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經濟開發 > 英國經濟受美國的影響

英國經濟受美國的影響

發布時間:2020-12-22 00:24:01

① 英國對美國經濟的影響,過去和現在,具體的

美國公布疲弱PPI和製造業數據後,英債上漲

* 西班牙公債標售需求以及摩根大通業績強勁一回度拖累公債下滑

* DMO標售12億英答鎊2022年到期的通膨保值公債需求合理

路透倫敦7月15日電---英國公債周四上漲,受美國疲弱的經濟數據扶助,此前因摩根大通(JPM.N: 行情)業績強勁以及西班牙公債標售獲良好需求,令對避險資產的需求降低,英債一度受創.

紐約聯儲製造業調查和費城聯儲製造業指數都遠遜預期,且美國生產者物價指數(PPI)連續第三個月下滑,提振了全球債市.

9月英債期貨FLGU0收高19個跳動點,報120.89,跑贏可比德債期貨FGBLU09個跳動點.今日盤中交投區間寬至102個跳動點,為6月22日來最大.

受周三美國聯邦儲備理事會(FED,美聯儲)會議記錄帶動,英債期貨盤初一度觸及121.12日高,但在西班牙標售30億歐元15年期公債後,英債回吐漲幅.

② 英國脫歐,對美國有什麼影響

近10年來,英國與歐盟的關系好像是貌合神離。我覺得英國與歐洲大陸不僅僅是海峽相隔,而且還存在著歷史形成的民族心理和文化意識形態的差異。根據英國與歐洲大陸互不信任的歷史傳統。英國脫離歐盟成為必然。英國的脫歐,不僅對歐盟,而且對英鎊,對美國,對全世界,都造成了一定影響,那麼,英國脫歐對美國造成哪些影響呢?

第一、英美關系可能得到進一步發展



特朗普的意圖可能是減少防務義務,同時也能夠控制北約,而北約成員德國是一個製造業強國。如果美國不能夠控制北約,那麼。德國有可能會整合歐洲的國家資源,美國就會面臨一個製造工業上的對手,這也特朗普振興製造業的經濟政策不相符合的。

由此看來,英國脫歐不僅對歐盟一體化遭受產生影響,同時也對美國產生了一定的影響。

③ 英國歷史對美國的影響

英國對美國歷史的影響

獨立戰爭以後,英國對於北美十三州的獨立一直耿耿於懷,時刻想恢復英國在那裡的殖民統治。它首先在外交上排擠美國,八年不派駐美大使;卻派出重兵占據著按《巴黎和約》的規定早就應撤出的同美國接壤的西北地區七個據點,直到1796年兩國簽訂《傑伊條約》後英軍才完全撤走,但仍在加拿大集結了軍隊時刻想重新佔領美國,英軍在北方的重兵壓境成為長期懸在建國初期美國人頭上的「達摩克利斯之劍」;英國還利用在殖民統治時期造成的北美十三州在經濟上對英國本土的依賴使美國在渡過建國初期的危機後不得不成為英國的「經濟殖民地」,美國對英國的原材料出口佔了其出口總額的75%,而英國輸入美國的卻是高附加值的成品,英國從中扼取了大量的利潤,英國財政大臣洋洋自得地宣稱1789年的英國對美出口已達到獨立戰爭前的規模,美國政治上的獨立並未立即帶來經濟上的獨立。

曾在獨立戰爭中給予美國大力援助的法國在1789年7月14日爆發了資產階級大革命,波旁王朝被推翻。以曾參加美國獨立戰爭的拉法耶特伯爵(美國電影《愛國者》中法國志願者的原型)為首的一大批法國志願者成為這次革命的重要推動力量,拉法耶特伯爵還將巴士底獄的鑰匙送給了華盛頓,歷史就是這樣的峰迴路轉,舊勢力的掘墓人往往出身於舊勢力中高層,且多為年青人,不過拉法耶特與後來俄國的多餘人相比他是幸運的,畢竟他找到了實現自己理想的道路,雖說他也險些登上了革命的祭壇。據說美國人為了報恩將路易十六的兒子接到了美國避難,不管這是否屬實,華盛頓在拉法耶特被奧地利扣留期間將他的兒子接到身邊撫養卻是千真萬確。華盛頓與拉法耶特在艱苦的獨立戰爭中結下了名為同志、情同父子的深厚友誼,拉法耶特在美國人心目中的地位就如同白求恩在中國人心目中的地位一樣。受法國革命的影響,美國在歐洲的利益受到了英、法兩國的侵害,特別是英國以執行大陸封鎖令為名大肆掠奪美國船隻,沉重打擊了美國人的經濟利益。美國欲排脫英國的經濟殖民政策與還擊英國侵害美國利益的行為成為爆發第二次獨立戰爭的一個重要原因。另一個原因就是美國資產階級和南方奴隸主早就對加拿大與廣袤的西部垂涎三尺了,他們想趁英國深陷在於拿破崙戰爭時把英國人從北美趕走吞並這兩個地方,同時南取佛羅里達。美國這時已十分熱衷於拓殖疆土,早在1802年,美國總統托馬斯?傑斐遜就做了一筆好買賣:由於拿破崙當時在經濟上正處於困境,傑斐遜以區區6千萬法郎買下了法國佔領地路易斯安那,他可以說是歷史上最成功的地產商。

