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環渤海經濟區發展經濟的地理優勢
環渤海地區是指環繞著渤海全部及黃海的部分沿岸地區所組成的廣大經濟區域。位於中國沿太平洋西岸的北部,是中國北部沿海的黃金海岸,在中國對外開放的沿海發展戰略中,占重要地位。
環渤海地區包括北京、天津兩大直轄市及遼寧、河北、山西、山東和內蒙古中部地區,共五省(區)二市。全區陸域面積達112萬平方公里,總人口2.6億人。環渤海地區共有城市 157個,約佔全國城市的四分之一,其中城區人口超百萬的城市有13個。
環渤海地區與全國其他經濟區相比,具有五大比較優勢:一是地理區位十分優越。環渤海地區處於東北亞經濟圈的中心地帶,向南,它聯系著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港澳台地區和東南亞各國;向東,它溝通韓國和日本;向北,它聯結著蒙古國和俄羅斯遠東地區。這種獨特的地緣優勢,為環渤海區域經濟的發展、開展國內外多領域的經濟合作,提供了有利的環境和條件,成為海內外客商新的投資熱點地區;二是自然資源非常豐富。環渤海地區擁有豐富的海洋資源、礦產資源、油氣資源、煤炭資源和旅遊資源,也是中國重要的農業基地,耕地面積達2656.5萬公頃,佔全國耕地總面積的四分之一之多,糧食產量佔全國的23%以上;三是海陸空交通發達便捷。環渤海地區擁有40多個港口,構成了中國最為密集的港口群;環渤海地區是中國交通網路最為密集的區域之一,是我國海運、鐵路、公路、航空、通訊網路的樞紐地帶,交通、通訊聯片成網,形成了以港口為中心、陸海空為一體的立體交通網路,成為溝通東北、西北和華北經濟和進入國際市場的重要集散地;四是工業基礎和科技實力雄厚。環渤海地區是中國最大的工業密集區,是中國的重工業和化學工業基地,有資源和市場的比較優勢。環渤海地區科技力量最強大,僅京津兩大直轄市的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的科技人員就佔全國的四分之一。科技人才優勢與資源優勢必將對國際資本產生強大的吸引力;五是形成了一個實力較強的骨幹城市群。環渤海地區以京津兩個直轄市為中心,大連、青島、煙台、秦皇島等沿海開放城市為扇面,以沈陽、太原、石家莊、濟南、呼和浩特等省會城市為區域支點,構成了中國北方最重要的集政治、經濟、文化、國際交往和外項型、多功能的密集的城市群落。在全國和區域經濟中發揮著集聚、輻射、服務和帶動作用,有力地促進了本地區特色經濟區域的發展。在國際經濟中心不斷向亞太地區轉移的大趨勢下,環渤海地區蘊藏著巨大的發展潛力。
㈡ 長三角經濟圈和環渤海經濟圈發展工業的優勢區位條件有哪些相同點
中國三大經濟圈就是長三角,珠三角和環渤海,三大都市圈各有規模,三大經濟圈定位也不相同。中國三大經濟圈就是長三角,珠三角和環渤海,三大都市圈各有規模,三大經濟圈定位也不相同。珠三角面臨南中國海,為西江、北江、東江的匯合處,也即珠江的出口處,水陸交通發達、海外聯系便捷,是內地沿海南部通向世界的重要門戶地區。珠三角素有「珠三角」、「大珠三角」之分。近年來又提出了「泛珠三角」的概念,其包括廣東、福建、江西、湖南、廣西、海南、四川、貴州、雲南九個省區和香港、澳門兩個特別行政區,簡稱「9+2」。這說明了珠三角的迅速崛起以及有著巨大的拓展空間,並且有望成為世界矚目的特大經濟區。珠三角發展特色主要表現在:實現了富饒地區的快速城市化;形成了「外向導入式」為主的發展模式;呈現出以農村城鎮化為主導的「爆發式」城市化;表現出多中心、高強度、聚集式的城市群發展形態;勾勒出內、中、外三個圈層的「圈層式」經濟與城市發展特點;在城市與鄉村的連接地區出現了一種「既非城市又非農村」的特殊空間結構形式。