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如何看待疫情壓力下中國經濟的活力
疫情及防控工作的進展對於我國宏觀經濟及資本市場將有何影響?就此,經濟日報記者采訪了中國銀河證券首席經濟學家劉鋒。
劉鋒認為,如果能夠通過嚴格措施使疫情拐點在一季度出現,則疫情進展對於全年經濟的影響不必要過度悲觀。應科學客觀冷靜應對內外復雜局面,立足市場化思維激發經濟活力。宏觀政策應當全力施為,果斷降准降息。適度階段性給中小企業減免稅費。資本市場應著重引導機構投資者的理性投資行為,避免非理性的恐慌情緒宣洩。
客觀評估疫情對於宏觀經濟的影響
記者:您認為當前疫情對於經濟活動有多大影響?
劉鋒:疫情對於經濟活動到底有多大影響,首先應該弄清兩個關鍵因素:第一,疫情影響經濟的作用機制;第二,影響會持續多長時間。在此基礎上客觀評估疫情及全國防疫工作對於經濟和市場的影響。
從疫情對於經濟的影響機制看,主要是從防疫角度,各地主動(政府作為)或被動(居民部門自發)地限制並大量縮減經濟社會活動,導致人流、物流與資金流的萎縮而帶來需求緊縮。旅遊、餐飲、娛樂、酒店、交通運輸及零售等服務行業的終端需求顯著減少;隨著終端消費需求的減少,經由供應鏈傳導,整個經濟體系的生產、投資與進出口將會受到顯著影響,各類企業將面臨顯著增大的經營壓力;進而居民收入可能因上述形勢減少、失業人口可能因上述原因增加;財政收支與信用擴張受阻;最終經濟運行將因此而進一步放緩。
從疫情影響持續時間看,依據現有的疫病傳播速度和廣度、治療效率與公共衛生應對措施,並參考2003年SARS病毒傳播及消亡的經驗,預計疫情完全得到控制並消亡要到5~7月,也即初夏。換言之,有較大概率是整個事件會持續到第二季度,而一季度經濟運行將受到疫情進展的顯著影響,全年角度預計疫情對於中國經濟增長的沖擊在0.5個百分點左右,估計2020年經濟增速將放緩至5.5%左右。考慮經濟政策對沖效果之後,估計實際經濟增長處於5.5%~6.0%的增速區間。
既不能輕視也無需恐慌
記者:那麼,經濟預期豈不是不容樂觀?
劉鋒:疫情對經濟的影響既不能輕視也無需恐慌。預計2020年的就業與居民收入情況也會面臨顯著壓力,上半年全國城鎮調查失業率估計高於2019年各月保持所在的5.0%~5.3%區間,對5.5%的控制線構成顯著壓力。但也應看到,上述經濟影響並未使得經濟增速和失業水平顯著滑出合理區間,況且2019年四季度開始,由於各項政策措施得力,我國經濟已經進入階段性反彈,屬於短周期復甦態勢,上遊行業出現一定的被動庫存回補也有利於對沖疫情帶來需求弱化,因此總體上不必對2020年的經濟增長過度悲觀。
對於因防疫需要而推遲的春節後復工對經濟的影響不必過於擔憂。最遲2月10日前後,全國經濟部門生產經營秩序將得到基本恢復。目前,廣東、福建、浙江、江蘇與上海等東南各省市已經要求非必要企業不早於2月9日(正月十六)24時復工。那麼,可以預見之後全國(除湖北之外)的生產經營秩序將基本恢復。根據國家專家組鍾南山院士及曾光教授的估計,正月十五左右現有防疫措施會看到效果,那麼整體上看3月開始全國生產經營將進入相對較好的狀態。
❷ 臨畢業,你該如何應對新冠疫情對經濟社會發展和勞動力市場的影響給 大學生就業帶來的嚴峻挑戰
今年的疫情嚴重沖擊了高校畢業生就業。政府有關部門已經在擴大需求、調整供給、優化匹配方面出台了大量就業保障政策措施。高校畢業生更要全力以赴,短期積極求職,適應就業環境、提升就業能力,為未來積累長期發展能力。
一是,畢業生要提升求職密度、廣度與精度。投入更多時間和精力搜索職位信息,投遞簡歷,爭取更多筆試面試機會;廣泛挖掘各種求職渠道,特別是網路渠道與社會關系相結合;了解自己,了解崗位要求,了解用人單位的行業特點與組織文化等,不要眉毛鬍子一起抓。
二是,畢業生要接受「試用期」。鑒於高校畢業生就業的剛性時間節點約束,如果無法一步到位,先接受一個能找到的最合適崗位「試用」。如果不能很好地實現供求完美匹配,可以考慮再換。就業是一個不斷調適優化的過程。