1812年6月18日,美國國會批准總統麥迪遜的咨文,正式對英宣戰,第二次獨立戰爭爆發。這場戰爭又被稱為英美戰爭或經濟獨立戰爭,對於美英兩國的關系與美國的發展具有特殊的意義。

戰爭爆發時,美英兩國的軍事實力對比仍是懸殊的,美國第四任總統麥迪遜1809年上台時僅有正規軍3000人。他不顧國會的反對加緊進行戰爭准備,到1812年4月美國已有陸軍1.74萬人,其中有5000名是當年招收的新兵。美國人有個良好的習慣就是重視後勤保障,這一點值得我們學習,無論是在作戰還是工作中。為增加軍隊後援機構的效費比美國於1812年3月設立了軍需部,類似於中國的總後勤部,陸軍部中設立了采購軍糧局,受陸軍部長領導。後勤供應從文官手中轉到了軍隊直接控制下。國會還成立了軍械部,負責軍事裝備的研製和生產,擴建了工兵與炮兵等技術兵種,新設立了坑道工兵與地雷工兵,擴充了西點軍校,並屯集了大量軍火,海防建設也初具規模,經過20多年建設,大西洋海岸已修建要塞24個,大炮三百餘門,新型快速戰艦六艘,十幾艘較小軍艦,150隻快艇,318艘私掠船。宣戰後美國國會授權將陸軍增至13個團2.5萬人,再增加5萬民兵服現役,還准備建造四艘戰列艦與六艘快速戰艦,但這些軍艦未等建造完成戰爭就已結束了。

這時的美國與獨立戰爭時相比經濟實力大增,全國人口770萬人,國土面積較獨立初期擴大四倍,工業革命已開始。英國人口1800萬人,陸軍總兵力近10萬人,海軍有15萬水兵,800艘軍艦,其中有230艘超過美國最大的軍艦,曾有人戲言:英國軍艦總數比美國大炮總數還多。但英國因歐洲大陸戰事的影響真正能投入的兵力不多,當時加拿大人口才50萬,駐加英軍僅有7000人,還在不斷抽調到歐洲戰場,另外還可動員民兵1萬人,戰爭開始時僅有1艘戰列艦與七艘快速艦,整個戰爭期間英軍最高兵力僅1.65萬人,還有2500名印第安人的支持。英軍的訓練與裝備均超過美軍,指揮人員有經驗,部隊戰鬥力強。美軍在人員數量方面佔有優勢,並佔有天時與部分人和,而英軍的海軍佔有優勢,掌握制海權,封鎖了美國海岸,在海軍的支持下英軍可以隨心所欲地調動兵力,在美軍的薄弱環節進行襲擊,取得了戰略主動權。而美軍的民兵雖多,但裝備差、素質低,這主要是組織性差,而不是槍法不好,肯塔基仍是槍手如雲的地方。美軍上層指揮人員腐敗無能,沒有戰斗經驗,陸軍少將迪爾博恩60多歲了從未指揮過團以上的隊伍,陸軍部長尤斯迪斯是文官,毫無軍事知識。

第二次獨立戰爭從1812年6月起到1815年1月止,共打了2年半,戰爭共有四個戰場,美加邊境、大西洋沿岸、墨西哥灣沿岸、海上,以美加邊境為重點,戰爭分為三個階段。

美國的進攻階段(1812.6.---1813)

