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如何正確看待新常態下九大趨勢性變化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首次從消費需求、投資需求、出口和國際收支等九大方面闡釋「新常態」所呈現出的特徵。
分析人士認為,「新常態」不但使得人們對中國經濟的階段性特點有了新認識,同時它還指明了中國經濟未來之路。在「新常態」背景下謀劃中國經濟發展之路便具有很強的現實意義與深遠的歷史意義。
會議指出,科學認識當前形勢,准確研判未來走勢,必須歷史地、辯證地認識我國經濟發展的階段性特徵,准確把握經濟發展新常態。
從消費需求看,模仿型排浪式消費階段基本結束,個性化、多樣化消費漸成主流。
從投資需求看,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和一些新技術、新產品、新業態、新商業模式的投資機會大量涌現。
從出口和國際收支看,我國低成本比較優勢發生了轉化,高水平引進來、大規模走出去正在同步發生。
從生產能力和產業組織方式看,新興產業、服務業、小微企業作用更凸顯,生產小型化、智能化、專業化將成產業組織新特徵。
從生產要素相對優勢看,人口老齡化日趨發展,農業富餘人口減少,要素規模驅動力減弱,經濟增長將更多依靠人力資本質量和技術進步。
從市場競爭特點看,市場競爭逐步轉向質量型、差異化為主的競爭。
從資源環境約束看,環境承載能力已達到或接近上限,必須推動形成綠色低碳循環發展新方式。
從經濟風險積累和化解看,經濟風險總體可控,但化解以高杠桿和泡沫化為主要特徵的各類風險將持續一段時間。
從資源配置模式和宏觀調控方式看,既要全面化解產能過剩,也要通過發揮市場機製作用探索未來產業發展方向。
從上述九大視角來打量中國經濟「新常態」便會發現,一系列重大而深刻的變化正在發生。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副院長黃益平在接受新華網記者
采訪時表示,一方面,中國勞動力市場的環境已經發生根本性逆轉;另一方面,中國的經濟結構已經開始發生一系列變化。消費佔GDP的比重開始回升,收入分配
有所改善,產業方面也浮現出很多新的亮點。
從國家統計局近期發布的數據也可以初步印證中國經濟的積極變化。今年前三季度,城鎮新增就業崗位超過1000萬,提前完成全年任務。前三季
度第三產業的比重也在持續增加,其增加值佔GDP的比重達46.7%,比上年同期提高1.2個百分點,高於第二產業2.5個百分點。
前三季度,城鄉居民收入繼續保持較快增長,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比GDP增速高0.8個百分點。另外,居民收入的名義增長速度比財政收入增長速度(8.1%)高,也高於企業利潤的增長速度,這意味著居民收入在國民經濟的初次分配中所佔比重在提高。
Ⅱ 新常態下中國經濟的趨勢性變化有哪些
生命是一條艱險的狹谷,只有勇敢的人才能通過。
Ⅲ 經濟新常態的內涵與實質及經濟新常態的九個趨勢性變化
內涵:首先是速度,即「從高速增長轉為中高速增長」。多年的高速發展之後,中國經濟的傳統競爭優勢變弱,潛在增長率開始下降,面臨著「三期疊加」所帶來的挑戰,經濟增速放緩不可避免。與此同時,考慮到此前積累的諸多矛盾和挑戰,以及繼續強行維持高增長所可能付出的代價,國家也有意增加了對經濟增速放緩的容忍度,從而讓一直緊綳的增長之弦有喘息調整之機。
