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中國有那些城市是經濟發展最快的
中國2017年GDP增速最快的四大城市:合肥、西安、南昌、寧波!
❷ 辨析題,經濟發展越快越好
適度的經濟增長率應定義為:在既定的經濟發展階段下,在改善通貨膨脹和就業的前提下,在能夠促進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的基礎上,各種生產要素得到較為充分的利用,符合科學發展、可持續發展理念的經濟增長率。這其中,准確把握經濟發展階段與面臨的形勢,是確定適度經濟增長率的邏輯起點,其他限制條件則為經濟增長的各相關制約因素和約束條件。
回顧歷史,可以看到,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實現了舉世矚目的高速發展。數據顯示,1979~2009年期間,我國國內生產總值年均增速高達9.9%。一方面,經濟的高速增長為綜合國力的增強、國民收入的提高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發揮了巨大的作用。但另一方面,也需要清醒地認識到,過去的30年,我國實際上走的是一條高投資、高污染、高消耗、低消費、低保障和頻過熱的經濟增長路子。這種增長模式不僅是過去的30年中經濟大起大落、波動劇烈的重要原因,也是造成目前我國經濟結構問題重重的重要原因之一。
由此,從經濟發展階段來看,雖然目前我國仍處於社會主義的初級階段和工業化的中期階段,但所面臨的經濟環境與各種約束條件已經與2000年之前、甚至與2005年之前大不相同。例如,目前我國面臨著前所未有的資源和環境壓力、嚴重的經濟結構和社會結構失衡、自主創新能力不足和產業升級遭遇瓶頸等諸多難題。而這些問題,共同決定了當前乃至未來一段時期內我國適度的經濟增長率將會較過去30年要低。其中,特別值得一提的是,過去30年9.9%的高速增長是以過多的消耗資源和污染環境為代價的,而當前乃至未來一段時期的適度經濟增長率則必須注重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並將有關成本納入經濟運行的考慮中。在約束條件和制約因素增多的情況下,經濟的適度增長率也必然有所降低。
一段時期內適度經濟增長率仍處於相對高位
2000年以來,雖然面臨的國際國內經濟環境不斷發生變化,但我國經濟一直維持在高位運行。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即便在經濟周期的下行階段和國際性的金融危機疊加的情況下,2009年我國經濟依舊在宏觀政策的刺激下實現了8.7%的增速,且經濟形勢稍有好轉,我國經濟即率先回升,這些情況本身說明了我國經濟增長的潛力仍然極大,高位運行的趨勢也仍在延續。但是,正如上面所分析的,這種高位運行與2005年之前的高位運行有著一些本質的不同,而且如果從一個稍微長遠的視角來看(譬如一直延伸到2020年),這種高位只可能是一種相對的高位――此時期經濟的適度增長率較改革開放以來直到2005年前後要低。
單純從數據看,2000年以來我國的經濟增速似乎與之前不相上下,甚至還要略高。如2001~2009年,我國國內生產總值的年均增速為10.4%,高於1979~2000年期間9.66%的平均增速。但如果從經濟運行的特徵來看,可發現兩個時期有著明顯的區別。2000年以來,我國經濟運行的平穩程度有顯著增強:周期波幅和相鄰年份經濟增速變化大幅縮小,擴張期明顯延長,不對稱性問題弱化等,與之前「一收就死、一放就亂」的高波動經濟格局形成明顯的反差。
