從此將進入新的發展階段。
二、經濟高速增長〔1955-1972〕
1.重新趕超的出發點
1955年日本經濟恢復和超過了戰前水平以後,重新開始了趕超歐美的歷程,這是一個新的出發點。
戰前,日本經濟雖然達到了與歐美各國並駕齊驅的水平,但由於戰爭的影響和破壞,與美國相比,日本經濟的發展整整停滯了20年,與歐美各國特別是與美國的差距進一步擴大了。1955年雖然已經不是戰後了,但從國際比較看,日本在經濟方面已淪為三流國家,充其量也不過是一個二流半的國家。從位於先進國家和後進國家之間的意義上說,日本當時還是一個中進國。1955年,日本的GNP只為美國的1/15,西德的1/2;人均國民收入只有220美元,在西方各國中列第35位。其次,從產業結構方面看,第一產業的就業比重仍為40%,出口商品結構也以勞動密集型產品和初級產品為主,主要是靠紡織品和日用雜貨來賺取外匯,在重化學工業方面,還沒有與歐美各國相競爭的能力。由此看來,還不能說日本已經是一個工業化國家。
因此,在戰後時代宣告結束以後,按《白皮書》所說的現代化,趕超歐美發達國家,日本經濟就馬不停蹄地奔向了新的目標,急急忙忙地開始了新的征程。
2.三大景氣
神武景氣(1954年11月-1958年6月)
景氣持續了31個月,實際經濟增長率1956年度6.4%、1957年度7.5%。
岩戶景氣〔1959年4月持續到1962年10月〕
景氣持續42個月,1959、1960、1961年度的實際經濟增長率也分別達到了11.2%、12.2%和11.7%。
伊奘諾景氣〔1965年11月-1970年7月〕。
景氣持續期間為57個月1966-1970年度,年均實際經濟增長率為11.8%,如此長時間的持續的高速經濟增長,不僅在日本歷史上是罕見的,而且在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歷史上也是絕無僅有的。由於伊奘諾景氣的出現,日本經濟高速增長就達到了光輝的頂點。
3.高速經濟增長的國際比較
1955-1972年,是日本經濟的高速增長時期。在這18年間,日本經濟實際增長率年均為9.7%,其中,1955-1960年度為8.5%。1960-1965年度為9.8%,1966-1970年度為11.6%,呈不斷提高的態勢。這一期間,除個別年份外,日本大多數年度的經濟增長率都超過了其他主要資本主義國家。這不僅是日本歷史上前所未有的高速增長,而且在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歷史上也是一個奇跡。在整個60年代,日本經濟年均增長為11.1%,其中工業年均增長14.1%;與美歐各國相比,前者分別相當於美國的2.7倍、英國的4倍、西德的2.3倍、法國的1.9倍,後者分別相當於美國的3.1倍、英國的5倍、西德的2.4倍、法國的2.3倍。
由於經濟高速增長,因戰爭和戰敗而拉開了的日本和美歐各國間的經濟差距不僅迅速縮小了,而且還重新超過了西歐一些國家。在經濟高速增長開始之前的1955年,日本GNP為240億美元,落在英國、西德和法國的後面,只相當於美國的6.0%。到 1967年,日本GNP超過了英國和法國,1968年又超過了西德,僅次於美國,居世界第二位。在經濟高速增長達到頂點的1973年,日本GNP增加到4170億美元,分別相當於西德的1.21倍、英國的2.30倍,對美國的比重也提高到了35.1%。這樣,日本在資本主義世界第二經濟大國的地位就進一步鞏固了。
表1 主要發達國家實際經濟增長率的比較
(1950-1975年,單位:億美元、%)
1950 1955 1960 1965 1970 1971 1972 1973 1974 1975
日本 GNP 110 240 430 891 2042 2313 3060 4170 4633 5013
增長率 11.2 10.8 12.5 5.7 8.3 5.3 9.7 5.3 -0.2 3.6
美國 GNP 2862 3993 5060 6881 9824 10634 11711 13066 14129 15288
增長率 8.7 6.7 2.3 5.9 -0.3 3.0 5.7 5.5 -1.4 -1.3