其次是結構,即「經濟結構不斷優化升級」。雖然在新常態下,經濟增速會有所放緩,但不能簡單地認為增速放緩就是新常態。一般而言,評價經濟發展的標准可以分為兩種——速度和質量。新常態下,對速度的追求雖有所降低,但對質量的提升卻更加重視,這就要求經濟運行的結構更優、效率更高。而這也正是一段時期以來,中國經濟所發生的最大變化。
最後是動力,即「從要素驅動、投資驅動轉向創新驅動」。多年來,中國經濟的增長在很大程度上屬於投資驅動型,靠的是低成本要素的大量投入,雖然成果顯著,卻也「後患無窮」。而新常態就是要改變這一粗放的增長模式,逐步向集約的發展模式轉變。但在轉變過程中,既不能讓增速放緩變成一落千丈,又要實現結構更優、效率更高,這意味著不能再依賴於傳統的經濟增長引擎,而只能更多地向創新要動力。
新常態之「新」,意味著不同以往;新常態之「常」,意味著相對穩定。決策層首次以新常態來判斷當前中國經濟的特徵,並將之上升到戰略高度,表明了中央對當前中國經濟增長階段變化規律有了更為深刻的認識,同時也決定了未來中國宏觀經濟政策的選擇基調。
所以說,新常態不僅是經濟轉型的過程,同時也是風險釋放的過程,如果不主動積極作為,就會出現經濟增速大幅放緩,社會發展停滯不前,甚至掉進「中等收入陷阱」。
九大趨勢變化:
從消費需求看,模仿型排浪式消費階段基本結束,個性化、多樣化消費漸成主流。
從投資需求看,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和一些新技術、新產品、新業態、新商業模式的投資機會大量涌現。
從出口和國際收支看,我國低成本比較優勢發生了轉化,高水平引進來、大規模走出去正在同步發生。
從生產能力和產業組織方式看,新興產業、服務業、小微企業作用更凸顯,生產小型化、智能化、專業化將成產業組織新特徵。
從生產要素相對優勢看,人口老齡化日趨發展,農業富餘人口減少,要素規模驅動力減弱,經濟增長將更多依靠人力資本質量和技術進步。
從市場競爭特點看,市場競爭逐步轉向質量型、差異化為主的競爭。
從資源環境約束看,環境承載能力已達到或接近上限,必須推動形成綠色低碳循環發展新方式。
從經濟風險積累和化解看,經濟風險總體可控,但化解以高杠桿和泡沫化為主要特徵的各類風險將持續一段時間。
從資源配置模式和宏觀調控方式看,既要全面化解產能過剩,也要通過發揮市場機製作用探索未來產業發展方向。
請參考!
Ⅳ 什麼是中國經濟新常態,新常態下中國經濟的趨勢性變化有哪些
中國經濟新常態就是經濟結構的對稱態,在經濟結構對稱態基礎上的經濟可持續發展,包括經濟可持續穩增長。經濟新常態是調結構穩增長的經濟,而不是總量經濟;著眼於經濟結構的對稱態及在對稱態基礎上的可持續發展,而不僅僅是GDP、人均GDP增長與經濟規模最大化。經濟新常態就是用增長促發展,用發展促增長。經濟新常態不是不需要GDP,而是不需要GDP增長方式;不是不需要增長,而是把GDP增長放在發展模式中定位,使GDP增長成為再生型增長方式、生產力發展模式的組成部分。
新常態下中國經濟的趨勢性變化:
1、從消費需求看,過去我國消費具有明顯的模仿型排浪式特徵,2014年模仿型排浪式消費階段基本結束,個性化、多樣化消費漸成主流,保證產品質量安全、通過創新供給激活需求的重要性顯著上升,必須採取正確的消費政策,釋放消費潛力,使消費繼續在推動經濟發展中發揮基礎作用。
2、從投資需求看,經歷了30多年高強度大規模開發建設後,傳統產業相對飽和,但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和一些新技術、新產品、新業態、新商業模式的投資機會大量涌現,對創新投融資方式提出了新要求,必須善於把握投資方向,消除投資障礙,使投資繼續對經濟發展發揮關鍵作用。
3、從出口和國際收支看,國際金融危機發生前國際市場空間擴張很快,出口成為拉動我國經濟快速發展的重要動能,全球總需求不振,我國低成本比較優勢也發生了轉化,同時我國出口競爭優勢依然存在,高水平引進來、大規模走出去正在同步發生,必須加緊培育新的比較優勢,使出口繼續對經濟發展發揮支撐作用。
