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淺談消防建設與當地經濟發展的關系
消防建設為當地經濟發展提供保障,當地經濟發展會為更好進行消防建設提供資金等方面的支持,經濟發展後需要更好的消費提供保障。
㈡ 淺談如何發展農村村集體經濟
發展壯大農村集體經濟是增強農村基層黨組織凝聚力和戰鬥力、增強服務功能、促進經濟發展和實現共同富裕的重要物質基礎。村集體經濟是農村經濟中最重要的組成部分,其發展程度關系整個農村經濟發展大局,大力發展村集體經濟,切實壯大村級集體經濟實力,不僅是經濟問題,而且是重大的政治問題,村級集體經濟的發展壯大,是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堅強支柱,是加強農村基層黨的組織建設,為進一步鞏固黨在農村的執政基礎提供經濟保障。
改革開放以來,我市農村集體經濟得到了迅速發展,村級集體經濟收入有了明顯提高,公益事業投入力度不斷加大,農村社會保障也已開始起步。但同時也看到,從近幾年我市309個村的村集體經濟發展情況看,村級經濟發展不平衡,收入增長不快,各村對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認識不一,加上原先的基礎不同,這就形成了村集體經濟發展程度相差懸殊的情況。有的村集體經濟實力薄弱,使很多公益事業難以興辦,村級服務功能也難以發揮,大大削弱了基層黨支部對廣大村民的凝聚力與號召力,甚至有部分村的集體經濟還是一片空白或發展的路子不寬,又無資金的「空殼村」,這樣不但會影響「三農」問題的有效解決,而且將會影響干群關系的改善,農村幹部隊伍的穩定,基層政權的鞏固。
一、當前一些村在發展村集體經濟方面存在的問題及原因
1、發展集體經濟觀念弱化,氛圍不濃。隨著改革的不斷深入,基層幹部群眾發展集體經濟的意識逐漸淡薄,認為黨的政策是鼓勵發展個體經濟、民營經濟,發展集體經濟已經過時,認為搞市場經濟就是誰有本事誰致富,只要經濟發展了,農民富裕了,有無集體經濟無關緊要;也有人認為現在國有企業都改制了,各級都在放手發展個體私營經濟,再提發展村級集體經濟是走回頭路,不合時宜,在思想素質方面,由於保守和小農意識根深蒂固,普遍存在「小富即安」心理,缺乏干大事創大業的開拓進取精神;在文化素質方面,農民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由於農民科技知識低下,對新事物、新技術缺乏認識,從而阻礙了接受新事物、學習使用新科技的能力。對村的集體經濟建設漠不關心,積極性不高,存在嚴重的「等、要、靠」思想,這些錯誤認識嚴重製約了村集體經濟的快速健康發展。
2、村級集體資產管理制度不完善,缺乏活力。一是盡管有些村的村級集體資產管理制度上作了一些改進和完善,但農村集體資產管理體制並未得到根本性的觸動,這種模糊的制度不僅制約了村級集體經濟的發展壯大,同時也導致村民對村集體資產的好壞不關心;二是管理難度加大,不同程度出現集體資產流失現象,使部分幹部群眾對發展集體經濟喪失了信心。由於集體經濟在體制上存在先天不足,導致集體資產流失比較嚴重,同時村幹部領導水平低下,思想作風不正,素質不高,管理不善等原因挫傷了幹部群眾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的積極性;三是財務管理制度形同虛設,財會人員業務素質不高,而且往往只負責核算,不履行監督職能,村幹部的行為失去了監督。
3、村幹部思路不活躍,認識不足。有的村幹部只會怪沒有資源、沒有資金、沒有好政策,怨天尤人,只抱怨工作難做,幹部難當,他們對如何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思路未激活,「老辦法不能用,新辦法不會用」,在發展村集體經濟的激勵機制方面沒有形成切實可行的措施和辦法,對發展集體經濟束手無策,領導無方,感到前途渺茫、日子難混。殊不知,任何一個地方都有優勢可找、都有潛力可挖。
二、加快發展村集體經濟的對策與思考