三是,畢業生要敢於接受艱苦的工作崗位。雖然最近20年中國高等教育發展很快,但是全國接受過高等教育的國民也只不過10%。大量艱苦地區、艱苦行業、艱苦單位和艱苦崗位缺少接受過高等教育的高素質專業人員。畢業生應放寬眼界,將自己融入祖國發展建設中,在基層、艱苦地區磨煉自己。
四是,畢業生要嘗試自我創業。數字技術平台不僅降低了創業成本,而且創造了大量的創業機會。但所有想創業的人,必須審視自己是否具備兩個基本條件:一是創業肯定比就業更辛苦,要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備;二是創業必須有所專長,自己有干貨,有服務精神。
應對疫情影響下的就業壓力高校的對策:
1、高校在壓力下服務大學生就業不能慌亂。目前,可以看到,在黨中央的果斷、正確決策和領導下,全國上下對新冠肺炎的認識逐漸加深,眾志成城抗擊疫情初見成效,疫情高發區確診病例和疑似病例已經在低位運行,多數地區疫情已經得到有效控制。
相信在國家各項配套政策的支持和鼓勵下,各項經濟建設活動都將會有條不紊地開展起來。這對於與就業直接相關的經濟活動而言,是最大的利好消息。
2、大學生理智冷靜展開求職就業。那麼,在疫情得到控制後,被暫時中斷的大學生就業活動將重新啟動,被抑制的用人需求將重新釋放出來。
因此,對於高校和畢業生而言,要由最初的恐慌、焦慮、哀怨逐漸變得理智、清醒和勇敢,完全沒有必要慌亂,要有充分信心,冷靜、客觀地根據國家教育行政主管部門的安排有序開展疫情期間的就業工作。
3、企業及時加強組織網上就業招聘活動。在疫情還沒有得到徹底控制之前,為了防止大規模的人員聚集,各類高校畢業生現場招聘活動已被暫停。
在此情況下,高校應大力推進網上就業活動的開展,要有計劃地引導更多企業單位組織更多的網上招聘活動,為畢業生提供應聘機會;學生可以通過瀏覽國家級省級就業平台、高校就業網和社會招聘網站,獲取崗位信息,享受網上就業服務。
4、多方合作開拓創新就業渠道。高校要主動協調有關方面,進一步組織實施好特崗教師計劃、大學生村官、三支一扶、大學生志願服務西部計劃等基層項目;鼓勵大學生參軍入伍,服務國防;進一步落實好基層就業學費資助等優惠政策,鼓勵畢業生到基層就業創業。
建立校企合作的對接平台,在重點區域、重大工程、重大項目、重要領域中加強人才供需的對接;進一步深入挖掘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慧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創造的就業機會,支持畢業生實現多渠道就業。
號召用人單位通過網路等更靈活的方式召開校園招聘會、開展招聘測試考試、接收畢業生簡歷和實習培訓等。
5、著力強化重點幫扶困難家庭學子。對建檔立卡貧困家庭畢業生、身體殘疾畢業生等群體,高校必須及時主動設計、提供一對一的幫扶,有針對性地開展就業崗位推送工作。
這急需高校相關負責人組成團隊,充分掌握學生、區域經濟、專業領域的最新動態,開通就業咨詢幫扶熱線,並開發一批線上就業指導課程,做好畢業生的就業推進、企業對接和心理輔導工作。
❸ 疫情對中國經濟的影響有哪些
16日,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行新聞發布會。國家統計局國民經濟綜合統計司司長、新聞發言人毛盛勇介紹,面對突如其來的疫情,在各項政策措施作用下,1至2月企業復工復產加快,生產生活秩序逐步恢復。國民經濟實現有序運行,基本民生得到有效保障。
前兩個月國民經濟運行情況如何?
毛盛勇:1至2月,疫情給經濟運行帶來較大沖擊。但綜合看,疫情的影響是短期的、外在的,也是可控的。當前,疫情蔓延擴散勢頭已經得到基本遏制,防控形勢逐步向好。我國基本民生保障有力,社會大局保持穩定,經濟長期向好的基本面和內在向上的趨勢沒有改變。
2.第一季度GDP會否出現「負增長」?負面趨勢會持續到二季度嗎?
毛勝勇:目前,全國復工復產加速推進,基本判斷是3月GDP增長會有明顯起色。疫情影響將逐步減弱,前期壓抑的經濟活動將逐步釋放,二季度會比一季度有明顯回升,下一步還將出台一系列對沖政策。
3.失業率會否持續攀升?