4、從生產能力和產業組織方式看,過去供給不足是長期困擾我們的一個主要矛盾,2014年傳統產業供給能力大幅超出需求,產業結構必須優化升級,企業兼並重組、生產相對集中不可避免,新興產業、服務業、小微企業作用更加凸顯,生產小型化、智能化、專業化將成為產業組織新特徵。
5、從生產要素相對優勢看,過去勞動力成本低是最大優勢,引進技術和管理就能迅速變成生產力,2014年以後人口老齡化日趨發展,農業富餘勞動力減少,要素的規模驅動力減弱,經濟增長將更多依靠人力資本質量和技術進步,必須讓創新成為驅動發展新引擎。
6、從市場競爭特點看,過去主要是數量擴張和價格競爭,2014以後正逐步轉向質量型、差異化為主的競爭,統一全國市場、提高資源配置效率是經濟發展的內生性要求,必須深化改革開放,加快形成統一透明、有序規范的市場環境。
7、從資源環境約束看,過去能源資源和生態環境空間相對較大,2014以後環境承載能力已經達到或接近上限,必須順應人民群眾對良好生態環境的期待,推動形成綠色低碳循環發展新方式。
8、從經濟風險積累和化解看,伴隨著經濟增速下調,各類隱性風險逐步顯性化,風險總體可控,但化解以高杠桿和泡沫化為主要特徵的各類風險將持續一段時間,必須標本兼治、對症下葯,建立健全化解各類風險的體制機制。
9、從資源配置模式和宏觀調控方式看,全面刺激政策的邊際效果明顯遞減,既要全面化解產能過剩,也要通過發揮市場機製作用探索未來產業發展方向,必須全面把握總供求關系新變化,科學進行宏觀調控。
Ⅳ 怎樣正確看待新常態下九大趨勢性變化
怎樣正確看待新常態下九大趨勢性變化
科學認識當前形勢,准確研判未來走勢,必須歷史地、辯證地認識中國經濟發展的階段性特徵,准確把握經濟發展新常態。
從消費需求看,過去中國消費具有明顯的模仿型排浪式特徵,現在模仿型排浪式消費階段基本結束,個性化、多樣化消費漸成主流,保證產品質量安全、通過創新供給激活需求的重要性顯著上升,必須採取正確的消費政策,釋放消費潛力,使消費繼續在推動經濟發展中發揮基礎作用。
從投資需求看,經歷了30多年高強度大規模開發建設後,傳統產業相對飽和,但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和一些新技術、新產品、新業態、新商業模式的投資機會大量涌現,對創新投融資方式提出了新要求,必須善於把握投資方向,消除投資障礙,使投資繼續對經濟發展發揮關鍵作用。
從出口和國際收支看,國際金融危機發生前國際市場空間擴張很快,出口成為拉動中國經濟快速發展的重要動能,現在全球總需求不振,中國低成本比較
優勢也發生了轉化,同時中國出口競爭優勢依然存在,高水平引進來、大規模走出去正在同步發生,必須加緊培育新的比較優勢,使出口繼續對經濟發展發揮支撐作
用。
從生產能力和產業組織方式看,過去供給不足是長期困擾中國的一個主要矛盾,現在傳統產業供給能力大幅超出需求,產業結構必須優化升級,企業兼並重組、生產相對集中不可避免,新興產業、服務業、小微企業作用更加凸顯,生產小型化、智能化、專業化將成為產業組織新特徵。
從生產要素相對優勢看,過去勞動力成本低是最大優勢,引進技術和管理就能迅速變成生產力,現在人口老齡化日趨發展,農業富餘勞動力減少,要素的規模驅動力減弱,經濟增長將更多依靠人力資本質量和技術進步,必須讓創新成為驅動發展新引擎。
從市場競爭特點看,過去主要是數量擴張和價格競爭,現在正逐步轉向質量型、差異化為主的競爭,統一全國市場、提高資源配置效率是經濟發展的內生性要求,必須深化改革開放,加快形成統一透明、有序規范的市場環境。