這時的英軍兵力空虛,僅在加拿大駐軍4500人,形勢對美國十分有利,早在1812年初,美國陸軍部就擬定了戰略計劃。美軍的目標是奪取加拿大,要動員四、五萬兵員,分三路進攻,東路進攻加拿大首府蒙特利爾,中路從安大略湖兩側北進,西路從底特律向加拿大進攻。但開戰後,各州不願參戰,使徵兵額未達預定的4萬人,計劃被迫改變,麥迪遜總統決定進攻蒙特利爾,新英格蘭各州怕把戰火引到自己身邊,堅決反對開戰,西部地區則力主從大湖地區進攻,最後美放棄了三路進攻的計劃,先向西部地區進攻,美國的戰略一開始就埋下了隱患,沒有攻首---蒙特利爾,把加拿大一分為二,最後斷英軍的腿,通向大西洋的海路,迫使加拿大英軍投降。而是去進攻枝末---聖勞倫斯河支流及五大湖區。英軍一開始沒有準備,美軍達到了戰略的突然性。英將布羅克指揮軍隊在民兵和印第安人的支援下,於7、8兩月擊退了美軍進攻,還佔領了美國邊境上的幾個重要堡壘,8月15日迪爾本堡美國守軍35人在撤退途中遭印第安人伏擊全軍覆滅。8月16日密執安准州州長威廉?赫爾在防守底特律時一槍未發就率2500人向700名英軍繳械投降,英軍將重點轉到中路,10月12日晚在尼亞加拉河以1000人擊退了3美軍3000人的進攻,在這次戰斗中,美正規軍還未交兵便四散而逃,民兵則按兵不動。東路美軍11月向蒙特利爾進軍,但民兵拒絕進入加拿大,美軍只向前進攻了20公里就回師了,美軍三路進攻都失敗了,西北地區的印第安人紛紛開始參加對美作戰。這次作戰的失利與美國邦權過大有關,重大決策的產生可以是群策群力,但在具體執行中必須權力集中,這時再講民主就會出現美國當時遇到的情況,這也就是中國共產黨提出的民主與集中的問題,但這不應成為獨裁的借口。

在海戰方面美軍卻取得重大勝利,私掠船起了很大作用,海上游擊戰令英軍不知所措,以保羅?瓊斯為代表的獨立戰爭老兵留下的傳統仍然起到了很大作用。在戰爭的頭幾個月,美海軍就擊沉英艦三艘,俘獲英艦船500艘以上,使英國大為震驚。海戰的勝利抵銷了陸戰的慘敗,很多美國人都認為戰爭已經打贏了。

這一段戰事,美軍陸敗海勝,陸敗原因是陸軍指揮人員無能,麥迪遜總統缺乏軍事才能,陸軍部長尤斯迪斯指揮不得力,如宣戰的當天讓赫爾趕到底特律而不告訴他戰爭已經開始,使他措手不及而率眾投降,而當迪爾博恩任西北戰區司令時,卻認為底特律不在他的轄區,對赫爾不管不問,尤斯迪斯對此幾周不去糾正。想起來赫爾也是夠慘的,這簡直就是迫害,當時他主動投降也是為了避免無謂的犧牲。不過當時要是由共產黨當領導肯定會血戰到底,主動投降是不為接受的,這兩種行為到底哪種更有利於歷史進程還真是讓人費思量。美軍還缺乏訓練部隊紀律渙散,民兵本位思想嚴重,只想守家衛土不願支援正規軍作戰,1812年改建的後勤供應系統沒經過調試,效率低下,部隊供應時常得不到及時的供應,大大影響了戰鬥力,哈里森率軍在西北地區作戰時,就主要靠老百姓製造子彈和衣服來支援作戰,美軍失去了得勝的大好時機。

英軍轉守為攻奪取主動權(1813-1814)

1813年英軍從歐洲抽調了大批海軍到北美,掌握了制海權,從而奪取了戰略上的主動權,只是陸軍還難以抽調較大兵力因而無法擴大戰果。

美軍吸取了前段作戰的教訓,改組了指揮機構,由約翰?阿姆斯特朗取代了尤斯蒂斯任陸軍部長。國會設立了總參謀部協助陸軍部長指揮戰爭,大提高了部隊的指揮作戰效率。這一階段美軍的目標是收復底特律,加強五大湖區的的水上力量,越過安大略湖進攻加拿大,作戰范圍擴大到東海岸和墨西哥灣沿岸,主戰場是五大湖區。在底特律,1813年初美軍在哈利遜指揮下兵分三攻底特律。布羅克指揮英軍,不等三路美軍會師就將其中兩路擊潰,美軍有900人遭到屠殺,以後戰事轉到五大湖區。

五大湖區是通往加拿大的門戶,以安大略湖最為重要。1813年4月美軍在安大略湖海軍的支持下,攻佔了上加拿大首府約克(今多倫多),焚毀此城後撒出,為爭奪對五大湖的控制,雙方開展了造艦競賽。9 月10日美軍司令佩利率領由9艘艦艇組成了小艦隊,同英艦隊在伊利湖的普特因灣激戰,迫使擁有6艘軍艦的英國艦隊扯起白旗,這是英國海軍史上唯一的一次整個艦隊投降的事件。美軍控制了伊利湖就打開了通往安大略湖的門戶,切斷了英軍的後勤供應線,迫使英軍撤出底特律,美軍哈里森部3500人乘機追擊,10月5日在泰唔士河邊的莫拉維安鎮追上了英國與印第安人組成的聯合部隊約1600人,將其擊敗,英軍被殲500多人,被俘600多人,印第安人著名首領特庫姆塞被殺。這是美軍當年在陸戰中取得的唯一次勝利,它使英印聯盟瓦解,加強了對西北地區的控制,10月,美軍13000人兵分兩路向蒙特利爾發起鉗形攻勢,但還未到蒙特利爾就被英軍擊退,到了年底,英軍舉行反攻,將美軍趕出了喬治堡。在比伏坦之戰中印第安人殲滅了美軍一支小部隊,不久英軍又攻佔了尼亞加拉,加強了對美加邊境的控制。