毛勝勇:2月失業率整體有所上升,但重點群體總體情況比較平穩,25至59歲失業率(5.6%)比整體低0.6個百分點,20至24歲大專以上人員的失業率比上月低0.4個百分點。隨著生產秩序恢復,中央將以更大力度促進就業,下半年失業率整體會下降。主要包括:
加大宏觀政策的對沖力度,努力穩住企業,特別是用工需求大的中小企業。穩住企業、穩住經濟運行,也就穩住了就業;
加大就業優先政策的力度,加大對重點人群如大學生、農民工就業培訓的幫扶,進一步推動靈活就業。
4.物價會持續上漲嗎?
毛勝勇:從價格構成的角度看,食品價格漲幅是主要因素,尤其是豬肉價格上漲。此外,疫情防控也加大了物資運輸成本等。下一階段,生豬存欄和出欄環比將上升,價格呈現高位回落的趨勢,疫情影響逐步減弱。而在貨幣政策方面,有關部門將採取精準幫扶措施,不會對價格上行帶來明顯推動。整體來講,居民消費價格(CPI)漲幅回落的趨勢是大概率事件。
5.樓市漲幅持續回落,對國民經濟影響有多少?
毛勝勇:「房住不炒」的定位沒有改變,不把房地產作為短期刺激政策,這一點很明確。中國投資領域和空間非常大,下一步既要擴大有效投資,也要努力推動消費提質擴容,著重在促進消費和擴大投資的結合點上發力,使經濟運行保持總體平穩。
6.疫情全球蔓延對中國外貿影響有多大?
毛勝勇:疫情全球蔓延對中國外貿確實有一定影響,主要做好兩項工作。一是抓好自身防控的同時推進國際合作,借鑒中國經驗幫助國際社會;二是在全球經濟面臨困難的情況下,推動把一些不合理的貿易壁壘、貿易規則破除和取消,讓世界經濟和貿易回歸到正常的軌道。
1至2月主要經濟數據
■ 口罩產量增長127.5%
1至2月,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下降13.5%。從產品產量看,醫療防護和生活所需物資增長較快,口罩、發酵酒精產量分別增長127.5%和15.6%,凍肉和方便麵分別增長13.5%和11.4%。截至2月25日,大中型製造業企業復工率達到85.6%,生產經營活動正在有序恢復。
■ 餐飲收入下降43.1%
1至2月,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52130億元,同比下降20.5%。按消費類型分,餐飲收入4194億元,下降43.1%;與居民生活密切相關的商品呈現增長態勢,限額以上單位糧油、食品類,飲料類和中西葯品類商品分別增長9.7%、3.1和0.2%。
■ 房地產開發投資下降16.3%
1至2月,全國固定資產投資(不含農戶)33323億元,同比下降24.5%。房地產開發投資下降16.3%;商品房銷售額8203億元,下降35.9%。
■ 全國網上零售額同比下降3%
1至2月,全國網上零售額13712億元,同比下降3%。其中,實物商品網上零售額11233億元,增長3%,占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比重為21.5%,比上年同期提高5個百分點。
■ 豬肉價格上漲125.6%
扣除食品和能源價格後的核心CPI上漲1.3%
1至2月,全國居民消費價格同比上漲5.3%,食品煙酒價格同比上漲15.6%。其中,豬肉上漲125.6%,鮮菜上漲13.8%,鮮果下降5.3%,扣除食品和能源價格後的核心CPI上漲1.3%。
■ 全國城鎮新增就業108萬人
全國城鎮調查失業率為6.2%
1至2月,全國城鎮新增就業108萬人。2月份,全國城鎮調查失業率為6.2%,31個大城市城鎮調查失業率為5.7%。全國企業就業人員周平均工作時間為40.2小時,比1月份減少6.5小時。
❹ 經濟政治與社會考試題目:如何看待疫情對中國經濟的影響!從自身職業角度出發考
如何看待疫情對中國經濟的影響?我認為,這雙疫情帶給中國太大的經濟壓力了。
❺ 疫情期間待業青年逐漸增多,會對經濟造成什麼影響
今年真是不容易,由於疫情影響,許多大學生都在家上網課,但其實上網課,效果不是很好,不如在學校面對面學習,在家上網課許多大學生都控制不住自己,更別說是提高學習效率了。
隨之國家出台了許多有利於畢業大學生工作政策,也有很多不能復工青年在家待業,這樣對我國經濟就會造成不利影響,所以我國現在鼓勵地攤經濟,這樣不僅有利於待業青年出去謀生,也帶動了一批大學生創業現象。
其實我覺得待業青年也不只是會影響我國經濟下滑,更多帶動我國地攤經濟發展,也是利大於弊。