從資源環境約束看,過去能源資源和生態環境空間相對較大,現在環境承載能力已經達到或接近上限,必須順應人民群眾對良好生態環境的期待,推動形成綠色低碳循環發展新方式。
從經濟風險積累和化解看,伴隨著經濟增速下調,各類隱性風險逐步顯性化,風險總體可控,但化解以高杠桿和泡沫化為主要特徵的各類風險將持續一段時間,必須標本兼治、對症下葯,建立健全化解各類風險的體制機制。
從資源配置模式和宏觀調控方式看,全面刺激政策的邊際效果明顯遞減,既要全面化解產能過剩,也要通過發揮市場機製作用探索未來產業發展方向,必須全面把握總供求關系新變化,科學進行宏觀調控。
這些趨勢性變化說明,中國經濟正在向形態更高級、分工更復雜、結構更合理的階段演化。
Ⅵ 如何看待我國經濟發展新常態的趨勢性變化
中國經濟已進入新常態,速度、引擎、出口、資本、勞動、結構、城市化、城鄉差別、增長環境等諸多方面,正在發生日益明顯的趨勢性變化。
首先,最明顯的趨勢性變化是經濟增長從高速轉向中高速。新常態並不意味著低速度。根據生產可能性邊界推算,中國經濟的潛力還是巨大的。預計今後10年保持8%的年增長速度是完全可能和可行的,當然不排除個別年份略低或略高。我們不必為經濟結構轉型換擋所帶來的經濟速度降低而焦慮,而要努力解決阻礙發展的瓶頸制約。
其次,經濟增長的動力正從出口、投資拉動,逐步轉向投資、消費「雙推動」。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經歷過出口導向拉動和投資增長拉動,從2011年開始,最終消費增長率開始高於資本形成增長率,消費逐步成為經濟增長的主要拉動力量。中國經濟正由要素拉動型轉向消費需求驅動的持續增長型。
第三,我國出口產品結構高端化,但出口增速將持續放緩。加入WTO使我國更多分享國際分工的紅利,形成出口導向型經濟增長。在出口產品構成中最初佔主體的初級產品比例,已逐步下降至不足1%,工業製成品中新技術產品比例則逐步上升,文化產品出口也有一定比例提升。今後,我國須在積極擴大內需的同時,加速調整出口結構。出口不可能再像過去那樣高速增長。與此同時,也要積極利用國際貿易爭端解決機制和解決平台,爭取有效解決各種貿易摩擦——這也可能是貿易領域的常態表現。
第四,對外投資超過引進外資,我國已成為資本凈輸出國。我國是長期的資本凈進口國,但最近10年,我國對外直接投資快速增長——2014年,中國對外直接投資約為1160億美元,而實際利用外資約為1195.6億美元,已大致相當。如果加上中國企業第三地融資再投資,2014年對外投資規模應在1400億美元左右,高於利用外資約200億美元。中國成為資本凈輸出國,意味著我國改革開放發展格局發生重大改變。我國資本「走出去」,意味著中國有更強能力參與全球產業鏈、供應鏈重構,培育和發展國際競爭新優勢。一句話,對外開放已經更多從過去的「引進來」,轉為現在和今後的「走出去」。
第五,勞動供求狀況發生根本性改變,勞動過剩正在轉變為供不應求。我國長期為勞動力剩餘型的二元經濟國家。剩餘勞動力優勢和人口紅利,是我國30多年發展的基本動力之一。但是,目前情況正在發生變化。一方面我國總體勞動力數量持續下降,15~64歲勞動人口比重從2010年最高時的74.53%,下降到2013年的73.92%,已呈持續下降之勢。另一方面,我國城市化、工業化及信息化仍然需要大量勞動力。農村勞動力仍可為城市勞動短缺提供一定補充,但農民工總量逐步減少,且後勁明顯不足。勞動力短缺、招工難和用工成本上升,已成為亟待解決的新問題。
第六,三產增加值逐步超過二產,產業結構高級化進入新階段。2013年,我國第三產業的增加值為26.22萬億元,首次超過二產增加值的24.97萬億元;2014年,這一差距進一步拉大。這符合產業結構高級化的普遍規律,也標志著中國經濟已經從生產型轉向服務型,包括生產和生活服務。我國經濟新常態在產業結構調整方面的重要任務之一,就是把過剩產業的生產力轉到三產領域。目前,趨勢已經逐步清晰——過剩產業加速出清,產業鏈向高級化邁進,第三產業成為主體產業。
