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為什麼說《詩經》是反映我國上古時期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的一部百科書全書
《詩經》內容豐富,反映了勞動與愛情、戰爭與徭役、壓迫與反抗、風俗與婚姻、祭祖與宴會,甚至天象、地貌、動物、植物等方方面面
㈡ 《史記》的文學成就:史記對後世的影響有哪些
實際對後世的影響極大,不論是史學上的還是文學上的。
史記的書中融入了中國人的精神,雖然司馬遷是儒家,但是他的父親是道家的信仰者。司馬遷將諸子百家的精髓全部都整理在這本書裡面,讓我們在閱讀本書的時候可以回到那個百家爭鳴的時代。
㈢ 《詩經》反映了什麼政治制度 它有什麼積極作用
反映的來是我國奴隸社源會時期的分封制。實施分封制的意義有:⑴它總結了歷史經驗,把建立地方政權與鞏固自己統治有機結合起來,周王朝在分封諸侯的過程中,又制定了一系列的制度,使王室能有效地對整個領土進行控制.⑵分封制使統一的社會制度在諸侯國中得以普遍實行,周王室用權力與義務的規定,使周天子成為名副其實的諸侯之君,改變了夏商時代國王為諸侯之長的狀況.⑶分封制促進了諸侯國社會歷史的迅速發展,統一的奴隸制度在各諸侯國得以建立和發展,使奴隸制經濟有了繁榮的基礎.⑷分封制加速了各族融合的進程,受分封的偏遠諸侯國逐步接受了中原文化,一些大諸侯不斷向周圍的夷、戎、狄等少數民族用兵,進而兼並其土地,進行了文化滲透.
㈣ 詩經中的諷刺詩
先秦·佚名《詩經》中的諷刺詩有:
1、《國風·鄘風·鶉之奔奔》
鶉之奔奔,鵲之彊彊。人之無良,我以為兄!
鵲之彊彊,鶉之奔奔。人之無良,我以為君!
譯文:鵪鶉雙雙共棲止,喜鵲對對齊飛翔。那人腐化又無恥,我竟尊他作兄長。
喜鵲雙雙齊歌唱,鵪鶉對對共跳奔。那人腐化又無恥,我竟尊他為國君。
古代學者一般認為此詩是譴責、諷刺衛國國君的詩,現代學者一般認為這是寫女子責怪男人的詩。
2、《國風·唐風·羔裘》
羔裘豹祛,自我人居居。豈無他人?維子之故。
羔裘豹褎,自我人究究。豈無他人?維子之好。
譯文:穿著鑲豹皮的袖子,對我們卻一臉驕氣。難道沒有別人可交?只是為你顧念情義。
豹皮袖口的確榮耀,對我們卻傲慢腔調。難道沒有別人可交?只是為你顧念舊交。
此詩諷刺了那些穿著羔羊皮襖豹袖、拋棄故舊的人,突出了官員的傲慢態度和虛偽的高貴下,淺薄的德行。
3、《國風·魏風·碩鼠》
碩鼠碩鼠,無食我黍!三歲貫女,莫我肯顧。逝將去女,適彼樂土。樂土樂土,爰得我所。
碩鼠碩鼠,無食我麥!三歲貫女,莫我肯德。逝將去女,適彼樂國。樂國樂國,爰得我直。
碩鼠碩鼠,無食我苗!三歲貫女,莫我肯勞。逝將去女,適彼樂郊。樂郊樂郊,誰之永號?
譯文:大田鼠呀大田鼠,不許吃我種的黍!多年辛勤伺候你,你卻對我不照顧。發誓定要擺脫你,去那樂土有幸福。那樂土啊那樂土,才是我的好去處!
大田鼠呀大田鼠,不許吃我種的麥!多年辛勤伺候你,你卻對我不優待。發誓定要擺脫你,去那樂國有仁愛。那樂國啊那樂國,才是我的好所在!
大田鼠呀大田鼠,不許吃我種的苗!多年辛勤伺候你,你卻對我不慰勞!發誓定要擺脫你,去那樂郊有歡笑。那樂郊啊那樂郊,誰還悲嘆長呼號!