1、理清思路,努力探索農村集體經濟發展的有效途徑。一是大力開發集體資源。山林資源優勢明顯的村,可發揮現有的速生林等主導產業優勢,使之上規模;田地資源較豐富的村,須大力發展種、養殖業,引導農業規模經營,推動農業向規模化產業化方向發展,形成區域特色,提高農業效益;二是做好「以地生財,築巢引鳳」工作。通過招商引資,建工業園區,大力招商引資辦廠,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推進農村工業化;三是開展物業租賃等增加集體經濟收入。按照科學利用的原則,發展物業管理等有償服務業?熏對那些集體閑置的土地、林場、漁塘、房產等實行租賃經營,積極實施項目開發,興辦各類集體經營項目,實現集體資產保值、增值。合水鎮高河村在這方面已經取得較好的經驗,他們充分發揮本村交通便捷,地理條件優越等優勢,積極探索集體經濟發展的新路子。高河村集體經濟原來比較薄弱,兩年前年收入僅1.9萬元,針對這一情況,駐村工作組和村兩委幹部千方百計想辦法,切實把壯大村集體經濟,盡快脫貧作為重要工作來抓。為改變高河村集體經濟薄弱的現狀,近年來,駐村工作組和村黨組織根據本村實際,採取多種行之有效的途徑,使村級集體經濟步入良性發展階段,促進了村集體經濟較快發展,主要包括:(1)大力招商引資辦廠,現在高河村高流河工業園區發展規劃總面積是2500畝,首期開發1250畝,已完成征地300畝,目前已有4家企業先後落戶高河工業園區。其中有投資1200萬元的豪庭傢俱有限公司、投資2000萬元的雲板業有限公司、投資1600萬元的志廣鋼業有限公司,還有投資1500萬元的順聯肉類加工廠項目。(2)發揮高河千年古墟的效應,每年農歷五月初四成集日的高流河圩,其富有神奇色彩的傳說招惹萬人趕集,中外遊客慕名而來,觀光購物,打造以高河的風姜雞、艾頭雞湯等主要飲食品牌,擬建高流河飲食服務一條街,村委會建飲食商鋪12個單元間,以出租形式發包給商人,把高流河地帶建設成為一個具有文化品位,以飲食、休閑、商品流通於一體的繁榮集市,以全力打響高流河旅遊品牌,使高流河墟成為全市旅遊文化產業的一面旗幟。(3)利用閑置的房屋、地皮,以集體所有的山林、水體、河灘等通過租賃、改造等形式,實行業主經營,集體一次性或分年度收取土地租金,盤活資產,提高利用率,增加集體收入。高河村通過市建設局掛點的「十百千萬」幹部穿針引線,立足本村豐富的蠶桑資源,多方爭取資金建了高河蠶繭收購站,該項目不僅方便了周邊群眾賣蠶繭,而且為村集體帶來1.9萬元/年的收入。現又通過工作組和村委會向上級政府爭取資金,在離舊村委會不遠的地方興建一幢新辦公樓,新辦公樓已經啟用,將村委會舊辦公樓出租,每年增加村集體收入2.8萬元,目前高河村主要的集體經濟收入有:魚塘、山地、廠地、花卉場、舊辦公樓、蠶繭站等出租項目,預計2007年村集體經濟增加到7.2萬元。
2、大膽創新管理機制,形成良好發展局面。切實加強村級事務監督管理,把工作的側重點放在完善和落實各項制度上?熏嚴格村級各項管理制度,促進村集體經濟可持續發展,對一些發展項目、承包工程等重大事項,須提交村民代表會議討論決定,成立村民議事會,全體村民參加,使民主決策、民主管理真正落到實處,加強農村財務管理,規范財務制度,嚴防挪用集體資金,建立議事機制,提出並公開討論村事務,提交村黨支部研究決定,同時,監督村集體資產運營情況。大力宣傳新形勢下帶頭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的先進典型,形成良好創業氛圍,共同營造村集體經濟發展的寬松環境,以項目促發展,培育、壯大農村集體經濟。
3、選准村級領導班子和幹部,強化培訓提高。一是注重德才兼備和群眾公認的原則,真正選把有能力、有本事,會幹事,肯幹事,能幹成事的村幹部,二是注重優化班子結構,注重選拔優秀年輕幹部,努力形成合理的年齡、知識、優化村領導班子的群體結構,實現村領導班子的最優搭配,達到知識互補、性格相容,提高領導班子的整體水平和駕馭全局的能力。三是開展系統性培訓,培訓對象要覆蓋村幹部、村黨員和全體村民,並根據不同對象量身定製培訓內容,增強培訓的針對性,培訓內容要涵蓋思想政治、政策法律、手藝技能等,並根據不同對象的需求確定內容,增強培訓的有效性。培訓主體可邀請黨政領導、農業部門的技術人員作培訓,地點可在村委會、田間地頭等,增強培訓的吸引力。
總之,村集體要「有錢辦事、有人管事、有章理事」,這是一個有機整體。只有解決了「有錢辦事」問題,才能調動幹部積極性,達到「有人管事」的要求;「有章理事」是制度保證,確保村集體經濟及各項工作健康發展,三者互為一體,缺一不可。其中,「有錢辦事」是實現「三個有」目標的前提和基礎。我們要把促進農村集體經濟的發展、增強農村發展後勁,推動「三農」工作健康發展置於農村工作的首位,統一思想認識,增強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的緊迫感和自覺性。通過扎實有效的抓發展、抓創新,不斷增強「造血」功能,從根本上改變村集體經濟發展乏力的現狀。
㈢ 淺談民族團結與我國經濟發展,社會和諧的關系