西德 GNP 430 721 1146 1855 2166 2594 3443 3814 4206
增長率 11.9 8.5 5.5 5.9 3.3 3.6 4.9 0.4 -1.7
英國 GNP 415 542 720 1009 1237 1405 1595 1812 1966 2336
增長率 3.2 3.7 4.7 2.5 2.3 2.9 2.1 7.9 -1.2 -0.7
註:1,英國1950年攔內數據為1951年的統計。2,實際經濟增長率按實際國民生產總值(1975年價格)計算,其中英國是按當年實際國內生產總值計算的。
資料來源:司楚、訾嘹祖譯、矢野恆太郎紀念會編《日本100年》,時事出版社1984年出版,第77-79頁。
三、低速增長〔1973-1990年〕
1.日本經濟的三大轉折
〔1〕由高速增長向低速增長的轉折
經過第一次石油沖擊和戰後第一次負增長,日本經濟就由高速增長轉為了低速增長。1976、1997和1978 年度各為4.8%、5.3%和5.2%,與高速增長時期比,只相當於1965年經濟危機時的水平。盡管如此,但1978年後已擺脫了蕭條的影子,景氣確實是處於上升階段,企業的收益也增加了。為此,《經濟白皮書》在總結這種現象時說:雖然是4%-6%的經濟增長,但卻有經濟景氣的感覺,這意味著日本經濟今後將進入「新的成長軌道」。與高速增長時期10%左右的增長率相比,5%左右的經濟增長率雖然是低速增長,但是與其他發達國家3%左右的增長率相比,卻依然高出一截,所以就被稱之為中速增長。中速增長一直持續到80年代末。這一期間,除個別年份外,日本實際經濟增長率基本保持在3%-5%左右的水平,上下波動不大,而且與其他發達國家比仍屬於增長最快的國家(參見表3-1),所以這一時期又被稱為穩定增長時期。
表2 1975-1990年主要發達國家經濟增長的國際比較
(實際經濟增長率,單位:%)
年度 日 本 美 國 英 國 西 德 法 國 義大利 加拿大
1975
1976
1977
1978
1979
1980
1981
1982
1983
1984
1985
1986
1987
1988
1989
1990 2.7
4.8
5.3
5.2
5.3
4.3
3.7
3.1
3.2
5.1
4.9
2.4
4.1
6.2
4.8
5.1 -1.3
4.9
4.7
5.3
2.5
-0.2
1.9
–2.5
3.6
6.8
3.0
2.9
3.4
3.8
3.4
1.2 -1.3
4.1
0.1
3.9
2.2
-2.3
-0.4
1.1
4.0
2.5
3.4
3.6
4.8
5.2
2.1
0.6 -1.4
5.6
2.7
3.3
4.0
1.5
0.0
-1.0
1.9
3.3
2.0
2.5
1.5
3.7
3.6
5.7 0.2
5.2
3.0
3.3
3.2
1.6
1.2
2.5
0.7
1.4
1.7
2.1
2.3
4.5
4.3
2.5 -3.6
5.9
1.9
2.7
4.9
3.9
0.2
-0.5
-0.2
3.5
2.9
2.9
3.1
3.1
3.9
2.1 5.5
11.7
1.7
4.6
3.9
1.5
3.7
-3.2
3.2
6.3
4.3
3.3
4.2
5.0
2.4
-0.2
資料來源:〖日〗東洋經濟新報社《經濟統計年鑒》1980、1985、1995年版。
〔2〕由資源能源消耗型經濟向資源能源節約型經濟的轉折
第一次石油沖擊給日本經濟帶來了最沉重的打擊,使日本經濟陷入了負增長和惡性通貨膨脹的險惡境地。然而,第二次石油沖擊卻並未對日本經濟造成多大的打擊,1979年,日本實際經濟增長率為5.3%,比上年提高了0.1個百分點,1980年也只略降至4.8%。相比之下,1980年美國和英國經濟都出現了負增長,西德和法國經濟增長率也驟然下降到了1.5%和1.6%,連上年的一半也不到。另外,1980年日本的物價上漲率為3.0%,1981年也只提高到5.0%,大大低於美國的9.5%和10.0%、英國的19.3%和14.5%,與西德的4.8%和4.0%大體相當。這樣,日本經濟就由第一次石油沖擊後的「劣等生」,轉而成了第二次石油沖擊後的「優等生」。
