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如何理解內循環加雙循環 發展戰略對我們國家的重大意義
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新階段需要以國內經濟循環為主,以更好地滿足國內消費和發展作為落腳點之一。這是國家發展戰略的轉變,經濟發展要更加關注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目前我國人均GDP已經達到1萬美元,從美國、日本、德國等這些大國經濟發展的規律來看,一旦發展到了一定階段,必須要逐步從外向型的發展模式轉變為以內循環為主的發展模式。十多年前這一規律開始顯現,我國的外貿依存度已經從2006年的超過60%下降到2019年的31.8%,這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經濟配置要求大體一致。
過去,我們利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參與國際經濟分工與合作,大幅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現在,我國城鎮化率超過60%,總體上進入向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邁進的新階段。靠原有發展模式無法實現新的目標,必須更好地利用國內超大規模市場優勢,把滿足國內需求作為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構建新的雙循環發展格局,讓發展成果更好地為全體人民所共享,真正體現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
加快構建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是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特別是消費升級換代的迫切需要。我們擁有全球最完整、規模最大的工業體系,正處於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快速發展階段,經濟增長的動力強勁,投資需求潛力巨大。加快形成世界最大的消費市場,形成國內大循環是可行的。重要的是,我們的基本經濟制度將在構建新發展格局中發揮作用。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既有利於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又有利於促進效率和公平有機統一、不斷實現共同富裕。
實現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的戰略目標,我們有著充分的主動權,政策工具也有很多,對這些優勢,我們應當有充分的判斷、認識和信心。應當說構建完整的內需體系,補上消費市場的短板,把滿足國內需求作為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有利於更好解決我國社會現階段面臨的主要矛盾。
構建雙循環新發展格局是對外部發展環境變化的應對
我國過去以出口為導向的經濟全球化戰略,在改革開放40多年中取得了巨大成功。為什麼能取得成功?原因在於,我國在生產要素方面存在著比較優勢,切入全球價值鏈後進行全球競爭,我們有巨大的競爭優勢。獲得成功的同時,我們也發現這樣的全球化是一種不可持續的戰略。過於依賴國外的市場,對國內市場開發利用不足,尤其是不能有效地用好逐步擴大的市場容量這一重要競爭優勢。近些年來,我們自身的比較優勢也在發生變化,隨著發展水平的提升,廉價的生產要素不再是競爭優勢,構建雙循環新發展格局勢在必行。
外部發展環境的變化,主要是美國對中國的判斷發生了變化,政策發生了變化。美國害怕中國趕上甚至超過自己,因此不遺餘力地打壓中國發展。2018年中美貿易摩擦以來,國際環境、國際局勢快速變化,美國決策者揚言與中國「脫鉤」,並開始加緊「去中國化」。2008年世界金融危機之後,全球經濟步入到一個新時期、新階段,由於經濟增長長期乏力,導致全球化的一些成本全面顯化,收益下降,進一步導致各種保護主義、民粹主義、孤立主義等現象出現。今年暴發的新冠肺炎疫情,把各國原本存在的差異和猜忌進一步暴露,加劇了分歧、對立和撕裂。這是自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70多年以來,范圍最廣也最嚴重的一次全球性危機,使全球供應鏈出現了本地化、區域化、分散化的趨勢。在此背景下,簡單地以原有全球化策略進行發展變得不符合實際。因此,在全球化重構的時代,我們在戰略和政策上必須進行調整。
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並不是閉關鎖國、閉門造車,並不意味著我國經濟不再重視國際經濟循環,經濟開始「內卷化」。5月23日,習近平總書記在看望參加政協會議的經濟界委員時強調,「現在國際上保護主義思潮上升,但我們要站在歷史正確的一邊,堅持多邊主義和國際關系民主化,以開放、合作、共贏胸懷謀劃發展,堅定不移推動經濟全球化朝著開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贏的方向發展,推動建設開放型世界經濟」。可以說,立足國內經濟循環,辦好自己的事情,有利於更好地推動國際循環,形成雙循環互動。