長三角緊臨東海,為我國最大的內河長江的出口處,長江三角洲城市群是我國城市化程度最高、城鎮分布最密集、經濟發展水平最高的地區。長三角包括上海市、江蘇省八個城市和浙江省六個城市,共計十五個城市,以後又有浙江台州市加入了長三角城市經濟協調會,即所謂的「15+1」。它以上海為中心,南京、杭州為副中心,包括江蘇的揚州、泰州、南通、鎮江、常州、無錫、蘇州,浙江的嘉興、湖州、紹興、寧波、舟山,共15個城市及其所轄的74個縣市,以滬杭、滬寧高速公路以及多條鐵路為紐帶,形成一個有機的整體。長江的黃金通道流經29個主要城市,把長三角引向內陸腹地,是世界與中國大陸連結的重要門戶地區。長三角充分利用國際國內兩種資源、兩個市場,成為全國最具活力的地區之一。長三角的發展特色主要表現在:形成綜合性產業基地;城市化呈現結構性大發展;城市綜合實力全國領先,圈層特徵明顯;城市與城鎮工業化水平較高;城市大物流條件初步形成;城市教育科技實力雄厚,高層次人才密集;城鄉居民生活水平比較富裕,全國領先。環渤海位於中國東部沿海的北部地區,通過京津唐城市帶引向中國北方腹地,區位特殊,工業密集、城市密布,是內地沿海北部通往世界的重要門戶地區。由京津領銜的環渤海灣經濟區產生於1986年,一般認為,狹義上是指遼東半島、山東半島、京津冀為主的環渤海濱海經濟帶,其目標是打造以北京、天津為雙核的世界級城市。從更大的范圍來說,已形成了「5+2」戰略合作格局的框架,即河北、山西、遼寧、山東以及內蒙古中東部五個省區,北京和天津兩個市。環渤海地區發展特色主要表現在:形成了中國重要的工業密集區和大型城市群;區域規劃發展的起步較晚,區域經濟發展相對於珠三角和長三角明顯落後;開始全力構建環渤海經濟圈區域經濟發展新平台,建立「多贏」的區域協調和合作新機制。長三角的優勢是商業貿易氛圍良好,商業環境好,國際化程度高,有強大的品牌消費市場,民營經濟強大,同時一頭兩翼(中心--上海,南京、杭州為副中心)結構最合理,國內經濟學家更是提出了溫州模式和蘇南模式兩大概念;珠三角的優勢是思想觀念開放,和在香港台灣的投資商溝通相對比較容易,地域上比較方便,建立了和市場經濟相匹配的制度和文化條件,以深圳一些上市公司為代表的珠三角企業成為了中國最優秀的最有投資價值的藍籌公司;環渤海的優勢是自然資源豐富,離國家的政策和決策中心最近,有著強大的重工業基礎,房租便宜。據經濟學家分析三大經濟圈中長三角的增長速率最低,環渤海最高,但是如果按購買力平價來計算,2006年長三角已經超過了以東京為首的關東地區,是整個東北亞地區(日本韓國,包括港澳和新加坡)這個區域最大的經濟區,到2020年長三角的經濟規模會是關東經濟圈的兩倍同年珠三角會超過關東區。長三角雖然富裕,但包容性最欠缺,在江蘇有著蘇南蘇北之爭,浙江有浙東浙西之斗,而龍頭上海更是以排外「聞名」,而且蘇浙滬的語言溝通上有一定困難。相對而言深圳的包容性就高的多,因為深圳很多都是移民,但語言也是一大障礙,環渤海應該是包容性最大而且語言交流最容易的。現在環渤海已經成了新的創業溫床,隨著山東的GDP超越江蘇已經有人提出環渤海正以驚人的成長速度直逼長珠三角。當中國製造開始向中國創造轉型時中國已經不再是國外大型跨過公司的首選地了,中國的廉價勞動力地位也漸漸被印度所替代,因此跨國公司投資熱也會漸漸降溫。而這時國內企業的發展就成了關鍵,不管是工業,製造業,服務業還是IT等新興產業,比的就是把握機會的能力了,究竟誰強誰弱還無法也不能下結論,因為三大經濟圈各有特色,環渤海的重工業,長三角的製造和服務業,珠三角的新興產業,但只要能找好自己的定位,發揮自己的優勢,把握好時機,都會有所作為!