在兩次石油沖擊中,日本經濟之所以出現這種從劣等生到優等生的轉變,是由於第
一次石油沖擊暴露了日本經濟的脆弱性,日本從第一次石油沖擊中學習了經驗,汲取了教訓,在節省資源、節省能源方面採取了積極的對策,取得了顯著的成效。1973年以前,原燃料進口的增長速度一直高於GNP的增長速度,而在1974年-1985年的12間,日本實際國民生產總值增長了60%,而原油進口量卻從29000萬千升減少到19600千升,減少了1/3。這樣,日本生產每單位GNP的原油消耗量在12年間就下降了40%左右(參見表3-2)。
〔3〕從「貿易立國」到「技術立國」的戰略轉變
「貿易立國」的經濟發展戰略
在經濟高速增長時期,日本政府大力推行「貿易立國」的經濟發展戰略,大搞加工貿易,從國外大量進口廉價的資源和能源,向國外大量出口工業製成品和機械設備,廉價買入,高價賣出,使日本的經濟財富迅速增加,經濟實力也空前強大起來。
「技術立國」的經濟發展戰略
由於「貿易立國」的經濟發展戰略,日本重化學工業得到了高度發展,並改善了出口結構,提高了貿易條件和國際競爭力,給日本經濟帶來了極大的好處。盡管如此,但由於重化學工業發展嚴重地依賴海外的資源和能源,易於污染環境,產生公害問題,因此,隨著國內外經濟環境的變化,一些消耗資源和能源多的產業就出現了優勢下降的趨勢。特別是第一次石油沖擊以後,「貿易立國」經濟發展戰略的局限性已開始顯露出來了。為此,在向資源、能源節約型經濟轉移的同時,日本政府就根據世界科技革命的發展趨勢,提出了向知識密集型產業轉換的設想。1980年3月,日本政府明確提出了「通向技術立國之路」、「創造性的技術立國」的戰略思想。1981年也被稱之為「技術立國元年」。
技術立國並不是對貿易立國的否定,而是貿易立國的繼續。就是說,在新的條件下,日本的出口貿易已開始減少資源能源多消耗型的重化工產品,而轉為增加資源能源節約型的高附加價值的知識密集型產品。這種轉換,不僅沒有降低對外貿易的重要地位,反而有利於提高日本的國際競爭力,在國際分工中處於更為有利的地位。由於推行技術立國戰略,日本經濟不僅順利地實現了從高速增長到穩定增長的轉變,而且在80年代繼續保持了世界經濟優等生的地位,把資本主義世界的第二經濟大國,發展成了世界第二超級經濟大國。
2.平成景氣-日本經濟發展的頂點
表3 1985-1990年度主要經濟指標的變化情況(%)
年 度 1985 1986 1987 1988 1989 1990
名義GDP增長率
實際GDP增長率
內需貢獻度
民需貢獻度 6.2
4.5
3.7
4.0 4.3
2.7
4.1
3.6 4.6
5.2
6.2
5.8 6.4
5.1
5.8
6.6 6.7
4.5
5.2
5.0 7.5
5.1
5.1
4.5
工礦業生產指數
製造業開工率指數
製造業設備投資增長率 100.0
100.0
18.4 99.8
95.4
-9.5 103.1
95.5
-6.5 113.1
101.0
19.8 119.7
103.0
15.1 124.5
104.1
25.5
全產業經常利潤增長率
製造業經常利潤增長率 3.9
-2.0 -2.0
-16.8 31.9
34.5 29.6
33.9 8.4
12.3 -2.0
-3.8
生產者批發物價指數
消費者物價指數 100.0
100.0 94.6
100.0 93.1
100.5 92.5
101.3 95.0
104.2 96.2
107.5
實際工資指數
完全失業人數(萬人)
完全失業率 100.0
158
2.6 102.5
171
2.8 104.4
170
2.8 107.8
150
2.4 109.2
139
2.2 110.6
134
2.2
家庭實際收入增長率
家庭消費支出增長率
個人住宅開工戶數(萬戶)
125.1 1.8
1.4
140.0 1.8
0.7
172.9 4.6
4.1
166.3 2.9
3.0
167.3 5.3
4.7
166.5
出口數量指數
進口數量指數
貿易收支(百萬美元)
日元匯率(年均日元/美元) 100.0
100.0
55986
238.54 98.7
108.4
92827