1813年春天,英國海軍對從緬因到弗吉利亞的整個東海岸進行炮擊、騷擾、燒毀了一些工廠和村莊,美國軍民進行了抵抗,如6月22日諾福克保衛戰,美軍以寡敵眾,擊退了英軍2000人的海陸攻擊,使英軍傷亡81人,美軍無一傷亡。在墨西哥灣沿岸美軍主要與受英軍挑拔的克里克印第安人作戰,在米克斯堡之戰中,克里克人擊敗美軍,美軍400多人戰死,500人被俘。

在海戰方面,英海軍封鎖了美國海岸,一部分美艦再也沒在這場戰爭中露面。英國加強了對商船的保護,美國的私掠船受到扼制,只有少數艦只突破英海軍的防線,其中「厄塞克斯」號戰艦曾繞過合恩角進入太平洋,6個月捕獲了價值2500萬元的英國船隻,「大黃蜂」號也曾俘獲英國「孔雀」號戰艦。美國人有個習慣,就是喜歡將歷史上曾取得重大戰果的艦名反復使用,這「大黃蜂」號就成了美國海軍長期使用的艦名了,與此類似的還有「企業」號等。

這一段戰事中,陸戰改觀是因指揮機構改組,海戰失利是因敵我力量發生重大逆轉,美軍這種勤於改革的習慣恐怕只有在中蘇軍隊中才有,而中國的軍隊近來是越來越不思進取了,不知這是否與軍中高層缺少年輕人有關。老前輩是我們永遠的學習榜樣,但老前輩也要學會與時俱進,不然落得個與布瓊尼一樣的下場可是不值,雖說我是很喜歡看《第一騎兵軍》的。

美軍打破英軍進攻(1814-1815.1)

美軍鑒於上一階段的戰況,進一步實行軍事改組,大膽啟用年輕軍官以取代老朽無能的將領。提升立有軍功的雅各布?布朗為少將,指揮尼亞加拉前線部隊,提升39歲的喬治?伊澤比為尚普蘭湖前線的司令。還提拔了斯科特、安德魯?傑克遜等6名軍官為准將。高級指揮人員的年齡從60歲降至36歲,進一步提高了指揮效率與領導層的活力。以北部戰區副司令斯科特為首的一批軍官加強了軍事訓練,斯科特以斯圖本為榜樣,用教範嚴格進行訓練,他還親自對軍官講課,教授步槍、刺刀的戰術應用,再由軍官回去教士兵,每天進行10小時的訓練,嚴明軍紀,槍處決逃兵,美軍戰鬥力有較大提高。

在這期間,英國從歐洲戰火中脫身,抽調出大批軍力投入到北美戰場,英國掌握了戰略主動權,一方面從東部沿海地區選擇美軍防線的空隙,發起了一系列的攻擊,一方面計劃從尼亞加拉、尚普蘭湖和新奧爾良湖三個方向南北夾擊,並進攻切薩皮克灣。美國一度入於困境。

在陸戰方面,雙方展開了更激烈的拉鋸戰,在大湖區,雙方競相建造更大的戰艦,以奪取主動權。在尼亞加拉方向,7月3日,美軍攻佔重鎮伊利堡,7月5日,雙方在奇普瓦一線展開激戰,經斯科特訓練的4000名美軍第一次與英軍面對面交鋒,展開了白刃戰,擊退了英軍,使英軍大為震驚。此次交戰美軍傷亡了335人,英軍也傷亡了664人。7月25日,美軍在隆迪斯蘭與英軍激戰後撤出,2000名美傷亡了853人,英軍傷亡了878人。這兩次戰役顯示美軍戰鬥力有很大提高。1814年8月,普雷沃斯特准備率英軍沿傳統的尚普蘭湖——哈得遜河一線入侵美國。9月11日,麥克多諾指揮美軍14艘軍艦與2倍於已的英艦隊作戰,取得大勝,並俘獲英艦4艘,迫使英軍退回了加拿大。「麥克多諾大捷」(又叫普拉茨堡戰役)解除了英軍從加拿大入侵紐約和佛蒙特的威脅,並對雙方正在比利時舉行的會談起了重大影響,迫使英國放棄了強硬立場。