此詩諷刺奴隸主剝削階級為貪婪可憎的大老鼠、肥老鼠。
4、《國風·召南·羔羊》
羔羊之皮,素絲五紽。退食自公,委蛇委蛇。
羔羊之革,素絲五緎。委蛇委蛇,自公退食。
羔羊之縫,素絲五總。委蛇委蛇,退食自公。
譯文:羔羊皮襖蓬鬆松,白色絲帶作鈕扣。退出公府吃飯去,搖搖擺擺好自得。
羔羊皮襖毛絨絨,白色絲帶作鈕扣。洋洋自得出公府,回到家裡吃飯去。
羔羊皮襖熱烘烘,白色絲帶作鈕扣。洋洋自得出公府,回到家裡吃飯去。
此詩諷刺屍位素餐的官員。
5、《國風·陳風·株林》
胡為乎株林?從夏南!匪適株林,從夏南!
駕我乘馬,說於株野。乘我乘駒,朝食於株!
譯文:為何去株邑之郊?只為把夏南尋找。不是到株邑之郊?只想把夏南尋找。
駕大車趕起四馬,停車在株邑之野。駕輕車趕起四駒,抵株邑早餐息歇。
此詩諷刺了陳靈公君臣與夏姬淫亂的丑惡行徑。
㈤ 《詩經》中,情愛詩和社會政治詩他們各自有哪些內容
……從西周後期到春秋,戰爭不斷,徭役繁興,因而戰爭詩和徭役詩也層出不窮,更多數作品還是流露對戰爭的厭倦和對和平生活的嚮往……
採薇
【年代】:先秦
【作者】:詩經
【作品】:採薇
【內容】:
採薇採薇,薇亦作止。
曰歸曰歸,歲亦莫止。
靡室靡家,獫狁之故。
不遑啟居,獫狁之故。
採薇採薇,薇亦柔止。
曰歸曰歸,心亦憂止。
憂心烈烈,載飢載渴。
我戍未定,靡使歸聘。
採薇採薇,薇亦剛止。
曰歸曰歸,歲亦陽止。
王事靡盬,不遑啟處。
憂心孔疚,我行不來。
彼爾維何,維常之華。
彼路斯何,君子之車。
戎車既駕,四牡業業。
豈敢定居,一月三捷。
駕彼四牡,四牡騤騤。
君子所依,小人所腓。
四牡翼翼,象弭魚服。
豈不日戒,獫狁孔棘。
昔我往矣,楊柳依依。
今我來思,雨雪霏霏。
行道遲遲,載渴載飢。
我心傷悲,莫知我哀。
【注釋】:
出自【詩經·小雅·鹿鳴之什】。
薇,野豌豆苗,可食。
作,生,指初生。止,語末助詞。
曰,言、說。一說為語首助詞,無實意。
莫,即今「暮」字。
靡室靡家,無有家室生活。意指男曠女怨。
【賞析】
寒冬,陰雨霏霏,雪花紛紛,一位解甲退役的征夫在返鄉途中踽踽獨行。道路崎嶇,又飢又渴;但邊關漸遠,鄉關漸近。此刻,他遙望家鄉,撫今追昔,不禁思緒紛繁,百感交集。艱苦的軍旅生活,激烈的戰斗場面,無數次的登高望歸情景,一幕幕在眼前重現。《採薇》,就是三千年前這樣的一位久戍之卒,在歸途中的追憶唱嘆之作。其類歸《小雅》,卻頗似《國風》。
全詩六章,可分三層。既是歸途中的追憶,故用倒敘手法寫起。前三章為一層,追憶思歸之情,敘述難歸原因。這三章的前四句,以重章之疊詞申意並循序漸進的方式,抒發思家盼歸之情;而隨著時間的一推再推,這種心情越發急切難忍。首句以採薇起興,但興中兼賦。因薇菜可食,戍卒正採薇充飢。所以這隨手拈來的起興之句,是口頭語眼前景,反映了戍邊士卒的生活苦況。邊關士卒的「採薇」,與家鄉女子的「采蘩」、「採桑」是不可同喻的。戍役不僅艱苦,而且漫長。「薇亦作止」、「柔止」、「剛止」,循序漸進,形象地刻畫了薇菜從破土發芽,到幼苗柔嫩,再到莖葉老硬的生長過程,它同「歲亦莫止」和「歲亦陽止」一起,喻示了時間的流逝和戍役的漫長。歲初而暮,物換星移,「曰歸曰歸」,卻久戍不歸;這對時時有生命之虞的戍卒來說,怎能不「憂心烈烈」。那麼,為什麼戍役難歸呢?