❻ 如何看待疫情後中國的經濟
疫情影響的是中國經濟發展的節奏,而不是趨勢。
1、實力大、家底厚,基礎扎得牢。
2019年,我國國內生產總值接近100萬億元,穩居世界第二,人均GDP突破1萬美元大關;220多種工業產品產量居世界第一,是唯一擁有聯合國產業分類所列全部工業門類的國家。
外匯儲備規模超過3。1萬億美元,為第一大外匯儲備國。中國生產的齊全性、規模性,金融市場的厚實性,使外生沖擊難以引起經濟趨勢性變化,更為疫情防控提供了充足「彈葯」。
2、動力足、潛力強,發展空間大。
中國仍是最大的發展中國家,還處於城鎮化過程中。促進約1億農業轉移人口落戶城鎮、改造約1億人居住的城鎮棚戶區和城中村、引導約1億人在中西部地區就近城鎮化是「剛需」,不會因疫情而消失。中國擁有14億人口,超4億人的中等收入群體仍在穩步擴容,國內市場潛力巨大。
(6)對於疫情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影響擴展閱讀:
積極應對,努力實現2020年經濟社會發展目標
一是繼續對疫情嚴防嚴控。嚴防嚴控的關鍵是嚴在防控的意識,嚴在自控自律,嚴在日常防護措施,至於說非常時期、非常情況下採取的過分嚴厲措施,應該按照情況的變化,適時作出調整。作為地方來講,不能長時間停擺,必須根據疫情變化,對過去的隔離措施作出適當調整。
二是抓緊復工復產。做好防控工作的前提下,按照疫情風險劃分,差異化分區分類推進復工復產。
❼ 疫情給中國社會帶來的影響
疫情作為外生沖擊,會對中國經濟增長帶來短期的影響,也會對世界經濟發展專產生一定沖擊。
疫情發生及屬其防控,不可避免帶來了流動性受限,無疑會給中國的交通運輸業、服務業、旅遊餐飲、文化娛樂等直接帶來沖擊,短期內也必然會對中國就業增長、消費增長、外商投資預期等產生影響,帶來短期經濟增長預期下行。
(7)對於疫情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影響擴展閱讀:
而中國作為推動世界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源,目前在全球價值鏈和供應鏈體系中占據十分重要的地位,世界很多大的零售市場的大量商品來自中國,許多製造業企業大量的中間產品、零部件等也都來自中國。
因此,人們會對疫情是否影響中國在全球產業鏈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全球供應鏈會不會由此遭遇大的沖擊和影響等問題高度關注。
其次,部分國家短期的疫情防控措施會影響生產要素自由流動。受疫情沖擊,全球人員、商品、技術等要素流動會放慢,全球交通、餐飲以及旅遊業等服務業會受到影響,短期內全球國際貿易、供應鏈波動等下行預期增加。
❽ 如何看待疫情壓力下中國經濟的韌性與活力
中國經濟經歷疫情之後,很快的復甦了,說明中國經濟是有活力的,而且不是被輕易打垮的,具有較強的韌性
❾ 疫情過後對經濟有影響嗎
我國產業鏈與美國、歐盟、日本和韓國等國深度融合,這些國家疫情加劇將在短期顯著沖擊我國工業生產,「滯銷」和「斷供」的風險雙重存在,部分地區出現「無工可復」的現象。從原料/元部件出口依賴來看,美國、歐盟、日本和韓國是我國重要的產業增加值增值渠道。
在一般工業部門中,紡織服裝、造紙與印刷產品、化學與醫葯產品、金屬及其製品的工業原料出口占該部門增加值的比重分別為22%、16%、19%和20%,其中,對美國和歐盟出口占各產業原料出口增加值的比重為39%、43%、37%和18%,對日本、韓國分別為17%、12%、12%和10%,合計分別為56%、55%、49%和28%。
在高端製造業中,電子產業、電器設備、機械設備和交通運輸設備最終產品產值中,進口元部件增加值的比重分別為31%、19%、17%和18%,其中,從美國和歐盟進口占元部件進口增加值的比重為23%、25%、28%和39%,從日本和韓國進口比重為29%、21%、19%和18%,合計52%、46%、47%和57%。因此,若美國、歐盟、日本和韓國降低原料/元部件供給,導致「斷供」風險極大,直接沖擊我國工業生產,其中,高端製造業面臨的問題更為突出。(趙忠秀,楊軍,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