構建和諧社會與我國的民族關系是緊密相連的,兩者之間互為條件、互相作用、相輔相成。和諧民族關系是和諧社會的必要條件和重要內容,是和諧社會應有之義。而和諧社會又為和諧民族關系提供製度保障。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歷史進程中,不能忽視這樣兩個基本事實:一是我國是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社會主義國家,少數民族人口已超過一億,達到一個大國人口的數量。在這樣一個多民族國家,處理好民族關系特別是漢族與少數民族的關系,對於國家的長治久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二是我國民族自治地方的面積佔全國總面積的64%,這大半壁江山的穩定,對全國的穩定至關重要。沒有民族的和諧,就沒有社會的和諧,講改革、發展、穩定,只能是一句空話,構建和諧社會的目標就難以實現。
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應當包括人與人之間的和諧、民族與民族之間的和諧、人與社會之間的和諧、人與自然之間的和諧。只有做到這幾者之間的和諧,才能達到真正完美的和諧。和諧是社會主義民族關系的本質特徵,民族關系的和諧,既包括漢族與少數民族之間的和諧,又包括少數民族與少數民族的和諧以及民族內部的和諧。我們講人民的團結、領土的完整、國家的統一,都是以各民族的團結為基礎的。如果沒有各民族的團結,我們國家就會陷於動亂和分裂,中國就不成其為中國。
應當看到,我們在加強民族團結、構建和諧社會方面,有許多有利條件,一是我國在民族團結方面有著深厚的歷史基礎,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我國各民族之間逐漸形成了大雜居、小聚居的分布狀況,各民族在長期交往過程中結成了密不可分的關系,逐漸形成了中華民族多元一體的格局。歷史以來,各民族友好交往,在政治上以和為貴,互相修好;在經濟上互通有無,互相影響;在文化上和而不同,交相輝映。從而使中華民族形成了強大的凝聚力,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在世代相傳中不斷發揚光大,成為維系中華民族歷久不衰的強有力的精神紐帶。這是我們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寶貴的精神財富。
二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們黨把馬列主義的基本原理與中國的具體實踐相結合,制定了一整套民族理論、民族政策,成功地解決了國內的民族問題,走出了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解決民族問題的正確道路。少數民族地區在經濟、社會方面得到了較大的發展,各族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較大的提高,社會主義制度和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優越性得到了較好的發揮,平等、團結、互助、和諧的社會主義民族關系不斷鞏固和發展,漢族離不開少數民族,少數民族離不開漢族,少數民族之間也互相離不開的思想日益深入人心。這就為我們在新的形勢下加強民族團結,構建和諧社會提供了堅實的基礎。
三是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民族素質的提高,各民族愛國主義、社會主義、集體主義和根本利益的一致性在不斷增多,各民族對和諧社會理想目標的認同和追求在不斷增強,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展,已經成為新時代民族工作的主旋律,激勵各族人民去建設更加美好的未來。這是我們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強大動力。
以上是對新形勢下加強民族團結、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有利條件的幾點分析。當然,在看到有利條件的同時,也要看到還存在一些不利條件。特別是當前在復雜的國際國內形勢的影響下,我國的民族問題呈現出復雜的情況,胡錦濤總書記去年在中央民族工作會議上的講話中概括了「四個交織在一起」,即民族問題往往表現為經濟問題與政治問題交織在一起,現實問題與歷史問題交織在一起,民族問題與宗教問題交織在一起,國內問題與國外問題交織在一起。這就從大的方面揭示了民族問題的復雜性。這些問題的存在,是我們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進程中不得不面對的現實。
民族團結是我國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的保證.