第七,我國城鎮人口比例越過50%,進一步城鎮化的速度將放緩。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城鎮化進程持續快速推進,從上世紀80年代初的20%左右,大約平均每年增長一個百分點,到2011年超過50%,即城鎮人口首次超過農村,2014年達到54.77%。近年來,城鎮規模效應開始發揮作用,城鎮化上升速度開始放緩。這也是經濟新常態的特徵之一。未來我國應以城市群為中心,擴大中心城市和衛星城鎮的輻射能力,全面發展星羅棋布的小城鎮。持續推進城鎮化也是我國經濟持續發展的基本動力,需要從體制和政策導向上付出更多努力。
第八,城鄉間居民收入差別持續下降,但進一步下降的速度將放緩。我國城鄉差別開始呈現下降趨勢。2014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28844元,農村居民家庭人均純收入為9892元。城鄉居民收入比由2007年時最大值3.33下降到2014年的2.92。造成我國城鄉差別長期持續較大的原因很多,最重要的是我國特有的二元經濟社會體制,特別是價格剪刀差、二元剛性戶籍及與其相配套的二元福利待遇和管理體制。城鄉差別是我國總體差別的基本部分,占總差別的50%以上。目前,城鄉差別仍然較大,而且,進一步縮小的障礙很多。為此,應該加快改革二元體制,優化城鄉綜合統一的醫保、養老等福利體制,加大對農業的反哺力度。
第九,居民總收入差別進入「倒U型曲線」的下降階段,但降速遲緩。本世紀以來,我國居民總收入差別基尼系數在2008年達到0.491,此後持續下降至2014年的0.469。目前,總的收入差別程度還相對較高,但已在穩步縮小,這是經濟新常態階段的重要特徵。近些年,通過打擊腐敗、減少權力尋租等整頓了分配秩序,但是,壟斷行業、地區之間以及不同工種之間的不平等仍較嚴重。因此,應當繼續理順分配關系,打破壟斷,推動地區間要素流動,降低總體差別。
第十,單位GDP能耗及含碳量繼續下降,但下降速度放緩,環境問題仍很嚴重。我國萬元GDP二氧化碳排放量持續減少,但仍然高於有關國家。我國人均碳排放量比較低,但與人均收入正相關。我國經濟持續增長,GDP總量不斷攀升,因此,二氧化碳排放總量仍在增加。中國計劃2030年左右二氧化碳排放達到峰值且將努力早日達峰,並計劃到2030年非化石能源佔一次能源消費比重提高到20%左右。二氧化碳本身雖不是污染物,但其排放量反映了我國環境污染的嚴峻現實。而且,環境污染已從水污染、空氣污染向土壤污染、海洋污染等多方面滲透,已達到環境承受值底線。因此,應當加快發展環保節能產業,加快產業改造升級,真正實現綠色化。
Ⅶ 如何看待中國經濟發展新常態的趨勢性變化
認為,科學認識當前形勢,准確研判未來走勢,必須歷史地、辯證地認識中國經濟發展的階段性特徵,准確把握經濟發展新常態。
從消費需求看,過去中國消費具有明顯的模仿型排浪式特徵,現在模仿型排浪式消費階段基本結束,個性化、多樣化消費漸成主流,保證產品質量安全、通過創新供給激活需求的重要性顯著上升,必須採取正確的消費政策,釋放消費潛力,使消費繼續在推動經濟發展中發揮基礎作用。
從投資需求看,經歷了30多年高強度大規模開發建設後,傳統產業相對飽和,但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和一些新技術、新產品、新業態、新商業模式的投資機會大量涌現,對創新投融資方式提出了新要求,必須善於把握投資方向,消除投資障礙,使投資繼續對經濟發展發揮關鍵作用。
