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風箏歷史來源的故事
據史料記載,風箏的發明人是漢朝的韓信。傳說公元前190年,楚漢相爭,漢將韓信攻打未央宮,利用風箏測量未央宮下面地道的距離。
而垓下之戰,項羽的軍隊被劉邦的軍隊圍困,韓信派人用牛皮作風箏,上敷竹笛,迎風作響,漢軍配合笛聲,唱起楚歌,渙散了楚軍士氣,這即是成語「四面楚歌」的故事。
從唐朝開始,風箏逐漸變成玩具。到了晚唐,風箏上已有用絲條或竹笛作成的響器,風吹聲鳴,因而有了「風箏」的名字。也有人說「風箏」這名字起源於五代,從李鄴用紙糊風箏,並在它上面裝竹笛開始。
(1)魯山經濟發展擴展閱讀:
在正史中也有關於風箏的記載,時間較五代更早,其一是南朝的「侯景之亂」,梁武帝被侯景圍困,城牆被包圍。
曾放風箏向外求援,據南史卷八十《侯景傳》中所述,在梁武帝蕭衍大清三年(公元549年)時,侯景作亂,叛軍將武帝圍困於梁都建鄴(即今南京),內外斷絕,有人獻計製作紙鴉,把皇帝詔令系在其中。
當時太子簡文在太極殿外,乘西北風施放向外求援,不幸被叛軍發覺射落,不久台城即遭攻陷,梁朝從此也衰微滅亡。這是簡文施放風箏向外求救不幸失敗的故事。
2. 內蒙古的簡介
內蒙古的簡介:
內蒙古自治區,簡稱「內蒙古」,首府呼和浩特,位於中國華北地區,內東北部與黑龍江、吉林、遼寧、河北交界,南部與山西、陝西、寧夏相鄰,西南部與甘肅毗連,北部與俄羅斯、蒙古國接壤,內蒙古總面積118.3萬平方千米。
內蒙古自治區地勢較高,平均海拔高度1000米左右,基本上是一個高原型的地貌區。在世界自然區劃中,屬於著名的亞洲中部蒙古高原的東南部及其周沿地帶,統稱內蒙古高原,是中國四大高原中的第二大高原。
內蒙古自治區地域廣袤,所處緯度較高,高原面積大,距離海洋較遠,邊沿有山脈阻隔,氣候以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為主。有降水量少而不勻,風大,寒暑變化劇烈的特點。大興安嶺北段地區屬於寒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巴彥浩特—海勃灣—巴彥高勒以西地區屬於溫帶大陸性氣候。
(2)魯山經濟發展擴展閱讀
內蒙古風景名勝
1、呼倫貝爾大草原:中國保存最完好的草原,總面積一億四千九百萬畝,有「牧草王國」之稱。6月-9月是呼倫貝爾大草原的最佳旅遊季,尤其7、8月間大草原牧草茂盛,適合在大草原腹地騎馬、垂釣,或在西部的呼倫湖上泛舟。
2、響沙灣:地處鄂爾多斯達拉特旗境內,以沙漠景觀和響沙奇觀為主要特色,此外,還有沙湖、沙地綠洲、蒙古族風情等景觀。響沙灣是一個彎形沙坡,背依蒼茫大漠,面臨大川,高度近百米,沙坡斜度為45度,寬度400多米。
3. 魯山哪幾個鄉鎮經濟發展比較好,哪幾個鄉鎮最富
2017年度鄉鎮主要經濟指標完成和
「兩個」入庫工作獎勵名單
一、綜合獎
綜合獎的評定方法是內結合11項指標的權重容和單項指標拉動點、增速、總量排名情況,進行標准化處理後計算出得分,從高到低排出位次,年度綜合排名前3名的鄉鎮分別獎勵10萬元、8萬元、6萬元。
第一名:堯山鎮
第二名:露峰街道
第三名:琴台街道
二、單項獎
(一)
對全縣經濟增長拉動2.5個百分點以上且增速高於全縣平均水平的鄉鎮(6個),分別獎勵現金3萬元。
1.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1個):辛集鄉
2.規模以上工業利潤總額(1個):張良鎮
3.社會消費品零售額(2個):琴台街道、露峰街道
4.規模以上服務業營業收入(2個):堯山鎮、露峰街道
(二)單項指標超額完成年度目標50%以上的鄉鎮(12個),分別獎勵現金3萬元。
1.公共財政預算收入(9個):堯山鎮、庫區鄉、倉頭鄉、瓦屋鎮、磙子營鄉、讓河鄉、背孜鄉、四棵樹鄉、辛集鄉
2.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2個):張店鄉、倉頭鄉
3.社會消費品零售額(1個):瓦屋鎮
註:以上獎勵重復的,取獎金最高的進行獎勵。
4. 「行政區域」是什麼意思
行政區域一般指行政區劃。
行政區劃是行政區域劃分的簡稱,是國家為了進行分級專管理而實屬行的區域劃分。
《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明文規定:
(一)、全國分為省、自治區、直轄市。
(二)、省、自治區分為市、縣、自治州、自治縣。
(三)、縣、自治縣分為鄉、鎮、民族鄉。
(4)魯山經濟發展擴展閱讀
劃分原則:
(1)、政治原則。促使國家機關密切聯系人民群眾,便利人民群眾參加國家管理。
(2)、經濟原則。根據不同地區的經濟特點進行劃分,使之有利於發展社會生產力。
(3)、民族原則。根據少數民族的居住狀況和其他特點進行劃分,使之有利於各民族的發展,鞏固各民族的團結。這些原則是相互聯系、相互結合的。此外,也顧及歷史傳統、人口分布、地理條件和國防需要等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