構建雙循環新發展格局,體現了我們堅持獨立自主和對外開放的統一。獨立自主是我國國家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的優勢,也是我國社會長期發展積累的寶貴經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推動我國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必須繼續堅持獨立自主和對外開放的統一。
從國際環境的角度看,無論是「隔離」現象、「孤島」行為和「逆全球化」思潮,還是未來一段時期內各國試圖發展獨立產業體系的可能性,都需要對國內國際循環體系進行再部署、再調整。從國內環境的角度看,國內良性循環體系的建設,對於形成「中國製造+中國消費」的超大規模市場優勢,提升我國產業鏈供應鏈的國際競爭力具有重要意義。
構建雙循環新發展格局是實現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可行路徑
高質量發展是我國經濟發展戰略的根本指導原則。當前,應充分發揮我國超大規模市場優勢和內需潛力,快速提升產業基礎能力和產業鏈現代化水平,改變出口導向戰略形成的我國長期處於價值鏈中低端的國際分工地位。
國內經濟循環在不斷提升產業水平、技術水平的過程中,能夠快速發現所面臨的瓶頸問題,在這些瓶頸問題上進行全面突破。同時,未來具有很多不確定性,我們要考慮到國際循環可能會發生一些極端現象。為了減輕這種狀況的沖擊,我們必須補齊相關短板,維護產業鏈供應鏈安全穩定,提高產業鏈供應鏈的全球競爭力。這就需要對國內經濟循環的短板進行更深入地梳理,提高國內經濟循環產業鏈供應鏈的安全性。
以國內經濟循環為主體,並不意味著不再重視國際經濟循環,而是強調通過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進一步暢通國內經濟循環,使得國外產業更加依賴中國的供應鏈和產業鏈,更加依賴中國巨大的消費市場,從而在提高經濟循環能力的同時,實現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
② 如何理解國家目前 提出的發展內循環經濟
說白了,西方蠻子文化不行了,經濟不行了,在不發展國內經濟循環我們也要倒霉
③ 在全世界疫情肆虐時,中國開始了發展經濟的內循環,你如何理解
疫情期間,由於國外的疫情比較嚴重,中國不能對外出口,或者是國外的觸控產品進不來,所以中國要在字體那發生好,經濟發展好,經濟做好內循環
④ 經濟發展是如何循環的
如何大力推進循環經濟的發展
發展循環經濟是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和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途徑。
循環經濟是以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為原則,以提高資源利用效率為核心,以資源節約、資源綜合利用、清潔生產為重點,通過調整結構、技術進步和加強管理等措施,大幅度減少資源消耗、降低廢物排放、提高資源生產率,促進資源利用由「資源-產品-廢物」線性模式向「資源-產品-廢物-再生資源」 循環模式轉變。循環經濟是以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為基本特徵,符合可持續發展理念的經濟增長模式。
「十一五」期間應著力抓好以下重點工作:第一,大力推進節約降耗,提高資源利用效率。推進工業、交通運輸、建築、商用和民用節能。推進農業節水灌溉,加大高耗水行業節水技術改造,支持海水、再生水、苦鹹水、礦井水利用,推廣先進的節水設備和器具。加強重點行業原材料消耗管理,推行產品生態設計和使用再利用材料,提高金屬材料利用率,推進木材節約代用,大力發展散裝水泥,嚴格工程建設中材料消耗核算,限制過度包裝。
第二,加強資源綜合利用,最大程度地利用生產和消費中產生的各種廢物。加強資源開采管理,提高礦產資源回採率和綜合回收率,加強煤層氣等共伴生礦的綜合開發利用,推進礦產資源深加工。推進鋼鐵、有色、煤炭、電力、化工、建材(建築)、釀造等廢物產生量大、污染重的行業廢渣、廢水、廢氣綜合利用,大力普及農村沼氣,推廣秸稈綜合利用。
第三,全面推行清潔生產,從生產和服務的源頭減少污染物的產生和排放。要重點抓好高耗能、重污染行業及重點流域、重大工程污染預防;支持企業實施清潔生產技術改造,逐步實現由末端治理向污染預防的轉變。
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必須採取綜合措施,突破觀念、技術、政策、體制、法制等方面的制約,建立長效機制。
一要轉變發展觀念。要把發展循環經濟作為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十一五」規劃的重大戰略任務,作為編制各類專項規劃、區域規劃和城市發展規劃的重要指導原則。