從出口和國際收支看,國際金融危機發生前國際市場空間擴張很快,出口成為拉動中國經濟快速發展的重要動能,現在全球總需求不振,中國低成本比較優勢也發生了轉化,同時中國出口競爭優勢依然存在,高水平引進來、大規模走出去正在同步發生,必須加緊培育新的比較優勢,使出口繼續對經濟發展發揮支撐作用。
從生產能力和產業組織方式看,過去供給不足是長期困擾中國的一個主要矛盾,現在傳統產業供給能力大幅超出需求,產業結構必須優化升級,企業兼並重組、生產相對集中不可避免,新興產業、服務業、小微企業作用更加凸顯,生產小型化、智能化、專業化將成為產業組織新特徵。
從生產要素相對優勢看,過去勞動力成本低是最大優勢,引進技術和管理就能迅速變成生產力,現在人口老齡化日趨發展,農業富餘勞動力減少,要素的規模驅動力減弱,經濟增長將更多依靠人力資本質量和技術進步,必須讓創新成為驅動發展新引擎。
從市場競爭特點看,過去主要是數量擴張和價格競爭,現在正逐步轉向質量型、差異化為主的競爭,統一全國市場、提高資源配置效率是經濟發展的內生性要求,必須深化改革開放,加快形成統一透明、有序規范的市場環境。
從資源環境約束看,過去能源資源和生態環境空間相對較大,現在環境承載能力已經達到或接近上限,必須順應人民群眾對良好生態環境的期待,推動形成綠色低碳循環發展新方式。
從經濟風險積累和化解看,伴隨著經濟增速下調,各類隱性風險逐步顯性化,風險總體可控,但化解以高杠桿和泡沫化為主要特徵的各類風險將持續一段時間,必須標本兼治、對症下葯,建立健全化解各類風險的體制機制。
從資源配置模式和宏觀調控方式看,全面刺激政策的邊際效果明顯遞減,既要全面化解產能過剩,也要通過發揮市場機製作用探索未來產業發展方向,必須全面把握總供求關系新變化,科學進行宏觀調控。
指出,這些趨勢性變化說明,中國經濟正在向形態更高級、分工更復雜、結構更合理的階段演化。
Ⅷ 怎樣正確看待新常態下九大趨勢性變化
科學認識當前形勢,准確研判未來走勢,必須歷史地、辯證地認識中國經濟發展的階段性特徵,准確把握經濟發展新常態。
1、從消費需求看,過去中國消費具有明顯的模仿型排浪式特徵,現在模仿型排浪式消費階段基本結束,個性化、多樣化消費漸成主流,保證產品質量安全、通過創新供給激活需求的重要性顯著上升,必須採取正確的消費政策,釋放消費潛力,使消費繼續在推動經濟發展中發揮基礎作用。
2、從投資需求看,經歷了30多年高強度大規模開發建設後,傳統產業相對飽和,但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和一些新技術、新產品、新業態、新商業模式的投資機會大量涌現,對創新投融資方式提出了新要求,必須善於把握投資方向,消除投資障礙,使投資繼續對經濟發展發揮關鍵作用。
3、從出口和國際收支看,國際金融危機發生前國際市場空間擴張很快,出口成為拉動中國經濟快速發展的重要動能,現在全球總需求不振,中國低成本比較
優勢也發生了轉化,同時中國出口競爭優勢依然存在,高水平引進來、大規模走出去正在同步發生,必須加緊培育新的比較優勢,使出口繼續對經濟發展發揮支撐作
用。
4、從生產能力和產業組織方式看,過去供給不足是長期困擾中國的一個主要矛盾,現在傳統產業供給能力大幅超出需求,產業結構必須優化升級,企業兼並重組、生產相對集中不可避免,新興產業、服務業、小微企業作用更加凸顯,生產小型化、智能化、專業化將成為產業組織新特徵。
5、從生產要素相對優勢看,過去勞動力成本低是最大優勢,引進技術和管理就能迅速變成生產力,現在人口老齡化日趨發展,農業富餘勞動力減少,要素的規模驅動力減弱,經濟增長將更多依靠人力資本質量和技術進步,必須讓創新成為驅動發展新引擎。