經濟的平穩化和在一個相對高位上運行,為經濟的持續較快發展奠定了基礎。與此同時,還存在諸多能夠支撐我國經濟長期持續快速增長的有利因素。例如,從需求面看,經濟結構調整和經濟發展方式轉變所要求的資本更新決定了一定時期仍然較高的投資率,且隨著市場體制、法律制度等的健全和投資、信貸領域政策的完善,激活的私人投資也會在客觀上促進投資的增長;而人口眾多和地區經濟發展差異大的事實則意味著我國市場規模大、需求層次多,在目前消費率仍明顯偏低的情況下,挖掘消費潛力大有可為。
又如,從供給面看,我國人力資源豐富、儲蓄率高、資金充裕、農業生產基本自足、製造業生產能力強、科技進步的效應巨大。特別是產業升級和轉移以及第三產業的發展,為國民經濟的持續較高增長創造了空間。至於工業化中後期的階段效應、發展中國家的後發優勢、市場經濟體制進一步完善的效應、社會政治穩定的效應以及各種有利於解放和發展生產力的改革仍在有序推進等,則是制度層面的有利條件。
8%~10%將是未來我國經濟的適度增長區間
綜上所述,我國適度的經濟增長率比過去30年9.9%的平均增速要低,但仍處高位。筆者認為,無論是從理論角度,還是我國經濟發展的實際情況和現實需要,都決定了我國經濟的適度增長率應位於8%~10%的區間中,而不宜過高或過低。
一方面,如果經濟增速持續超過10%,或者雖不是持續超過但卻高出10%較多,則意味著經濟社會的總需求遠大於總供給,由此必將導致物價水平較大幅度的提高和給資源環境帶來較大壓力,因而是不可持續的。從歷史上看,改革開放以來的5次經濟過熱,經濟增速的高漲往往伴隨著物價指數的居高不下和盲目投資低水平重復建設與經濟的無序運行,而隨後經濟又不可避免的「硬著陸」或陷入較長時期的低迷。
另一方面,如果經濟增速低於8%,則意味著總供給遠大於總需求,此時物價有較大的下行壓力,就業也無法改善甚至還可能惡化。1998和1999年,我國經濟增速均低於8%,相應的,物價水平在1998~2002年期間面臨持續的通縮壓力,城鄉居民家庭人均收入增長緩慢,社會矛盾凸顯。事實上,由於沒有將環境、資源和各種社會成本納入核算,低於8%的經濟增速並不一定帶來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社會福利的改善,更遑論「幸福度」的增加。
❸ 經濟發展快的好處
樓下的答案是以前上政治課那種背的不能再爛的答案 現在 我已經不吃這一套了 准確來說 那種標准答案缺乏解釋性 我重新組織邏輯 我時常思考 經濟本質是什麼 什麼是經濟好 之前重新有了頓悟 經濟是為老百姓需求所服務的 任何將經濟 貨幣和老百姓生活社會生產力割裂開的論斷 都是脫離現實意義的 說到經濟首先就能想到錢 假設老百姓大多數都有錢了 那麼人的慾望 和需求就會保證他們去消費 這樣錢會流入市場 製造者 服務者的手裡 製造者 服務者有了錢 可以保證公司 工廠不倒閉 繼續為老百姓們服務 同時 還可以擴大規模 以及對其他領域的投資 那麼就會再僱傭勞動力 提高了就業率 沒有工作的人才有飯吃 這樣 社會生產力提高 科技條件相對不變的情況下 參與社會發展的工人多了 工廠多了 產業類別多了 如果資源分配合理 老百姓沒被壓榨 那麼經濟一直增長 當然 總得有極限的 保持住就行 那麼 此時 整個社會 產業繁榮 百姓需求充分滿足就會幸福 這就產生了良性循環 因為生產力繁榮 那麼為研究新事物新科技提供了基礎 