168.52 99.8
117.8
96386
144.64 106.2
141.9
95012
128.15 109.7
149.6
76917
137.96 116.3
F. 求日本經濟的發展史
眾所周知,日本是一個人口大國,資源小國,原料、燃料大量依賴進口。其國土面積37.2萬平方公里,與中國的雲南省基本相當。但就是這樣一個要素資源稟賦極其稀缺、1870年人均GNP不足英國的四分之一,美國的三分之一的國家,到1989年其人均GNP卻已是英國的1.6倍,美國的1.1倍。日本經濟的發展史,特別是二戰以後日本經濟的奇跡令人著迷,發人深思。在諸多研究日本經濟發展的書中,日本學者南進亮的《日本經濟發展史》一書算是一本代表作,其豐富的內容和翔實的資料向我們展示了日本的現代經濟增長之路。更為重要的是,書中對日本經濟發展成功經驗的總結,對於我們一個處於經濟轉型、社會轉型和政府轉型的國家而言,相信也會有諸多借鑒與啟示。在此本人歸納了以下幾點,也算是一些心得吧。
1、教育是民族之本。很多人把日本經濟的起步歸因於明治時期政府所採取的開明政策,但在本書的研究中卻認為,從江戶時代繼承下來的優秀勞動力,對明治經濟及其以後的大發展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人口素質是全民教育普及的成果。日本的「私塾在1868年達到12000-13000所,學生人數達到837000人,估計在維新時期接受私塾教育的男子佔43%,女子佔10%左右。根據R.P道爾的推測,維新時期日本的讀寫普及率比現在許多發展中國家還高出很多。」「道爾還引用了1877年一個法國人所寫的話:日本的初等教育已達到使我們羞愧的程度。」,「日本早在1872年就實行了義務教育制度。」(第14-15頁)事實證明,正是基於發達初等教育的全民素質提高,才使得維新時期新發令、新的土地制度及後期技術引進得以快速而又圓滿的實施。
2、發展戰略與競爭環境是經濟實現追趕的關鍵。日本是格申克隆意義的相對後進性國家,工業化初期經濟存在緊張狀態,技術落後。但日本通過選擇符合自身要素稟賦的出口導向型發展戰略,以要素稟賦結構的升級帶動產業和技術升級,最終實現經濟追趕。同時,日本國經濟的奇跡是與競爭機制與環境密不可分的。德川時代的日本,日本處於幕府地方分權式的統治之下,全國經濟與市場處於完全分割的狀態。自明治維新後,隨著一系列舊制度的廢除和西歐先進制度及技術的引進,日本現代的政治、金融和財政體系逐步確立。值得一提的是,在這一過程中日本民間資本的發展的歷史經驗。書中表明,無論是戰前還是戰後,在日本民間投資活動都比政府的活躍,活躍的民間投資與政府投資相互補充,一方面通過資本增加提供了潛在的生產力的效果,另一方面通過消費和出口創造了有效需求結果。
3、創新是經濟發展的源泉。日本經濟的發展史,也是一部創新史,包括制度與技術創新。明治時期的地租改革既增加了政府收入,而且貨幣地租的實施為農村勞動力從落後的農業部門向工業部門創造了條件;造船獎勵法、航海獎勵法極大地促進了日本造船業和海運業的發展,並為以後工業化走鋼鐵國產化道路奠定了基礎;外資法的通過,使得國外先進技術潮水般涌進日本,學習效應與技術溢出極大地縮短了日本和西歐國家的技術差距。在技術革新方面,日本十分重視研發投入,50年代後期實際研究費用增加率就幾乎和技術引進率相等。事實證明,創新活動是日本經濟發展奇跡的重要源泉。
4、企業家精神是經濟的靈魂。企業是經濟的微觀主體,而企業家精神則是企業的靈魂。日本的企業家是熊比特意義的,具有創新思維,冒險精神。松下幸之助、盛田昭夫的創業史是日本經濟發展史的濃縮,日本企業的集團化和國際化的歷程是日本經濟巨變的真實寫照。
日本的發展史帶給我們深刻的啟示:要不斷進行改革和創新,全面提高人口素質,防止兩極分化,自強不息。中國的改革和現代化建設需要借鑒日本的發展經驗
日本擁有不足2%的世界人口、0.25%的世界面積和極為匱乏的自然資源,卻創造了17%的世界財富。筆者隨團到日本研修和考察,在領略世界經濟大國的富裕、發達和文明程度的同時,切身感受到我們在許多方面需要向日本學習。其中,最讓我們感慨和深思的是日本低起點、快速度的發展史!