二要合理調整產業結構和布局。按照循環經濟的發展理念合理調整區域產業布局,各類開發區和重化工業集中地區要按照循環經濟的要求規劃、建設和改造,發揮產業集聚和生態效應,圍繞核心資源發展相關產業,形成資源高效循環利用的產業鏈。
三要建立發展循環經濟的技術支撐體系。加強循環經濟共性和關鍵技術的研究開發、產業化示範和先進適用技術的推廣應用。
四要完善促進循環經濟發展的體制和機制。加快資源性產品價格的市場化改革,建立反映資源稀缺程度和供求關系的價格形成機制,重點加快水價、電價、熱價調整,加快供熱體制、煤熱價格聯動、天然氣價格形成機制改革。
五要健全發展循環經濟的法規和標准體系。建立和完善主要用能設備能效標准、重點用水行業取水定額標准、主要耗能行業節能設計規范、強制性能效標識和再利用品標識制度。
六要組織開展循環經濟試點。通過試點,提出重點行業、重點領域、產業園區和城市發展循環經濟的有效模式,為加快發展循環經濟提供示範和借鑒。
七要加強宣傳教育。將循環經濟的發展理念納入基礎教育和職工培訓的內容,使節約資源、保護環境變成全體公民的自覺行為,形成發展循環經濟的社會氛圍
⑤ 經濟內循環下30萬億的房貸成攔路虎,什麼是經濟內循環
隨著疫情在全球范圍內的持續蔓延,全球絕大部分國家的經濟都處於下滑態勢,而疫情也讓某些國家變得更加急躁,比如在疫情的壓力下美國為了緩解因疫情導致的經濟下滑進而造成的失業率上升以及感染人數頗多等矛盾,便進行了禍水東引,通過持續的在全球范圍內進行耀武揚威以及制材他國來轉移國內矛盾,其中就有對我國的高科技企業進行制裁的野蠻行徑,並通過不斷的印刷鈔票來開創巨大的牛市,而這只能緩解一時的危機,長此以往,無限制印鈔的後果畢竟會使得世界經濟又出現弊端,納斯達克和道瓊斯必定將會達到新的高度。
可能有人對30萬億成為內循環經濟的攔路虎不太明白打個比方,高達54%的住房貸款佔比,意味著100個人有54個人背負著房貸,而內循環經濟的主體又是圍繞著國民,畢竟是自產自銷,如果國民消費力購買力不強,那麼內循環經濟自然無法大規模推進,而既然有這么多人背負房貸,房貸的壓力自然使得他們不會隨意進行消費,如此一來怎麼推進內循環經濟的實施,所以說,30萬億房貸確實是內循環經濟的一大攔路虎。
⑥ 發動經濟內循環需要的兩個前提條件是什麼
今年我國由於疫情的影響,經濟發展停滯不前,各地出現就業問題難,經濟的發展是基礎,所以我們要對於經濟是高度重視的。
對於經濟內循環來說,他的前提條件是自身具有足夠大的市場引導能力哦,形成自己新的區域主導方向,意味著就是相對是形成新的班集體之類的,但是這個經濟內循環的風險是比較大的,她他可能是一段時間內發展會快,但如果內部出現問題,搞得決裂,那麼就不利於經濟的發展,會導致發生許多的問題經濟持續下滑,失業率增加和社會不安定因素增加,那麼導致這個社會的混亂,比如當下的伊朗等其他國家,人們生活在水深火熱的世界當中。
我們國家不應該發展經濟內循環,我們社會的長足發展是需要穩定的,經濟才可以因此經濟發展政策引領和消費市場,兩者缺一不可。
⑦ 在全世界疫情肆虐時,中國開始了發展經濟的內循環,你如何理解
在這種重大公共安全事件面前,一要尊重科學,二就是整體防控。 我們所取得的成就,一個是政府正確的決策,還有絕大多數老百姓的自覺和支持。
⑧ 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的經濟增長模式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打造以國內循環為主的循環模式,旨在應對當前外部環境的變化和新回冠肺炎疫情的沖擊,答旨在培育新形勢下我國參與國際合作和競爭的新優勢,提升我國經濟的抗風險能力。
強化「國內大循環」的意義更多在於「防風險」和「補短板」,確保在國際環境極端情況之下的國內生產鏈和供應鏈穩定運行,這是我國經濟穩定發展的基礎。
同時,著力科技創新,切實解決產業鏈與產業發展的卡脖子難題,全面提升「中國製造」的核心競爭力,以利於在更高層次上融入國際循環,形成發展的新優勢,進一步增強中國經濟的抗風險能力,使我國在未來的國際競爭中處於難以撼動的地位。
(8)經濟發展內循環擴展閱讀:
影響
1、消費品價格將對有所降低,特別是原來的出口型商品,在轉內銷的過程中,勢必降低了購置成本。想想那些大老遠去日本買馬桶蓋的人們,實際上產品都是國產的。以後人們在國內就能買到質量更好、價格更低的相應產品。
2、個人創業及就業機會增加,擴大內需的增長,勢必在創新、生產、流通、存儲、服務等環節增加更多的創業機會及就業崗位。讓更多的人提升收入,也才能保障消費的進一步升級,從而形成良性的內循環。
⑨ 發展循環經濟的重要領域是什麼
根據循環經濟的本質要求、國內外發展循環經濟的經驗和我國資源與環境狀況以及經濟增長的分析,我國發展循環經濟的重點領域應在下述四個方面:
(1)資源瓶頸領域、戰略礦產領域、優質資源領域。
(2)高耗能、高污染、廢棄物回收再利用的領域。
(3)參與國際競爭的生產領域。
(4)對公共生活和社會穩定有重大影響的領域。
具體說來,發展循環經濟的戰略重點分布在以下行業和領域中:
(1)工業生產的重點行業,如冶金(鋼鐵)、電力、化工、煤炭、有色金屬、建材、造紙行業。
(2)再生資源領域,如廢舊汽車、廢舊機電、廢舊家電、廢舊橡膠、生活垃圾資源化處理、中水回用。
(3)農業領域,如種植業、養殖業、農產品加工業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