因為老百姓不用再垂死掙扎 就有時間搞點別的 說不定 會再次推動新科技 新產業的出現 而 國家有了錢 可以對科技投入多一點 最終對軍事裝備產生影響 國家便能昌盛 國家就能對未來的危險有強抵抗力 在國際上說話也會更有分量 只要地球資源不枯竭 一直保持住 沒有外星人侵略 那麼 國家便會永遠繁榮 國民會世世代代過著比較幸福的日子 至少可以活得有尊嚴 即便面臨戰爭 也有力挽狂瀾的餘地 補充 個人覺得經濟不能一直增長 極限是必須的 脫離老百姓實際需求的增長那是通貨膨脹了 而且 經濟不是數字游戲 一定要考慮資源分配方式的合理性 如果充分合理 並且確實能解決全國每個老百姓的最大需求 那麼多餘的增長其實沒有必要的 那就是生產力過盛了 當然 這是理性化了 如果真的那樣 我想整個社會體制 資源分配系統已經高度健全了 有生之年等不到了 最後 希望人類不要一味追求發展 多考慮現實意義 而不是糊里糊塗的玩一系列的文字數字游戲 當然 有些人沒有 但很多人都有 我知道環境所迫 這就是人類個體面對體制環境的無奈之處 實際上我們都是在消耗地球資源 她才是唯一的犧牲者 願未來一切都好 附 之前有個人把我禁言了,當我解禁的時候理由讓我很無語,讓我回去重新回去看看經濟學講義,我不是不知道上面說的,我只是根據生活重新有了自己的感悟,這里是理想化的情況下,為了兼顧全世界每個人的幸福,如果要拉上對未來風險的抗拒,那毫無疑越發展越好,無論有沒有通脹,賺到的錢能夠支配的資源越多越好,但是其它地區的人可能就少賺了,所以正好寫在了這里。希望某些有權利的人不要看人不爽,意見不合就封禁,這樣真的很狹隘。我也沒覺得一定對啊;也沒反動思想啊,說好的言論自由呢?補充,這個快字的理解是怎樣的?我覺得是金錢快速在各行各業各人的手裡流通,因為金錢只是調動資和勞動力源的手段,快速流通說明什麼?說明了社會經濟秩序很完善,產業結構很合理,錢能流經大多數人手裡,這樣參與到社會生產的老百姓都能有錢去消費獲得他們的需要,保障了民生,而上面我的不能一直增長的我覺得是體量有限,所以不能超額生產和開發否則會破壞平衡,但是金錢的流通越快速越好。如果產業鏈破壞了,或者被大資本家壟斷了絕大多數財富,且這些資本家不積極投資,或者投資跟不上社會發展,結果是什麼?社會市場流通的貨幣急劇減少,那其他人就玩不了了,貨幣只是道具,充當一般等價物,道具都被少部分人收走了,那其他人還玩個球?可能有人說,那國家可以多印鈔啊?不把貨幣流通的通道給重新打開進行循環,不把那個抽水機給打掉或者調整好抽水流量,印再多的錢也遲早會被重新吸走,治標不治本,只能緩解燃眉之急,而且,這樣做,如果有一天市場被調整好,前前後後加起來的錢一下子湧入市場那就貨幣就貶值了,老百姓的工資那麼多年了也不增長多少,貨幣一貶值還得了,更窮了。這就是我對快字相關問題的理解。我沒有學過相關的理論,也只有高中了解基本的概念,其他的都只是我自己根據生活實踐和歷史推論的結果,所以,看看就好,如有錯誤,還望指出。
❹ 目前世界上經濟發展較快的國家或地區
寮國的社會經濟發展取得了相當好的成績,經濟發展速度達到了8.3%,被列為十個世界經濟發展速度最快的國家,貧困家庭只剩下19%。
目前寮國人均國內生產總值(GDP)達到1300多美元/年(1976年人均70-80美元/年)。這都得益於寮國人民革命黨的堅定的政治理念,到2020年人民革命黨將帶領寮國脫離貧困以及不發達狀態。
❺ 經濟發展快有什麼好處