19世紀中葉之前,和中國一樣,日本奉行閉關鎖國的政策,沒有接觸到歐洲的新興文明。1853年,美國軍艦開進了日本港,日本國門從此被打開。日本政府被迫與西方列強簽訂了許多不平等條約,成為被壓迫的國家和民族。自此,國內矛盾觸發,幕府統治結束,明治維新開始。明治政府推行「富國強兵」政策,迅速提高了日本的綜合國力,也將日本引上了與西方列強為伍、競相對外侵略擴張的道路。1945年,日本戰敗,整個國家經濟陷入崩潰邊緣。其後,在以美國為主的外力下,日本開始了國家改造和經濟復甦。1960年開始,日本經濟進入高速增長期。今天,日本已經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強國。我們不能否認,日本創造了一個奇跡。考察日本的發展史,結合在日本的見聞和感受,筆者認為以下幾點經驗對中國的發展應當有所啟示。
改革和創新是發展的靈魂
不斷改革和創新,為日本發展提供了不竭動力。歷史上,日本曾為中華文明所折服,虛心向中國學習,推動了經濟社會的發展。當國門被西方列強打開後,日本看到了西方文明,又虛心向西方學習。1871年,日本政府派出了100餘人的考察團,赴歐美進行了歷時22個月的考察訪問,對西方各國的政治制度、司法機構、教育體系等進行了詳盡的調查研究。我們參觀日本參議院時,見到大廳里矗立著當年的考察團團長,後來的四任首相、三任樞密院議長的伊藤博文的銅像,日本人民至今沒有忘記他。西方取「經」後,日本開始了深層次、全方位的自我革新,很快走上了發達的資本主義道路。二戰後,日本又開始向美國學習。20世紀50年代,日本派出大批青年赴美留學,多數學生學成後回國。從當今的日本生活方式可以看出,他們已將東方和西方文化融為一體,善於兼收並蓄,勇於變革創新,虛心吸收和借鑒人類社會創造的一切文明成果,為日本的發展提供了不竭的動力,使日本最終確立了世界經濟大國的地位。
全面提高人口素質是發展的戰略選擇
日本是個非常重視人口素質的國家,總人口1.27億左右,人口密度是我們的2.5倍。在東京等大城市,購物、就餐等生活都需要排隊。日本人無論在車站、超市或其他地方都自覺地排隊,這種意識體現了日本國民的素質。日本把國民教育放在突出地位,把功夫下在提高人的基本素質上,注重人的全面發展,構建以人為本的社會體系。日本的教育制度與我國相似,小學6年,初中3年,高中3年,大學4年。初中以下為義務教育,入學率為100%,高中升學率為96%,大學升學率為50%。20世紀80年代,日本就提出了終身教育的問題。1990年日本制定實施《終身教育法》,以促進形成學習型社會。日本教師的地位很高,公立學校的教師列入公務員行列,其工資高於政府一般的行政官員。筆者認為,與日本相比,中國人口多確實是一個很大的社會問題,但不能把它看成一個制約經濟、社會發展的決定性因素,把一切問題都歸於此,怨天尤人;而應當在毫不鬆懈地做好計劃生育工作的同時,下大力氣抓好基礎教育,特別是農村的義務教育,全面提高人口素質。
防止兩極分化是日本始終堅持的發展道路
有數據顯示,與美、英、德、法等國比較,日本的犯罪率最低。這與日本注重經濟與社會的協調發展有關。日本戰後的飛速發展階段,雖然實行的是資本主義市場經濟,但由於國家採取的措施得當,社會沒有形成兩極分化,並逐步消除了城鄉差別和區域差別。據有關機構調查,日本居民認為自己的生活狀況與別人比較處於中檔的比例,其滿意度1958年為72%,1979年為91%,1989年為87.3%。多數日本人認為,自己所處的是一個「平等社會」、「無階層社會」、「同質社會」。日本消除社會成員收入差距過大,維護社會公平是日本二戰後始終堅持的發展道路。日本戰後的發展史很注重社會成員收入差距的縮小。日本解決收入差距的途徑主要有:一是建立比較平等的工資體系,企業內部的管理層與普通員工的工資差距較小;二是對農戶、個體戶、中小私營企業的個人所得征稅率較低;三是個人所得稅遞增率高,在日本,你如果擁有1億日元,實際上只有3000萬可以支配。
自強不息是日本的民族精神