後四句作了層層說明:遠離家園,是因為玁狁之患;戍地不定,是因為戰事頻頻;無暇休整,是因為王差無窮。其根本原因,則是「玁狁之故」。《漢書•匈奴傳》說:「(周)懿王時,王室遂衰,戎狄交侵,暴虐中國。中國被其苦,詩人始作,疾而歌之曰:『靡室靡家,獫狁之故』雲雲。」這可視為《採薇》之作的時代背景。對於玁狁之患,匹夫有戍役之責。這樣,一方面是懷鄉情結,另一方面是戰斗意識。前三章的前後兩層,同時交織著戀家思親的個人情和為國赴難的責任感,這是兩種互相矛盾又同樣真實的思想感情。其實,這也構成了全詩的情感基調,只是思歸的個人情和戰斗的責任感,在不同的章節有不同的表現。
四、五章追述行軍作戰的緊張生活。寫出了軍容之壯,戒備之嚴,全篇氣勢為之一振。其情調,也由憂傷的思歸之情轉而為激昂的戰斗之情。這兩章同樣四句一意,可分四層讀。四章前四句,詩人自問自答,以「維常之華」,興起「君子之車」,流露出軍人特有的自豪之情。接著圍繞戰車描寫了兩個戰斗場面:「戎車既駕,四牡業業。豈敢定居,一月三捷。」這概括地描寫了威武的軍容、高昂的士氣和頻繁的戰斗;「駕彼四牡,四牡騤騤。君子所依,小人所腓。」這又進而具體描寫了在戰車的掩護和將帥的指揮下,士卒們緊隨戰車沖鋒陷陣的場面。最後,由戰斗場面又寫到將士的裝備:「四牡翼翼,象弭魚服。」戰馬強壯而訓練有素,武器精良而戰無不勝。將士們天天嚴陣以待,只因為玁狁實在猖狂,「豈不日戒,玁狁孔棘」,既反映了當時邊關的形勢,又再次說明了久戍難歸的原因。《毛序》根據這兩章對軍旅生活的描寫,認為《採薇》是「遣戍役」、勸將士之詩。這與詩意不符。從全詩表現的矛盾情感看,這位戍卒既戀家也識大局,似乎不乏國家興亡匹夫有責的責任感。因此,在漫長的歸途上追憶起昨日出生人死的戰斗生活,是極自然的。
籠罩全篇的情感主調是悲傷的家園之思。或許是突然大作的霏霏雪花驚醒了戍卒,他從追憶中回到現實,隨之陷入更深的悲傷之中。追昔撫今,痛定思痛,怎能不令「我心傷悲」呢?「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這是寫景記時,更是抒情傷懷。個體生命在時間中存在,而在「今」與「昔」、「來」與「往」、「雨雪霏霏」與「楊柳依依」的情境變化中,戍卒深切體驗到了生活的虛耗、生命的流逝及戰爭對生活價值的否定。絕世文情,千古常新。今人讀此四句仍不禁棖觸於懷,黯然神傷,也主要是體會到了詩境深層的生命流逝感。「行道遲遲,載渴載飢」,加之歸路漫漫,道途險阻,行囊匱乏,又飢又渴,這眼前的生活困境又加深了他的憂傷。「行道遲遲」,似乎還包含了戍卒對父母妻孥的擔憂。一別經年,「靡使歸聘」,生死存亡,兩不可知,當此回歸之際,必然會生發「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唐李頻《渡漢江》)的憂懼心理。然而,上述種種憂傷在這雨雪霏霏的曠野中,無人知道更無人安慰;「我心傷悲,莫知我哀」,全詩在這孤獨無助的悲嘆中結束。綜觀全詩,《採薇》主導情致的典型意義,不是抒發遣戍役勸將士的戰斗之情,而是將王朝與蠻族的戰爭沖突退隱為背景,將從屬於國家軍事行動的個人從戰場上分離出來,通過歸途的追述集中表現戍卒們久戍難歸、憂心如焚的內心世界,從而表現周人對戰爭的厭惡和反感。《採薇》,似可稱為千古厭戰詩之祖。