在東海岸,8月19日羅斯率領4000名英軍在切薩皮克灣登陸,其中2000直迫華盛頓。美軍集中正規軍和發兵共7000人阻擊,但在300名英軍面前卻潰不成軍,麥迪遜總統及政府成員逃往費吉尼亞山區。8月24日25日英軍佔領華盛頓,為報復美軍年前對約克鎮和紐瓦克的破壞,放火焚毀了白宮與除專利局以外的政府建築物。由於華盛頓失守,阿姆斯特朗引咎辭職,由門羅接任。9月12至14日,英軍從海陸兩方面進攻巴爾的摩,美正規軍和民兵奮起抗擊,擊斃了英軍司令羅斯將軍。在麥克亨利堡要塞美冒著槍林彈雨英勇戰斗,律師費朗西斯?斯科特?基在英軍集中營中看到堡壘上空迎風招展的星條旗,激動萬分,譜寫了傳世之曲《星條旗永不落》,這首歌後來成為美國國歌,在華盛頓地區的戰斗中,英軍傷亡294人,美軍傷亡200餘人。美國白宮被毀比火燒圓明園還早了幾十年,不管別人說麥迪遜是志大才疏還是什麼,我始終認為身體羸弱的他做得比清朝皇帝強多了,在困難中他沒有屈服,而是迅速組織撤退,進行反攻,最後奪回首都,如當時清朝上層統治者有他一半的堅韌也不會有近代中國近百年的屈辱。不過仔細一想,如當時清朝能使中國跟上世界發展的腳步,中國最多也就是個較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因為當時已不是發展資本主義的最好時期了,日本就是例子。正是因為清朝政府及以後歷代政府的完全腐敗才培育了社會主義在中國的開花、結果,當今的中國儼然已是人類社會一代新制度的代表,前途不可限量。

在墨西哥灣一線,傑克遜率2500人及印第安軍從1813年11月至1814年4月向克里克人發動6次攻勢,最後在亞拉巴馬州的馬蹄灣打敗了克里克人,屠殺了557名克里克人,迫使克里克人割地求和,傑克遜損失不到50人,1814年8月,英軍又唆使克里克人挑起戰爭。傑克遜又率軍於11月7日攻陷了彭薩科拉,打敗了克里克人,粉碎了英軍的牽制企圖,並使英國徹底失去了克里克人的協同作戰。美國控制了亞拉巴馬的大部分。1814年12月,英國50多艘戰艦和7500名士兵企圖攻佔美國南方的戰略重鎮新奧爾良,進而奪取墨西哥灣沒岸地區,以便作為和談中計價還價的籌碼,同時英國還企圖使路易斯安那與美國分離,當時防守新奧爾良的美軍只有6000人,其中75%是民兵,海軍只有2艘小軍艦與幾只炮艇。美軍城防司令傑克遜下令構築堅固工事,精心嚴密組織防禦。傑克遜對敵人可能進攻的路線作了研究,決定對其中的6條路線嚴加防守。為了保衛新奧爾良,他召集了一支「世界化的軍隊」,其中包括一些海軍陸戰隊士兵、水手,幾個正規團,田納西和肯塔基的民兵和志願兵,路易斯安那的民兵,2個旅的新奧爾良自由黑人,還有800名海盜。

面對傑克遜的阻擊,英軍也絞盡腦汁研究最佳的進攻路線。在經過周密策劃後,一支英軍神不知鬼不覺地跨過了博格納湖,他們還發現了一條通往內陸但卻不知為什麼無人防守的路可以直逼城下,當英軍順利進至離城關只有9英里遠的地方。消息傳到傑克遜那裡後,傑克遜以彭大將軍式的氣魄聲言,「不能讓英軍在我們的土地上過夜」。於是,他率軍乘夜襲擊了基恩的陣地,英軍的刺刀與美軍的刀斧相互砍殺,展開了一場混戰。

這次戰役被稱為第一次新奧爾良戰役,雙方幾近打成平手,傑克遜損失少些,略占上風。但從戰術需要出發,第一次新奧爾良戰役後,傑克遜後撤了兩英里,在寬闊而又無水的羅德里格斯運河後面30碼的地方修築了防禦陣地。陣地右臨密西西比河,左靠長著柏樹的沼澤,使敵人很難從側面發動進攻。陣地前方是一片開闊地,可在傑克遜部隊火力的控制之下。

聖誕節那天,英內閣任命的陸軍指揮官帕克南趕到戰場,並於12月28日和元旦對美軍發動了兩次進攻,雙方又打成平手,這兩次戰役被稱為第二次、第三次新奧爾良戰役。第四次戰役發生在1月8日,帕克南派遣回個西印度群島的黑人團強行通過沼澤,主攻路線沿沼澤地的柏樹邊緣進行,並把一支預備隊部署在戰場的中央,以備急用。還命令一個縱隊沿密西西比河大堤向前突擊,可謂多管齊下。不僅如此,他還率一路步兵渡過河對岸,襲擊美軍炮兵。

英軍原計劃在晚上發起進攻,但因故耽誤了一些時間,戰役發起的時間只好被推遲至第二天清早。剛好這天早上有大霧,濃濃的大霧遮掩了他們的行動,似乎讓英國人交上了好運。大霧消散時,他們離美軍的陣地還有650碼。接著,一場廝殺開始了。