這么說吧,假如我想買一斤蘋果,為什麼要花錢購買,是因為我沒有,此時通過貨幣實現了交換,正是因為有了交換的需求,我們每個人都希望掙錢來過自己想要的生活,就要通過提高自己的水平(個人能力,業務水平)來在眾多人群或者企業中脫穎而出,獲得較高的酬勞。經濟發展(交換的更加頻繁)意味著在各行各業的整體水平都在提升,直觀感覺就是生活水平、科學人文醫療等的提升。
❻ 中國保持經濟較快平穩發展的原因
國內各個行業都比較穩定!金融危機才沒有影響多大!使保持經濟較快平穩發展
❼ (一)經濟穩定較快發展將進一步帶動資源需求的增長
基本判斷:中國經濟將先於其他國家走出經濟困境,保持較快增長勢頭。經濟增長的基本面是好的,資源需求的基本面也未發生根本性改變,特別是固定資產投入將持續高速增長,會使得資源旺盛的需求維持一段時期,但考慮到國際金融危機的影響,增長的幅度將放緩。
2009年將陸續編制和批准10個重點產業的調整和振興規劃,這些規劃既要著眼於解決當前的實際問題,又要著眼於產業的長遠發展。這些規劃以優化生產力布局、嚴控產能過剩行業擴張、進一步提高市場准入門檻、加速推動兼並重組、加強企業的技術改造等為基本原則。
在經濟保持較快增長以及其他措施的實施,必然會帶動資源需求的增長:全國經濟保持8%的增長速度仍然是一個驚人的速度;拉動內需各項措施的實施,需要重大項目的落地,將會進一步帶動鋼鐵、水泥等需求的增長,為疲弱的資源市場注入興奮劑;農村將成為經濟發展新的增長點,擴大國內需求,最大潛力在農村。中國有著8億多農民,有著基礎設施相對落後的農村,有著巨大的消費潛力。
固定資產投資是影響資源消耗的重要因素。跨入新世紀以來,隨著我國工業化和城鎮化進程的加快,基礎設施的不斷發展和完善,固定資產投資仍將保持在較高的水平,從而對資源性產品保持較高的增長需求。固定資產投資從2003年以來,出現了新一輪固定資產快速增長,一直保持在20%以上的增速,在有力的宏觀調控措施下,投資增幅從2003年的27.7%下降到2006年的23.9%,2007年和2008年呈現回升之勢,應該說工業化、城鎮化進程加快推動著固定資產投資的持續快速增長。預計固定資產投資增速會維持較快增長速度,仍將保持在20%以上的較高水平。
固定資產投資的高速增長必然加劇資源消耗快速增長,一方面巨額的固定資產投資需要「落地」,需要更多的建設用地,對耕地保護保持高壓之勢,另一方面也將進一步拉動鋼鐵、水泥、有色金屬、化工產品、煤炭等能源和原材料需求的增長。另外,汽車產業的發展,將拉動鋼鐵工業、石油開采及加工業等的發展。從我國消費結構升級來看,未來相當一段時期內,對國土資源的需求將保持旺盛的態勢。
❽ 新加坡經濟發展較快的主要原因是什麼
新加坡經濟發展較快的主要原因利用地理位置發展經濟的典型國家——新加坡
新加坡是東南亞的一個島國,梵文意為獅子城,又因國土小如星斗,故稱星洲、星島。新加坡國土總面積618平方千米,人口約有270萬,其人口密度每平方千米高這4369人。是世界上面積最小、人口密度最高的國家之一。1965年獨立後,立足本國實際,因地制宜,實行對外開放政策,經濟迅速發展,成為世界上經濟增長最快的國家之一。究其發展的根本原因,主要是充分發揮其優越的地理位置這個有利因素,成為世界上利用地理位置發展經濟的典型國家。
一、優越的地理位置
新加坡位於馬來半島最南端,領土由新加坡島和附近54個小島組成,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向稱「東方十字路口」。北面與馬來半島隔著寬僅1.2千米的柔佛海峽,西邊有長堤相連,交通便利;在南面隔著新加坡海峽同印度尼西亞相望,海峽長105千米,寬1.7千米,扼守著馬六甲海峽入口處的航行要道。