在藝術上,「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被稱為《三百篇》中最佳詩句之一。自南朝謝玄以來,對它的評析已綿延成一部一千五百多年的闡釋史。王夫之《姜齋詩話》的「以樂景寫哀,以哀景寫樂,一倍增其哀樂」和劉熙載《藝概》的「雅人深致,正在借景言情」,已成為詩家口頭禪。而「昔往」、「今來」對舉的句式,則屢為詩人追摹,如曹植的「始出嚴霜結,今來自露晞」(《情詩》),顏延之的「昔辭秋未素,今也歲載華」(《秋胡詩》之五),等等。
獫(xian,上聲)狁(yun,上聲),即北狄,匈奴。
不遑,不暇。啟,跪、危坐。居,安坐、安居。古人席地而坐,故有危坐、安坐的分別。無論危坐和安坐都是兩膝著席,危坐(跪)時腰部伸直,臀部同足離開;安坐時則將臀部貼在足跟上。
柔,柔嫩。「柔」比「作」更進一步生長。
烈烈,猶熾烈。
載飢載渴,則飢則渴;即又飢又渴。
戍,防守。定,止。
聘,問,謂問候。
剛,堅硬。
陽,十月為陽。今猶言「十月小陽春」。
靡(gu,上聲),王引之釋為無止息。
啟處,猶言啟居。
孔,甚,很。疚,病,苦痛。
爾,假作「」。,花盛貌。
常,常棣,既扶移,植物名。
路,假作「輅」,大車。斯何,猶言維何。
君子,指將帥。
戎車,兵車。
牡,雄馬。業業,壯大貌。
定居,猶言安居。
捷,接。謂接戰、交戰。一說,捷,邪出,指改道行軍。此句意謂,一月多次行軍。
騤(kui,陽平),雄強,威武。
腓(fei,陽平),庇,掩護。
翼翼,安閑貌。謂馬訓練有素。
弭(mi,上聲),弓的一種,其兩端飾以骨角。象弭,以象牙裝飾弓端的弭。魚服,魚皮製的箭袋。
日戒,日日警惕戒備。
棘,急。孔棘,很緊急。
昔,指出征時。
依依,茂盛貌。一說,依戀貌。
思,語末助詞。
霏霏,雪大貌。
遲遲,遲緩。
【作者小傳】:
《詩經》約在公元前六世紀中葉編纂成書,據說是由儒家創始人孔子編定的。它是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共收作品三百零五篇,分為「風」、「雅」、「頌」三部分,都因音樂得名。「風」是地方樂調,收錄當時十五國的民歌;「雅」分大、小雅,多為貴族所作的樂章;「頌」是用於宗廟祭祀的樂歌。
採薇
借指隱居生活。《史記•伯夷列傳》記載:"武王已平殷亂,天下宗周周,而伯夷、叔齊恥之,義不食周粟,陷於首陽山,採薇而食之。"說的是伯夷、叔齊隱居山野,義不侍周的故事。孟郊《感懷》(之五):"舉才天道信,首陽誰採薇。去去荒澤遠,落日當西歸。"後來也表現堅守節操。文天祥《南安軍》:"山河千古在,城郭一時非。飢死真吾志,夢中行採薇。"
譯文:
採薇採薇一把把,薇菜新芽已長大。說回家呀道回家,眼看一年又完啦。有家等於沒有家,為跟玁狁去廝殺。沒有空閑來坐下,為跟玁狁來廝殺。
採薇採薇一把把,薇菜柔嫩初發芽。說回家呀道回家,心裡憂悶多牽掛。滿腔愁緒火辣辣,又飢又渴真苦煞。防地調動難定下,書信託誰捎回家!
採薇採薇一把把,薇菜已老發杈枒。說回家呀道回家,轉眼十月又到啦。王室差事沒個罷,想要休息沒閑暇。滿懷憂愁太痛苦,生怕從此不回家。
什麼花兒開得盛?棠棣花開密層層。什麼車兒高又大?高大戰車將軍乘。駕起兵車要出戰,四匹壯馬齊奔騰。邊地怎敢圖安居?一月要爭幾回勝!