到上午8點半,戰斗結束,大約有2000多名英軍橫七豎八地躺在開闊地上。當傑克遜得知美軍的傷亡人數僅有71名時,他振臂高呼:「造物主之手在冥冥中庇護了我的士兵。」 1815年1月8日,帕克南爵士指揮5300名英軍向新奧爾良發起進攻。早已森嚴壁壘的美軍以堅決猛烈的炮火打退了英軍。英軍傷亡被俘達2000人,帕克南也在此役斃命, 這是這場戰爭中的最後一戰,美軍取得了最大的勝利,不過此戰對戰爭結局已無多大影響了,因為《根特和約》早在關個月前就已簽字了,由於通訊設備落後,這一消息來遲了。但「新奧爾良大捷」仍作為美國贏得第二次美英戰爭的重要標志載入史冊。這次戰役使美國正式成為被西方列強承認的強國,對美國人具有非凡的意義,就如同我們經常提到朝鮮戰爭一樣。

第二次獨立戰爭是美國成立後發動的第一次大規模對外戰爭,這時的美國正處於上升時期,兵民積極向上,獨立戰爭中的少年已成長為國家棟梁,而老一代中托馬斯?傑弗遜尚在人世,可以為他們出謀劃策,所以盡管美國在戰爭初期受到了不少挫折,但最終仍取得了勝利,這可不是僥幸!

④ 英國脫歐對美國經濟有什麼影響分析

總的來說利大於弊吧,英國和歐盟經濟近幾年受金融危機影響很大,歐盟基本就靠德國和法國撐著,英國脫離歐盟後在經濟上會和中國會走的更近,就會有的合作

⑤ 求 詳細說明:英國經濟的特點與美國經濟的特點,極其不同。

是老牌工業國和新牌工業國的區別
後者比前者更進步

⑥ 美國經濟是什麼時候超越英國的

應該是抄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兩三年吧,美國經濟就超越英國,但軍事和影響力不夠,一戰後,英國經濟拖跨,美國,法國,英國開『三巨頭會議』時,美國就已經是公認世界上最強的國家。二戰後,就更是獨霸世界。(當然當時蘇聯也是一霸,經濟除外。)

⑦ 二戰對英國的影響

二戰加劇了英帝國的衰落。

二戰時期英帝國狀況:

1、殖民地對戰爭勝利的貢獻

二戰是對英國殖民地一次忠誠的考驗。 因為在站前,各個殖民地的地位只是在語言上的規定,而是否參戰則是用實際行動明確了其主權國家的地位。 沒有令英帝國失望,在二戰中,英國殖民地除了愛爾蘭保持中立之外,其他的殖民地都相繼對德國宣戰。

並且將大量的資源運往英國,為英國的戰爭所服務。 而在這個過程中,促使各個殖民地對英國具有如此高忠誠度的並不是它們具有的同一個目標或者同一個需要,而是具有相同的恐懼。

一旦英國戰敗,那麼其殖民地也會具有相應的威脅。 所以,在這次的戰爭中,英殖民地參戰的注意力並不是集中於巴黎或者倫敦,而是將更多的注意力放在了華盛頓。

2、殖民地具有分離傾向

一戰使得英帝國的霸主地位發生了動搖,而二戰促使英帝國最終走向了終結。 在二戰勝利之後,更加速了英國殖民地的離心傾向,從而使英帝國逐漸走向衰落。 總結二戰中促進英國殖民地紛紛獨立的因素,主要有以下五個方面:第一,《大西洋憲章》影響了殖民地的獨立。

這份憲章是英美兩國為了獲取戰爭的勝利而動員和鼓勵世界人民參加戰斗的一項工具和手段。 在憲章中聲明,英美兩國不追求領土和其他方面的擴張,並且尊重各個民族選擇政府形式的權利。 這為後續英國殖民地的迅速獨立埋下了伏筆。

第二,在二戰中,大量的殖民地人民走出國門,參加戰斗。 同時在這個過程中也提高了思想和民族的自尊和自信。 他們的文化素質和軍事技能的提升為後續民族的獨立提供了基礎。第三,英國軍隊在亞洲戰場上的敗退影響了英帝國的凝聚力。

在英國軍隊在亞洲戰場上的敗退不僅使其失去了在東南亞的殖民地,而且打破了英國不敗帝國的神話。 殖民地的人民不再相信和依賴英帝國的可靠性和強大,從而使英帝國的離心速度加快。

第四,在二戰中英國減弱了對殖民地的控制, 對於殖民地提出的各項要求或者發生的動亂,僅是採取簡單的讓步或者鎮壓的方式,這加速了殖民地的離心速度。 第五,在戰爭中德國和義大利進行的偽裝同情和支持獨立的政治宣傳,減弱了各殖民地維護英帝國的決心。