㈢ (1)限制渤海地區經濟發展的重要自然因素是: (z)請根據圖中環渤海地區經濟發展的優勢條件有哪些
2)經濟發達,勞動力豐富,交通運輸方便
㈣ 環渤海地區經濟發展的優勢條件有哪些(至少三條)
環渤海地區又稱京津唐地區。1.地理位置優越2.工業基礎好,尤其是重工業,3.北京作為環渤海中心城市,可以對周圍城市輻射,而且國家政策也促進其地區經濟發展。
㈤ 關於環渤海經濟圈的發展優勢
你應該了解這三個經濟圈的一些內容。
環渤海應包括北京,天津,唐山,秦皇島,大連,還有威海煙台等重要城市。
優勢:北京是政治中心,工業基礎好,首都機場通世界各地,又有眾多旅遊勝地,企業有首鋼,聯想,現代汽車,燕京等;天津依靠的是天津港(現在發展很快)濱海新區,一汽豐田,諾基亞等;唐山市重工業基地,有煤礦資源。大連環境優美,是中國兩大造船中心之一,是東北亞的重要出海口。秦皇島主要靠輸出山西煤礦。
總體優勢:位於中國政治中心,有資源優勢(煤石油都主要在北方),工業基礎好,主要以重工業為主,自主性強
發展方向:綜合性發展,有政策基礎(近幾年國家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加上近幾年國際原材料價格上漲,都有利於環渤海經濟圈的發展。未來中國要發展要靠自己,而不是靠外資和出口,環渤海在這方面都要比長珠三角的自主性強。從今年上半年金融危機就可以看出,大部分廣東浙江等依靠出口的企業都倒閉或裁員,另外,中國500強的公司總部大部分在北京
長三角的劣勢:沒有統一產業發展模式(上海洋山港和寧波港之間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而環渤海則能很好的協調產業分布(首鋼搬遷到唐山);長三角依靠外資強,一旦外資撤走,大部分企業都難以維持經營;另外長三角珠三角靠台灣近,一旦台海戰爭爆發,都難免會受到影響(這很重要,為什麼現在福建沒浙江廣東發展這么好,這是一個重要原因)
珠三角劣勢:它的發展主要是依靠外資和出口,這是它的一個優點,但同時更是一個劣勢,沒有基本上沒有形成大的自有品牌和產業,靠香港和台灣近,競爭壓力大,近幾年中國的廉價勞動力逐步失去優勢,珠三角的優勢也將失去,而現在有沒尋找出好的出路,就像去年金融危機爆發時廣東的GDP增長率最低
上海深圳雖然是中國兩大證券交易所所在地,但在國際上影響有限。而北京有央行和財政部等眾多經濟金融重要部門。從世界大公司的駐華總部數量就可以看出北京才是中國的經濟中心。
㈥ 從地理學科的角度,簡要分析環渤海經濟圈發展的區位優勢』這道題
最主要目的復煤,鐵,石油,海鹽制 本區嚴重缺水,不合理用水,大量開采地下水 接近煤鐵礦,郊通便力,減少污染。 資源豐富,交通便捷,基礎設施雄厚…
㈦ 環渤海經濟圈發展的區位優勢有哪些
是我國北方經濟最活躍的地區,屬於東北\華北\華東的接合部,改革開放以內來,環渤海已經形容成了發達便捷的交通優勢,雄厚的工業基礎和科技教育優勢,豐富的自然資源優勢,密集的骨幹城市群等五大優勢.這些優勢同時集中地表現
㈧ 從地理學科的角度簡要分析環渤海經濟圈發展的區位優勢
環渤海經濟圈狹義上指中國遼東半島、山東半島、京津冀為主的環渤海濱海經濟帶,同時延伸可輻射到山西、內蒙古。整個大的范圍占據中國國土的12%和人口的20%。繼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經濟圈大展活力之後,環渤海經濟圈正加速崛起,有望在2010年左右,成為中國經濟板塊中乃至東北亞地區極具影響力的經濟隆起地帶。
環渤海地區在我國參與全球經作及促進南北協調發展中所處的重要位置,將使加快啟動該地區發展成為必要選擇。位於太平洋西岸的環渤海地區是日益活躍東北亞經濟區的中心部分,也是中國歐亞大陸橋東部起點之一,新時期中國北方經濟結構調整集中在以京津冀為核心的環渤海地區,將與日本、韓國產業繼續向外轉移形成互動,其聯合趨勢將為環渤海經濟區發展提供更多的機會。
日本經過十餘年的經濟結構調整,仍未完全擺脫困境。當前日本更加註重把國內結構調整與中國華北結合,尋找新的發展機遇,同時把開發西海岸的列為本國21世紀的戰略目標。韓國盧武鉉總統上任後,經濟上提出重大經濟舉措之一就是把中國作為它的第二內需市場,同時重點開發與中國鄰近的西海岸地區。中國、日本、韓國新的開發計劃同時集中於該環渤海地區,而區域經濟發展的不平衡性,又使三國的相近城市在經濟上存在著垂直分工和水平分工交叉的依存關系。因此,可以預見,中、日、韓之間在環渤海區域的經濟合作將呈加速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