忍辱負重、自強不息,已經固化為日本民族的優良品格。許多日本人對軍國主義侵略史已經「淡化」,這已經引起國際公憤;但是,他們對自己戰敗時的慘狀卻記憶猶新。江戶東京博物館內,不僅存有當年東京等地被炸情況的圖片和錄相,還有專門製作的一些場景模型,他們教育後代不要忘記「悲慘的過去」。與日本人交談,提到日本歷史,他們總會滔滔不絕地講述被美軍轟炸的情景。可見,這些已經深深紮根於他們的思想和情感,成為激勵其奮發圖強的精神動力。翻開日本近代史,可以看到這個國家變化發展的軌跡:閉關鎖國導致了民族屈辱,由民族屈辱而富國強兵,富國強兵之後便對外侵略,對外侵略險些造成國家破碎,戰後的日本又在廢墟上再次騰飛。50多年來,日本因戰敗而迎來了和平,被佔領而實現了民主改革,失去了在國際事務的發言權而取得了經濟高速增長的成功。這些變化發展盡管有外力在起作用,但作為一個國家和民族,其面向未來、忍辱負重、自強不息的精神,不能不讓人贊嘆。
中國的改革和現代化建設正面臨新的機遇和挑戰,我們正處於發展的戰略機遇期。中國在積極發展自身的同時,需要積極借鑒日本發展中的有益經驗,我們要學會從日本的發展史中獲得重要啟示,「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們要吸收日本發展模式中的帶給我們的深刻啟示。[作者系中國地質大學(北京)人文經管學院碩士研究生]
資料鏈接
戰後日本經濟發展的主要階段
日本是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其經濟發展在戰後經歷了快速發展時期。這主要可分為四個階段。
經濟恢復期(1945—1955年)。戰爭毀滅了日本42%的國民財富,經濟混亂,物價飛漲,大量失業,通貨膨脹。藉助佔領軍的巨大影響力,日本政府提出了「增加生產以平息通貨膨脹,穩定國民生活」的政策,進行了經濟和社會的民主化改革。1949年基本穩定了通貨膨脹,經濟開始恢復,1953年接近戰前水平。
高速增長期(1955—1973年)。18年間國民生產總值(GDP)增加了12.5倍,人均國民收入增長10倍多,年均增長9.8%。1966年追超英國,1967年追超法國,1968年追超西德,在資本主義國家中僅次於美國,成為亞洲新巨人,引起全球經濟界的注目,被稱為「世界經濟奇跡」。
中速增長期(1974—1991年)。受兩次石油危機的打擊,日本經濟進入中速增長期。靠貿易立國的日本經濟被迫加快產業結構的重組和調整,重化工結構轉向知識密集型產品結構。這期間GDP年均增長4.3%,比高速增長期下降一半。
經濟危機並走出困境期。進入1992年,日本泡沫經濟破滅,出現經濟危機,1992—1998年實際GDP年均增長率僅為1%,其中1997、1998兩年出現負增長,但目前仍是世界經濟大國。受到企業效益恢復的刺激,設備投資逐漸復甦,僱傭及收入環境正在逐漸得到改善。由於企業的推動,日本經濟復甦的前景越來越明朗
G. 有關日本經濟崛起的紀錄片
你可以觀看《大國崛起》這樣一部紀錄片,其中包含了荷蘭、西班牙、葡萄牙、英國等世界性大國的崛起歷程。其中,用了大約四十多分鍾的時長對日本這個國家進行了詳盡的描述,關於它的發展歷程,我們應當謹慎對待。
H. 日本的經濟發展
戰後四十年來來,日本經濟曾出自現過將近二十年的高速增長,兒從七十年代初西方主要國家陷入「滯脹」以後,它仍保持了高於其他國家的增長率。其原因當然是多方面的。但是,不可否認,國家對經濟的的干預,加強運用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從宏觀上對總需求進行管理,是重要因素之一。本文試圖對五十年代中期以後日本的貨幣政策以及它對纖濟增長的作用進行一些分析。
戰後四十年來,日浦心經濟曹出現過將沂二十年的高速增長,一日.從七十年代初西方主要國家陷入「滯脹」以後,它仍保持了高卜共他國家的增長率。其原因當然是多方而的。但是,不可否認,國家對經濟的二「預,加強運用財政政箱和貨幣政策,從宏觀卜對總需求進行管理,是重要因素之一。本文試圖對五十年代中期以後rl本的貨幣政竣以及它對經濟增長的作用進行一些分析。日本的貨幣政策及其目標和手段的演變 貨幣政策是西方國家管理總需求的宏觀經濟政策,是國家報斷資本主義干預經濟的一個重要手段。在資本主義制度下,一個因家的』1,央銀行,極據總體經濟…
我有全部文檔,但是復印件,你如果需要,我可以發送給你
I. 日本經濟發展史
這個是歷史問題吧?