3、戰時英國對待殖民地的態度

英國在二戰期間為了鼓勵殖民地人民參加戰斗,在對殖民地的統治中主要使用了三個方面的手段。 首先,英國對殖民地採取鎮壓、分化和妥協的態度,目的是維持英帝國能夠更加長久的持續。

此外,當鎮壓和分化不能夠解決殖民地人民的反抗時,英國政府採用憲制改革的方式進行讓步。 最後,英國在 1940 年為了應對各個殖民地的反英斗爭頒布了殖民地發展法。

總結:

英國通過一系列手段建立的英帝國, 在經過兩次戰爭的洗禮之後,逐漸走向衰落。 盡管英國在這兩次戰爭中都取得了勝利,但是,兩次戰爭使英國在經濟上大幅度萎縮,加大了對美國和各個殖民地的依賴。

而殖民地的人民在經過兩次戰爭之後,民族獨立意識提升,從而掀起了反英的斗爭。 所以說,二戰加快了英帝國的衰落。

(7)英國經濟受美國的影響擴展閱讀:

二戰後英國與美國的關系:

英國,位於歐洲西部,是一個經濟發達的資本主義強國。在近代,英國曾輝煌一時,當了二百多年的世界霸主。鼎盛時期的英國殖民地遍布世界各地,號稱「日不落帝國」,殖民地面積佔到了世界總面積的四分之一。

當時英國人在世界上簡直橫著走,英國人傲氣的誰都瞧不上。但在19世紀末,隨著德國的崛起,英國人的霸主地位遭到了德國人的挑戰。

為了挑戰英國人的霸主地位,德國發動了兩次世界大戰,硬生生的把英國人拉下了霸主的寶座,特別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幾乎把英國人家底打光了,搞得英國人欠了一屁股債,勢力一落千丈,霸主地位只好拱手讓給了美國。不過雖然二戰後英國失去了霸主地位。

但在戰後很長時間里英國一直不服美國,直到60年代末才開始服軟。二戰後英國嚴重衰落,在戰後很長時間里仍然不服美國。

其實英國在二戰結束後不服美國的主要原因就是英國仍然有一定的實力。盡管英國在二戰中損失慘重,幾乎被戰爭掏空了國庫,但戰後的英國仍然是世界第三強國,和蘇聯的實力相差無幾。1945年,英國的經濟總量和工業產值並不比蘇聯少多少。

1945年春天英國本土坦克月產量達到蘇聯的70%,軍用飛機月產量達到蘇聯的95%,艦船數量更是遠遠超過蘇聯。如果加上英聯邦國家,其軍工產能一點不比蘇聯遜色。

實際上,二戰結束時英國的實力並不比蘇聯差多少。在五十年代,英國一直是僅次於美國的資本主義世界第二經濟強國。蘇聯不服美國,英國人自然也不會服美國。

盡管英國在經濟和工業方面與美國有差距,但英國也有自己的優勢。那就是英國擁有遼闊的殖民地,雖然印度、澳大利亞等國家紛紛獨立,但大部分殖民地仍然在英國手中,那些獨立的國家仍然和英國保持著密切的關系,英國仍然是世界上影響力最大的國家。

印度次大陸的棉花和茶葉、澳大利亞和紐西蘭的鐵礦石和牛羊肉、加拿大的糧食、加勒比的糖、南非的稀有金屬等物資源源不斷的運往英國本土,這是其他國家不能比的。

同時,英國人雖然衰落,失去了霸主地位,但仍然在金融、航運、貿易等方面具有相當強的影響力,美國人在戰後花了很長時間才徹底壓倒英國,把英國在這些領域擠出了第一梯隊。

此外,世界上很多規則還是英國人制定的,美國人有時候也不得不按英國人制定的規矩來玩。舉個最簡單的例子,美國人再厲害,還是得乖乖說英語。因此,英國人自然不服美國。

不過服不服不是英國人說了算,雖然英國在戰後仍然有一定的實力,仍然不服氣,但沒過多久就不行了。因為不管是美國還是蘇聯都在排擠打壓英國,在美蘇的推動下,世界各地掀起了反殖民統治的浪潮,英法為首的殖民體繫到六十年代土崩瓦解。

英國人的勢力因此一落千丈,遭到了重創,再也無力和美蘇叫板。加上當時英國經濟增長緩慢,逐漸被聯邦德國、日本和法國超越,所以英國的地位直線下降,被擠出了第一梯隊,再也無法和美蘇抗衡。

當然,英國畢竟是傳統的老牌強國,雖然衰落,不能再和美英平起平坐,但仍然是世界大國之一。作為世界主要經濟體、屈指可數的幾個強國,英國及英聯邦的實力以及影響力仍然不是一般國家可以比。