民族團結的四個內涵——反對民族壓迫和民族歧視、維護促進民族團結、各民族齊心協力共同促進祖國的繁榮發展以及反對民族分裂維護祖國統一,都對我國現階段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起著重要的保障作用。
①反對民族壓迫和民族歧視能最大限度激起人民群眾創造歷史的積極性。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反對民族壓迫和民族歧視能使各民族人民在創造歷史的過程中處於一個平等的地位,並且平等地享受創造歷史帶來帶來的好處,這就極大地調動了人民群眾創造歷史的積極性。
②維護促進民族團結能調動最廣大人民群眾參與到創造歷史的活動當中。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維護促進民族團結能把不同的民族的人民群眾聚集到一起。假設民族不團結,那麼各個民族之間就是分裂的,甚至民族內部也有這樣那樣的矛盾,這樣就分散了人民群眾的力量。正所謂「眾人合起力,開動大帆船」,把來自不同民族的人民群眾的力量合成一股團結統一的力量,並把這一力量投入創造歷史的活動當中必然能更好的創造歷史。
③各民族齊心協力共同促進祖國的繁榮發展進一步明確了民族團結的最終目的,這是符合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這一論斷的。民族團結的最終目標是促進祖國的繁榮發展,具體來說就是促進我國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這就是說民族團結從一開始就是出於我國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考慮的,其本身也就對我國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有著保障和推動作用。人民群眾創造歷史,各民族是人民群眾根據語言、地域、經濟生活和文化心理素質方面的不同而進行劃分,其本身也就是人民群眾的一部分,民族團結又以促進祖國繁榮為組中目的,這是與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相一致的。
④反對民族分裂、維護祖國統一為我國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提供有利的社會環境。人民群眾生產生活的材料場所等等都是由祖國為其提供的,祖國的統一為人民群眾創造歷史提供了有利的空間,而民族是祖國統一的重要保證。
在歷史的洪流中,一代又一代的人民群眾揮灑著汗水,甚至熱血,才開創出現如今的社會。民族團結是人民群眾內部的一種團結,能有效避免作為歷史創造力量的人民群眾的內耗,同時為其創造歷史提供有利環境。人民團結是我國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的保證。
㈣ 淺談如何加快鄉鎮經濟發展
內容預覽: 鄉鎮經濟在縣域經濟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如何加快鄉鎮經濟發展?現提出如下幾點思考:一、把經濟結構調整作為鄉鎮經濟發展的重中之重。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大力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抓龍頭帶農,抓科技興農,抓基地扶農,抓市場活農,促進傳統農業的優化升級,提高農業的整體效益。加強產業實用技術培訓推廣,積極探索「公司+基地+農戶」、「公司+協會+農戶」、訂單生產等農業產業化經營模式,大力發展專業合作組織,提高生產組織化程度,增強主導產業抵禦市場風險的能力。利津鎮圍繞農業市場化、農民科技化、農村城鎮化的目標,積極做好「三農」文章,千方百計增加群眾收入。在穩定糧……
㈤ 淺談如何促進林下經濟發展
摘要:林下經濟是指藉助林地的生態環境,充分利用現有的林木土地資源和林蔭優勢,在林冠下開展林、農、牧等多種項目的主體復合生產經營,從而使林、農、牧各業實現資源共享、優勢互補、循環相生、協調發展的生態農業模式。關鍵詞:林地;發展經濟1 林下經濟的特點第一,林下種植林業經濟是可充分利用林地資源和林蔭空間為依託發展的產業經濟;第二,林下經濟是循環經濟,它在充分保護和利用森林資源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有效利用林下自然條件,既可以構建穩定的生態系統,而且可增加林地生物多樣性;第三,林下經濟是一種高效經濟,它是以科技為支撐,具有投資少、產出值高,且見效快、優質、安全、節省勞動力等特點。
㈥ 淺談西部地區如何加快經濟發展
這是加快西部地區經濟發展首先要考慮的問題。改革開放以來,東部沿海地區充分發揮技術、資金、人才和地理位置等優勢,使得沿海地區經濟快速增長,今天西部地區要加速經濟發展,同樣離不開發揮西部區域優勢。要做到這一點,我們應主要從以下三個方面考慮:一是充分發揮市場和勞動力優勢。西部地域遼闊,人口眾多,且處於開發起步階段,基礎設施、基本建設、綜合開發都需要大大加強。市場潛力大,不僅體現在消費市場上,而且還體現在投資市場上。另一方面,勞動力資源豐富,成本較低,這將有利於西部吸引外來資金,引進先進技術,發展區域經濟。二是發揮西部邊境優勢。在西部一萬多公里的漫長國境線的周邊,已形成了「中亞經濟圈」和「中南半島經濟圈」等。所以西部地區利用地緣優勢,發展與周邊國家的對外貿易有明顯的比較利益。三是發揮西部資源優勢。西部地域遼闊,能源礦產資源十分豐富。在主要能源礦產資源中,探明儲量佔全國50%以上的有可開發的水力資源、鋰、鎳、鉑族金屬、汞、釩鈦、鉀鹽等,佔40%以上的有銅、鉛、鋅、鉻、天然氣、煤等。這些能源礦產資源礦種齊全,有些是世界稀有的,有些是關鍵礦種,有些是尖端技術所必需的,被稱為「21世紀新材料」的戰略資源。而且資源空間組合比較理想,特別是豐富的能源與豐富的有色金屬、稀有金屬,化工資源的結合,發展
㈦ 1、淺談奧林匹克運動與經濟發展的關系
舉辦國舉辦奧運會是獲取經濟效益和獲得機會的有效途徑,可以擴大並創造新的就業機會,緩解就業壓力,穩定社會秩序,有利於提升舉辦城市的硬體建設,促進體育產業和其他相關產業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