二、利用地理位置發展經濟
新加坡地狹人稠,資源貧乏,依靠其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發展經濟,成為東南亞的經濟中心,主要表現在如下四個方面:
1、國際航運、航空和貿易中心 新加坡港地理位置優越,氣候和水文條件十分理想,港口貨物年吞吐量達1億噸以上,居世界前列,國際航空客運周轉量僅次於美、英、法、日居世界第5位。新加坡以此為基礎,從鄰國大量進口各類初級產品,匯總、分級、包裝後再行出口,形成了以轉口貿易和航運業為主體的獨特經濟類型。
2、工業和技術服務中心 新加坡四面環海,以煉油和造船為核心的工業部門具有世界意義。全國建有五大煉油廠,年加工能力達4290萬噸,成品油出口額僅次於荷蘭居世界第二位。造船業為傳統的優勢部門,不僅能修造繁多的各項船舶,還是世界上海洋石油鑽井平台的主要生產基地之一。自20世紀70年代後期,工業以製造業為中心轉向技木密集型部門,大力發展電子工業,電視傳真設備、按鈕式電話、光纖光纜、電腦化列車控制系統等均進入世界先進行列。近年來,發展重點又轉向新科技園地的建設上,大力培養科技人才,發展尖端技術,以適應改革工業結構的需求。
3、投資和金融中心 新加坡由於優越的地理位置,方便快速的通訊,政局的穩定,國民素質較高等特點,使外國資本大量投入,推功了新加坡經濟的騰飛。同時,各國銀行雲集新加坡,銀行總數僅次於倫敦、紐約和香港,成為世界第四大金融中心。
4、國際旅遊和會議中心 就自然和歷史文化條件而言,新加坡並不具備發展旅遊業的突出優勢,但利用其適中的地理位置,大力發展基礎設施,美化城市環境,提供優質服務,簡化出入境手續,開展各種旅遊「外交」活功,從而吸引大量外國遊客旅遊及大批國際會議在新加坡召開。目前,旅遊業已成為新加坡外匯的重要來源之一。
總之,新加坡利用本國特殊的地理條件,揚長避短,引進和運用外國資金、技術和管理經驗,使生產力水平得到了迅速提高,走出了一條獨特的成功的經濟發展道路。這一成功道路不僅為類似新加坡這樣的島國提供了發展模式,同時也為世界各國經濟的發展提供了寶貴經驗。當然,由於新加坡在許多方面對外國依賴較深,容易受到外部因素的影響,經濟發展存在著一定的脆弱性和不穩定性
❾ 經濟發展較快的主要原因是什麼
前瞻性的作好了基本功,比如受教育人口、基礎建設,持續的開發基礎工業。
一般專國家雖然多有屬發展較快的時候,但能持續不斷發展的卻是少數。(比如印尼八十年代,菲律賓七十年代都有過經濟高速發展)
大多數國家在進入「初級加工時代」會猛烈的上漲一段。但不久就會突然衰落下來,這就是所謂的「中等收入陷阱」。
中國能迴避這個陷阱的根本在於——國家達到中等收入後之所以會掉下來,是因為國民收入達到了一定的高度後,需要更高的收入崗位來保持繼續上漲趨勢。
這需要高科技高附加值的產業。不是普通初級加工業所能解決的。但要跨過這一步,需要十分結實的工業基礎。這種工業基礎的研發投入往往十分巨大,而又根本不會賺錢。比如在現代研究最初級的CPU技術。這種研究,就算你研究到486的程度也是不可能在市場上賺到錢的。大部分資本家根本不可能投資這種虧錢研發。但經濟發展到一個程度後,卻會非常需要這種工業基礎,否則不可能出現高附加值崗位。
中國是由政府固執的持續投資發展了自己的基礎工業。把幾乎能補的課全補上了。這才有了後面的持續發展。否則的話,早就在「中等收入陷阱」中掉下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