駕起四匹大公馬,馬兒雄駿高又大。將軍威武倚車立,兵士掩護也靠它。四匹馬兒多齊整,魚皮箭袋雕弓掛。哪有一天不戒備,軍情緊急不卸甲!
回想當初出征時,楊柳依依隨風吹;如今回來路途中,大雪紛紛滿天飛。道路泥濘難行走,又渴又飢真勞累。滿心傷感滿腔悲。我的哀痛誰體會!
㈥ 為什麼說詩經是上古時期反映經濟政治
《詩經》來是我國最早的詩自歌總集,其內容反映了西周時期的生產、生活和政治經濟等情況。
從歷史價值角度言,《詩經》實際上全面反映了西周、春秋歷史,全方位、多側面、多角度地記錄了從西周到春秋的歷史發展與現實狀況,其涉及面之廣,幾乎包括了社會的全部方面——政治、經濟、軍事、民俗、文化、文學、藝術等。
後世史學家的史書敘述這一歷史階段狀況時,相當部分依據了《詩經》的記載。如《大雅》的《生民》等史詩,本是歌頌祖先的頌歌,屬祭祖詩,記錄了周民族自母系氏族社會後期到周滅商建國的歷史,歌頌了後稷、公劉、太王、王季、文王、武王等的輝煌功績。這些詩篇的歷史價值是顯而易見的,它們記錄了周民族的產生、發展及滅商建周統一天下的歷史過程,記載了這一歷史發展過程中大遷徙、大戰爭等重要歷史條件,反映了周民族的政治、經濟、民俗、軍事等多方面情況,給後人留下了寶貴的史料。雖然這些史料中摻雜著神話內容,卻無可否認地有著可以置信的史實。
㈦ 《詩經》篇章不屬於政治詩的是A. 伐檀,碩鼠B. 常武,六月C. 板,盪 D. 《載驅》《君子於役》
選B吧 可能是我學藝不精吧 我覺得都和政治有點關系
對生活憤懣憂傷,發抒內感慨,對政治或贊美容或譏諷抨擊,這類詩稱為社會政治詩。
A 是對剝削者的不滿 明顯的政治詩
B兩首詩都是說要戰爭大捷的 可以說是戰爭詩篇
C 是諷刺暴君的 政治詩
D載驅是諷刺君主淫亂 君子於役是說徭役之重 令人分離 政治詩
綜上 b還靠點譜
㈧ <詩經>應該怎麼評價
詩經》對中國的文學史、政治、語言、甚至思想上都起著非常深遠的影響。孔子對《詩經》有很高的評價。對於《詩經》的思想內容,他說「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思無邪」。對於它的特點,則「溫柔敦厚,詩教也」(即以為詩經使人讀後有澄清心靈的功效,作為教化的工具實為最佳良策)。孔子甚至說「不學詩,無以言」,顯示出《詩經》對中國古代文學的深刻影響。孔子認為,研究詩經可以培養聯想力,提高觀察力,學習諷刺方法,可以運用其中的道理侍奉父母,服侍君主,從而達至齊家,治國,平天下。
在古代,《詩經》還有政治上的作用。春秋時期,各國之間的外交,經常用歌詩或奏詩的方法來表達一些不想說或難以言喻的話,類似於現在的外交辭令。包括以後的「兼愛」、「非攻」都對我們現在構建和諧、互利的外交環境有著重要的意義。也是我們建設共產主義社會的題中之意。「南南合作」、「南北互利」也是《詩經》中很多外交辭令在現代的引申之意。但是我們在尊重歷史的同時也要時刻警惕那些打著歷史和文化幌子卻時刻准備吃歷史豆腐的的不法分子。前不久鬧的沸沸揚揚的台灣當局篡改歷史教科書的事例不得不讓我們對歷史和文化一個全新的認識——只有尊重歷史和文化才能創造新的文明,篡改歷史和文化的人到頭來只會摔的很慘。強暴歷史缺乏足夠的權力,演繹歷史沒有天才的想像力,強奸文化缺乏足夠的底蘊,等而下之,只有怯生生賊眉鼠眼的吃歷史和文化的「豆腐」。這不僅是歷史的不幸,也是文化的悲哀。我們應該把根植於《詩經》這片最深厚而又肥沃的土壤中,從中不斷的汲取文化、滋養內涵,讓自己充實、高大起來。然後再去思考如何去對外,已經怎樣去面對當前紛繁復雜的國際環境。要知道傳統底蘊是一筆無逾越的文化鴻溝。