起步應該是在明治維新,然後就是一戰勝利,二戰失敗,通過美國幫助重新發展,然後經濟危機,到現在的萎靡不振
J. 求了解日本經濟的入門書籍
以下書籍供你參考,圖書館應該都有。
1、失去的二十年:日本經濟長期停滯的真正原因
基本信息
出版社: 機械工業出版社; 第1版 (2012年5月1日)
平裝: 204頁
語種: 簡體中文
開本: 16
ISBN: 9787111378099
條形碼: 9787111378099
商品尺寸: 24 x 16.8 x 2 cm
商品重量: 340 g
品牌: 機械工業出版社
ASIN: B007PYP8T2
圖書描述:《失去的二十年:日本經濟長期停滯的真正原因》在日本一經面世,就引起巨大反響。相信中國政府、經濟學家以及對經濟趨勢感興趣的讀者將從中獲益良多。日本已經陷入了連續二十年的經濟停滯狀態,史稱「失去的二十年」。這段歷史引起了各國尤其是中國的高度重視。雖然研究者眾,但缺少對日本社會真實的了解,更多的是臆測和猜想。而日本自身的反思聲音很少被引入。 池田信夫所著的《失去的二十年:日本經濟長期停滯的真正原因》正是填補了這一空白。讀者可以看到日本人是如何清晰解讀其來龍去脈的。作者其經濟學家兼媒體人的雙重身份更是賦予《失去的20年:日本經濟長期停滯的真正原因》獨特的洞見,他從日本的現狀、歷史、經濟學角度出發,顛覆了世界對日本經濟的很多傳統看法: 終身僱傭制真的是日本的優良傳統嗎? 日本經濟停滯是源於廣場協議嗎?為什麼經濟一停就是二十年,而且有繼續停滯的跡象?日本經濟停滯的根本原因是什麼? 日本應對經濟危機的教訓和經驗究竟是什麼? 20世紀80年代是日本的黃金時代,還是日本傳統產業結構的最後輝煌? 日本真實的社會現狀到底是怎樣的? 日本與中國如何競爭?日本未來可能的出路在哪裡?會對世界帶來何種影響?
2、日本經濟史(1600-2000)
基本信息
出版社: 南京大學出版社; 第1版 (2010年8月1日)
叢書名: 閱讀日本書系
平裝: 320頁
語種: 簡體中文
開本: 20
ISBN: 7305072516, 9787305072512
條形碼: 9787305072512
商品尺寸: 22.6 x 14.8 x 1.8 cm
商品重量: 440 g
品牌: 南京大學出版社
ASIN: B0041G4SGQ
圖書描述:《日本經濟史(1600-2000)》內容簡介:即便在極其發達的現代經濟中,「歷史的反復」這種單純的經驗教訓依然沒有過時。也就是說,此次的次貸危機也許就包含著80年前的經濟危機中應對危機、重建經濟時的重要教訓。在這一點上,不妨認為一直被認為處於邊緣的「經濟史」這門學科即便在現代也具有實用性。
3、日本經濟
基本信息
出版社: 高等教育出版社; 第2版 (2005年7月1日)
叢書名: 日本學基礎精選叢書
平裝: 437頁
語種: 簡體中文
開本: 32
ISBN: 9787040169362, 7040169363
條形碼: 9787040169362
商品尺寸: 20.2 x 13.8 x 2.4 cm
商品重量: 458 g
品牌: 高教社
ASIN: B0011AX2OO
圖書描述:《日本經濟》共分7章,即日本的國土與人口、日本的經濟增長與景氣循環、日本的產業與結構、日本的財政、日本的金融、日本企業的治理與經營、日本的對外經濟關系。為便於教學和練習,每章後附有思考題。總之,《日本經濟》是一部內容豐富、資料新穎、敘述深入淺出的優秀著作,對學習、研究日本經濟的讀者及高等院校相關專業本科生、研究生來說是一部難得的好教材,對於希望了解日本經濟的一般社會讀者來說是一部理想的入門書和參考書。
4、日本的反省:懸崖邊上的經濟
基本信息
出版社: 東方出版社; 第1版 (2013年3月1日)
叢書名: 日本的反省
平裝: 224頁
語種: 簡體中文
開本: 32
ISBN: 9787506059039
條形碼: 9787506059039
商品尺寸: 21 x 14.6 x 1.2 cm
商品重量: 322 g
品牌: 人民東方出版傳媒有限公司
ASIN: B00BOGZ8YC
圖書描述:《日本的反省:懸崖邊上的經濟》將著重探討政策層面的相關問題,是關於日本經濟的研究文集,由東方出版社出版。面對巨額的貿易赤字,日本應做的不是依靠日元貶值來增加出口,而是必須改變以往的製造業產國模式,確立以「人才開國、富人模式」為目標的新興成模式。
5、日本經濟
基本信息
出版社: 中國商務出版社; 第1版 (2010年7月1日)
平裝: 296頁
語種: 簡體中文
開本: 16