⑧ 為什麼美國的經濟超過了英國

這個問題應該從第二次工業革命說起。在第二次工業革命前,英國一直處回於『世界工廠答』地位,但由於第二次工業革命時,英國當時的資產階級不願更換先進的工業生產資料,而是把資本大量的輸出,從而導致其資本主義經濟不能得到更好的發展開。

⑨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美國的經濟是如何超過英國的

一、美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大發橫財,擴張了經濟實力。

戰爭初期,美國利用「中立」的有利地位,利用交戰雙方對軍需物資的大量需求,充當雙方的兵工廠,迅速擴大軍工生產和重工生產;此外,美國還在戰爭期間對英法貸款,並乘歐洲交戰國在世界市場上競爭力減弱的良機,擴大工農業生產,進行商品輸出。戰爭結束時,美國已從戰前一個資本輸入國變為資本輸出國,由債務國變成債權國。到1924年,美國掌握的黃金總額已達世界黃金儲存量的1/2,控制了國際金融市場,戰後資本主義世界的金融中心由英國移到了美國。這就大大加強了美國在資本主義世界中的地位,為更新生產設備,擴大生產規模,迅速發展生產提供了雄厚的資金,從而為經濟繁榮奠定了基礎。

二、技術革命是「繁榮」最基本、最重要的原因。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初期,美國忙於軍工生產和重工生產,1917年4月參戰後又忙於戰爭,所以無暇顧及陳舊生產設備的更新,生產技術比較落後。戰爭結束後,美國靠在戰爭中積累下來的雄厚資金,並隨著一些新技術的突破,出現了一個更新生產設備、擴大生產規模以及採用新技術的熱潮。與此同時,美國還大力推行「工業生產合理化運動」。當時,運動最有代表意義的就是泰羅制和福特製。早在19世紀80至90年代,年輕的工程師弗雷德里克·W·泰羅就著手研究工廠的科學管理,並發展成為一種理論。在這個理論成熟後的20世紀20年代初期,工商企業中幾乎每一個部門都程度不同地接受了科學管理。所謂福特製,即採用裝配線作業或流水線作業技術。這種技術先是在福特汽車公司採用,由於能大大提高生產效率,降低生產成本,所以在20年代初期,被應用於許多工業部門。

美國壟斷資產階級還以加強工業部門的科學研究工作來推動經濟的發展。戰後,美國大企業都建立了自己的科研機構,1927年據208個公司的報告,它們用於科學研究的經費總數近1200萬美元。工業部門科學研究工作的加強,推動了新技術在工業生產中的應用,促進了經濟的迅速發展。

三、廣闊的國內外市場刺激了經濟的發展。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美國壟斷資產階級為了追逐高額利潤,憑借其在一戰中擴張起來的經濟實力和歐洲各國戰後經濟尚未恢復之機,以及西歐各國在財政上對美國的依賴,奪取大量新的海外市場,實行資本和商品輸出。一戰後,美國以經濟勢力滲透取代了英國在加拿大的優勢地位;在拉丁美洲,美國以「金元」外交、「大棒」政策並以「美洲是美洲人的美洲」的掩蓋口號,排擠歐洲國家的資本,使得加拿大和拉丁美洲成為美國壟斷資本的主要投資場所。美國對歐洲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則以幫助恢復戰爭破壞為名,到處運用美元,推行「金元外交」。這樣,美國的對外貿易和資本輸出不增長。

美國在奪取新的海外市場的同時,也注重擴大國內市場。在20年代,壟斷資產階級挖空心思,用五花八門的擴大廣告宣傳和賒購的辦法來刺激汽車、住房及大件日用生活必需品的消費。

當時,建築、汽車、電氣工業並稱為美國經濟的三大支柱。「一戰」中,美國國內建築業近乎停頓。戰後,建築工業迅速發展,產值從1919年的120億美元增長到1928年的近175億美元。建築工業的發展不僅開辟了就業途徑,而且也促進了與其有關的其他工業的發展。在20年代,汽車工業成長為美國最大的製造業和最大的工業部門,而汽車工業的發展又推動了鋼鐵、石油、化工、公路建設等一系列工業部門的發展。電氣工業在20年代也發展很快,同樣促進了美國這一時期的經濟繁榮。

⑩ 美國和英國的關系以及影響原因

1、華盛頓會議上美國迫使英日法意共同簽訂的限制海軍軍備的協定。回《五國關於限制海答軍軍備條約》,使英國正式承認了美英海軍力量的對等原則,標志著英國海上優勢就此終結。美國取得了與英國對等的制海權。

2、1941年美國總統羅斯福與英國首相丘吉爾簽署的聯合宣言。全名為《美國總統和英國首相的聯合宣言》。大西洋憲章提出的對法西斯國家作戰的目的和進步民主的重建戰後和平的目標,體現了資產階級民主政治的一般原則,對於國際反法西斯統一戰線的形成和打敗德、日侵略者起到了積極的推進作用。

閱讀全文

與英國經濟受美國的影響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