6、從市場競爭特點看,過去主要是數量擴張和價格競爭,現在正逐步轉向質量型、差異化為主的競爭,統一全國市場、提高資源配置效率是經濟發展的內生性要求,必須深化改革開放,加快形成統一透明、有序規范的市場環境。
7、從資源環境約束看,過去能源資源和生態環境空間相對較大,現在環境承載能力已經達到或接近上限,必須順應人民群眾對良好生態環境的期待,推動形成綠色低碳循環發展新方式。
8、從經濟風險積累和化解看,伴隨著經濟增速下調,各類隱性風險逐步顯性化,風險總體可控,但化解以高杠桿和泡沫化為主要特徵的各類風險將持續一段時間,必須標本兼治、對症下葯,建立健全化解各類風險的體制機制。
9、從資源配置模式和宏觀調控方式看,全面刺激政策的邊際效果明顯遞減,既要全面化解產能過剩,也要通過發揮市場機製作用探索未來產業發展方向,必須全面把握總供求關系新變化,科學進行宏觀調控。
Ⅸ 新常態下中國經濟的趨勢性變化有哪些
提出認識新常態,適應新常態,引領新常態,是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中國經濟發展的大邏輯。
1、從消費需求看,過去中國消費具有明顯的模仿型排浪式特徵,現在模仿型排浪式消費階段基本結束,個性化、多樣化消費漸成主流,保證產品質量安全、通過創新供給激活需求的重要性顯著上升,必須採取正確的消費政策,釋放消費潛力,使消費繼續在推動經濟發展中發揮基礎作用。
2、從投資需求看,經歷了30多年高強度大規模開發建設後,傳統產業相對飽和,但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和一些新技術、新產品、新業態、新商業模式的投資機會大量涌現,對創新投融資方式提出了新要求,必須善於把握投資方向,消除投資障礙,使投資繼續對經濟發展發揮關鍵作用。
3、從出口和國際收支看,國際金融危機發生前國際市場空間擴張很快,出口成為拉動中國經濟快速發展的重要動能,現在全球總需求不振,中國低成本比較優勢也發生了轉化,同時中國出口競爭優勢依然存在,高水平引進來、大規模走出去正在同步發生,必須加緊培育新的比較優勢,使出口繼續對經濟發展發揮支撐作用。
4、從生產能力和產業組織方式看,過去供給不足是長期困擾中國的一個主要矛盾,現在傳統產業供給能力大幅超出需求,產業結構必須優化升級,企業兼並重組、生產相對集中不可避免,新興產業、服務業、小微企業作用更加凸顯,生產小型化、智能化、專業化將成為產業組織新特徵。
5、從生產要素相對優勢看,過去勞動力成本低是最大優勢,引進技術和管理就能迅速變成生產力,現在人口老齡化日趨發展,農業富餘勞動力減少,要素的規模驅動力減弱,經濟增長將更多依靠人力資本質量和技術進步,必須讓創新成為驅動發展新引擎。
6、從市場競爭特點看,過去主要是數量擴張和價格競爭,現在正逐步轉向質量型、差異化為主的競爭,統一全國市場、提高資源配置效率是經濟發展的內生性要求,必須深化改革開放,加快形成統一透明、有序規范的市場環境。
7、從資源環境約束看,過去能源資源和生態環境空間相對較大,現在環境承載能力已經達到或接近上限,必須順應人民群眾對良好生態環境的期待,推動形成綠色低碳循環發展新方式。
8、從經濟風險積累和化解看,伴隨著經濟增速下調,各類隱性風險逐步顯性化,風險總體可控,但化解以高杠桿和泡沫化為主要特徵的各類風險將持續一段時間,必須標本兼治、對症下葯,建立健全化解各類風險的體制機制。
9、從資源配置模式和宏觀調控方式看,全面刺激政策的邊際效果明顯遞減,既要全面化解產能過剩,也要通過發揮市場機製作用探索未來產業發展方向,必須全面把握總供求關系新變化,科學進行宏觀調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