ISBN: 9787510302794
條形碼: 9787510302794
商品尺寸: 22.6 x 16.6 x 1.2 cm
商品重量: 381 g
ASIN: B003ZKTBHK
圖書描述:《日本經濟》先介紹日本的經濟環境、日本的經濟增長情況,然後介紹日本的產業、財政、金融、企業、對外經貿關系、社會保障制度等問題。為使《日本經濟》適合非經濟專業的讀者閱讀,在討論專門問題前,對基礎理論、概念進行了概述。書後附有日本相關的經濟管理制度,以供讀者消化、理解其內容。《日本經濟》不僅可以作為經濟學科學生的參考書,還可以作為各類涉及財經、政府管理、金融等行業的參考書,同時普及了日本經濟知識及一般商業知識。
6、日本近現代經濟簡史
基本信息
出版社: 昆侖出版社; 第1版 (2007年7月1日)
叢書名: 東方文化集成
平裝: 467頁
開本: 32開
ISBN: 7800408272
條形碼: 9787800408274
商品尺寸: 20.2 x 14.2 x 2.6 cm
商品重量: 621 g
品牌: 解放軍出版社
ASIN: B00114FN6A
圖書描述: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後,作為戰敗國的日本通過經濟的高速發展而迅速崛起,引起世人的廣泛矚目。本書以日本近現代經濟發展為主線,將其置於社會文化的大背景下與國際國內的大環境中進行考察,總結了日本在近現代歷程中經濟發展的經驗教訓,探索其規律,內容充實、資料翔實、結構完整、邏輯清晰、論證嚴謹,是一部視角廣闊而又具有較高學術價值的理論著作。《日本近現代經濟簡史》是一部以廣闊的視角,通過百餘年來日本發展的軌跡,探索其近代歷程中經驗教訓的專著。它以日本近現代經濟發展為主線,將其置於社會文化的大背景下與國際國內的大環境中進行考察,運用綜合的方法揭示其規律,拓展了日本近現代史的研究領域。
7、日本地下經濟
基本信息
出版社: 新世紀出版社; 第1版 (2013年8月1日)
平裝: 261頁
語種: 簡體中文
開本: 16
ISBN: 9787540551124
條形碼: 9787540551124
商品尺寸: 23.2 x 16.4 x 1.8 cm
商品重量: 458 g
品牌: 華文經典
ASIN: B00EY7USHK
圖書描述:這是一本日本地下經濟的白皮書,也是一本日本社會黑幕的網路全書從世界最大的風俗色情產業,到遍布五大洲的賭博機(扒金庫);從年產2兆多日元的偷書賊,到蒼井空在內的諸多AV明星;從山口組的內部結構和四面楚歌,到非洲裔橫跨3大洲的洗錢運作;從走私到阿富汗的醋酸酐,到入住和退房都見不到一個服務員的情人旅館;從世界高利貸者的天堂,到暴力團組成的特殊「拆遷辦」…… 經歷了戰敗、廢墟、騰飛、奇跡、泡沫、破碎、遲滯、緊縮……地下經濟從未動搖其根基,正在悄無聲息地野蠻生長。本書將告訴給你一個連日本國民都鮮為知曉的日本地下經濟世界。
8、世界主要經濟體戰後經濟發展叢書:戰後經濟發展之路(日本篇)
基本信息
出版社: 經濟科學出版社; 第1版 (2012年8月1日)
外文書名: The Development Way of Post-Way Economic Japan
叢書名: 世界主要經濟體戰後經濟發展叢書
平裝: 207頁
語種: 簡體中文
開本: 16
ISBN: 9787514118636
條形碼: 9787514118636
商品尺寸: 23.8 x 16.8 x 1.8 cm
商品重量: 340 g
品牌: 經濟科學出版社
ASIN: B009PVF8YI
圖書描述:《戰後經濟發展之路:日本篇》內容豐富精彩,絕對值得一讀。對於計劃經濟,瑞典經濟學家岡納;繆爾達爾在其著作《戰後經濟發展之路:日本篇》中的概括是:「計劃的整個綜合思想,就本質而言,在方法上是理性主義的,結論上是國家干預主義的。」計劃經濟不相信自然演進,相反,它把各種資源和要素統統「置於政府的控制之下,以便經濟體系能依照有目的的制定且合理協調的政府政策朝著其所要求的方向運動。」保羅;薩繆爾森甚至一再預言,蘇聯的計劃經濟將會超過美國的自由市場經濟。然而,歷史給出的結論卻是,自由市場經濟比計劃經濟更加有利於合理配置資源,促進經濟增長,實現繁榮和自由。計劃經濟的兩個大本營——蘇聯和中國也都先後放棄了這個過於理想化的體制,轉而實行市場經濟體制。這是人類深刻反省自己的發展道路而得出的經驗和結論。
希望能幫到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