總之,《詩經》的博大之處就在於它的時代性和延展性。它不僅適用於縱橫捭闔、百家爭鳴的春秋戰國也適用於盛極一時的貞觀、康乾。同樣也適用於當前努力構建和諧的中國。讓《詩經》博大精深的底蘊為我們構建和諧,共創文明鋪平前進的道路。
㈨ 詩經的演變歷程,詩經對文化產生了哪些影響
自古以來,沒有其他文字像「詩經」那樣享有存在 - 用一位評論家的話說,它是「人心與人心的經典」。這是中國第一部詩歌選集。據說孔子自己已經編譯了3000首「三百首歌」 - 除去重復內容,只選擇與儀式原則相匹配的內容。到西漢末年(公元前202年 - 公元9世紀),皇家書院的宋代至少有四所學校,為每首歌曲提供一系列不同的解釋。
正如荷馬史詩在西方所掌握的一樣,「詩經」在遠遠超越文學的領域發揮了作用,對中國文明產生了持久的影響。收藏對教育,政治和社區生活產生了影響:在古代,歌曲被引用並作為外交交流中的密碼傳播朗讀;援引為證明來限制哲學論證;作為評論閱讀 - 往往不是諷刺 - 根據歷史情況;並為道德教化的目的而教授。從那以後,它通過歌曲的說法和形式繼續影響中國社會。
許多法院贊美詩都是盛大的,廣泛的敘述來慶祝周;他們擔任王朝的政治和文化記憶的核心文本收到的選集出現在四個早期學校之一的「毛傳統」中,分為四個部分:160首(國歌),74首小調贊美詩(小雅),31首主要法院贊美詩(Daya)和40首頌歌(歌曲)。在頌歌中,周恩來的31部頌文被認為是這部文集中最古老的部分,據稱可以追溯到西周(公元前1046-771)王朝的早期。
這些贊美詩都是相當短的,這些贊美詩是為了祭出祖先的祖先而做的:多媒體表演,包含肉類,穀物和酒精的芳香祭品;儀式上的鼓和鍾聲,風和弦樂;舞蹈重新制定了以前商代的軍事征服;以及周王贊揚其祖先的庄嚴贊美詩,並要求他們的祝福。總之,中國詩歌始於宗教儀式。
反過來,伴隨儀式,頌詞幫助調節社會秩序。尊重'天意'是中國古代政治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強化這一信息,「詩經」可以支撐周朝的統治。與頌詞不同,許多法院贊美詩都是盛大的,廣泛的敘述來慶祝周;他們擔任王朝的政治和文化記憶的核心文本。就像古代的頌歌一樣,贊美詩是直截了當的;關於他們要講述的故事沒有任何爭論。
更具挑戰性的是美國空軍,分布在中國北部大致沿黃河的15個不同地區。這些歌曲中沒有一首歌載有歷史敘事。有些人表面上看起來很容易:一首慾望之歌,黎明時戀人的離別歌曲,一位農民對腐敗官員的抗議,一位士兵對渴望回家的競選活動的哀嘆,或者他的妻子徒勞地等待著他。正是在這里,思想和情感的人類狀況得到了充分的表達 - 並且解釋的所有問題開始。
1919年的五四運動標志著從知識精英走向民粹主義(Credit:Alamy)1919年的五四運動(由學生引發的反帝國主義文化和政治抗議活動)試圖在帝國的廢墟上建立一個新的國家文學遺產,這個帝國在兩千年後終於崩潰了。現在,Airs變得新鮮起來:民歌的迷人簡單和重復的文字似乎直接從普通人的心中產生。與中國古代的其他文字一樣,這些歌曲因兩種平行的傳統而受到珍視,因而倖存下來
㈩ 主觀題 10分1.為什麼說《詩經》是反映我國上古時期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的一部「
《詩經》來是我國第一部自詩歌總集,分為《風》《雅》《頌》,內容涵蓋了上古時期各個階層。且《詩經》大多採用寫實的寫作手法,既有勞動人民的生活勞作,也有上層社會的詩詞歌賦,所以說《詩經》是反映我國上古時期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的一部「網路全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